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彩陶的創造

彩陶的創造

發布時間:2021-07-25 06:07:16

① 中國的彩陶出現於什麼時代

彩陶發源於距今約10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

人類在新石器時代伴隨著相對定居的農耕文化一起發明了燒陶技術。關中地區大約在公元前6000年的老官台文化時期就有了較發達的陶器,有個別缽形器口沿裝飾一條寬綵帶,這是彩陶的萌芽。

在公元前5000年的西安半坡村的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了很多精美的彩陶,表明在半坡時期,人們已經能熟練地控制窯溫,並且彩繪藝術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彩陶的器型基本上都是日常生活用品,常見的有盆、瓶、罐、瓮、釜、鼎等,在器型上很難看出來有其它特殊的用途。在仰韶文化遺址中,曾發現用兩瓮對合理葬小孩的例子,瓮上鑿一小孔,表達了原始人對再生的嚮往。

(1)彩陶的創造擴展閱讀:

半坡彩陶早期紋飾,多為散點式構圖。也就是說,在一件器型上,裝飾往往只佔據器面的一小部分,紋樣一般是自然形態的再現。半坡紋飾的形象可愛,表現了人類童年的天真稚氣和與自然的親切關系。仔細體味,有人與自然溶為一體的感覺,可以說是半坡人原始生活的記錄。

紋飾形象主要描繪了當時人們接觸的動物,有奔跑的鹿、魚紋、人面紋、蛙紋、鳥紋、豬紋以及由以上紋樣兩種或三種組合的紋樣。也有一些單純的任何紋樣如折線紋、三角紋、網紋等。

彩陶圖案有大量的幾何形紋飾,這既是早期陶器中編織物紋印以及魚網、水渦、樹葉等圖案的延續和變化,同時也是原始人內心音樂涌動和視覺表現。

人能把自身體驗到的運動、均衡、重復、強弱等節奏感用畫筆表現出來,這無疑是神奇的創造。彩陶中的動植物形一般都用幾何形把它概話出來形神兼備,顯示了彩陶藝術寫心寫意的高超水平。

② 彩陶藝術的起源發展

中國的許多新石器時代文化都是以其獨特的彩陶藝術為顯著特徵之一。因此,考古學家和藝術家都十分關注中國新石器時代彩陶的起源和發展問題。過去,由於歷史的局限,關於中國彩陶的起源一直是一個難解之謎。直到 70 年代,黃河流域三個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發現,分別向人們展示了它們獨特的文化成就,特別是在老官台文化中發現了最早的彩陶藝術以後,這個問題才有了釋疑的眉目。
老官台文化彩陶,最先發現在陝西華縣元君廟遺址,後來臨潼白家,渭南北劉和甘肅大地灣等許多遺址都有出土。它主要是一種在紅色陶器口沿上繪以紫紅色寬頻紋的彩陶,像在陶器口上鑲嵌著一個紅箍,有色澤強烈的裝飾美的效果。同時,還在紅色三足缽的三個足上也塗滿了紅彩,像三個紅色支柱支撐著陶缽。凡是塗紅彩的地方,都是陶器的光面,因為陶器外表拍印滿了交錯繩紋。此外,在少數紅色圜底缽的內表面還用紅彩畫有三個或四個對稱布置的圓點、圓圈、短直線、波浪線等以及不同符號形的簡單花紋,這些就是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彩陶。在同時期的其它新石器時代文化,以及更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中,幾乎都沒有發現過。因此,老官台文化的彩陶就成了中國新石器時代彩陶藝術的萌芽。
老官台文化的彩陶表現了兩個主要特點。一個是使用紅彩作為裝飾,這是早期彩陶普遍流行的特徵。因為紅色是遠古人類在舊石器時代最先認識的色彩,在他們眼中也許紅色是一種充滿生命力的色彩,他們首先用紅色來裝飾陶器,表現了他們對生活的信心和追求。另一個特點,彩繪紋飾非常簡單,主要是紅寬頻紋,而且都裝飾在陶器口沿上。從側面看是一條紅色寬頻,從上面俯視,又是一個紅圓圈。表明中國原始彩陶藝術從萌芽時起,就有了最簡單的雙關法或多效裝飾法的表現手法。同時少量圓點、圓圈、線條等十分簡單的紋樣,對稱性地分布在圜底缽內表,表明當時也已有了簡單的對稱原理。陶器口沿外面的一圈紅寬頻紋,雖然僅僅是簡單的一道紅色弦線,但它卻凝結著氏族先民巨大的智慧和豐富的想像力。黃河流域早期彩陶的這些特徵,給中國新石器時代後來的彩陶裝飾藝術以極大的影響,從而形成了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裝飾藝術。
老官台文化彩陶的產生和出現並不是偶然的。雖然彩陶作為一種原始藝術,是從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洞穴藝術」發展而來,但它的產生和出現卻要有一定的社會條件和物質基礎。首先,在新石器時代早期的農耕文化基礎上,如果不是有了比較成熟的粟作農業、保障了人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人們不可能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去創造和美化自己的生活。其次,制陶技術發明並逐漸成熟,使人們第一次掌握了一種人工創造的新的物質材料,為彩陶的發明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再次,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陶器刻劃裝飾藝術的發展,也為彩陶的產生提供了必要的裝飾藝術技巧。正是由於這些原因,到了新石器時代早期後段,彩陶才應運而生。因此可以說,彩陶是新石器時代早期定居農耕文化發展的產物,是制陶工藝和原始裝飾藝術發展的標志,同時也是陶器產生審美價值的確證。至於彩陶首先出現在渭水流域的老官台文化中,而不是其它地方,可能是因為老官台文化首先具備了產生彩陶的條件的原因。而彩陶產生以後又作為一種文化載體,一方面為原始藝術的發展開辟了新天地,成為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先例。另一方面,又以原始繪畫裝飾藝術的形式,反映了氏族先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彩陶產生的早晚,從一個方面體現了某個新石器時代文化發展的快慢和成熟程度,或者說,代表了某個原始文化發展水平的高低。據考古學的研究,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彩陶產生的歷史,並不晚於世界上其它幾個文明中心彩陶產生的歷史。老官台文化的彩陶同它們一樣,都是在距今約 8000 年左右而問世,同樣也站在了世界上最早產生彩陶的幾大文明中心之列①。這一事實就充分反映出了黃河遠古兒女的偉大創造力。

