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指揮棒是下列哪位音樂家發明的

指揮棒是下列哪位音樂家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1-07-24 22:38:45

㈠ 這是哪位音樂家

根據你的描述,這位音樂家是小澤征爾 小澤征爾參加指揮家大賽的事小澤征爾是世界著名的音樂指揮家。一次他去歐洲參加指揮家大賽,在進行前三名決賽時,他被安排在最後一個參賽,評判委員會交給他一張樂譜。小澤征爾以世界一流指揮家的風度,全神貫注地揮動著他的指揮棒,指揮一支世界一流的樂隊,演奏具有國際水平的樂章。正演奏中,小澤征爾突然發現樂曲中出現不和諧的地方。 開始,他以為是演奏家們演奏錯了,就指揮樂隊停下來重奏一次,但仍覺得不自然。這時,在場的作曲家和評判委員會權威人士都鄭重聲明樂譜沒問題,而是小澤征爾的錯覺。他被大家弄得十分難堪。在這庄嚴的音樂廳內,面對幾百名國際音樂大師和權威,他不免對自己的判斷產生了動搖,但是,他考慮再三,堅信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於是,大吼一聲:「不!一定是樂譜錯了!」他的喊聲一落音,評判台上那些高傲的評委們立即站立向他報以熱烈的掌聲,祝賀他大賽奪魁。

㈡ 指揮棒是什麼時候發明

我們現在在音樂會上所看到的指揮棒,是門德爾松於1829年所發明的產物。現在廣為大眾所熟悉的指揮棒,在當時並不普及,在這之前指揮所用的指揮棒,大多都是用菩提樹枝或短木棍來代替。門德爾松為了一場音樂會便特別到皮革店訂制了一支,它不像木棍那麼重,由鯨魚骨外麵包著白色鞣皮所製成,這也就是今天大家能看到的最早真正意義上的指揮棒。現在指揮棒的材料選用質地輕而韌的木頭或竹子。棒的前端尖細,後端略粗,周圍平滑光潔。為了便於在揮動時握住不滑脫,還可以在棒的後端加上一個更粗大的木套。指揮棒的重心應當在執棒時食指接觸之處。為了讓演奏員在快速揮動時也能看得清楚,棍子應當用白色或接近白的淡色。指揮棒的長度一般在40厘米左右,也可根據各人的身材、臂長和指揮習慣略長些或略短些,但過長會影響指揮動作的靈便,過短亦會削弱表現力。

指揮掌握指揮棒的目的,是利用它作為手的延伸,作為表達音樂「意圖」的工具。棍子的不同部位能表達不同的效果,指揮可以用它輕敲、重壓,可以做出挑、砍、刺、拖的動作,可像提琴弓子似地拉,也可像馬鞭似地揮舞,變幻無窮。總之,一個指揮者應根據樂曲內容使用指揮棒賦予作品生命,讓所有的音樂激情通過指揮棒尖融進每個音符里。執棒的練習:用右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輕輕捏住,作放鬆的執棍狀,空打四拍子的節拍;再輕輕拿起指揮棒,同樣打四拍子的節拍,用棍子中部打拍子,然後再試著用拇指和食指兩個手指輕握棍子,以棍子中部打兩拍子的節拍,以後再練習各種拍子打法,直至熟練。有的指揮喜歡不用指揮棒而徒手指揮,或者在某些樂曲、某些樂章中徒手指揮,這也有它的好處:肌肉可以放鬆,使指揮久而不乏,而且動作細膩,靈便准確,使左右手得到均勻的分工。當然,徒手指揮有時也不免會顯出不足之處,如在強烈而需要大幅度的動作時,在表現快速、輕巧、跳躍的音樂時,藉助指揮棒顯然就要方便多了。這里要提醒一下:在徒手指揮時,注意動作不要太沉,不要五指撒開,手腕也不要太軟以免拍點不清楚。

