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雜交水稻之父是誰
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國家雜交回水答稻工作技術中心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協副主席。
中國研究雜交水稻的創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第一人。他於1981年榮獲我國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被國際上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1)發明雜交水稻的人叫什麼擴展閱讀:
袁隆平解決了三系法雜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難題。
一是提出用「野生稻與栽培稻進行遠緣雜交」的技術方案,終於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徑,於1973年實現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復系的「三系」配套。
二是育成強優勢的雜交水稻「南優2號」等一批組合,並在生產上大面積應用,成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
三是突破了制種關,過去的研究認為,水稻異交率僅2.4%,雜種一代種子產量極低,離生產要求相距甚遠。
國際水稻所1971年開始研究,1973年放棄,原因也就是當時在該所沒有人相信可以解決制種難題。而袁隆平領導的課題組成功地解決了這一難題,制種產量逐漸提高,現在高的已達畝產300公斤以上
B.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算不算專利是他發現還是他發明的應該叫雜交水稻技術吧
1、雜交水稻不能算專利,而雜交水稻的雜交技術培育的方法算專利。
2、雜交水稻的基本思想和技術,以及首次成功的實現是由美國人Henry Beache在1963年於印度尼西亞完成的,Henry Beache也被學術界某些人稱為雜交水稻之父,並由此獲得1996年的世界糧食獎。由於Henry Beache的設想和方案存在著某些缺陷,無法進行大規模的推廣。
3、袁隆平於1971年2月調到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專門從事雜交水稻研究工作。1973年,以他為首的科技攻關組完成了三系配套並成功培育雜交水稻,實現了雜交水稻的歷史性突破。1997年提出「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的技術路線,在國際上引起高度重視。
在他的率領下,先後於2000年、2004年和2011年實現了超級稻畝產700公斤、800公斤和900公斤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標,畝產1000公斤的第四期目標也於2014年10月實現歷史性突破,為進一步大面積、大幅度提高水稻產量奠定了基礎。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
(2)發明雜交水稻的人叫什麼擴展閱讀
袁隆平主要貢獻
1、袁隆平在國內率先開展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在他撰寫的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雜種優勢,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的理論與研究實踐是對經典遺傳學理論的挑戰,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種優勢」的傳統觀點,極大地豐富了作物遺傳育種的理論和技術。
2、袁隆平提出了雜交水稻的育種發展戰略,即方法上由三繫到兩系再到一系,程序越來越簡單而效率越來越高;雜種優勢水平上由品種間到亞種間再到遠緣雜種優勢利用,優勢越來越強,促使雜交水稻一步一步向新的台階邁進。這一思路已被國內外同行採用,並成為雜交水稻育種發展的指導思想。
C.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是他一個人發明的嗎
其基本的思想和技術,以及首次成功的實現是由美國人Henry Beachell在1963年於印度尼西亞完成的,Henry Beachell也被學術界某些人稱為雜交水稻之父,並由此獲得1996年的世界糧食獎。由於Henry Beachell的設想和方案存在著某些缺陷,無法進行大規模的推廣。
後來日本人提出了三系選育法來培育雜交水稻,提出可以尋找合適的野生的雄性不育株來作為培育雜交水稻的基礎。雖然經過多年努力日本人找到了野生的雄性不育株,但是效果不是很好;另外日本人還提出了一系列的水稻育種新方法,比如趕粉等,但是最後由於種種原因沒法完成雜交水稻的產業化。袁隆平1971年2月調到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專門從事雜交水稻研究工作。為加強和協調雜交水稻的科學研究,1984年6月成立了全國性的雜交水稻專門研究機構--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後又成立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均由袁隆平任中心主任至今。1995年他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
D. 是誰發明了雜交水稻
其基本的思來想和技術,以及首自次成功的實現是由美國人Henry
Beachell在1963年於印度尼西亞完成的,Henry
Beachell也被學術界某些人稱為雜交水稻之父,並由此獲得1996年的世界糧食獎。
E. 大米雜交水稻創始人是誰
是袁隆平。
袁隆平
