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歷史上使用長槍的武將(或武術宗師)
1、項羽:霸王槍在《西漢演義》故事中天下無敵,也是以後各代槍法的鼻祖。由於是最早的槍,傳到後來一定有遺漏或者有後人補充完善的地方,因此不好說霸王槍是否強於後人的槍法。感覺霸王槍屬於力量型,需要項羽這般力大無窮的人才能發揮最大威力,也就是說不要說戳刺,即使用槍桿掃也能死一大片。
2、趙雲:趙雲的槍在《三國》評話中被稱為「百鳥朝凰槍」,其變化復雜,虛實並濟,屬於技巧型。趙雲之所以成為三國故事中的常勝將軍,很大程度上仰仗於高超的槍法和隨機應變的能力。沒有真本事哪來一身的膽量?趙雲的槍可以擊敗張綉、張頜、張任這三條名槍,可見其非凡的功力。凡是聽過評話三國的,無不對趙雲的「七探蛇盤槍」這一自創的絕招印象深刻!趙雲的槍綜合了以上兩種槍法,可謂三國中的第一槍。
3、馬超:馬家的槍在《三國》中僅次於趙雲。說次於只是因為兩人沒有交手的記錄,而馬超的戰績也不如趙雲那麼顯著。但是僅憑他能和張飛的矛大戰三天三夜不分勝負,就可看出其槍法的高超。馬家槍也屬於力量型,適合與許楮、張飛這類的悍將交手。
4、張綉、張任:在評話《三國》中,二張的槍和趙雲的槍是出於同一師門,只是各有應敵變化的不同而已。張綉是大師兄,號稱「槍王」,在長坂坡與趙雲大戰三百合,卻死於趙雲的蛇盤槍下;張任的槍法不及大師兄和小師弟,但是張任更有機智,竟然可以射殺龐統,不過在武力上敵不過張飛和趙雲。
5、孫策:孫策的槍有點類似於霸王槍,也屬於力量型。不過孫策沒有與三國中其他名槍交手的記錄,因此是否徒有虛名尚不得知。
6、姜維:姜維的槍在《三國》中沒有出處,最顯赫的戰役是在天水關與老趙雲大戰百合不分勝負。趙雲是年老力衰,還是起了憐惜之意,不得而知。
7、伍雲召:伍家槍成名於《隋唐演義》的南陽關,是隋唐里的第一槍,無人可敵。可惜伍雲召死於一匹畜生的尾巴下,死得有些不明不白。感覺《說唐》里「羅成奪魁」這一回死掉的英雄太多了,如果伍雲召不死,羅成哪能奪魁?我一直把伍雲召看作是與三國中趙雲似的人物。
8、羅成:《隋唐》故事中流芳百世的名槍。羅家槍屬於技巧型,最大特點是能敗中取勝--「回馬槍」開創了槍法中嶄新的一面,可與關羽的拖刀計媲美。正因為這點,使得羅成幾乎成為了象趙雲一樣的常勝將軍。最終羅成被蘇定方設計害死,其時隋唐故事也近尾聲,可見其在小說中的生命還是挺長的。
9、羅松羅永年:只在單田芳《隋唐》評書中出現的人物,使用雙槍,其槍法更勝於羅成。如果讓他與伍雲召交手,不知誰勝誰負?