③ 彩陶的製作流程

首先使用研磨石、研磨盤 石斧,類似毛筆的工具
(1)等分或分隔
彩陶除個別器物外,均為圓形器物,基本是由多組紋飾構成橫向展開的彩繪帶,少數彩繪為縱向。所以,首先要設法將彩繪部位加以合理等分或分隔,然後再分組繪畫紋飾。由於器形各異,等分的方法也不同,豎長型器物多以橫向平行線從上到下將彩繪部位分隔;橫寬型器物則以縱向平行線將器物由左向右等分。彩繪的圖案帶有二等分、三等分、四等分和多等分,都因主題圖案紋飾而定。有些圖案較為簡單也易劃分,如魚紋盆,把圓周橫向分為二等分,繪兩組相同紋樣的魚;花瓣紋彩陶盆是先用垂直線將器物腹部橫向二等分,之後再四等分、八等分,最後繪成八組花瓣紋圖案。還有些器物的彩繪部位為單數分隔,如永靖三坪出土的被稱之為「彩陶王」的彩繪瓮,它以平行線將彩繪部位分為上中下三部分之後再分部繪彩。等分線或分隔線不僅可作為各部位不同圖案的間隔線,又成為邊框起到了一定的裝飾作用。半山、馬廠類型的圖案繁密復雜,等分或分隔極為精細,如廣河地巴坪半山類型連續重弧紋彩陶瓮,需將圓周等分為11份,可見當時此項工作的難度非同一般。因此,當時也許已經有了用來等分的工具,否則,這11組弧線難以等分得如此精確。對於帶耳的器物,這些附件都是最方便、現成的等分點。
(2)定位
仰韶文化晚期以後,彩陶出現了大量的旋動連續性圖案,且極富整體性,又無法分隔,用等分法顯然已不能適應彩陶發展的需要。根據此類圖案的特徵,首先要整體規劃布局,確定其定位點或定位圓,並劃分彩繪部位。如隴西呂家坪採集的尖底瓶,需用三個渦紋的中心圓。點作為定位點,然後再以圓點為中心,向四周引出弧線,構成連續的漩渦紋。半山、馬廠類型的彩陶,多以圓圈為主題花紋,於是圓圈便取代了圓點,演變為圓圈定位,如半山類型的彩繪,要先繪出幾個大圓圈、葫蘆紋等,再繪其他周邊補充輔助的鋸齒紋等圖案。馬廠類型彩陶也是如此,先繪出四大圓圈的輪廓,其後填充圓圈內的網格圖案,以及周邊空當的細碎紋飾。
(3)先主後次,由繁至簡
彩陶圖案一般可分為主題紋飾及非主題紋飾。主題紋飾繪在器物最醒目的位置,其他紋飾或作為陪襯、補空,或飾在口頸部、下腹部,起輔助裝飾的作用。繪彩時,要把握重要位置,先繪顯要位置的主題圖案,後繪邊角的附屬紋飾,以便整體達到完美和諧的效果。永靖三坪出土的彩陶瓮,上中下分為三格,由三部分圖案構成。中腹部一格最大,主題圖案位於中間重要位置,需先繪作為主題的旋渦紋,之後再於周邊空白之處填畫小同心圓,上下腹部的其他紋飾最後完成。半山類型彩陶,圖案繁密精緻,繪畫難度大,但仔細觀察分析,雖然黑彩圖案占據主要空間,仍不難看出整體圖案是以紅彩為骨幹,紅色的線條還起著等分定位作用。黑色鋸齒紋或條帶、條塊間隔於紅色線條之中,黑紅相間彼此輝映,形成完美的畫面。因此,看來半山類型彩繪的繪畫程序應是先用紅彩勾畫出主幹紋飾之後,再繪制黑彩圖案。總而言之,先繪主題圖案、骨幹線條,就能控制整個畫面,使布局更為合理美觀。
(4)先勾輪廓,再填充
自仰韶文化晚期,出現了較多的網格紋,其外輪廓有圓形、橢圓形、葫蘆形、三角形、回形條帶等等,而且輪廓內填充的網格亦越來越密集精細。對於這類器物進行分析,應是先繪外輪廓,其後再填充輪廓內的網格紋、菱形方塊紋等紋飾。如鯢魚紋彩陶瓶,應是先勾勒鯢魚的身軀之後再繪其軀體內的網格紋及肢體。半山類型的葫蘆紋彩陶壺,顯然應先繪出葫蘆的外輪廓,然後填充葫蘆內的細網格紋,最後再用其他線條紋飾將周圍空當補充完善。馬廠類型的單耳杯,需先繪出回形的條帶紋,再繪條帶間細密的網格紋,約1平方厘米的條帶間,有5條縱橫交錯的經緯線組成,當時畫工精湛嫻熟的技巧以此可見一斑。如若不然,線條則會粗細不一、疏密不勻,或線條彎曲以致造成重疊等等。由此可見繪畫技能的熟練程度直接影響著彩陶的質量與美觀。