㈢ 哪位音樂家在一次音樂會上指出歌譜是錯的

在20世紀的著名指揮家中,日本的小澤征爾、印度的梅塔和新加坡的朱暉被譽為「世界3大東方指揮家」。其中,小澤征爾是幸運的,他是20世紀3位指揮大師明希、卡拉揚、伯恩斯坦的真傳弟子,被世人稱為「小卡拉揚」。
一次,他去歐洲參加音樂指揮家大賽,決賽中他被安排在最後一位。小澤征爾拿到評委交給的樂譜後,稍做准備,便全神貫注地指揮起來。突然,他發現樂曲中出現了一點不和諧。
開始他以為是演奏錯了,就讓樂隊停下來重新演奏,但仍覺得不和諧。至此,他認為樂譜確實有問題。可是在場的作曲家和評委會的權威人士都鄭重地說:樂譜絕對不會有問題,是他的錯覺。
面對幾百名國際音樂界的權威人士,他難免對自己的判斷產生了猶豫,甚至動搖。但是,他考慮再三,堅信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
於是,他放下指揮棒,斬釘截鐵地大聲說:「不!一定是樂譜錯了!」他的聲音剛落,所有的評委們立即站立起來,向他報以熱烈的掌聲。
原來,這是評委們精心設計的一個圈套,以試探指揮家們在發現錯誤而權威人士又不承認的情況下,是否能堅持自己正確的判斷。因為只有具備這種素質的人,才真正稱得上是世界一流的音樂家。
在比賽中,並不是只有小澤征爾一位指揮家發現了樂譜上的錯誤,可是他們都在遲疑中把這個錯誤一滑而過,只有小澤征爾以充分的自信勇敢地指出了錯誤,所以也只有他獲得了金獎。

㈣ 音樂指揮家是干什麼用的

音樂指揮家是一個樂隊的靈魂人物,指導整個樂隊的音樂演奏,使得多個聲部的演奏能夠成為一個整體。

音樂指揮家在台上的作用有以下幾點:

一、提示演奏員。一部作品常常規模龐大,演奏者往往不能在看譜的同時記住所有排練時要求的所有細節,這時,指揮在台上的手勢會起到提示作用。

二、決定一些無法定量的處理。比如,演奏員記得某處指揮要求漸慢或漸快,到底慢多少,快多少,從哪裡開始慢,到哪裡回到原來的速度等等這些,是無法量化在譜面上的,只能看指揮臨場的表達,因為藝術是需要情緒的,不是寫下來就行了的。

三、臨場發揮。演出,本身會讓人處於一種亢奮的狀態中,指揮常常在演出中迸發出排練時沒有過的激情和想法,所以,演奏者必須注意指揮在台上的動作,並且要和指揮配合默契,一旦指揮出現了排練中沒有的處理,演奏者反應要快,要立即表現出來。這種臨場發揮常常是相當精彩且不可復得的。

四、表現性,增強作品感染力。這一點並不是所有指揮都有,指揮各有各的風格,有的指揮看上去沉默,熱情都在心裡和手上,有的指揮則表演性很強,在音樂傳達感情的同時,指揮自己也在用形體動作給觀眾傳達著自己的情緒,也就是說,有的指揮確實有指揮給觀眾看的成分,比如最典型的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

(4)指揮棒是下列哪位音樂家發明的擴展閱讀:

指揮棒是絕大多數指揮的必備,它幫助增加指揮的表現力,並起到節拍器等許多功能。指揮棒最理想者的條件為:木質、質輕、有一定的韌性、棒體直且被塗成白色等。

指揮棒 zhǐ huī bànɡ baton。一般來講,製作指揮棒有比較嚴格的條件要求,市面上出售的大多是棗木和烏木的,作工很不講究,有很多棒體和手柄只需少許力量就能脫離,選購時應注意。

