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我愛發明吳冷

我愛發明吳冷

發布時間:2021-07-24 18:50:45

㈠ 給我一篇作文,好作文,急急急急急,結尾段也行

這一次的親身體驗,讓我懂得了獨立生活的重要性,更讓我明白了許多人生哲理,從這一刻起,我不再是那個怯懦無知的小孩,我開始漸漸成長起來,慢慢的成熟起來,我想,我將會在這以後的生活中,變得更加堅強,更加勇敢,更加自信,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

㈡ 古詩詞是在什麼時候發明

先秦時期的是兩言詩,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代表作是詩經和戰國後期的楚辭。兩漢的漢樂府詩,代表作是《古詩十九首》和《孔雀東南飛.魏晉時期以「三曹」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為中心組成鄴下文人集團,即後世稱道的「建安風骨」。還有「竹林七賢」。代表作有阮籍的82首《詠懷詩》,東晉末年陶淵明的山水田園詩,對唐代山水田園詩派有直接影響。南北朝時期,南方的代表詩人有謝靈運、鮑照等。南朝民歌清麗婉轉,代表作是《西洲曲》;北朝民歌粗獷剛健,代表作是《木蘭詩》。 唐代是中國詩歌史上的黃金時代,。「初唐四傑」,盛唐時期首先出現兩大詩歌流派:一是以王維、孟浩然等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派,多摩山范水,抒寫閑情逸致,風格清新自然;二是以高適、岑參、王昌齡等為代表的邊塞詩派,多寫邊塞風光和軍旅生活,或慷慨悲壯,或雄奇瑰麗。接著李白、杜甫橫空出世,被稱為我國詩歌史上雄視古今的「雙子星座」。安史之亂後,進人中唐時期,經過短期的過渡,唐詩呈現第二次繁榮。以白居易、元稹為代表,倡導了一場新樂府運動。他們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創作了《新樂府》、《秦中吟》等針砭時弊的諷喻詩。白居易的《長恨歌》、《琵琶行》是古代長篇歌行名篇,以韓愈、孟郊為代表的韓孟詩派崇尚險怪,以散文手法作詩。此外各具藝術個性的詩人還有劉禹錫、柳宗元等。中晚唐之交出現的「詩鬼」李賀,其詩冷艷深幽,恢奇詭譎,富有浪漫主義色彩。晚唐之世,詩風趨於卑弱,感傷色彩較濃,惟杜牧、李商隱成就最高,有「小李杜」之譽。杜牧擅七絕,詠史懷古、抒情寫景,無不清新俊逸,風姿絕代。李商隱工七律,風格深情綿邈,綺麗婉曲,尤其是「無題」詩,更是意蘊雋永,興寄深微,沉博絕麗,獨擅勝場。
宋詩總體成就不如唐詩,宋初詩人楊億、錢惟演等學李商隱,號西昆體。王禹俘、梅堯臣、蘇舜欽等反對西昆體,反對只講聲律辭藻與缺乏社會內容的流弊,奠定了宋詩健康發展的基礎,歐陽修倡導詩文革新運動,恢復關注現實的傳統,北宋詩壇影響最大的是「蘇黃」。即蘇軾和蘇軾,南宋詩人的傑出代表是「中興四大詩人」(陸游、尤袤、楊萬里、范成大)。到宋末,有文天祥、汪元量。金代最傑出的詩人是元好問。
元代出現了散曲。前期代表作家是關漢卿、馬致遠,後期代表作家是張可久、喬吉。馬致遠的小令《天凈沙,秋思》、睢景臣的套曲《般涉調·哨遍·高祖還鄉》是代表作。
明初,高啟、劉基等人的詩歌較有社會現實內容,但接著興起以朝廷輔弼大臣為首的「台閣體」詩派,歌功頌德,空廓浮泛。明中葉以後,以李夢陽、何景明為首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龍、王世貞為首的「後七子」,先後發起復古運動,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但他們盲目尊古,一味模擬,受到有識者的批評。先有以歸有光為代表的「唐宋派」起而矯之,繼有以袁宏道為代表的「公安派」,主張「獨抒性靈,不拘格套」,極大地沖擊了前後七子的復古主張。稍後的「竟陵派」鍾惺、譚元春等人,主張與「公安派」相仿,但追求幽深孤峭的詩風。清初,遺民詩人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人的詩歌具有強烈的民族感情和愛國思想。錢謙益、吳偉業等在清初詩壇影響很大。王士禎提倡「神韻」說,成為當時詩壇領袖。清中葉以後,考據學風盛極一時,影響到詩壇,遠離現實、重視形式和以學問為詩之風大熾,唯鄭燮反映民情之作、袁枚直抒性情之作、黃景仁獨寫哀怨之作較有特色。道光、咸豐年間,內憂外患日益嚴重,龔自珍以詩為武器,揭露社會黑暗,抒發報國大志,成為近代詩歌史上開一代風氣的第一位大詩人,贏得了「三百年來第一流」的稱譽。
詞是配合燕樂演唱的新詩體,起源於民間,敦煌曲子詞是現存最早的民間詞。中唐之後文人填詞者漸多,張志和、韋應物、白居易、劉禹錫等在作詩之餘間或作詞。晚唐溫庭筠是文學史上第一個大力作詞的人,他確立了詞體規范,開花間詞風,被稱為「花間鼻祖」。五代時,西蜀和南唐成為詞的創作中心,第一部文人詞集《花間集》問世。西蜀韋庄名列花間,詞與溫庭筠齊名,並稱「溫韋」,以清麗疏朗見長。南唐馮延巳注重刻畫人物內心世界,抒寫個人生活感受,「開北宋一代風氣」(王國維語)。五代詞人中成就最高的是南唐後主李煜,他以詞寫自己的人生際遇和真實性情,寫故國之思和亡國之痛,不事雕飾,緣情而行,語言樸素自然而又流轉如珠,王國維評雲:「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土大夫之詞。」

