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夏商西周時期()也很發達,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的國家
夏商西周我國的陶瓷業和玉器製造業也很發達。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
⑵ 夏商周是什麼時期
說法一、(該說法為中國大陸所普遍採用,但仍存在很大爭議):
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斷代工程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夏商周年表》定夏朝約開始於前2070年,夏商分界大約在公元前1600年,盤庚遷都約在公元前1300年,商周分界(武王伐紂之年)定為前1046年。
說法二、(該說法為中國港澳台地區及海外漢學家普遍採用),據北宋邵雍《皇極經世》整理年表如下:
1、夏朝(公元前2224年──前1766年)。
2、商朝(公元前1766年──前1122年)。
3、周朝(公元前1122年──前256年)。
夏商周三代的文化特點:
1、除了東周時期已初步具備封建社會的屬性之外,夏商周三朝都是奴隸制社會。
2、夏商周所經歷的時間都比較長。夏,前2207~前1766,共歷441年;商,前1765~前1122,共歷643年;周,前1121~前 249,共歷872年。
夏商周每一個朝代所享年代,都是中國歷史朝代之最。除了夏商周三朝之外,其他的朝代最多享年不過300年。
3、都是以分封制為主的政治體制。從夏朝開始,一直到西周末期,諸侯管理者王朝的地方政治經濟,而中央王朝主要還是以接受諸侯供奉及稅賦。
到了東周,中央的勢力開始急劇衰落,造成了諸侯分爭的局面。但是到了秦滅周為止,諸侯之間的紛爭還從來沒有敢與中央分庭抗禮的地步。
4、國家基本重禮,各階級劃分得十分嚴格。即使權傾一時,也不敢枉自到篡權,取代中央的地步。所以權臣亂國的現象很少見。
5、三個朝代均有遷都的歷史。而且都是因為原都城因為少數民族的侵擾或者土地的匱乏而導致的遷都。
(2)夏商發明擴展閱讀:
商周時代的禮器以青銅器和玉器最重要。其造型典雅莊重,體現當時的文化特質。中國的青銅冶煉技術在商周時期也達到了一個先進成熟的階段。
周代手工業種類增加,分類更細致,因此有百工之說。商周時期發展成熟的陰陽五行學說也成為中國最早對自然現象的歸納方法。
五行八卦學說更成為中國人的思維模式之一。商代已經有專司天文的人員,並在夏代天干記日的基礎上發展出干支記日法。
周代發明了圭表測影的方法後更確定了部分節氣與十二時辰。在數學方面商代就已經開始使用十進位制,西周時期數學更成為「士」的必修科目。
在東亞大陸上目前發現的最早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三百年的歷史,商代奠定了中國主體字形聲字的基礎。商周時期也有不少知名的文學作品誕生,諸如《尚書》、《詩經》等。
⑶ 夏商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三皇五帝時期:
干支歷和十二生肖的雛形起源於五帝時期。
嫘祖 養蠶繅絲,首創種桑養蠶之法,抽絲編絹之術。
倉頡 黃帝史官,原始象形文字的創造者。
禹 疏通河道,已經認識到排水設施的作用。出現溝洫用於排水和澆灌農作物。
夏朝:
夏朝的存在太過久遠有些爭議,夏朝的建立就是一個讓時代進步的事件。中國由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
《夏小正》中國最早的科學文獻之一,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傳統農事歷書。一說是夏朝的歷法。
青銅器的出現,進入青銅器時期。
宗法制的出現。
窯儲 用於農作物的保存。
商朝:
青銅器的發展,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
甲骨文 我國最早的文字。
出現大小月之分 出現具體的一年天數和相關的天文現象。
兩輪車的出現。