10、丁延平:雙槍將,羅成的義父。單田芳《隋唐》評書中出現的人物。
11、薛剛:不知薛剛怎麼會改練了槍,薛仁貴應該是練戟的才對。薛家槍在武則天時代是第一名槍,可惜他的兒子薛葵改練了錘,使得薛家槍後繼無人。
12、高思繼:《趙匡胤演義》中最著名的高家槍。「白馬銀槍」高思繼是五代十國第一名槍,他的孫子高懷德、高懷亮亦成為了北宋開國的英雄。只是傳到後來,高家槍不如楊家槍了,高懷亮也改練了雙鞭。倒是呼延瓚繼承了高家槍,並把高家槍改成了呼家槍傳了下去。
13、楊袞:「火山王」楊袞的槍也是五代十國的名槍,其名頭甚至比高家槍更響亮。他原是唐末潼關名將金刀楊會之子,自幼隨父學刀,後又向神槍手夏書棋學槍,向飛錘將金良祖學錘,練會全身武藝,名震中原。他曾與劉知遠、高行周結拜為兄弟。不過楊袞精通各種兵器,他的七個兒子有的學槍,有的學刀,學多了也就雜了。結果楊繼業擅長的是刀,倒是他的孫子楊延昭、楊延嗣將楊家槍發揚了光大。楊家槍不愧為北宋第一名槍。
14、王彥章:五代十國時期大梁的鐵槍將,在殘唐演義及評書中是一位武力更甚於高思繼的名槍。曾日不移影,連敗唐將一十三員。《舊五代史》卷21《王彥章傳》說,他"常持鐵槍,沖堅陷陣",當時人把他稱為"王鐵槍"。王彥章驍勇善斗,每戰必勝,然而最後還是敗在槍法似更高一籌的夏魯奇(即夏書棋)槍下。但,宋以後的話本雜劇里,"王鐵槍"是五代故事裡最重要的人物,"鐵槍"的名號也隨之傳揚天下,後來不斷有人以"鐵槍"作為名號,應該與王彥章的影響有關。五代另一個慣使鐵槍的將軍,是後梁的王敬蕘。
15、呼延瓚:老呼家的槍是跟老高家學的,呼延瓚的槍法不及高懷德、高懷亮,他唯一的貢獻是把這一路槍法傳了下去。
16、楊延嗣:楊繼業第七個兒子,人稱楊七郎,自幼受高人指點,又從爺爺楊袞那裡繼承了楊家槍,成為了抗遼戰役中的一代槍王。楊七郎的槍將力量與技巧融合在了一起,只可惜死得太早,他的槍沒有傳人。而六郎楊延昭的槍純粹就是照搬楊袞的槍法,一直到年紀大了才有所創新,其力量方面顯得不足。
17、岳飛:岳家槍是南宋年間的名槍,可惜的是他的兒子岳雲練了錘,岳雷繼承了槍法,卻沒有發展和創新。
18、陸文龍:陸文龍用的是雙槍,槍法比岳飛更好。陸家槍是否有傳人不得而知,反正雙槍甚是難練,凡是練了雙槍就可出名。
19、高寵:高寵是高思繼的後代,竟然學到了失傳已久的家傳絕學,高家槍到了他手裡又重現輝煌。可惜傑出的將領總容易英年早逝,等到高寵死後,高家槍算是徹底失傳了。高寵是南宋抗金時期的第一槍,可見高家槍的威力。
20、楊再興:楊延昭的後代,再次將楊家槍發揚光大。楊再興也死得很早,在小商河被金軍亂箭射死。
21、李全夫婦:李全是金末縱橫山東的"紅襖軍"首領,五代王彥章以後最有名的鐵槍將。《大金國志》卷25說他"身長八尺,手執鐵槍。"《宋史》卷475本傳也說他"能運鐵槍,時號'李鐵槍'。"李全的夫人姓楊,號李姑姑,也以槍法馳名,曾自稱"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明清以來的流傳甚廣的梨花槍(即六合槍)就託名於她。
22、林沖:林沖的槍是《水滸》故事中的第一槍,所向披靡,使得林沖成為又一個常勝將軍。林沖的槍(矛)有點怪,是介於矛與槍之間的。張飛的蛇矛沒有留情結,並且在矛尖上開叉,好比蛇信一樣,因此與槍有明顯的區別。而林沖的矛和槍一樣既有留情結,也只有一個槍尖,唯一與槍不同的地方是整個槍尖呈S型。因此可以說他是矛,也可以說他是槍。