指揮棒始見於1594年,當時的指揮棒比較像一支打磨光滑的木製手杖,是神父在修女謳歌時所使用的,主要是對節奏的強調,並且被賦予濃烈的宗教意義。而今天較常用的指揮棒,大概在1820年出現,由德國作曲家、小提琴家及指揮家路易斯·施波爾(Louis Spohr, 1784 年4月5日—— 1859年10月22日)引進使用。在此之前,指揮家並不允許使用指揮棒演出。而在很多歐洲地區,指揮棒至今仍被稱為「節奏棒」。

㈤ 2列舉古典主義時期三位音樂家及其作品,並簡單表述這個時期的音樂創作風格.我馬上需要謝謝各位

古典主義時期是西方音樂歷史中的一個重要階段。時間從1750(巴赫逝世)到貝多芬活動的時期(1820年左右)。這一段時期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時期:「前古典主義時期」以及「維也納古典主義時期」。

「前古典主義時期」(又叫「後巴羅克時期」、「洛可可風格」):主要包括喜歌劇的興起,格魯克的歌劇改革以及器樂曲體裁(奏鳴曲、交響曲、協奏曲、重奏曲)的成熟和發展等三個音樂現象。而「維也納古典主義時期」則出現了成熟而偉大的音樂家群體,以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為代表。

「古典主義」是一個相當不明確的詞,它有幾種不同而又相關的含義。一種不很恰當的用法是將它指流行音樂以外的音樂,包括所有種類的嚴肅音樂,不管它是何時創作的以及為什麼目的而寫的。而此處我們所指的是大約1750年開始至1827年貝多芬逝世為止這一時期的音樂。

一、古典主義時期是西方音樂歷史中的一個重要階段。時間從1750(巴赫逝世)到貝多芬活動的時期(1820年左右)。這一段時期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時期:「前古典主義時期」以及「維也納古典主義時期」。

「前古典主義時期」(又叫「後巴羅克時期」、「洛可可風格」):主要包括喜歌劇的興起,格魯克的歌劇改革以及器樂曲體裁(奏鳴曲、交響曲、協奏曲、重奏曲)的成熟和發展等三個音樂現象。而「維也納古典主義時期」則出現了成熟而偉大的音樂家群體,以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為代表。

二、古典主義的到來

海頓和莫扎特的創作標志著古典主義風格高峰期的到來,而同屬古典主義的貝多芬則橫跨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個時期。

1、海頓

奧地利作曲家海頓被稱作「交響樂之父」。交響樂這種體裁雖然不是海頓所發明的,但他卻把這種體裁發展成為典型的古典主義風格範式。

他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8歲學習歌唱,後來在合唱學校里學習了鍵盤樂器、小提琴、樂理。1749年開始在樂隊里演奏來謀生,1759年任職於莫爾津親王的樂隊,1761年受聘為埃斯特哈齊親王宮廷樂隊的副樂長,並穩定地工作了近30年。1781年結識了莫扎特,成為忘年交,二人的創作互相影響。90年代的時候,海頓的聲譽逐漸超出了奧地利,他離開了埃斯特哈齊宮廷到維也納居住。並曾兩次赴英國,受到隆重禮遇。

海頓的創作數量是驚人的,100多部交響曲,68首四重奏,52首鋼琴奏鳴曲,10餘首彌撒曲,20餘部歌劇,還包括了大量的室內樂、小型器樂曲以及康塔塔、清唱劇以及獨唱聲樂曲和民歌改編曲等。

在其交響曲的創作當中,最著名的有「號角」(作品31,1765)、「告別」(作品45,1772)、「巴黎」(作品82-87,1785)、「牛津」(作品92,1789)以及12首「倫敦」(作品93-104,1791-1795年)等。其早期交響樂的創作還是三個樂章,即在兩個快板樂章之間加上一個行板樂章,各個樂章之間都使用同樣的調性;60年代之後創作的交響曲就主要採用四個樂章,但交響曲內部各個樂章之間的邏輯結構並不明確。直到「倫敦」交響曲的創作,海頓才把四個樂章交響曲加以定型:第一樂章,快板樂章,奏鳴曲式,副部主題一般比較輕快,與主部主題形成對比,展開部一般從主部主題的再次陳述開始,採用動機展開手法加以發展,再現部的連接部一般規模比較大,而尾聲則較小;第二樂章,行板、慢板或廣板樂章,奏鳴曲式或變奏曲式;第三樂章,三聲中部的小步舞曲;第四樂章,急板樂章,迴旋曲式或奏鳴曲式,或者迴旋奏鳴曲式。在海頓的交響曲創作中,第一樂章的兩個主題之間的對比性質還不強烈,在再現的時候第二主題並不佔據重要地位。

