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世界上第一個正規的天氣預報服務系統是哪個國家建立的
1854年11月14日,風暴突然襲擊黑海,風速達每秒30米,海上掀起巨浪,英法聯軍艦隊正在海上協助土耳其同俄國作戰,幾乎全軍覆滅。後來,法國軍隊的作戰部要求巴黎天文台台長勒佛里埃研究風暴的來龍去脈。他分別寫信給各國的天文、氣象工作者,要求他們提供這次風暴發生前後幾天里的氣象情報,收到了250封回信。根據這些報告分析,原來這次風暴來自大西洋,自西向東吹向黑海,出事前兩天,西班牙和法國首先受到影響,如果那裡設有氣象台、站,而那時已有了電報,如果把風暴的消息早日電告英法艦隊,就可以減少損失。
1855年,勒佛里埃在法國科學院作報告說,如果建立了氣象站網,用電報集中到一個氣象總台,分析繪製成天氣圖,就可能推斷出風暴的行蹤。當時,社會上需要有關氣象消息,法國於1856年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正規的天氣預報服務系統,這比用諺語作預報又大大前進了一步。
1856年,巴黎的氣象局每天都印製出當天的天氣圖。1863年開始,在報刊上開始刊登天氣預報。很快,在歐洲其他國家也開展了氣象工作,從1914年開始,又將各國資料匯集在一起,繪制出全歐洲的統一的天氣圖。
到了20世紀40年代,無線電探空儀被發明和應用後,從此除了同時匯集的各地氣象站、台的地面資料,又增加了高空氣象資料。有了高空天氣圖,就出現了氣壓場為中心的長波理論和氣壓系統的發展理論,它可以作出未來3~5天天氣狀況的預報。
『貳』 天為什麼是藍的
在晴朗的天氣里空氣中會有許多微小的塵埃、水滴、冰晶等物質,當太陽光通過空氣時太陽光中波長較長的紅光、橙光、黃光都能穿透大氣層,直接射到地面,而波長較短的藍、紫、靛等色光,很容易被懸浮在空氣中的微粒阻擋,從而使光線散射向四方,使天空呈現出蔚藍色。實際上發生散射的藍光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沒有遇到微粒的藍光、紫光還是直接射到了地球上,所以射到地球上的白光中仍然是紅、橙、黃、綠、藍、靛、紫。當大雨過後,你是否注意過天會更藍,越是晴朗的天氣,天越藍,這是因為這樣的天氣里,空氣中的塵粒、小滴、冰晶的數量會很多。
如果陽光從天空照射下來,它就會連續不斷地碰到某些障礙——即使沒有下雨。因為光所必須穿透的空氣並不是空的,它由很多很多微小的微粒組成。其中的大多數,百分之九十九不是氮氣便是氧氣,其餘則是別的氣體微粒和微小的漂浮微粒,它們來源於汽車的廢氣、工廠的煙霧、森林火災或者火山爆發出來的岩灰。雖然氧氣和氮氣微粒比一滴雨水小一百萬倍,但是它們也照樣能阻擋陽光的去路。光線從這些眾多的小「絆腳石」上彈回,並改變自己的方向:光線被散射出去,這是我們化學家和物理學家們的說法。波長短的藍色光和紫色光比波長長的橙色光和紅色光散射得多。所以散射的光中,紫光比紅光幾乎多10倍,而藍光則幾乎比紅光多6倍。綠色的、黃色和橙色的光線,敵不過占優勢的藍色光線和紫色光線,所以我們覺得這些散射的光是藍色的——天藍色的。發現這一切的是英國物理學家和諾貝爾獎獲得者瑞利勛爵,他在130年前就已經發現了:當光線透過空氣偏離了它原來的直線方向時,光的波長不同,偏離的距離不同。後來人們為了向他表示敬意,便把這個散射過程叫做瑞利散射。如果你向天空看去,你主要看見的是陽光中被散射的藍色的光,而不是未經散射的陽光。
『叄』 了解天氣的途徑和方法有什麼
1、天氣預報
天氣預報(測)或氣象預報(測)是使用現代科學技術對未來某一地點地球大氣層的狀態進行預測。從史前人類就已經開始對天氣進行預測來相應地安排其工作與生活(比如農業生產、軍事行動等等)。
今天的天氣預報主要是使用收集大量的數據(氣溫、濕度、風向和風速、氣壓等等),然後使用目前對大氣過程的認識(氣象學)來確定未來空氣變化。由於大氣過程的混亂以及今天科學並沒有最終透徹地了解大氣過程,因此天氣預報總是有一定誤差的。
2、天氣諺語
天氣諺語基本上是農業社會的產物,口述與筆記的歷史充滿韻文、軼事與諺語來指示明日天氣是天朗氣清還是風雨飄移。不論是要耕種的農民,貿易的商賈還是其他人,能否預知明日的天氣已是成敗的關鍵。
在水銀晴雨表發明以前,收集任何有關天氣的預測數據均是極為困難的。盡管有如天氣棒般可提供濕度變化預測的工具,但最可靠的預測天氣的方法仍是人類的經驗。
(3)天天氣最新發明出來是為什麼擴展閱讀:
天氣預報發展歷史:
西方15世紀發明了壓板風速儀,首次可以對大氣運動的速度(能量)進行定量測量了。17-18世紀,科學家相繼發明了各種定量測量天氣現象的儀器,標志著氣象科學研究的探測手段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英國物理學家虎克(1635-1703)發明了濕度計。1606年,伽利略發明溫度計。1639年,伽利略的弟子Benedetto Castelli發明雨量器。1644年,托里拆利發明氣壓計。1774年,Cotte發明了濕度計。18世紀中葉,人們開始進行高空探測的嘗試。
1748年,英國的A·威爾遜等人開始用風箏等攜帶溫度表,觀測低空溫度。1752年,美國科學家B.富蘭克林利用風箏等工具探測和研究雷暴雲中的電荷性質。
1783年,法國的J.A.C.査理第一次用氫氣球攜帶溫度、氣壓等自記氣象儀器測量各個高度的溫度和氣壓等要素。這些較早進行的高空探測,為以後研究大氣象儀器測量各個高度的溫度和氣壓等要素。
『肆』 《自然地理》如果你是科學家,最想發明什麼 如果我是科學家,我最想發明一個氣候遙控器。 人類需要
我最想發明宇宙飛船
『伍』 天氣預報是怎樣誕生的
1854年11月14日,風暴突然襲擊黑海,風速達每秒米,海上掀起巨浪,英法聯軍艦隊正在海上協助土耳其同俄國作戰,幾乎全軍覆滅。後來,法國軍隊的作戰部要求巴黎天文台台長勒佛里埃研究風暴的來龍去脈。他分別寫信給各國的天文、氣象工作者,要求他們提供這次風暴發生前後幾天里的氣象情報,收到了250封回信。根據這些報告分析,原來這次風暴來自大西洋,自西向東吹向黑海,出事前兩天,西班牙和法國首先受到影響,如果那裡設有氣象台、站,而那時已有了電報,如果把風暴的消息早日電告英法艦隊,就可以減少損失。
1855年,勒佛里埃在法國科學院作報告說,如果建立了氣象站網,用電報集中到一個氣象總台,分析繪製成天氣圖,就可能推斷出風暴的行蹤。當時,社會上需要有關氣象消息,法國於1856年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正規的天氣預報服務系統,這比用諺語作預報又大大前進了一步。
1856年,巴黎的氣象局每天都印製出當天的天氣圖。1863年開始,在報刊上開始刊登天氣預報。很快,在歐洲其他國家也開展了氣象工作,從1914年開始,又將各國資料匯集在一起,繪制出全歐洲的統一的天氣圖。
到了20世紀40年代,無線電探空儀被發明和應用後,從此除了同時匯集的各地氣象站、台的地面資料,又增加了高空氣象資料。有了高空天氣圖,就出現了氣壓場為中心的長波理論和氣壓系統的發展理論,它可以作出未來3~5天天氣狀況的預報。
挪威氣象學家維?比揚克尼斯首次嘗試把天氣預報問題變成數學問題,由於工作十分艱巨,沒能實現。後來,英國數學家裡查遜組織人力,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算出24小時的預報。由於計算過於簡單,效果也不好。里查遜說,如果要同天氣「比賽」,每天大約要幾萬人日夜不停地計算才行。從此,就再沒有人去用數學來求解計算了。
電子計算機出現了,計算速度真神。幾萬人一天的工作量,用電子計算機來計算,只要幾分鍾就解決問題啦。從此,氣象學家越來越完善了預報方程。在方程中,既考慮到大陸,也考慮到海洋;不僅考慮到平原、高山,還考慮到高空。20世紀50年代起,氣象學家實現了一種新型的預報方法——數值天氣預報。它完全由電子計算機計算作出預報。它既可以測算未來12小時、24小時、48小時的短期天氣,也可以預報5天、10天、15天的中期天氣。氣象學家甚至利用新發現的大氣中的一種特長的慢波,通過精密計算預報未來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甚至更長時間的天氣。
『陸』 世界氣象日誰發明的
「世界氣象日(World
Meteorological
Day)」又稱「國際氣象日」是世界氣象組織成立的紀念日回,答時間在每年的
3月23日
。世界氣象組織為了紀念世界氣象組織的成立和《國際氣象組織公約》生效日(1950年3月23日)而設立的。每年的「世界氣象日」都確定一個主題,要求各成員國在這一天舉行慶祝活動,並廣泛宣傳氣象工作的重要作用。今年的主題是:「天氣、氣候和水為未來增添動力」。
『柒』 各國發明了哪些技術來人工控制天氣
