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羅馬人發明的是公歷,而中國古人發明的是農歷
羅馬歷其實是陰歷。是到儒略歷時候給改成的陽歷。在古羅馬,每月朔日有祭祀召集大家宣布本月的節日之類的內容。calare就是召集,衍生calendes就是朔日,calendrier(法語)calendar(英語)就是日歷的意思。
陰歷則是以月亮陰晴圓缺與地球自轉周期關系為基準的歷法,我只知道阿拉伯地區對月亮情有獨鍾,大家可以發現這片地區的國旗幾乎都必須有月亮的。這種歷法對統計地球公轉周期極為不利,繁瑣復雜,早就被其他文明拋棄了。陰陽歷,是古代最先進的歷法,所以陰陽歷,兼顧了地球自轉,月球公轉和地球公轉三者之間的關系,大月和小月之間分別是30天和29天,通過閏年增加閏月來彌補公轉所缺的天數,這種計算方法把誤差縮減到每19年相差一天,所以每19年又要再增加一天,這樣,誤差就縮小到幾萬年誤差一天的水平了。不信你們看,但凡農歷初一,我們都看不見月亮,但凡農歷15~16,一定是月亮最圓的時候,我們甚至可以看月亮,結合當前時間猜今天是初幾,或者知道今天是農歷幾號,結合月亮位置猜現在大約幾點。新歷有這功能嗎?沒有的。還有,你們請翻翻萬年歷,看看自己的出生日期對應的農歷,再看看自己19歲公歷生日時,對應的農歷,要麼是同一天,要麼是晚一天,這就是陰陽歷中對公轉周期的一種修補。通過修補來縮減誤差。 24節氣就是陽歷,是以太陽的位置定的,其中先把太陽最高的日子定為夏至,把太陽正午最低的日子定為冬至,然後把中間定為春分和秋分。所以每年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都是那幾天,而每年的清明節(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都是4月5日?(有時矯正修補時是4月4日)也就只有中國古代長期統一穩定的環境下,才能通過歷代天文學家的積累成就如此精密的歷法,其他地區戰火一糟蹋,很多數據又要重頭來。
B. 羅馬帝國的創立者是誰
屋大維
羅馬帝國(公元前27年-公元395年;西羅馬帝國,公元395年-公元476年;東羅馬帝國,公元395年-公元1204年,公元1261年-公元1453年),正式名稱為元老院與羅馬人民
前27年,元老院授予屋大維"奧古斯都"稱號,建立元首制,羅馬共和國事實上被羅馬帝國所取代。帝國前期經朱里亞·克勞狄王朝(前27年-68年)、弗拉維王朝(69年-96年),至安敦尼王朝(96年-192年)五賢帝時代(96年-180年)達到全盛,國家穩定、經濟繁榮,這段時期被稱為羅馬和平時期。
C. 公歷是哪個國家發明的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日歷么
現行公歷是由義大利醫生兼哲學家裡利烏斯(Aloysius Lilius)改革儒略歷制定的歷法,由教專宗格列高利十三世屬在1582年頒行。在中文中又稱陽歷、西歷、新歷。
目前通行世界的公歷,是我們大家最熟悉的一種陽歷。這部歷法浸透了人類幾千年間所創造的文明,是古羅馬人向埃及人學得,並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和基督教的興起而傳播於世界各地。
公歷是基督教開創的,因而西方歐洲國家都沿用公歷,而在近代統治世界的又都是西方國家,所以公歷成為世界通用歷,我國是2種日歷都在使用。
D. 誰發明了公歷
公歷是由義大利醫生兼哲學家 阿洛伊修斯·李籙時(Aloysius Lilius)對儒略歷加以改革而製成的一種歷法。
李籙時對儒略歷進行革新修正,形成新的紀年歷法,在李籙時逝世後的1582年,由當時的羅馬教皇格利高利十三世予以批准頒行,被西方世界普遍採用,稱為格利高利歷,爾後該紀年歷法被東方世界採用,發展為現在的公元紀年。
(4)羅馬公歷是誰發明擴展閱讀
公歷以耶穌誕生之年作為紀年的開始。在儒略歷與格里高利歷中,在耶穌誕生之後的日期,稱為主的年份Anno Domini(A.D.)(拉丁)。而在耶穌誕生之前,稱為主前Before Christ(B.C.)。但是現代學者為了淡化其宗教色彩以及避免非基督徒的反感而多半改成用公元(Common era,縮寫為C.E.)與公元前(Before the Common Era,縮寫為 B.C.E.)的說法。
