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郭守敬發明了什麼比歐洲早300年

郭守敬發明了什麼比歐洲早300年

發布時間:2021-07-24 22:04:51

⑴ 急需五項中國古代成就且寫明那年發生,比歐洲早多少年!~~~~

①春秋時期,留下了世界上公認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確切記錄。《春秋》記載,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於北斗」,即指哈雷彗星,這一記錄比歐洲早六百多年
2張衡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這也是世界上第一架地動儀,可以遙測千里意外地震發生的方向,比歐洲早1700多年。
3 11世紀中葉,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比歐洲早400年。
4南北朝:祖沖之在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准確道小數點後七位,比歐洲早1100多年
5元朝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郭守敬主持全國范圍的天文測量和編定《授時歷》(比現行公歷早300年)。

⑵ 郭守敬有什麼成就

郭守敬在天文、歷法、水利和數學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郭守敬在創造的景符、仰儀等天文儀器中反復運用了針孔成象原理,這在中國光學史上也是比較突出的成就,體現了中國古代較高的光學知識應用能力。

郭守敬自至元十三年(1276年)起,奉命修訂新歷法,歷時四年,制訂出了通行三百六十多年的《授時歷》,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一種歷法。為修訂歷法,郭守敬還改制、發明了簡儀、高表等十二種新儀器。



(2)郭守敬發明了什麼比歐洲早300年擴展閱讀:

公元1231年,郭守敬出生在河北順德邢州郭村(今河北省邢台縣郭村)。關於郭守敬父母的情況,歷史文獻上沒有記載,可能較早就去世了。郭守敬是在祖父郭榮撫養下長大成人的。

1247年,忽必烈的重要謀士、精通易經和天文、地理、律歷、風水的劉秉忠回到邢台。劉秉忠的好友郭榮得知劉回邢台的消息後,就把少年郭守敬送到劉秉忠門下深造。

郭守敬師從劉秉忠的時間雖然不長,但是他對郭守敬的一生影響最大。師從劉秉忠後,郭守敬不但在自然科學的學習上,尤其在天文、數學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後來劉秉忠的舉薦,對郭守敬仕途和取得成就也有著直接關系。

⑶ 郭守敬有哪些成就

在中國的科學技術史上,宋元時代是科學技術最為繁榮發展、各種發明創造層出不窮的重要時期。天文學、數學、醫學都取得了新的成就。郭守敬就是在當時創新思想影響下出現的一位傑出的科學家、發明家,也是13世紀世界上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在天文、歷法、數學、水利、地理學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尤其在對天文研究和天文儀器創制方面貢獻巨大。

郭守敬從小喜歡動腦筋,對各種自然現象很感興趣。他的祖父郭榮是一位精通數學和水利的學者,對少年時代的郭守敬影響很大。祖父認為他有培養前途,就送他到邢台西面的紫金山去求學。那時,一些有學問的人,像邢台人劉秉忠及沙河人張文謙等,都住在紫金山研究學問。郭守敬讀書刻苦認真,特別愛好天文學,利用課余時間製造了一些天文儀器的模型,得到張文謙等人的贊賞。

郭守敬青年時代就不怕困難,敢想敢做。離家鄉邢台城外五里多地,有一支泉水,經過一座石橋流進城裡。年代久了,淤泥湮沒了石橋,泉水漲起時,附近的莊稼和交通都受影響。於是縣里人決定建造一座新石橋。20歲的郭守敬,被指定為工程的負責人。他年紀雖輕,勁頭卻很大,先到現場仔細觀察了地形,決定建橋地址,還開鑿了溝渠,使泉水能夠暢通無阻,把被淤泥湮沒了的石橋也掘了出來,全部工程,只用了40天。當地百姓都贊揚他「巧思絕人」。

當時中都(現在的北京)附近的河道,由於戰爭的影響破壞得很厲害,元世祖忽必烈派郭守敬負責治理這些河道。他用了不到兩年時間,就完成了這項艱巨的任務。我們知道,現在的大運河是從浙江杭州起,往北直通到北京的。可是當時,大運河只通到通州。從通州到北京的運輸,要靠陸路。每逢秋雨連綿之日,運輸就很難進行。郭守敬建議在北京和通州之間開鑿一條河流,跟大運河連接起來。建議被採納後,他立刻到現場進行實地觀察、測量,決定把昌平縣北山的泉水導入瓮山泊(現在的昆明湖),再引進城裡的什剎海,然後流入新運河。他還在這條河上修築堤壩,設置閘門,用來調節水量,使大船也能通行。這就是有名的通惠運河。

