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夢見四大發明

夢見四大發明

發布時間:2021-07-24 16:09:12

『壹』 夢見稻田地刮大風

150萬年前西候度猿人在現今山西省黃河邊的芮城縣境內出現,其後,100萬年前的藍田猿人和30萬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黃河岸邊取魚狩獵,生活繁衍,繼續為黃河文明的誕生默默耕耘。
7萬年前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3萬年前內蒙古烏審旗大溝灣晚期智人,奏響了古老黃河文明的序曲。
距今10000~7000年的細石器文化遺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遺址、3700~2700年的青銅器文化遺址和出現於公元前770年的鐵器文化遺址等幾乎遍布黃河流域。從中石器時代起,黃河流域就成了我國遠古文化的發展中心。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創造發明了人工取火技術、原始畜牧業和原始農業,他們拉開了黃河文明發展的序幕。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這些帝王統領著中華民族把古代黃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矚目的輝煌頂峰。火葯、指南針、造紙、印刷術,唐詩、宋詞、元曲是黃河文明中閃閃發光的瑰寶,發明創造和科學成就不僅推動了中國的發展,而且傳播到世界各地,促進了全人類的進步。
溫柔纏綿的寧蒙河段--黃河在這里平靜地流淌,灌溉著兩岸的農田,造福當地的人民。因而有「天下黃河富寧夏」, 「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說法。寧夏銀川附近的土地平坦,面積廣闊,利用黃河水進行自流引灌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這里物產豐富,名貴中葯枸杞和銀川大米品質優良,有「塞北江南」之美稱。(枸杞照片)內蒙古河套平原十分乾旱,在其西部,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這里「無水是荒漠,有水成綠洲」。黃河水給這里的工農業生產創造了極好的條件。
充滿活力的上遊河段--這一河段號稱黃河水力資源的「富礦區」。其中從龍羊峽至青銅峽河段,川峽相間,河床比降大,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規劃利用落差超過1200米,裝機容量超過1000萬千瓦,佔全河的近50%。平均年發電量近600億千瓦時。
溫柔纏綿的寧蒙河段--黃河在這里平靜地流淌,灌溉著兩岸的農田,造福當地的人民。因而有「天下黃河富寧夏」, 「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說法。寧夏銀川附近的土地平坦,面積廣闊,利用黃河水進行自流引灌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這里物產豐富,名貴中葯枸杞和銀川大米品質優良,有「塞北江南」之美稱。(枸杞照片)內蒙古河套平原十分乾旱,在其西部,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這里「無水是荒漠,有水成綠洲」。黃河水給這里的工農業生產創造了極好的條件。
勇往直前的中遊河段--陝晉峽谷,黃河在這里劈開萬仞山,勢如破竹,形成了黃河上最長的一段連續峽谷河段。在這一河段有以下兩個著名的地方:
壺口瀑布--黃河在這里以雷霆萬鈞之勢,奔騰過來,咆哮而去,壺口瀑布既是黃河的象徵,更是中華民族不懼艱險,勇於開拓,勇往直前精神的象徵。「風在吼,馬在嘯,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這雄壯的歌聲唱出了黃河的風采,更唱出了中華民族的戰無不勝,奮發圖強的英雄氣概。(歌詞選至《黃河大合唱》)
龍門--流傳「鯉魚跳龍門」的故事就源於此。這里水流湍急,相傳鯉魚如果能跳過龍門就可成龍。這個傳說表達了人們對付出艱苦努力後到達理想境界的美好願望,也激勵著中華兒女頑強拼搏,奮斗不息。這里相傳是大禹治水所鑿開的一條峽口,因而又稱禹門口。一、我國第二長河
黃河,我國第二長河,一條5464公里長的大河,在中國北方蜿蜒流動。從高空俯瞰,它恰似一個巨大的「幾」字,又隱隱就是我們民族那獨一無二的圖騰。
二、黃河的表徵
它不僅僅是一條大河。黃河,黃土地,皇帝,黃皮膚以及傳說中的中國龍,這一切黃色表徵,把這條流經中華心臟地區的濁流升華為聖河。《漢書·溝洫志》就把黃河尊為百川之首:「中國川源以百數,莫著於四瀆,而黃河為宗。」
三、黃土風成說
在久遠的地質年代,在亞洲內陸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驟冷驟 熱的嚴酷環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內陸盛行的西北氣流, 經年累月地把它們吹向東方,粗砂落於蒙古高原,最細膩的粉末隨風飄落到今天甘肅、陝西、山西、青海、寧夏、河南6省。千百萬年的搬運堆積,終於形成了一個北起長城,南至秦嶺,西抵日月山,東達太行山的黃土高原。
四、深厚廣闊的黃土層
這是一片無與倫比的黃土,它的面積廣達41萬平方公里,黃土覆蓋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而隴東、陝西、晉西等地,黃土深達100到200米,蘭州地區更厚達300米以上。
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園
植物學家們研究發現,雖然黃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豐沛,但養分的淋溶損失也較少,非常適合楊樹、樺樹、櫟樹、油松、雲杉和酸 棗、黃荊條等生長。那時繁茂的植被,涵養著一個溫暖多雨的伊甸園。 今天山西、陝西、甘肅、寧夏等省份,分布著大片原始森林。地處中 原的河南省簡稱為"豫",顯示在倉頡造字的時代,它仍是大象出沒之地。
七、遠古時代文明的啟蒙
在160多萬年前的山西芮城西候度人類活動遺址中,人們找到了被火燒過的動物化石和鹿角化石,在100萬年前的山西藍田人類遺址中,人們找到了多處碳末堆積。