網路:
我國新石器時代的陶器製作方法大致可分為手制、模製和輪制。從早期的手制經慢輪修整,發展到快輪制陶,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換句話說,最早制陶是沒有陶輪的,大約在距今7000年後才產生了慢輪,在距今5000年前後黃河下游的龍山文化才發明並使用了快輪。 手制又可分為捏塑法、泥片貼築法、泥條築成法。捏塑法僅限於少量小型器物,以及器物上的附件,如耳、足與貼附在器物上成為附加堆紋的手捏泥條等。泥片貼築法主要流行於我國南方地區,泥條築成法是包括甘肅在內的黃河流域的主要制陶方法。 模製法即以模具為依託的陶器成型方法。它的初級階段是模具敷泥法,我國最早的彩陶即大地灣文化遺址中出土的彩陶,就是以這種方法製成的。而成熟階段的模製法則盛行於黃河中游的廟底溝、龍LLJ文化。兩者的區別是,前者在模具上敷泥,後者卻是在模具上壘築泥條。 輪製法是用快速旋轉的陶輪拉坯成型的工藝。據李文傑先生觀察,只有轉速達到每分鍾90周以上,坯體才能迅速成型,低於這個速度,轉輪只能用以修整坯體的工藝。可見慢輪雖已用於制陶,但因無法使陶器成型,因而只可作為輔助手段修整坯體,所以不能歸人輪製法。 根據研究成果,甘肅彩陶的成型方法主要為模具敷泥法和泥條築成法。 大地灣一期的陶片有一個非常鮮明的特徵,即陶片分層。主要分為內外表層和內胎層,而內胎層又可分成兩層或三層,從陶片剖面就可清晰地見到各層的縱向貫通紋理。彩陶缽形器內外表層均為紅色泥質陶,內胎層為灰黑色,夾有較均勻的細砂粒。陶片斷茬處可見分層脫落現象。由此初步判斷,陶坯是由不同的泥料分層敷貼製作的。為什麼可以認定是模製?有幾方面的原因:其一,根據制陶工藝的常識,泥條築成法製成的陶胎胎壁較厚,而一期陶胎較薄,一般厚為0.3厘米;其二,一期器型種類簡單,而且許多陶器大小尺寸相同,進一步證明模製的可能;其三,也是最確鑿的證據,因為發現了製作器物的內模和製作壺口的外模,均為經燒制的實心泥質模具。由此我們確認最早的彩陶成型是模具敷泥法,即主要以內模為依託,直接將泥料擠壓成泥片,一層又一層地敷貼到模具上。 具體的操作方法如下:先將內模置放在木質墊板或平整的石板上,模具表面撒上一層細干土,以便製成後的陶胎與模具分離。敷泥時將模具放置在墊板上,大頭朝下,以便操作。直筒罐、深腹罐等,因其內模器壁呈陡坡狀,敷泥應自下而上,否則如果自上而下地敷,胎心則易下墜或斷裂。缽的內模器壁呈緩坡狀,既可從中央開始自上而下去敷,亦可從邊緣開始,自下而上去完成。敷泥最關鍵的第一個步驟是敷第一層胎心泥,以擠壓的方法用手使勁擠壓泥料,使其牢固地貼附在模具上不致脫落,然後再一層層地繼續往上敷泥。分層所敷的泥片要有一定的疊壓關系,相互間的黏貼面要參差不齊,這樣才能將先後所敷的泥片牢固地黏結在一起。 陶胎成型後脫模,然後在陶胎的內外表用手塗抹一層泥質陶土。在一些陶器內壁發現有自下而上的手指抹痕,正說明表層是抹泥而成的。抹泥時雙手分放在器物內外,用力提拉擠壓,既排除了泥層間接茬處形成的氣泡,又可消除、抹平器壁的縫隙,從而使陶胎的結構進一步緊密結合,器表也因此而變得光滑平整。 彩陶中的三足器,足是用拼接安裝的方法完成的。足用手捏制而成,待水分蒸發略變干硬時才便於操作。將預先做成的足插入器底鑽好的孔洞中,再分別在內底與外底貼上泥條,將接縫擠實壓平,再以泥漿抹光。 經對大地灣一期的陶器研究可以看出,此時的制陶者不僅利用器身的內模,而且還利用壺領部(口沿)的外模,並且熟知泥質泥料與夾砂泥料的不同性能,在同一器物上間隔交替使用兩種泥料。這些事實表明,人們已經有了較為豐富的經驗,說明這種模具敷泥法並非最原始的制陶方法。對於其來源目前尚不大清楚,有待繼續研究解決。 但由於模具敷泥法製作工序繁復,加之坯體的形狀、大小都要受到模具的限制,因而難以製作大型器物。且製成的器物形制單調、生產效率低下,燒制過程中又往往產生開裂及分層剝落現象,造成許多廢品、殘次品,因而極大地制約了陶器的進一步發展。人口的增加、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對陶器的大量需求,在不斷的生產實踐中制陶工藝逐步發展,以致這種較為落後的制陶方法被隨之而來的新工藝——泥條築成法取而代之。 泥條築成法是一種典型而成熟的手製成型方法,在新石器時代是使用最為廣泛、時間最為長久的陶坯成型技術。這種方法是先將泥料搓成泥條,再用泥條築成坯體。在甘肅境內,從距今約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開始,直至青銅時代,始終以泥條築成法為制陶的主要方法。