元代以前的歷法,雖經多次修改,但仍然墨守陳規。郭守敬認為只有根據對天象的周密觀測,才能定出比較准確的歷法。於是,他打破陳規,自製了一套天文儀器,計有13種之多,很有創見。其中的「簡儀」,可以用來清晰地觀測天空的日、月、星宿。儀器製成後,郭守敬提議在全國各地進行觀測。元朝政府接受了他的建議,並派官員協助他在各地建立觀測站。東到高麗(現在的朝鮮),西到滇地(今雲南昆明市)和涼州(今甘肅武威),北到鐵勒(今俄羅斯的貝加爾湖),南到瓊州(今海南島),共建立了27個觀測站,可以同時對天象進行觀測,規模之大,當時是舉世無雙的。郭守敬根據觀測的結果,再加以精密計算,經過4年時間,到公元1280年,製成了一種新歷法,取古語「敬授民時」之意,命為《授時歷》。《授時歷》推算出一年有365?2425天,跟地球環繞一周的時間,只差26秒,和目前世界通用的格里高利歷的一周期一樣,但比格里高利歷早300年。

對於郭守敬的才華,外國人也很欽佩。清朝初年,德國的傳教士湯若望看了郭守敬製造的天文儀器後,稱他為「中國的第谷」。第谷是丹麥的天文學家,製造過多種天文儀器,不過,他比郭守敬晚了300多年。

郭守敬在數學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詣。他創造了一種演算法,能計算球面三角形,他的「平立定三差法」,是一種高等級數的運算方法。這種方法,在歐洲又過了4年,才由著名科學家牛頓和萊布尼茲研究出來。

郭守敬活了86歲,一生從事科研活動,對我國古代科學事業的發展起了極大的推進作用。

⑷ 中國的四大發明的時間比其他國家早多少年

中國四大發明

我國西漢時開始用絲絮和麻纖維造紙,現存最早的紙為西漢初期的甘肅天水放馬灘紙。公元105年,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製成植物纖維紙。我國是世界最早發明造紙術的國家,造紙術在幾個世紀以後傳到朝鮮、日本、印度和阿拉伯,後來又經過非洲北部傳到歐洲。造紙術的發明,推動了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對世界文化的交流和發展也是一個偉大的貢獻。

11世紀中期,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比歐洲早400年,開辟了印刷史上的新紀元。後傳至朝鮮、日本、埃及和歐洲,改變了歐洲當時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受高等教育的狀況,對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北宋已有指南針,又叫羅盤針,南宋時廣泛用於航海,經波斯和阿拉伯傳到西方,促進了各國航海事業發展,為歐洲人開辟新航路提供了重要條件。

火葯是我國古代煉丹家在煉制丹葯時發明。唐朝中期的書籍里就有火葯配方的記錄,唐末開始用於軍事,北宋時在軍事上廣泛使用。元朝時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對歐洲資產階級戰勝封建貴族起了一定作用。

印刷術、指南針、火葯和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四大發明,也是我國作為世界文明古國的重要標志,為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附言:很難得有人多中國的古代發明還這么有興趣想知道比其他國家早多少年。不過,那畢竟是過去的輝煌,以後的一切還要靠我們呢。順便告訴你我國一些其他的優秀發明。

中國古代的天文學成就

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我國勞動人民在歷史發展的不同時期,都創造了領先於世界其他各國的科技成就。

商朝的人們認識許多星座,做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記錄。

春秋時期魯國的天文學家在公元前613年觀測到一顆彗星掃過北斗,留下了世界上關於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

戰國時期楚人甘德、魏人石申合著的《甘石星經》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

唐朝著名天文學家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領導測量子午線的長度。

北宋科學家沈括創制的「十二氣歷」比英國早800多年;他發現地磁偏角比歐洲早5個世紀。

元朝傑出科學家郭守敬的歷法《授時歷》,同現行公歷一年周期相同,比現行公歷的確立早300年。

中國的古代天文學成就,對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詩經》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原本只稱《詩》,後世稱為《詩經》。編成於春秋時代,共305篇,舉其約數,故又稱《詩三百》。分「風」「雅」「頌」三部分。《風》有十五國風,《雅》有《大雅》《小雅》,《頌》有《周頌》《魯頌》《商頌》。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葉的作品,產生於今陝西、山西、河南、山東及湖北等地。相傳古有「采風」制度,派專人收集民間詩歌,占《詩經》大部分篇幅的「風」,就是從民間採集來的。據《史記》等書記載,此書系孔子所刪定,近人多疑其說。《詩經》里有些詩描寫了勞動人民的生產情況,反映了當時勞動人民的勤勞勇敢和反抗統治階級壓迫、剝削的精神,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詩篇的形式以四言為主,普遍運用賦、比、興的手法。其優秀篇章,描寫生動,語言樸素優美,音節自然和諧,富有藝術感染力。《詩經》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漢代傳《詩》者有魯、齊、韓、毛四家。魯、齊、韓三家為今文詩學,「毛詩」為古文詩學。清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輯注較備。