從那以後,藍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黃河的臂灣里繁衍生息。直到6000年前,黃土地上出現了以半坡文明為代表的母系氏族文化。
我們的祖先,就在這樣一片綠野間狩獵採集,度過了華夏文明 的金色童年。
八、歷史記述改造自然的功績
這里確實最早沐浴了文明之光,這里也難免最早被受了文明之火。 上古傳說,神農氏曾教民稼穡。耐人尋味的是,神農就是炎帝,也就 是火神,他所傳授的實際上是焚林墾殖。 孟子》中記載了三皇五帝燒山林的「功績」:「當堯之時...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逼人...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
在《詩經》中,我們聽到了先民們砍伐時的吟唱: 「侃侃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漪。""伐木叮叮, 鳥鳴嚶嚶。」
九、黃土高原植被第一次受大損 始皇帝統一六國,大量人口隨之進入關中,墾殖面積大增。與此同時,他大興土木,建造宮殿陵寢,大肆砍伐關中山地森林,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蒙恬擊潰匈奴,取得河套地區大片土地,隨後 實行屯墾戍邊,多次向鄂爾多斯高原地區移民,每次人數多達數十萬, 原本一望無際的草原變成了農耕區。
十、揭河底
日前,黃河小北幹流(山西和陝西河段)山西河津段大、小石嘴區間出現了百年奇觀「揭河底」,河底的淤積物如同地毯一樣被水流捲起。
「揭河底」現象是黃河上獨有的一種泥沙運動規律,主要發生在黃河小北幹流的龍門及支流渭河河段,其表現是當高含沙的洪峰通過時,短期內河床遭受劇烈的沖刷,將河底的成塊、成片的淤積物像地毯一樣捲起,然後被水流沖散帶走。這樣強烈的沖刷,在幾小時至幾十小時內能將該段河床沖深幾米至十幾米。因為「揭河底」現象形成條件比較特殊,「揭河底」被稱為黃河百年奇觀。
據獲悉,黃河上一次出現「揭河底」還是在1977年7月6日。此次「揭河底」自7月5日8時10分開始,一直持續到8時40分,其間,在河津河段小石嘴改建工程1號丁壩段,伴隨著洶涌的水聲,先後掀起高約1米、長約7-9米左右的兩塊大的掀起物,1號至5號丁壩間還有一些小的掀起物。
7月初,黃河中游吳堡-龍門區間支流普降暴雨,洪水挾帶大量泥沙洶涌而下。7月4日晚,位於河津上首的龍門水文站洪峰流量達4600立方米每秒,最大含沙量每立方米700多公斤,從而具備了局部「揭河底」現象的形成條件。
黃河的具體資料:
由於黃河的洪水挾帶大量泥沙,進入下游平原地區後迅速沉積,主流在漫流區游盪,人們開始築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斷淤積抬高,成為高出兩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條件下就決溢泛濫,改走新道。黃河下遊河道遷徙變化的劇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獨一 無二的。根據有文字記載,黃河曾經多次改道。河道變遷的范圍,西起鄭州附近,北抵天津,南達江淮,縱橫25萬平方公里。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1700多年間,黃河的遷徙大都在現行河道以北地區,侵襲海河水系,流入渤海。自1128年至1855年的700多年間,黃河改道擺動都在現行河道以南地區,侵襲淮河水系,流入黃海。1855年黃河在河南蘭考東壩頭決口後,才改走現行河道,奪山東大清河入渤海。由於黃河下遊河道不斷變遷改道,以及海侵、海退的變動影響,黃河下游地區的河道長度及流域面積也在不斷變化,這是黃河不同於其他河流的突出特點之一。遠古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於原始人類生存。黃土高原和黃河沖積平原,土質疏鬆,易於墾殖,適於原始農牧業的發展。黃土的特性,利於先民們挖洞聚居。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為我國古代文明的發育提供了較好的條件。早在110萬年前,「藍田人」就在黃河流域生活。還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 在流域內生息繁衍。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遺址遍布大河上下。這些古文化遺跡不僅數量多、類型全,而且是由遠至近延續發展的,系統地展現了中國遠古文明的發展過程。
從公元前21世紀夏朝開始,迄今4000多年的歷史時期中,歷代王朝在黃河流域建都的時間延綿3000多年。中國歷史上的「七大古都」,在黃河流域和近鄰地區的有安陽、西安、洛陽、開封四座。殷都(當時屬黃河流域)遺存的大量甲骨文,開創了中國文字記載的先河。西安(含咸陽),自西周、秦、漢至隋、唐,先後有13個朝代建都,歷史長達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東周遷都洛陽以後,東漢、魏、隋、唐、後梁、後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陽建都,歷時也有900多年,被譽為「九朝古都」。位於黃河南岸的開封,古稱汴梁,春秋時代魏惠王遷都大梁,北宋又在此建都,先後歷時約200多年。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 ,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直在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地區是全國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發展最早的地區。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內已出現青銅器,到商代青銅冶煉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同時開始出現鐵器冶煉,標志著生產力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在洛陽出土的經過系列處理的鐵錛、鐵斧,表明中國開發鑄鐵柔化技術的時間要比歐洲各國早2000多年。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紙、活字印刷、指南針、火葯,都產生在黃河流域。從詩經到唐詩、宋詞等大量文學經典,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也都產生在這里。北宋以後,全國的經濟重心逐漸向南方轉移 ,但是在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進程中,黃河流域及黃河下游平原地區仍處於重要地位。黃河流域悠久的歷史,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十分珍貴的遺產,留下了無數名勝古跡,是我們民族的驕傲。
