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江河和楊煉的創作有哪些共同點
江河和楊煉在「朦朧詩」詩人中經常被放在一起來談論,這根本上是因為兩位詩人的寫作風格在初期有不少共同點。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詩壇熱衷於「表現自我」、書寫個人感受的時候,他們都希望成為一名「史詩詩人」:「我最大的願望,是寫出史詩」(江河),「我的使命,就是表現這個時代」(楊煉),從而,他們的《紀念碑》、《祖國啊,祖國》、《沒有寫完的詩》(江河)和《大雁塔》、《土地》、《太陽,每天都是新的》(楊煉)等,大多從一個歷史文化的角度,以宏大開闊的視野和沉鬱悲壯的基調,表現出對民族苦難和斗爭歷史的關注。
❷ 楊煉的詩 怎 么樣,
〖諾日朗〗
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六十四卦卦卦都是一輪夕陽
你來了,你說:這部書我讀了千年
千年的未卜之辭
早已磨斷成片片竹簡,那黑鴉
俯瞰世界萬變而始終如一
沒有故土,在陌生人中間
也沒有你那座擱置整個東方的小屋
黃昏永遠不知道第幾次瀕臨死亡
被雕出面孔的石頭
迷失於自己內部更深沉的夜
一群麻風病患者殘缺,又眺望
字和字緊咬著,永恆是銅壺中的謎
點點滴滴,註定的時刻
惡夢掘成最後一個棲身之所
龜甲碎裂,失傳的歷史嵌進新聞
古猿再次佔領人類的話題
而神,都把腦袋塞入不男不女的褲襠
為表演痛苦、或偷偷窺測
那黑暗中萬物存在的陰險目的
六十四卦卦卦都在怒吼之外顫抖
你被自己流放,仿效著野獸
超越,無非避開人群像避開一場瘟疫
預言在風中蹣跚行走
向每一扇門伸出勒索的手
給所有讀這部書的嘴打滿補丁
月亮和大海同樣盲目,隕落或升起
浸透謊言,像一條自如的魚
深淵忽略著時間,你從皮膚開始
傷口用屍布纏了再纏
當猝然發現,心也是一隻黑鴉
你,你的等待,又已千年
從2002年9月詩先鋒網站建立,詩先鋒始終保持著一種低調自足的狀態。詩先鋒崇尚個性與批評,杜絕浮躁,重塑詩歌的精神和良心,這一直是詩先鋒的精神所在。我們是沉默的一部分,有原則的一部分,堅持信念的一部分。詩先鋒網刊已成刊29期,紙質選刊二期。詩先鋒是漢語詩歌界一面旗幟,現面向世界優秀漢語詩人徵稿(備註:無稿酬),製作第三期詩先鋒紙刊。擇優選稿!,進入詩先鋒論壇發稿。
❸ 楊煉的詩歌代表作
柏拉圖學園陶書
楊煉
衛城像片魚鱗在天上融化
藍滴下來像油 橄欖樹熱得發苦
蟬聲邏輯學銜著葉子和空水槽
讓雅典是一個深海 而我們在海底
碎 一枚陶片晃著瓶子上
聽講的線條 兩千年的塵土還原
魚鰓邊一股腥味 漫過松針和陽光
讓一個正午過不去 也回不去
抿著我們焦渴的 被燒制的嘴唇
不迴避荷馬的盲眼
歷史仍耽於臆想 這對貼緊的肉體
一畫下就發育完美的 擎著衣褶
削出一個少女似的肩頭 剛剛
長出翅膀 貼緊被攬進天空的渴望
水聲從一隻瓶裡面盪漾到外面
我們磨擦每個尖端 嫩之殘骸
依偎進每一步 走到這里好難啊
聽那雅典口音說 我們的毀滅已滿了
註定被驅逐的一首詩註定在掰開
愛撫的無字碑 傷痛的無字碑
肉之震顫完成那書寫
肉 一次震顫兩千年 像堆亂石
席地而坐 嘆出一隻瓶被撕咬的呻吟
正午的燦爛籠子 尾隨四處游盪的
快門 一頁頁關閉人形的園子
一枚陶片用暗紅色舌苔舔到
死亡橫陳的 海底安卧的性感
拋光了沉溺 樹蔭下一隻空水槽