詞在宋代發展到了鼎盛時期,成為一代文學的主要標志。宋初詞家如晏殊、歐陽修等,主要還是沿襲晚唐五代詞風,寫的多半是個人的離愁別緒。范仲淹詞中的某些詞作開始呈現境界開闊、格調蒼涼的風格,給宋初時期的詞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期的柳永對宋詞進行了第一次革新,創制並寫作了大量的慢詞,以寫相思旅愁見長,多用鋪敘和白描的手法,語言俚俗,富於平民色彩,產生了「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的廣泛影響。詞至蘇軾而又一變,蘇軾打破詩詞界限,擴大了詞的題材,提高了詞的意境,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開創了豪放詞派,使詞擺脫了音律的束縛而成為獨立的抒情詩體。北宋後期詞壇主流又復歸婉約,代表人物為秦觀、賀鑄、周邦彥。秦詞柔婉清麗,情辭兼勝,被奉為婉約派正宗,與黃庭堅並稱「秦七黃九」。賀詞筆調多變,剛柔相濟。詞至周邦彥再一變,體現了宋詞的深化與成熟。周邦彥精通音律,善作慢詞,以思力取勝,詞風典麗精工,對南宋格律派、風雅派詞人影響極大。南北宋之交出現我國古代最優秀的女詞人李清照,創言淺意深、本色當行的「易安體」。她善於煉字煉意,擅長白描,令慢均工。前期詞多寫閨情相思,清俊曠逸;後期詞抒身世之感、家國之思,蒼涼沉鬱。南宋初期詞人如張元干、張孝祥、朱敦儒等,多親歷靖康之變,故以詞為武器,抒發愛國情懷,上承蘇軾,下啟辛派。辛棄疾是南宋最偉大的愛國詞人,主承蘇軾但取徑更廣,使宋詞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面貌達到了光輝的高度,在詞的藝術表現手法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和發展。辛詞風格多樣,或壯懷激烈、豪氣逼人,或纏綿哀怨、清新活潑,尤能寓剛柔為一體。在辛棄疾的影響下,陳亮、劉過和稍後的劉克庄、劉辰翁等人形成了一個陣容強大的辛派愛國詞人群體。

在宋金對峙、政局相對穩定的南宋後期,出現了以姜夔、吳文英、史達祖、張炎、王沂孫等為代表的格律詞派。其中突出者要數姜夔、吳文英,他們同是宗法周邦彥,但姜詞清空騷雅,吳詞工緻密麗。

詞至元明走向衰落,在清代呈中興氣象。清初,陳維崧效法蘇、辛之豪放,開「陽羨詞派」;朱彝尊推崇姜、張之清空,開「浙西詞派」;納蘭性德善作小令,長於白描,以情取勝,風調酷似後主李煜。清中葉後,以張惠言、周濟為代表的「常州詞派」糾浙派之偏,論詞主比興寄託,重視詞的社會作用,其影響直達近代。