倉儲 用於農作物的保存。
出現分封制的雛形。
西周:
出現了蓄水系統用於農業生產。
出現「染人」這一官職代表著印染技術的出現。
土地收歸國有。
井田制 周朝之前出現,在西周得到廣泛運用。
分封制 在西周正式確立。
玻璃的冶煉。
東周:
鑄銅業發展迅速。
周天子控制力下降,為周朝的滅亡奠定了基礎。
春秋戰國:
鐵犁牛耕的出現 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和井田制的解體,極大的促進了農業生產。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學術環境自由,各學派之間進行競爭使科技文化較快發展。
十二生肖和干支歷基本確立下來。
出現火葯並用於民間。
鐵器的應用推動了社會進步。鐵器漸漸去帶青銅。
貨幣產生一定規則、形狀,由自然貨幣轉向人工貨幣。
大型水利樞紐的建立 都江堰、鄭國渠、引漳十二渠等,標志著古代人們對水的控制和建築技術的提高。
武器的進步 出現弩機和鐵制兵器。出現雲梯等攻城武器。
傳說中的巨鳥 標志著工業的繁榮和人們對天空的渴望。
染色技術得到極大提高。
采礦和探礦技術的迅速發展 促進了鐵器的出現和應用。
礦業的發展衍生出了羅盤。
秦朝:
秦始皇統一各諸侯國 結束了五百多年的紛爭狀態。由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
出現「皇帝」封號。
書同文車同軌 統一文字、度量衡。
焚書坑儒 統一文化思想。
將各國的長城進行連接修建築成萬里長城 地域北方游牧民族騷擾維持國內農業發展。
修築馳道 加強了地方之間的聯系。
廢除分封制設立郡縣制,設立三公九卿 加強地方與中央的聯系,確保中央集權。
漢朝:
文景之治 採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穩定社會 恢復經濟。
設立察舉制。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穩定社會 便於統治。
漢武盛世 對游牧民族打壓過於強大國內安定祥和。
絲綢之路的開發。
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
文化方面 《九章算術》、造紙術、《傷寒雜病論》、《太初歷》,十二生肖和歷法正式確立。
設立都護府 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鍾繇 楷書。
三國:
翻車的出現 提高了農業灌溉效率。
麻沸散、《青囊經》的出現。
晉朝:
五胡亂華 促進了民族融合。
北人南遷 為南方帶去先進的技術和大量勞動力為經濟中心南遷打下了基礎。
佛教、道教、玄學開始興起 儒家沒落。
設立九品中正制。
設立世兵制和北府兵加強中央。
書法家 衛夫人、王羲之、王獻之。
南北朝:
經濟中心逐漸南移 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保持南北平衡。
各民族交流加強 促進了民族融合,取長補短,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為隋唐時期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隋朝:
統一全國。
廢除九品中正制,出現科舉制、三省六部制。
開鑿大運河 加強經濟發展溝通了南北之間的交流、融合,促進了海運、河運的發展。
唐朝:
統一全國。
葯王孫思邈《千金方》。
雕版印刷術 《金剛經》。
廢除五銖錢。
火葯應用於軍事。
唐三彩。
出現曲轅犁、筒車、水車。
三省六部制、科舉制被完善並推廣。
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
宋朝:
活字印刷術。
經濟中心南移。
火葯大規模使用。
茶葉、棉花廣泛種植。
算盤的發明和推廣。
瓷器和各種制瓷技術的發展。
航海業和造船業的發展。
元朝:
黃道婆發明了紡車 推廣紡織技術促進棉紡織技術的發展。
海運取代漕運。
出現彩色套印。
出現木活字轉輪排字盤。
《授時歷》。
火葯進入實用階段。
明朝:
繼承了前朝的造船技藝,造船仍然世界前列。