也就是說,甘肅彩陶除大地灣文化之外,基本都使用這種製作技術。 應當指出的是,在仰韶文化早期,上述兩類方法共同使用。圜底的缽、盆多為彩陶,仍然採用模具敷泥法。它們的陶片仍是分層的,因此證明與大地灣一期製作方法相同。不同之處則在於此時各層陶質一樣,均為細泥陶,各層之間結合得更為緊密牢固。大量使用的平底器、尖底器,則改用泥條築成法。在平底器內,有時留有泥條之間的接縫,在尖底瓶內底,可見一圈圈盤旋的泥條痕。到了仰韶中期,圜底器基本消失,泥條築成法最終完全替代了模具敷貼法。由此可見,這是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 泥條築成法又分為盤築、圈築兩種方法。盤築是將泥條一根接一根地連接起來,呈螺旋式築起坯體;圈築是把泥條 每根首尾相接,做成泥圈,再用泥圈摞壘成坯體,因而胎壁內側往往留有泥條的縫隙。兩種方法中以盤築法多見,馬廠期彩陶有時也使用圈築法。 具體操作時有倒築和正築兩種手段。倒築是從上部往下部製作坯體,先築器壁後築器底,用於尖底瓶等;正築法是先製作器底後築器壁,用於平底器。器底是事先製作成的泥餅,再從器底外側邊緣用泥條築成器壁,俗稱「天包地」。有時將器底製成淺盤狀,從內側接續器腹,俗稱「地包天」。這種製作是在一個固定的工作台上來完成的,泥條一根接一根,根據需要不斷續加或壘築添摞。器壁各部位的變化,依靠捏泥條的手指控制並改變造型。手指向內或朝外就能擴大或縮小器物的直徑。向內傾斜,器壁直徑逐漸增大形成腹部;向外傾斜,器壁直徑逐步縮小形成肩部;與工作台垂直,器壁直徑不變,形成直腹或頸部。因為器壁的薄厚取決於泥條的粗細與手捏的力度大小,所以,在泥條築成坯體的整個過程中,手的操作技巧起著決定性作用。彩陶是造型美與裝飾美結合的統一體,造型的完美和諧全憑工匠高超的技藝。造型美是指器物的外輪廓線美、形象美,其首要條件是各部位間的比例協調。底徑、腹徑與口徑的比例,腹徑與通高、器身高與領(或口沿)高的比例等。下腹部的傾斜度不同,器物的造型就不同,如仰韶中期的曲腹盆,傾斜—度較大呈曲腹;馬家窯類型的平底瓶,傾斜度小因而呈長直腹;半山類型的彩陶瓮,傾斜度大呈圓鼓腹。不同的造型競顯出不同的優美曲線,以及和諧統一的藝術風格。 陶坯製成後,需進行適當的修整,這樣可使器物各部位規整而美觀,口沿及外表變得光滑,造型也更加勻稱。修整時用類似骨匕的片狀物,刮削掉多餘的泥料;還可用陶墊等塊狀物墊在內壁,用以調整器物的曲線;或用手增補泥料,進行加工,使陶胎達到最佳形態。造型完成之後,要對陶胎進行拍打滾壓,才能使泥條相互黏合得更加緊密牢固。 雙耳尖底陶瓶
在仰韶文化中,出現了慢輪修整技術,在一些陶器口沿留有輪旋的痕跡。大地灣、王家陰窪等遺址出土的陶罐、葫蘆瓶,底部出現修整時產生的正心渦紋,都足以證明慢輪的存在。正心渦紋是將坯體倒扣在陶輪上,用工具從中央往邊緣修整器底時逐漸移動而產生的紋理,它不同於快輪制陶分割器底時所產生的偏心渦紋。雖然至今尚未發現陶輪,但在大地灣卻發現了從仰韶早期到晚期成系列的制陶轉盤。轉盤為夾砂陶,既厚且重,直徑大多30餘厘米。早期轉盤中部隆起為一平整的工作檯面,晚期轉盤則在盤中央倒扣一陶盆。仰韶晚期的一套器物,出土時就正好表現了製作中的情形:陶盆倒扣在轉盤上,轉盤中間有一圈凸起的圓形泥棱,正好將盆固定於轉盤之內。操作時轉盤置放於陶輪之上,直徑15厘米的陶盆底部則成為盤築陶坯的工作檯面。有的轉盤內部還刻有許多以正中為圓心的同心圓,藉此可將陶器圓形口腹部及底部製作得更為規整。有的轉盤邊緣部位有多個小孔,以便排出盤內制陶時流出的過多泥漿。這套制陶工具及其細部精巧的構想,充分體現了我們的祖先有著聰明的才智與豐富的創造力。 秦安、甘谷一帶有些村民至今仍然使用慢輪。一般先挖一個地坑,坑內埋設轉軸,陶輪用草泥製成,置放時與坑口齊平。製作時用腳蹬踩陶輪,使輪轉動。因無其他動力,陶輪只能慢速旋轉,陶輪中部再加置一泥質工作台。從這種設備及工作場景中,我們似乎可以捕捉到幾千年前先民們制陶的信息。 彩陶的繁榮與制陶工藝水平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聯。快輪興起後,彩陶迅速衰落。經研究發現:凡具有彩陶製作傳統的古代文化,其制陶工藝必然停留在手工製作階段,掌握和使用了快輪制陶術後,彩陶工藝便很快隨之消亡。甘肅彩陶直至辛店、沙井文化,仍然使用泥條築成法製作。新疆彩陶結束得更晚,是因為至漢代才傳人了快輪制陶。我國西北地區,彩陶生產之所以到了青銅時代依然十分發達,其重要緣故就是未能掌握快輪制陶的方法,也正因為如此,才使得甘肅彩陶豐富多彩、異彩紛呈。

