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健康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
人生最大的財富是健康。健康長壽是人們追求的理想。健康的價值,貴重無比。人類為了追求它,不惜付出時間、血汗、勞力和財富,因為健康是生命的源泉,事業發展的本錢,家庭幸福的基礎,民族興旺的標志和國家昌盛的保障。有這樣一個比喻,把一個健康的人比做1,這個人可以依自己的聰明才智、知識層次、個人素質、道德修養、綜合能力,創造出10倍、100倍、1000倍乃至無窮大的社會財富。這些財富是後面的無數個零,而他一旦倒下,心臟不再跳動了,即使他身後有數不盡的「零」,終歸還是零,他再也不能為人類、為社會創造任何財富了。這個比喻有一定的道理,它告訴人們,健康是基礎,健康是保障,健康是根本,健康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
❷ 健康科技是什麼(概念)200字左右
以科技和技術為支撐、以專業化服務為手段、以數據平台和雲計算為核心、以客戶滿意提升、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為目標的完整健康服務解決方案,為中國的健康產業創造良好的產業價值與社會效益。
健康服務是對患者、亞健康、健康等人群所面臨的健康風險或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進行全面監測、分析和評估,制定個性化保健方案長期管理、並進行健康教育,定期進行健康引導與健康促進,以規范其健康行為、防範和減少健康風險。從慢病管理、營養、運動、心理、生理、養生、康復等多個方面提供全面服務。
健康是指一個人在身體、精神和社會等方面都處於良好的狀態。傳統的健康觀是「無病即健康」,現代人的健康觀是整體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僅是軀體沒有疾病,還要具備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現代人的健康內容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心靈健康、社會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環境健康等。健康是人的基本權利,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之一;健康是生活質量的基礎;健康是人類自我覺醒的重要方面;健康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狀態,有著豐富深蘊的內涵。
197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給健康所下的正式定義/衡量是否健康的十項標准: 精力充沛,能從容不迫的應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於承擔任務,不挑剔; 善於休息,睡眠良好; 應變能力強,能適應各種環境變化; 對一般感冒和傳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 體重適當,體態均勻,身體各部位比例協調; 眼睛明亮,反應敏銳,眼瞼不發炎; 牙齒潔白,無缺損,無疼痛感,牙齦正常,無蛀牙; 頭發光潔,無頭屑; 肌膚有光澤,有彈性,走路輕松,有活力。 健康不僅僅是指沒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種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上的完全良好狀態。也就是說健康的人要有強壯的體魄和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並能與其所處的社會及自然環境保持協調的關系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❸ 保持健康的四大基礎是什麼
基石一、合理膳食
一、二、三、四、五,紅、黃、綠、白、黑
「一」是每天喝一袋牛奶
「二」是250克至350克碳水化合物
「三」是三份高蛋白
「四」是四句話:有精有細、不甜不咸、三四五頓、七八分飽
「五」是500克蔬菜和水果
「紅」是一天一到兩個西紅柿
「黃」是補充維生素A
「綠」是常喝綠茶
「白」是燕麥粉、燕麥片
「黑」是黑木耳
基石二、適量運動
最好的運動是走路。
有恆:即持之以恆,
有序:循序漸進
有度:適度運動
"三"是指每天步行3公里,時間在30分鍾以上;
"五"是指每周要運動5次以上,只有規律性運動才能有效果,至少應保證每周3次以上的運動;
"七"是運動後心率加年齡約為170,這樣的運動量屬中等強度,能保持有氧代謝。
基石三、戒煙限酒
煙應戒除,實在戒不了,則每天不超過5支。限酒是指每天可少量飲酒,但不可酗酒,標準是不超過15毫升的酒精,相當於葡萄酒100毫升,白酒25 毫升,啤酒300毫升。
適量飲酒有身體有好處
基石四、心理平衡
健康四大基石中,心理平衡最重要。
保持心理平衡要作到
3個快樂:一心助人為樂、事事知足長樂、常常自得其樂;三個正確:正確對待自已、正確對待他人、正確對待社會;
三個既要:既要盡心盡意奉獻社會,又要盡情品味美好人生;既要在事業上有顆進取心,又要在生活中有顆平常心;既要精益求精於本職工作,又要有多姿多彩的業餘生活。
❹ 世界衛生提出健康的概念是指在哪幾方面都完善的狀態
新的健康概念:人的健康分為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會適應健康4個層次,並且後面的健康層次是以前面的健康層次為基礎而發展的更高級的健康層次。
生理健康層次。指的是人體的組織結構完整和生理功能正常。人體的生理功能是指以人體內部的組織結構為基礎,以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為目的,協調一致的復雜而高級的運動形式。生理健康是其他健康層次的基礎,是自然人的健康。
心理健康層次。判斷心理是否健康有3項基本原則:(一)心理與環境的同一性,指心理反映客觀現實無論在形式或內容上均應同客觀環境保持一致。(二)心理與行為的整體性,指一個人的認識,體驗、情感、意識等心理活動和行為是一個完整和協調一致的統一體。(三)人格的穩定性,指一個人在長期的生活經歷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個性心理特徵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道德健康層次。道德健康以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為基礎,並高於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發展。首先健康的最高標準是「無私利人」;基本標準是「為已利他」;不健康的表現是「損人利已」和「純粹害人」。
