Ⅰ 誰發現了世界上第一種抗生素
在磺胺問世之前,西醫對於炎症,尤其是對流行性腦膜炎、肺炎、敗血症等,都因無特效葯而感到非常棘手。1932年,德國化學家合成了一種名為「百浪多息」的紅色染料,因其中包含一些具有消毒作用的成分,所以曾被零星用於治療丹毒等疾患。然而在實驗中,它在試管內卻無明顯的殺菌作用,因此沒有引起醫學界的重視。同年,德國生物化學家格哈特·杜馬克在試驗過程中發現,「百浪多息」對於感染溶血性鏈球菌的小白鼠具有很高的療效。後來,他又用兔、狗進行試驗,都獲得成功。這時,他的女兒得了鏈球菌敗血病,奄奄一息,他在焦急不安中,決定使用「百浪多息」,結果女兒得救。令人奇怪的是「百浪多息」只有在體內才能殺死鏈球菌,而在試管內則不能。巴黎巴斯德研究所的特雷富埃爾和他的同事斷定,「百浪多息」一定是在體內變成了對細菌有效的另一種東西。於是他們著手對「百浪多息」的有效成分進行分析,分解出「氨苯磺胺」。其實,早在1908年就有人合成過這種化合物,可惜它的醫療價值當時沒有被人們發現。磺胺的名字很快在醫療界廣泛傳播開來。1937年制出「磺胺吡啶」,1939年制出「磺胺噻唑」,1941年制出了「磺胺嘧啶」 ……這樣,醫生就可以在一個「人丁興旺」的「磺胺家族」中挑選適用於治療各種感染的葯了。1939年,格哈特·杜馬克被授予諾貝爾醫學與生理學獎。
Ⅱ 最早發現青黴素抗生素的是誰
青黴素的發明者是英國細菌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
弗萊明於1881年出生在蘇格蘭的洛克菲爾德。弗萊明從倫敦聖馬利亞醫院醫科學校畢業後,從事免疫學研究;後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作為一名軍醫,研究傷口感染。他注意到許多防腐劑對人體細胞的傷害甚於對細菌的傷害,認識到需要某種有害於細菌而無害於人體細胞的物質。
戰後弗萊明返回聖馬利亞醫院。1922年他在做實驗時,發現了一種他稱之為溶菌霉的物質。溶菌霉產生在體內,是粘液和眼淚的一種成分,對人體細胞無害。它能夠消滅某些細菌,但不幸的是在那些對人類特別有害的細菌面前卻無能為力。因此這項發現雖然獨特,卻不十分重要。
1928年弗萊明做出了他的偉大發現。在他的實驗室里,有一個葡萄球菌培養基暴露在空氣之中,受到了一種霉的污染。弗萊明注意到恰好在培養基中霉周圍區域里的細菌消失了,他正確地斷定這種霉在生產某種對葡萄球菌有害的物質。不久他就證明了這種物質能抑制許多其他有害細菌的生長。這種物質——他根據其生產者霉的名稱(青黴菌)將其命名為青黴素——對人或動物都無毒作用。
弗萊明的結果發表於1929年,但是起初並未引起高度的重視。弗萊明指出青黴素將會有重要的用途,但是他自己無法發明一種提純青黴素的技術,致使這種靈丹妙葯十幾年一直未得以使用。
1935年,英國牛津大學生物化學家厄恩斯特·鮑里斯·錢恩和物理學家霍德華·瓦爾特·弗洛里偶然讀到了弗萊明的文章,很感興趣。錢恩負責青黴素的培養和分離、提純、強化,使其抗菌力提高了幾千倍,弗洛里負責對動物觀察試驗。至此,青黴素的功效得到了證實。
在英美政府的鼓勵下,醫葯公司進入了這個領域,很快就找到了大規模生產青黴素的方法。起初,青黴素只是留給戰爭傷員使用,但是到1944年,英美公民在醫療中也能夠使用了。1945年戰爭結束時,青黴素的使用已遍及全世界。
青黴素的發現對尋找其他抗菌素是一個巨大的促進,這項研究導致發明出了許多其他「神奇的葯物」,但是青黴素卻是用途最廣的抗菌素。
