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叫人性
簡單的說,人的生物性【如母性、父愛等】和人的社會性的綜合。
B. 人性分幾種
兩種,就是善與惡
人性
人性,顧名思義,指人的本性。人性有兩種含義,一種含義是作為中性詞,在中國文化中,對人的本性,有人性本善論的觀點,以儒家孟子為代表,也有人性本惡論的觀點,以儒家荀子為代表;一種含義是指作為人應有的正面、積極的品性,比如慈愛、善良,類似於英文中的Humanity。通常所說的人性,以後一種涵義居多。(來源: 人性 南豐公益書院 )
人性,實在是個古老的話題,也是個答案眾多的話題。孔子曰性相近,承認有人性,但未說人性是什麼;孟子說人性善,荀子說人性惡,告子說無所謂善惡,又說食色性也,等等。中國的聖哲前賢們大都從社會倫理角度闡發人性。文藝復興後的歐洲資產階級則把人性看作感性慾望、理性、自由、平等、博愛等等,他們大都從人的本質存在、天然權利等角度來闡發人性,起因則在於反對封建制度對個性的束縛。
我對此的心態則是:那麼多大學問家對人性都未能給出一個公認的答案,以我等之能當然更是望塵莫及;可既然已經有那麼多答案,再來一個嘗試又有何妨?
我探討人性的目的在於:如何更好地解釋、激發、引導、組織人類行為,如何更好地實現人類存在。由此,我便不管別人對人性是怎樣理解的,只是按照下面的含義來界定人性:
人性就是從根本上決定並解釋著人類行為的那些固定不變的人類天性。
顯然,這種人性具有對人類的普遍適用性,並在深層制約著人類行為。此種人性,與其叫做人性,倒不如稱作「人類的天然法則」更為確切。
一、人性存在嗎?
(一)同類是否有其共同的本性?此種本性是否是抽象的、普遍的?
對此,人們可能永遠也難達成一致的認識,但我的理解則是:同類的確有其共同的本性,這種本性是普遍的,卻不是抽象的。正是這種普遍的本性,制約著它們「選擇」其生存的方式。
放眼看來,歷史、現實乃至將來的每個具體的個人、團體、階級、民族、國家等等,無一不表現出它們各自的特點。既然如此,怎麼會存在一個制約他們行為的普遍人性呢?看起來好像很荒謬。
可是,如果你只關注參天大樹的樹葉,你就不會發現樹葉長在樹枝上;如果你只看到某個樹枝,你就不會發現樹枝之後的大樹枝。只有順葉尋枝、順枝尋干,你才能最終發現:原來都源自樹干。再推而廣之,原來都來自樹根、來自大地、來自銀河系、來自宇宙……
如果用研究宇宙的方法以及由此獲得的知識來研究樹葉,的確很可笑;然而,如果只看到樹葉卻否認它們都源自樹干,同樣可笑。研究哲學的人不可能用他們的哲學知識研製出高性能電腦;但研究電腦的人也不應否定哲學研究的必要。蓋目的、角度使然。
不同的觀察角度、研究目的,不但是必須的,也是應該的;但用此種角度、目的來否定另種角度、目的,用此種角度、目的得出的結論來否認另種角度、目的得出的結論,則是荒謬的。
問題的關鍵在於:針對不同的、必要的目的,選擇合適的研究方式和角度。
(二)人類是否存在上述理解的普遍人性呢?是。
馬克思主義雖承認人性的存在,但否認存在普遍抽象的人性:只有從人的社會性和階級性出發,才能得出對人性的正確解釋,並由此斷言,在階級社會中沒有超階級的人性。
我則以為,不同的階級確存在不同的行為特徵、價值觀、乃至信仰等等,如果我們僅從這個層次考察人性,則人性必然因其階級性而已,由此,這種層面上的抽象人性的確不會存在。可是,如果再深究幾步,從更原始的地方尋找:難道這些表現為不同階級性的人性就不存在某些共性嗎?一個淺顯的道理是:任何存在物,只要作為類而存在,總會具備某種共性的東西。人既然作為類而存在,那麼,它必然存在共性,而且,在這些共性中,總有某些或某個主要方面在根本上主要地決定著人類行為,從而構成可被稱作人性的東西。由此我以為,普遍人性的確存在。
千姿百態的世間萬物都有它們的原始基礎,活脫脫的社會意識都最終受制於社會存在,作為同類的人,難道就不存在一個共同的人性嗎?
二、人性是什麼?
讓我們按以下思路來探討:
先來考察物(包括除人之外的低級動物)是否有性。我認為是有的:物雖無靈卻有其性,物之性(物性)就在於「求我生存」。一個簡單的邏輯是:存在物的本性如果是為了不存在,那麼這種存在又是如何「存在」出來的呢?為何鮮花芳草不生長在沙漠?為何蒼蠅要長那樣的眼睛?為何「兔子不吃窩邊草」?為何狐狸要吃雞、老虎要吃人?為何……窮究而論,全在於它們要求生存。物的這種「求我生存」的性質就這樣內含在萬種生物之中了,它是物類固定不變的天性,並從根本上決定、解釋著物類「行為」。所以,物性就是求我生存。
人是從物梯次進化而來的,此種簡單的事實決定了:人性必然與物性有相通之處,因此,人性應當與「求我生存」相關聯。然而,那個代表著物性全部內容的「求我生存」,對人來講卻遠遠不夠了,因為人與物有著本質的不同。
前面我曾經探討過,從本質存在意義上看,人就是一種能動之物(此「物」以肉體組織作為表現形式);人與物的最本質區別就在於人的能動(人與生俱來並為其所獨有的那種具有明確目的的創造性精神)。由此決定了:人類固然要追求生存以實現其肉體組織的存在,但它同樣要追求精神實現以實現其能動的存在;而且,隨著人類的不斷進化,與表現為肉體的物質存在相比,實現和佔有人類的能動本能將日益重要,甚至會成為「全面佔有人在」的主要方面。既然如此,單純一個 「求我生存」 (它只能滿足人類肉體需要)非但不足以說明人性的全部,而且,隨人類的發展及其生存條件的逐步改善,它在人性中的份量必將日益減小。舉個例子:你讓豬吃飽喝足了它就睡覺,人呢?你讓人吃飽喝足了他就去「老老實實」地睡覺嗎?
