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誰發明官品制度

誰發明官品制度

發布時間:2021-07-25 21:22:23

① 中國法制史中『八議制度』,『五服制度』,『官當制度』,分別在什麼時候,誰由誰首創

八議制度「八議」制度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立法上引禮入律,形成許多新的法律原則或制度,使由漢朝開始的禮法結合得到進一步發展,「八議」制度既是其中之一。 「八議」制度,是八類權貴人物犯罪以後,「大罪必議,小罪必赦」,享受特殊優待,司法機關不得擅做處理的制度。「八議」為:一議親,二議故,三議賢,四議能,五議功,六議貴,七議勤,八議賓。「八議」制度的直接淵源是《周禮》中的「以八辟麗邦法」,自曹魏《新律》始正式載於律文。《唐六典》卷六稱「是八議入律,始於魏也」。「八議」制度的出現時封建立法結合的產物,是「刑不上大夫」禮制原則的具體體現。 「八議」制度的具體解釋:親」指皇室一定范圍的親屬;「故」指皇帝的某些故舊;「賢」指朝廷認為「有大德行」的賢人君子;「能」指「有大才業」,能整軍旅、蒞政事,為帝王之輔佐、人倫之師范者;「功」指「有大功勛」者;「貴」指職事官三品以上、散官二品以上及爵一品者;「勤」指「有大勤勞」者;「賓」指「承先代之後為國賓者」(《唐律疏議·名例》)。 「八議」制度的內容:這8種人犯了死罪,官府不能直接定罪判刑,而要將他的犯罪情況和特殊身份報到朝廷,由負責官員集體審議,提出意見,報請皇帝裁決。這8種人犯流以下的罪,都要減一等論罪。唯一例外是,如果他們犯十惡罪,則不適用上述規定。

官當」是封建社會允許官吏以官爵折抵罪刑的一種特權制度,最初始於西晉。 在封建官僚貴族中,能夠享受到八議待遇的畢竟是少數人。為了使更多的官僚享有法律特權,《晉律》在沿用「八議」制度的同時規定,有官職的人犯罪,可以「除名」或「免官」的處分折抵三年有期徒刑。「官當」成為正式制度始於北朝的《北魏律》和南朝的《陳律》。這一制度的形成,表明封建特權法的進一步發展。

② 爵位制度到底是哪個國家發明

中國。
唐代杜佑《通典·職官·封爵》記載,自堯帝、舜帝以及夏朝,但此事無實物資料證實。
周代,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均世襲罔替,封地均稱國,在封國內行使統治權。各諸侯國內,置卿、大夫、士等爵位,楚國等置執圭、執帛等爵。卿、大夫有封邑,對封邑也可以行使統治權、唯受命於諸侯。
諸侯源自分封制,最遲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
西周(前1046年 ―前771年)是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滅商後所建立,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殺為止,共經歷11代12王,大約歷經275年。
當時土地和連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貴族,讓他們建立自己的領地,拱衛王室。封國的面積大小不一,封國國君的爵位也有高低。諸侯必須服從周王室,按期納貢,並隨同作戰,保衛王室。
在英國五級貴族中,伯爵出現最早。個別學者認為伯爵爵位來自歐洲大陸,至遲在公元900年的法國,伯爵已成為公爵的封臣。但更多的學者認為英國伯爵(Earl)與法國伯爵(Count)並無繼承或連帶關系;而且英國伯爵稱號是5種貴族稱號中惟一的英文詞,是由古英語eorl轉化而來;大約在盎格魯一撒克遜時代後期,因王權不夠強大,英格蘭廣大地區曾劃為幾個較大的伯爵管轄區(great earldom)。而伯爵爵位卻是在 11世紀初由丹麥國王克努特引進英格蘭的。11—12世紀中葉之前的伯爵多是鎮守一方的諸侯。

③ 中國古代官品服色制度始形成於哪個朝代

應該說是始於隋而成於唐
唐朝正式確立官服分色制度:
三品以上服紫袍
佩金魚袋
四品五品服緋袍
佩銀魚袋
六品以下服綠袍
無魚袋
「魚袋」是古代官員隨身佩戴的一種身份證明
袋子里裝「魚符」
就相當於現在的政府工作證

④ 誰發明了太監

百度詞條里邊有啊,說的很全。http://ke..com/view/20035.htm

解釋1:太監(tài jiàn)也稱宦官,通常是指中國古代被閹割後失去性能力而成為不男不女的中性人,他們是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又稱寺人、閹(奄)人、閹官、宦者、中官、內官、內臣、內侍、內監等。

宦官稱「太監」,是隋唐以後的事,地位較高的內監就被稱為「太監」。唐高宗時,改殿中省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監,少監。後宦官亦通稱為太監。 到了明代,宦官權勢日增,人們就把所有宦官都尊稱「太監」,太監也就稱為宦官代名詞了。

據記載,我國先秦和西漢時期的宦官並非全是閹人;自東漢開始,才全部用閹人(「宦官悉用閹人,不復雜調它士」,出自《後漢書 宦者列傳序》 )。這是由於在皇宮內廷,上自皇太後、太妃,本朝後、妃以及宮女等,女眷較多,如果允許男侍出入,難免會發生穢亂宮帷的事。所以絕不允許有其他成年男性在宮內當差。 據考證,中國封建社會第一個太監名叫吳騰宇,今江西上饒人。

