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html代碼是誰發明的呢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這個就是網頁了,我也不知道。
『貳』 HTML的來歷
樓上的朋友,他問的不是什麼是HTML.不要老是搬一些不對題的答案出來..誤人啊!!!
在80年代早期,IBM提出在各文檔之間共享一些相似的屬性,
諸如字體大小和版面。IBM設計了一種文檔系統,通過文檔中輔加
一種標簽,從而可以標識文檔中的每種元素。這樣HTML語言就誕生了。
這樣文檔的顯示和列印可能更少或更多地依賴特殊的硬體,
不過這樣的系統需要不同的計算機系統提供專門的軟體來顯示和
列印文檔。IBM把自己這種標識語言稱作通用標記語言(Generaized
MarkupLanguage),即GML。但IBM沒在GML上做太多工作,直到1986
年國際標准化組織(ISO)認為IBM提出的概念很好,並發布了為生成
標准化文檔而定義的標記語言標准(ISO8879),稱為新的語言SGML,
即標准通用標記語言。
那麼以上就知道是那個國家了...
IBM,即國際商業機器公司,1914年創建於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工業跨國公司,目前擁有全球雇員20多萬人,業務遍及150多個國家和地區。
『叄』 HTML語言是誰發明的
HTML的歷史
* 超文本置標語言(第一版) -- 在1993年6月發為互聯網工程工作小組 (IETF)工作草案發布(並非標准)
* HTML 2.0 -- 1995年11月作為RFC 1866發布,在RFC 2854於2000年6月發布之後被宣布已經過時
* HTML 3.2 -- 1996年1月14日,W3C推薦標准
* HTML 4.0 -- 1997年12月18日,W3C推薦標准
* HTML 4.01(微小改進) -- 1999年12月24日,W3C推薦標准
* ISO/IEC 15445:2000("ISO HTML")--2000年5月15日發布,基於嚴格的HTML 4.01語法,是國際標准化組織和國際電工委員會的標准
* XHTML 1.0 -- 發布於2000年1月26日,是W3C推薦標准,後來經過修訂於2002年8月1日重新發布
* XHTML 1.1 -- 於2001年5月31日發布
* XHTML 2.0 -- W3C工作草案
HTML 沒有1.0版本是因為當時有很多不同的版本.有些人認為蒂姆·伯納斯-李的版本應該算初版,這個版本沒有IMG元素.當時被稱為HTML+的後續版的開發工作於1993年開始,最初是被設計成為"HTML的一個超集".第一個正式規范在為了和當時的各種HTML標准區分開來,使用了2.0作為其版本號. HTML+的發展繼續下去,但是它從未成為標准.
『肆』 html是誰發明的,其中還發明了哪些
HTML的英文全稱源是 Hyper Text Marked Language,即超文本標記語言。HTML是由Web的發明者 Tim Berners-Lee和同事 Daniel W. Connolly於1990年創立的一種標記語言。
Tim Berners-Lee還成立了萬維網聯盟(W3C),並擔任萬維網聯盟的主席。萬維網的主要工作也是圍繞HTML開展。
『伍』 CSS語言是誰發明了
而C和UNIX兩者都是貝爾實驗室的丹尼斯·里奇(Dennis MacAlistair Ritchie)和肯尼思·湯普森(Kenneth Lane Thompson)設計、開發的
『陸』 html最初是科學家用來進行學術交流的工具,它是由以下哪個部門的科學家發明的
歐洲物理量子實驗室(CERN)
蒂姆 伯納斯 李
『柒』 CSS是誰發明的
而C和UNIX兩者都是貝爾實驗室的丹尼斯·里奇(Dennis
MacAlistair
Ritchie)和肯尼思·湯普森(Kenneth
Lane
Thompson)設計、開發的
『捌』 HTML由誰發明干什麼用
HTML是瀏覽器的「母語」。 長話短說,HTML是由一名叫Tim Berners-Lee的科學家發明的。他發明HTML的目的,是為了方便不同大學的科學家們可以更容易地獲取彼此的研究文檔。HTML取得了的巨大成功,大大超出了Tim Berners-Lee的原本預計。通過發明HTML,他為我們今天所認識的萬維網奠定了基礎。 HTML是一門語言,它令我們可以在網際網路上展示信息(例如科學研究信息)。你所看到的網頁,是瀏覽器對HTML進行解釋的結果。要查看一個網頁的HTML代碼,只需在瀏覽器菜單欄上點擊「查看」,然後選擇「源文件」即可。 HTML能用來做什麼? 如果你要製作網站的話,學習HTML是不可避免的。即使你用Dreamweaver等工具來製作網站,了解基本的HTML知識也會令你在網站製作過程中倍感輕松,並有利於製作出更好的網站。好在HTML容易被學會和使用。通過下面兩課的學習,你將學會如何製作自己的第一個網站。 HTML是用來製作網站的。就這么簡單! HTML是「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超文本標記語言)」的縮寫——其實目前你不必了解這些,不過,為了遷就學習次序,我們就詳細解釋一下吧。 超(Hyper) 是相對於線性(linear)來說的。在很久以前,那時計算機程序還是線形運行的:當計算機程序執行完一個動作以後,轉向下一行,這行結束後,繼續下移,依次類推。但HTML則不同,你可以在任何時候跳轉到任何地方。比方說,你在瀏覽HTML.net之前,不必先去瀏覽MSN.com。 文本(Text) 意味著它是自解釋的(self-explanatory)。 標記(Markup) 指的是你怎麼處理文本。對文本作標記的方式,跟你在文本編輯程序里將文本加粗、或者將一行話設為標題或列表項目類似。 語言(Language) 。HTML就是一種語言,它使用了許多英文單詞。