辛亥革命爆發後次年(1912年),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採用公歷作為國歷,紀年方面,公元紀年法與民國紀年法並行。
1949年9月27日,經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使用國際社會上大多數國家通用的公歷和公元作為歷法與紀年。
E. 公歷是哪個發明的。公歷前的時間叫什麼(公園前)
公歷的前身是古羅馬凱撒修訂的儒略歷。根據儒略歷的規定,每4年有1個閏年,閏年為366日,其餘3年(稱為平年)各有365日。公元年數能被4除得盡的是閏年。儒略歷1年平均長365.25日,比實際公轉周期的365.2422日長11分14秒,即每400年約長3日。這樣到公元16世紀時已經積累了有10天誤差。可以明顯感覺到兩至兩分提前了。在此情況下,教皇格列高里十三世於1582年宣布改歷。先是一步到位把儒略歷1582年10月4日的下一天定為格列歷10月15日,中間跳過10天。同時修改了儒略歷置閏法則。除了保留儒略歷年數被4除盡的是閏年外。增加了被100除得盡而被400除不盡的則不是閏年的規定。這樣的做法可在400年中減少3個閏年。在格列高里歷歷法里,400年中有97個閏年(每年366日)及303個平年(每年365日),所以每年平均長365.2425日,與公轉周期的365.2422日十分接近。可基本保證到公元5000年前誤差不超過1天。
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公歷,亦有書稱公元,因此對於公元元年(0001年)之前的前古時代,稱之為公元前。
F. 古羅馬人發明了什麼
西古羅馬帝國的沒落已過去近1500年,但其在創造發明方面所留下的富饒的文化遺產依然鮮活如新。羅馬人乃令世人驚訝的建設者,更是土木工程界的資深專家,其蓬勃發展的社會文明使古羅馬帝國數個世紀以來在科技、文化、建築等方面都保持著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從修建大型輸水道到創立報刊,接下來,讓我們深入了解一下古羅馬的10大創新之舉。
10.戰地外科
羅馬人發明了許多外科手術工具,並率先進行了剖腹產手術,但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在醫學上最有價值的貢獻都是在戰場上。在奧古斯塔斯的統領下,他們組建了一個軍隊醫療隊,這是最早致力於專業領域的一支醫療隊伍。這些經過特殊訓練的醫務人員使用止血帶止血,使用動脈手術鉗抑制術中出血等,通過這些醫療創新手段在戰亂中拯救了無數條瀕臨死亡的生命。羅馬的戰地醫生還為新入伍的軍人進行體檢,並監管軍營的衛生條件以遏制疾病的傳播。他們甚至知道在使用醫療用具之前需要在熱水中對其進行消毒,開創了抗菌手術的先例,盡管這種手術形式直到19世紀都沒有完全被世人接受。羅馬軍事醫學鮮明的證實了其在愈傷及保健方面技術的先進性,以至於士兵盡管飽受戰爭之苦,卻依然比平民百姓的壽命要長。
9.十二銅表法及羅馬民法大全
傳票,人身保護權益,義務法律,證詞,所有這些條款都出自羅馬的法律制度,幾個世紀以來,該制度在西方法律和政府管理中都佔有重要的統治地位。最初的古羅馬法律起源於十二銅表法,該法則為共和黨時期制定的憲法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十二銅表法於公元前450年首次通過,詳述了財產、宗教和離婚方面的相關條例,並列出了從盜竊到巫術等所有罪行的刑罰措施。然而,同十二銅表法相比,羅馬民法大全更具影響力,這是一部雄心勃勃試圖融合整個羅馬史法律的網路全書。民法大全由拜占庭國王查士丁尼(公元529-535)起草,涵蓋了很多近代法律原理,比如「除非被告被證明有罪,否則就無罪釋放」這樣的概念。羅馬帝國滅亡之後,其成為世界眾多法律體系的基石。之後,英國普通法和伊斯蘭教教法相繼頒布,但古羅馬法典仍發揮著其不容小覷的影響力,在一些歐洲國家以及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等地的民事法案上依然奏效。
