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2013國家發明獎

2013國家發明獎

發布時間:2021-07-24 17:19:18

❶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歷年獲獎

截止2015年1月,共有25位傑出科學工作者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年度 獲獎人,出生日期,領域頭銜,院士頭銜 2000年 吳文俊(1919.5.12—),世界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袁隆平(1930.9.1—),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1年 王選(1937.2.5—2006.2.13),漢字激光照排系統創始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黃昆(1919.9.2—2005.7.6),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2年 金怡濂(1929.9—) ,高性能計算機領域的著名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3年 劉東生(1917.11.24—2008.3.6),地球環境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永志(1932.11.17—),航天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4年 空缺2005年 葉篤正(1916.2.21—2013.10.16),氣象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吳孟超(1922.8.31—),肝臟外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6年 李振聲(1931.2.25—),遺傳學家,小麥遠緣雜交的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7年 閔恩澤(1924.2.8—2016.3.07),石油化工催化劑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吳征鎰(1916.6.13—2013.6.20),植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8年 王忠誠(1925.12.20—2012.09.30),神經外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徐光憲(1920.11.7—2015.4.28),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9年 谷超豪(1926.5.15—2012.6.24),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孫家棟(1929.4.8—),運載火箭與衛星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0年 師昌緒(1920.11.15—2014.11.10),金屬學及材料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振義(1924.11.30—),內科血液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2011年 吳良鏞(1922.5.7—),建築與城市規劃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謝家麟(1920.8.8—2016.02.20),加速器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2年 鄭哲敏(1924.10.2—),著名力學家、爆炸力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小謨(1938.11.11—),雷達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2013年 張存浩(1928.2—),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程開甲 (1918.8.3—),核武器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元勛2014年 於敏(1926.6.16—),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元勛。-2015年 空缺

❷ 材料一 中共中央、國務院於2013年1月18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黨和國家領

①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1分)或回答當前激烈的國際競爭,歸根結底就是人才(教育)的競爭。②要把解決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1分)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1分)
③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或科教興國)(1分)
④科技創新和教育創新(每個1分,共2分)
⑤錯誤(1分)我國正處於並講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1分)或答我國雖然在航天領域取得一些成就,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我國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⑥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1分)
⑦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必須加強科技創新和教育創新(1分);科技創新能力,已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1分);在激烈的國際競爭面前,如果我們的自主創新上不去,就難以擺脫落後局面(1分);而要提高科技創新能力,首先是提高教育創新能力(1分)
⑧樹立創新意識,培養創新能力(1分)努力學習刻苦專研(1分)學會思考,舉一反三;善於觀察,展開想像;積極從事小發明小製作和社會實踐活動。

❸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歷年獲獎者有哪些

歷屆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都是誰?

國家最高科技獎自2000年正式設立到現在,已經有29位科學家獲獎,歷屆的獲獎者都是誰呢?

2017年度

王澤山,他被稱作「火葯王」,研究火炸葯60餘年,先後攻克了廢棄火炸葯再利用等3項世界性難題,把中國火炸葯領域的整體實力提升到了世界前列。

侯雲德,是中國分子病毒學、現代醫葯生物技術產業和現代傳染病防控技術體系的主要奠基人。

2016年度

趙忠賢。中國高溫超導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屠呦呦。發現青蒿素,2015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15年度

空缺

2014年度

於敏。中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核武器研究和國防高技術發展的領軍人物。

2013年度

張存浩。中國高能化學激光、分子反應動力學開拓者和奠基人。

程開甲。中國核武器發展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2012年度

鄭哲敏。國際著名物理學家、力學家、爆炸力學專家。

王小謨。「中國預警機之父」。

2011年度

謝家麟。中國粒子加速器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吳良鏞。被譽為「人居環境科學創建者」。

2010年度

師昌緒。被譽為「高溫合金之父」。

王振義。內科血液專家、血液研究的領軍人物。

2009年度

谷超豪。享有國際盛譽的數學家。

孫家棟。「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著名的航天技術專家。

2008年度

王忠誠。中國神經外科的開拓者之一。

徐光憲。著名的化學家和教育家、「稀土之父」。

2007年度

閔恩澤。石油化工催化劑專家。

吳征鎰。著名植物學家,植物區系研究的權威學者。

2006年度

李振聲。著名遺傳學家、小麥育種學家。

2005年度

葉篤正。著名氣象學家。

吳孟超。「中國肝膽外科之父」。

2004年度

空缺

2003年度

劉東生。中國環境學專家、地質學家、「黃土之父」。

王永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

2002年度

金怡濂。中國巨型計算機事業的開拓者之一。

2001年度

王選。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的創始人。

黃昆。中國固體物理學、半導體技術奠基人之一。

2000年度

吳文俊。中國數學機械化研究的創始人之一。

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

他們是中國的脊樑,請我們為他們致敬!!!!