社會適應健康層次。社會適應是指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的角色適應,包括職業角色,家庭角色及學習、娛樂中的角色轉換與人際關系等方面的適應。社會適應良好,不僅要具有較強的社會交往能力,工作能力和廣博的文化科學知識,不僅能勝任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的各種角色,而且能創造性地取得成就貢獻於社會,達到自我成就、自我實現,這是最高境界。缺乏角色意識,發生角色錯位是社會適應健康不良的表現。
❺ 關於健康問題
1、保證營養三餐時間固定少吃零食每天飲食要有蛋奶肉
2、多喝水多吃水多做適量運動要太劇烈
3、要吃特別乾燥辛辣食物防上火
4、注意衛生常洗澡每天換內衣
5、注意和人溝通保持心情舒暢了解自己自身情況保證身心愉快
❻ 什麼是健康促進
健康教育——通過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的社會教育活動,使人們自覺地採納有益於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減輕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預防疾病,促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並對教育效果作出評價。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人們樹立健康意識、促使人們改變不健康的行為生活方式,養成良好的行為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通過健康教育,能幫助人們了解哪些行為是影響健康的,並能自覺地選擇有益於健康的行為生活方式。
健康促進(health promotion)——,是指運用行政的或組織的手段,廣泛協調社會各相關部門以及社區、家庭和個人,使其履行各自對健康的責任,共同維護和促進健康的一種社會行為和社會戰略。
基本上包含了以下主要內容:①健康促進涉及整個人群的健康和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而不僅僅是針對某些疾病或者某些疾病的危險因素;②健康促進主要是直接作用於影響健康的病因或危險因素的活動或行動;③健康促進不僅作用於衛生領域,還作用於社會各個領域,健康促進指導下的疾病控制已非單純的醫療衛生服務,而應採取多部門多學科多專業的廣泛合作;④健康促進特別強調個體與組織的有效和積極的參與。
我們認為,健康促進是指健康教育以及能促使行為與環境改變的政策、法規、組織的結合體,是影響、教育人們健康的一切活動的全部過程。健康教育是健康促進的組成要素之一。政策、法規、組織以及其它環境的支持都是健康促進的組成部分,但它需要與健康教育相結合,沒有健康教育,健康促進將成為徒有虛名的概念。另一方面,如果健康教育得不到有效的環境(包括政治、社會、經濟、自然環境)的支持,健康教育盡管能成功地幫助個體為改變某些行為作出努力,但明顯是軟弱無力的。
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的區別
健康教育 健康促進
內涵本質: 教育→參與→行為改變 行為改變→可持續性環境支持
主要方法: 傳播結合教育,以教育為主 多因素全方位整合性,
強調組織行為和支持性環境的營造
特點: 以行為改變為核心, 社會參與、多部門合作
常局限疾病危險因素全 對影響健康危險因素立體干預
效果: 可致kap的變化, 個體和群體健康水平的
可帶來個體健康水平的提高,但難以持久 提高效果的持久性
❼ 群求一段不少於100字關於「醫療衛生事業對於全民的重要性」的短文。很急!!! 能人強薦。。。
醫療衛生事業關繫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老病死,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是社會高度關注的熱點,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之一。人民群眾往往通過醫療衛生服務看經濟發展成果,看政府管理能力,看黨風政風建設,看社會和諧公平。深入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認真落實以人為本和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大力發展我國醫療衛生事業,保障公共衛生安全,適應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需求,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是擺在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特別是衛生系統廣大醫療衛生工作者面前的重大歷史任務。
黨中央提出了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努力建設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實現這個任務,涉及各方面的工作,其中衛生事業發展是重要的一環。
第一,衛生工作直接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黨的十六大把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質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之一,要求我們「建立適應新形勢要求的衛生服務體系和醫療保健體系,著力改善農村醫療衛生狀況,提高城鄉居民的醫療保健水平。」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堅持統籌兼顧,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精髓,在於人民群眾的利益高於一切。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群眾利益無小事,要求我們時時刻刻把群眾利益放在心上,盡心盡力把涉及群眾利益的事情辦好。衛生工作涉及千家萬戶,事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衛生工作做得好,可以有效維護人民的健康權益,反之,就會影響甚至損害群眾的利益。各級政府、衛生部門和廣大醫療衛生工作者都必須時刻想著廣大群眾,特別是低收入群眾的衛生醫療保健問題,制定政策、措施都必須考慮群眾的利益,考慮群眾能不能受益,受益面和受益程度有多大。只有這樣,才能堅持衛生事業改革與發展的正確方向,適應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衛生與健康需求。
