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魯迅《阿Q正傳》的寫作意圖是什麼
一、魯迅的阿Q正傳的寫作意圖是:
著眼於啟蒙,寫出中國人的人生,主要是廣大受剝削壓迫的勞動人民的苦難、悲慘而又愚昧落後的人生,希望改良這悲慘的人生,喚醒沉睡的民眾。作者在這篇小說中,為療救這樣病態的社會、病態的國民而發出痛苦的吶喊。
二、作品簡介:
《阿Q正傳》繼承我國小說的民族傳統,用「傳」的形式構成全篇。小說緊緊圍繞阿Q而「傳」,自始至終以阿Q的《阿Q正傳》活動作為唯一線索,展開故事情節,寫出阿Q短暫而可悲的一生,成功地塑造了一批藝術形象,特別是阿Q的形象血肉豐滿,栩栩如生,有鮮明的個性,包含深廣的社會和歷史內容,成為不朽的藝術典型。
三、作者簡介: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浙江紹興會稽縣人,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21年發表中篇白話小說《阿Q正傳》。1918年5月15日發表《狂人日記》,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1936年10月19日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魯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等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南腔北調集》《三閑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雜文》等。他的作品有數十篇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並有多部小說被先後改編成電影。其作品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魯迅以筆代戈,奮筆疾書,戰斗一生,被譽為「民族魂」。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一生的寫照。
㈡ 魯迅為何要給阿Q立傳
魯迅先生在《阿Q正傳》開頭說:「我要給阿Q做正傳,已經不止一兩年了。但一面要做,一面又往回想,這足見我不是一個『立言』的人,因為從來不朽之筆,須傳不朽之人,於是人以文傳,文以人傳——究竟誰靠誰傳,漸漸的不甚瞭然起來,而終於歸結到傳阿Q,彷彿思想里有鬼似的。」那麼,他思想里的鬼是什麼呢?愚讀《阿Q正傳》,覺得魯迅思想里有三個「鬼」。
其一,自古以來,所謂「不朽之筆,須傳不朽之人」,魯迅自認為自己作的是一篇「速朽」的文章,他的文筆既不是不朽之筆,阿Q也不是不朽之人,所以說「這足見我不是一個『立言』的人」,那「我」為什麼還要給阿Q做傳呢?在別人看來,那真是鬼使神差了,否則,何至於給阿Q這樣的人做傳呢?這是最小的一個鬼。
其二,魯迅在《<阿Q正傳>的成因》里說:「阿Q的影像,在我心目中似乎確已有了好幾年,但我一向毫無寫他出來的意思。經這一提,忽然想起來了,晚上便寫了一點,就是第一章:序。……」這和小說開頭說「我要給阿Q做正傳,已經不止一兩年了」是一致的。這說明魯迅給阿Q做傳不是一時的沖動,而是由來已久。魯迅不是給所謂的聖人立傳,是要「替窮人立言」。為什麼要給窮人立言呢?這和魯迅創作文學的初衷有關。魯迅從事文學創作,絕不是為社會粉飾太平歌功頌德,也絕不是附弄風雅顯示文才,他是主張文學為人生的。他把文學用來作為改良社會的手段,在《我怎麼做起小說來》里,魯迅說:「在中國,小說不算文學,做小說的也決不能稱為文學家,所以並沒有人想在這一條道路上出世。我也並沒有要將小說抬進『文苑』里的意思,不過想利用他的力量,來改良社會。……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阿Q是一個「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作者給他立傳,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於是,先生心裡的這「鬼」,便是他的使命感了。這是最大的一個「鬼」。
其三,魯迅先生心中的「鬼」,是他的擔心。給這樣一個無姓無名無籍貫無職業的「下里巴人」做傳,會招來是非,給有「歷史癖與考據癖」的胡適之先生的門人們,或者尋出許多新端緒來也未可知。況且,魯迅寫阿Q,用的是「雜取種種」之法,把多個人物混合在一起,加以作者對人物性格的高度提煉,使得阿Q綜合了幾乎所有人的共性,於是讀者有時會疑心阿Q就是自己。果然如魯迅所料,小說的發表遭來了許多的麻煩。如《<阿Q正傳>的成因》里說到的當年《現代評論》上的一篇文章:「……我記得當《阿Q正傳》一段一段陸續發表的時候,有許多人都慄慄危懼,恐怕以後要罵到他的頭上。並且有一位朋友,當我面說,昨日《阿Q正傳》上某一段彷彿就是罵他自己。因此便猜疑《阿Q正傳》是某人作的,何以呢?因為只有某人知道他這一段私事。……從此疑神疑鬼,凡是《阿Q正傳》中所罵的,都以為就是他的陰私;凡是與登載《阿Q正傳》的報紙有關系的投稿人,都不免做了他所認為《阿Q正傳》的作者的嫌疑犯了!等到他打聽出來《阿Q正傳》的作者名姓的時候,他才知道他和作者素不相識,因此,才恍然自悟,又逢人聲明說不是罵他。」魯迅的擔心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就是一些讀者不能真正理解小說的意圖,即隱藏在喜劇中的悲劇,開心裡的悲哀。
㈢ 魯迅在《<阿Q正傳>的成因》中說,他創作這部小說,經歷了由"開心"到"不很開心"到"認真「的過程
「精神勝利者」的典型,受了屈辱,不敢正視,反而用自我安慰的方法,說自己是「勝利者」。
唉,現在社會何其多也,而不自知!