其早期交響曲的創作往往受「狂飆突進」運動的影響,在創作手法上有一定的創新。之後的6首「巴黎」交響曲是其交響曲創作的成熟作品代表,其實驗性因素減少,但創作手法更加成熟,色彩更加輝煌。90年代創作的12首「倫敦」交響曲則是其創作的頂峰,規模更大,配器更輝煌,和聲更大膽,旋律更優美,節奏也更有張力,並且使用民歌因素,這些都成功地滿足了聽眾的口味。

海頓的另一貢獻在於室內樂的創作,尤其是弦樂四重奏,這種演奏形式來源於維也納小夜曲、嬉遊曲等戶外演奏的樂曲形式,採用多樂章的舞曲組曲形式。1770年海頓確立了四個樂章的四重奏固定格式,從而確立了他對這種體裁的形成所具有的重要地位。海頓四重奏的各個聲部之間更加協調,並不突出某個聲部,他還在這種形式當中進一步確立了奏鳴曲式的地位,使得四重奏的形式結構更加成熟完美。其重要的弦樂四重奏包括1771年的作品20,1790年的作品64,1797年的作品76等。

另外,他還創作了重要的宗教康塔塔和清唱劇作品。如清唱劇《創世紀》(1796-1798)和《四季》(1799-1801)等。作品已經帶有對宗教更加個性化的感受,採用了生動的音樂語言,甚至使用了奏鳴曲式的原則。

海頓的創作生涯代表了古典主義從巴羅克風格中的誕生直到成熟的過程,並使他成為其中的奠基人和中心人物。他確立了成熟的交響曲和四重奏體裁樣式,並以樂天幽默的性格特點和成熟的創作技巧確立了古典主義音樂的典型風格。

2、莫扎特

奧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是古典樂派最典型作曲家,與海頓、貝多芬並稱為維也納古典樂派三大作曲家。

1756年1月27日,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扎特出生於奧地利的薩爾斯堡一個宮廷樂師之家。他很小就顯露出極高的音樂天賦,在父親的教導下學習音樂。從1762年起,在父親的帶領下,6歲的莫扎特和10歲的姐姐安娜開始了漫遊整個歐洲大陸的旅行演出。他們到過慕尼黑、法蘭克福、波恩、維也納、巴黎、倫敦、米蘭、波隆那、佛羅倫薩、那不勒斯、羅馬、阿姆斯特丹等等許多地方,所到之處無不引起巨大的轟動!在奧地利國都維也納,他們被皇帝請進王宮進行表演。

1772年,16歲的莫扎特終於結束了長達10年之久的漫遊生活,回到自己的家鄉薩爾斯堡,在大主教的宮廷樂隊里擔任首席樂師。由於不滿主教對他的嚴厲管束,這段不穩定的僱傭關系終於在1781年結束,他毅然決定獨立自主,前往維也納定居,走上艱難的自由音樂家道路。

1791年莫扎特貧病交加在維也納逝世,年僅35歲。

莫扎特的主要代表作有:歌劇22部;以《費加羅的婚禮》、《唐璜》、《魔笛》最為著名;交響曲41部;鋼琴協奏曲27部;小提琴協奏曲6部,此外,他還寫了大量各種體裁的器樂與聲樂作品。