青黴素不斷保持領先地位的一個原因在於它對許多有害微生物都有效。該葯能有效地治療梅毒、淋病、猩紅熱、白喉以及某些類型的關節炎、支氣管炎、腦膜炎、血液中毒、骨骼感染、肺炎、壞疽和許多其他種疾病。
青黴素的另一個優點是使用的安全范圍大。五十萬單位青黴素的劑量對某些感染是有效的,但每日注射一百萬單位青黴素也沒有副作用。雖然有少數人對青黴素過敏,但是對大多數人來說該葯為既有效又安全的理想葯物。
由於青黴素的發現和大量生產,拯救了千百萬肺炎、腦膜炎、膿腫、敗血症患者的生命,及時搶救了許多的傷病員。青黴素的出現,當時曾轟動世界。為了表彰這一造福人類的貢獻,弗萊明、錢恩、弗羅里於1945年共同獲得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
Ⅲ 誰知道世界上第一個發明抗生素的公司
抗生素不是公司發明的,最早的抗生素是著名的青黴素,是弗萊明發現的。最早批量生產的公司貌似是二戰時期美國東海岸的Merck, Pfizer, and Squibb三個公司
Ⅳ 二戰三大發明之一抗生素是哪國發明的
抗生素原稱抗菌素。由微生物產生的在低濃度下具有抑制或殺死其他微生物作用的化學物質。1929年英國學者弗萊明首先在抗生素中發現了青黴素。目前所用的抗生素大多數是從微生物培養液中提取的,有些抗生素已能人工合成。由於不同種類的抗生素的化學成分不一,因此它們對微生物的作用機理也很不相同,有些抑制蛋白質的合成,有些抑制核酸的合成,有些則抑制細胞壁的合成。由於抗生素可使95%以上由細菌感染而引起的疾病得到控制,因此被廣泛應用於家禽、家畜、作物等病害的防治,現已成為治療傳染性疾病的主要葯物。抗生素還應用於食品保存,如四環素應用於肉類等的保存,制黴菌素應用於柑桔等的保存。利用四環素能與腫瘤組織結合的特性,可將這種抗生素作為載體以提高抗腫瘤葯物的葯效。抗生素雖然能有效地防治人類的疾病,但在臨床使用上還存在著微生物對抗生素的耐葯性問題,如某些地方耐葯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已達80%~90%,有些用葯者對抗生素會產生過敏反應。對於這些問題有待於今後研究解決。
http://hi..com/007cn
Ⅳ 抗生素是什麼時候發現的
在20世紀初,細菌感染每年奪去上千萬人的生命。抗生素發現於1928年。英國科學家弗萊明無意中發現一種青黴菌。青黴菌有殺死細菌的效力,但沒有取得更大的進展。1939年,正在牛津工作的德國生化學家錢恩和澳大利亞病理學家弗洛里繼續了弗萊明的研究。兩年後製成首批青黴素,第一個採用此葯的病人是個警察,他的頭部、臉部、肺部受到嚴重的細菌感染,接受治療僅僅5天,病情大為好轉,康復之快令人驚異。不幸的是,由於沒有足夠的青黴素繼續治療,一個月後,這位警察還是死亡了。
科學家研製抗生素新品種,必須確保抗生素既殺死細菌,又不傷及人體組織,否則會引起腹瀉、暈眩等副作用。人們盡量使抗生素只殺死某些細菌,但有些抗生素也會把一些人體所需的細菌殺死;這些細菌本來能夠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長,一旦被消滅,病人可能受到繼發感染。舉例來說,青黴素往往會殺死對抗念珠菌的細菌,而念珠菌會引起鵝口瘡、陰道炎、皮膚炎等病。科學家最感頭痛的,是細菌會不斷演化,作出適應性改變,產生抗葯性。
Ⅵ 抗生素是什麼時候被發現的