百家爭鳴

戰國時期學術界有互相辯爭的風氣。戰國時期是奴隸制度進一步崩潰、封建制度逐步形成的時期,社會正經歷著大的變革,各種社會矛盾錯綜復雜,階級斗爭非常尖銳。許多思想家從不同的階級立場和不同的角度出發,對當時的社會變革,發表了不同的主張。當時爭論的問題有:天道觀、認識論、名實關系、社會倫理、禮法制度以及各種政治主張等。參加論爭的主要人物有:墨子、子思、孟子、莊子、楊朱、許行、李悝、吳起、商鞅、尹文、惠施、公孫龍、荀況、韓非、鄒衍等,他們或者著書立說,或者從事教育活動,或者進行政治改革,積極宣傳自己的主張。他們形成了各種不同流派的思想學說,反映了各自不同階級和階層、集團的利益和觀點。形成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兵家、縱橫家、陰陽家、雜家等不同學派,稱為「諸子百家」。

墨家的創始人是墨子,他的主要主張為:「兼愛」「非攻」,要求人們互愛互利,反對掠奪戰爭;提倡節約,反對浪費,反對厚葬;主張選舉賢能的人來做國君和各級官吏。墨子的思想在當時是進步的,但是在階級社會里,「兼愛」思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儒家的創始人是孔子,重要代表人物有孟子和荀子。孟子說:「民為貴,君為輕」,認識到人民的力量不可輕視。主張實行「仁政」,讓農民有一定的土地,不侵犯農民的勞動時間,還主張放寬刑罰,減輕賦稅。但是,孟子關於「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說法,是為統治階級辯護的思想。儒家的另一代表荀子,是唯物主義思想家,認為自然界的變化有一定規律,提出「人定勝天」,即人力能夠征服自然,應該利用自然為人類服務。這種思想,反映了戰國時期人們對自然斗爭力量的加強。

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是莊子。他鄙視富貴利祿,痛恨「竊鉤者誅,竊國者侯」的不公平的社會現象。但他的思想消極,認為人不能戰勝自然,甚至認為「有用」還不如「無用」的好。

戰國時期法家的代表人物為韓非。他認為歷史是向前發展的,現代必然勝於過去。人們應該按照現行政治需要進行政治改革,不必拘泥於古代的傳統。他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由君主任用官吏來代替世襲的貴族。他還主張「法治」,認為法律應向全國公布,強調用嚴刑厲法鎮壓人民的反抗。他的學說被秦始皇所採用,後來成為秦統一後許多政治措施的理論依據。

各派的學說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互相爭辯,同時又互相影響,使學術界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有力地促進了學術文化的空前繁榮,在思想文化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對後來中國思想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司馬遷和《史記》

司馬遷是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他少而好學,20歲後游蹤幾遍全國。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其父司馬談死。三年後,他繼父職為太史令,得讀政府所藏「石室金匱之書」。太初元年(前104年),正式著手撰寫《史記》。五年後,他因李陵事被武帝治罪下獄,處以宮刑。獄中仍繼續從事寫作。太始元年(前96年)被赦,出任中書令。漢時中書令多由宦官充任,因此他深以為恥,忍辱含垢,發憤著述,終於完成我國最早的通史,初名《太史公書》,後人稱《史記》。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事起於傳說中的黃帝,止於漢武帝,首尾共3000年左右。全書有本紀12篇,表10篇,書8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合計130篇。52萬余字。本紀是按年月順序編寫的帝王正史,以記載帝王的言行政績為中心,描述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等重大事件。表是用表格的形式,按一定的順序,譜寫人物和事件。書是有關各種典章制度以及某些自然與社會現象的專輯,內容包括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重要領域。世家用來記載王侯、封國以及歷史上重要人物的歷史。列傳主要是人物的傳記,也兼記少數民族,以及與我國互相往來的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歷史,並包括作者的自敘。上述五種體例中以本紀和列傳為主體,各體例相互配合,這種體例開創了我國紀傳體史書的範例。《史記》內容豐富,記事詳實(其間也有某些失實之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歷史的進程和階級斗爭的真實狀況。如詳述了陳勝起義的經過,正確地肯定了漢滅秦是「由涉首事也」。把孫勝列入世家,與歷代王侯勛臣同列。《史記》對歷史人物的敘述語言生動,形象鮮明。司馬遷首創的傳記文學在我國文學發展史上也佔有重要的地位。魯迅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對後世史學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我國史學史上的《二十四史》,總共有3259卷,雖在名目、門類上有所變衍,但都有「紀」和「傳」,絕無例外地沿襲《史記》體例。《史記》不僅是部歷史著作,而且是部具有極高藝術水平的文學作品。

由於司馬遷在歷史學、文學上的傑出貢獻,1956年他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的行列。

二十四史

我國封建社會系列正史合稱。清乾隆時,《明史》定稿,詔刊廿二史,又詔增《舊唐書》,並從《永樂大典》中輯出《舊五代史》,合稱二十四史。流行的二十四史有兩種,一為武英殿本。清末以來各種翻刻本大體以此為根據。一為商務印書館的百衲本,集合各史較早刻本影印,原書刻誤多據殿本修改,但亦有誤改之處。對二十四史簡要介紹如下:

《史記》如前述。

《漢書》,東漢班固撰。100篇,分120卷。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創始於班彪繼《史記》而作的《後傳》。班彪死後,其子班固整理補充,撰成本書。其中八表和《天文志》未成稿,由班固之妹班昭和馬續續成。本書體例大略與《史記》相同,惟改書為志,廢世家入列傳,並創《刑法》《五行》《地理》《藝文》四志,成為後世紀傳體史書的准繩。《百官公卿表》敘述秦漢官制沿革,並排比漢代公卿大臣的升降遷免,簡明扼要。是研究西漢歷史的重要資料。

《後漢書》,南朝宋范曄撰。今本120篇,分130卷。紀傳體東漢史。原書只有紀傳,北宋時把晉司馬彪《續漢書》八志,與之相配,成為今本。敘事喜以類相從,新立的類傳有《黨錮傳》《宦者傳》《文苑傳》《獨行傳》《方術傳》《逸民傳》《烈女傳》等,大部分專傳也以類盯從,往往不論年代先後。本書匯集一代史事,是研究東漢歷史的重要資料。

《三國志》,西晉孫壽撰。65卷,分魏、蜀、吳三志。紀傳體三國史。無表志。魏志前四卷稱紀,蜀、吳兩志有傳無紀。對魏的君主稱帝,敘入經中;吳、蜀則稱主不稱帝,敘入傳中。

《晉書》,唐房玄齡等撰。130卷。紀傳體晉代史。修撰者共21人,此外唐太宗也寫了宣帝、武帝兩紀和陸機、王羲之兩傳後論,故舊本亦題「御撰」。本書增立「載記」。十六國中的前趙、後趙等十四國,皆入「載記」,僅前涼、西涼入列傳。本書詞藻綺麗,多記異聞,對史料的鑒別取捨,不甚注意,這是本書的缺點,但以諸家晉史已不存,仍有一定參考價值。

《宋書》,南朝梁沈約撰。100卷。紀傳體宋史。本書選錄詔令章奏等文件甚多,雖嫌冗長,卻保存了若干資料。入志內容,上溯三代秦漢,尤詳於魏晉,可補《三國志》之缺,惜門類不全(如無食貨、藝文等志)。

《南齊書》原名《齊書》,宋以後為了區別於李百葯的《北齊書》,故名,南朝梁蕭子顯撰。60卷,今本亡失序錄一卷。紀傳體南齊史。有志無表,各志亦不全,《食貨》《刑法》《藝文》均缺。本書保留較多的原始資料,對文學、思想、科學的情況也有所反映。

《梁書》,唐姚思廉撰。56卷。紀傳體南朝梁代史。本書是現存梁史的比較原始的記載,范縝、阮孝續、陶弘景等傳,保存了當時思想、文化、醫葯方面的史料。但全書無表志。

《陳書》,唐姚思廉撰。36卷。紀傳體南朝陳代史。全書無表無志,與所撰《梁書》相同。

《魏書》,北齊魏收撰。130卷。紀傳體北魏史。受命修撰的雖有多人,實由魏收獨立完成。魏收從北齊統治者立場出發,以魏和東魏為正統,不為西魏三帝立紀,稱晉為僭偽,凡劉陪、石勒及宋、齊、梁、陳都入外國傳。本書中的《釋老志》《官氏志》《食貨志》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北齊書》,原名《齊書》,宋時加「北」字,以與蕭子顯的《南齊書》區別。唐李百葯撰。50卷。紀傳體北齊史。無表志。作者多採用王劭《齊志》,文筆生動,並保留當時口語。

《周書》,唐令狐德棻等撰。紀傳體北周史,無表志,50卷。今本多取《北史》補入,已非原來面目。

《隋書》,唐魏徵等撰。85卷。紀傳體隋代史。內容歷敘梁陳齊周的典章制度,詳於隋代。基中《經籍志》創立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成為舊目當中書籍分類的標准。本書對隋朝統治階級的荒淫殘暴有所揭露,並顯示了隋末農民大起義的威力。十志如《食貨》《地理》《天文》《經籍》等,綜合五代,也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南史》,唐李延壽撰。80卷。記南朝宋、齊、梁、陳四代歷史,紀傳體,無表志。

《舊唐書》,原書《唐書》,因與歐陽修等所撰《新唐書》區別,故稱。本書保存唐代史料,司馬光編撰《資治通鑒》,即多據本書。

《新唐書》,宋代歐陽修、宋祁等撰。225卷。紀傳體通史。本書在史料上對《舊唐書》有所補充,首創《兵》《儀衛》《選舉》三志,並增撰各表,又專立《藩鎮傳》記述沿革,皆可供參考。

《舊五代史》,原名《五代史》,因與歐陽修所撰《五代史記》區別,故稱。150卷。紀傳體五代史。分梁、唐、晉、漢、周五書,故原稱《梁唐晉漢周書》。此書文獻,故紀傳多首尾完備,事實較詳。