中國雜交水稻研究創始人,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當今中國最著名的科學家」、「當代神農氏」、「米神」等。
1953年,袁隆平畢業於西南農學院(1985年更名為西南農業大學,2005年西南農業大學與西南師范大學合並組建為西南大學)。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種植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
袁隆平1980-1981年,袁隆平赴美任國際水稻研究所技術指導。1982年任全國雜交水稻專家顧問組副組長。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為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計劃兩系雜交水稻專題的責任專家。1991年受聘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首席顧問。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5年研製成功兩系雜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級雜交稻育種技術路線,2000年實現了農業部制定的中國超級稻育種的第一期目標,2004年提前一年實現了超級稻第二期目標。
畢業後,袁隆平一直從事農業教育及雜交水稻研究。1971年至今任湖南農業科學院研究員,並任湖南省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先後獲得「國家特等發明獎」、「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多項國內獎項和聯合國「科學獎」、「沃爾夫獎」、「世界糧食獎」等11項國際大獎。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餘篇。
盤古開天闢地,人類呱呱誕生,從那一刻起,擺脫飢餓,奮力生存便成了人類的主題。滾滾歷史長河中的歷朝歷代,各君各王,雖在不同王國用卻擁有著同一個恆故不變的夢想——解決糧食問題。民以食為天,人類從未停止過對飢餓的抗爭,從未停歇過對糧食的渴望。面對嚴峻現實,世界陷入了糧食恐慌,人們連連發問:誰來養活中國,誰來養活世界?20世紀70年代,中國通過對雜交水稻的成功研究,最終將水稻畝產從300公斤提高到了800公斤,並推廣2.3億多畝,增產200多億公斤。這些事跡都歸功於袁隆平。
F. 袁隆平雜交水稻名稱是什麼
南優2號。
南優2號是1974年袁隆平培育成功的秈型三系雜交水稻。1983年以來累計推廣超過266萬畝。
在湖南洞庭湖地區大規模試種時。與同類雜交稻品種相比,「南優2號」的確長勢最好,穗大粒多,但卻有致命缺陷——不抗病。後來,洞庭湖地區幾十萬畝水稻遭遇矮縮病。
一般雜交水稻僅指由兩個遺傳背景相同的不育系和恢復系雜交後形成的第一代雜交種。目前,大面積推廣的雜交水稻主要是利用水稻雄性不育系作為遺傳工具。
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研發和推廣雜交水稻的國家。雜交水稻具有個體高度雜合性,雜種後代出現性狀分離,故需年年制種。
(6)發明雜交水稻的人叫什麼擴展閱讀:
袁隆平在雜交水稻方面的研究成就:
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66年在IRRI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跡稻(IR8)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研究。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
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 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為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
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雜交水稻的育種戰略,將雜交水稻的育種從選育方法上分為三系法、兩系法和一系法三個戰略發展階段。
根據這一設想,雜交水稻每進入一個新階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將把水稻產量推向一個更高的水平。這項戰略構想的提出,為中國已取得三系法雜交水稻研究、開發成功後開展雜交水稻新探索指明了方向。
G. 袁隆平是如何發明出雜交水稻的
雜交抄水稻並沒有在全國地區進行推襲廣。目前國內的水稻種植面積常規稻是2.45億畝,而雜交稻的種植面積是2億畝。全國耕地面積20.23億畝。農財網數據,雜交秈稻種植面積約2億畝,雜交率約67%,粳稻只有不到0.2%是屬於雜交稻。2014—2017年全國水稻種植面積最大的前三名都是常規稻,順序為龍粳31、中嘉早17、寧粳4號。雜交水稻是Henry Beachell發明的。三系育種完善雜交育種技術是新城長友發明的。野敗植株的發現者是馮克珊和李必湖。第一個培育出不育系和保持系以及第一個成功的三系組合的是顏龍安,第一個恢復系是張先程。二系法是石明松發明的。
中國種植面積最大雜交水稻的品種是謝華安培育的。 海水稻(耐鹽鹼稻)是陳日勝培育出來的。
H. 八十年代發明水稻的人叫什麼名字。
袁隆平---雜交水稻
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種植技術,從而為全國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袁隆平的雜交稻研究,在中國中國是具有開創性的,但是世界上首次成功的水稻雜交是由美國人Henry hank Beachell在1963年於印度尼西亞完成的。
摘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