8.羅馬儒略歷(公歷)
現代的公歷與2000多年前的羅馬儒略歷極為相似。而羅馬早期的日歷又極有可能是抄襲自古希臘月亮運行周期的模型。由於羅馬人認為偶數是極不吉利的,於是他們改寫日歷,使每個月都變為奇數天。這一做法在儒略歷出現前一直被延用,直到公元前46年,羅馬統帥尤利烏斯·凱撒(Julius Caesar)與天文學家索西琴尼(Sosigenes)一起,創立了同陽歷相符的儒略歷。凱撒將當時的一年355天改為現在我們所熟知的一年365天,並最終將一年劃分為12個月。儒略歷幾乎可以說是完美的日歷了,但美中不足的是,我們實際一年的時長是同365天相比存在11分鍾的誤差。於是人們最終採用了1582年設立的公歷日歷,該年歷考慮到了由於閏年改變所存在的誤差,使得日歷更為精確。
7.羅馬凱旋門
凱旋門從建立之初至今,已有將近4000年的歷史了。古羅馬是首個充分利用自己的力量來建橋、建紀念碑、建房的國家。凱旋門的拱門設計極為巧妙,使得建築的重量均勻分散在拱門上。正是因為有了這巧妙的設計,像羅馬斗獸場這類的大型建築才不至於被自身的重量壓垮。古羅馬的建築師致力於改良拱門的設計,最終設計出了形狀更為扁平的「平圓拱」,並將它運用到橋梁和渡槽的建造中。多個不同間距的平圓拱合在一起能構成更穩固的支承,可以加大橋梁和渡槽的跨度。於是,圓柱、圓屋頂和拱形天花板成為了古羅馬建築風格的典型特徵之一。。
6.馬路和高速公路
在其鼎盛時期,羅馬帝國包含近170萬平方英里,甚至覆蓋了歐洲南部的大多數地區。為確保這個龐大領域的管理高效有序,羅馬人建造了古代世界最為復雜的道路系統。這些羅馬公路至今仍被大量使用,它們由花崗岩或硬化火山熔岩形成的泥土、碎石和磚構造而成。在設計公路時,羅馬工程師秉持嚴格的設計標准,創建筆直的道路,以便排水。到公元200年,羅馬人已經建造超過50000英里的道路,主要是服務於軍事征服。高速公路允許羅馬軍團每天步行25英里,一系列的網狀驛站使得信息和其他情報以驚人的速度廣為傳播。這些道路通常以現代高速公路的模式被管理:石碑上的英里標記和標志告知旅客距離到達目的地的里程數,與此同時,被民眾廣為歌頌的士兵也成為了「公路巡警」。
5.紙質書
在人類歷史的大多數時期,文學作品都採用在笨拙的泥板和卷軸上創作的形式。羅馬人通過創造法典(被認為是最早的書的原型),使這種形式得以簡化。首部法典由蠟質的紙製成,隨後就被動物的皮毛羊皮紙所取代,因而能更清晰的顯示紙頁。古歷史學家指出,尤利烏斯·凱撒(Julius Caesar)創造了早期的莎草紙頁形式的法典版本,但這種紙質法典直到公元一世紀左右才被推廣。早起的基督教徒成了首批利用此項革新的民眾,他們運用此技術大批量的印製聖經。
4.福利事業
現代政府的很多福利事業,其雛形都起源於古羅馬,包括為救助貧困居民所制定的發放糧食補貼標准、教育經費以及其他費用補貼的發放標准。這些福利項目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22年,當時的保民官蓋約·格拉古(Gaius Gracchus)設立《糧食法》(lex frumentaria),要求國家政府實現羅馬公民低價購進穀物的需求。羅馬皇帝圖拉真(Trajan)在位期間,保留了這些福利項目,還實行一項「供給」(alimenta)福利,用以養育貧苦無靠的孤兒,確保他們衣食無憂,還可以接受教育。同時,為了控制物價,頒發了一種「代幣券」(tesserae),包括玉米,糧油,酒品,麵包和豬肉在內的物品價格都得以控制。圖拉真皇帝這些慷慨的行為深受羅馬民眾愛戴,但有些歷史學家認為,正是他如此慷慨的行為才導致了羅馬經濟的衰落。
3.報刊雛形
古羅馬會發布《羅馬公報》(或稱《每日紀聞》),裡面會涉及到處理軍事、法律和民事的問題,讓民眾通過文章了解這些事項的結果;這些內容,會寫在金屬或刻在石頭上,放在諸如古羅馬廣場這樣的鬧市區,供民眾瀏覽,這便是報紙雛形。據考證,《羅馬公報》最早出現於公元前131年,設及內容相當廣泛,包括羅馬軍事捷報、比賽事項、格鬥回合場次、出生喜訊和訃告等,甚至還會寫些民眾喜歡的故事。此外還有《元老院記事錄》,用來記錄叫羅馬元老院會議的討論和決議,雖然也算報紙雛形,但其內容保密,禁止公諸於眾。直到公元前59年,古羅馬執政官尤列烏斯·凱撒(Julius Caesar)在第一任期內實行民主改革,下令公布元老院及公民大會的議事記錄,這些內容才得以流傳開來。
