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氣時代有哪些發明
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提出了發電機的理論基礎。科專學家們根屬據這一發現,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起對電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出現了一系列電氣發明。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製成發電機。19世紀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這一時期,能把電能轉化為機械能的電動機也被發明出來,電力開始用於帶動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蒸汽動力的新能源。隨後,電燈、電車、電鑽、電焊等電氣產品如雨後春筍般地涌現出來。但是,要把電力應用於生產,還必須解決遠距離輸送問題。1882年,法國人德普勒發現了遠距離送電的方法,美國科學家愛迪生建立了美國第一個火力發電站,把輸電線聯接成網路。電力是一種優良而價廉的新能源。它的廣泛應用,推動了電力工業和電器製造業等一系列新興工業的迅速發展。人類歷史從「蒸汽時代」跨入了「電氣時代」。
Ⅱ 以電氣為中心的技術革命包括哪些主要的技術發明
第二次世界大呀以來,科學技術發展速度之快、規模之大,發生作用范圍之廣、影響之深遠,是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當代科學技術發展具有三個特點:一是科學技術加速發展和急劇變革。近30年來,人類所取得的科技成果,即科學新發現和技術新發明的數量,比過去兩千年的總和還要多。曾有人估算,截止1980年,人類社會獲得的科學知識的90%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30餘年獲得的。到2000年,人類社會獲得的知識翻了一番。現代物理學中90%的知識是1950年以後取得的。現在全世界每天發表科技論文6000-8000篇。發表科技論文的數量每隔一年半就增加一倍。據粗略統計,人類的科技知識,19世紀是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紀中葉是每10年增加一倍,當前則是3年至5年增加一倍。現在全世界每年批準的專利數量達120萬件。當今,科技知識的更新速度也在加快。工程師知識的半衰期是5年,即5年內有一半知識已過時。近10年內,一個工程師所掌握的知識的90%與計算機的最新發展有關。由於科技知識的加速增長和更新,科學技術發展的規模越來越大,社會對科學技術事業的投入也越來越大。二是科學技術發展的綜合化。科學技術化和技術科學化就是現代科學技術的鮮明特點。當代科技發展的突出形式就是突破與融合。突破即以研究開發的新一代科技成果取代原有的一代科技成果;融合是組合已有的科技成果發展成為新技術。近十幾年來,科學技術發展的一個鮮明特徵是日益求助於多學科融合戰略解決各種問題,這就導致了新的跨學科研究領域的出現,最終結成了具有確定的特有概念和方法論的新學科和新領域,並開辟了一個全新的研究系列。科學技術發展的綜合化還表現有研究的完整性、研究對象的多學科性、學科的多對象性、科學研究的信息化等認識論特徵。三是科學技術與人文杜會科學的結合。當代社會歷史的客觀進程、當代任何重大的科學技術問題、經濟問題、社會發展問題和環境問題等所具有的高度的綜合性質,不僅要求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各主要部門進行多方面的廣泛合作,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知識和方法,而且要求把自然科學、技術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結合成為一個創造性的綜合體。當代自然科學和技術與人文社會科學結合,是當今科學發展的新趨勢和新特點。
Ⅲ 當前電氣技術前沿有哪些
一、電工新技術和電機、電器的發展
20世紀下半葉電工新技術主要向著新原理、新理論、新材料、新技術方向發展。例如,如果常溫超導材料研發成功的話,這將使超導電機繞組的電阻損耗降為零,既解決了電樞繞組發熱、溫升問題,又使電機效率大為提高。更重要的是超導線的臨界磁場強度和臨界電流密度都很高,使超導電機的氣隙磁通密度和繞組的電流密度可比傳統常規電機提高數倍乃至數十倍。這就大大提高電機的功率密度,降低電機的重量、體積和材料消耗。
21世紀人類期望進入一個持續發展的新時期,電工技術在20世紀發展的基礎上,將會進一步快速發展。除了對傳統電力、電機電器、電氣控制領域發展起深刻的變化外,還將對能源、交通、和其他工業發展起著重要推動作用。比如在能源、電力方面,我們可以核能發電、磁流體發電、風能發電等等;在交通運輸方面,磁浮列車、電動車正在普及,磁流體推進船也正在研究當中。
更重要的是,電機的重要性在機器生產和發電中更加突出。而電機也從從前的單一電機變為了功能各異的專業性電機。在發電領域,如核能發電機,磁流體發電機,風能發電機,太陽能發電機,潮汐能發電機。而在電動機領域,如高性能永磁電機,交流非同步電動機,單相非同步電動機,罩極式電動機,磁滯同步電動機等。
電機的發展不僅極大的提高了人類的生產力,同時也極大的豐富了人類的生活。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電機無處不在,我們的空調,我們的電冰箱,我們的微波爐,我們的電腦,或多或少都有電機的存在。可見電機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電力系統
