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袁隆平怎樣發明的雜交水稻
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雜交水稻的育種戰略,將雜交水稻的育種從選育方法上分為三系法、兩系法和一系法三個戰略發展階段,即育種程序朝著由繁至簡而效率越來越高的方向發展。
從雜種優勢水平的利用上分為品種間、亞種間和遠緣雜種優勢的利用三個戰略發展階段,即優勢利用朝著越來越強的方向發展。
根據這一設想,雜交水稻每進入一個新階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將把水稻產量推向一個更高的水平。這項戰略構想的提出,為中國已取得三系法雜交水稻研究、開發成功後開展雜交水稻新探索指明了方向。
1987年7月16日,袁隆平學生李必湖、鄧華風,在安江農校秈稻三系育種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歷經兩年三代異地繁殖和觀察,該材料農藝性狀整齊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達到了100%,並且育 性轉換明顯和同步。
這一新成果,為雜交水稻從「三系法」過渡到「兩系法」開拓了新局面。同年他提出「雜交水稻的發展戰略」,即三系法為主的器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兩系法為主的秈粳亞種雜種優勢利用;一系法為主的遠緣雜種優勢利用。
1987年,國家「863」計劃將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立為專題,袁隆平組成了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協作組開展全國性的協作攻關。歷經九年的艱苦攻關,1995年兩系法雜交水稻取得了成功,一般比同熟期的三系雜交稻增產5%~10%,且米質一般都較好,近年的種植面積為6000畝左右。
(1)袁隆平觀察什麼發明了什麼擴展閱讀
袁隆平1997年提出「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的技術路線,在國際上引起高度重視。在他的率領下,先後於2000年、2004年和2011年實現了超級稻畝產700公斤、800公斤和900公斤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標。
畝產1000公斤的第四期目標也於2014年10月實現歷史性突破,為進一步大面積、大幅度提高水稻產量奠定了基礎。1995年他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
⑵ 袁隆平的發明有什麼現實意義!!
當然很有意義了,他的發明能讓中國人有飯吃啊,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多,飢餓也成為了一個世界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大力糧食單位面積的產量。
⑶ 袁隆平什麼時候發明的雜交水稻
1972年。
1966年,三系雜交水稻的發現以《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發表在中國科學院的《科學通報》上,是他的第一篇重要論文,而這一刊《科學通報》卻是文革前的最後一刊。
為了增加試驗效果,每年冬天,其與助手還去海南三亞進行水稻育種,甚至在路上把種子綁在身上,利用體溫育種催芽。然而研究遇到瓶頸,逾三千次試驗都未成功。
1971年11月23日,其助手李必湖、馮克珊在海南試驗田發現一株難得的野生稻雄性不育株。 此後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成立雜交稻研究協作組,由袁隆平掛帥。
1972年,雜交稻被列為中國重點科研項目,全國性的協作攻關開始:三十餘科研單位參與、上千個品種與該株野生水稻進行了上萬次測交和回交轉育試驗。在此基礎上,袁隆平選育不育系二九南1號成功,此為中國第一個應用於生產的不育系水稻。
(3)袁隆平觀察什麼發明了什麼擴展閱讀:
改進
1973年,在「不育系」、「保持系」的基礎上,利用長江流域、華南、東南亞、非洲、美洲、歐洲等地的千多個品種,進行測交篩選,找到了百餘具有恢復能力的水稻。至此,袁隆平及其團隊首次育成三系雜交水稻,水稻產量也從畝產300公斤提高到畝產500公斤以上。
當年10月,袁隆平發表《利用「野稗」選育三系的進展》論文,正式宣告中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1974年,他成功選育了第一個在生產上大面積應用的強優高產雜交水稻組合——南優2號,比普通水稻增產20%以上。