新中國的治黃工作,比過去有了質的飛躍。一開始就是按照全面規劃,統籌安排,標本兼治,除害興利,全面開展流域的治理開發,有計劃地安排重大工程建設。中央各有關部門、地方各級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齊心協力參加治黃工作,依靠科舉技術進步治理黃河,無論是關於黃河問題的勘測研究,還是治黃建設的規模,都是以往任何時代不能比擬的。經過將近半個世紀的建設,黃河上中下游都開展了不同程度的治理開發,基本形成了「上攔下排,兩岸分滯」蓄泄兼籌的防洪工程體系,建成了三門峽等干支流防洪水庫和北金堤、東平湖等平原蓄滯洪工程,加高加固了下游兩岸堤防,開展河道整治,逐步完善了非工程防洪措施,黃河的洪水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防洪能力比過去顯著提高。在黃河上中游黃土高原地區廣泛開展了水土保持建設,採取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互配合,治坡與治溝並舉辦法,治理水土流失取得明顯成效。截至1995年底,累計興修梯田、條田、溝壩地等基本農田7755萬畝,造林 11802萬畝,興建治溝骨幹工程854座,淤地壩10萬余座,溝道防護及小型蓄水保土工程400多萬處,一些地區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開始有所改善,輸入黃河的泥沙逐步減少。依靠這些工程措施和廣大軍民的嚴密防守,連續50年黃河伏秋大汛沒有發生洪水決溢的災害,扭轉了歷史上黃河頻繁決口改道的險惡局面,保障了黃淮海廣大平原地區的安全和穩定發展。黃河的水資源在上中下游都得到了較好的開發利用。流域內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庫3147座,總庫容574億立方米,引水工程4500處,黃河流域及下游引黃灌區的灌溉面積,由1950年的1200萬畝發展到1995年的10700萬畝,流域內河谷川地基本實現水利化,黃河供水范圍還擴展到海河、淮河平原地區。在黃河幹流上於1957年開工興建黃河第一壩——三門峽大壩,此後,相繼建成了劉家峽、龍羊峽、鹽鍋峽、八盤峽、青銅峽、三盛公、天橋等7座水利樞紐和水電站。目前正在建設小浪底、萬家寨水利樞紐和李家峽、大峽水電站。已建在建的幹流工程,總庫容563億立方米,發電裝機容量900多萬千瓦,年平均發電量336億千瓦時,約占黃河幹流可開發水力資源的29%。這些水利水電工程,在防洪、防凌、減少河道淤積、灌溉、城市及工業供水、發電等方面,都發揮了巨大的綜合效益,促進了沿黃地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民治黃50年,除害興利成效顯著,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偉大成績,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編輯本段]黃河--詩句,俗語,成語
黃河--詩句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李白《將進酒》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 李白《贈裴十四》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涼州詞》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王維《使至塞上》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登鸛雀樓》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李白《行路難》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劉禹錫《浪淘沙》
派出昆侖五色流,一支黃濁貫中川。--王安石《黃河》
「白花垣上望京師,黃河水流無盡時。窮秋曠野行人絕,馬首東來知是誰」、「黃河渡頭歸問津,離家幾日茱萸新」。---王昌齡
「黃河北岸海西軍,椎鼓鳴鍾天下聞。」「 黃河南岸是吾蜀,欲須供給家無粟」。---杜甫《黃河二首》
「望三門,三門開,黃河東去不回來」、「責令李白改詩句,黃河之水手中來!」。---賀敬之《三門峽--梳妝台》
「古來黃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變通津,滄海化為塵。」 ---元代詩人薩都剌《過古黃河堤》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吼萬里觸龍門」、「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暗天」「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 「且探虎穴向沙漠,鳴鞭走馬凌黃河」。 --李白
「獨樹臨關門,黃河向天外」。 --王維
「土花漠碧雲茫茫,黃河欲盡天蒼黃」。-- 李商隱
「黃河水白黃雲秋,行人河邊相對愁」。 --白居易
歲歲金河復玉關, 朝朝馬策與刀環。三春白雪歸青冢, 萬里黃河繞黑山。--柳中庸《徵人怨》
黃河--俗語
不見棺材不落淚,不到黃河不死心
黃河清,聖人出
黃河百害,惟富一套
跳進黃河也洗不清
黃河面惡心善,長江面善心惡
黃河歸來不看川,黛眉歸來不看山
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
黃河決了口,縣官活不成
九曲黃河十八灣 一碗河水半碗沙
黃河尚有澄清日,豈可人無得運時
黃河--成語
中流砥柱 魚躍龍門 九曲黃河 涇渭分明、海晏河清、河山帶礪、俟河之清