❹ 2013諾貝爾獎的獎項

2013年10月7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3位科學家分享殊榮,他們分別是:
來自耶魯大學的美國科學家詹姆斯·E·羅斯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美國科學家蘭迪·W·謝克曼、以及斯坦福大學的德國科學家托馬斯·C·蘇德霍夫。
獲獎理由
發現了細胞囊泡運輸系統的運行與調節機制。 根據三名科學家的發現,每個細胞都是一個生產和傳送分子的工廠。分子通過細胞周圍的囊泡在正確的時間傳送到身體所需部位。他們的基礎發現有助於治療因為細胞運輸混亂而造成的疾病,如神經性疾病、糖尿病以及免疫組織紊亂等。
獲獎者介紹 James E. Rothman(1950年11月3日-)66歲,耶魯大學細胞生物學系系主任、紀念Fergus F. Wallace生物醫學教授。曾獲多種榮譽,包括哥倫比亞大學的露依莎-格羅斯-霍維茨獎、拉斯克獎基礎醫學獎(2002年)、費薩爾國王獎。 Randy W. Schekman(1948年12月30日-)65歲,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細胞生物學家,曾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主編。1992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2002年與詹姆斯-羅思曼因對細胞膜傳輸的研究獲拉斯克基礎醫學獎。 德語:Thomas C. Südhof(1955年12月22日-)58歲,德國生物化學家,以研究突觸傳遞知名。自1986年以來聚德霍夫博士的研究已經闡明了許多主要的蛋白介導突觸前功能。2013年和理查德-舍勒分享了拉斯克基礎醫學獎。 獲獎反應
謝克曼的第一反應是非常吃驚,他對隨後打進電話的記者說,「我很想說些富麗堂皇的話,可我現在只有吃驚」。放下電話,他第一個給他父親報告這個好消息,並表示將跟夫人及同事們共同慶祝這一榮譽。謝克曼在接受法新社采訪時表示,此次獲獎是對於他們三人近40年工作投入的肯定,獲獎並不能改變他的生活,他將繼續投入科研工作。
羅特曼稱:「我非常榮幸能得到諾貝爾獎。這是世上最光榮的獎項。此刻我很激動,但最激動的時刻是我1993年細胞囊泡試驗成功時。」此外,他說,研究成果絕非一蹴而就,大多耗時數年,乃至數十年。被問及獲獎會否影響他的工作和科研經費,羅思曼回答:「不知道,這是個新情況。」。 2013年10月8日,諾貝爾物理學獎在瑞典揭曉,2013年81歲的比利時理論物理學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和現年84歲的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因希格斯玻色子的理論預言獲獎。
獲獎理由
因希格斯玻色子的理論預言獲獎。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又稱上帝粒子(God particle),是粒子物理學標准模型預言的一種自旋為零的玻色子。它是標准模型中最後一種未被發現的粒子。它可以幫助解析為何其它粒子會有質量。
獲獎者介紹
恩格勒:1932年11月6日出生,在粒子物理學做出重要貢獻。1964年,恩格勒和已故的羅伯特·布繞特共同提出希格斯機制與希格斯玻色子理論。同年,彼得·希格斯也在《物理評論快報》發表文章,提出希格斯機制理論。
希格斯:1929年5月29日出生,愛丁堡大學榮譽退休教授。他以希格斯機制與希格斯粒子而聞名於世,其希格斯機制理論於1964年提出。
獲獎反應
恩格勒表示自己很高興獲得這一獎項。「起初我以為自己沒有獲得這個獎,因為我沒有看到宣布的結果。」
希格斯獲悉得獎消息後,他說自己高興得有點不知所措,除感謝瑞典皇家科學院外,他特別感謝了家人、朋友以及同事的支持,同時他希望對基礎科學的認可將幫助提升外界對理論研究價值的重視。
評論
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斯塔凡·諾爾馬克說:「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是關於很小的事物,但其卻讓一切變得不同。」
註:希格斯玻色子,得名於彼得·希格斯,又稱「上帝粒子」,是最後一種未被發現的基本粒子,也是解釋物質質量之謎的最重要粒子。假設中的希格斯玻色子是物質的質量之源,其他粒子在希格斯玻色子構成的「海洋」中游弋,受其作用而產生慣性,最終才有了質量。 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三名美國科學家,即馬丁·卡普拉斯、邁克爾·萊維特和阿里耶·瓦謝勒,以表彰他們在開發多尺度復雜化學系統模型方面所做的貢獻。
20世紀70年代,這三位科學家結合經典和量子物理學,設計出這種多尺度模型,將傳統的化學實驗搬到了網路世界。這一完美結合現實與理論的化學系統模型,為更全面了解並預測化學反應進程奠定了基礎。
獲獎理由
諾貝爾化學獎評選委員會在當天發表的聲明中說,如今對化學家來說,電腦同試管一樣重要,計算機對真實生命的模擬已成為當今化學領域中大部分新研究成果成功的關鍵因素。科學家可以用電腦來揭開復雜的化學過程,例如催化劑對廢氣凈化或者綠葉的光合作用等,通過模擬,化學家能獲得比傳統實驗更快速、更精準的預測結果。
獲獎者介紹
馬丁·卡普拉斯:美國和奧地利公民。1930年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1953年從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美國哈佛大學榮譽退休教授。
邁克爾·萊維特:美國和英國公民。1947年出生於南非比勒陀利亞,1971年從英國劍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目前為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教授。
亞利耶·瓦謝爾:美國和以色列公民。1940年出生於以色列Kibbutz Sde-Nahum,1969年從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目前為美國南加州大學教授。
獲獎反應
在得知獲獎後的現場電話連線中,瓦謝勒表示感覺很棒,他自己仍在使用這一組合模型來了解細胞內物質的傳輸。「我想這就像理解一項發明一樣,通常人們在關注結果的時候會忽略過程中准確的計算步驟。在我確定了研究目的以後,事情就會變得很清晰,那就是計算機是一個很好的模仿化學實驗內部生物變化的一個工具。我認為獲獎一定會對我的研究有幫助的。」 瑞典當地時間10月10日下午1時(北京時間10月10日晚7時),諾貝爾文學獎揭曉,加拿大作家艾麗斯·芒羅(Alice Munro)獲此殊榮。
獲獎者介紹
艾麗斯·芒羅(AliceMunro),加拿大女作家。1931年生於安大略省溫格姆鎮,少女時代就開始寫小說。她總是將目光流連於平凡女性的生活,從自己和母親身上尋找靈感,精確地記錄她們從少女到人妻與人母,再度過中年與老年的歷程,尤擅貼近女性之性心理的波折與隱情,以及由此而來的身心重負,細致入微,又復雜難解,看似脆弱,卻又堅忍頑強。美國女作家、普利策獎得主簡·斯邁利(JaneSmiley)曾這樣稱贊門羅的作品「既精妙又准確,幾近完美」。艾麗絲·門羅始終以嚴謹的態度對待文學,努力去寫偉大的小說。她寫30頁短篇所用的心力,如斯邁利女士所言,足可抵得上某些作家寫出整本長篇。她在文壇的地位,被比作當代契訶娃——契訶夫的女傳人。在40餘年的文學生涯中,門羅始終執著地寫作短篇小說,錘煉技藝,並以此屢獲大獎,其中包括三次加拿大總督獎,兩次吉勒獎,以及英聯邦作家獎、歐亨利獎、筆會/馬拉穆德獎和美國全國書評人獎等。 2013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在當地時間14日揭曉,美國經濟學家尤金·法馬、芝加哥大學教授拉爾斯·皮特·漢森以及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J·席勒因為對資產價格的實證分析獲得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諾貝爾在1895年的遺囑中並未設立經濟學獎,不過瑞典央行為了紀念諾貝爾,在1968年增設此獎項,1969年起才開始頒發。經濟學獎評選標准與其他獎項相同,獲獎者由瑞典皇家科學院評選。