『玖』 html語言是誰發明的
美國人
『拾』 瀏覽器是誰發明的
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是第一個使用超文本來分享資訊的人。他於1990年發明了首個網頁瀏覽器WorldWideWeb。在1991年3月,他把這發明介紹給了給他在CERN工作的朋友。從那時起,瀏覽器的發展就和網路的發展聯系在了一起。
當時,網頁瀏覽器被視為能夠處理CERN龐大電話簿的實用工具。在與用戶互動的前題下,網頁瀏覽器根據gopher和telnet協議,允許所有用戶能輕易地瀏覽別人所編寫的網站。可是,其後加插圖像進瀏覽器的舉動使之成為了互聯網的「殺手級應用」。
NCSA Mosaic使互聯網得以迅速發展。它最初是一個只在Unix運行的圖像瀏覽器;很快便發展到在Apple Macintosh和Microsoft Windows亦能運行。1993年9月發表了1.0版本。NCSA中Mosaic項目的負責人Marc Andreesen辭職並建立了網景通訊公司。
網景公司在1994年10月發布了他們的旗艦產品網景導航者。但第二年Netscape的優勢就被削弱了。錯失了互聯網浪潮的微軟在這個時候匆促的購入了Spyglass公司的技術,改成Internet Explorer,掀起了軟體巨頭微軟和網景之間的瀏覽器大戰。這同時加快了萬維網發展。
這場戰爭把網路帶到了千百萬普通電腦用戶面前,但同時顯露了互聯網商業化如何妨礙統一標準的制定。微軟和網景都在他們的產品中加入了許多互不兼容的HTML擴展代碼,試圖以這些特點來取勝。1998年,網景公司承認其市場佔有率已無法挽回,這場戰爭便隨之而結束。微軟能取勝的其中一個因素是它把瀏覽器與其操作系統一並出售(OEM,原始設備製造);這亦使它面對反壟斷訴訟。2001年, 捆綁在WinXP中的IE6市場佔有率一度達到90%以上.
網景公司以開放源代碼迎戰,創造了Mozilla,但此舉未能挽回Netscape的市場佔有率。在1998年底美國在線收購了網景公司。在發展初期,Mozilla計劃為著吸引開發者而掙扎;但至2002年,它已發展成一個穩定而強大的互聯網套件。Mozilla 1.0的出現被視為其里程碑。同年,衍生出Phoenix(後改名Firebird,最後又改為Firefox)。Firefox 1.0於2004年發表。及至2007年,Firefox市場佔有率約佔17%。
IQ 瀏覽器是一個小巧的瀏覽器 ,主要有下面幾個功能1.最好的瀏覽體驗,2.個性的界面設計,3.強大的瀏覽痕跡清除,4.靈活的頁面內容控制,5.便捷的頁面內容收集器。
Opera是一個靈巧的瀏覽器。它發布於1996年。目前它在手持電腦上十分流行。它在個人電腦網路瀏覽器市場上的佔有率則稍微較小。
Chrome是Google發展的一款瀏覽器,其目的是為了打破Internet Explorer的壟斷,目前剛剛推出市場,但已有不俗表現。
HotBrowser是MAGICMASTER在雲計算時代出品的一款雲安全瀏覽器,它也時常被作為平台應用於高端計算機和手持電腦領域。MAGICMASTER在內測版本時期由於商標問題將正在研發的瀏覽器更名為「HotBrowser」。目前尚未有中文版本的HotBrowser,在對於中國來講是個不平凡的2008年的最後一天,首次提出進軍繁體/簡體中文市場。HotBrowser目前並沒有官方正式的中文名字,通常被愛好者們譯為「浩勢」或「雲安全」。
Lynx瀏覽器仍然是Linux市場上十分流行的瀏覽器。它是全文字模式的瀏覽器,視覺上並不討好。還有一些有著進階功能的同類型瀏覽器,例如Links和它的分支ELinks。
Konqueror是一個由KDE開發的瀏覽器,KDE開發人員在開發KDE2時意識到一個良好的桌面環境必須搭配一個良好的網路瀏覽器及檔案管理員,便投入不少力量開發了 Konqueror,這個瀏覽器使用了自家開發的排版引擎KHTML,由於Konqueror是屬於KDE的一員,並只常見於Unix-like下的 KDE桌面環境,所以Konqueror並未普及。
縱然Macintosh的瀏覽器市場現在亦同樣被Internet Explorer和Firefox占據,但蘋果電腦自行推出了Safari。Safari是基於Konqueror這個開放源代碼瀏覽器的KHTML排版引擎而製成的。Safari是Mac OS X的預設瀏覽器。
2003年,微軟宣布不會再推出的獨立的Internet Explorer,但會變成視窗平台的一部份;同時也不會再推出任何Macintosh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不過,於2005年初,微軟卻改變了計劃,並宣布將會為Windows XP、Windows Server 2003和Windows Vista操作系統推出Internet Explorer 7。這個新瀏覽器於2006年10月隨Vista發布. 但升級版只能安裝在XP SP2和Server 2003 SP1上面. 微軟官方報道,它的下一個版本IE 8於2009年發布正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