那麼,「全面佔有人類本質存在」的具體要求是什麼呢?就是人的能動本能和肉體組織同時得以協調地實現,甚至就是簡單的「物質和精神產品極大豐富」。
首先,肉體組織的實現相對簡明一些,只要具備足夠的生存和延續條件就夠了(附議:告子的「食色性也」竟然令孟子也無力反駁,我卻可以不自量力地告訴他:食色的確是人性,但不是人性的全部)。
其次,要全面實現表現為精神的能動,則相對復雜些,因為它需要兩方面條件:其一,能動首先是一種待滿足的精神,需要資其享用的產品。例如,你沒有給音樂愛好者提供美妙的音樂,他就不會滿足。其二,能動更是一種創造精神,它需要可以施展創造的環境。例如,你給創作者設置很多條條框框,他也不會滿足。
上述兩個方面以及能動實現的兩個方面,都是相互關聯的:沒有生存及其延續,則沒有能動,而能動的發揮又給生存及其延續創造更好的條件;沒有良好的能動環境,就不會有豐厚的精神產品,而精神產品的豐厚又可為能動的發揮創造條件。唯有將它們配套協調地創造出來,才能健康地發展人類自身。
如果用「幸福」一詞來表達人在所自然產生的這種雙重需要,那麼,我們就可以說:
人性是什麼?答曰:求我幸福。
就這么簡單嗎?就這么簡單。這樣一個簡單的「求我幸福」,恰恰是人類固定不變的天性,並從根本上決定、解釋著人類行為。所以我們說,它就是人性。甚至可以說,「求我幸福」這條人性法則不但支配著迄今的人類史,將來依然如此。
也許,在很多人看來,這樣的解答太過淺顯。但細而究之,它實際上蘊含著十分豐富的內容。
C. 人的本質是什麼如何理解人性與人的本質的關系
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人的本質是人性的積淀和統攝,人性是人的本質的具體表現.
人的本質決定了人是一種社會的存在,人性是社會性與個性的辯證統一;人的本質決定了人是一種歷史的存在,人性是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一;人的本質決定了人是一種活動的存在,人性是受動性與能動性、客觀制約性與自我創造性的統一.
D. 如何區別創造性的特徵
如何區別創造性的特徵?
各位同學大家好,我們又見面了。相信很多的小夥伴在復習教招考試時都對「創造性的特徵」這個知識點有很深的印象,這部分的知識點在我們教育心理學部分一直以來屬於考察的重點。接下來就帶著大家來一探究竟!
創造性是指個體產生新奇獨特的、有社會價值的產品的能力或特性。而作為創造性的核心——發散思維有三個重要的特徵,這三個重要特徵也即創造性的特徵。它們分別是:流暢性,變通性和獨創性。
1.流暢性
流暢性是指個人面對問題情境時,在規定的時間內產生不同觀念的數量的多少。所以看完定義以後,我們可以找出這些關鍵詞:「規定時間」、「數量」。也即如果一個人在解決問題時想到的答案數量越多,則說明其流暢性越佳。如:小明在回答麵粉可以干什麼時,回答到可以做饅頭、做面條、做餃子等等。
2.變通性
變通性也稱為靈活性,是指個人面對問題時,不墨守成規,能隨機應變,觸類旁通,即對同一問題所想出不同類型答案越多者,變通性越高。故從定義中我們依舊可以找出這樣的關鍵詞「類型多」。如:小明在回答麵粉可以干什麼時,答出:可以做漿糊、可以捏麵人,還可以用來做食物等等。那麼這次則體現出其變通性較強。
結合我們所舉的例子,不難發現流暢性和變通性的區別:流暢性強調的是答案數量多,但這些數量大都屬於同一個類型,而變通性則強調答案的類型多樣,各不相同。
3.獨創性
獨創性是指個人面對問題情境時,能獨具慧心,想出不同尋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前輩的意見。從定義看,獨創性更多強調的是「新穎、與眾不同」。如小明在回答麵粉的作用時,說利用麵粉可以為大家下一場雪。這樣的答案就是大家不易想到,不同尋常的。可以列為獨創性。
接下來大家可以通過題目加深這三者的區別:
1.在飛花令游戲中,選手可以快速接出古詩,無論是有「花」字的詩句還是帶有數字的詩句,都是信手拈來。根據創造性的基本特徵,可知這位選手的( )較好。
A.流暢性 B.變通性 C.獨創性 D.適應性
【答案】A。解析:題干中,提到選手在規定時間內能想到很多關於花字的詩句,表明回答問題的數量多,因此符合流暢性的特徵。
2.「知人所不知,見人所不見」屬於創造性的( )特徵。
A.流暢性 B.變通性 B.獨創性 D.精細性
【答案】C。解析:題干描述的是能夠知道別人不知道的,能夠看見別人看不到的,體現與眾不同的特徵,因此符合獨創性的要求。
E. 創造力水平分哪幾個層次
實例說明無論是美國加州雇員、中國女大學生,還是英國機場的搬運工,他們都是在解決問題中將其創意付諸於實踐,使得創意成真,表現出他們實實在在的創造力。歷史上諸多的發明家、藝術家,這樣的例子更是屢見不鮮。被喻為超級天才的愛迪生,縱橫於發明界,他的成功其實就來自源源不斷的創造力。雕塑泰斗羅丹,他的作品件件洋滋著人性的活力,充滿創憊,令人嘆為觀止,成為世界藝術文明的瑰寶。與其說他們是成功者,不如說是圓夢的人!圓的是他們自身那永遠不可遏制的創造力之夢。
創造力的分類
1.創造力分類
我國學者羅玲玲將創造力按層次遞進分為三種
潛在創造力→前創造力→現實創造力
(1)現實創造力。在有結果的創造性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所有積極心理特徵的總和。該結果必須是新穎的、有建設性的和有用的,它可以是一種藝術、文學或科學的形式。也可以是能夠實施的技術方案、方式方法,還可以是產品、模型等具體實物。