1974年,袁隆平團隊配製種子成功,並組織了優勢鑒定。1975年,又獲大面積制種成功,為次年大面積推廣作好了種子准備,使該項研究成果進入大面積推廣階段。1975年冬,中國國務院作出了迅速擴大試種和大量推廣雜交水稻的決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一年三代地進行繁殖制種,以最快的速度推廣。
1976年,定點示範208萬畝,在全國范圍開始應用於生產,到1988年全國雜交稻面積1.94億畝,占水稻面積的39.6%。1979年,作為中國首個科研技術,三系雜交水稻技術被介紹到美國。
1981年,袁隆平因成功育種中國秈型雜交三系水稻,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1982年,袁隆平被湖南農學院聘為兼職教授;1985年,又被西南農業大學聘為兼職教授。
⑷ 袁隆平是如何發明出雜交水稻的
雜交抄水稻並沒有在全國地區進行推襲廣。目前國內的水稻種植面積常規稻是2.45億畝,而雜交稻的種植面積是2億畝。全國耕地面積20.23億畝。農財網數據,雜交秈稻種植面積約2億畝,雜交率約67%,粳稻只有不到0.2%是屬於雜交稻。2014—2017年全國水稻種植面積最大的前三名都是常規稻,順序為龍粳31、中嘉早17、寧粳4號。雜交水稻是Henry Beachell發明的。三系育種完善雜交育種技術是新城長友發明的。野敗植株的發現者是馮克珊和李必湖。第一個培育出不育系和保持系以及第一個成功的三系組合的是顏龍安,第一個恢復系是張先程。二系法是石明松發明的。
中國種植面積最大雜交水稻的品種是謝華安培育的。 海水稻(耐鹽鹼稻)是陳日勝培育出來的。
⑸ 袁隆平爺爺發明了什麼他之所以取得了成功,你認為關鍵是什麼
袁隆平爺爺發明了雜交水稻技術提高了水稻的產量,通過不停的實踐取得成功
⑹ 袁隆平發明的什麼
袁隆平,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常識人物篇。
⑺ 袁隆平發明了什麼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不是發明,是利用雜交水稻技術為水稻增產。
⑻ 袁隆平用了什麼技術發明了雜交水稻
用多種品種的米混在一起撒下
⑼ 袁隆平,發明了什麼
袁隆平最大的貢獻是研究出了雜交水稻,大大提高水稻的產量,解決了中國乃至全世界的糧食難題,為許許多多的人帶來了福利
⑽ 袁隆平爺爺,他發明了什麼他被世界公認為什麼
袁隆平發明了雜交水稻技術,被世界公認為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是中國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領頭人,袁隆平一生都在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曾經先後研發出了三系法雜交水稻和兩系法雜交水稻,還有超級雜交水稻一期和二期。
同時,袁隆平還提出並且實施了種三產四豐產的工程,運用了超級雜交水稻的技術成果,出版了中英文專著六部,發表了六十多篇關於雜交水稻的論文。
在2018年9月8日的時候袁隆平獲得了未來科學大獎中的生命科學獎,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和國務院授予了袁隆平改革先鋒稱號並且頒授了改革先鋒獎章。
(10)袁隆平觀察什麼發明了什麼擴展閱讀:
1953年,袁隆平從西南農學院畢業,成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大學生。那時國家實行畢業分配政策,袁隆平被分到窮鄉僻壤的安江農業學校當教師,負責教三門課。
然而就在這個落後的湖南鄉下,袁隆平度過了人生中最難忘的18年歲月——這些日子裡,他一邊教書育人,一邊做農業科研,積累了大量的經驗。
那個年代的人都深受飢餓的折磨。1960年,嚴重的大飢荒像蝗蟲般掠過中華大地,餓殍遍野,慘不忍睹。
袁隆平內心的壯志被激發起來了,他發誓,一定要研究出一種高產的水稻,讓自己的同胞吃飽!當時,科學家都認定水稻雜交沒有優勢,可是倔強的袁隆平不認輸。
他相信自己的判斷沒有錯,無數次實驗、無數次失敗,都沒有使他氣餒。天才都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有一天,袁隆平像往常一樣走在實驗田裡,突然發現一株特殊的稻穗,袁隆平在驚喜之下,繼續潛心研究。終於,在1973年,袁隆平在全國水稻科研會議上,正式宣告中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