『貳』 中文 中國四大發明由來和節日由來

四大發明的由來見下面網址
(1)二十三過小年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

據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了。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等到家家戶戶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

附:掃塵

到了臘月,家家戶戶都准備過年了。掃塵為的是除舊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戶都要認真徹底地進行清掃,做到窗明幾凈。在北京,通常把臘月二十四日定為"掃房日"

掃塵主要是將家裡進行徹底清潔,主婦通常先將房裡的床鋪傢具遮罩起來,用頭巾將頭包好,然後用掃帚將牆壁上下掃干凈。掃屋之後,擦洗桌椅,沖洗地面。掃房之後,各店鋪、居民家煥然一新。新貼的春聯,鮮艷奪目,顯示著紅紅火火的鴻福盛景。活靈活現的門神,抬頭見喜的橫幅,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畫,花團錦簇的燈籠,和神龕上豐饒的祭品,無不顯示著喜氣洋洋、欣欣向榮的節日景象。[/center]

(2)除 夕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這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北方人包餃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年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吃團年飯時,桌上的"魚"是不能動的,因為這魚代表"富裕"和"年年有餘",象徵來年的"財富與幸運",它屬於一種裝飾,是碰不得的。

關於年的由來,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最兇猛的野獸的威脅。這種猛獸叫"年",它捕百獸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終日。人和"年"斗爭了很多年,人們發現,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於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裡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裡,"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綵,飲酒擺宴,慶祝勝利。

為了紀念這次勝利,以後每到冬天的這個時間,家家戶戶都貼紅紙對聯在門上,電燈籠,敲鑼打鼓,燃放鞭炮煙花;夜裡,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賀道喜。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就成了"過年"。

除夕的高潮是年飯後長輩發"壓歲錢"。接著就是張貼春聯和門神,並關上大門。到初一的早上才開門"接財神"。接下來就是全家人守歲到凌晨。

除夕夜的燈火,通宵不熄,俗稱"光年"。

各地的除夕風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風俗很有特點,如蘇州、北京、台灣等。蘇州的除夕守歲時,都要等待從楓橋寒山寺傳來的洪亮鍾聲。當鍾聲穿過沉沉夜色,傳到千家萬戶時,就標志著新春的來臨。 無論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時,寒山寺中就會傳出這口巨鍾的洪響,民間稱為"分夜鍾"。這口鍾,已成為蘇州城鄉方圓數十里人民生活的時間信息。寒山寺鍾聲還出現在詩中,流傳最廣的就是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現在,每年除夕,蘇州寒山寺仍遵循萬古不變的古老習俗,擊鍾以分歲。姑蘇城鄉,到了守歲的最後一刻,會從廣播中傳出宏亮的寒山寺鍾聲,報導一年的開始。千家萬戶,聽到鍾聲,爆竹齊鳴,使古老的寒山寺鍾聲成為了一種時代的象徵。

北京的除夕這一天更是忙碌,祭祖、接神、接灶。祭神拜祖的儀式一開始,整個北京城便淹沒在一片震耳欲聾的爆竹聲中。人們還在自己家院子里,鋪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歲",取長命百歲的意義。除夕通宵燈火齊明,人們辭歲守歲。當新年的鍾聲敲響時,各家的餃子也下鍋了,人們盡情的娛樂。

除夕在台灣不叫除夕,而叫"過年日"。午後,在廳堂神龕前上供牲體。到了晚上,合家焚香叩拜,然後對長者辭歲。接著是"圍爐",也就是豐盛的年夜飯,一家人圍坐一桌,桌上擺滿菜餚,桌下放置火盆。"圍爐"為除夕帶來高潮,遠在他鄉的遊子,除非萬不得已,再遠再忙也要趕回家團圓。年夜飯後,便高燃蠟炬來守歲,兒媳婦為長輩們添富壽,不能早睡,坐得越久,長輩得富壽越長,這是表示孝心。

據說在除夕那天出生的人一生會是很幸運的:)
是啊,不是有那麼一句俗語嗎?「誰家過年都吃頓餃子」:)
你看,即使生在條件不好的人家,也有餃子吃,能不幸運嗎?