(2)前創造力。大膽但不成熟的創造,是現實創造力的雛形和預演。經過進一步努力,具有轉化成現實創造力的可能。
(3)潛在創造力。根據一個人所具有的能力傾向和人格特質,如動機、認知風格所具有的創造性傾向以及他的技能水平,而預側出來的創造力。
潛在的創造力,即一種更內在的、由人格決定的創造力。具有潛在創造力的人,容易產生前創造力,也可以說前創造力是他們自然的流祥,只要掌握了一定的專門技能和知識,潛在創造力高的人最有希望創造。一個人的潛在創造力除了依賴於先天索質,還跟後天的創造訓練及實踐相關。某種愈義上.對多數人而言,後天的訓練是潛在創造力增強的重要途徑。
三種創造力的層次遞進,表現了「潛在的創造力」(對問題的敬感)向「前創造力」(提出猜想和假想)再向「現實的創造力」(臉證設想)的一個創造演化的全過程。
潛在的創造過程中不得是多少人的潛在依賴,也依賴於先天素質,所謂後天的鍛煉是以層次上的遞進並非是變現創造力的全部過程,創造力較強的人表現出的是出手拿高薪是不斷的源源不斷的成功,是充滿人性力的活力,當然不斷的充滿激情者
美國心理學家泰勒(K.Taylor)根據產品的新穎獨特性和價值大小的不同,將創造力從低到高分為五個層次。①表達式創造力。這種能力以自由和興致為基礎,因情境而產生,隨興致而感發。表達式創造力在兒童和青少年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兒童的塗鴉畫就是這種層次的創造活動。②生產式創造力。這種創造力以模仿和應用技術原理為基礎,解決特殊與實際的問題,生產完善的產品,具有技術性、實用性、精緻性、效率性、完善性等特點。③發明式創造力。這種創造力表現為用新眼光看待舊問題,以取長補短的方法創造出更簡便、經濟、有效、實用的新產品。小說的創作、卡通片的製作以及一般酌技術更新和發明都是發明式創造力的產物。④革新式創造力。這種創造力表現為對已有理論、產品的創新和添加新內容、新意義。⑤高深的創造力。這是最高境界的創造力,只有少數專家才具有這種創造力。依靠高深的創造力,可以處理復雜的資料,可以形成嶄新的原理原則或有系統的新學說。
F. 什麼是「人性」
人性,實在是個古老的話題,也是個答案眾多的話題。孔子曰性相近,承認有人性,但未說人性是什麼;孟子說人性善,荀子說人性惡,告子說無所謂善惡,又說食色性也,等等。中國的聖哲前賢們大都從社會倫理角度闡發人性。文藝復興後的歐洲資產階級則把人性看作感性慾望、理性、自由、平等、博愛等等,他們大都從人的本質存在、天然權利等角度來闡發人性,起因則在於反對封建制度對個性的束縛。
我對此的心態則是:那麼多大學問家對人性都未能給出一個公認的答案,以我等之能當然更是望塵莫及;可既然已經有那麼多答案,再來一個嘗試又有何妨?
我探討人性的目的在於:如何更好地解釋、激發、引導、組織人類行為,如何更好地實現人類存在。由此,我便不管別人對人性是怎樣理解的,只是按照下面的含義來界定人性:
人性就是從根本上決定並解釋著人類行為的那些固定不變的人類天性。
顯然,這種人性具有對人類的普遍適用性,並在深層制約著人類行為。此種人性,與其叫做人性,倒不如稱作「人類的天然法則」更為確切。
一、人性存在嗎?
(一)同類是否有其共同的本性?此種本性是否是抽象的、普遍的?
對此,人們可能永遠也難達成一致的認識,但我的理解則是:同類的確有其共同的本性,這種本性是普遍的,卻不是抽象的。正是這種普遍的本性,制約著它們「選擇」其生存的方式。
放眼看來,歷史、現實乃至將來的每個具體的個人、團體、階級、民族、國家等等,無一不表現出它們各自的特點。既然如此,怎麼會存在一個制約他們行為的普遍人性呢?看起來好像很荒謬。
可是,如果你只關注參天大樹的樹葉,你就不會發現樹葉長在樹枝上;如果你只看到某個樹枝,你就不會發現樹枝之後的大樹枝。只有順葉尋枝、順枝尋干,你才能最終發現:原來都源自樹干。再推而廣之,原來都來自樹根、來自大地、來自銀河系、來自宇宙……
如果用研究宇宙的方法以及由此獲得的知識來研究樹葉,的確很可笑;然而,如果只看到樹葉卻否認它們都源自樹干,同樣可笑。研究哲學的人不可能用他們的哲學知識研製出高性能電腦;但研究電腦的人也不應否定哲學研究的必要。蓋目的、角度使然。
不同的觀察角度、研究目的,不但是必須的,也是應該的;但用此種角度、目的來否定另種角度、目的,用此種角度、目的得出的結論來否認另種角度、目的得出的結論,則是荒謬的。
問題的關鍵在於:針對不同的、必要的目的,選擇合適的研究方式和角度。
(二)人類是否存在上述理解的普遍人性呢?是。
馬克思主義雖承認人性的存在,但否認存在普遍抽象的人性:只有從人的社會性和階級性出發,才能得出對人性的正確解釋,並由此斷言,在階級社會中沒有超階級的人性。
我則以為,不同的階級確存在不同的行為特徵、價值觀、乃至信仰等等,如果我們僅從這個層次考察人性,則人性必然因其階級性而已,由此,這種層面上的抽象人性的確不會存在。可是,如果再深究幾步,從更原始的地方尋找:難道這些表現為不同階級性的人性就不存在某些共性嗎?一個淺顯的道理是:任何存在物,只要作為類而存在,總會具備某種共性的東西。人既然作為類而存在,那麼,它必然存在共性,而且,在這些共性中,總有某些或某個主要方面在根本上主要地決定著人類行為,從而構成可被稱作人性的東西。由此我以為,普遍人性的確存在。
千姿百態的世間萬物都有它們的原始基礎,活脫脫的社會意識都最終受制於社會存在,作為同類的人,難道就不存在一個共同的人性嗎?
