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擺鍾的發明要歸功於偉大的物理學家()A.亞里士多德B.愛迪生C.伽利略D.以上都不
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1564-1642)是物理學的偉大先驅.他在比薩大學讀書的時候對擺動規律的研究,是他第一個重要的科學發現.生活中的機械擺鍾無論形狀大小如何,單擺的周期只與擺長有關,與擺球的質量和擺角無關,即擺長一定時,單擺完成一次擺動的時間都相等,所以機械擺鍾就是根據這個原理製成的.
故選C.
⑵ 鍾表是誰發明的 鍾表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古代的人類通過日影來計時,但受天氣影響,這種計時很受限,就出現了用水、香等計時的器具。在鍾表出現以前,人類還用砝碼、秤錘做為部件的機械式時鍾,放在教堂塔樓上,用來提醒人們做彌撒的時間。12世紀時人們發現發條可以做為一種動力計時,前面提到的那種時鍾體積大大縮小。德國的鎖匠利用這個原理做出了懷表,但這只是鎖匠的副業,並沒有成規模。伽利略發現了單擺的等時性,這個發現啟發了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1656年他利用這一性質制出了第一個實用的機械擺鍾,從此人類掌握了比較精確的測量時間的方法。1658年英國物理學家胡克發明了有擺輪的懷表,1760年具有時、分、秒三個針的懷表問世,機械表更加具有實用價值。在十六世紀到二十世紀中後期,機械擺鍾一直是人們家中的一件「傢具」,樣式眾多,現在已經成為收藏品。而懷表一直到手錶普及之前是紳士們必備的一件實用的裝飾品。
1860年,拿破崙之妻、皇後J.約琵芬獲得特製的一塊手錶,是目前知道的關於手錶的最早記錄。這是一塊注重裝飾、被製成手鐲狀的手錶。當時,男人世界裡風行的是作為身分、地位象徵的懷表,手錶則被視作是女性的飾物。1885年,德國海軍向瑞士的鍾表商定製大量手錶,手錶的實用性獲得世人的肯定,逐漸普及開來。雖然目前有石英錶、光波表、電波表等更加精確的電子鍾表,但機械表仍然受到很多人的喜愛,甚至成為一種奢侈品。
⑶ 鍾的發明者是誰 是諾貝爾嗎
不是諾貝爾發明的,鍾分為古代計時工具和現代計時工具,古代計時工具在每個地區都有,典型的有中國的有日晷、水鍾、滴漏等,有幾千年的歷史,發明人無法追查!
現在計時工具的代表是機械鍾表和電子手錶
機械表的出現時因為伽利略發現了單擺原理而出現的,單擺等時性的發現,奠定了製造擺鍾的堅實基礎。伽利略就曾經提出利用單擺的等時性製造鍾表,並且讓他的兒子維琴佐和維維安尼設計了製造鍾表的圖紙,但是,他們卻沒有把鍾表製造出來。後來,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從理論和實驗兩個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得出了單擺的周期公式,並不斷改進技術,於1656年製造出人類有史以來第一個擺鍾,使伽利略製造鍾表的設想變為現實。惠更斯把製造的「有擺落地大座鍾」獻給了荷蘭政府。1657年,他取得了擺鍾的專利權。
所以第一個機械擺鍾是惠更斯發明的!
電子表是美國埃爾近公司和利普手錶公司在1952年共同公布了電子手錶原型。
⑷ 根據單擺的什麼原理,人們製成了機械擺鍾
根據單擺的等時性原理,人們製成機械擺鍾。
⑸ 最早的鍾是誰發明的
水鍾是伽利略發明的,擺鍾是惠耿斯發明的,鬧鍾是湯若望發明的。
鍾表是一種計專時工具屬,在現代漢語中一般有兩層含義,一是各類鍾和表的總稱,另一個是專指體積較大的表,尤指機械結構的有鍾擺的表. 分類 鍾表技術是計時技術的一個重要發展階段,是現代機械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技術源頭之一. 有擺鍾表 是由阿拉伯工匠最早設計出來的.其工作原理是等速運動原理. 機械鍾表 機械鍾表的動力系統是發條,計時單位是小時、分鍾、秒,分別採用了12進位制和60進位制。
⑹ 與擺鍾發明有關的科學家是()A.伽利略B.牛頓C.阿基米德D.愛因斯
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1564-1642)是物理學的偉大先驅.他在比薩大學讀書的時候對版擺動規律的研究,是他第權一個重要的科學發現.生活中的機械擺鍾無論形狀大小如何,單擺的周期只與擺長有關,與擺球的質量和擺角無關,即擺長一定時,單擺完成一次擺動的時間都相等,所以機械擺鍾就是根據這個原理製成的.
故選A.