23、盧俊義:水滸中的河北玉麒麟,號稱「槍棒雙絕」,槍和棒都使得很好。盧俊義馬戰時經常用槍,步戰時經常用棒,曾活捉曾頭市名將史文恭。盧俊義的槍法應和林沖在一個水平上。
24、楊志:楊志也是楊家槍的後人吧,盡管楊家槍傳到他手裡已經不全了,但是殘缺的楊家槍仍然使楊志成為水滸中的一名勇將。
25、董平:又是一個練雙槍的,雙槍將董平的槍法在水泊梁山眾將中僅次於林沖和盧俊義。
26、張資祿:金國鄜州名將,號稱「張鐵槍」,是金國的驍將,被蒙古勇將吾也而俘虜,抗節不屈而死。事見《元史·木華黎傳》、《吾也而傳》及《元史·史天倪傳附史樞傳》。
27、隋世昌:蒙古軍將領用鐵槍者以隋世昌最有名。《元史》卷166《隋世昌傳》載:"隋世昌,其先登州棲霞人。......善騎射,身長八尺,鍛渾鐵為槍,重四十斤,能左右擊刺。"隋世昌的父親原本也是金朝軍官,後降順元太宗。渾鐵即未經鍛煉的鑄鐵,以鑄鐵為槍,槍體笨重無彈性,又重達四十斤,足見其人必是非常健壯多力的人。說隋世昌"能左右擊刺",說明他的鐵槍不止用於直剌,還可以左右橫"擊"。一個"擊"字,對我們了解鐵槍的實用功效大有幫助。
28、白燕駝:元朝第一名槍,在評話《英烈》中被譽為「槍祖宗」。白家的槍多半是繼承了三國時期趙雲的槍法,很多絕招都有相似之處。
29、方國珍:在評話《英烈》中號稱「槍王」,是僅次於白燕駝的名槍。他是白燕駝的徒弟,但是卻反叛了元朝,成為一路諸侯。在著名的武校場一段書中與常遇春交手,因愛惜對方槍法而故意敗走,成全了常遇春奪得武狀元。在北方評書《明英烈》中使槍的名氣不大。
30、常遇春:無論是南方評話《英烈》還是北方評書《明英烈》,常遇春的槍都是前半部書中的一代名槍。感覺常家的槍好象當年的羅成,其經歷也非常相似,都是在武科比試中奪得了狀元卻都受到朝廷的迫害。作為明朝開國功臣,馬跳圍牆的常遇春成為了流傳後世的名將。
31、田再彪:單田芳《大明英烈》中著名的小將,也是明朝歷史上繼常遇春之後的又一條名槍。
32、岳倫:綽號「金眼雕」,單田芳《明英烈》中第一名槍,被稱為「八寶陀龍槍」。據說是岳飛的後人,使的是岳家槍,但是絕招正是羅家的卧馬回身槍。
33、張興祖:《明英烈》中的名槍,岳倫的徒弟,實際跟岳倫兄弟相稱。岳倫將「八寶陀龍槍」傳與他後,他槍挑了元朝名相脫脫太師,威震天下。
34、王玉:評話《英烈》中的後起之秀,原來只是朱元璋手下一個馬兵,徐達兵困牛塘角時受胡大海推薦,單槍匹馬殺出重圍,回京城搬救兵。王玉的槍法比常遇春更勝一籌。
35、張永祥:清代武將用鐵槍的並見於史載的很少。比較著名的是清嘉慶年間的"張鐵槍"――張永祥。清吳振棫《養吉齋余錄》卷9《張永祥傳》載:"張永祥,淮寧人,槍法精絕,人呼為張鐵槍。嘉慶丁巳二月,白蓮賊齊王氏,即所謂齊二寡婦者,自楚掠豫,將南趨襄城。永祥以鄉兵三百敗之廬氏。當事給永祥把總銜,意不屑也。後十年,阮相國元撫河南,召祥給役麾下。撫浙時,復攜與俱,使教溫寧營槍法。......聞永祥甚馴謹,而臨事慷慨,無所撓阻,有古烈丈夫風。乃混跡縐鈴,不能以功名顯。惜哉。"張永祥在當時頗有名聲,嘉慶間楊鑄(子堅)也曾寫過一首《張鐵槍歌》,記張永祥隨阮元(芸台)緝捕海盜等事,後又在揚州知府屠倬幕中掌書記,可見張確實是一位難得的文武兼長人材!