二、人性是什麼?
讓我們按以下思路來探討:
先來考察物(包括除人之外的低級動物)是否有性。我認為是有的:物雖無靈卻有其性,物之性(物性)就在於「求我生存」。一個簡單的邏輯是:存在物的本性如果是為了不存在,那麼這種存在又是如何「存在」出來的呢?為何鮮花芳草不生長在沙漠?為何蒼蠅要長那樣的眼睛?為何「兔子不吃窩邊草」?為何狐狸要吃雞、老虎要吃人?為何……窮究而論,全在於它們要求生存。物的這種「求我生存」的性質就這樣內含在萬種生物之中了,它是物類固定不變的天性,並從根本上決定、解釋著物類「行為」。所以,物性就是求我生存。
人是從物梯次進化而來的,此種簡單的事實決定了:人性必然與物性有相通之處,因此,人性應當與「求我生存」相關聯。然而,那個代表著物性全部內容的「求我生存」,對人來講卻遠遠不夠了,因為人與物有著本質的不同。
前面我曾經探討過,從本質存在意義上看,人就是一種能動之物(此「物」以肉體組織作為表現形式);人與物的最本質區別就在於人的能動(人與生俱來並為其所獨有的那種具有明確目的的創造性精神)。由此決定了:人類固然要追求生存以實現其肉體組織的存在,但它同樣要追求精神實現以實現其能動的存在;而且,隨著人類的不斷進化,與表現為肉體的物質存在相比,實現和佔有人類的能動本能將日益重要,甚至會成為「全面佔有人在」的主要方面。既然如此,單純一個 「求我生存」 (它只能滿足人類肉體需要)非但不足以說明人性的全部,而且,隨人類的發展及其生存條件的逐步改善,它在人性中的份量必將日益減小。舉個例子:你讓豬吃飽喝足了它就睡覺,人呢?你讓人吃飽喝足了他就去「老老實實」地睡覺嗎?
那麼,「全面佔有人類本質存在」的具體要求是什麼呢?就是人的能動本能和肉體組織同時得以協調地實現,甚至就是簡單的「物質和精神產品極大豐富」。
首先,肉體組織的實現相對簡明一些,只要具備足夠的生存和延續條件就夠了(附議:告子的「食色性也」竟然令孟子也無力反駁,我卻可以不自量力地告訴他:食色的確是人性,但不是人性的全部)。
其次,要全面實現表現為精神的能動,則相對復雜些,因為它需要兩方面條件:其一,能動首先是一種待滿足的精神,需要資其享用的產品。例如,你沒有給音樂愛好者提供美妙的音樂,他就不會滿足。其二,能動更是一種創造精神,它需要可以施展創造的環境。例如,你給創作者設置很多條條框框,他也不會滿足。
上述兩個方面以及能動實現的兩個方面,都是相互關聯的:沒有生存及其延續,則沒有能動,而能動的發揮又給生存及其延續創造更好的條件;沒有良好的能動環境,就不會有豐厚的精神產品,而精神產品的豐厚又可為能動的發揮創造條件。唯有將它們配套協調地創造出來,才能健康地發展人類自身。
如果用「幸福」一詞來表達人在所自然產生的這種雙重需要,那麼,我們就可以說:
人性是什麼?答曰:求我幸福。
就這么簡單嗎?就這么簡單。這樣一個簡單的「求我幸福」,恰恰是人類固定不變的天性,並從根本上決定、解釋著人類行為。所以我們說,它就是人性。甚至可以說,「求我幸福」這條人性法則不但支配著迄今的人類史,將來依然如此。
也許,在很多人看來,這樣的解答太過淺顯。但細而究之,它實際上蘊含著十分豐富的內容。讓我們來看。
三、人性和人在
人和物的本質性存在(我們分別稱之為「人在」和「物在」),與人性、物性之間有著什麼關聯呢?
存在之物必然會求其存在的持續,這就是物性;同理,存在之人也必然會求其存在更加美好地持續,這就是人性。所以,人性、物性不過是人在和物在的外在表現和必然要求而已。
從另個角度看,如果沒有那種「求我生存」的物性,存在之物如何得以存在呢?又如何保證它們的持續存在?同理,如果沒有那種「求我幸福」的人性,人類也無法存在、無法持續存在、無法更好地存在。因此,人性、物性又是人在、物在的存在基礎。
如果非要追究人在和人性、物在和物性誰先誰後,我想是不能得出答案的,因為這樣的追究本身就是不成立的;因為性和在,渾然一體地統一存在於每個存在物之中:如果我們從存在角度考察自然萬物(包括人類),我們看到的便是「在」;如果我們從自然萬物怎能存在、如何存在的角度來考察,我們看到的便是「性」。出發點不同而已。
如果認為「在」只是一種對存在的體認,那麼,「性」就是存在之所以「存在」的法則。
四、人性和能動
我們知道,除人之外的任何一物,從存在意義上講,不過是一種物質實在而已。然而,人卻在表現為物質實在的同時,更表現為他所獨有的能動存在。所以,從存在意義上講,能動是人區別於它物的最本質特徵。
除人之外的任何物,其性就是「求我生存」。然而,人的能動本能卻使得人性不再簡單地表現為「求我生存」,而是表現為具有更豐富內容的「求我幸福」。所以,從人性意義上講,能動還是人性區別於物性的最本質特徵。
能動本身是構成「求我幸福」這種人性的重要基礎;但是,能動本身又可以使這種人性有著迥然不同的現實表現。
從人在意義上看,「求我幸福」必然要實現它自身。由此:
可將由「人在」所決定的「求我幸福」稱作「自在人性」,它是「人在」的必然要求,不但是「合理」的,也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可將因能動的作用而改變了的「自在人性」(表現為不同的人格)稱作「自為人性」,它的根源雖仍在於人在,但其內容卻隨人的意志(能動)而轉移、受其影響而改變。
可將人性在現實中的實際表現稱作「現實人性」,它的內容就是自在人性和自為人性綜合形成的。
無論是自在人性、自為人性還是現實人性,其根本方面都是相同的,就是「求我幸福」;然而,其外在表現則可能迥然不同,並通過「求」的不同方式和「幸福」的不同內容表現出來。
(二)無論是「求我生存」還是「求我幸福」,其中的「求」字只是說明了存在物的實現要求而已。
有意識、有能動的人類創造出了這個「求」字,同時也賦予它以「意識」的、主觀的色彩。在這里,我們給它以更寬泛的意義。
對無靈物而言,「求」就是「選擇」,就是某種存在物與大自然之間的相互選擇。沙漠如果選擇森林,便毀滅了它自身;反之,森林如果選擇沙漠,後果是一樣的。結果,它們便互不選擇,為了自身的存在而已。什麼是造物主的神奇?求我存在而已。顯然,這種選擇是沒有「意識」(這個人類所造名詞)的,然而,它又是有「意識」的,這種意識就是自然界生生不息的運動規律,不妨將之稱為「自然意識」。
當我們用「求」字來分析有靈物的時候,便開始感覺到「順理成章」了,因為「求」在這里代表的意思,越來越接近於人類用這個「求」字所想表達的含義:「求」就是「尋找」。天氣寒冷之後,大雁便往南飛。僅此一例,足以顯現了南飛背後隱藏著的「大雁之性」。
我們的目的,根本就不在於深究人之外的物性。以上的分析,仍在於為了分析人性。人,這種最高級的有靈動物,他們的「性」及其實現,又是怎樣的呢?在能動的作用下,自在人性會怎樣地演化為自為人性?又演化為怎樣的自為人性呢?
