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教育新理念有哪些
教育新理念有:
1、以人為本是永恆的主體理念。因為人們追求的終極目標是人更受人的公平對待。
2、自主、合作、探究、創新。
3、教育均衡發展和教育公平。
拓展資料:
教育理念,即關於教育方法的觀念,是教育主體在教學實踐及教育思維活動中形成的對「教育應然」的理性認識和主觀要求,包括教育宗旨、教育使命、教育目的、教育理想、教育目標、教育要求、教育原則等內容。
何謂「教育理念」呢?
查國內極具權威性的由董純才主編的《中國大網路全書·教育卷》(1985年版),李冀主編的《教育管理辭典》(1989年版),顧明遠主編的《教育大辭典》(1990年版),英文版的大不列顛網路全書(1993年版),均不見「教育理念」之辭條。
盡管我們還處在對「教育理念」尚無明晰定義的階段,但這並未妨礙人們對「教育理念」一辭的頻繁使用,由此說明「教育理念」已被教育界內外廣泛認同。考察那些公開使用「教育理念」概念甚至連論題都冠以「教育理念」的文論(這類著作、論文不是少數),我們有這樣的發現:多數作者在「教育理念」的使用中,迴避了對這個概念本身作必要的說明和界定。
這有兩方面的原因:
其一,有相當多的作者視「教育理念」如同「教育觀念」、「教育思想」一樣,當作成熟概念使用,自然不必解釋;
其二,「教育理念」確實是個與不少教育基本概念含義相近、性質相似但又不完全相近和相似的復雜概念,其內涵邊界的不確定性,導致其似乎是個無所不包的概念。
因此,只能意會,難以言傳。然而正是我們缺乏對「教育理念」基本內涵的討論並且沒有準確地理解其涵義,故也就很難避免「教育理念」的泛用甚而濫用。
如有些著述把一些反映或揭示教育或教學活動特徵、教育主客體屬性特徵的概念也視為教育理念之種種,有些人甚至把教育發展出現的一些趨勢特徵,如國際化、法制化、產業化、大眾化等等也都納入教育理念范疇,彷彿教育理念是個無所不裝的百寶箱。澄清對「教育理念」的模糊認識,只有老老實實討論這個概念。
『貳』 什麼是教育理念當代教師應該樹立什麼樣的教育理念
「理念」一詞是外來語,根據《辭海》的解釋,「柏拉圖哲學中的觀念通常譯為『理念』,康德、黑格爾等人的哲學中的觀念指理性領域內的概念,有時也譯作理念」。由此可知,漢語中的理念,最初是從柏拉圖那裡譯過來的。那麼,柏拉圖的「理念」又是什麼呢?《辭海》認為,「所謂理念,事實上是把人從個別事物中抽象而得到的普通概念加以絕對化,並把它說成是事物的原型。這種永恆不變的理念的總和構成了理念世界」。相拉圖認為,感性認識是不可靠的,因為感覺的對象是個別事物,而個別事物只是「理念」的「影子」和 「摹本」,認識真理就是對「理念」的回憶。由此可見,理念在柏拉圖那裡是一套高度抽象的絕對化的普通真理,是對世界或事物應有狀態的反映。
首先,從本質上講,教育理念就是人們對教育事物的一種判斷和看法。
其次,教育理念主要是指根本性的判斷與看法,具有根本性。那些一般性的淺層次支節性的認識與看法一般不稱為理念。
第三,教育理念是確信無疑的判斷與看法,具有堅定性,對其他相關的認識與看法具有很大的影響力,並且願意為了實現這一理念而採取行動。
第四,教育理念是在理性思考與親身體驗的基礎上形成的。離開了自己的理性思考和親身體驗就不可能形成真正的理念。
第五,教育理念既指向教育事物的本身,又指向教育事物的價值和價值實現的途徑。關於教育事物本身的理念是回答「教育事物究竟是什麼」的問題的。例如,教師究竟是什麼?不同人的回答,就形成了不同的理念。關於教育價值的理念是回答「教育事物有什麼功能和實際作用」問題的。這方面的教育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的價值觀的反映。關於價值實現途徑的理念,是回答「怎樣實現教育價值」這一問題的。
由此可見,人的教育理念是在思考和回答「教育事物究竟是什麼?應當怎樣?它有什麼價值?如何更好地實現它的價值」等問題的過程中形成的判斷與看法。
第六,教育理念具有一定的個性。教育理念的形成與內容受制於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已有的教育經驗、思考能力,以及看問題的角度,甚至人的語言風格也影響著理念的表達。因此,同一精神實質的理念,可能有不同的表達方式。
1.教育理念與教育觀念
教育觀念是人們對教育事物的看法。教育理念與教育觀念相比,其不同有四:第一,教育理念比教育觀念更強調理性思考和親身體驗。觀念可以是大眾的、流行的,人雲亦雲,但理念必須是自己的,即使是學習和接受別人的或大眾的理念,也只有通過自己的理性思考和親身體驗的過程才能使之變成自己的理念。第二,教育理念是堅定不移的判斷與看法,而教育觀念不一定具有這種堅定性。第三,教育理念是一些根本性的判斷與看法,而教育觀念則不一定是根本性的看法。關於一般的淺層次小問題的看法叫觀念或觀點可以,稱之為理念就不合適。第四,教育理念更加強調「應該怎樣」、「怎樣才能做得更好」。
由號召「更新教育觀念」到強調「確立新的教育理念」,是一種社會進步。這是對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尊重、信任和依靠。可以說,中國的教育改革和發展已經到了這樣一個階段:黨的方針路線和政策從大的方面都已確定,素質教育的指導思想也已堅定不移,需要的是在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學等各個方面去切實地貫徹落實黨的方針政策和素質教育的各項要求。這些操作層面問題的解決必須依靠具體的管理人員和廣大的校長和教師。他們是否擁有或能否確立起與黨的方針政策和素質教育要求相一致的教育理念,直接決定著他們的教育改革行為是否正確有效,直接決定著我國的「興國教育」體系能否真正有效地建設發展起來。