第二,衛生事業與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人才資源是國家第一資源,良好的國民健康素質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本條件之一。在舊中國,國力萎縮,民生凋敝,原因之一就是「東亞病夫」的帽子戴了一百多年。國民健康素質從微觀上講是個人體力、智力和心理的社會適應能力,從宏觀上講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綜合實力的反映。國民健康素質是生產力發展的基礎,是勞動者生存發展的基礎,也是人的智力、體力和科研開發能力的基礎,是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世界銀行曾經測算,在過去40年的世界經濟增長中,約8—10%來自於人們健康水平的提高。哈佛大學研究指出,亞洲經濟發展的奇跡大約30—40%來源於本地區人群健康的改善。因此,發展衛生事業,不斷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質,不僅關系人民群眾的健康,也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另一方面,提高居民健康素質也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目的之一。我們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本目的,是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和健康水平。中央提出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其中一個重要內容是維護群眾的健康權益。胡錦濤總書記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使人民通過醫療衛生服務享受經濟發展的成果。沒有健康,就沒有小康;沒有健康,將會失去一切。健康是群眾的基本權益,是保持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前提,維護人民健康是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責。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健康的需求不斷提高,「奔小康,要健康」的觀念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居民健康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國民健康素質已成為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具體體現。那種認為醫療衛生事業是消費性行業,增加衛生投入是增加政府負擔的觀念是不對的。
第三,發展衛生事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胡錦濤總書記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體目標,要求我們社會的民主法制應該比較健全,公平正義得到充分體現,社會群體和社會組織充滿活力,不同利益關系有效協調,社會管理和組織方式有條不紊,社會秩序穩定有序,人民群眾關注的突出問題能夠妥善解決。衛生醫療是社會高度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也是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之一。經過抗擊非典的斗爭,黨和政府對衛生工作的重視程度空前提高,各部門和社會各界對衛生工作支持力度空前加大,人民群眾期盼發展衛生醫療事業的熱度也空前增強,衛生事業發展面臨空前良好的機遇。我們必須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建立健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機制,有效應對重大突發傳染病疫情、重大食物中毒事件,以及嚴重自然災害、安全事故等引發的公共衛生事件;加強艾滋病、結核病、血吸蟲病、肝炎等嚴重威脅群眾健康的重大傳染病的防治力度,加強對惡性腫瘤、高血壓、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等嚴重威脅人民生命的重大疾病的預防控制;採取積極有效措施,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緩解城鄉之間、地區之間、不同收入人群之間獲得醫療衛生服務的差距,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如果這些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群眾有病無處醫、沒錢治,損害健康,危及生命,就必然影響社會的公平、和諧、安定、有序。
第四,保證群眾健康權益是政府的重要職責。我們黨的宗旨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維護人民群眾利益。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不僅是居民和社會的責任,也是各級政府的責任。各級政府應該把保障群眾衛生健康權益放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保障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提高國民素質的大局之中,統籌謀劃、安排、部署。把逐步縮小城鄉之間、地區之間、不同收入人群之間獲得醫療衛生服務的差距,作為必須認真解決的問題。在任何社會中,社會成員之間存在一定的醫療服務差距是難以避免的,但如果差距過大,長期得不到解決,必然會影響國民健康素質,影響社會安定團結,影響群眾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信心。加快醫療衛生事業發展,逐步縮小醫療衛生服務差距,使廣大群眾普遍享受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成果,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是黨中央、國務院的期望,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要求。