五、人性和社會性
自從人類進入文明時代、開始意識到研究自身以後,他們所面臨的人類,無一不處在有機的社會組織之中。很自然地,他們便由此得出結論:人天生就是一種社會性動物。馬克思就曾這樣認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具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固然,「人天然地是一種社會存在物」這是現實。但是,僅僅描述這種現實好像是不夠的,更不應因此就把社會性當作人性。這是因為,人的社會性只是告訴我們:人只有依靠社會才能生存和發展。而我們關心的卻是:人這種存在物為什麼是社會的、他們在社會中是用何種行為以及為什麼用這種行為來生存發展的。一個「社會性」只是指出了問題本身,而沒有告訴我們它的來由。因此,我們應當追究三個問題:
什麼目的使人類組織在一起?
什麼能力使人類能夠組織在一起?
如何才能使他們更好地組織在一起?
我之所以探討人性,就在於想探討這三個問題,更在於想探討最後一個問題。
通過對人性的考察,似乎 「求我幸福」正是那些問題的答案。
(一)先看第一個問題:人類為什麼要組織在一起?
如果從存在意義上看,人與世間萬物都不過是一種存在而已。存在物必然會求其存在,人是如此,人外萬物也是如此。
如果從現實表現來看,「求我幸福」這樣的「自在人性」,從根本上制約著人類行為的出發點:為己而非為人。人如此,人外萬物亦如此。
可是,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馬、猛不如虎、殘不如狼。人類生理條件(表現為物質存在)的天然不足,使他們那種這種本質上為己的人性在實現自身的過程中,必然會首先遇到了一個巨大的天然矛盾:單純的「為己」總不能圓滿地實現為己;如果一味遵循「為己」的動機而發出單純「為己」的行為,非但不能求幸福,甚至連「求生存」都成為問題。那麼,他們如何解決這一矛盾呢?也即,我們的同類究竟用何種方式,才能使其在萬物求我生存的競爭中取得主動、更好地存在、求得幸福呢?群也。
生存的選擇、求我幸福的自在人性告訴他們:唯有群、唯有結合成有機的組織,將不同個體的力量有機地集成為一股集體的力量,才能更好地謀求生存、更好地實現人性。
由此可見,正是「求我幸福」這樣的自在人性,才是人類結成組織、進而組成社會的根本原因。
從另種角度看,人類也唯有組成社會,才能保證人性的實現:自從人作為類存在以來,甚至在人類存在以前的進化過程中,他們的「群性」(社會性)就一直伴隨著他們,並成為他們得以存在的最為重要的條件。更何況,成千上萬年的組織生活、社會生活,使得後人自誕生之日起,便處在有組織的生活之中。這種組織性、社會性又反過來足夠強烈地影響、促進著人類本身,以致我們離開社會就無法研究人,離開人的社會性就無法討論人性。所以馬克思說,在其現實性上,人的本質就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固然,人性必然會引發出人的社會性,人的社會性也自始至終、隨時隨地在深刻影響著人性,它甚至就是人的現實性意義上的「本質」,是人區別與物的重要標志;但是,如果從人的存在意義上看、從人性的實現上看,社會性總不是根本目的,而只是實現人性的手段。僅此而已。無論人的社會性對人的誕生、存在和發展產生多麼強烈的影響。
固然,如果我們抽掉人的社會關系,人肯定不成其為人;但是,如果人的那種本質存在(能動之物)已經「不存在」,那麼,人的社會性、他那種種復雜精妙的社會關系、他的一切一切,又有什麼意義呢?
我們曾經分析過,人類的社會出現異化,原因很多,但把手段當作根本目的可能是重要原因之一。
(二)人類怎樣才能組織在一起?
前已述及,人類組織在一起的價值目標是人性。可是我們卻同樣看到,人性實現的目標與手段之間天然就存在著矛盾:單純用「為我」的行為作手段,總不能有效實現「為我」的目標本身。因此,要想使人類組織得以維持下去,不但需要那個價值目標,還需要一種必要的能力:它使人類能夠協調那些相互矛盾著的眾多「為我」行為。從此種意義上講,這樣的能力同樣是人類組織得以存在的根本前提。那麼,人類有無此能力?這個能力來自哪裡呢?