隨著對微生物研究的不斷發展,人們也有了越來越多的新發現。1928年,英國一位叫弗萊明的科學家發現在培養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培養皿中,受到青黴菌污染了的培養基及其近旁就再見不到葡萄球菌了。這顯示了青黴菌分泌某種能殺滅、抑止葡萄球菌生長的物質。
經過反復試驗,弗萊明和他的同事們發現這種青黴菌的分泌物能抑制許多種病原菌的生長,從它的溶液中提取的物質,能十分有效地治療敗血病和創傷。這種物質後來就被稱為「青黴素」。
10多年以後,這個發現才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各國的科學家紛紛開展了這方面的研究工作,接連研究出了鏈黴素、土黴素等新的抗生素。時至今日,全世界已發現了4000多種抗生素,其中在醫學和工農業生產上有使用價值的有100多種。
近幾十年來,世界上對微生物的研究發展得更快了。人們對微生物的認識大大加深了,許多曾經肆虐全球的致病微生物已受到人類牢牢的控制;微生物在工業、農業、食品及醫葯衛生等方面越來越多地為人類提供有用的產品。
同時,微生物也被人們用作研究生命之謎的好材料,使生命科學迅速發展,這對人類的未來將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Ⅶ 最早出現的抗生素是什麼
最早治療感染症的方法純粹是在偶然間發現的。1928年,在倫敦一家醫院執勤回的醫師亞歷山大·弗答萊明有一天不經意地發現,容器里的細菌都死了,因為上面有一層綠色的霉。霉是一種菌體,當時已為人所知,這種綠色的霉就稱為「青黴菌」(Penicillium)。
弗萊明這時忽然想到,或許可以用這種青黴菌來擊退病原菌。可是,要在實驗中培養分量足夠的青黴菌並不容易。事實上,他總共花了10年,才大量培養出這種細菌,1944年,使用青黴菌做成的葯物終於問市。這種葯物稱為「盤尼西林」。光是使用盤尼西林的第一年,就拯救了好幾千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受傷的士兵。
可是,盤尼西林並不是對所有病原菌都有效,其中尤以對結核菌最為無力。有些學者相信一定還有其他細菌可以做成葯物,就繼續研製新葯,並在20世紀40年代終了時製成最早的結核菌特效葯。由於這種葯物,結核才變得能夠治療。對抗其他病原菌的葯物也陸續研發出來,這些葯物統稱為「抗生素」。在現今時代,抗生素已成了醫生不可或缺的治療用葯。
Ⅷ 抗生素是誰發明的發明於何時
抗生素以前已知的抗生素。在低濃度的微生物產生的抑制或殺滅其他微生物的化學物質。 1929年英國學者弗萊明發現首個抗生素青黴素。目前使用的抗生素的微生物的培養基中,提取一些抗生素已能人工合成。由於不同類型的化學組合物,不同的抗生素,因此他們的微生物的作用機制也可能不同,有些抑制蛋白質的合成,部分抑制核酸合成,部分抑制細胞壁的合成。因為抗生素可以使95%以上由細菌感染引起的病情得到控制,因此被廣泛用於家禽,家畜,農作物和其他疾病防治,目前已成為治療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葯物。也可用於食品保鮮的抗生素,如四環素用於保存肉類,橘子等用於保存制黴菌素。四環素可以使用腫瘤組織結合的特性,這種抗生素可以用作車輛的抗癌葯物,以增強療效。抗生素雖然可以有效地防止人類疾病,但仍有耐抗生素的細菌的問題,如某些地方耐葯金黃色葡萄球菌臨床上使用的已達到80%90%,和一些抗生素用葯會導致過敏反應。對於這些問題,為今後的研究需要解決的問題。