④ 簡述彩陶的藝術成就

陶:亦稱陶瓷繪畫,它是我國悠久的「國粹」——陶瓷藝術之中的藝術,早在距今七千年左右的半坡文化時期,陶上便出現了最早的彩繪。而瓷上作品相對紙本更具張力,彩陶藝術中融合了藝術家的各種創作思想、風格、語言,創作出風格各異而又多姿多彩的藝術珍品,是我國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
彩陶是指在打磨光滑的橙紅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礦物質顏料進行描繪,用赭石和氧化錳作呈色元素,然後入窯燒制。在橙紅色的胎體上呈現出赭紅、黑、白、諸種顏色的美麗圖案,形成紋樣與器物造型高度統一,達到裝飾美化效果的陶器。

彩陶製作精美,以泥質陶為主,質地細膩,因之既是實用器皿,又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由於色彩繪於燒制前,故和陶器一起焙燒後,色彩和陶胎結合緊密,不易發生脫落。彩繪的形式總體上可分為圖案和圖畫兩大類[1]


彩陶發源於距今約10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在新石器時代伴隨著相對定居的農耕文化一起發明了燒陶技術。關中地區大約在公元前6000年的老官台文化時期就有了較發達的陶器,有個別缽形器口沿裝飾一條寬綵帶,這是彩陶的萌芽。在公元前5000年的西安半坡村的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了很多精美的彩陶,表明在半坡時期,人們已經能熟練地控制窯溫,並且彩繪藝術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彩陶

彩陶的器型基本上都是日常生活用品,常見的有盆、瓶、罐、瓮、釜、鼎等,在器型上很難看出來有其它特殊的用途。在仰韶文化遺址中,曾發現用兩瓮對合理葬小孩的例子,瓮上鑿一小孔,表達了原始人對再生的嚮往。