鄭和下西洋。
羅盤傳入歐洲。
倭寇騷擾明朝沿海。
《本草綱目》、《天工開物》、《徐霞客游記》、《農政全書》等著作
火炮的迅速發展製造出水地雷(水雷)。
四川嘉州建成世界上首個石油井。
接種牛痘預防天花。
清朝:
詹天佑設計了人字型鐵路軌 打破中國人沒有自己鐵路的現狀。
忙活一上午就想到這些,後面都不想寫了。
⑷ 「夏商周」之前是什麼
三皇五帝,在三皇五帝之前就是盤古開天、女媧造人、補天。
因為我們的信史可追溯的只有3000多年,所以國外史學界對於我們動不動就自稱5000年歷史,其實是不認可的。
⑸ 中國的歷史:夏商的來源
由於流傳至今有關夏代的史料十分匱乏,所以歷史上是否有夏代存在,曾被許多人懷疑。但是《史記·夏本紀》中記載的夏代世系與《殷本紀》中記載的商代世系一樣明確,商代世系在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辭中得到證實,因此《史記·夏本紀》中所記的夏代世系被多數學者認為是可信的。這樣,在考古學家對安陽殷墟、鄭州商城等商代的物質文化遺存有了進一步認識的基礎上,提出了夏文化探索的研究課題,希望用考古手段去找到夏代的物質文化遺存,進而恢復夏代歷史。 古史學家依據文獻資料,提出有兩個地區可能是夏人的活動地區:一個是河南西部嵩山附近的登封、禹縣和洛陽平原;一是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地區。因為傳說中夏代的都邑和一些重要的歷史事件,大多同這兩個地區有關。1959年開始「夏墟」調查,拉開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四十年來在豫西、晉南開展了一系列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使夏文化探索的目標逐漸縮小。目前,多數學者認為:以偃師二里頭遺址命名的「二里頭文化」(包括二里頭類型和東下馮類型)和豫西地區的「龍山文化」是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對象,並對夏文化問題發表了各種看法。惟因缺乏文字等直接證據,目前學術界對哪種遺存是夏代文化還沒有形成共識。但是無論是豫西地區的「龍山文化」還是「二里頭文化」,均已積累了相當豐富的資料,它為最終解決這個問題創造了很好的條件。
據中國古代文獻記載,在夏後氏建立之前,曾出現過夏部族與周圍其他部族之間爭奪聯盟首領的頻繁戰爭。夏部族大約是在中國古史傳說中的顓頊以後逐漸興起的。有不少古代文獻均把夏族追溯到顓頊。其中《史記·夏本紀》與《大戴禮記·帝系》稱鯀為顓頊之子,但還有某些文獻說鯀是顓頊的五世孫。這些文獻表明,夏族很有可能是顓頊部落的一支後裔。一說夏族起源於川甘青三省交界處岷江上游的岷山山脈一帶,而後逐漸沿隨古漢水上游,經過渭水中下游東遷至晉南、豫西伊洛流域。
約公元前1600年,湯的軍隊打敗了夏桀的軍隊,至此夏王朝滅亡,湯建立了商王朝。湯,又名成湯或成唐,甲骨文稱他為大乙。商族經過長期的發展,力量逐漸壯大起來,至湯時,遷居於毫(今河南濮陽),進行滅夏的准備。成湯於前1600年左右聯合各方國和部落征伐夏桀。出發前,湯發表誓師詞,即今天保存在《尚書》里的《湯誓》。夏桀面對湯的進攻,毫無准備,不戰而逃,在南巢被囚而死,夏滅。商湯在三千諸侯的擁戴下登上天子之位。宣告商王朝的成立。商湯汲取了夏桀的教訓,以身作則,勤政愛民,受到各地諸侯的歡迎。
⑹ 夏商西周東周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秦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北宋南宋遼金西夏大理吐蕃元明清
吐蕃順序不對。吐蕃是與唐同時的。遼也應該往前排,是與五代十國及北宋同時期的,至少應該排在南宋以前。
⑺ 夏商西周這一時期的代表性文明是什麼
青銅器,被稱為燦爛的青銅文明。
⑻ 到了夏商周時代中國人發明了什麼新型建築材料
你好朋友,在我國的夏商周時代,中國人並沒有發明過什麼新型的建築材料,一般情況下新型建築材料都是在唐朝時期發明的。
⑼ 列表總結中國夏商西周的科學技術成就