② 歷史到哪個最早使用長槍
中國古代的戰爭,最早出現的是 「步戰」 ,主要武器是木棍、石頭。
春秋戰國,戰爭形式是 「車戰」 ,主要武器是 戈、弓箭。
趙武靈王提倡的 胡服騎射,主要武器是 長矛、彎刀、弓箭。
長矛就是長槍,所以,在戰國就出現了 長槍 。
《三國演義》裡面描寫曹操對馬超的戰爭,西涼步軍慣使長槍,曹操說:「賊縱使長槍,安能便刺!」 可見長槍出現很早。
長槍,歷來被稱作 「兵中之王」 ,是最重要的冷兵器。
秦國大軍的長槍的長度超過 4 米,具有很好的防禦和進攻能力。
其實,古代的主要武器是長槍、彎刀、弓箭。什麼 「十八般兵器」 ,那是小說、戲曲的編造。
比如關羽,實際上他的兵器是長矛,而不是 「青龍偃月刀」 。
歐洲古代的主要武器也是長矛。
③ 誰發明了火槍
簡單回答:宋朝 陳規發明的
詳細使用和發展歷程:
火槍是用一個或兩個竹筒裝上火葯,綁縛在長槍槍頭下面,與敵人交戰時,可先發射火焰燒灼敵兵,再用槍頭刺殺。這種火器在南宋時非常盛行。有一種叫「梨花槍」,金人稱「飛火槍」,槍頭下裝有2尺長的葯筒。內含柳炭、鐵滓、磁末、硫磺、砒霜等混合葯劑,具有燃燒、毒煙、噴射等作用。明代火槍改進一步,槍柄6尺長,末端有鐵鑽,槍頭1尺長,槍頭下夾裝兩支噴射葯筒,用引信相連。使用時兩個葯筒相繼點燃噴射火焰;槍頭兩側有鉤鐮狀的鐵叉,兩長刃向上可作鎲用,兩短刃向下可作鐮用,具有燒、刺、叉、鉤等作用。明代梨花槍,只有一個鐵筒,狀如尖筍,小頭口徑3分,可安引信,大頭口徑1寸8分,內裝毒葯,用泥封口。兵士們可隨身攜帶數個葯筒,以備更換發射。噴射出的毒焰可達幾丈遠。清代梨花槍,長7尺3寸,槍頭由兩個5寸的直刃和6寸長的橫刃製成,刃下裝竹葯筒,長2尺6寸,束三道鐵箍,內裝毒性煙霧火葯,殺傷力亦很強。梨花槍經過幾代更迭而不衰,是因為它製作簡單,使用方便,且又有多種殺傷性能。因噴葯筒內裝有形似梨花的鐵蒺藜、碎鐵屑而得名「梨花槍」。這時期火槍是戰斗中主要的輕型武器之一。南宋有位武將,名叫「李全」,據說他曾憑借一桿梨花槍稱雄山東,被公認為「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手」。明朝又有胡宗憲大將,在領兵抗擊倭寇的戰斗中,使用梨花槍擊殺敵兵,取得巨大勝利。
16世紀,紐倫堡出現了第一枝燧發槍———轉輪槍。這對騎兵來說應該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刻,從此騎兵的作戰方法便開始發生重大變化。隨著燧發槍的誕生,騎兵終於擁有了能夠在飛馳的馬背上射擊的火器。最先大量列裝轉輪槍的騎兵是德國的僱傭軍———黑衫騎士。他們以戰爭為業。職業敏感性使他們很快認識到轉輪槍的價值。他們幾乎都配備有多把轉輪槍,少則四五把,多則七八把,儼然身背一座火葯庫。
在裝備火槍的騎兵中必須一提的是龍騎兵。這個兵種最早出現要追溯到1552~1559年的義大利戰爭。法國人佔領了皮特蒙德。為了對付隨時可能在背後出現的西班牙人,當時的法軍元帥命令他的火槍手跨上馬背,於是就組建了世界上最早的龍騎兵。至於龍騎兵這個詞的來歷,則有兩種說法:較流行的一種認為,當時該兵種使用的隊旗上畫了一頭火龍,這是從加洛林時代開始的傳統,龍騎兵由此得名;另一種認為,當時他們使用的短身管燧發槍被稱為火龍,龍騎兵來自這個典故。17世紀上半期時,龍騎兵的裝束與步行火槍手相差無幾,只是把鞋襪換成了靴子馬刺而已。