中國彩陶發現較晚(1921年),至今約有84年,而彩陶的誕生到今天卻已有8000年的歷史。彩陶記載著人類文明初始期的經濟生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彩陶文化分布廣泛,延續時間長,從距今8000年到距今3000年左右,綿延了5000多年,跨越老官台、仰韶、馬家窯、大汶口、屈家嶺、大溪、紅山、齊家等文化,在世界彩陶歷史中藝術成就最高。從製作工藝、藝術成就、歷史價值、升值空間等諸多因素看,陝、甘、寧、青的仰韶、馬家窯、齊家文化彩陶和山東地區的大汶口文化彩陶最宜收藏。

中國彩陶的起源一直頗多爭議,在大地灣發現的直徑51厘米的彩陶圜底魚紋盆,是目前國內發現直徑最大的魚紋盆。與上面地層的仰韶文化面貌截然不同。陶片質地鬆脆、色澤不勻,幾乎見不到大塊的陶片,墓葬中的隨葬器物多已破碎,發掘人員形象地稱這些陶片為「酥皮點心」,這一現象可說明當時制陶技術較為原始。發現的器形很特殊,底部多有小小的三足支撐,或圜底、或圈足,基本不見平底器。更為奇怪的是,在缽形器口沿內外均發現暗紅色的彩條帶。以上特徵無疑表明,它們不是通常認識的仰韶文化。從地層上看,這是早於仰韶文化的遺存。經北京大學考古實驗室測定,送檢的5個標本年代約為距今7300年—7800年,比仰韶文化早了近千年。大地灣文化的發現不僅確立了黃河上游地區新石器早期文化,而且為探索彩陶與農業的起源提供了一批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大地灣彩陶與世界上最早出現彩陶的兩河流域,及中亞地區在時間上幾乎是同步的,表明中國彩陶起源於我國西北地區的渭河流域。

⑤ 古代彩陶是如何製作的

1)等分或分隔 彩陶除個別器物外,均為圓形器物,基本是由多組紋飾構成橫向展開的彩繪帶,少數彩繪為縱向。所以,首先要設法將彩繪部位加以合理等分或分隔,然後再分組繪畫紋飾。由於器形各異,等分的方法也不同,豎長型器物多以橫向平行線從上到下將彩繪部位分隔;橫寬型器物則以縱向平行線將器物由左向右等分。彩繪的圖案帶有二等分、三等分、四等分和多等分,都因主題圖案紋飾而定。有些圖案較為簡單也易劃分,如魚紋盆,把圓周橫向分為二等分,繪兩組相同紋樣的魚;花瓣紋彩陶盆是先用垂直線將器物腹部橫向二等分,之後再四等分、八等分,最後繪成八組花瓣紋圖案。還有些器物的彩繪部位為單數分隔,如永靖三坪出土的被稱之為「彩陶王」的彩繪瓮,它以平行線將彩繪部位分為上中下三部分之後再分部繪彩。等分線或分隔線不僅可作為各部位不同圖案的間隔線,又成為邊框起到了一定的裝飾作用。半山、馬廠類型的圖案繁密復雜,等分或分隔極為精細,如廣河地巴坪半山類型連續重弧紋彩陶瓮,需將圓周等分為11份,可見當時此項工作的難度非同一般。因此,當時也許已經有了用來等分的工具,否則,這11組弧線難以等分得如此精確。對於帶耳的器物,這些附件都是最方便、現成的等分點。 (2)定位 仰韶文化晚期以後,彩陶出現了大量的旋動連續性圖案,且極富整體性,又無法分隔,用等分法顯然已不能適應彩陶發展的需要。根據此類圖案的特徵,首先要整體規劃布局,確定其定位點或定位圓,並劃分彩繪部位。如隴西呂家坪採集的尖底瓶,需用三個渦紋的中心圓。點作為定位點,然後再以圓點為中心,向四周引出弧線,構成連續的漩渦紋。半山、馬廠類型的彩陶,多以圓圈為主題花紋,於是圓圈便取代了圓點,演變為圓圈定位,如半山類型的彩繪,要先繪出幾個大圓圈、葫蘆紋等,再繪其他周邊補充輔助的鋸齒紋等圖案。馬廠類型彩陶也是如此,先繪出四大圓圈的輪廓,其後填充圓圈內的網格圖案,以及周邊空當的細碎紋飾。 (3)先主後次,由繁至簡 彩陶圖案一般可分為主題紋飾及非主題紋飾。主題紋飾繪在器物最醒目的位置,其他紋飾或作為陪襯、補空,或飾在口頸部、下腹部,起輔助裝飾的作用。繪彩時,要把握重要位置,先繪顯要位置的主題圖案,後繪邊角的附屬紋飾,以便整體達到完美和諧的效果。永靖三坪出土的彩陶瓮,上中下分為三格,由三部分圖案構成。中腹部一格最大,主題圖案位於中間重要位置,需先繪作為主題的旋渦紋,之後再於周邊空白之處填畫小同心圓,上下腹部的其他紋飾最後完成。半山類型彩陶,圖案繁密精緻,繪畫難度大,但仔細觀察分析,雖然黑彩圖案占據主要空間,仍不難看出整體圖案是以紅彩為骨幹,紅色的線條還起著等分定位作用。黑色鋸齒紋或條帶、條塊間隔於紅色線條之中,黑紅相間彼此輝映,形成完美的畫面。因此,看來半山類型彩繪的繪畫程序應是先用紅彩勾畫出主幹紋飾之後,再繪制黑彩圖案。總而言之,先繪主題圖案、骨幹線條,就能控制整個畫面,使布局更為合理美觀。 (4)先勾輪廓,再填充 自仰韶文化晚期,出現了較多的網格紋,其外輪廓有圓形、橢圓形、葫蘆形、三角形、回形條帶等等,而且輪廓內填充的網格亦越來越密集精細。對於這類器物進行分析,應是先繪外輪廓,其後再填充輪廓內的網格紋、菱形方塊紋等紋飾。如鯢魚紋彩陶瓶,應是先勾勒鯢魚的身軀之後再繪其軀體內的網格紋及肢體。半山類型的葫蘆紋彩陶壺,顯然應先繪出葫蘆的外輪廓,然後填充葫蘆內的細網格紋,最後再用其他線條紋飾將周圍空當補充完善。馬廠類型的單耳杯,需先繪出回形的條帶紋,再繪條帶間細密的網格紋,約1平方厘米的條帶間,有5條縱橫交錯的經緯線組成,當時畫工精湛嫻熟的技巧以此可見一斑。如若不然,線條則會粗細不一、疏密不勻,或線條彎曲以致造成重疊等等。由此可見繪畫技能的熟練程度直接影響著彩陶的質量與美觀。