沒找到列表的,這個答案很全面了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農作物起源中心,許多農作物都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最早從野生植物培植選育而成的。我國至少在六、七千年前已經種植粟和蔬菜。四千七百年前已有了粳稻、秈稻等不同品種,而且當時可能已應用了中耕、施肥和人工灌溉等技術。商代甲骨文中有黍、稷(穀子的一種,穀子粘的叫黍,不粘的叫稷)、菽(豆類)、麥、稻、禾等多種農作物的名稱。西周的《詩經·大雅·生民》中有種植大豆的記載。西方到十九世紀才開始種植大豆。 五、六千年前我國已有原始畜牧業,飼養豬、牛、羊、雞、犬等家畜和家禽,當時的養豬技術已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 養蠶是我國古代人民的重要發明之一,四千多年前我國已經養蠶。商代蠶桑業已有較大的發展。我國的蠶種和養蠶技術於二世紀傳入日本,六世紀傳入歐洲。 商代已經使用牛耕田,牛耕的發明是古代農業生產技術的重大進步,但是由於當時奴隸主大量役使奴隸耕田,牛耕得不到推廣。 商代畜牧業已較發達,周代已設有專職官員管理馬政,已把馬按不同用途分為幾種,還有了馬的飼養、管理技術的記載,並已發明了馬的去勢技術。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去勢技術的國家。 周代我國勞動人民已掌握利用微生物和酶加工食品的技術。當時已能用澱粉糖化的方法來製造飴糖,也掌握了制曲釀酒的技術,這是世界釀酒史上的重要發明,另外還掌握了制醋和醬的方法。
氣象
商代甲骨文中有大量關於天氣現象的記載,有晴、曇(雲彩密布)、陰、霾(天氣混濁)、霧、虹、霓(副虹)、霜、雪、雷、電、雹等字。
西周初年的《詩經》記載七個月中的自然現象和農事活動的內容,這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物候記載。
物理學
西安半坡村等仰韶文化遺址出土了許多尖底汲水陶罐。這種陶罐兩側系繩,空時傾斜,將滿時直立,水盛滿時自動傾覆,表明當時在實踐中對於物體的重心與平衡已有一些初步的認識。商代我國人民已能製造石磬和成套的銅鐃等樂器,經過對河南安陽大司空村出土的商代後期的銅鐃的研究,推測當時已具有十二音律中的九律,並已有了五度諧和的觀念。商周間我國已有"五行說"和"陰陽說"。"五行說"認為世界萬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物質元素所組成,"陰陽說"認為萬物發展變化的原因是"陰"、"陽"兩種相對抗的力量,這是我國古代具有樸素唯物主義和樸素辯證法因素的關於物質構成和變化學說。周代我國人民已使用"陽燧"(亦稱"夫燧",即凹面鏡)聚焦陽光取火,這是人類最早利用太陽能的一種方法。
水利
傳說公元前二千多年前,夏代大禹曾領導人民進行治水,整理黃河河道,疏導洪水入海。這一傳說表明我國人民在很早以前就進行過治河工作。
四千多年前我國人民已會鑿井取水,在河北邯鄲澗溝龍山文化遺址中發現了水井的遺跡。
商代甲骨文中已有許多種病的名稱,如疥、瘧、耳病、眼病等。
周朝設置了醫師總管醫葯行政,醫生已有食醫(營養衛生)、疾醫(內科)、瘍醫(外科)和獸醫之分,我國醫學開始分科。
地學
《竹書紀年》載有夏代帝發七年(約公元前1590年)"泰山震",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記錄。我國古代有世界上最豐富的地震記錄,為地震科學研究工作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我國人民在商周之際可能已發現天然油氣苗的燃燒現象。
周初為了選建洛陽城址,曾經繪制了洛邑一帶的地圖。
《詩經·小雅·十月之交》生動地記載了公元前780年陝西一帶地震引起的山崩及地殼變化等現象。。
化工化學
五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已有彩陶。約四千年前的龍山文化時期已採用快輪制陶技術,製成的黑陶表面光亮,有的黑陶厚度僅1-2毫米,被稱為蛋殼陶。五千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遺址中發現有大量的陶制的專用酒器成組隨葬,表明當時已會釀酒。