㈣ 魯迅為什麼要創作阿Q正傳
他偏激,接受不了當時的社會現狀,又覺得自己有點文采,所以就借阿Q來批判社會。
㈤ 魯迅為什麼寫阿q正傳
為了想要宣洩對人性弱點的看法。魯迅先生用諷刺意味的手法寫出國人病態的社會和人性的善良與丑惡。
㈥ 魯迅寫阿Q的目的是什麼
魯迅先生一生都在思考國民性問題,他一生以筆為刀,解剖中國人的靈魂,對民族精神的消極方面給予徹底的暴露和批判。魯迅先生創作《阿Q正傳》意在「畫出這樣沉默的國民的魂靈」讓世人清醒頭腦。
魯迅在《我怎麼做起小說來》中說:「自然,做起小說來,總不免自己有些主見的。例如,說到『為什麼』做小說罷,我仍抱著十多年前的『啟蒙主義』,以為必須是 『為人生』。而且要改良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他又在《〈吶喊〉自序》中說:「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他在談到《阿Q正傳》的成因時,說他要「寫出一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魂靈來」,又說:「我雖然竭力想摸索人們的靈魂,但時時總自憾有些隔膜。在將來,圍在高牆裡面的一切人眾,該會自己覺醒,走出,都來開口的罷,而現在還少見,所以我也只依了自己的覺察,孤寂地姑且將這些寫出,作為在我的眼裡所經過的中國的人生。」
根據魯迅做小說的目的、治療國民弱點的論述和《阿Q正傳》的成因等言論,我們可以概括《阿Q正傳》的創作意圖:著眼於啟蒙,寫出中國人的人生,主要是廣大受剝削壓迫的勞動人民的苦難、悲慘而又愚昧落後的人生,希望改良這悲慘的人生,喚醒沉睡的民眾。作者在這篇小說中,為療救這樣病態的社會、病態的國民而發出痛苦的吶喊。
㈦ 魯迅的阿Q正傳的寫作意圖是什麼
一、魯迅的阿Q正傳的寫作意圖是:
著眼於啟蒙,寫出中國人的人生,主要是廣大受剝削壓迫的勞動人民的苦難、悲慘而又愚昧落後的人生,希望改良這悲慘的人生,喚醒沉睡的民眾。作者在這篇小說中,為療救這樣病態的社會、病態的國民而發出痛苦的吶喊。
二、作品簡介:
《阿Q正傳》繼承我國小說的民族傳統,用「傳」的形式構成全篇。小說緊緊圍繞阿Q而「傳」,自始至終以阿Q的《阿Q正傳》活動作為唯一線索,展開故事情節,寫出阿Q短暫而可悲的一生,成功地塑造了一批藝術形象,特別是阿Q的形象血肉豐滿,栩栩如生,有鮮明的個性,包含深廣的社會和歷史內容,成為不朽的藝術典型。
三、作者簡介: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浙江紹興會稽縣人,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21年發表中篇白話小說《阿Q正傳》。1918年5月15日發表《狂人日記》,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1936年10月19日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魯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等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南腔北調集》《三閑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雜文》等。他的作品有數十篇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並有多部小說被先後改編成電影。其作品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魯迅以筆代戈,奮筆疾書,戰斗一生,被譽為「民族魂」。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一生的寫照。
㈧ 阿Q正傳的歷史背景
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中國內憂外患,政治腐敗,民眾愚昧,中華民族面臨滅亡的危險。而以孫中山為首的少數有志之士,披荊斬棘,浴血奮戰,試圖挽救危亡的中國。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但它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偉大任務。