㈢ 像居里夫人那樣為人類的文明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的科學家有哪些他們有什麼發明創造

跨越百年的美麗(作於1998年9月5日)
梁衡
100年前的1898年12月26日,法國科學院人聲鼎沸,一位年輕漂亮、神色莊重又略顯疲倦的婦人走上講台,全場立即肅然無聲。
1998年是居里夫人發現放射性元素鐳100周年。
100年前的1898年12月26日,法國科學院人聲鼎沸,一位年輕漂亮、神色莊重又略顯疲倦的婦人走上講台,全場立即肅然無聲。她叫瑪麗·居里,她今天要和她的丈夫皮埃爾·居里一起在這里宣布一項驚人發現,他們發現了天然放射性元素鐳。本來這場報告,她想讓丈夫來作,但皮埃爾·居里堅持讓她來講,因為在此之前還沒有一個女子登上過法國科學院的講台。瑪麗·居里穿著一襲黑色長裙,白凈端莊的臉龐顯出堅定又略帶淡泊的神情,而那雙微微內陷的大眼睛,則讓你覺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來。她的報告使全場震驚,物理學進入了一個新時代,而她那美麗莊重的形象也就從此定格在歷史上,定格在每個人的心裡。
關於放射性的發現,居里夫人並不是第一人,但她是關鍵的一人。在她之前,1896年1月,德國科學家倫琴發現了X光,這是人工放射性;1896年5月,法國科學家貝克勒爾發現鈾鹽可以使膠片感光,這是天然放射性。這都還是偶然的發現,居里夫人卻立即提出了一個新問題,其他物質有沒有放射性?物質世界裡是不是還有另一塊全新的領域?別人在海灘上撿到一塊貝殼,她卻要研究一下這貝殼是怎樣生、怎樣長、怎樣沖到海灘上來的,別人摸瓜她尋藤,別人摘葉她問根。是她提出了放射性這個詞。兩年後,她發現了釙,接著發現了鐳,冰山露出了一角。為了提煉純凈的鐳,居里夫婦搞到一噸可能含鐳的工業廢渣。他們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鍋,一鍋一鍋地進行冶煉,然後再送到化驗室溶解、沉澱、分析。而所謂的化驗室是一個廢棄的、曾停放解剖用屍體的破棚子。瑪麗終日在煙熏火燎中攪拌著鍋里的礦渣,她衣裙上、雙手上,留下了酸鹼的點點燒痕。一天,疲勞至極,瑪麗揉著酸痛的後腰,隔著滿桌的試管、量杯問皮埃爾:「你說這鐳會是什麼樣子?」皮埃爾說:「我只是希望它有美麗的顏色。」經過3年又9個月,他們終於從成噸的礦渣中提煉出了0

㈣ 誰有發明小故事

金冠之謎

赫農王讓金匠替他做了一頂純金的王冠,做好後,國王疑心工匠在金冠中摻了銀子,但這頂金冠確與當初交給金匠的純金一樣重,到底工匠有沒有搗鬼呢?既想檢驗真假,又不能破壞王冠,這個問題不僅難倒了國王,也使諸大臣們面面相覷。後來,國王將它交給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冥思苦想出很多方法,但都失敗了。有一天,他去澡堂洗澡,他一邊坐進澡盆里,一邊看到水往外溢,同時感到身體被輕輕拖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跳出澡盆,連衣服都顧不得穿就直向王宮奔去,一路大聲很著「尤里卡」, 「尤里卡」(Fureka,我知道了)原來他想到,如果王冠放入水中後,排出的水量不等於同等重量的金子排出的水量,那肯定是摻了別的金屬。這就是有名的浮力定律,既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其大小等於物體所排出液體的重量。後來,該定律就被命名為阿基米德定律。

剃須刀

1828年謝菲爾德製成一邊有保護的刀片,這是安全刀片的前身。

1895年,美國一位推銷員吉列偶遇發明家佩因特·佩因特希望賺大錢,想發明一種從從都需要而且一次性使用的東西。

一天,吉列刮鬍子,發現剃刀的刀片正適合這種構想。他設計出種安全剃刀夾持柄,但找不到能製成薄刀片的廠家。到1901年,他遇見機械師卡森,才解決了技術問題,使鋤形刀架與雙刃可換刀片合成一體,並申請了專利。