❺ 201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於2014年1月10日在北京舉行,榮獲2013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的是( ) A

D.

❻ 誰和誰獲得2013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13年 張存浩(1928.2—),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程開甲 (1918.8.3—),核武內器技術專家容,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元勛

❼ 201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分別是中國科學院大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是著名

張存浩,男,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山東無棣人,1928年2月出生,1947年畢業於中版央大學權化工系,1950年獲美國密歇根大學碩士學位。1950年回國後,曾擔任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所所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成員及化學部主任、中國科協副主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執行局成員等職。現任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分子科學國家實驗室(籌)理事長。
張存浩是我國著名物理化學家,我國化學激光的奠基人、分子反應動力學的奠基人之一。他長期從事催化、火箭推進劑、化學激光、分子反應動力學等領域的研究,取得了多項國際先進成果。

❽ 2012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介紹

2012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是2013年1月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頒獎晚會,獲獎人物為鄭哲敏院士、王小謨院士。

與2013國家發明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東靈通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瀏覽:6
海南證券從業資格證書領取 瀏覽:846
成果有男票嗎 瀏覽:828
知識產權法04任務0001答案 瀏覽:691
馬鞍山519日停電通知 瀏覽:977
馬鞍山金鷹營業時間 瀏覽:91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
小陸離與成果 瀏覽:654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 Arrange www.jhzxd.com 2006-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