魯迅以思想家的冷靜和深邃思考,以文學家的敏感和專注,觀察、分析著所經歷所思考的一切,感受著時代的脈搏,逐步認識自己所經歷的革命、所處的社會和所接觸的人們的精神狀態。
(8)阿q正傳魯迅創造原因擴展閱讀:
作品賞析
《阿Q正傳》是魯迅對舊中國病態國民性的一次集中展示和系統的大清算。精神勝利法貫穿阿Q的一生,阿Q要被殺頭了,也還在用精神勝利法使自己忘記殺頭的苦楚。
《阿Q正傳》通過典型環境下的典型人物阿Q的塑造,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下舊中國國民以「精神勝利法」為主要支柱的種種精神劣根性,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和失敗的根本原因,具有極其強烈的現實意義。
藝術特色
在這部作品中,魯迅先生首先選擇的顛覆對象是封建傳統文學中的「史傳」文體。中國傳統文學中,「傳」的種類很繁多,如本紀、列傳、自傳、外傳、內傳、大傳和小傳、家傳,等等。
這些所謂的「傳」,不但等級森嚴,如皇帝用「本紀」體,大臣則用「列傳」體,而且血緣意識濃厚,如家傳、家譜專敘家族衍傳家族行狀,專為後代「尋宗問祖」服務;更有甚者,中國史家雖然都崇奉「秉筆直書」的修史之德,但這些「帝王將相的家譜」中卻充斥著歌功頌德粉飾傳主的虛浮之詞。
另外,封建社會中,書寫語言為地主知識分子所壟斷,一般市民百姓本無緣入「傳」,如阿Q就不但被剝奪了姓趙的權利,而且連名字也不甚了了。
㈨ 為什麼魯迅先生要為阿Q這樣一個人作傳
魯迅先生一生都在思考國民性問題,他一生以筆為刀,解剖中國人的靈魂,對民族精神的消極方面給予徹底的暴露和批判。魯迅先生創作《阿Q正傳》意在「畫出這樣沉默的國民的魂靈」讓世人清醒頭腦。
魯迅在《我怎麼做起小說來》中說:「自然,做起小說來,總不免自己有些主見的。例如,說到『為什麼』做小說罷,我仍抱著十多年前的『啟蒙主義』,以為必須是 『為人生』。而且要改良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他又在《〈吶喊〉自序》中說:「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他在談到《阿Q正傳》的成因時,說他要「寫出一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魂靈來」,又說:「我雖然竭力想摸索人們的靈魂,但時時總自憾有些隔膜。在將來,圍在高牆裡面的一切人眾,該會自己覺醒,走出,都來開口的罷,而現在還少見,所以我也只依了自己的覺察,孤寂地姑且將這些寫出,作為在我的眼裡所經過的中國的人生。」
根據魯迅做小說的目的、治療國民弱點的論述和《阿Q正傳》的成因等言論,我們可以概括《阿Q正傳》的創作意圖:著眼於啟蒙,寫出中國人的人生,主要是廣大受剝削壓迫的勞動人民的苦難、悲慘而又愚昧落後的人生,希望改良這悲慘的人生,喚醒沉睡的民眾。作者在這篇小說中,為療救這樣病態的社會、病態的國民而發出痛苦的吶喊。
㈩ 魯迅在阿Q正傳的成因中說,說說你對這部小說中含淚的藝術特色的體會
作者刻畫了一個悲劇性的人物,表達一個十分嚴肅的主題,但作者卻用喜劇的藝術手法來表現。
我們看這篇作品,首先當然是覺得阿Q這人可笑,未庄這批人都像是在舞台上表演的小丑,讀者彷彿是一個始終關注著未庄人一舉一動的旁觀者。可是,越往後看,會越覺得阿Q的可悲可憐,他那被趙太爺逼得失去生計,不得不去尼姑庵里偷蘿卜吃,被迫離開未庄去城裡當小偷的情景,難道不讓人心酸?尤其最後被槍斃的結局,在讀者怪他糊塗的同時,難道不痛恨那些壓迫者?假如多看幾遍,細細咀嚼,就更能從喜中品出悲來。這是一種含淚的笑——假如我們不是一個對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十分無知而且淺薄的人。
魯迅創作這作品時,離那場革命才十年,能在那樣短距離內透視現實,並折射歷史,非大思想家不能為。作者一生思考國民性問題,思考中國歷史循環怪圈問題,這樣重大問題同樣表現在他的這篇作品中。但他不是悲天憫人,而是通篇調侃、諷刺、挖苦、嘲笑,惟其這樣的大喜,人們才感覺到那樣的大悲。當我們聯想歷史和現實時,悲,更從中來。所以,閱讀這篇作品,笑,只是看懂了文字,悲,才是悟出了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