3、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6-1827.3.26)著名音樂家貝多芬,祖籍是荷蘭(一說是波蘭)他出生於德國波恩的平民家庭,家族是科隆選侯宮廷歌手世家,自幼跟從父親學習音樂,很早就顯露了音樂上的才華。八歲便開始登台演出。

1792年到音樂之都維也納深造,藝術上進步飛快。他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創作了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如交響曲《英雄》、《命運》;序曲《哀格蒙特》;鋼琴曲《悲愴》、《月光曲》、《暴風雨》、《熱情》等等。他集古典音樂的大成,同時開辟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後人尊稱為「樂聖」。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鋼琴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後一位,與海頓、莫扎特一起被後人稱為「維也納三傑」。

貝多芬一生坎坷,沒有建立家庭。二十六歲時聽力衰退,晚年失聰,只能通過談話冊與人交談。但孤寂的生活並沒有使他沉默和隱退,在一切進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復辟年代裡,依然堅守「自由、平等、博愛」的政治信念,通過言論和作品,為共和理想奮臂吶喊,反映了當時資產階級反封建、爭民主的革命熱情,寫下不朽名作《第九交響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紀啟蒙運動和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影響,個性鮮明,較前人有了很大的發展。

㈥ 貝多芬軼事 在線 急!!!

貝多芬軼事

欣然忘食
一天,貝多芬來到一家飯館用餐。點過菜後,他突然來了靈感,便順手抄起餐桌上的菜譜,在菜譜的背面作起曲來。不一會兒,他就完全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之中了。侍者看到貝多芬那十分投入的樣子,便不敢去打擾他,而打算等一會兒再給他上菜。大約一個小時之後,侍者終於來到貝多芬身邊:「先生,上菜嗎?」貝多芬如同剛從夢中驚醒一般,立刻掏錢結帳。侍者如丈二和尚 摸不著頭腦:「先生,您還沒吃飯呢!」「不!我確信我已經吃過了。」貝多芬根本聽不進侍者的一再解釋,他照菜單上的定價付款之後,抓起寫滿音符的菜譜,沖出了飯館。

令敵手剽竊無門
貝多芬在18歲時(1788年)和波恩的勃勞寧一家交上了朋友,這一家的女兒埃雷奧諾勒(1772~1841)和兒子羅倫茨(1777~1798)跟貝多芬學習鋼琴。
1792年11月,貝多芬離開波恩去維也納。由於離別前發生了一場爭吵,貝多芬到了維也納以後有一年沒有和埃雷奧諾勒通過信。
1793年,他把在維也納出版的第一部作品(其中一部分是在波恩寫的)題獻給了埃雷奧諾勒。這部作品就是以莫扎特的歌劇《費加羅的婚禮》第一幕中費加羅的詠嘆調為主題的小提琴和鋼琴變奏曲。
1793年11月2日,貝多芬寫給埃雷奧諾勒的信里,在談到尾聲中鋼琴部分技術艱難的顫音時說:「維也納有些人在晚上聽了我的即興演奏後,第二天就會把我的風格上有某些特色的東西記錄下來,算作他們自己的東西而沾沾自喜。要是我沒有看穿他們的這種行徑,我是不會寫這類曲子的。我知道他們的曲譜很快就要出版,所以我決定先發制人。但我還有另一個理由:我想難倒那些維也納鋼琴家,其中有幾個是我的死敵。我要用這個來回敬他們,因為我料到,我的變奏曲將會到處和那些所謂的先生們狹路相逢,使他們顯出一副狼狽相。」不久以後,貝多芬在大庭廣眾之下演奏了這個曲子,顯示了他那高超的鋼琴技巧。

