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兵馬俑的是誰創造的

兵馬俑的是誰創造的

發布時間:2021-07-26 00:45:01

㈠ 兵馬俑是誰做的

是秦始皇為建造自己的皇陵命令工匠做的。

秦始皇即位後便開始興建自己的陵墓(公元前246年)。修建過程經其一生。秦始皇陵墓總面積達到50平方公里,包括現在的秦兵馬俑和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墓兵馬俑並未在史籍上有所記載,故未被人知,也因此歷經二千餘年而能保存原貌。1974年3月29日陝西大旱,臨潼縣村民楊志發在挖井打水時意外發現兵馬俑碎片,當時村民稱這些陶塑為瓦爺。

在人們初次見到兵俑時,兵俑衣著、武器的顏色還十分鮮艷,非常好看,歷經兩千年威武不減,但是在考古學家挖出土時,受空氣氧化影響,數分鍾內即漸漸剝落消失,只剩下一般大眾印象中的陶土色。

1976年-1978年,考古隊增添了考古、保護、照相、修復等人員,各項發掘工作全面開展。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開始向國內外參觀者展出。

(1)兵馬俑的是誰創造的擴展閱讀

部分兵馬俑介紹:

高級軍吏俑

1、俗稱將軍俑,在秦俑坑中數量極少,出土不足十件,分為戰袍將軍俑和鎧甲將軍俑兩類,其共同特點是頭戴鶡冠,身材高大魁梧,氣質出眾超群,具有大將風度。

戰袍將軍俑著裝樸素,但胸口有花結裝飾,而鎧甲將軍俑的前胸、後背以及雙肩,共飾有八朵彩色花結,華麗多采,飄逸非凡,襯托其等級、身份,以及在軍中的威嚴。

2、馬俑

與真馬一般大小,雙耳挺直、雙眼圓睜,精神煥發。

㈡ 兵馬俑是誰製造的

  1. 兵馬俑是奴隸主命令工匠或者其他匠人來製作。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後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製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2. 簡介:

    兵馬俑(Terracotta Army;Terra-cotta Figures;soldier and horse figures),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公里處的兵馬俑坑內。

    1974年3月,兵馬俑被發現;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並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先後已有200多位國家領導人參觀訪問,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

㈢ 秦兵馬俑是誰建造的

據《史記》記載:秦始皇從13歲即位時就開始營建陵園,由丞相李斯主持規劃設計,大將章邯監工,修築時間長達38年。
秦始皇陵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於陵園東側1500米處。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發現的是一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左右兩側又各有一個兵馬俑坑,現稱二號坑和三號坑。俑坑布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西向的承重牆,兵馬俑排檔在過洞中。

㈣ 秦始皇兵馬俑是為誰修建的

在古今乃至今人的思想上,都認為人會生活在陰陽兩個世界中,生時在陽間,死後在陰間,所以講究「事死如事生」。人死後一般人家都會量力而行,給陰間的人配備日常所用的物品。作為貪婪的秦始皇,便不惜一切代價營建他的地下王國。據《史記》記載,他的墓內上有日月星辰,下有秦國的山川河流、地理地貌,又有百宮位次,地面上的建造與他當時的秦咸陽宮相比,更是無一或缺。據記載,秦始皇生前住的咸陽宮和咸陽城是有軍隊守衛的,京師的軍隊,大約可分為三類:一是皇帝的侍衛軍,主要由郎充任,職責是在殿中侍衛、守衛宮殿門戶,出充車騎,由郎中令統領;二是宮門外的屯衛兵,由衛尉統領;三是京師的屯衛軍,是征調郡國的材士充任,這支軍隊的作用,平時用以保衛京師,作戰時可以派遣出征。從陵園的布局可以看出,秦始皇陵相當於當時的秦咸陽宮,而兵馬俑坑位於陵墓外城東門大道的北側,應是象徵著駐扎在京城外的軍隊。即守衛京師的宿衛軍在這里,它就是冥冥之中的地下皇城的部隊,亦是千古一帝無上權威的象徵。