2. 混凝土
羅馬混凝土的出現使得許多古羅馬建築,諸如萬神廟、斗獸場、古羅馬廣場屹立至今。羅馬人首次利用混凝土建造房屋大約源於2100年前,那時,混凝土被廣泛應用於地中海地區所有的建築中,包括引水渠、橋梁以及紀念碑等等。羅馬混凝土在強度上遠不如現代混凝土,但羅馬混凝土獨特的成分使其更加持久耐用。羅馬混凝土是羅馬人利用熟石灰和一種在維蘇威火山地區發現的粉塵物(Pozzolana)與水混合製成的具有高粘性的糊狀物。加入了火山凝灰岩的羅馬混凝土具有超強的抗化學腐蝕性,而維蘇威火山地區的粉塵物(Pozzolana)使得羅馬混凝土即使在海水中也能夠迅速凝結硬化,得益於此,羅馬人精心建造了浴場、碼頭和港口。
1.引水渠
古羅馬擁有大量的公共設施,諸如公廁、地下排污系統,噴泉和公共浴池等等,大大方便了羅馬人的生活。但是如果沒有羅馬引水渠的發明,一切與水有關的創新設施都將無法實現。第一條引水渠建造於公元前312年,在重力作用下,以石管、鉛管和陶管作為輸水管道把水引入城區。引水渠解決了羅馬城的用水問題,對城市公共健康和衛生設施的發展也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在引水渠出現之前,埃及、巴比倫和亞述人用原始運河引水灌溉,而羅馬人則利用土木工程技術對運河進行改進,從而發明了引水渠。羅馬帝國時期,數百條引水渠遍布整個帝國,其中一些水渠甚至長達60英里。水渠的偉大之處在於其歷經千年巋然不動,時至今日,部分水渠仍在發揮作用,令人嘆為觀止。羅馬著名的特萊維噴泉(Trevi Fountain)正是位於古羅馬十一條大型水渠之一的維戈水渠(Aqua Virgo)的水源所在地。
G. 羅馬數字是什麼人發明的
大約在兩千五百年前,羅馬人還處在文化發展的初期,當時他們用手指作為計算工具。內為了表示一、二、三容、四個物體,就分別伸出一、二、三、四個手指;表示五個物體就伸出一隻手;表示十個物體就伸出兩只手。這種習慣人類一直沿用到今天。人們在交談中,往往就是運用這樣的手勢來表示數字的。當時,羅馬人為了記錄這些數字,便在羊皮上畫出Ⅰ、Ⅱ、Ⅲ來代替手指的數;要表示一隻手時,就寫成「Ⅴ」形,表示大指與食指張開的形狀;表示兩只手時,就畫成「ⅤⅤ」形,後來又寫成一隻手向上,一隻手向下的「Ⅹ」,這就是羅馬數字的雛形。
H. 公歷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目前通行世界的公歷,是我們大家最熟悉的一種陽歷。這部歷法浸透了內人類幾千年間所創造的文容明,是古羅馬人向埃及人學得,並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和基督教的興起而傳播於世界各地。 沒有打敗中國農歷之說法 只是現在國家正式通用公歷而已,在廣大的農村農歷還是有很大的使用率的
I. 為什麼中國古人發明的是農歷,而古羅馬人發明的是公歷
農歷和公歷這樣的說法,只是一種命名上的區分。很多答主也說到了,從天文學意義上來區分,農歷是屬於陰陽歷,公歷是屬於陽歷,還有伊斯蘭歷是屬於陰歷。古人看天空,最直白的,就是看到太陽和月亮,通過長年累月對這兩個大天體(看起來)的觀察,慢慢地古人總結了一些規律。
節令和節氣就是陽歷的計時方法。24節氣就是陽歷,是以太陽的位置定的,其中先把太陽最高的日子定為夏至,把太陽正午最低的日子定為冬至,然後把中間定為春分和秋分。所以每年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都是那幾天,而每年的清明節(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都是4月5日?(有時矯正修補時是4月4日)也就只有中國古代長期統一穩定的環境下,才能通過歷代天文學家的積累成就如此精密的歷法,其他地區戰火一糟蹋,很多數據又要重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