早在1900年,電動剃須刀已在美國獲得專利,但第一種適於商業製造的電動剃須刀是由美國退役陸軍上校希克設計,並於1928年獲得專利的。

鏡 子

我們的祖先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制出了精美的「透光鏡」。14世紀初,威尼斯人用錫箔和水銀塗在玻璃背面制鏡,照起來很清楚。15世紀紐倫堡製成凸透鏡,是制玻璃時在內部塗上一層汞劑而成。

現代鏡子是用1835年德國化學家利比格發明的方法製造的。把硝酸銀和還原劑混合,使硝酸銀析出銀,附在玻璃上。

拉 鏈

拉鏈是1891年由美國芝加哥機械師賈德森最先發明的。

賈德森為了解除每天系鞋帶的麻煩,就發明一種可以代替鞋帶的拉鏈。這種拉鏈是由一排鉤子和一排扣眼構成,用一個鐵制的滑片由下往上拉,便可使鉤子與扣眼一個依次扣緊。賈德森把樣品送到1893年的哥倫比亞博覽會上展出,得到好評,並因此取得了專利。

如今,拉鏈的品種不斷增多,其應用不只限於日用品,而且已進入科研、醫療、軍事等領域,被某些人譽為20世紀科技界的10大文明之一。

冰 箱

第一台人工製冷壓縮楊是由哈里森在1851年發明的,哈里森是澳大利亞《基朗廣告報》的老闆,在一次用乙醚清洗鉛字時,他發現乙醚塗在金屬上有強烈的冷卻作用。

乙醚是一種沸點低的液體,它很容易發生蒸發吸熱現象。哈里森經過研究研製出了使用乙醚和壓力泵的冷凍機,並把它應用在澳大利亞維多利的一家釀酒廠,供釀酒時製冷降溫用。

第一台用電動機帶動壓縮機工作的冰箱是由瑞典工程師布萊頓和孟德斯於1923年發明的。後來一家美國公司買去了他們的專利,於1925年生產出第一批家用冰箱。

高跟鞋

15世紀的一位威尼斯商人經常要出門做生意,又擔心妻子會外出風流。一個雨天,他走在街道上,鞋後跟沾了許多泥,因而步履艱難。商人由此受到啟發,因為威尼斯是座水城,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認為妻子穿上高跟鞋將無法在跳板上行走,這樣就可以把她困在家裡。豈料,他的妻子穿上這雙鞋子,感到十分新奇,就由傭人陪伴,上船下船,到處遊玩。高跟鞋使她更加婀娜多姿,追求時髦的女士爭相效仿,高跟鞋就很快地盤行起來了。

雨衣

18世紀,在蘇格蘭橡膠廠的麥金托什因生活窘迫,無力購買雨具,每逢雨天,只能冒雨上下班。一天,他不小心將橡膠汁沾滿衣褲,怎麼也擦不掉,只好穿著這身臟衣服回家。室外陰雨綿綿,麥金托什回到家卻驚喜地發現,穿在裡面的衣服一點沒有濕,他索性將橡膠汁塗滿全身衣服。這就是世界上第一件膠布雨衣。

瓦特
一個夏日的早晨,天氣 晴朗,畫眉在樹上唱著悅耳的歌。在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校園里,有一個人正在散步。他邁著緩緩的步伐,在綠茵茵的草坪上踱來踱去。他時而望著廣闊的天空,時而瞧瞧乎坦的操場,時而皺起雙眉……突然,他臉上流露出笑容,心情豁然開朗,他想出來了,想出了解決蒸汽機的有效辦法。他高興地跑起來,腳步騰空。霎時間,他的身影便出現在陪伴他多年的操作台上。他就是蒸汽機的發明家瓦特。曾有人說:"瓦特發明蒸汽機,是因為他有超人的天才和智慧。"其實不然。為了說明這個問題,還是講講關於瓦特勤奮學習,刻苦鑽研;發明創造的故事吧。
水蒸汽的啟示

隨著智育的發展,瓦特對客觀存在的一些事物都發生了濃厚的興趣,產生了好奇和鑽研之心。這為他以後發明蒸汽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瓦特的故鄉--格林諾克的小鎮於上,家家戶戶都是生火燒水做飯。對這種司空見慣的事,有誰留過心呢?瓦特就留了心。有淮?他在廚房裡看祖母做飯。灶上坐著一壺開水。開水在沸騰。壺蓋啪啪啪地作響,不停地往上跳動。瓦特觀察好半天,感到很奇怪,猜不透這是什麼緣故,就問祖母說?什麼玩藝使壺蓋跳動呢"

祖母回答說:"水開了,就這樣。"

瓦特沒有滿足,又追問:"為什麼水開了壺蓋就跳動?是什麼東西推動它嗎?"