(3)元 宵 節

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其樂融融。

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後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後死後,平除呂後勢力,擁立劉恆為漢文帝。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後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並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 "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在"太初歷"中就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我國民間有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民間相傳,元宵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楚昭王。某個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經過長江,見江面有漂浮物,為一種外白內紅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請教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復興之兆"。元宵和春節的年糕,端午節的粽子一樣,都是節日食品。吃元宵象徵家庭象月圓一樣團圓,寄託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元宵在南方稱"湯圓"、"圓子"、"浮圓子"、"水圓",由糯米製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節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元宵節燃燈放火,自漢朝時已有此風俗,唐時,對元宵節倍加重視;在元宵節燃燈更成為一種習俗。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元宵節燃燈的習俗,經過歷朝歷代的傳承,節日的燈式越來越多,燈的名目內容也越來越多,有鏡燈、鳳燈、琉璃燈等等。元宵節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

(4)二月二龍抬頭

民間傳說,每逢農歷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 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

每當春龍節到來,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天早晨家家戶戶打著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裡便點燈、燒香、上供。舊時,人們把這種儀式叫做"引田龍"。這一天,家家戶戶還要吃面條、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為"挑龍頭"、"吃龍膽"、"金豆開花,龍王升天,興雲布雨,五穀豐登",以示吉慶。

春龍節的來源,在我國北方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神話故事。說,武則天當上皇帝,惹惱了玉皇大帝,傳諭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向人間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龍王聽著民間人家的哭聲,看著餓死人的慘景,擔心人間生路斷絕,便違抗玉帝的旨意,為人間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龍王打下凡間,壓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

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

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

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們正在翻曬玉米種子時,想到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就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子里設案焚香,供上開了花的"金豆"。龍王抬頭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聲向玉帝喊到:"金豆開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里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布雨。從此,民間形成了習慣,每到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吃。

其實,在農歷二月以後,"雨水"節氣來臨,冬季的少雨現象結束,降雨量將逐漸增多起來,這本來就是華北季風氣候的特點。

(5)清 明

「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在一年二十四節氣當中,民間特別重視農歷四月五日清明節。

清明祭祀墳墓的俗例,自漢相 沿承襲。以後,普及民間,歷二千年而不衰。這一天,家家戶戶的孝子賢孫都要到郊外去祭祀祖墳,為墓地鋤草,替墳墓加土,好好清掃修整一番。近世,孝子賢孫對於清明掃墓,已未必一定遵守於清明節這一日。有的會在節日以前數天拜祭,也有的會在節日若干日子奉祀,只不過籠統地說是清明上墳拜祭罷了。

踏青是陪襯清明的副節目,掃墓之餘,一家大小因利趁便,就在山野間游樂一番,順手摺支柳枝戴在頭上,等到入暮回家。

(6)端 午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鍾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端午節的第一個意義就是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生於楚威王五年夏歷正月初七,或謂生於楚宣王二十七年,卒於楚襄王九年。

端午節的第二個意義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節第三個意義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端午節第四個意義是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國,後人為敬仰其詩,復哀其忠勇事跡,乃與詩人節合並舉行紀念,而詩人節亦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鑒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且喜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稱。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預謀起義,開會時為清兵所捕,不屈,於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

懸鍾馗像: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當時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我國人作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種習俗,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7)六月初六姑姑節

"六月六,請姑姑"。過去,每逢農歷六月初六,農村的風俗都要請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

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晉國有個宰相叫狐偃。他是保護和跟隨文公重耳流亡到列國的功臣,封相後勤理朝政,十分精明能幹,晉國上下對他都很敬重。每逢六月初六狐偃過生日的時候,總有無數的人給他拜壽送禮。就這樣狐偃慢慢地驕傲起來。時間一長,人們對他不滿了。但狐偃權高勢重,人們都對他敢怒不敢言。

狐偃的女兒親家是當時的功臣趙衰。他對狐偃的作為很反感,就直言相勸。但狐偃聽不進苦口良言,當眾責罵親家。趙衰年老體弱,不久因氣而死。他的兒子恨岳父不講仁義,決心為父報仇。

第二年,晉國夏糧遭災,狐偃出京放糧,臨走時說,六月初六一定趕回來過生日。狐偃的女婿得到這個消息,決定六月初六大鬧壽筵,殺狐偃,報父仇。狐偃的女婿見到妻子。問她:"像我岳父那樣的人,天下的老百姓恨不恨?"狐偃的女兒對父親的作為也很生氣,順口答道:"連你我都恨他,還用說別人?"他丈夫就把計劃說出來。他妻子聽了,臉一紅一白,說:"我是你家的人,顧不得娘家了,你看著辦吧!"