激進的性格
「交響樂之父」海頓曾是貝多芬的恩師,但這對師生之間由於見解不同,常常發生不和。海頓十分欣賞貝多芬的才華,但無法容忍貝多芬那種大膽的創新精神和桀傲不馴的性格。因此,兩人的分手是遲早的事情。
德國大文豪歌德與貝多芬於1812年在波西米亞相會,共同度過了一個月的時光。彼此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並未建立起友誼。
貝多芬熱烈佩服著歌德的天才,可對歌德的某些做法卻不能容忍。一天,他們一同出去散步。在路上遠遠看到了奧地利皇後率領著一群皇室成員與他們相向而行,歌德不顧貝多芬的一再勸阻,立刻恭恭敬敬地站到了路邊。貝多芬對歌德說:「您大可不必這樣做。他們可以把勛章別在任何一個人的胸前,但這人決不會因此變得更優秀些。他們也許能使一個人成為七品或三品文官,但在任何時候也造就不出歌德或貝多芬來……」然而歌德不僅仍拘謹地立在路邊,而且面部開始顯現出謙卑的微笑。
貝多芬意識到,無論他再說什麼都是徒勞的。於是,他抬頭挺胸繼續向前走去。結果奧地利的皇後和皇太子認出貝多芬後,反倒率先向貝多芬打招呼、脫帽致敬。當他們經過歌德身邊時,歌德卻早已脫帽鞠躬,連頭都不敢抬一下。事後,貝多芬痛心地對歌德說:「……您對於他們過分尊敬了。」即便如此,貝多芬對歌德仍是十分崇敬的。人們在他晚年全聾時用的談話冊中發現,他不許別人用輕蔑的口吻談論歌德;並曾對人表示:為了歌德,他情願「犧牲十次性命」。然而歌德對貝多芬卻終生不能原諒,態度冷淡,有時甚至是無情的,令人十分不解。

蔑視權貴的貝多芬
「對豬彈琴」蔑視權貴是貝多芬的一貫性格。貝多芬的一位友人 利希諾夫斯基公爵曾邀請貝多芬為住在他的官邸的法國軍官們演奏,但貝多芬沒有答應。公爵終於板起面孔,變「邀請」為「命令」。
但貝多芬不僅毫不畏懼地堅持回絕,而且回家之後,他就把利希諾夫斯基公爵以前送給他的一尊胸像找出來,摔得粉碎。然後,他給這位公爵寫了一封信,信中有這樣的話:「公爵,您所以成為一個公爵,不過是由於偶然的出身罷了;而我所以成為貝多芬,則完全靠我自己。你這樣的公爵現在有的是,將來也有的是,而我貝多芬卻永遠只有一個!」對於上層社會闊佬們的諂媚,貝多芬一樣深感厭惡。
貝多芬生活的時代,歐洲盛行一種「收藏名人貼身物品」的風氣。曾有一位伯爵夫人向貝多芬索取一束頭發做為紀念,貝多芬對此十分不以為然,後來竟用紙包了一束山羊的鬍子將那位貴婦打發了。而那位伯爵夫人還蒙在鼓裡,以為真的得到了寶貝。
有一次,幾個貴族幸運地請到貝多芬,一起欣賞他的鋼琴演奏。起初,貝多芬的興致也還不錯,可是他在演奏中逐漸發現這些貴族們並不在意他的演奏,而只是想在茶餘飯後「裝點裝點門面」而已。於是貝多芬立刻蓋上琴蓋,怒氣沖沖的留下一句:「我沒有興趣對豬彈琴!」後,拂袖而去。

嚴謹的作曲態度
門德爾松曾將貝多芬的一份手稿公之於眾。在這張稿紙上,有一處改了又改,竟貼上了十二層小紙片。門德爾松將這些小紙片一一揭開,發現最裡面的那個音符(即最初的構想)竟然與最外面的那個音符(第十二次改寫的)完全一樣。想當初,我國北宋文學家王安石,曾為一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煞費苦心,也曾設想過幾十種方案才最終定稿。正是由於古今中外的傑出藝術家們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精神,才使後人欣賞到如此動人的藝術精品。作曲對於貝多芬而言,是一項十分艱苦的工作。他寫作歌劇《費德里奧》時,為其中的一首合唱曲先後擬定過十種開頭。人們熟悉的《命運交響曲》第一樂章的主題動機,也曾在他的草稿中找到過十幾種不同的構想。貝多芬常常揣著筆記本,在散步時也從不忘記將突發的靈感記錄下來。這一點又極像我國唐朝詩人李賀。