監,在中國古代典籍中的名稱很多,諸如中宦、宦官、宦者、內侍、內宦、閹人、中涓、內豎、中貴人等。

在中國歷史上,在封建社會消亡之前,沒有宦官的時代不多。太監,作為帝王與後妃的奴僕,支撐著皇家宮殿那廣廈高台的金碧輝煌,成就了皇宮內統治者舒適優裕的生活條件。

常人想成為太監必先去勢,即割掉生殖器。這稱為「凈身」,使他們成為「六根不全」的人。太監面不生明須,喉頭無突,聲變變細,說話女聲女氣,舉止動作似女非男,成了「中性」人。

其實,太監並不是中國的特產。在古代埃及、希臘、羅馬、土耳其、朝鮮,乃至整個亞洲都有太監。只是,中國的太監制度是最根深蒂固的。

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中,太監不僅涉足王公貴族、高官顯爵的生活中,而且還涉足於復雜的政治斗爭中。在辛亥革命以前的中國,歷朝的衰亡大都與太監作亂有關,漢、唐、明三朝的覆滅與太監的專橫暴虐有直接關系。

解釋2:太監:當今網路用語,代指網路書籍很長時間不更新。胡適著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僅成上半部,全書久未完成。黃侃便在中央大學課堂上說:「昔日謝靈運為秘書監,今日胡適可謂著作監矣。」學生們不解,問其原因?黃侃道:「監者,太監也。太監者,下面沒有了也。」學生們大笑不已。這才是對於太監書、太監作者的真正由來。

⑤ 太監制度起源於何時何國發明人

太監也稱宦官,中國古代被閹割後失去性能力而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又稱寺人、閹(奄)人、閹官、宦者、中官、內官、內臣、內侍、內監等。唐高宗時,改殿中省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監,少監。後宦官亦通稱為太監。

先秦時期 宦官制度起源於先秦時期,《詩經》、《周禮》、《禮記》中都有關於宦官的記載。周王朝及各諸侯國大都設置了宦官。秦國宦官嫪毐受太後寵幸,權勢顯赫,封為長信侯。宦官一般由身分卑賤的人充當。其來源或由處以宮刑的罪人充任,或從民間百姓的年幼子弟中挑選。秦漢以後,宦官制度更加詳備,宦官作為一種特殊政治勢力,對許多朝代政局產生重大影響。
秦漢時期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宦官由少府管轄。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鑒於秦亡教訓,間用文士充中常侍,以抑制宦官勢力。元帝以後,宦官勢力復萌。東漢時,侍從皇帝的中常侍專由宦官充任。他們傳達詔令,掌理文書,左右皇帝視聽。其時,外戚勢大,皇帝常利用宦官牽制外戚,往往造成宦官集團專政局面。
唐宋時期 唐代,宦官由內侍省、掖廷局、宮闈局、奚官局、內仆局、內府局管理。掌管宮內的簿冊、門衛、病喪、倉庫供應等事項。各局長官稱令或丞。唐太宗時,對宦官限制較嚴格,規定內侍省宦官最高官階為三品,數額亦有限制。太宗死後,制度漸弛。中宗時,宦官總數增至3000名,被授七品以上者多達千人,玄宗時,宦官多而濫,僅四、五品者就在千人以上。授予三品左(右)監門將軍銜者大有人在。安史之亂後,宦官勢力膨脹,有的甚至封王爵,位列三公。部分宦官還染指軍權。肅宗時,設觀軍容使,專以宦官中的掌權者充任,作為監視出征將帥的最高軍職。從德宗朝開始,宦官掌握了神策軍、天威軍等禁兵的兵權。軍中的護軍中尉、中護軍等要職均由宦官擔任。因軍政大權被宦官集團把持,不僅文武百官出於其下,甚至連皇帝的廢立也由他們決定。在憲宗到昭宗期間登基的9個皇帝中有7個是由宦官所擁立,兩個被他們所殺。宦官專政成為中、晚唐社會的一大痼疾。宋代也設內侍省,由宦官主管。但宋代宦官干政的現象不如外戚專權嚴重。
明清時期 明太祖朱元璋對宦官管理較嚴,規定宦官不得識字,壓低其官階,禁止其兼外臣的文武職銜,並懸鐵牌於宮門上,明示不許干政的警戒。從永樂朝始,宦官漸受重用。皇帝親信的太監經常被派出巡出洋,擔任監軍。永樂十八年(1420)設東廠,由宦官執掌,從事特務活動,諸事直接報告皇帝。宣宗時,改太監不得識字的祖制,在宮內設內書堂。令學官教授小太監識字。成化十三年(1477)在東廠外另設西廠,以宦官任提督,加強特務統治。此外,宦官任職機構膨脹,宮廷中設有司禮、內官、御用、司設、御馬等12監。惜薪、鍾鼓、寶鈔、混堂等4司及兵仗、銀作等8局,總稱為二十四衙門,各設專職掌印太監。宦官人數激增,至明末多達數萬之眾。英宗時,掌權宦官王振網羅部分官僚為黨羽,形成閹黨,開明代宦官專政先聲。此後,宦官之禍迭起。成化年間的汪直、武宗時期的劉瑾、熹宗時期的魏忠賢等,都是權傾朝野、勢力顯赫的權宦。他們專橫跋扈,排斥異己,巧取豪奪,屢興大獄,加劇了明朝政治上的腐敗,給人民帶來無窮災難。
鑒於明朝宦官為害之烈,清朝統治者採取了一些限制措施。清初規定:宦官歸內務府管轄,具體由敬事房管理。敬事房亦稱宮殿監辦處,設總管、副總管等職。康熙時總管宦官為五品,雍正時改成四品。裁明代「二十四衙門」為「十三衙門」,人數大幅度縮減。順治時設置宦官千餘人,乾隆年間增至3000人,直至清末未過此數。宦官升遷降調由內務府移文吏部決定。宦官犯法,內務府可先拿後奏。尤禁其干政。順治帝仿朱元璋舊制,鑄鐵碑立於交泰殿,明文規定凡有不法行為,均凌遲處死。這些措施得到較好貫徹。雖在清末有慈禧太後寵宦安德海、李蓮英等屢犯例禁,朝臣為之側目,終未出現漢、唐、明宦官的專權現象。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統治,也結束了延續數千年之久的封建社會的宦官制度。