從此以後,狐偃的女兒整天心驚肉跳,她恨父親狂妄自大,對親家絕情。但轉念想起父親的好,親生女兒不能見死不救。她最後在六月初五跑回娘家告訴母親丈夫的計劃。母親大驚,急忙連夜給狐偃送信。

狐偃的女婿見妻子逃跑了,知道機密敗露,悶在家裡等狐偃來收拾自己。

六月初六一早,狐偃親自來到親家府上,狐偃見了女婿就像沒事一樣,翁婿二人並馬回相府去了。那年拜壽筵上,狐偃說:"老夫今年放糧,親見百姓疾苦,深知我近年來做事有錯。今天賢婿設計害我,雖然過於狠毒,但事沒辦成,他是為民除害,為父報仇,老夫決不怪罪。女兒救父危機,盡了大孝,理當受我一拜。並望賢婿看在我面上,不計仇恨,兩相和好!"從此以後,狐偃真心改過,翁婿比以前更加親近。為了永遠記取這個教訓,狐偃每年六月六都要請回閨女、女婿團聚一番。這件事情張揚出去,老百姓各個仿效,也都在六月六接回閨女,應個消仇解怨、免災去難的吉利。年長日久,相沿成習,流傳至今,人們稱為"姑姑節"。

(8)七 夕

舊時在民間七月七日是一個很熱鬧的節日,當時對這一天興趣最大的,還是年輕女子。她們穿新衣,拜雙星,並乞巧。

宋時杭州的小兒女,七夕之時多效顰"摩侯羅",穿半臂花衣,胸前裝飾乞巧時的楸葉、瓜果等圖形;靚妝笑語,競往湖邊放蠟制的鴛鴦等一類水鳥,浮於水上。婦人喜於盒內貯小蜘蛛,讓蜘蛛在盒內織網,看織網之疏密,謂之"巧"之多少也。

穿針乞巧是七夕中小女兒們的節目之一,據說在漢代已經盛行。《荊楚歲時記》中說: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綵縷穿七孔針。也有把"穿針"轉為"丟針"的。形式是在七夕夜晚,盛一碗水,放在星光下。然後把綉花針丟入水裡,讓它漂浮在水面上,星光輝映下的針影,照在碗底,會生浮動的陰影,變化多端。依其形狀,就可以占卜投針姑娘針綉工作是拙是巧。

還有一種游戲節目是七位姑娘互相邀約,結伴在七夕之夜的園庭,各以巾帕遮目,然後仰首向天,面對牛郎織女星,根據所看到的景象預卜自己的終身大事。不過遮目怎能看到天象呢?這自然不是看雙星,而是閉目作幻想了。

神話的七夕作為一個"情人節",也應該是有其意義的。

(9)鬼節

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為「盂蘭盆節」,也稱「中元節」有些地方又州俗稱"鬼節","施孤"。本是印度一種佛教儀式。,佛教徒為了追薦祖先舉行"盂蘭盆會";佛經中《盂蘭盆經》以修孝順勵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國追先悼遠的俗信,於是益加普及。民間普遍流傳目蓮解救母厄的故事:

「有目蓮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蓮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

中國從梁代開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節。不過後來除設齋供僧外,還增加了拜懺、放焰口等活動。

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台。法師座跟前供著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面供著一盤盤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著三塊靈牌和招魂幡。過了中午,各家各戶紛紛把全豬、全羊、雞、鴨、鵝及各式發糕、果品、瓜果等擺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別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藍、紅、綠等顏色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甘露門開"等字樣。儀式是在一陣庄嚴肅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的。緊接著,法師敲響引鍾,帶領座下眾僧誦念各種咒語和真言。然後施食,將一盤盤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復三次。這種儀式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家家戶戶還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徵著五穀豐登,這叫作"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燈的活動;所謂水燈,就是一塊小木板上扎一盞燈,大多數都用彩紙做成荷花狀,叫做"水旱燈"。按傳統的說法,水燈是為了給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燈滅了,水燈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過奈何橋的任務。那天店鋪也都關門,把街道讓給鬼。街道的正中,每過百步就擺一張香案,香案上供著新鮮瓜果和一種"鬼包子"。桌後有道士唱人們都聽不懂的祭鬼歌。這種儀式叫"施歌兒"。

上元節是人間的元宵節,人們張燈結綵慶元宵。"中元"由上元而來。人們認為,中元節是鬼節,也應該張燈,為鬼慶祝節日。不過,人鬼有別,所以,中元張燈和上元張燈不一樣。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傳說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裡沉淪。所以,上元張燈是在陸地,中元張燈是在水裡。

