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說佔有改定是原始取得的佔有方式
不知道你是從哪裡看來的?顯然這個說法是不正確的。
佔有改定,是轉移動產所有權時,出讓人基於生產、生活需要仍需繼續佔有動產而與受讓人訂立特定契約,由出讓人繼續保持佔有。《物權法》第二十七條規定:「動產物權轉讓時,雙方又約定由出讓人繼續佔有該動產的,物權自該約定生效時發生效力。 」
下面給你說一下什麼是原始取得什麼是繼受取得:
原始取得是基於法律的直接規定;而繼受取得必須要有原始所有人和受領人的意思表示,即雙方合意。
原始取得的根據主要包括:
①勞動生產
指民事主體通過自己的勞動生產活動獲取勞動產品,以及通過擴大再生產取得其所創造的勞動產品。
②收益
指民事主體通過合法途徑取得的物質利益,包括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等收益 。�
③添附
民事主體把不同所有人的財產或勞動成果合並在一起,從而形成另一種新形態的財產,如果要恢復原狀在事實上不可能或者在經濟上不合理,在此情況下,則要確認該新財產的歸屬問題。�
添附主要有混合、附合和加工三種方式。
混合是指不同所有人的財產互相滲合,難以分開並形成新財產。
附合,是指不同所有人的財產密切結合在一起而形成新財產,雖未達到混合程度,但非經拆毀不能達到原來的狀態。
加工,是指一方使用他人財產加工改造為具有更高價值的新的財產。
在上述情況下,關於新的財產所有權的歸屬,應由當事人協商處理,或歸一方所有,或歸當事人共有。如果不能達成協議,應歸給新財產添附價值量的一方所有,但他要向原所有人給付適當的經濟補償。如果取得新財產所有權的一方的添附行為出於惡意,即明知是他人的財產而進行加工,或有其他故意或過失行為,則原所有人除有權向他請求經濟補償外,還有權要求 他賠償因添附所造成的損失。�
④沒收
國家根據法律、法規採取強制措施或強制手段,剝奪官僚資本、反革命分子或違法犯罪分子的財產歸國家所有。�
⑤遺失物
遺失物是指他人不慎丟失的動產。所以,遺失物並不是無主物,也不是所有人拋棄的或因為他人的侵害而丟失的物,而是因所有人和合法佔有人不慎丟失的動產。根據《民法通則》第 79條,拾得遺失物應當歸還失主。同樣,拾得漂流物或失散的飼養動物,也應歸還失主。�
⑥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和隱藏物
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和隱藏物,是指埋藏和隱藏於他物之中,其所有權歸屬不明的動產,此類物應歸屬於國家所有,在該物上繳國家以後,接收單位應當對上繳的單位或者個人給予獎勵。
繼受取得的根據主要包括:
①買賣合同
民事主體雙方達成協議,出賣人一方將出賣財產交給買受人一方所有,買受人接受此項財產並支付價款。通過買賣,由買受人取得了原屬出賣人的財產所有權。
②贈與、互易
贈與人自願將其財產無償轉移給受贈人,一方以金錢之外的某種財產與他方的財產相互交換,也可導致所有權的移轉。
③繼承遺產
繼承人按照法律的直接規定或者合法有效遺囑的指定,取得被繼承人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
④接受遺贈
自然人、集體組織或者國家作為受遺贈人,按照被繼承人生前所立的合法有效遺贈的指定,取得遺贈的財產。
⑤其他合法原因�
因其他合法原因,也可以取得或形成財產所有權,如參加合作經濟組織的成員通過合股集資的方式組成合法經濟組織,形成新的所有權形式。
通過了解佔有改定的概念,再看看上面列舉的原始取得方式,顯而易見佔有改定並不是原始取得的方式之一。
❷ 為什麼佔世界少數人口的發達國家卻創造和佔有了世界絕大部分財富
經濟科技發達,在全球經濟發展中占據主導地位。這實際上與國內的少數人佔有大部分財富是類似的。
❸ 資產階級賴以生產和佔有產品的基礎本身也就從它的腳下被挖掉了。基礎指的是什麼,為什麼
資產階級賴以生產和佔有產品的基礎,在馬克思的《共產黨宣言》中是指僱傭勞動。
僱傭勞動是指無產者把勞動力作為商品出賣給資本家並提供剩餘價值的勞動。亦稱工資勞動。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由於工人的勞動力成為商品,他們的勞動就具有僱傭勞動的性質。勞動力成為商品和僱傭勞動的出現,是一件事的兩面,兩者是相關聯的。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喪失了生產資料的無產者為了換取工資,以維持生活,不得不把自己的勞動力當作商品出賣給資本家,成為受雇於資本家的雇傭工人。雇傭工人在生產過程中不僅能創造出使用價值,而且能創造出一個大於勞動力本身價值的新價值。其中超過勞動力價值的部分就是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剩餘價值。僱傭勞動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的基礎。