㈤ 兵馬俑是羋月還是秦始皇發明

  1. 不是發明,兵馬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品之一,但是到底是作為宣太後羋八子的陪葬還是秦始皇本人的一直存在爭議。

  2. 在兵馬俑坑中,看到所有的士兵不但沒有戴頭盔,而且頭上還梳著偏髻。有人說這是秦朝「尚右」的觀點,但是專門研究的叫陳景元先生認為這是身為出身楚國貴族秦宣太後羋氏為紀念楚國而製造的。

㈥ 兵馬俑是誰建造的

秦兵馬俑坑,位於今陝西省臨潼縣驪山腳下。自1974年被發現以來,引起國內外考古學者、歷史學者以及廣大旅遊者的高度重視和濃厚興趣。兵馬俑坑建造規模宏大,埋藏的文物豐富、精湛,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跡」之一、「人類古代精神文明的瑰寶」。 秦兵馬俑坑布局嚴整,結構奇特,布成軍陣的陶人或著鎧甲,或披戰袍,手持矛、戈、戟等兵器,姿態神情各異,顯示出各自不同的身份、兵種、性格,可謂栩栩如生。由於兵馬俑坑近於秦始皇陵,因此自發掘以來,國內外學者一般都認為,這是秦始皇的陪葬坑。也就是說,這支裝備齊全、威武雄壯的兵馬俑隊伍,是守護黃泉之下的秦始皇的。 但是,近幾年這一觀點不斷受到質疑,主要理由是:一,據史籍記載,秦始皇時期大量使用的是步兵和騎兵,幾乎沒有車戰的痕跡,而兵馬俑坑展示的是步卒圍繞戰車,以戰車兵為主力的部隊,這是一種過時的軍陣。二,秦軍早已更新裝備,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下令收繳全國銅制兵器,運人咸陽,鑄成十二個大銅人,任何人私藏銅戈銅劍,即是死罪。而二號坑中出土有銅劍劍頭,難道秦二世會容許用這種犯禁的兵器為父親陪葬?三,根據陰陽五行說,秦取代周,是以水德代周之火德,而水德尚黑,故規定「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的制度。但是俑坑中的武吐俑,戰袍或紅或綠或藍或紫,絲毫沒有尚黑的意味。這一系列疑問與矛盾如不能解決,就不能輕易斷言秦俑是秦始皇的「陰間衛隊」。 兵馬俑坑既然不是秦始皇的陪葬坑,那麼又是誰的呢?有人指出,在兵馬俑坑附近另有一座級別較低的墓葬。這是秦始皇的祖上秦昭王的生母、曾專權四十一年之久的秦宣太後的墓。宣太後的故里是楚國,,而俑坑的許多形式與當時楚國習俗相符,武士俑身上的銘文,似乎也可證明這一點。這是一個大膽而全新的見解,如果此說成立,那麼秦兵馬俑坑的實際營建年代,要向前推半個世紀左右。 此外,還有學者認為,俑坑應是秦始皇時代建造,但其性質不是陪葬—坑。理由是:一,秦國時仍有活人殉葬的舊習,無需修建大型俑坑陪葬。二,出土的幾千兵器中,罕見鐵兵器,這與當時已很發達的冶鐵水平不相稱,因而這不是一支戰斗部隊。三,秦俑坑出土文物雖然豐富,但畢竟尚未發現任何文字資料,可以證明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園的一部分。因而,秦俑坑不是陪葬坑,而而可能是被稱作「封」的紀念碑性質的建築物。 但迄今為止,認為秦始皇是秦俑主人的意見仍占上風,因為在俑坑中出土有秦始皇時代的「相邦呂不韋戈」和「寺工長鈹」。而且,俑坑西側的墓葬是否宣太後墓,也仍有爭議。不過,對傳統觀點畢竟已有疑問提出,學術界要取得共識,必然還要經過一個爭論的過程。