⑺ 機械擺鍾的鍾擺一分鍾擺動多少次
一分鍾擺60次。
機械擺鍾原理:
機械擺鍾有兩個發條動力源,一個為走時動力源,一個為報時動力源。走時齒輪帶動時針、分針顯示時間。報時齒輪帶動鍾錘敲打盤條報時。
由於發條動力有初始力量較大而末尾力量較小因而齒輪速度就有變化造成,計時了誤差。為了克服這個問題採用了鍾擺限制計時齒輪的走時速度,這樣方案很精確,並且發展到手錶中的擺輪。
(7)機械擺鍾的發明擴展閱讀
擺鍾歷史:
以擺作為振動系統的鍾。通常都帶有報時功能,所以又稱自鳴鍾。1582~1583年,義大利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伽利略發現了擺的等時性。
1657年,荷蘭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利用擺的等時性原理發明了擺鍾。後經不斷改進,沿用至今。擺鍾可根據用途和要求製成座鍾、掛鍾、落地鍾、子母鍾的母鍾、天文鍾等型式。
擺鍾的報時方式通常為機械打點報時,也有用電子擴音報時的。近代帝王宮廷中使用的擺鍾,常附有一套機械傳動機構,以精工製作的人物、山水、飛禽、走獸等活動形象進行報時。
⑻ 時鍾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時鍾是中國發明的。
最早發明機械鍾是一位叫做一行(唐代僧人,俗名張遂)的中國傑出天文學家,他生活於公元8世紀。他與另外一位中國發明家梁令瓚一起設計了"擒縱器"裝置,即所有機械鍾中心部位的那套齒輪嵌齒結構。
機械鍾在中世紀時來到歐洲。到14世紀時,歐洲建造了既大又不靈巧的家庭機械鍾。它們用鍾錘驅動,其精確度每天大約誤差在1小時以內。這樣的鍾在人們眼中通常沒什麼信任度。它們連著一個報時的鈴。但既然它們這樣不精確,在機械裝置中也就談不上顯示分與秒了!15世紀時德國鎖匠P.亨萊恩開發出了由彈簧驅動的鍾,接著在17世紀時C.惠更斯在1656年製造出了帶有鍾擺的更精確的鍾,1859年他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安裝了大本鍾,該鍾成為所有精確鍾樓的標准。1929年石英晶體首先用於計時,天文台石英鍾誤差不過萬分之一秒/天。1951年第一座原子鍾開始運作,誤差小於十億分之一/天,是目前最准確的時鍾。
⑼ 機械擺鍾的發展史
以擺作為振動系統的鍾。通常都帶有報時功能,所以又稱自鳴鍾。1582~1583年,義大利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伽利略發現了擺的等時性。1657年,荷蘭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C.惠更斯利用擺的等時性原理發明了擺鍾。後經不斷改進,沿用至今。擺鍾可根據用途和要求製成座鍾、掛鍾、落地鍾、子母鍾的母鍾、天文鍾等型式。擺鍾的報時方式通常為機械打點報時,也有用電子擴音報時的。近代帝王宮廷中使用的擺鍾,常附有一套機械傳動機構,以精工製作的人物、山水、飛禽、走獸等活動形象進行報時。
⑽ 機械擺鍾是利用單擺的等時性製作的幾個具體的工作原理是什麼
自擺鍾的工作原理
擺鍾是利用擺錘的周期性振動(擺動)過程來計量時間,時間=擺的振動周期×振動次數。而擺的振動周期
T=2π(l/g)^0.5
一般來說,擺的重量是確定的,調節擺的引用長度(l)即可調整擺的振動周期。擺的引用長度減短,時鍾變快;反之則變慢。對精密擺鍾,也有用附加重物法來微調擺的振動周期。擺鍾放置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地球緯度和海拔高度)中,擺錘的重力加速度會發生變化從而影響其振動周期。擺鍾放置在不同溫度和氣壓的環境中,也會引起振動周期的變化。溫度變化會引起擺的各部分尺寸包括擺的引用長度的變化。一般是溫度升高,擺脹長而鍾變慢;反之則擺縮短而鍾變快。因此,精密擺鍾常用不同的線脹系數的材料製成溫度補償管,以補償溫度影響。氣壓的變化會引起空氣阻力和空氣密度的變化,從而引起振動周期的變化。因此,精密的擺鍾常將擺安裝在恆壓的殼體中,以消除氣壓影響。
擺的振動幅度影響到鍾的等時性。振幅愈小,振幅變化所造成的日差(見鍾表日差)變化愈小,即等時性愈好,因而精密擺鍾常採用長擺桿小擺幅。但是,小擺幅對外界來的震動和撞擊很敏感,因而對安裝環境要求很高。擺鍾的走時日差一般可以達到20秒/天以內,精密擺鍾達千分之幾秒。
擺動的鍾擺是靠重力勢能和動能相互轉化來擺動的,簡單的說,如果你把鍾擺拉高,由於重力影響它會往下擺,而到達最低位置後它具有一個速度,不可能直接停在那(就好象剎車不能一下子停一樣),它會繼續沖過最低位置,而擺至最高位置就往回擺是因為重力使它減速直到0,然後向回擺(就象往天上仍東西,它會在上升中減速到0,然後落下)。如此往復,就不停的擺動了。
按照上述,鍾擺可以永遠擺下去,但由於阻力存在,它會擺動逐漸減小,最後停止.所以要用發條來提供能量使其擺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