電力系統是由發電、變電、輸電、配電和用電等環節組成的電能生產與消費系統。它的功能是將自然界的一次能源通過發電動力裝置(主要包括鍋爐、汽輪機、發電機及電廠輔助生產系統等)轉化成電能,再經輸、變電系統及配電系統將電能供應到各負荷中心,通過各種設備再轉換成動力、熱、光等不同形式的能量,為地區經濟和人民生活服務。由於電源點與負荷中心多數處於不同地區,也無法大量儲存,故其生產、輸送、分配和消費都在同一時間內完成,並在同一地域內有機地組成一個整體,電能生產必須時刻保持與消費平衡。因此,電能的集中開發與分散使用,以及電能的連續供應與負荷的隨機變化,就制約了電力系統的結構和運行。據此,電力系統要實現其功能,就需在各個環節和不同層次設置相應的信息與控制系統,以便對電能的生產和輸運過程進行測量、調節、控制、保護、通信和調度,確保用戶獲得安全、經濟、優質的電能。
建立結構合理的大型電力系統不僅便於電能生產與消費的集中管理、統一調度和分配,減少總裝機容量,節省動力設施投資,且有利於地區能源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更大限度地滿足地區國民經濟日益增長的用電需要。電力系統建設往往是國家及地區國民經濟發展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電力系統的出現使高效、無污染、使用方便、易於調控的電能得到廣泛應用,推動了社會生產各個領域的變化,開創了電力時代,發生了第二次技術革命。電力系統的規模和技術水準已成為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標志之一。
三、高電壓與絕緣技術
以試驗研究為基礎的應用技術。主要研究在高電壓作用下各種絕緣介質的性能和不同類型的放電現象,高電壓設備的絕緣結構設計,高電壓試驗和測量的設備及方法,電力系統的過電壓、高電壓或大電流產生的強電場、強磁場或電磁波對環境的影響和防護措施,以及高電壓、大電流的應用等。高電壓技術對電力工業、電工製造業以及近代物理的發展(如X射線裝置、粒子加速器、大功率脈沖發生器等)都有重大影響。高電壓與絕緣技術的特點是實驗性強,理論性強,交叉性強。
60年代後期以來,高電壓技術在電工以外的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同時,也不斷採用新技術以發展自身。前者主要指高電壓技術在粒子加速器、大功率脈沖發生器、受控熱核反應研究、航空與航天領域的雷電和靜電控制與防護、磁流體發電、激光技術、等離子體切割、電水錘進行海底探油、沖擊加工成型、人體內結石的破碎,以及靜電除塵、靜電噴塗、靜電復印等方面的應用。高電壓領域中採用的新技術則包括利用電子計算機計算電力系統的暫態過程和變電所的波過程;採用激光技術進行高電壓下大電流的測量;採用光纖技術進行高電壓的傳遞和測量;採用信息技術進行數據處理等。這一切構成了高電壓技術近年來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
高壓輸電不僅能輸電,而且還具有明顯的經濟性。就地發電要比運輸發電更加節約資源,這也就造就了我國現在的高壓運輸的電力策略。
四、電力電子與電氣傳動
電力電子。電力電子技術是一門新興技術,它是由電力學、電子學和控制理論三個學科交叉而成的,已成為現代電氣 工程與自動化專業不可缺少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在培養專業人才中佔有重要地位。電子技術包括信息電子技術和電力電子技術兩大分支。通常所說的模擬電子技術和數字電子技術都屬於信息電子技術。電力電子技術是應用於電力領域的電子技術。具體的說,就是使用電力電子器件對電能進行變換和控制的技術。電力電子是研究弱電的學科,其與自動化有著緊密的聯系,但其又經常與強電打交道,因此被稱為是連接弱電與強電的橋梁。
電力電子技術在電機控制,電流控制,整流,自動化和模擬方面有著重要的應用。因此,電力電子以成為信息產業和傳統產業之間的重要介面。電力電子技術的應用已深入到工業生產社會活動的各個方面。
電氣傳動。電氣傳動,是指用電動機把電能轉換成機械能,去帶動各種類型的生產機械、交通車輛以及生活中需要運動的物品。自從人類發明並掌握各種機械幫助自己勞動以來,就需要有推動機械的原動力,除人力本身外,最初使用的是畜力、水力和風力,後來又發明了蒸汽機、柴油機、汽油機,19世紀才發明電動機。
電機的效率高,運轉比較經濟,電能的傳輸和分配比較方便,電能容易控制,因此現在電氣傳動已經成為絕大部分機械的傳動方式,成為工業化的重要基礎。傳動方式的一種,有機械式如搖臂之類,有壓力如液壓傳動,而通過控制電機來傳動的方式就是電氣傳動。大至一個國家,小至一個工廠,它所具有的電氣傳動自動化技術水平直接反應出了其現代化水平。
Ⅳ 概述蒸汽機的發明和電氣技術的應用的歷史意義
槐是二蝗秋中
Ⅳ 三大科學技術革命中電力的發明者是誰
電是自然界的存在物,不存在被發明出來的說法,應該說是被發現。
發現歷程為:
1752年7月,美國科學家本傑明·富蘭克林用風箏吸引雷電的危險試驗,使人們認識到雷電是一種電。
1786年,大利科學家伽伐尼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發現,放在兩塊不同金屬之間的蛙腿會發生痙攣現象,他認為這是一種生物電現象。
1791年,伏特得知這一發現,作了一系列實驗。
1793年伏特發表一篇論文,總結了自己的實驗。後來,伏特通過進一步的實驗研究,終於發現兩片不同金屬不用動物體也可以有電產生。
1839年英國法官William Grove在一項業余的實驗中發現了神奇的燃料電池。
1866年,德國工程師西門子,發明強力發電機,並用於機車上,電真正進入人類社會生產。西門子是最終將電力用到生活里的人。
三、大科學技術革命指的是:
(一)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紀中期至19世紀中期,蒸汽機發明作為標志)
1、 標志: 珍妮機 的發明 最先從 英 國開始 生產組織形式由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
2、 重要發明: 瓦特 改進了蒸汽機 人類進入「 蒸汽時代 」 史蒂芬孫 發明了 火車機車
(二)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應用為標志,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初)
1、 人類進入 電氣 時代. 美國 和 德國 在這次工業革命走在前列, 英法 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相對落後.