(10)中 秋

八月十五日是秋天的正中,所以被稱為中秋或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還要圓,要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中秋前夕,人們都盡可能和家人團聚,取人月雙圓的意義,八月十五又叫「團圓節」。

中秋節是漢族和少數民族的民間傳統節日。早在三代時期我國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晚上,有賞月、游湖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今天,月下遊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以前,江蘇地區的中秋夜,婦女們多外出在月下遊玩,或互相拜訪,或結伴去佛寺尼庵,或舉行盛大的文藝活動。甚至玩到四更雞鳴。這一風俗當地叫做「走月亮」。上海的習俗與江蘇差不多。只是中秋夜,婦女外出遊玩必須要走過至少三座橋,因而叫做「走三橋」。

古時還有祭月和拜月活動。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如果家裡有孕婦,就要多切一份。

拜月不是指祭月時的拜月。這種風俗源於北宋京師。當夜,滿城人家,不論窮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後,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許多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如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11)重 陽

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又因為在我國古代,六為陰數,九是陽數,因此,重九就叫"重陽"。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據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後慘害後,宮女賈某也被逐出宮,將這一習俗傳入民間的。

古代,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人登高詩很多,大多數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重陽節還要賞菊飲菊花酒,起源於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士大夫,還多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很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種。清代以後,賞菊之俗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

重陽節除了佩帶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12)冬 至

冬至,俗稱"冬節",在古代是很隆重的節日。在二十四節氣中,冬至也最受重視。

古人認為到了冬至,雖然還處在寒冷的季節,但春天已經不遠了。這時外出的人都要回家過冬節,表示年終有所歸宿。閩台民間認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團聚的節日,因為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認祖宗的人。

冬至這一天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許多人家利用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圓",為了區別於後來的春節前夕的"辭歲",冬節的前一日叫做"添歲"或"亞歲",表示"年"還沒過完,但大家都已經長了一歲。

我國各地的風俗民情雖各有差別,但大致是相同的。作冬至圓時,經常應孩子們的要求捏一些小動物,小貓、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們每到此時都很高興。吃冬至圓以前,在門窗桌櫃床燈的後面,都要分別粘一個冬至圓,稱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後才能烤食。如果這時家裡有孕婦的話,冬至圓發了,就會生男,否則就會生女。吃冬至圓時入口必須成雙成對,以求吉利。吃到最後只剩兩粒,已婚的人將會萬事如意,剩下一顆,單身未婚者將會凡事順利。還有些家庭在傍晚,用應時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也有在這一天"曬冬米"的,就是把白米用水洗過,在這天的陽光下曝曬後收藏起來,留給日後有病的人煮粥吃。