《五代史記》即《新五代史》,宋歐陽。74卷。紀傳體五代史。列傳皆用類傳。本書間采小筆記,以補舊史之缺,有一特殊史料價值。

《宋史》,元脫脫領銜,歐陽玄等編撰。496卷。紀傳體宋代史。首創《道學傳》,以道學為判斷是非的標准。

《遼史》,元脫脫等撰。116卷。紀傳體遼代史。

《金史》,元脫脫等撰。135卷。紀傳體金代史。

《元史》,明宋濂等撰。210卷。紀傳體元代史。保存了較多的史料。

《明史》,清張廷玉等撰。332卷。紀傳體明代史。本書取材頗富,歷經三次訂正,有一定史料價值。

⑸ 郭守敬發明了什麼

郭守敬發明了簡儀、赤道經緯和日晷、高表與景符等儀器。

元初的天文儀器,大部分都是宋、金時期遺留下來的,儀器破舊已經影響到了精確度。因此郭守敬在原儀器的基礎上進行改制,並在實踐中重新設計。在三年的時間里,郭守敬改制和重新創造了十多種天文儀器。其中主要的是簡儀、赤道經緯和日晷三種儀器結合利用,用來觀察天空中的日、月、星宿的運動,改進後的儀器不受儀器上圓環陰影的影響。高表與景符是一組測量日影的儀器,是郭守敬的創新,把過去的八尺改為四丈高表,表上架設橫梁,石圭上放置景符透影和景符上的日影重合時,即當地日中時刻,用這種儀器測得的是日心之影,較前測得的日邊之影更加精密,這是時刻儀器上一個很大的改進。

簡儀,是元代漢族天文學家郭守敬於公元1276年創制的一種測量天體位置的儀器。因將結構繁復的唐宋渾儀加以革新簡化而成,故稱簡儀。簡儀的創制,是中國天文儀器製造史上的一大飛躍,是當時世界上的一項先進技術。歐洲直到三百多年之後的1598年才由丹麥天文學家第谷發明與之類似的裝置。

簡介郭守敬

郭守敬(1231-1316),字若思,元朝著名的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專家。漢族,順德邢台(邢台市邢台縣)人。生於元太宗三年,卒於元仁宗延佑三年。郭守敬曾擔任都水監,負責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運河。1276年郭守敬修訂新歷法,經4年時間制訂出《授時歷》,通行360多年。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一種歷法。1291年1月26日,元世祖根據郭守敬的建議,引大都西北的諸泉水,在金國原來運糧河的基礎上重加修鑿,東至通州入白河,全長164里,建壩湖11處,計20座。取名「通惠河」。1981年,為紀念郭守敬誕辰750周年,國際天文學會以他的名字為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命名。

他的一生主要是從事科學研究工作,在科學活動中,他精心觀察客觀事物的特點,從中掌據它們的發展規律;他能很好地發現和總結勞動人民的發明創造,從具體實踐中得到運用和提高;他善於從別人的經驗教訓中吸取有用的東西,取長補短,使自已的科學研究事業逐漸趨於完善。但是,他從不滿足前人的現成經驗,敢於大膽探索,富有創新精神。由於他孜孜不倦、刻苦鑽研、勤奮實干,所以在天文、歷法、水利和數學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⑹ 如何評價元朝學者郭守敬 郭守敬有哪些成就和功績

D 試題分析:元代科學家郭守敬革新渾儀,製作了更為簡化、更為精密的簡儀,比歐洲發明同類儀器早 300 多年。另外郭守敬編訂的《授時歷》是我國古代最精密的歷法。它以365.2425天為一年,同地球繞太陽一周的實際時間只差 26 秒,與現行公歷基本相同,比現行公歷的頒行早了三百年。因此選D。

⑺ 早於歐洲200年以上的科學技術成就有那些

一)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及其西傳

1.造紙術

(1)西漢先後出現絮紙和麻纖維紙。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繪有地圖的紙,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紙。

(2)東漢宦官蔡倫於105年改進造紙術,製造植物纖維紙。

(3)造紙術6世紀傳到朝鮮、越南和日本,8世紀傳到中亞,並經阿拉伯人傳到非洲和歐洲。

2.印刷術

(1)隋唐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經、日歷和詩,現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我國印製的《金剛經》卷子。

(2)五代有了雕版印刷的整部書籍。

(3)宋代雕版印刷業很發達,刻印的書,字體工整,裝訂精美。11世紀中葉,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比歐洲早400年。

(4)元朝出現錫、木活字。後來又有銅、鉛活字印書。

(5)活字印刷術發明後,向東傳入朝鮮、日本,向西傳入埃及和歐洲,改變了當時歐洲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受高等教育的狀況。

3.指南針

(1)戰國時期發現磁石指南特性,發明「司南」。

(2)北宋已會使用磁針指南,後來把磁針裝在羅盤上,製成指南針用於航海。

(3)南宋時指南針傳到印度、阿拉伯、波斯等國,促進了各國航海事業發展,並為新航路的開辟和實現環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條件。