2、 重要發明: 愛迪生 發明 電燈 ,被譽為發明大王. 卡爾'本茨 發明 內燃機 ,設計出 汽車 萊特 兄弟發明 飛機.
(三) 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紀40、50年代)
1、 核心: 電子計算機 的廣泛使用,人類進入 信息化 時代
2、 生物工程的核心是 基因工程 , 克隆 技術 最為引人注目
Ⅵ 電氣時代發明成果
第二次工業革命
1.開始:: ⑴時間: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初
2.電氣時代主要專標志:屬電的發明和廣泛應用
3.主要表現:⑴新能源的發明和使用 ⑵新機器和新產品的創制⑶新交通運輸工具的出現
⑷遠距離傳遞信息的技術和新設備的發明與應用
4.重大發明成果:
(1)愛迪生: :稱為「發明大王」
成果:電燈、留聲機、蠟紙、油印機
⑶交通工具: ①汽車:1885年 卡爾•本茨-----汽油內燃機汽車
②1913年 福特-----首先在汽車生產中使用流水線裝配工藝
③飛機:萊特兄弟-----1903年發明世界上第一架飛機,被譽為「航空飛行器的先驅」
⑷電器:電燙斗、洗衣機、電風扇、電冰箱.
Ⅶ 電氣時代的三大發明是哪些
應該是發電機 電燈 電話吧。
Ⅷ 電氣時代的四個發明
應該是發電機 電燈 電話吧。
電氣時代\發明
應該是發電機 電燈 電話吧。
Ⅸ 誰發明了電
1、美國的科學家富蘭克林發明了電。在1732年,美國的科學家富蘭克林認為電是一種沒有重量的流體,存在於所有物體中。當物體得到比正常份量多的電就稱為帶正電;若少於正常份量,就被稱為帶負電。
2、所謂「放電」就是正電流向負電的過程,這個理論並不完全正確,但是正電、負電兩種名稱則被保留下來。此時期有關「電」的觀念是物質上的主張。富蘭克林做了多次實驗,並首次提出了電流的概念。
3、富蘭克林讓別人做了多次實驗,進一步揭示了電的性質,並提出了電流這一術語。富蘭克林對電學的另一重大貢獻,就是通過設計1752年著名的風箏實驗,「捕捉天電」,證明天空的閃電和地面上的電是一回事。
4、科學家用金屬絲把一個很大的風箏放到雲層里去。金屬絲的下端接了一段繩子,另在金屬絲上還掛了一串鑰匙。當時富蘭克林一手拉住繩子,用另一手輕輕觸及鑰匙。於是科學家立即感到一陣猛烈的沖擊(電擊),同時還看到手指和鑰匙之間產生了小火花。而且科學家的手被彈開了,這個實驗表明:被雨水濕透了的風箏的金屬線變成了導體,把空中閃電的電荷引到手指與鑰匙之間。這在當時是一件轟動一時的大事。一年後富蘭克林總結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個避雷針。
(9)電器技術發明擴展閱讀:
1、物質中的電效應是電學與其他物理學科(甚至非物理的學科)之間聯系的紐帶。物質中的電效應種類繁多,有許多已成為或正逐漸發展為專門的研究領域。
2、我們用的電池和伏特當初所製造的電池組,是運用相同的原理。電池的外殼都是由鋅製成;鋅的外面再會覆蓋一層塑料或洋鐵皮,以防止電池發生滲漏的情形。在電池裡沒有銀片或銅片,而是在正中央有一根碳棒。
3、電的發現和應用極大的節省了人類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使人類的力量長上了翅膀,使人類的信息觸角不斷延伸。電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有兩方面:能量的獲取轉化和傳輸,電子信息技術的基礎。電的發現可以說是人類歷史的革命,由它產生的動能每天都在源源不斷的釋放,人對電的需求誇張的說其作用不亞於人類世界的氧氣,如果沒有電,人類的文明還會在黑暗中探索。
Ⅹ 概述蒸汽機的發明和電氣技術的應用的歷史意義。
19世紀70年代,電力逐步代取蒸汽成為工廠機器的主要動力,人類歷史進入了「電氣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