河南鄭州二里岡、安陽小屯以及江西清江縣吳城村等地的商代遺址中出土的青釉器,經研究,是用高嶺土製坯,經過1200℃左右的高溫焙燒而成,表面施釉,吸水性低,質地堅硬,其胎質和釉的化學成分同宋、明的瓷器十分接近,已是原始青瓷器。瓷器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重要發明之一。
建築工程
河姆渡遺址中發現了六、七千年前的木結構建築遺跡,其中的木結構已加工成樁、柱、梁、板等,並採用了榫卯結構,形式復雜,反映了當時營造技術的水平。在五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的木結構框架建築遺跡中,有些夯土牆已經過火燒硬化處理。四千多年前的龍山文化時期已能燒制石灰作建築材料。商代已有城市、宮殿、宗廟等建築,對河南偃師二里頭、湖北黃陂盤龍城等地商代宮殿遺址的發掘表明,當時在建築設計和營造技術方面已有相當的水平。據《詩經·大雅·大明》記載,西周初周文王時曾在渭河上架設浮橋:"親迎於渭,造舟為梁(梁即橋)。"
西周初我國人民已會制瓦,陝西省灃西客省庄出土了西周初期的瓦。
天文
我國古代有世界上最豐富、最系統的天象觀測記錄。《竹書紀年》中載有夏桀十年(約公元前1580年)"夜中星隕如雨",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關於流星雨的記載。商代甲骨文中還有世界上最早的關於日食、月食和新星等的記載。
商代甲骨文中已採用干支記日法。商代制定的歷法中已有閨月。
周代我國已用圭表觀測日影來確定季節,用刻漏(亦稱漏刻)來記時。這兩種儀器在我國古代沿用了很長時期。
西周時我國已用二十八宿(我國古代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體稱為宿)來劃分周天。
數學
五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的彩陶器上,繪有多種幾何圖形,仰韶文化遺址中還出土了六角和九角形的陶環,說明當時已有一些簡單的幾何知識。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十進制記數的國家之一。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十進制記數,最大數字為三萬。
商和西周時已掌握自然數的簡單運算,已會運用倍數。
冶金
在河北唐山大城山龍山文化遺址中發現了紅銅製造的銅器。在稍晚的甘肅武威皇娘娘台齊家文化遺址中發現有單范鑄造和經過冷鍛的紅銅器,表明當時已能冶銅。商代的青銅冶鑄技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河南安陽、鄭州等地發現了商代的大規模青銅冶鑄作坊遺跡。各地的商代遺址中出土了大量青銅器。對河南偃師二里頭出土的早商青銅器的研究表明,當時在鑄造中已採用了多合范。商代的許多青銅器形制宏偉,造型復雜,製作十分精巧。湖南寧鄉溈山出土的商代四羊尊可能已採用"失臘鑄法"。河南安陽武官村出土的商代晚期的司母戊方鼎重達875公斤。商代墓葬中還出土了鍍錫的銅器和錫、鉛、金器。公元前十五-前十三世紀的河北藁城縣商代遺址中出土的鐵刃青銅鉞(古代的一種兵器,形似斧),刃部是經過鍛打的隕鐵薄片,表明當時已有一定水平的鍛造技術,並且對鐵的性質有了一些認識。其它技術
五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遺址中有大量陶制紡輪和骨針,有的陶器上有麻布紋的痕跡,表明當時已有了原始的紡織技術和原始織機。浙江吳興錢山漾出土了四千七百年前的大量精細的絲麻織品,麻布的細密程度約與現代細布相當,表明當時紡織技術已有較高水平。商代絲織技術有進一步的發展,出土的商代絲織物殘片已有斜紋、花紋等比較復雜的紋樣,有了象綾織這樣相當高水平的織物。西周早期已有了斜紋提花織物,表明商周時已有了原始的提花織機。漆器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發明之一。