4.火葯

(1)唐朝時《真元妙道要略》一書最早提到了火葯,唐末火葯開始用於軍事。

(2)北宋時火葯已廣泛在軍事上使用,東京設立「廣備攻城作」,製造火葯和火器;宋仁宗時成書的《武經總要》記載了許多火器的製作方法。

(3)南宋時發明了「突火槍」,管形火器的出現,開創了人類作戰史的新階段。

(4)金的火器製造業比較發達,所制的「震天雷」、「飛火槍」威力很大。金的軍隊用這兩種火器打退了蒙古軍隊的進攻,取得局部勝利。

(5)我國發明的火葯在13世紀中期傳入阿拉伯,後來又由阿拉伯傳入歐洲。

(二)中國古代的天文歷法成就

(1)夏朝:歷法「夏小正」,載有一年中各個月份的物候、天象、氣象和農事情況。

(2)商朝:干支紀日法是商朝歷法最大成就,它是世界上延續時間最長的紀日方法。商朝甲骨文保留了我國最早的日食、月食和新星記錄。

(3)春秋:留下世界公認的關於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比歐洲早670多年。歷法已經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統,基本上確立了十九年七閏的原則,比歐洲早160年。

(4)戰國:《甘石星經》是世界最早的天文學著作;人們還測定了一年的季節。

(5)西漢:武帝時制定「太初歷」。前28年西漢關於太陽黑子的記錄是世界最早的太陽黑子記錄。

(6)東漢:張衡發明了渾天儀和地動儀(比歐洲早1700多年)。

(7)隋唐:①隋朝天文學家劉焯編制的《皇極歷》,創立了計算日月運行的新方法,是當時最先進的歷法。②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在《皇極歷》的基礎上制定的《大衍歷》,比較准確地反映了太陽運行的規律,系統周密,表明中國古代歷法體系的成熟。③一行還是世界上用科學方法實測地球子午線長度的創始人。

(8)元朝:元初設立太史局編制新歷法。郭守敬改進了簡儀和圭表,主持全國范圍的天文測量,編《授時歷》年周期與現行公歷同,但早於現行公歷300年問世。

(三)中國古代的數學成就

(1)西周:商高講過「勾三股四弦五」這一勾股定理特例,載於《周髀算經》。

(2)春秋:九九乘法表。

(3)西漢:劉歆推算圓周率為3.1547。

(4)東漢:《九章算術》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應用數學。

(5)三國:劉徽運用極限理論,提出計算圓周率的正確方法。

(6)南朝:祖沖之精確地算出圓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這一成果比歐洲早一千年。他還為《九章算術》作注。又著《綴術》等書。

(7)唐朝:著名數學家王孝通撰寫的《緝古算經》,首次提出三次方程式正根的解法,能解決工程建設中上下寬狹不一的計算問題,是對古代數學理論的卓越貢獻,比阿拉伯人早三百多年,比歐洲早六百多年。

(8)明代:數學家程大位編著《演算法統宗》,奠定了後世珠演算法基礎。

(9)清代:蒙古族數學家明安圖推出「割圓九術」,將其研究成果整理成《割圓密率捷法》。他用解析幾何方法把三角函數和圓周率的研究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四)中國古代的醫學成就

(1)商周:已有豐富的醫葯學知識。

(2)戰國:扁鵲是當時的名醫,後代醫家奉之為「脈學之宗」。他發明的「四診法」成為中國中醫傳統的診病法。醫學分科。有著名的醫學著作《內經》。

(3)西漢:戰國問世,西漢編定的《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較早的重要醫學文獻,奠定了祖國醫學的理論基礎。西漢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醫方經》記載了幾百個葯方。

(4)東漢:《神農本草經》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葯物學著作。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後世中醫的重要經典,後人稱張仲景為「醫聖」。華佗擅長外科手術,被譽為「神醫」。他發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

(5)隋唐:①我國的一些外科手術,如拔牙、血管結扎等,是世界上最先進的。②隋朝太醫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是古代醫學史上探討病因、病理內容最豐富的一部著作。③唐朝傑出醫學家孫思邈著的《千金方》,全面總結歷代和當時的醫學成果,有許多創見,在我國醫葯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④吐蕃名醫元丹貢布編著的《四部醫典》,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⑤唐高宗時編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國家頒布的葯典。

(6)北宋:①醫學以小兒科、產科和針灸科最著名。②《小兒葯證直訣》為我國古代重要的兒科著作。③《十產論》是著名的產科著作。④針灸學家設計了便於醫術學習的針灸銅人模型。⑤《洗冤錄》是南宋法醫學家宋慈所著,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法醫學書籍。⑥王安石變法時設太醫局,局內辦有醫學校。

(7)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葯物一千八百多種,方劑一萬多個,全面總結了16世紀以前的中國醫葯學,被譽為「東方醫葯巨典」。