2.教育理念與教育信念
教育信念是自己確信無疑的觀念。教育理念都是教育信念,但教育信念不都是教育理念。那些盲目接受和順從的信念,我們不稱之為理念,因為這些信念不是在理性思考的基礎上形成的。我們宣傳和強調教育理念是要喚起廣大教育工作者的理性自覺和獨立思考,從而將時代的發展趨勢和現實的要求與自己的工作實際和教育智慧結合起來,開展創造性的工作。堅持獨立的理性思考,反對盲從,是確立教育理念時必須堅持的重要原則。
3.教育理念與教育理論和教育思想
理論和思想都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理性認識,教育理論和教育思想都是人們關於教育事物及其活動規律的理性認識,其特點是具有系統性和比較完整的體系。教育理念既是教育理論和教育思想的基石,又是教育理論和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典型代表。例如,「素質教育」這一教育理念既是構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歷史條件下中國獨有的旨在提高民族素質的現代教育理論和思想的基石,又是對20多年來,中國教育教學改革理論和思想的高度概括和總結。教育理念在系統化和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可以發展成為教育理論和教育思想,教育理論和教育思想一般也可以用一個或幾個基本的教育理念加以代表。任何教育理論和教育思想的產生都是從教育理念創新開始的。例如,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就是從改造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理念開始的。他將這兩句話倒了過來,改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從而創造性地確立起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並以此為基礎構建起了自己的「生活教育理論」。從教育理念與教育理論和教育思想的關系中,我們也可以發現,無論是想要更好地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理論和思想,還是想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索質教育理論與思想,我們都應從學習和確立與素質教育理論和思想相一致的教育理念入手。
『叄』 中國的教育理念是什麼
中國現代教育的十大理念:
以人為本的理念、全面發展的理念、素質教育的理念、創造性理念、主體性理念、個性化理念、開放性理念、多樣化理念、生態和諧理念、系統性理念。
教育理念的基本特點:
(1)教育理念是教育主體對教育及其現象進行思維的概念或觀念的形成物,是理性認識的成果;
(2)教育理念包含了教育主體關於「教育應然」的價值取向或傾向,屬「好教育」的觀念;
(3)教育理念不是教育現實,但源於對教育現實的思考, 是教育主體對教育現實的自覺反映;
(4)教育理念是個其外延比較寬泛並能反映教育思維一類活動諸概念共性的普遍概念或上位概念;
(5)教育理念之於教育實踐,具有引導定向的意義。
拓展資料:
現代教育以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宗旨,因此它更關注人的發展的完整性、全面性,表現在宏觀上,它是面向全體公民的國民性教育,注重民族整體的全面發展,以大力提高和發展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提高民族的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能力,增強包括民族凝聚力在內的綜合國力為根本目標;
表現在微觀上,它以促進每一個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全面發展與完善,造就全面發展的人才為己任。這就要求人們在教育觀念上實現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由專業性教育向通識性教育的轉變,在教育方法上採取德、智、體、美、勞等幾育並舉、整體育人的教育方略。
現代教育是一種主體性教育,它充分肯定並尊重人的主體價值,高揚人的主體性,充分調動並發揮教育主體的能動性,使外在的、客體實施的教育轉換成受教育者主體自身的能動活動。主體性理念的核心是充分尊重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教」始終圍繞「學」來開展,以最大限度地開啟學生的內在潛力與學習動力,使學生由被動的接受性客體變成積極的、主動的主體和中心,使教育過程真正成為學生自主自覺的活動和自我建構過程。
