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兒童與發明中心思想
對學生發明創造能力是素質教育的中心。它不僅能培養學生善於動腦,勤於動手的實踐操作能力,而且能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認真觀察積極思維的能力以及富於創造的能力.怎樣在教學實踐培養學生的創造發明能力呢?一、積極引導、培養科技意識激發興趣在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接軌的過程中。大多數學生還沒有走出應試教育的誤區去真正理解和參與素質教育,他們思想中的科技意識淡薄,動手能力差。所以從青少年時就要培養一種正確的科技意識和濃厚的科技興趣。首先,教師要積極引導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計劃向學生普及科技知識,傳授科技發明的一般知識,讓學生覺得創造發明並非天方夜潭、遙不可及,樹立學生發明創新信心,激發學生創造發明的興趣。必要時把學生的小製作,小發明、創造作品集中起來一個展覽,評出好的給以獎勵。其次,「興趣」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因為興趣是知識之母,是創造的天然動力。如果學生對所學知識不感興趣。就根本談不上創造性,反之強烈的創造意識會進一步支持興趣的發展,使創造的思維水平逐步提高,進而並使學生的創造熱情繼續下去。二、培養善於觀察、思維的能力。青少年的科技發明創造能力。濃郁的科研興趣要從小培養。科技成果的發明和創造來源於細心的觀察和活躍的思維。要引導學生從觀察中發現知識,產生聯想,突發創造奇跡。讓學生了解學習生活處處有真知,身邊處處有創造,只有認真詳細地觀察並且大膽想像,才能發現奧妙。青少年的注意力、觀察力往往比較分散,缺乏專注性,對事物常會「走馬關花。」缺乏深入的了解。這就失去了發現奧秘的機遇。我們平時都看到蘋果從樹上落下,可是有誰會由此而發現「地球引力?」一個關鍵的因素就是缺乏認真的觀察。為了培養學生觀察善於思維能力,我組織他們參加動物到大山上瀏覽自然風光。但在參觀瀏覽之前。必須把此次活動的目的告訴他們,並布置相關作業。回來後要寫參觀瀏覽記等。把看到的東西寫出來。而且要寫出特點。這樣學生觀察時就會認真細致。從而抓住事物最本質的東西。慢慢地就會養成認真觀察、勤於思維的習慣,並從中得到啟發獲取知識。三、培養勤於動手,大膽想像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發明創造能力的另一個主要方面就是鼓勵學生大腦想像和勤於動手。讓學生找出自己接觸的事物中存在著那些缺陷和不足,思考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在這種發明構思初步形成之後,運用所學知識對這種構思進行分析論證,即考慮他的可行性,使其具有新穎性,創造性,和使用性,避免重復勞動和簡單的製作勞動,以完成發明項目的最後構思。作為一個教師,在輔助學生構思的過程中也必須教給學生一定的技能和技巧。如讓學生了解一些機械的基本知識和工作原理並實地操作觀察:買一些兒童玩具叫他們拆開然後組裝、在科技製作課上,教師先讓學生模仿去做,慢慢到看圖和說明書並會實際操作以達到會製作的基本能力。發明無處不有,無處不在。只要我們平時認真觀察,大膽思維,大膽想像,勤於動手。就會有所創造。我們應該讓學生明白,創造發明屬於那些善於開動腦筋的人。