為求我生存而群居、群生的物很多。我雖然沒研究過植物、動物,但按照我對物性的理解:如果樹木不結成森林(從而進一步造就和強化適合樹木生長的條件),也許很難保證單個樹木的存活;如果惡狼不成群覓食,可能就會被猛虎滅絕。(我在這里不得不用很多不可能存在的假設,也許是因為,我試圖在已經進化到現在的自然界中尋求它們內在的終極規則)然而,它們的組織卻都沒能發展到人類組織這樣的高級形態。其間的根本原因何在?
全在於它們沒有人類那樣的求生存能力:無論是獨來獨往還是結群謀生,萬物求生存的手段不外是依靠其存在所帶給它們的本能,在自然界中選擇、尋找而已。
人則不然。
我不去關注人類這個奇妙的東西是如何進化得如此高級,我只是看到:這類高級動物具備它所獨有的能動(那種具有明確目的導向的創造性精神);我不去關注這個能動是怎麼來的、由什麼決定的,我只是看到:
正是這個能動,使得人類為求其幸福可以向自然界去「要」。「要」,主要有兩種表現:一是通過利用工具、創造工具、發現和利用自然界的客觀規律,提高他們的勞動能力。二是它不但可以把人類組織起來,而且可以使他們的組織變得日益完善,以取得更大的組織效果。
正是這個能動,使得人類天然地具備了那種組織能力。能動的本能,不但使得人異於物、人性異於物性,更使得人性的實現異於物性的實現。試看:
六、自在人性和自為人性
我們必須注意到,人的社會性雖不能當作人性,卻會給人性以影響。人類組成社會之後,個體幸福必然與他人、群體幸福並存。既然每個人都是求我幸福,不同個體的幸福存在矛盾就使必然的可能。此時,求我幸福這種不變的、普遍意義上的、頗有抽象色彩和超驗味道的自在人性,將有著無限豐富的自然演變,其結果便是自為人性。
(一)當人類面臨異類時,求我幸福表現為「求我類幸福」;當一國面臨另國時,求我幸福表現為「求我國幸福」;當一族面臨另族時,求我幸福表現為「求我族幸福」;當一階級面臨另階級時,求我幸福表現為「求我階級幸福」;當一團體面臨另團體時,求我幸福表現為「求我團體幸福」;當一家庭面臨另家庭時,求我幸福表現為「求我家庭幸福」;……最終,當本人面臨他人時,求我幸福才表現為「求己幸福」。
從此意義上講,抽象意義上的全人類幸福如果存在,其根本基礎在於每個人類個體的自我幸福;超階級的人類之愛如果存在,其根本基礎在於人類的自我之愛。
如果我們換個角度看,正是這種存在於每個人類個體的自我幸福和自我之愛,才會產生更廣范圍、更高層次的人類幸福和人類之愛。
(二)其次,人類組成社會後,由於需求與可能之間存在矛盾,每個「求我幸福」的行為之間,便必然會存在矛盾、沖突。因此,自在人性為了實現自身,便不得不採取不同的實現形式,而能動本能又使人類有能力來完成這種對人性的影響。它在理論上有足夠的能力來改變自在人性的表現形式:
其一,它可以使人類認識到,只有付出勞動、創造財富、求得他人幸福和社會的共同幸福,才能更好地實現個人幸福;可以使人類為了實現自我而首先放棄自我、為了「為己」而首先「為人」。
其二,它可以創造出巨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質財富,從而改變人類的幸福觀,可以使同樣的人性表現出不同的人格:既可以使「自在人性」得到良性引導,造就出「先人後己、先公後私、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等高尚人格;也可以使「自在人性」肆意張揚到它的極端,造就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損人利己、見利忘義」等低劣敗類。
其三,它可以創造出巨大的社會強制力量,把人性強力約束在人類組織許可的范圍之內。
(三)自為人性的上述表現形式告訴我們:
1、盡管求我幸福的自在人性使人類行為動機從根本上定位在個體和局部利益上,但通過人類能動的疏導,卻可造就出良性的「自為人性」,從而使人類做出有利於他們整體的合理行為。
2、盡管人類能動可以造就表現為高尚人格的自為人性,而且,從價值意義上講,這樣的自為人性自然最有利於社會運作。但是,人類卻不能把它當作社會賴以運作的基礎,這是因為:首先,自為人性源於自在人性,而自在人性又定位在「為我」之上;其次,能動固然可以造就出表現為高尚人格的自為人性,但同樣也可能造就出相反方向的自為人性。
3、求我幸福是自在人性的自然表現,它無所謂善惡,或曰,它既可造就「善」、亦可造就「惡」,完全在於人的能動本能如何疏導它。這種人性實現的客觀邏輯,既為能動提供了無限廣闊的活動空間、提供了可以創造輝煌的無限機遇,也給它犯下各種錯誤准備了形形色色的陷阱。
至此我們足以看到:能動,使人從「自在之物」變為「自為之物」,使人在有別於物在、使人性有別於物性;但它的作用更在於:使人性的實現方式有別於物性的實現方式。
(四)由此,我便常常慨嘆大自然的精妙:她使得世間萬物按照她的安排自在地運行,總能保持一種精妙的均衡。
我又常常慨嘆大自然的吝嗇:一方面,她賦予人類以足夠的能力,把他們造就成一種「自為之物」,使他們運用自己的能力創造出輝煌的成就;可另一方面,她又沒有賦予人類以足夠的能力,致使他們總不能處理好他們所創造出來的、「自為」的東西:人類如何才能更好地組織他們的行為呢?