可能是祖母太忙了,沒有功夫答對他,便不耐煩地說:"不知道。小孩子刨根問底地問這些有什麼意思呢。"

瓦特在他祖母那裡不但沒有找到答案,反而受到了冤枉的批評,心裡很不舒服,可他並不灰心。

連續幾天,每當做飯時,他就蹲在火爐旁邊細心地觀察著。起初,壺蓋很安穩,隔了一會兒,水要開了,發出嘩嘩的響聲。摹地,壺里的水蒸汽冒出來,推動壺蓋跳動了。蒸汽不住地往上冒,壺蓋也不停地跳動著,好象里邊藏著個魔術師,在變戲法似的。瓦特高興了,幾乎叫出聲來,他把壺蓋揭開蓋上,蓋上又揭開,反復驗證。他還把杯子、調羹遮在水蒸汽噴出的地方。瓦特終於弄清楚了,是水蒸汽推動壺蓋跳動,這水蒸汽的力量還真不小呢。

就在瓦特興高采烈,歡喜若狂的時候,祖母又開腔了:"你這孩子,不知好歹,水壺有什麼好玩的,快給我走開!"她漫不經心地說。

他的祖母過於急躁和主觀了,這隨隨便便不放在心上的話,險些挫傷了瓦特的自尊心和探求科學知識的積極性。年邁的老人啊,根本不理解瓦特的心,不知?水蒸汽"對瓦特有多麼大的啟示!水蒸汽推動壺蓋跳動的物理現象,不正是瓦特發明蒸汽機的認識源泉嗎?
一七六九年,瓦特把蒸汽機改成為發動力較大的單動式發動機。後來又經過多次研究,於一七八二年,完成了新的蒸汽機的試制工作。機器上有了聯動裝置,把單式改為旋轉運動,完善的蒸汽機發明成功了。

由於蒸汽機的發明,加之英國當時煤鐵工業發達,所以英國就成為世界上最早利用蒸汽推動鐵制"海輪"的國家。十九世紀,開始海上運輸改革,一些國家進入了所謂的"汽船時代"。從此,船隻就行駛在茫茫無際的海洋上了。

四大發明——造紙術

造紙是一項重要的化學工藝,紙的發明是中國在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上,所做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是中國化學史上的一項重大的成就。

在紙還未發明之前,甲骨、竹簡和絹帛是古代用來供書寫、記載的材料。但由於西漢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甲骨和竹簡不能滿足發展的需求,從而促使了書寫工具的改進。

當時人們已開始應用小塊的絲綿製成的紙,因為考古學家於1933年在新強羅布淖爾發現了一張古紙,它是」麻物、白色,作方塊薄片,四周不完整,長約40厘米,寬約100厘米,質甚粗糙,不勻凈,紙 面尚有麻筋,蓋初做紙時所做,故不精細也〃由於古漢時的紙張是由麻縷和絲綿,加上製法粗糙,所以紙張的質量不太好。而麻縷和絲綿都有其本身的作用,如要把它們用作造紙的原料,就必然會受到很大的限制,而難以得到迅速的發展,來滿足文化生活上對紙張的要求。
在新的客觀形勢要求下,蔡倫的出現便為造紙術帶來新突破,在《東漢觀記》卷二上記載:」蔡倫·有才學,盡忠重慎,每次休沐,閉門以絕賓客,曝體田野。典作尚方,造意用樹皮及敝布、魚網作紙。元興元年奏上,帝善其能,自是莫不用,天下咸稱蔡侯紙〃。從以上看來,蔡倫是用樹皮、破布、魚網造紙的。

雖然在蔡倫之前也有紙的存在,但是原料左身就有很大的局限,而蔡倫對新原料的發現,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破布、破魚網早已結束了它們本身的任務,成了廢物而又用作做原料,對造紙工業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新原料的使用必然提出新技術的要求,但是由於典籍流失,實際的操作如何,已缺乏記載,無從考知,但大概是先張布或網撕破或剪斷,然後放在水裡浸漬相當長的時間並且需要加以舂搗,才能做成紙漿。用樹皮做紙張,困難更大一些.除初步切短和後部舂搗外,中間還需要烹煮和加入石灰漿之類的促爛劑。下圖是中國古代造紙工程之(抵壓簾覆)及(干焙火烘)。