B. 兒童與發明的故事
1821年的一天,德國有個農家女孩拿著媽媽的木梳在家門口玩耍。玩膩了,她想出個新花樣:找來兩張紙片,一上一下貼在木梳上,把它放在唇邊,誰知竟嗚哩嗚哩吹出聲了。一個叫布希曼的音樂家路過,被這奇妙的聲音吸引住了。他仔細觀看了女孩的「傑作」,回家後,綜合女孩的木梳、中國古笙和羅馬笛的發音原理,製成了第一支口琴。
無獨有偶,聽診器的發明靈感也來自兒童。一次,法國醫生雷內克到一位患心臟病的貴婦家去診病。由於病人過於肥胖,傳統的叩診法無法測得准確的心率,又不便直接用耳朵貼在患者胸部聽診,醫生十分為難。回家的路上,他看到一群孩子在一根圓木的一頭用針刮劃,而另一群孩子把耳朵貼在另一頭。出於好奇,他湊上前去,竟清楚地聽到了圓木那頭的聲音。這件事啟發了雷內克,不久,聽診器問世了。
一次性成像照相機是美國人蘭德的發明,提醒他進行這項研究的是他的小女兒。一天,蘭德和女兒去公園游覽。他給女兒拍了許多照片,拍完後,孩子急切地向爸爸要照片。孩子的要求促使蘭德花了好多年工夫研究一次性成像問題,終於在1947年成功地研製出一次成像照相機。
非裔美國人畢寇是位身手不凡的機械師。他的兒子是個報童,整日奔波送報,腳踏車上的鏈條常常脫落,兒子為此十分苦惱。於是,畢寇用塑膠做了些齒輪,再用木工工具加工,給孩子造了世界上第一輛「兩輪傳動」的腳踏車——用踏板的力量同時帶動兩個輪子,這種車能暢行於郊外崎嶇的小徑。
與前幾位相似,發明隱形眼鏡的比斯特得益於兒子的惡作劇。一天,他正聚精會神地讀報,突然,鼻樑上的眼鏡被調皮的小兒子打落在地。比斯特正要發火,小兒子卻拾起碎鏡片,貼在眼前大叫起來。比斯特拿過鏡片,果然看到了地上爬行的螞蟻,他靈機一動,既然碎鏡片可以脫離鏡架看東西,把它裝在眼球上,看東西不是更方便嗎?就這樣,隱形眼鏡誕生了。
C. 兒童的奇想與發明.還有哪些新發現和奇思妙想
這問題太大了,發明和想像力都是無窮的,隨著知識的大爆炸,新發型和奇思妙想會更加天馬行空。
D. 兒童的奇想與發明列舉的事例
鄭進平時動手能力就比較強,對許多事物充滿好奇心,有一次,他乘家裡人不在,動手把電視機拆卸開來,父母嚇了一跳,可這個小孩很快就將電視機復原起來。他的父親是一家工廠里的機器維修工,曾經發明過一種升降課桌,獲得專利賣給了高淳一家企業,獲得一筆可觀收入。父親勤於思考的習慣給了孩子直接的影響,加上學校的老師也常為學生們提供科普小製作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也給孩子們提供了天地。鄭進發明降溫吸管是源於孩子們平時喜歡在夏天吃冷飲,一次他突發奇想,如果飲料不要冰凍,吸管就能降溫,那該有多方便。於是他發明了一種吸管內存放液體,冰凍之後用於吸食飲料,達到降溫效果,而且還能保證飲料的原汁原味。( 任何一項發明創造都離不開靈感,而孩子們天真無邪的問題和平常人看來是「異想天開」的念頭, 對發明者來說卻往往是無價的珍寶、創造的源泉。 1821年的一天,德國有個農家女孩兒拿著媽媽的木梳在門口玩耍。玩膩了,她想出個新花樣: 找來兩張紙片,一上一下貼在木梳上,把它放在唇邊,誰知竟「嗚哩嗚哩」地吹出了聲。 恰巧,一個叫布希曼的音樂家路過這里, 他被這奇妙的聲音吸引住 了。他仔細觀看了小女孩兒的「傑作」。回家後,他綜合小女孩兒的木梳、中國古笙和羅馬笛的發音原理,製成了第一隻口琴。 無獨有偶,聽診器的發明靈感也來自兒童。一次,法國醫生雷內克到一位患心臟病的貴婦家去看病。由於病人過於肥胖,傳統的叩診法無法測得准確的心率, 可是又不便直接用耳朵貼在患者胸部聽診,雷內克十分為難。 回家的路上,他看到一群孩子在一根圓木的一頭用針刮劃, 而另一群小孩兒把耳朵貼在圓木的另一頭聽。