河北藁城縣商代遺址中出土的漆器殘片已是薄板胎,色彩鮮明,花紋精細,表明當時的漆器工藝已相當發達。河南偃師二里頭早商遺址中出土的一批玉器玉飾,製作十分精緻,已綜合了研磨削切、勾線陰刻、陽刻浮雕、鑽孔和拋光等多種琢制技術,大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經分析,當時已應用旋轉的圓形工具(可能是安裝在簡單的原始車床上)琢磨復雜花紋,用"桿鑽"和"管鑽"來鑽孔。河南安陽殷墟遺址出土的玉、石工藝品已能巧於運用玉料上的各種自然色澤,雕琢成造型和顏色絕妙配合的"俏色"產品。這些都表明商代的琢玉技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商代甲骨文中有不少"車"、"舟""帆"字,說明在商代我國已有車和船,並會使用帆。河南安陽殷墓中有駕四匹馬的戰車的遺跡。周代已使用動物油脂作車軸的潤滑劑。周代我國勞動人民已掌握了絲帛的染色技術,把染色分為煮、曝、染等步驟,已使用礦物及植物染料,能染出深淺不同的色彩層次和用幾種染料套染得到間色和復色的織物。《詩經·鄭風·出其東門》等記載了當時已有多種色彩的織物。周代勞動人民已能利用天然冰來進行冷藏,在冬季儲藏天然冰,到夏季用來冷藏食物和保存屍體。
⑽ 夏商朝代的發展歷史
夏朝發展歷史:夏朝(約公元前2146~前1675年),始於大禹,終於桀,共有十七位統治者,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也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朝代。
夏朝距今大約有四千年的歷史,由於年代久遠,加之至今仍未發現任何原始的文獻與文字記載,所以歷史上是否有夏代存在,曾被許多人懷疑。近年來,通過對夏都遺址的考古工作及「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使我們對夏代的政治、經濟及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又有了新的認識。在河南偃師縣二里頭村發現的二里頭文化正是夏朝文化的代表。其中,發現了大量青銅器、陶器及大面積宮殿遺址群。由此看來,夏朝已由石器時代進入了青銅器時代,並且掌握了冶金與鑄造技術。與石器時代相比,生產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農業文明達到很高的程度,傳說禹的大臣儀狄開始造酒,夏王少康又發明了秫酒的釀造方法。為了適應農業生產的需要,夏朝人們努力探索出農事季節的規律,現代仍舊流行的稱為夏歷的農歷就是那個時代發明的。此外,畜牧業也有一定發展,馬的飼養受到人們的重視。
夏作為上古三代之開始,為華夏文明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甚至可以說,沒有夏朝就沒有此後中華民族三千多年光輝燦爛的文明歷史。
商朝發展歷史:商朝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第一階段是「先商」;第二階段是「早商」;第三階段是「晚商」,前後相傳17世31王,延續500餘年。末代君主帝辛於牧野之戰被周武王擊敗後自焚而亡。
傳說商族是高辛氏(帝嚳)的後裔,居黃河下游,有著悠久的歷史。 舜時,商族出了一位傑出的軍事首領——契。後來商人把他稱作「玄王」,作為始祖,並編出了「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的頌歌來贊美他。
太康失國時,契的孫子相土開始向東方發展,《詩經》上說:「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到夏朝中期,契六世孫冥「勤其官而水死」,商人「郊」祀之。
冥子王亥「作服牛」,向河北發展。到契第十四代孫湯時,商已成為東方一個比較強大的方國。《國語·周語下》說:「雲王勤商,十有四世而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