我行我素
貝多芬不願做一個客廳里的寵兒,他寧願在自己的住所,能夠隨己意進進出出、起床、穿衣和吃東西。他喜歡按照自己的興趣為房間里的瑣事瞎忙。
有一次,為了空氣流通和看清窗外的景物,他竟特意把窗戶砍掉一塊。他總是同房東們發生糾葛,總是不斷地搬家。每當他處於創作高潮時,他總是把一盆又一盆的水潑到自己頭上來使它冷卻,直到水浸透到樓下的房間 我們可以想像那房東和其他房客的情緒會怎樣!有時他搬家搬得是這樣的頻繁,以致他甚至不願操心把鋼琴的腿支上,乾脆就坐在地板上彈奏它。由於他每次租新房時必須簽署一張租契,指明租期,他就往往同時為四個公寓付房租。這大概就是為什麼他雖然掙了不少錢,可總是沒有多少積蓄的原因吧!

貝多芬和海頓
貝多芬終於明白,他在家鄉是不可能有更大進展的,於是決定再到維也納去尋求他的幸運。此時莫扎特已經去世了,但是海頓剛剛獲得他第一次在倫敦的勝利,正處於盛名的高峰。在經過波恩的時候,海頓已經聽過並且大加贊賞貝多芬的大合唱之一,因此貝多芬決定首先轉向海頓學習。海頓這時早已過了他的青年時代,並且在創作和指揮自己最偉大的作品時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勤奮。難怪他沒有多少時間和精力去改卷子。而且他要求學生們每一堂課只交兩毛錢,他大概覺得自己也沒有必要花太多時間在練習稿紙上。於是貝多芬常常發現他的練習中有些未改正的錯誤,他很生氣。當那年老的教師出發到倫敦進行第二次訪問時,貝多芬轉向一位天才較低但很嚴格的教師學習。後來他常常大聲宣告他從海頓那裡什麼也沒學到。不過,不久後,他一定會逐漸覺得,假如他沒有從改正練習方面得到什麼的話,他卻從海頓那裡獲得了靈感,因為他把他最初的幾首鋼琴奏鳴曲獻給了海頓。而且當海頓為他的《創世紀》的演出最後一次在台上露面,被他的幾個僕人扶出去的時候,貝多芬彎下腰來親切地吻了這位衰弱的老人。

㈦ 指揮家的指揮棒有多重

指揮棒說白了就是一根筷子那麼長的棍,只不過材料不同,與指揮者的級別沒關系。
指揮棒確實有金質的,那個一般是世界頂級的指揮家用的。
有的指揮喜歡拿指揮棒有的不喜歡拿,這也不是一定的,但是一般的站在樂隊前的都是拿指揮棒的。另外,如果樂隊人員特別多,又是在大場地表演,指揮則會採用指揮仗,就是很長,相對來說比較粗的那種,可以戳在地上,就是為了讓所有演奏者都能看到。
你提到的邊彈琴邊指揮,他確實沒法拿指揮棒,在這種時候指揮和樂隊首席有著重要的任務。指揮要在不影響自己彈琴的同時指揮樂隊,在指揮彈琴的時候大家要聽他的琴聲,同時要看首席的指揮。

音樂指揮棒即樂隊指揮手中用以指揮樂隊演奏的小棒.音樂指揮棒源於
德國.最早的音樂指揮法叫"手勢術".即指揮用手在空中劃出旋律線來.
在17世紀的希臘,有的樂隊指揮用腳蹬地,或揮動著手絹,還有的用手杖敲
擊地板指揮.指揮歌劇的人坐在鋼琴旁,手拿棍,按著節奏敲擊巢子,發出
"砰砰砰"的聲音,因而稱之為"伐木者".18世紀初,歌劇作曲家哈寬在
德國用大鍵琴指揮演奏,收到了意外的效果.接著又有人用譜紙捲成棒狀指
揮樂隊.1802年,德國小提琴家史博在倫敦演奏時,首次使用了指揮棒.指
揮有了這根"魔棒",揮舞起來得心應手,於是指揮棒很快風靡世界各地.