自然的選擇總是那樣的合理:自然無為而已。人類的創造卻總非那樣合理:他們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卻帶來了大自然的報復;他們創制了各色的精神財富,卻也設下了形形色色的精神陷阱;他們設置了精緻的社會制度,卻也帶來了社會對個體的壓迫;……人類的社會總是在異化,總是那樣地處在沉醉狀態。
也許,聖經的原罪說,真的包含著深刻的寓意。
(五)但我同樣堅信人的能動:既然人類能破壞自然,也應能修復自然;既然人類使他們的組織出現異化,也應能克服這種異化。我們應當為此目標而努力,今代、後代、一代一代、直至人類的毀滅,總應為此而努力。
我之考察人在、我之考察人性、我之思考、我之努力,盡管十分弱力、乃至充滿荒謬,根本目標卻在於此。
(六)綜而論之:
當著自在人性要用具體的方式實現自身的時候,當著自在人性為了實現自身而使人類組成社會以後,存在意義上的「自在人性」則會必然地演化為內容豐富的、現實意義上的「自為人性」:
首先,自在人性在其具體實現過程中,自然會演變出更加豐富的內容。
其次,自在人性在其具體實現過程中,不得不必然地演變為不同的具體形式。這種「不得不」雖然是種「無奈」,但這種「無奈」同樣是人性的本然要求,因為唯有用這些不同的具體形式才能實現自在人性本身。
可見,就象人的能動必然會轉化為社會能動一樣,存在意義上的自在人性也必然轉化為現實意義上的自為人性。自為人性其實包括兩個內容:一是自在人性的本然表現,二是能動本能對自在人性現實表現的影響。
七、人性的實現
(一)人性,是不依人的主觀意志而轉移的:能動的力量雖然強大,但絕對沒有強大到顛覆人性的程度,因為能動正是造成那種人性的力量之一(沒有了能動,人則成了物,人性也就成了物性)。
人性,其實就是人在的自然要求:只有通過人性才能最直接、最完滿地實現人在;反過來,人性如果得以足夠伸張,人在必然會得以順利佔有和實現。
那麼,如何更好地實現人性呢?
物性的實現,主要是依靠物自身在自然界的選擇和尋找來完成的,這是自然界的規律。例如,芳草自然不會選擇沙漠,老虎餓了就去找食。
人性的實現則復雜化了,根本原因在於,人是一種能動之物:他固然可以通過到自然界去選擇和尋找來求得幸福,還可以通過自身能動本能的發揮,創造出自身的幸福來;而且,隨著人類的不斷發展,人性的實現越來越依靠後者,乃至到了今天,我們幾乎都忘記了前種途徑的存在。既然人類更多地依靠創造來求幸福,那麼,如何創造?如何組織這種創造才能更有利於求幸福呢?這就是前面所說的第三個問題:如何才能使人類更好地組織在一起。這也是我們做這種探討的根本目的。
我強烈地認識到,一個社會所推崇的目標(不是統治階級標榜的、而是全社會成員身體力行的目標)對其運作效果會產生多麼巨大的影響。一個社會的實際奮斗目標與合理目標之間的吻合度,將直接決定著社會要素協調的性質和水平。那麼,這個合理目標應當是什麼呢?答曰:
求我幸福。因為:人是一種能動之物,人性就是「求我幸福」;人類組織起社會絕不是目的本身,而只是實現 「人性」、進而實現「人在」的手段。任何一個社會如果不把那個目標當作它的目標,就有悖於人性,就有悖於「人在」的完滿佔有和實現。任何一個社會都應當以「求我幸福」作為唯一的合理目標,否則,必然帶來社會異化。
(二)「求我幸福」,這個唯一的合理目標,必然要通過某種手段來實現;而這個手段,又可能成為下一層次的目標。例如:迄今為止,人類為「求我幸福」,便要採取「發展物質和精神生產」這樣的手段;而為了物質和精神生產,便要採取手段「組織好物質和精神生產活動」這樣的手段;進而,為了組織好物質和精神生產活動,便要採取「建立社會制度」這樣的手段;依次類推。人類的整個奮斗活動,就這樣由一個「目標手段鏈」構成了。小到每個個體的行為,大到一國的國家行為,都可以用這個「目標手段鏈」來分析。
我們注意到,在人類奮斗的這個「目標手段鏈」中,卻存在著目標與手段之間的不協調。此種不協調是帶來眾多現實問題的根本原因。如何使每個層次的目標與手段之間充分協調起來,當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課題。
(三)我們現在最關心的問題是第三層次中存在的不協調:如何建構、運作我們的社會制度,才能更好地組織好人類的物質和精神生產活動?而其中的核心問題就在於:如何才能更好地組織好人類的行為。我曾經作過一個不太准確的比喻:一旦你解決了這個問題,就好比你擁有了一匹千里馬。餘下的問題僅在於:練習騎馬本領、尋找合理的目標方向。
那麼,如何才能組織好人類的行為呢?這實在是一個讓我們感到力不從心的問題。不過,我卻以為,以上對「人在」、「人性」等問題的探討,可以為我們解決這個問題提供一個可資利用的思路或方式:社會運作的根本任務就在於,順應「自在人性」的本然要求,充分發揮人類的能動力量,塑造健康的「自為人性」-
G. 人性分為哪些種
人性,即人類天然具備的基本精神屬性。人類社會的一切現象,都是基本人性的映射。
「人性」共有四種:
「存在性」——使人與「非存在性宇宙」(或稱為「彼岸世界」)區分開來;
「生命性」——使人與我們這個宇宙的一般無生命物質區分開來;
「社會性」——使人與我們這個宇宙的植物和低級「活動性」動物區分開來;
「精神性」——使人與我們這個宇宙的其它「思維性動物」區分開來。
因此人是一種具有「存在性」、「生命性」、「社會性」、「精神性」的物種。
人的這四種屬性,決定了人有四種本能,
一是「生命本能」,
二是「社會認同本能」,
三是「自我認同本能」,
四是「解脫本能」。
這四種本能對應了人應該有的人生目標分別是」健康「、」成功(社會認同)「、」幸福(自我認同)」、「智慧」。
H. 什麼叫人性