⑥ 陶器是由誰發明的

沒有誰發明一說,只能說人們在方便生活的使用中慢慢形成的,陶器歷史悠久,版在新石器時代就權已初見簡單粗糙的陶器。
陶器是指以粘土為胎,經過手捏、輪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後,在800—1000℃高溫下焙燒而成的物品,坯體不透明,有微孔,具有吸水性,叩之聲音不清。陶器可區分為細陶和粗陶,白色或有色,無釉或有釉。品種有灰陶、紅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獨特的藝術風格。中國早在商代,就已出現釉陶和初具瓷器性質的硬釉陶。陶器的表現內容多種多樣,動物、樓閣以及日常生活用器無不涉及。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進程--是人類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創造出來的一種嶄新的東西。從河北省陽原縣泥河灣地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陶片來看,在中國陶器的產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歷史。

⑦ 彩陶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

彩陶發源於距今約10000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在新石器時代伴隨著相對定居的農耕文化一起發明了燒陶技術。關中地區大約在公元前6000年的老官台文化時期就有了較發達的陶器,有個別缽形器口沿裝飾一條寬綵帶,這是彩陶的萌芽。在公元前5000年的西安半坡村的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了很多精美的彩陶,表明在半坡時期,人們已經能熟練地控制窯溫,並且彩繪藝術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中國彩陶發現較晚(1912年),至今僅有87年,而彩陶的誕生到今天卻已有8000年的歷史。彩陶記載著人類文明初始期的經濟生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彩陶文化分布廣泛,延續時間長,從距今8000年到距今3000年左右,綿延了5000多年,跨越老官台、仰韶、馬家窯、大汶口、屈家嶺、大溪、紅山、齊家等文化,在世界彩陶歷史中藝術成就最高。從製作工藝、藝術成就、歷史價值、升值空間等諸多因素看,陝、甘、寧、青的仰韶、馬家窯、齊家文化彩陶和山東地區的大汶口文化彩陶最宜收藏。

⑧ 新石器時代時期彩陶藝術的產生有哪些意義

新石器時代時期的主要繪畫藝術是彩陶繪畫或稱為彩陶藝術。陶器的產生,在人類文明的演進中,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首先它是人類按照自己的設想創造實物的重大成果,其次,它顯示了巨大的經濟意義,說明了農耕時代的到來和進步。對於藝術而言,它為裝飾藝術的產生提供了必要的條件。隨著陶器的產生,彩陶裝飾繪畫也逐漸產生出來。