(五)中國古代的地理成就

(1)《周易》一書首先提出了「地理」名稱。

(2)戰國時期的《山海經》反映了那個時期人們對中外地理的認識。

(3)西晉裴秀繪制出《禹貢地域圖》,提出繪制地圖的6項原則,即「制圖六體」。這一理論一直沿用到明末。

(4)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作《水經注》,是一部綜合性地理著作。

(5)明代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記》是一部地理學巨著,書中對石灰岩溶蝕地貌的觀察和記述,早於歐洲約兩個世紀。

(六)農業、手工業論著

(1)《齊民要術》:北魏賈思勰著,是現存一部最早、最完整的農書。

(2)《夢溪筆談》:北宋沈括著,是我國科學發展史上的珍貴遺產。

(3)《農政全書》:明末徐光啟著,論述了農學理論,並介紹了歐洲的水利方法,是我國古代優秀的農學著作。

(4)《天工開物》:明末清初的科學家宋應星所著,被後人譽為「17世紀中國工藝網路全書」。

(5)《河防一覽》:明朝潘繼馴所著,總結了我國古代治理黃河水患的經驗。

(七)中國古代領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1)先秦:商朝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和月食記錄。春秋魯國天文學家留下世界上關於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戰國甘德、石申的《甘石星經》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

(2)秦漢:編寫於前1世紀的《周髀算經》比西方早500年提出勾股定理的特例。西漢《九章算術》有些內容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張衡的地動儀是世界上最早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比歐洲早1700多年。

(3)三國兩晉南北朝:祖沖之在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准確到小數點後七位數,比歐洲早1100多年。

(4)隋唐:趙州橋是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測量子午線。唐太宗時辦了分科較細的醫學校,比西方早200年。《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編定和頒布的葯典,比歐洲早800年。《金剛經》卷子是現存世界上最早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5)宋元: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比歐洲早400年。發明了指南針並用於航海。唐宋時發明了火葯和火葯武器。沈括的「十二氣歷」比英國早800年。郭守敬的《授時歷》比現行公歷確立早300年。

同步導學

我國古代科學技術能夠達到較高水平的原因:從科學技術史的角度來看,中國的確有許多發現、發明對世界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那麼古代中國科學技術為什麼能取得較高成就呢?這除了我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人民聰明勤奮,在長期和自然界作斗爭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知識這些條件外,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制度功不可沒。在封建社會,個體農民、小地主、手工業者,他們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供養脫離生產的科學技術人員,因此對於科學技術的發展來說,國家的支持就顯得特別重要。比如,造紙

技術的改進是在宮廷官員領導下取得的,經過皇帝下令推廣。張騫、班超、甘英等探險家開辟絲綢之路,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都是由朝廷組織的。火葯雖然來自煉丹術,如果沒有統治者的支持,煉丹家不但無法生活,更沒有煉丹必須的設備和原料。標志航海技術水平的鄭和遠航,完全是由國家組織領導的。各朝都把天文的機構——司天監由高級官吏太史令直接領導。皇帝還經常過問天文觀測的歷法改革。我國所以有世界最豐富的天象記錄,應該主要歸功於中央集權國家的支持和組織。

中國科學技術自身的缺陷:盡管中國古代在科學技術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其自身的缺陷也是十分明顯的。從直觀上看,中國的科學技術只停留在經驗的形態上,缺少歐洲近代科學嚴密的理論體系,也沒有得出普遍的科學規律和定則來。這說明它自身有著明顯的缺陷,大體有如下幾方面的弊病:(1)滿足於實際上的應用,沒有形成理論上探討和深思的風氣。對自然現象的觀測入微,是中國學者的一大特長。比如,人人都看到過下雪現象,而中國古代的學者卻能首先發現雪花的結晶體是六角形的幾何體。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發現。但是,每一個角之間的關系,中國學者卻從不深究,更未從幾何學的角度去作探討。這和古希臘幾何學形成鮮明對照。(2)中國學者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觀,這種世界觀中包含一些人與自然協調的正確思想,但也會妨礙對自然的研究,更無益於對人事的研究。中國有對太陽黑子、彗星、隕石雨、日暈、月暈、新星、超新星的最早觀察和記錄,然而長期以來,卻把它們與人事聯系在一起,糾纏不清。(3)科學實驗是建立近代科學的基礎。不進行實驗,便不能由表及裡,發現事物內部的運動規律。實驗是受控的,只要掌握受控條件,任何人都可以得出同樣的預期結果。中國古代的學者缺少這方面的傳統訓練。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王陽明「格竹子」。王陽明是影響幾代人的大學問家,他的朋友坐在亭子里觀察竹子生長的機理,一連坐了3晝夜,終於病倒;他繼而靜觀7天,仍無所獲,他便得出道理,認為「其格物之功只能在身心上做」。這些大思想家認為,「致知在格物,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研究自然事物變成了心性之學。