人性的定義 前面說了許多人性在思想探索中的基礎性,但卻一直沒有給出人性的定義,反而直接開始討論人性的本源,結果遭到許多質疑。這真是一個愚昧的做法,好在亡羊補牢也不算晚。 人性就是人個體的價值觀,其核心就是生存至上。 人性包含兩個方面,經驗性與構想性。或者說獸性與道德。 人性的本源 人類的獸性源自自然選擇,是原始的生存選擇價值觀,或者叫生存經驗。爭食、護幼等行為,產生於獨居狀態的人類;隨後,人類進入社會性生存的狀態,集體利益、國家利益、民族利益大於個人利益(包括家庭利益),在這一部分的指導下,岳飛、狼牙山五壯士成為民族英雄。 道德來自未知的探索,是人類與其它物種唯一的區別。人類有機會探索未經驗的事物,提早在人性構架中設置好預警機制,避免發生生存危機。 人性的核心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說出人性的真諦,無論道學家們如何遮掩,人性都是對利益的判斷准則,人性的核心就是利。 現存的人種來看,從獨居階段起,人就必須為爭奪生存空間而競爭,包括和蚊蟲、病菌、猛獸進行的種外競爭,包括與同類爭奪配偶、食物、領地的種內競爭。 進入社會性生存階段,人類個體必須首先維護團隊的利益,才有機會維持個體生存。這時,道德開始誕生,並因此設立了法律。有人說:「法律不外乎人情。」更確切的說,是「法律不外乎人性。」. 同樣基於生存至上,這時人類個體的價值觀開始變化,即人性有了升華,不再等同於獨居獸性。 舉例來說,戰士為了維護祖國的利益,不惜犧牲自己,這就是社會性的一面。如果按照自身的原始性生存而言,他大可逃跑回家照顧老婆孩子,或著根據形勢選擇不同陣營。但在社會性利益面前,他的同群體夥伴不會允許他這樣作,不僅對他進行個人道德的灌輸,還通過法律等暴力手段對他的行為加以約束。 其實不僅是人類,許多社會性生物都有這種現象。蜜蜂捨命也要傷害入侵者,羊群圍成圈對抗狼群。 人性的社會獸性還表現在敬老習俗中,只有在社會性生物中,敬老才可能成為本性。因為社會性生物經常需要作出群體選擇,這時有經驗的老生物往往能夠發揮作用,為群體生存作出貢獻。中國人說「家有一老,賽過一寶」,與野生山羊群中老羊受信賴的情況如出一轍。 人性的傳承 獸性來自經驗,人類有語言,因此不僅能夠傳授經驗,還能傳授經驗的應對和預警機制, 但這樣有利也有弊,其一是法律的約束遠沒有生存競爭的約束嚴厲,因此,戰爭中人類的逃兵要遠遠多於螞蟻;其二,立法者不一定擁有生存競爭的經驗,他們所設立的行為准則不一定真正適合生存競爭的需要。例如中國的經濟調整過程,就充滿失誤與糾正。 道德的約束力則更小。圍繞道德發生的討論,永遠脫離不開集體與個人利益的爭奪。見死不救、貪污腐敗,都是人性中獸性一面的獨居獸性與社會獸性發生爭吵的現象。因此,貪官的老婆孩子因為優越的生存環境而愛貪官,見死不救者的父母為他的平安謝天謝地。 由於意識到語言文字傳承下的人性不夠深刻,許多家長喜歡將孩子放到困境中自己領悟人性經驗。但受限於家長自身的人性基礎,這種教育往往是獨居性生存經驗,但現在流行的拓展訓練營、以及傳統的軍營訓練,則能夠為人類幼體提供人性中社會獸性的訓練,比較而言已經離上古人性更遠,更接近今天人類的利益。 獸性與道德 許多學者喜歡將社會獸性稱作道德,這實在是貶低了道德。 社會獸性歸根結底,依然是利益驅動下的價值體系,而道德是超出我們所經驗。 例如見義勇為行為,這種行為撼衛了局部社會的安定,並且為整個社會創造了精神財富,如同法律一樣,震懾少部分將獨居獸性凌架於社會獸性的個體,並且鼓勵了將社會獸性放在獨居獸性的個體。 按照人類由獨居生物進化到社會生物的進程,這種行為推動了人類進步,是對人性的改良行為。 但既使在昆蟲界,見義勇為也不少見,一隻螞蟻見到另一隻螞蟻與別人格鬥,也會上前幫忙;螞蟻也會自發地將受傷夥伴救回巢穴。因此,見義勇為不是道德,而是社會獸性的范疇。 同樣,愛國主義、民族主義也都不是道德,而只是社會獸性。 道德的定義 人類不可能有道德,只有人類成為神,才會擁有道德。 這是因為,道德的定義是對未知經驗的價值觀,而人類目前還沒有超越自身經驗,還依然在獨居獸性和社會獸性的沖突中掙扎。 人類成為神,只是一個比喻,是指人類擁有傳說中神一樣的能力,按照現在的科技發展速度,恐怕已經不遠了。 那時的人類,甚至有能力創造新的物種來平衡這個世界。而在那時起,人類必須建立道德,因為那時已經不能憑經驗約束人類的行為。誰也不知道人類的某些行為是否會導致不可挽回的後果。 那就是人類超越獸性的階段,人性才會完整,同時擁有獸性與道德。 而隨著科技的進一步發展,人類有機會超越生存至上的范疇,生存已經不再成為人類的第一需求,這時的人性將全部歸於道德,徹底脫離獸性。 宗教與科幻都描述過這種境界,不同的是,科幻是通過對科技發展的預測,而宗教只是智者超前的想像,沒有物質基礎,只好歸結到成仙、成佛、輪回等方式。 人性的現實 我們不可能超越這個時代,最腳踏實地的方式就是接受現實。 既然人性還處在獨居獸性向社會獸性進化的階段,現實中的人性典範就是抬高社會獸性,貶低獨居獸性。 我們可作的,就是探索社會獸性的准則,用教育、法律等等手段加以推廣。這就是現實社會的需要。
I. 請問:創造力是指一般能力還是特殊能力
創造力,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綜合性本領。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嶺。它是知識、智力、能力及優良的個性品質等復雜多因素綜合優化構成的。創造力是指產生新思想,發現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種創造性活動所必需的心理品質。例如創造新概念,新理論,更新技術,發明新設備,新方法,創作新作品都是創造力的表現。創造力是一系列連續的復雜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動。它要求人的全部體力和智力的高度緊張,以及創造性思維在最高水平上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