四大發明——火葯

火葯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火葯,顧名思義就是(著火的葯)。它的起源與煉丹術有著密切的關系,是古代煉丹士在煉丹時無意中配製出來。左圖為元代銅火銃。
它是硫黃,硝石,炭的混合物,而前兩項在漢代成書的中國第一部葯物學典籍(神農本草經)里都被列為重要的葯材。就是火葯本身也被歸入葯類,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說,火葯能治瘡癬,殺蟲,辟濕氣和瘟疫。火葯的發明是人們長期煉丹,制葯實踐結果,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

唐朝末年,火葯已被用於軍事。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楊行密的軍隊圍攻豫章,部將鄭璠(以所部發機飛火,燒龍沙門,帶領壯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體)<九國志?鄭璠傳>。這里所說的(飛火),就是(火炮),(火箭)之類。(火炮)是把火葯製成環狀,把吊線點燃後用拋石機拋擲出去;(火箭)則是把火葯球縛於箭鏃之下,將吊線點燃後用弓射出。到了宋代,戢爭接連不斷,促進火葯武器的加速發展。北未政府建立了火葯作坊,先後製造了火葯箭,火炮等以燃燒性能為主的武器和(霹靂炮),(震天雷)等爆炸性較強的武器。南未在1259年造出了以巨竹為筒,內裝火葯的(突火槍)。到了元代又出現銅鑄火統,稱為(銅將軍)。這些都是以火葯的爆炸為推動力的武器,在戢爭中顥示了前所未有威力。右圖為南未突火槍。

在12,13世紀,火葯首先傳入阿拉伯國家,然後傳到希臘和歐洲乃至世界各地。對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對經濟和科學文化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美法各國直到十四世紀中葉,才有應用火葯和火器的記載。左圖為北未火葯箭。

四大發明—印刷術

印章、拓印、印染與雕版印刷

印章在先秦時就有,一般只有幾個字,表示姓名,官職或機構。印文均刻成反體,有陰文、陽文之別。在紙沒有出現之前,公文或書信都寫在簡牘上,寫好之後,用繩紮好,在結扎處放粘性泥封結,將印章蓋在泥上,稱為泥封,泥封就是在泥上印刷,這是當時保密的一種手段。紙張出現之後,泥封演變為紙封,在幾張公文紙的接縫處或公文紙袋的封口處蓋印。據記載在北齊時(公元550~577年)有人把用於公文紙蓋印的印章作得很大,很像一塊小小的雕刻版了。
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時期的銅印。

晉代著名煉丹家葛洪(公元284~363年)在他著的《抱朴子》中提到道家那時已用了四寸見方(13.5×13.5)有120個字的大木印了。這已經是一塊小型的雕版了。

佛教徒為了使佛經更加生動,常把佛像印在佛經的卷首,這種手工木印比手繪省事得多。

碑石拓印技術對雕版印刷技術的發明很有啟發作用。刻石的發明,歷史很早。初唐在今陝西鳳翔發現了十個石鼓,它是公元前8世紀春秋時秦國的石刻。秦始皇出巡,在重要的地方刻石7次。東漢以後,石碑盛行。漢靈帝四年(公元175年)蔡邕建議朝廷,在太學門前樹立《詩經》、《尚書》、《周易》、《禮記》、《春秋》、《公羊傳》、《論語》等七部儒家經典的石碑,共20.9萬字,分刻於46塊石碑上每碑高175、寬90、厚20厘米,容字5000,碑的正反面皆刻字。歷時8年,全部刻成。成為當時讀書人的經典。很多人爭相抄寫。後來特別是魏晉六朝時,有人趁看管不嚴或無人看管時,用紙將經文拓印下來,自用或出售。結果使其廣為流傳。

古人發現在石碑上蓋一張微微濕潤的紙,用軟槌輕打,使紙陷入碑面文字凹下處,待紙干後再用布包上棉花,蘸上墨汁,在紙上輕輕拍打,紙面上就會留下黑地白字跟石碑一模一樣的字跡。這樣的方法比手抄簡便、可靠。於是拓印就出現了。