自己刪減吧。
❽ 健康促進和健康教育可理解為等同概念,這句話是否正確
【英盛觀察】這句話是錯誤的。
一、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health ecation)是通過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的社會和教育活動,促使人們自願地改變不良的健康行為和影響健康行為的相關因素,消除或減輕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預防疾病,促進健康和提高生活質量。
健康教育的核心問題是促使個體或群體改變不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尤其是組織行為改變。誠然,改變行為與生活方式是艱巨的、復雜的過程。許多不良行為並非屬於個人責任,也不是有了個人的願望就可以改變的,因為許多不良行為或生活方式受社會習俗、文化背景、經濟條件、衛生服務等影響,更廣泛的行為涉及生活狀況,如居住條件、飲食習慣、工作條件、市場供應、社會規范、環境狀況等。因此,要改變行為還必須增進有利健康的相關因素,如獲得充足的資源、有效的社區領導和社會的支持以及自我幫助的技能等,此外還要採取各種方法幫助群眾了解他們自己的健康狀況並做出自己的選擇以改善他們的健康,而不是強迫他們改變某種行為,所以健康教育必須是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的教育過程,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迄今為止,仍有不少人把健康教育與衛生宣傳等同起來,無疑,衛生知識的傳播是十分必要的,但當個體和群體做出健康選擇時,更需要得到有利於健康的政策、物質的、社會的和經濟環境的支持、自我保健技能的掌握、可獲得一定的衛生服務等,否則要改變行為是困難的。因此單純傳播衛生知識的衛生宣傳是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而不等於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應提供改變行為所必須的知識、技能和服務以促使個體、群體和社會的行為改變。
二、健康促進
健康促進(health promotion)的概念比健康教育更為廣義。1986年在加拿大渥太華召開的第一屆國際健康促進大會發表的《渥太華憲章》中指出:"健康促進是促使人們提高、維護和改善他們自身健康的過程。"這一定義表達了健康促進的目的和哲理,也強調了范圍和方法。
《渥太華憲章》並提出了健康促進的五點策略:
1、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 健康促進超越了保健范疇,它把健康問題提到了各個部門、各級領導的議事日程上,使他們了解他們的決策對健康後果的影響並承擔健康的責任。
健康促進的政策由多樣而互補的各方面綜合而成,它包括政策、法規、財政、稅收和組織改變等。
2、創造支持性環境 人類與其生存的環境是密不可分的,這是對健康採取社會-生態學方法的基礎。健康促進在於創造一種安全、舒適、滿意、愉悅的生活和工作條件。任何健康促進策略必須提出:保護自然,創造良好的環境以及保護自然資源。
3、強化社區性行動 健康促進工作是通過具體和有效的社區行動,包括確定需優先解決的健康問題,做出決策,設計策略及其執行,以達到促進健康的目標。在這一過程中核心問題是賦予社區以當家作主、積極參與和主宰自己命運的權利。
4、發展個人技能 健康促進通過提供信息、健康教育和提高生活技能以支持個人和社會的發展,這樣做的目的是使群眾能更有效地維護自身的健康和他們的生存環境,並做出有利於健康的選擇。
5、調整衛生服務方向 衛生部門的作用不僅僅是提供臨床與治療服務而必須堅持健康促進的方向。調整衛生服務方向也要求更重視衛生研究及專業教育與培訓的轉變,並立足於把一個完整的人的總需求作為服務對象。
綜上所述,健康促進的概念要比健康教育更為完整,因為健康促進涵蓋了健康教育和生態學因素(環境因素和行政手段)。健康促進是指一切能促使行為和生活條件向有益於健康改變的教育與生態學支持的綜合體。健康促進是健康教育發展的結果。健康促進是新的公共衛生方法的精髓,是"人人享有衛生保健"全球戰略的關鍵要素。
❾ 如何論證健康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
一是加強和改善財政宏觀調控,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結合稅制改革完善結構性減稅政策,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加強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增強區域發展的協調性。二是完善強農惠農富農財稅政策,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鞏固農業基礎地位,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深化農村綜合改革。三是促進社會事業發展,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動教育事業加快發展,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強化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加強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優化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四是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加強財經對外交流合作。健全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財政體制,完善預算管理制度,推進稅收制度改革,深化財經對外交流合作。五是推進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提高財政管理績效。完善財政法律制度體系,提高預算管理水平,強化「兩基」建設,加強政府性債務管理,推進財政管理信息化建設,狠抓增收節支,嚴格財政監督。六是加強財政幹部隊伍建設,大力改進工作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