⑥ 誰提出了科舉制度,又是誰發明了考試

科舉萌發於南北朝時期,科舉真正成型是在唐朝。隨著士族門閥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興版起,魏晉以來選權官注重門第的九品中正制已無法繼續下去。隋文帝即位以後,廢除九品中正制。據史載,開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詔舉「賢良」。應為開皇七年(587),又令京官五品以上,總管、刺史,以「志行修謹」「清平干濟」二科舉人。隋煬帝大業三年四月,詔令文武官員有職事者,可以「孝悌有聞」「德行敦厚」「結義可稱」「操履清潔」「強毅正直」「執憲不饒」「學業優敏」「文才秀美」「才堪將略」「膂力驕壯」等10科舉人。進士二科,並以「試策」取士。進士一詞初見於《禮記·王制》篇,其本義為可以進受爵祿之義。當時主要考時務策,叫試策。唐玄宗時禮部尚書沈既濟對這個變化有過的評價:「前代選用,皆州郡察舉……至於齊隋,不勝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權而歸於吏部。自隋罷外選,招天下之人,聚於京師春還秋住,烏聚雲合。」

⑦ 哪個國家發明參謀制度

參謀制度起源於德國,德軍中有這樣一句話,」聰明又懶惰的人,適合當司令官,聰明又勤快的人,適合當參謀長,愚蠢又懶惰的人,可以被支配著使用,愚蠢又勤快的人,就只能叫他滾蛋了」,這句話實際上就說明了司令官只要是提出作戰設想和大體方向,而具體的作戰計劃的制定和人員,後勤,物資等等這一切具體的安排都需要由參謀們來決定,參謀長就是一個總負責人,所有的司令官的設想都需要參謀長及他手下的參謀們來替司令官完成。部隊里不是有句話說」參謀不帶長,放屁都不響」嗎,說明了參謀長這個職務非常重要,說明它與普通的參謀不同。
而參謀長是各級部隊軍事指揮部門的首長,協助該部隊的軍事主官進行指揮。
如軍區參謀長是協助軍區司令工作的,師參謀長是協助師長工作的。我軍團以上包括旅、師、集團軍、軍區等各級部隊都有參謀長。在團以下單位,只有作戰參謀等職,而沒有參謀長一職。只有在師旅級以上單位,才設參謀長。他的主要職責是整理戰斗信息,為軍事首長提供資料並提出一定的建議;經軍事首長授意,向下面單位布置具體的戰斗任務。
連級參謀相當於連級,可以是正連職,也可以是副連職,如果繼續升值的話可以升職到營職參謀,最後做到各個級別的參謀長

⑧ 九品中正制是誰發明的

九品中正制是魏文帝曹丕發明的。
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法,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選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採納吏部尚書陳群的意見,於黃初元年 (220年)命其制定的制度。此制至西晉漸趨完備,南北朝時又有所變化。從曹魏始至隋唐科舉的確立,這期間約存在了四百年之久。
九品中正制上承兩漢察舉制,下啟隋唐之科舉,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國封建社會三大選官制度之一,實際是兩漢察舉制度的一種延續和發展,或者說是察舉制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⑨ 官位論品制度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魏晉時代就已經開始。

最早的「品」是「品評」的意思,即魏晉時期「九品中正制」,由中正官對人才進行「品評」,然後分出等級,上品、中品、下品,每品中又有上中下三級,共有九級,稱為「九品」。

隋唐時期開始正式使用一品、二品、三品等等作為官員的品級了。

閱讀全文

與誰發明官品制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519日停電通知 瀏覽:977
馬鞍山金鷹營業時間 瀏覽:91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
小陸離與成果 瀏覽:654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