僱傭勞動制度是一種具有隱蔽性的剝削形式。在奴隸制度下,奴隸本身沒有人身自由,在奴隸主與奴隸之間不存在勞動力的買賣關系。在奴隸勞動中,有一部分是再生產他自己的生活資料的必要勞動,但從表面看來,好像全部勞動都是無償的。在封建制度下,農奴為自己的勞動和為地主的勞動,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是明顯分開的。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工資是勞動力的價格,但在表面上,卻表現為勞動的價格。好象工人的全部勞動都得到了報酬。工人的無償勞動即剩餘勞動也表現為有酬勞動的形式,從而掩蓋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
僱傭勞動制是人類歷史上最後一個人剝削人的社會制度,雇傭工人要求得自身的解放,必須聯合起來,為徹底廢除資本主義僱傭勞動制度而斗爭。
❹ 創造而不佔有,成功而不自居,進一步的升華是什麼呢
創造而不佔有,成功而不自居,創造以及成功這還是屬於世俗層面的。
進一步的升華就是精神領袖的層面,在精神領袖的層面,已經沒有了成功這個概念,創造的任務已經完成了,今後就是方向的指引者。
❺ 1.如何理解作家的「深入生活和佔有生活"
作家必須要深入生活,深入生活才能了解更多豐富的材料,然後再佔有這些材料,才能創造屬於自己的生活。
❻ 創造和佔有財富的方式與環境污染之間的關系
我感覺你如果不注意環境污染,對創造或者佔有財物的方式肯定是比較急躁,或者是冒進的,肯定對環境污染很大
❼ 一類人只會索取多佔有,一類人懂得合作共同創造,代表了人與人哪一點根本的不同
代表了人性中狹隘與寬容的兩種性格。實際上就是人與人之間,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不同,
❽ 《佔有還是存在》是什麼類型書籍
《佔有還是存在》(英文書名:To Have or to Be)是人文社科類圖書。
簡介:
《佔有還是存在》,是著名精神分析學家、人本主義哲學家弗洛姆的最後一部著作。作者區分了兩種不同形式的生存方式,即佔有(to have)和存在(to be)。重「佔有」的生存方式的基礎是以利潤為取向的社會,重「存在」的生存方式則會創造性地運用人的力量。
重佔有和重存在這兩種生存方式的意義:為了活著,我們必須佔有物品。而且,我們必須佔有物品,才能享用它們。佔有和存在之間的區別,如同對生命的愛戀和對死亡的愛戀之區別一樣,都體現了人類生存中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以經驗為依據的人類學和精神分析學的資料表明:佔有和存在是兩種基本的經驗方式,它們各自的力量決定著個人的性格與各種不同類型的社會性格之間的區別。
❾ 價值創造與價值分配的關系
價值創造和價值分配是商品經濟條件下人類社會基本的經濟活動,是構成社會生產和再生產 的主要環節。價值創造研究的是生產領域中價值是由什麼創造的,即價值的源泉是什麼。價 值分配研究的是價值創造出來以後,在各個要素所有者之間按照什麼原則進行分配的問題。 因此,價值創造和價值分配是兩個不同的問題,不能把他們混為一談。既不能把價值創造看 作是價值分配的依據,也不能把價值分配問題完全等同於價值創造問題。
1.價值創造不直接是價值分配的依據。價值創造只是研究生產領域中的價值是如何創造出來的。勞動價值理論揭示了勞動是價值的 唯一源泉,其他生產要素都不足以創造價值。但是,這並不是說,由勞動創造的價值只是由 勞動者完全佔有,實際上,在任何社會中,都不可能由創造價值者完全佔有價值。這是因為 ,價值的分配並不是以性質決定的,它是隨著經濟關系性質的變化而進行調整的。這種分配 原則的變化和調整與價值創造沒有直接關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通行的一個原則是按要素 分配,就要求對生產過程中創造的價值具有佔有權,以實現自己對生產要素具有的所有權。 所以.按要素分配,實質上是按要素所有權分配。按要素分配所依據的不是勞動價值理論, 而是市場經濟的分配原則。
2.價值分配原則的變化,並不能否定價值創造的理論。按要素分配,意味著作為生產要素的所有者,都有權從創造的價值中分到自己應該得到的一 份利益。但是,並不能由此推論出,因為各個要素所有者都有權得到自己的一份利益,就認 為這部分價值就是由各個要素自己創造的。總之,勞動價值理論不是以按要素分配的理論為 依據的,同樣,也不能用按要素分配來否定勞動價值理論。
❿ 為什麼創造與魔法佔用內存小,第五人格佔用內存大
對,就是很大,嗚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