拓片是印刷技術產生的重要條件之一。

印染技術對雕版印刷也有很大的啟示作用,印染是在木板上刻出花紋圖案,用染料印在布上。中國的印花板有凸紋板和鏤空板兩種。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公元前165年左右)出土的兩件印花紗就是用凸紋板印的。這種技術可能早於秦漢,而上溯至戰國。紙發明後,這種技術就可能用於印刷方面,只要把布改成紙,把染料改成墨,印出來的東西,就成為雕版印刷品了。在敦煌石室中就有唐代凸板和鏤空板紙印的佛像。

印章、拓印、印染技術三者相互啟發,相互融合,再加上我國人民的經驗和智慧,雕版印刷技術就應運而生了。

指南針
戰國時代,我國人民利用磁鐵造成了一種指示方向的工具,叫「司南」。「司南」就是指南的意思。
司南的形狀和現在的指南針完全不同。它是根據我國古代的勺子的形狀製成的,很象我們現在用的湯匙。
司南是怎樣製成的呢?古書上缺少詳細的記載,又沒有實物留下來,所以我們沒有辦法知道它的准確形狀。根據專家們的研究,司南大約是把整塊的天然磁鐵,輕輕地琢磨成勺子的形狀,並且把它的S極琢磨成長柄,使重心落在圓而光滑的底部正中。拓片是印刷技術產生的重要條件之一。

復印機
起初,愛迪生發明的石蠟紙,只是普遍運用於食品,糖果的包裝材料上,後來他嘗試在蠟紙上刻出文字輪廓,形成一張石蠟刻字紙版,在紙版下墊上白紙,再用墨水的滾輪從刻字的石蠟紙上滾一滾,奇妙的事發生了,白紙上出現清楚的字跡。之後又經過多次的改良試驗,1976年,愛迪生開始量產他發明的復印機,一下子,機關,學校,事業單位,團體都採用這種蠟紙油印機。由於愛迪生復印機大受歡迎,風行全球,使得愛迪生深切體驗到,應該發明人們普遍而且深切需要的東西。
同步發報機
早期的電報機,一次只能傳遞一個訊息,而且不能同時交換信號,由於愛迪生本身是電報技師,便著手改良傳統發報機,製造出二重發報機,1974年又研發出四重發報機,也就是同步發報機。在無線電還沒有發展的當時,同步發報機是一項重大的突破。
改良電話機
我們都知道,現代電話是由貝爾所發明的,事實上,電話能夠清晰的接收與發話,要歸功於愛迪生一次又一次的試驗,突破傳統的窠臼,製造出碳粉送話器,一舉提高了電話的靈敏度,音量,接收距離,否則,我們現在打電話時還是會常常:喂!喂!聽不到啊,聽不清楚啦。
留聲機誕生
1877年12月的一個夜裡,夢羅園實驗室的工作人員微微顫抖著,不是因為寒冷,而是因為他們聽到了,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的錄音:「瑪琍有隻小綿羊,毛色白皙像雪樣,不論瑪琍到哪裡,小羊總在她身旁……這項偉大的發明,不用小罐子老師多作介紹,大家都可以了解,它的應用面有多廣。法國政府,還因此授與愛迪生爵士的頭銜呢!後來,愛迪生又多次改良留聲機,直到將滾筒式改成膠木唱盤式為止,這中間可不是一,二年而已,而是歷經幾十年的不斷改進喔!
光明的使者
19世紀初,人們開始使用煤氣燈(瓦斯燈),但是煤氣靠管道供給,一但漏氣或堵塞,非常容易出事,人們對於照明的改革,十分殷切。事實上,愛迪生為自己訂定了一個不可能的任務:除了改良照明之外,還要創造一套供電的系統。
於是他和夢羅園的夥伴們,不眠不休的做了1600多次耐熱材料和600多種植物纖維的實驗,才製造出第一個炭絲燈泡,可以一次燃燒45個鍾頭。後來他更在這基礎上不斷改良製造的方法,終於推出可以點燃1200小時的竹絲燈泡。

俄科學家發明隱身衣

據悉,奧萊格·加多姆斯基教授是俄羅斯烏里揚諾夫斯克州立大學量子和光電子學系的一名知名教授,在過去許多年中,加多姆斯基教授一直在進行著黃金納米粒子的實驗研究。通過多年的研究,加多姆斯基教授發現,一個物體只要覆蓋上一種由黃金膠體粒子製造的「特殊外衣」,就可以從肉眼前消失,也就是達到了隱形的效果。