出於好 奇,他湊上前去,也把耳朵貼到圓木上去聽。啊,他竟清晰地聽到了圓木那端的聲音!這件事啟發了雷內克, 不久,聽診器問世了。 一次性成像照相機是美國人蘭德的發明,而提醒他進行這項研究的卻是他的小女兒。這天,蘭德和女兒去公園玩兒, 終於在1947年成功地研製出了一次性成像照相機。 非洲裔美國人畢寇是位身手不凡的機械師。他的兒子是個報童,整日奔走送 報, 腳踏車上的鏈條常常斷開,兒子為此十分苦惱,希望爸爸能夠製造出一種新型的腳踏車。於是,畢寇反復琢 磨, 給孩子製作了世界上第一輛「兩輪傳動」的腳踏車。這種車是用踏板的力量同時帶動兩個輪子,能暢行於郊外最崎嶇的小徑。 與前幾位不同的是, 發明隱形眼鏡的比斯特卻得益於兒子的惡作劇。一天,他正聚精會神地讀報,突然,架在鼻樑上的眼鏡被調皮的小皮特打落在地,鏡片摔碎了。 比斯特正要發作,發現小皮特拾起地上的碎鏡片,貼在眼前往地上看,並突然大叫起來。比斯特拿過鏡片一 看,竟看到了正在地上爬行的小螞蟻。 這時,他靈機一動:碎鏡片脫離了鏡架還能看見東西,如果把它裝在眼球上不是更方便嗎?就這樣,隱形眼鏡誕生了。 你看見了吧, 發明並不是一件高深莫測的事,我們今天的許多「文明的奇跡」都源自兒童的創 造、需要、奇想與發現。在日常生活中,到處都孕育著發明與創造。 只要你擁有一顆敏銳的心和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你也能成為一個小發明家。
E. 兒童的奇想與發明閱讀答案
1、作者的觀點:任何一項發明創造都離不開創造靈感。而孩子們天真無邪的問題和回常人眼中的「異想天開」答,在發明者看來卻是創造的源泉。
2、口琴的發明、聽診器的發明、隱形眼鏡的發明。
3、啟示:我們要勇於創新,善於從生活中發現創新。生活中到處都有發明創造的契機。只要你有一顆敏銳的心和善於發現的眼睛——即善於觀察,抓住契機就可以有所發明有所創造。
(5)兒童與發明ppt擴展閱讀
答題技巧:
1、在做閱讀之前將思緒放平,仔細的閱讀這篇文章,盡可能地去了解文中的意思,慢慢摸清文章的主旨。因為文中極有可能出現後面題目的答案,我們要做的就是細心,一字一句地研讀,將文中關鍵的語句記下來,方面之後我們再回來尋找。
2、其實,這是閱讀理解最有技巧的地方。基本上每個題目都會固定的回答格式。比如,題目是:文中提到的「XX」詞語可不可以更換成其他的詞?一般這樣的答案都是不可以,後面敘述原因。
F. 與兒童有關的發明有哪些
G. 有關兒童與發明的故事
被愛迪生孵蛋啟發 人工孵蛋 哈哈
發明不清楚,有個關於 大海為什麼是藍色的問題內確容實是受到兒童的啟發的千真萬確的!!!
列車上,兒童問母親,海為什麼是藍色的?母親無法回答,看向一個男子。男人正好是科學家(啊啊啊啊啊,名字我忘了,好像是西亞的人,啊啊啊啊,地方也記不清了),給小乖講大海是由於反射藍天的光線變成藍色的。
回到家,科學家對自己的回答並不認同。於是仔細的研究,竟然發現,發現什麼沃野忘了,反正是個顛覆性的重大發現!
當時偶對這個記得很深的,忘了現在。
H. 兒童與發明主要內容
《兒童與發明》這篇課文告訴我們:生活中的許多發明都與兒童有關。作者用平實的語言版為權我們娓娓講述那世上的第一支口琴、聽診器等等的誕生都與兒童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還告訴我們:「只要你擁有一顆敏銳的心和善於發現的眼睛,你也可以成為一個小發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