㈧ 然而那個已全部生命活力舞動著他的仙笛般的指揮棒的音樂家仿馬

月亮🌙像小船
太陽☀️像火球
星星⭐️像繁心

㈨ 世界四大著名音樂指揮家是哪四位

卡拉揚(Herdert von Karajan,1908--)、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 ,1918--)、貝姆(Karl Bohm,1894--1981)、小澤征爾(Seiji Ozawa,1935--)

  1. 卡拉揚(Herdert von Karajan,1908--)奧地利指揮家。

    生於薩爾茨堡。自幼學鋼琴,曾進維也納音樂學校和薩爾茨堡的莫扎特音樂學院學習。他的指揮生涯先從小城烏爾姆開始,1934年考上亞 歌劇院的指揮才漸獲名聲。1938年被聘為柏林歌劇院的指揮。1947年任維也納愛樂樂團和維也納樂友協會管弦樂隊指揮。

    1949年起兼任米蘭·斯卡拉歌劇院常任指揮,1950年兼任倫敦愛樂樂團常任指揮。1955年任柏林愛樂樂團的終身常任指揮,1956年任維也納國立歌劇院的音樂總指導,1967--1969年任巴黎管弦樂團的音樂指導。人們稱號了為'歐洲音樂的總指導'。

    他也是拜羅伊特、薩爾茨堡音樂節的主要人物。1967年開始主辦他個的音樂節--復活節音樂周。他有驚人的指揮技巧,與樂隊配合如水乳交融,通過熱情洋溢、奔放豪邁的演奏,將音樂准確而強有力地傳達給聽眾。近年來可以說正在邁向其指揮藝術的頂峰。

    • 拓展資料:指揮家的基本資料

    二十世紀偉大指揮家系列從最具有傳奇色彩的指揮大師尼基什的1914年錄音開始,並在同一張唱片里收錄了魏因加特納指揮的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的錄音和里查.斯特勞斯作為指揮家演繹他自己作品的錄音。 我們將在這里聽到主觀靈感派的尼基什和客觀原譜派的魏因加特納在音樂處理上的巨大區別。尼基什的指揮藝術被稱為是催眠術,他指揮的貝多芬第五交響曲的錄音是歷史上的首次貝多芬交響曲的錄音。而魏因加特納的貝多芬交響全集的錄音也是歷史上首次貝交全集的錄音。魏因加特納和布拉姆斯私交甚篤,他的布拉姆斯交響曲演奏被稱為是最接近作曲家本意的演繹。

    在19世紀,作曲家們開始創作一些具有更豐富的表現力的作品。因此演奏的指揮者們就必須精通於把握那些日趨復雜的總譜的內涵,精通於如何將音樂闡釋得更具感染力。隨著單純打拍子的時代成為歷史,新一代的指揮家涌現出來,他們發展出一種清晰有效的指揮手勢,一門全新的詮釋藝術。"指揮的藝術"是一套16位管弦樂隊指揮大師的錄音精選集。

    ㈩ 鋼琴的第一次使用指揮棒是誰

    德國作曲家門德爾松是第一位使用指揮棒的音樂家,並且他也是一位極為出色的鋼琴家,其鋼琴代表作品——48首《無詞歌》就是其鋼琴能力的最好見證。

閱讀全文

與指揮棒是下列哪位音樂家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東靈通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瀏覽:6
海南證券從業資格證書領取 瀏覽:846
成果有男票嗎 瀏覽:828
知識產權法04任務0001答案 瀏覽:691
馬鞍山519日停電通知 瀏覽:977
馬鞍山金鷹營業時間 瀏覽:91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
小陸離與成果 瀏覽:654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