㈦ 秦兵馬俑的來歷

秦始皇自13歲即位就開始為他在驪山修建陵墓,統一六國後,又從各地征發了十萬多人繼續修建,直到他50歲死去,共修了37年。
據史書記載,秦始皇陵挖至泉水之下,然後用銅汁澆鑄加固。墓宮中修建了宮殿樓閣和百官相見的位次,放滿了奇珍異寶。為了防範盜竊,墓室內設有一觸即發的暗箭。墓室彎頂上飾有寶石明珠,象徵著天體星辰;下面是百川、五嶽和九州的地理形勢,用機械灌輸了水銀,象徵江河大海川流不息,上面浮著金制的野雞;墓室內點燃著用鯨油製成的「長明燈」。陵墓周圍布置了巨型兵馬俑陣。陵墓的設計,處處體現了這位始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威嚴。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暴死於沙丘平台(今河北平鄉)。死後2個月,屍體運回咸陽,舉行喪葬儀式。入葬時,秦二世胡亥下令,將秦始皇的宮女一律殉葬,修造陵墓的工匠也一律殉葬墓中。
秦始皇陵以其規模宏偉、空前的厚葬而聞名。每位關心秦始皇陵的人都對它是否被盜十分關心。從整個中國古代史來看,每個朝代的末年都是最混亂的時期,群雄爭霸,盜匪橫行,整個社會處於無政府的狀態。而此時正是盜墓者掘墳挖墓的大好時機,歷代王朝的陵墓幾乎都是在這個時候被盜的。