英國在人工控制天氣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利用「調節大氣中靜電屏蔽層」的方法,可以在大范圍內控制天氣的晴雨。
1981年7月29日,英國查爾斯王子同黛安娜舉行婚禮。從事天氣控制研究的英國氣象學家別出心裁地擬定了一個計劃——代號為「晴——雨行動」,為婚禮增添新奇色彩。婚禮開始了,氣象學家們果然創造了大自然的奇觀:在倫敦,先是用人工降下了一場傾盆大雨,然後又在天空中人造出兩道巨型彩虹。當婚禮進入高潮時,在教堂鍍金圓頂上空有一道明亮的光柱垂直懸掛著,光輝燦爛,而倫敦上空的天氣風和日麗。
1982年4月1日,英國科學家首次使用激光催雨的方法,製造了一場大雨,這種方法是把強大的激光射向指定的雲層,激光使雲層中的部分小水滴發生電離,使一部分小水滴帶正電荷,而附近的小水滴帶負電荷,並匯合成一個較大的水滴,在降落途中又不斷吞並其他小水滴,然後形成降雨。
日本科學家設計了一種「人造山脈」降雨的辦法,它適用於沙漠地帶。人造山脈用玻璃纖維製成,外面塗上聚四氟乙烯,長10000米,寬1000米,高600米,利用濕潤空氣遇「山」後沿坡爬升,遇冷凝結成雨。以色列科學家發現,有一種細菌具有催雲化雨的作用,如果能大量培育這種細菌,用來製造大雨,將是最經濟的。
前蘇聯科學家研究出人工降雨的新辦法。在晴天,人們用功率很大的噴霧機向空中噴水霧,並把霧噴到足夠的高度。上升氣流將水霧帶到高處,5分鍾後就會在3000米的高空形成堆積雲。噴水霧使空氣溫度降低,還會使空氣中原有的水汽凝結成細水滴。用這種方法向空中每噴射1噸的水霧,可以獲得1000噸的雨水。
20世紀80年代初,英國在人工控制天氣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他們設想沿英國西海岸布置一系列電極,使大氣層的對流層中鎂原子電離,產生一個密度可變的靜電屏蔽層。然後,調節它的密度,即可控制氣團的運動。
『捌』 中國古代發明了哪些氣象儀器
我國很早就使用氣抄象儀器來觀測天襲氣狀況了,是最早發明風向計和雨量器的國家。東漢的張衡在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它立一根5丈(約16.7米)的高竿,竿上裝一隻可以轉動的銅鳥,根據銅鳥隨風轉動的方向,就可以看出是什麼風向了。這同12世紀外國書籍上記載的候風雞相似,比銅鳥的記載要晚1000年。
我國古代還有一種風向旗,在旗上系著小鈴,掛在高竿上。看看旗被吹向的方向,就知道吹的是什麼風。這同現代的風向袋相似。
我國最早使用了雨量器。在1247年宋代的《數書九章》中有記敘。雨量器大小統一標准,圓筒直徑14厘米,並有銅制的量雨標尺。
但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里,除了使用少數氣象儀器外,主要依靠物象、天象來預報天氣。
到了17世紀,科學家發明了氣壓計和溫度計,而後又相繼發明了溫度計和風速儀,這樣就可定量測定某地的天氣狀況了。
『玖』 《自然地理》什麼時候能發明一個能讓人可以控制氣候的「天氣遙控器」
永遠都不可能實現,因為那是違反自然規律的。對自然災害人類只能預防而不能根除。就算科技水平能達到也會被某些國家當做武器來使用,和核武器類似,那會毀滅全人類。
『拾』 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二十四節氣分別是什麼
中國的二十四節氣分別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版滿、芒種權、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西漢時,「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文獻《淮南子·天文訓》。漢武帝時期,將「二十四節氣」吸收入《太初歷》作為指導農事的歷法補充。
採用「平氣法」(即平均時間法)劃分節氣。「平氣法」用立桿測影確定黃河流域的日短至作為冬至日,將冬至與下一個冬至之間的日期平均分成十二等分,稱為「中氣」,再把相鄰「中氣」之間的日期等分,稱為「節氣」。
平均每月有一個「中氣」與一個「節氣」,統稱為「二十四節氣」。「平氣法」是時間平均法,每個節氣間隔時間約15天,計算不考慮太陽在黃道上運動快慢不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