喃喃自語 平衡粘土碎了又碎的沉默
灌木叢環繞四周 卸下綠銹斑駁的盾牌
❹ 楊煉最著名的詩 當代最出名的詩人是誰
諾日朗 ------詩人楊煉寫的著名長詩。
❺ 急求楊煉的詩歌《沉思》
網上只能查得到這么一段:
我來到這里,不是為了哀悼死亡,不是為了讓我的嘴唇再一次顫抖,像柔弱的花朵,重復那浸透粉黃昏憂郁的吟唱.不是為了放逐流螢—綠色的星星.用嘆息送走光明的希望.我來到這里.來到這歷史的寂賓中—沉思,像一株生長的樹,把清晰的剪影獻給太陽. 我感到,我是折斷的石碑,每一行文字,記錄,青春的詩句,我是金色的宮殿,每一片瓦礫,朝太陽射出光芒;我是重.碎裂的石頭.冰冷而蒼白,在時間的犁刀下,刻鑄粉痛苦的波浪。我是手和錘子的創造—圓潤的葡萄、純潔的鬱金香,從傾斜的雌欄上紛紛剝落.紫紅色的荊叢把愛情掩藏,一個倒塌的記憶,這被火焚燒的傷口和土地帶粉黑色的恥辱,流過我的心房,流過我的呼吸。我是夜晚的河流、寂賓的天空.歲月無情地溜過身邊,只有鳥巢傳出生命的呼喚—對黎明的孤獨的嚮往。我來到這里,不是為了哀悼死亡,而是為自己的苦難和覺醒而來,為未曾流過的眼淚而來。把無數的星星攏入手掌,讓所有哭泣的日子交融到一起,那廢墟上風攀和火焰的足跡,留下母親與兒子心頭共同的創傷,彷彿那些受難者的靈魂,正對我呼喊。一群群瀚藍色的鴿子,在我頭頂飛翔.啊!黎明傳出哨音,朝陽放聲歌唱。我把沉思獻給整個祖國......
❻ 楊煉的詩有幾個階段
楊煉的詩可以《諾日朗》為界分為兩個階段,前期詩作體現了「朦朧詩」的基本面貌,充滿朝氣和熱情;而1980年以後寫作的大型組詩則顯示了詩人新的藝術追求和藝術風格:從單純的社會性主題轉向從神話傳說、歷史典籍中選擇述說的對象,他的大型組詩《禮魂》(包括《敦煌》、《諾日朗》等)、《西藏》、《自在者說》等,都以詩的形式來演繹中國古代文化精神或哲學觀念。這些「史詩」的題材和主題由三部分組成:一、以歷史遺跡為歷史文化的承載物和象徵物,通過對歷史遺存物的刻意想像和描繪,抒寫我們民族創造與掙扎、生存與毀滅的壯歌與悲劇,如《半坡》、《敦煌》等;二、通過對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審美投射,以民俗描寫歌贊民族原始狀態下的生命偉力,如《諾日朗》、《西藏》等;三、通過歷史神話表現對生命構成、宇宙奧秘的形而上的探求,如《天問》、《與死亡對稱》等。
這些充滿詩的想像和哲學思辨的文字後來被看作是八十年代文學「尋根」思潮的最早表現,稍後也影響了四川部分新生代詩人的創作。
❼ 楊煉的朦朧詩,無人稱,原文
1、你的表達有誤,不是《無人稱》,而是《無人稱的雪》;
2、原文如下:
無人稱的雪
一場雪乾燥急促模仿一個人
獸性的昏暗白晝
雪用細小的爪子在樹梢上行走
細小的骨骼
一場大火提煉的玻璃的骨骼
雪總是停住
它依然刺耳的時候
關於死死者又能回憶起什麼
一具軀體中秘密灑滿了銀子
一千個孕婦在天上分娩
未經允許的寒冷孤兒
肉的淡紅色梯子通向小小的閣樓
存放屍首的白色夜晚的閣樓
你不存在因而你終年積雪
❽ 楊煉出版的詩集有哪些
楊煉(1955-),生於瑞士伯爾尼,長於北京。1973年高中畢業後曾去京郊昌平縣參加農業勞動,這期間開始練習寫詩,1977年發表處女作,已出版的詩集有《荒魂》、《禮魂》、《幽居》、《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