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曾有一支威震天下的克倫威爾「鐵騎軍」。它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生力軍。騎兵們身著輕便的盔甲,使用單面開刃的長劍,有時用傳統的戰斧,裝備手槍,偶爾有軍官扛著一桿長長的馬槍。在單打獨斗中,這些人也許不是正規騎士的對手,但作為一個整體卻行動得更有效率。
歐洲外還有一支至今仍名聲顯赫的隊伍是美國的王牌騎兵第1師。它是美國陸軍部隊中歷史最為悠久的部隊之一。兇猛剽悍、作戰能力很強的騎兵第1師歷史上曾參加過二戰、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以及海灣戰爭的重大行動。雖然其裝備不再是火槍和馬刀,但「騎兵師」的名稱卻一直被保留了下來。這也算是對這個古老而偉大兵種的一種紀念吧。
④ 神話里有名的長槍
朗基姆斯之槍朗基奴斯長槍 ,又稱朗基奴斯長矛,又譯命運之矛。當年耶穌在十字架上死去的那一剎,據說是狂風大作烏雲漫天地動山搖日月無光……古羅馬制,絞死者必須被砸斷雙腿以確定其是否死亡。傳說這是一支曾經刺穿耶穌基督的槍。根據聖經記載,當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一名戰士用槍刺傷了他的側腹。這名戰士就叫做朗基努斯。當耶穌的血滴入朗基努斯的眼睛,朗基努斯在瞬間被感化,此後放棄了原先的身份,成為了一名僧侶,並擁有了行使神跡的能力。後來他被追認為聖徒,稱為「聖朗基努斯」。
⑤ 古代的長槍,
一年刀十年劍百年才練的一桿槍啊。
⑥ 希臘長槍歷史上真的有么
有。古馬其頓王國使用過的一種超長槍,歷史上著名的「馬其頓方陣」所利用的兵器便是馬其頓長槍。長槍長度約為6米,比之希臘長槍(約3~4米)長度更長。
⑦ 最早紅櫻槍是誰發明的
起 源 隋末唐初
紅纓槍,一種舊式兵器,在長柄的一端裝有尖銳的金屬槍頭,槍頭和柄相連的部分裝飾著紅櫻。
槍是一種在長柄上裝有銳利尖頭的兵械。槍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隋末唐初,是矛的替代產物,因為矛桿的製作復雜繁瑣耗時長久而產生的應急武器。不同用途的長槍其長度各不相等。用於車戰、騎戰的槍顯長,用於步戰的槍顯短,用於守城御寨的槍顯長,用於進攻的槍則短。長槍可達八米之餘,短槍可為一點三米之多。現代武術中槍術競賽套路用的槍,其長度不能短於本人直立直臂上舉時從腳至指尖的長度。
⑧ 外國神話中有名的長槍和善使長槍的英雄。奧()
永恆之槍(Gungnir)也譯作昆古尼爾、岡尼爾,岡格尼爾,此槍是北歐主神奧丁的所有物。至於Gungnir之名的由來,有人認為是以聲音表現出「貫穿」這個動作的說法最為可靠。
昆古尼爾威力:
槍的能力相當單純且強大,就是「一擲出就一定會命中目標」,是百發百中的神槍,可以擊穿它擊中的任何東西,隨後自動回到主人手中。阿薩神族和華納神族開戰時,就是由奧丁拿著此槍投出第一擊。相傳維京人在作戰時,會由指揮官先向敵人投擲長槍,就是承襲自此。
當奧丁將此槍擲出時,會發出劃越空際的亮光,地上的人稱之為「閃電」,另一說法是「流星」。神話中記載,對著昆古尼爾發誓的人,他的誓言必將實現。這也許就是對著流星許願的由來。
布里歐納克(Brionac),也稱「轟擊五星」。凱爾特神話(Celtic mythology)中光與太陽之神魯格·麥克·埃索倫(Lugh mac Ethlenn)所持有達努神族(Tuatha Dé Danann)的著名魔槍。
這把槍是魯格所持意為「貫穿」的魔槍,是一支象徵其本身力量的光之神槍。這把槍不管面對多遙遠的敵人,都可放射出死亡的光芒。同時也是達努神族(Tuatha Dé Danann)的四件秘寶之一。Brionac是一把活著的魔槍,它時刻渴望著鮮血,只有浸泡在罌粟製成的安眠葯水中才能平息下來。
當戰斗臨近時,不管多麼遙遠的地方,只要魯格能看到,它就會發出咆哮和閃光自動從皮帶中掙脫出來飛向敵陣,縱情殺戮從不疲倦。根據另外的描述,這把槍在面對敵人會發出5道不同軌跡的光芒和閃電,」轟擊五星」因此得名。
等等等等
⑨ 現代兵器槍是誰發明的是我國哪個朝代的人
中國沒發明火葯槍,只發明了火葯或冷兵器槍。
用手點火的火繩槍和靠燧石發火的燧石槍
■馮·德雷澤發明了從後面裝填子彈的擊針槍
■1871年,毛瑟兄弟發明使用金屬殼子彈的毛瑟步槍,20世紀初又出現了毛瑟反坦克槍
■德國的一位鐵匠戈特發明直線式線膛槍,16世紀後出現了可使子彈旋轉飛行的來復槍
■現代自動步槍和突擊步槍取代了老式笨拙的步槍,小口徑自動步槍又取代了遠射程步槍
■馬克沁發明的重機槍和麥德森輕機槍取代了早期的手搖機槍,並迅速改變了戰爭的進程
■可通用的子彈和實現不同射擊目的的槍族
■1835年,柯爾特發明了著名的左輪手槍
■聯邦德國研製的發射無殼子彈的G11步槍
■德國人首先發明了用於近戰突擊的沖鋒槍
■聲名卓著的毛瑟手槍很快便被性能優異的自動手槍取代了,未來自動手槍向智能化發展
⑩ 槍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1132年,復南宋時期。
公元1132年,中制國南宋的軍事家陳規發明了一種火槍,這是世界軍事史上最早的管形火器,它可稱為現代管形火器的鼻祖。
到了南宋開慶元年(1259年)壽春府人創造了一種突火槍,該槍用巨竹做槍筒,發射子窠(內裝黑火葯、瓷片、碎鐵、石子等)。燃放時,膛口噴火焰,子窠飛出散開殺傷對陣的敵人,雖可算作霰彈槍但與現代霰彈槍並無關聯。
(10)誰發明了長槍擴展閱讀:
槍的老祖宗是火門槍,作為最早的金屬管形火槍,早期的小型火銃等都屬火門槍,火門槍的發射一般需要兩個人,命中率較低,操作麻煩,發射效率低。
步槍的變更:火門槍、火繩槍、轉輪打火槍、燧發槍、擊發槍、轉管槍—連珠槍、栓式步槍、機槍、半自動步槍、沖鋒槍、自動步槍(突擊步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