⑨ 彩陶的製作流程是怎樣的

(1)等分或分隔 彩陶除個別器物外,均為圓形器物,基本是由多組紋飾構成橫向展開的彩繪帶,少數彩繪為縱向。所以,首先要設法將彩繪部位加以合理等分或分隔,然後再分組繪畫紋飾。由於器形各異,等分的方法也不同,豎長型器物多以橫向平行線從上到下將彩繪部位分隔;橫寬型器物則以縱向平行線將器物由左向右等分。彩繪的圖案帶有二等分、三等分、四等分和多等分,都因主題圖案紋飾而定。有些圖案較為簡單也易劃分,如魚紋盆,把圓周橫向分為二等分,繪兩組相同紋樣的魚;花瓣紋彩陶盆是先用垂直線將器物腹部橫向二等分,之後再四等分、八等分,最後繪成八組花瓣紋圖案。還有些器物的彩繪部位為單數分隔,如永靖三坪出土的被稱之為「彩陶王」的彩繪瓮,它以平行線將彩繪部位分為上中下三部分之後再分部繪彩。等分線或分隔線不僅可作為各部位不同圖案的間隔線,又成為邊框起到了一定的裝飾作用。半山、馬廠類型的圖案繁密復雜,等分或分隔極為精細,如廣河地巴坪半山類型連續重弧紋彩陶瓮,需將圓周等分為11份,可見當時此項工作的難度非同一般。因此,當時也許已經有了用來等分的工具,否則,這11組弧線難以等分得如此精確。對於帶耳的器物,這些附件都是最方便、現成的等分點。 (2)定位 仰韶文化晚期以後,彩陶出現了大量的旋動連續性圖案,且極富整體性,又無法分隔,用等分法顯然已不能適應彩陶發展的需要。根據此類圖案的特徵,首先要整體規劃布局,確定其定位點或定位圓,並劃分彩繪部位。如隴西呂家坪採集的尖底瓶,需用三個渦紋的中心圓。點作為定位點,然後再以圓點為中心,向四周引出弧線,構成連續的漩渦紋。半山、馬廠類型的彩陶,多以圓圈為主題花紋,於是圓圈便取代了圓點,演變為圓圈定位,如半山類型的彩繪,要先繪出幾個大圓圈、葫蘆紋等,再繪其他周邊補充輔助的鋸齒紋等圖案。馬廠類型彩陶也是如此,先繪出四大圓圈的輪廓,其後填充圓圈內的網格圖案,以及周邊空當的細碎紋飾。 (3)先主後次,由繁至簡 彩陶圖案一般可分為主題紋飾及非主題紋飾。主題紋飾繪在器物最醒目的位置,其他紋飾或作為陪襯、補空,或飾在口頸部、下腹部,起輔助裝飾的作用。繪彩時,要把握重要位置,先繪顯要位置的主題圖案,後繪邊角的附屬紋飾,以便整體達到完美和諧的效果。永靖三坪出土的彩陶瓮,上中下分為三格,由三部分圖案構成。中腹部一格最大,主題圖案位於中間重要位置,需先繪作為主題的旋渦紋,之後再於周邊空白之處填畫小同心圓,上下腹部的其他紋飾最後完成。半山類型彩陶,圖案繁密精緻,繪畫難度大,但仔細觀察分析,雖然黑彩圖案占據主要空間,仍不難看出整體圖案是以紅彩為骨幹,紅色的線條還起著等分定位作用。黑色鋸齒紋或條帶、條塊間隔於紅色線條之中,黑紅相間彼此輝映,形成完美的畫面。因此,看來半山類型彩繪的繪畫程序應是先用紅彩勾畫出主幹紋飾之後,再繪制黑彩圖案。總而言之,先繪主題圖案、骨幹線條,就能控制整個畫面,使布局更為合理美觀。 (4)先勾輪廓,再填充 自仰韶文化晚期,出現了較多的網格紋,其外輪廓有圓形、橢圓形、葫蘆形、三角形、回形條帶等等,而且輪廓內填充的網格亦越來越密集精細。對於這類器物進行分析,應是先繪外輪廓,其後再填充輪廓內的網格紋、菱形方塊紋等紋飾。如鯢魚紋彩陶瓶,應是先勾勒鯢魚的身軀之後再繪其軀體內的網格紋及肢體。半山類型的葫蘆紋彩陶壺,顯然應先繪出葫蘆的外輪廓,然後填充葫蘆內的細網格紋,最後再用其他線條紋飾將周圍空當補充完善。馬廠類型的單耳杯,需先繪出回形的條帶紋,再繪條帶間細密的網格紋,約1平方厘米的條帶間,有5條縱橫交錯的經緯線組成,當時畫工精湛嫻熟的技巧以此可見一斑。如若不然,線條則會粗細不一、疏密不勻,或線條彎曲以致造成重疊等等。由此可見繪畫技能的熟練程度直接影響著彩陶的質量與美觀。

研磨石、研磨盤 石斧,類似毛筆的工具

⑩ 古代的彩陶藝術是如何產生的

陶器從新石器時代伊始,就被原始先民所廣泛使用,隨著制陶工藝的日趨成熟,人們對陶器的裝飾紋樣和外觀造型又產生了新的追求,創造出一種風格獨特、圖案多變的彩陶藝術。

閱讀全文

與彩陶的創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知識產權法04任務0001答案 瀏覽:691
馬鞍山519日停電通知 瀏覽:977
馬鞍山金鷹營業時間 瀏覽:91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
小陸離與成果 瀏覽:654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