為此,它要求教育過程要從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以實踐為中心,倡導自主教育、快樂教育、成功教育和研究性學習等新穎活潑的主體性教育模式,以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習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生動活潑地學習和發展。
『肆』 教育理念是什麼
教育理念,即關於教育方法的觀念,是教育主體在教學實踐及教育思維活動中形成的對「教育應然」的理性認識和主觀要求,包括教育宗旨、教育使命、教育目的、教育理想、教育目標、教育要求、教育原則等內容。
教育新理念的內容較多,主要是以新的課程標准為依據,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採取自主討論、自主研究、合作學習等新的模式下教學,沒有教不好的學生,自有教不好的老師,取消傳統的死板的教學方式,具體的幾個方面如下:
1、教師的真正本領,不在於他是否會講述知識,而在於是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
2、教師最大的享受、最大的樂趣就在於覺得自己是學生所需要的,是學生所感到親切的,是能夠給學生帶來歡樂的。
3、站上講台的教師,是合格教師;站穩講台的教師,是骨幹教師;站好講台的教師,是專家型教師。
4、把一流的學生培養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師,只能算是三流的教師;把非一流的學生培養成有用人才的教師,才是真正一流的教師。任何一個教育家都是因為對非一流的學生的培養獲得成功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家的。
『伍』 先進的教育理念是什麼
教師應「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人以魚」。「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於學的法子。」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注重學法研究,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教是為了不教」,教給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生存的方法和本領。 不知這該不該算先進的教育理念
『陸』 好的教育理念有哪些
對於小孩子來講,最好的教育理念就是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用自己的主動來教育他,而不是一味地說教,這樣小孩兒非常容易反感的,尤其是當著小朋友的面,不要做一些不好的事情,尤其是和教育相違背的
『柒』 有什麼好的教育理念
好的教育理念來,以人為本的理念,源全面發展的理念,素質教育的理念,創造性理念,主體性理念,個性化理念,開放性理念,多樣化理念,生態和諧理念,系統性理念。
好的教育理念基本特點:
(1 )教育理念是教育主體對教育及其現象進行思維的概念或觀念的形成物,是理性認識的成果;
(2 )教育理念包含了教育主體關於「教育應然」的價值取向或傾向,屬「好教育」的觀念;
(3)教育理念不是教育現實,但源於對教育現實的思考, 是教育主體對教育現實的自覺反映。因此,理論上它們是理念載體即理念持有者對教育的清醒認識,是他們關於教育的真知灼見;
(4 )教育理念是個其外延比較寬泛並能反映教育思維一類活動諸概念共性的普遍概念或上位概念,如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主張、教育看法、教育認識、教育理性、教育信念、教育信條等都在理念之中,而理念本身也包含了上述諸概念的共性。此外,教育理念還以上述諸概念的外在形式表現出來以示其既有抽象性又有直觀性。如教育宗旨、教育使命、教育目的、教育理想、教育目標、教育要求、教育原則等等;
『捌』 什麼叫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來體在教學實源踐及教育思維活動中形成的對「教育應然」的理性認識和主觀要求,包括教育宗旨、教育使命、教育目的、教育理想、教育目標、教育要求、教育原則等內容。教育理念則是人們追求的教育理想,它是建立在教育規律的基礎之上的。
教育理念是教育主體對教育及其現象進行思維的概念或觀念的形成物,是理性認識的成果。它包含了教育主體關於「教育應然」的價值取向或傾向,屬「好教育」的觀念。教育理念不是教育現實,但源於對教育現實的思考, 是教育主體對教育現實的自覺反映。
(8)創造性教育理念表達擴展閱讀:
科學的教育理念是一種「遠見卓識」,它能正確地反映教育的本質和時代的特徵,科學地指明前進方向。教育理念並不就是教育現實,實現教育理念是一個長期奮斗的過程。——出自《現代大學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關於教育發展的一種理想的、永恆的、精神性的范型。教育理念反映教育的本質特點,從根本上回答為什麼要辦教育。——出自《教育的迷茫在哪裡——教育理念的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