東西方科學技術的差距從15世紀開始:大約從15世紀後半期開始,近代科學在西歐興起,我國的科學技術不但被西方迅速趕上和超過,而且日益走向衰落。首先這一時期中西科學技術成果在內容和方法上的差距加大。在內容上,中國在科學上的主要成就大多屬於應用科學,如《本草綱目》、《農政全書》、《天工開物》等。而同一時期西方科學的發展主要是理論科學。科學家努力的重點,不在於實際的應用,而在於對事物及其規律的探索。例如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如果從實用的觀點看,比起托勒密的「地心說」不能顯出明顯的優越性,但就人類對太陽系的認識而言,哥白尼學說更能反映天體運行的本質。伽利略更是一位對理論充滿情趣的人,他對自由落體定律、慣性定律、拋物體運動的軌跡等所做的探索,大都寄予對事物和規律的追尋。在研究方法上,西方科學家所進行的科學研究大多使用觀察和實驗的方法。而中國仍然主要採用傳統的整理典籍和總結經驗的方法。李時珍《本草綱目》的成書過程,充分體現著這一傳統研究方法的使用過程。16世紀中西科學在內容上和研究方法上的差別,正是近代科學與傳統科學本質差別的具體體現。

為什麼中國沒有產生近代科學?(1)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固有的分散性和狹隘性,不可能使科學應用達到較大規模,從而使近代科學的產生和應用失去了應有的土壤。(2)封建統治者實行「重農抑商」和「閉關鎖國」政策,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也阻礙了和工商業有關的科技的發展。(3)明清統治者實行文化專制主義,如八股取士,大興文字獄,把大量知識分子迫入了脫離實際、脫離生產、脫離對自然界觀察研究的歧途,使近代科學在中國失去了產生和發展的政治文化基礎。(4)教育的落後。中國封建教育以儒學為主要內容,以培養封建官吏為目的,很少涉及生產和科學知識。而在教育上採取的私塾教育,既不利於科學間的互相融合,也不利於培養大批人才。總之,日趨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礙中國近代科學出現的最根本原因。

中國古代「匠」的地位:在封建官僚社會里,科學家、技師、工匠不像在古希臘或近代歐洲那樣,有著獨立的社會地位,一般來講,在政治和經濟上都服從於封建國家。大型的水利工程和土木工程自不必說,幾乎任何一種新式的復雜機械,如早期的水車和歷代水力趨動的天文儀器,不是在皇家宮廷製作,便是在地方豪門的家庭作坊里產生。這些科學家、技師有的本身就是官吏,有的是依附於官吏的食客。張衡、杜詩、蔡倫、宇文愷、李誡、蘇頌、沈括、燕肅、郭守敬都是做過官的人,馬鈞、耿詢、丁諼則是依附於豪門貴族的門人。因此,科學家們的成就,就往往取決於封建國家的盛衰。大體說來,封建國家國勢強盛時,諸如天文學、都邑營造、車服器械等方面,就會有所發展,反之,就無所建樹。百工的地位,比出身於士大夫階層的科學家更低的多。他們從事的職業往往被稱為「賤業」的倍受歧視。百工的技藝常常通過血統延嗣一代一代留傳下來,具有濃厚的狹隘性和保守性,一旦家族絕嗣,世代辛勤積累的寶貴技藝就會頻於失傳。這種恪守祖傳的技術模式妨礙技術的交流,並與科學的精神背道而馳。

古代科學技術成就與局限性給我們的啟示:從國家來講,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經濟搞上去,為科學技術的發展奠定雄厚的物質基礎;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文化教育事業,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要重視人才,尊重人才,充分發揮科技人才的作用,要建立知識創新體系,鼓勵知識創新。要充分認識科學理論的指導意義,明確科學技術的作用。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明確在激烈的科學技術競爭中,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是極其重要的。

⑻ 為什麼說應該把第谷譽為「歐洲的郭守敬」

明末來華的德國傳教士湯若望曾推崇郭守敬是「中國的第谷」。郭守敬和第谷都是卓越的天文儀器製造專家和觀測天文學大師,他們的天文觀測精度都已接近甚至達到使用古代天文儀器所能獲得的極限精度。第谷提出了第谷宇宙體系,而郭守敬則編制了當時世界上最精確的歷法——《授時歷》;第谷同時是星占家,而郭守敬則兼有比星占更實在得多的專長,他是著名的治水專家。對比之下,郭守敬確實不比第谷有什麼遜色之處。然而,郭守敬比第谷要早三百多年。因此,有人認為,也許應該把第谷譽為「歐洲的郭守敬」更恰當些。

閱讀全文

與郭守敬發明了什麼比歐洲早300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東靈通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瀏覽:6
海南證券從業資格證書領取 瀏覽:846
成果有男票嗎 瀏覽:828
知識產權法04任務0001答案 瀏覽:691
馬鞍山519日停電通知 瀏覽:977
馬鞍山金鷹營業時間 瀏覽:91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
小陸離與成果 瀏覽:654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