加多姆斯基教授發明的「隱身衣」利用了光的特性和物體的光反射原理。加多姆斯基教授說:「現在,我們只能使靜止的物體隱形,因為物體移動時,光的輻射頻率會發生改變,所以我們目前無法使移動的物體保持隱形。然而,我相信科學家不久就會製造出類似哈利·波特魔法斗篷之類的移動隱身衣。」

事實上,加多姆斯基教授不是第一個在「人造隱形」領域取得成功的科學家。2005年3月,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兩位科學家阿魯和英奎特曾宣布他們發明了使物體「隱形」的理論方法。研究使用的是等離子體激光。

俄羅斯科學家的發明與美國科學家設計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基於銳減散射光的概念。人類能看到物體是因為光射到物體上後,物體又反射了光。只要中斷這個過程,人就看不到物體。

加多姆斯基教授的「隱身衣」發明已經申請了科學專利。研究人員相信,像飛機和太空船這樣的大型物體,只要塗上了這種特殊物質,將能夠從雷達屏幕前「消失

㈤ 清朝有什麼科技發明嗎

清的考據學獨步天下。。。清朝真正的負面影響在於對中華文化的摧毀上。清這一朝客觀公正的說還是有優點的,在對蒙,藏,回等別的民族控制手段上超過中國以前的朝代,如清朝對蒙古人實行減丁制,一個部落男丁達到多少就要殺掉或者沖軍,對蒙古引入喇嘛教,腐蝕他們的精神。有清一朝,蒙古族的人口幾乎都是負增長。類似政策很好解決了千年來游牧民族對中原的威脅。
甚至很多人詬病的幾點如進關時的屠殺,皇權集中,腐朽無能等缺點都不是不可原諒的。試問哪個改朝換代時沒有屠殺?皇權集中秦代也做過,還有哪個朝代最後快終結時候不是腐朽無能的?
真正讓人不可原諒的其實是清朝對待華夏文化的態度,不是繼承發揚,而是毀壞和篡改,這是絕對不可原諒的!
一個民族之所以區別於別的民族,就在於其文化上。沒有代代相傳的文明,我們這個種族就會實際上的滅亡!
清朝統治者作為一個文化劊子手首先做的是剃發易服,從發型服飾上改變我們的文化,然後以修四庫全書和康熙字典的名義毀壞和篡改中華文化,而且是全方位的,各類詩詞,典故,科技,文學方面的書籍建築雕塑工具等等,在清朝統治者眼裡都需要改造的。岳飛《滿江紅》「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清人改為「壯志飢餐飛食肉,笑談欲灑盈腔血」。甚至我都不知道現在我們讀的一些詩詞歌賦是不是歷史上真實的樣子!
清朝統治者在建國初期就推行的是主子奴才式階級制度,奴化國人的思想是其兩百多年的「國策」。棄醫從文的魯迅先生,窮極一生要用手中的筆警醒的正是這群受奴化教育兩百多年,麻木的,蘸血饅頭吃的,阿Q精神勝利法的,深受「國粹」毒害的民眾。
萬幸的是清朝本身的游牧文化非常落後,在強勢的中華文化下被逐漸融合,假如八旗是一個和中華文明一樣先進的文明,那可能真會亡國滅種,幾百年後只有歷史學家還記得中華二字。。。。
從別人敬仰的文化上看就知道什麼是值得我們發揚的東西,韓國人為何把孔子漢字漢語端午什麼都說成他們的?他們有多羨慕我們的文化知道嗎?但是他們覺得中華文化被清朝毀壞了,他們覺得現代中國繼承的都是蠻夷文化,所以他們才會瞧不起現在的中國人,日本韓國都不傻,從沒聽說過韓國把辮子頭,旗袍,馬褂,說成是他們的吧?這些「國粹」送給韓國日本他們都不會要。而每當我看見滿屏的辮子戲時候,當我看到還有人為那個以毀壞篡改我們文化為「國策」的朝代歌功頌德的時候,我真替我們國人感到悲

閱讀全文

與我愛發明吳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東靈通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瀏覽:6
海南證券從業資格證書領取 瀏覽:846
成果有男票嗎 瀏覽:828
知識產權法04任務0001答案 瀏覽:691
馬鞍山519日停電通知 瀏覽:977
馬鞍山金鷹營業時間 瀏覽:91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
小陸離與成果 瀏覽:654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