㈧ 西安兵馬俑的建立者是誰

秦始皇是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皇帝,他的陵墓在西安城東30公里處。1974年2月,當地農民在秦始皇陵東側1.5公里處打井時偶然發現了與真人真馬一樣大小的兵馬俑。從此,一個埋藏了兩千多年的地下軍陣被挖掘出來,並建成博物館。秦兵馬俑坑是秦始皇的陪葬坑,由一號、二號、三號坑和兵馬俑坑組成。展出的陶質陪葬武士俑和兵馬俑共計8000個,排列成陣,氣勢壯觀。俑分將軍俑、鎧甲俑、跪射俑等。坑內還出土有數萬件實戰兵器,館內展出秦始皇大型彩繪銅車馬。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兵馬俑展示了古長安往日的輝煌,也是長安何已會成為絲路起點的一個寫照。 概述 兵馬俑( terra-cotta figures; soldier and horse figures) 兵馬俑多用模塑結合的方法製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劃加彩,有的是先燒後接,有的是先接再燒,火候均勻、色澤單純、硬度很高。 秦始皇陵位於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臨潼縣城以東的驪山腳下。據史書記載:秦始皇 嬴政從13歲即位時就開始營建陵園,由丞相李斯主持規劃設計,大將章邯監工,修築時間長達38年,工程之浩大、氣魄之宏偉,創歷代封建統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當時,秦朝總人口約2000萬,而築陵勞役達72萬之多。修陵家用土,取自今陵園以南2000米的三劉村到縣採石場部之間,有高5~25米的多級黃土崖。修陵園所用大量石料取自渭河北的仲山、峻峨山,全靠人力運至臨潼,工程十分艱難。工程量之大可想而知,仲山,峻峨山下死屍成片,側面顯示了整個工程的殘酷。它還是「世界八大奇跡」之一呢! 秦始皇陵土陵冢高43米,底邊周長1700餘米,築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徵都城的皇城和宮城。內城略呈方形,周長3890米,除北面開兩門外,其餘三面各開一門。外城為長方 形,周長6294米,四面各開一門。陵冢位置在陵園南部。 秦始皇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於陵園東側l 500米處。昔日,這里是一片墳地,當地農民在掘墓時曾發現有像人一樣的東西。1974年3月,在陵東的西楊村村民抗旱打 井時,在陵墓以東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間,發現規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坑,經考古工作者的發掘,才揭開了埋葬於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寶藏。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發現的是一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左右兩側又各有一個兵馬俑坑,現稱二號坑和三號坑。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俑坑布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西向的承重牆,兵馬俑排列在牆間空檔的過洞中。 在一號坑中已發掘出武士俑500餘件,戰車6乘,駕車馬24匹,還有青銅劍、吳鉤、矛、箭、弩機、銅戟等實戰用的青銅兵器和鐵器。俑坑東端有210個與人等高的陶武士俑,面部神態、服式、發型各不相同,個個栩栩如生,形態逼真,排成三列橫隊,每列70人,其中除3個領隊身著銷甲外,其餘均穿短褐,腿紮裹腿,線履系帶,免盔束發,挽弓挎箭,手執弩機,似待命出發的前鋒部隊。其後,是6000個鎧甲俑組成的主體部隊,個個手執3米左右長矛、戈、戟等長兵器,同35乘駟馬戰車間隔在11條東西向的過洞里,排成38路縱隊。南北兩側和兩端,各有一列武士俑,似為衛隊,以防側尾受襲。這支隊伍陣容齊整,裝備完備,威風凜凜,氣壯山河,是秦始皇當年浩盪大軍的藝術再現,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二號坑位於一號坑的東北側和三號坑的東側,呈曲尺形方陣,東西長96米,南北寬為84米,總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坑內建築與一號坑相同,但布陣更為復雜,兵種更為齊全,是3個坑中最為壯觀的軍陣。二號坑建有1.7萬平方米的陳列大廳,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現代化遺址陳列廳。秦兵馬俑博物館官長袁仲一解釋說:「一來,為的是更好地保護文物,二來,因為把整個軍陣全部清出地面,起碼需要5~7年的功夫。這樣做的好處是遊客既可以參觀到二號坑局部的風采,有可以親眼看到二號坑的挖掘工作。」 據初步推算,二號坑有陶俑陶馬1300多件,戰車80餘輛,青銅兵器數萬件,其中將軍俑、鞍馬俑、跪姿射俑為首次發現。二號坑東、西兩端各有4個斜坡門道,北邊有2個斜坡門道,俑坑坐西面東,正門在東邊。坑內布局分為4個單元。 第一單元,位於俑坑東端,四周長廊有立式弩兵俑60個,陣心由八路面東的160個蹲跪式弩兵俑組成。弩兵採取陣中張陣的編列,立、跪起伏輪番射擊,以彌弩張緩慢之虞。 第二個單元,位於俑坑的右側,由64乘戰車組成方陣(車系木質,僅留遺跡)。每列8乘,共有8列。車前駕有真馬大小的陶馬4匹。每車後一字排列兵俑3個,中為御手拉馬轡,另兩個分別立於車左和車右,手持長柄兵器。 第三單元,位於中部,由19輛戰車,264個步兵俑和8個騎士俑組成長方形陣,共分3列。每匹馬前立騎士俑一個,一手牽馬韁,一手作拉弓狀。每乘車後除三名車士外,還配有8~36個步兵俑。 第四單元,位於軍陣左側,108個騎士俑和180匹陶鞍馬俑排成11列橫隊,組成長方形騎兵陣。其中第1、3列為戰車6輛。每匹馬前,立胡服騎士俑一個,右手牽馬,左手拉弓。 三號坑在一號坑西端25米處,面積約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門前有一乘戰車,內有武士俑68個。從3號坑的布局看,似為總指揮部,統帥左、右、中三軍,只是沒有建成而已。 四號坑有坑無俑,只有回填的泥土。

㈨ 秦始皇兵馬俑是為誰建的

答:人們是為秦始皇和秦始後建的吧.

閱讀全文

與兵馬俑的是誰創造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金鷹營業時間 瀏覽:91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
小陸離與成果 瀏覽:654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