Ⅸ 抗生素是誰製造出來的
這些能化險為夷、功不可沒的抗生素正是由放線菌產生出來的。據統計,目前全世界使用的抗生素葯品約有80%來自於放線菌。我們熟悉的鏈黴素是由一種叫灰色鏈絲菌的放線菌產生的,它對肺結核病非常有效。在福建省土壤中找到的龜裂鏈絲菌,它能產生巴龍黴素,是治療阿米巴痢疾和腸炎的特效葯。從山東濟南土壤中找到一種放線菌產生創新黴素,它最適宜治療大腸桿菌引起的各種感染。對燒傷病人防止致病菌感染的有小單孢菌產生的慶大黴素和由小金色放線菌產生的春雷黴素。由龜裂鏈絲菌產生的金黴素和四環素、委內瑞拉鏈絲菌產生的氯黴素以及許多鏈絲菌都能產生的新黴素可以用來治療多種疾病。因為這些抗生素能抑制許多致病菌,所以又有廣譜抗菌素之稱。由紅鏈絲菌產生的紅黴素和在貴州土壤中分離的一種放線菌產生的萬古黴素常常用來治療其他抗生素醫治無效的疾病。由放線菌產生的克念菌素、制黴菌素能抑制致病的真菌。此外,放線菌產生的抗癌抗生素也已經應用於臨床。
Ⅹ 抗生素是誰發明的
提起抗生素,今天可能沒有人不知道。得了肺炎,用青黴素或者其他抗生素可以很快治療好;傷口發炎,常常也要用抗生素。的確,人類戰勝疾病,特別是與致病微生物的感染,抗生素起到並且還在發揮著重要作用。有人估計,由於抗生素的發明,全人類的平均壽命增加了10歲。抗生素是怎樣發現和變成造福人類的葯品的呢?讓我們慢慢道來。 1929年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在培養皿中培養細菌時,發現從空氣中偶然落在培養基上的青黴菌長出的菌落周圍沒有細菌生長。他認為是青黴菌產生了某種化學物質,分泌到培養基里抑制了細菌的生長。這種化學物質便是最先發現的抗生素——青黴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和另外兩位科學家經過艱苦難努力,終於把青黴素提取出來製成了制服細菌感染的特效葯品。因為在戰爭期間,防止戰傷感染的葯品是十分重要的戰略物資,1943年,這個消息傳到中國,當時還在抗日後方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微生物學朱既明,也從長霉的皮鞋上分離到了青黴菌,並且用這種青黴菌製造出了青黴素。1947年,美國微生物學家瓦克曼又在放線菌中發現、並且製成了治療發現了近萬種抗生素。不過它們之中的絕大多數毒性太大,適合作為治療人類或牲畜傳染病的葯品還不到百種。後來人們發現,抗生素並不是都能抑制生物生長,有些是能夠抑制寄生蟲的,有的能夠除,有的可以用來治療心血管病,還有的可以抑制人體的免疫反應,可以用在器官移植手術中。在20世紀90年代以後,科學家們把抗生素的范圍擴大了,給了一個新的名稱,叫做生物葯物素。 半個多世紀,抗生素的確挽救了無數病人的生命,但是,因為抗生素的廣泛使用,也帶來了一些嚴重問題。例如不少孩子的牙齒又黃又發育不好,就稱為「四環素牙」;有的患者因為長期使用鏈霉而喪失了聽力,變成了聾子;還有的病人因為長期使用抗生素,而抗生素在殺死有害細菌的同時,把人體中有益的細菌也消滅了,於是病人對疾病的抵抗力越來越弱。更為嚴重的是微生物對抗生素的抵抗力也隨著抗生素的頻繁使用越來越強,使得許多抗生素對微生物感染已經無能為力了。所以,現在的醫生在開處方時,對是否要使用抗生素是越來越謹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