『叄』 夢見一個非常大的巨獸,追另外一個人,我跑遠了,

人類在睡眠中是要做夢的,每個人都有做夢的體驗,雖然大部分動物的大腦結構同人腦都很相似,但沒有看到過有哪位科學家說動物也會做夢。人類的夢境很奇怪,有日常生活的內容,也有特別出奇的怪事,有喜也有憂,有對過去的回憶,有對未來的展望,以及各種不可思議的奇遇。從歷史考證和文獻看來,人類從很早就開始研究夢,至今沒有獲得研究的真正成果,古代的巴比倫、印度、希臘和埃及都有關於解夢的資料,古埃及人還為夢神塑像,向夢神「塞拉比斯」供奉和祈禱,大概是專供有錢有勢的人向夢神祈禱希望從夢中獲得啟示或預兆什麼的。中國人對夢的研究也很早,據說有一部最早的文獻(周公解夢),流傳到今日的許多相術中就有一種『占夢術」,是算命先生的經營秘訣。文學中,對夢的解說更多了,例如《紅樓夢》,佛經和聖經中都有許多著名的夢兆描述。中國古代哲學也有三大夢的典故:『莊周夢蝴蝶」、『夢覺黃粱」和「南柯一夢」。中國民間流傳許多通俗的解夢,全部都是無稽之談,例如夢見女人不吉利,夢見棺材(官和財)要發財,大糞代表黃金,活魚(余)預示「吉慶有餘』, 對每一種動物都用漢族的文化心理,或者漢語同音詞,加以對照,夢境使人感到神秘,不可理喻,因而產生許多迷信的幻想,例如猜測夢境的預兆參加押寶、賭博、做決策和買發財票。痴迷不悟的人設法做好夢,尋找神秘的預兆,採用許多愚昧可笑的暗示,如到恐怖的墓地睡覺,與屍體同卧。會做生意的日本人,為這些迷誤者發明了一種「人工造夢機」,許諾可以產生「夢幻、預兆、愛情、懷舊、戲劇」等各種夢境效果。可嘆,如今的人類仍舊迷信和愚昧! 各種文化對夢的解說不同,有人說是靈魂出遊,有人說本人的身體在另一個『副世界」里繼續生活,有人說是預告玄機,有人說是「日有所恩夜有所夢』,與任何神靈沒有關系,人類文明史數千年,對夢的解說沒有任何結論,因此如今的多數人乾脆什麼都不信,相信科學的解釋:「睡眠是局部大腦皮層還沒有完全停止活動而引起的腦中表象活動」,純屬生理現象,這樣的解釋十分牽強,不能令人完全信服,因為許多理智者細心體會,夢境不是那麼簡單,例如人從哪裡來的?唯物主義堅持進化論說,從猿猴變來的,因為人同猿猴形像太接近。在達爾文去世後一百多年,科學家們提出了質疑,原來達爾文老先生臨死前還特別聲明,他的進化論只不過是「科學的假設』,而後代子孫堅持說「鐵證如山」,必須這樣接受唯物主義,否則就是封建迷信落後份子。對於夢,也是犯同樣的錯誤,把弄不明白的復雜問題過份簡單化,強加於人,甚至以學術權威自居,大撻殺伐。 實際情況是,現代科學手段只能測試做夢的大腦皮層活動,看到了生理活動的現象,而根本沒有觸及內在的本質,例如對秉性,記憶、愛情和天份的研究,不能從生理體液中的酸性或鹼性或者份子結構確知人性的靈氣。每個人的靈氣和命運,如同生死,是真主賦予每個人的特質,超越了人類科學家研究的范疇,所以,自古以來對人類夢境的研究,都沒有突破性的成就。《古蘭經》說:「真主是全知由玄的,他不讓任何人窺見他的由玄,除非他所喜悅的使者,因為他派遣衛隊,在使者的前面和後面行走。「(71:26—27)本文試圖對伊斯蘭解夢觀念的研究,從《古蘭經》和《聖訓》尋求根據,在聖訓經中有許多著名的解夢論斷,例如先知穆聖說:「夢境有三種:來自真主的好夢、出自魔鬼的惡夢和生理夢。」生理夢就是日思夜想的潛意識思想活動,或者是睡眠中身體所受到的刺激和壓迫,在許多蘇菲學者的解夢著作中,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聖訓引證:「在我之後,不再有先知使者,但真主的預兆啟示經常在夢境中出現。「」個正當的人,他的夢境中包含著四十六分之一的預兆啟示,」現在流行於全世界的禮拜前邦克詞,就是出現在先知穆聖和他最親近弟子的夢境中,穆聖根據大家一致從夢境中得到的詞語,確定了禮拜前的喚禮詞,命令後代的穆斯林必須以此召喚人們來禮拜。 根據美國大學者伊姆蘭.海珊的研究(參看《伊斯蘭中的夢境:真理與心靈的窗口》分析了《古蘭經》中的八大夢兆。因為每一個夢境都涉及到列聖的生平事跡,並且還有前後情節的聯系,因此這里不便詳細引證,但可以向讀者提供這些經文的章節,對於有興趣研究的人,這些章節可能很有參考價值。 第一夢:尤素福夢見太陽、月亮和十一顆星星向他鞠躬。(12:4-5:99- 100) 第二夢:尤素福得真主恩賜圓夢的本領。(12:6;36) 第三夢:尤素福同囚難友夢見為國王斟酒。(12:41) 第四夢:國王夢見七條肥牛。(12:43-49) 第五夢:真主命令易卜拉欣用他的兒子作犧牲。(37,99—105) 第六夢:真主啟示穆薩母親把嬰兒籃子放在河流中。(20:7:29:s9) 第七夢:穆罕默德在白德爾戰役前所得的真主啟示。(8:44—46;3:12—13) 第八夢:真主命令穆聖第一次朝覲的夢兆。(48:27) 科學對於夢境的探索,無能為力,只是簡單武斷地宣布,是生理的反應,從而企圖阻止人們認主獨一和信仰的思考。從以上《古蘭經》、聖訓的實例中,我們看到,真主通過夢境向他的使者傳遞啟示和信息,一般人無法與聖人的品級相比,但是無神論所宣傳的夢境只是生理現象也不可足信,經訓中的實例證明了,真主通過夢境與人類中的精粹者有靈犀相通,所以,先知穆聖說:「在我之後,不再有先知使者,但真主的預兆啟示經常在夢境中出現。」先知穆聖說:「夢境有三種;來自真主的好夢、出自魔鬼的惡夢和生理夢。」這是見到伊斯蘭書籍中引證最多的解夢聖訓,而且是對普通的民眾的聖諭。根據經訓,穆斯林對好夢與惡夢應當有不同的反應,建議如下: 第一、做了一個好夢。醒來之後應當:(一)做小凈,禮拜,祈禱,感贊真主。(二)自己默默思考其中幽玄的涵義,也可以與至近的人或有知識、有誠意的學者訴說,聽取親近的人或學者的評語。(三)要保密,不可隨便見人就說,因為是好夢,可能引起嫉妒或歪曲解釋。有幾段類似的聖訓都這么指導得到好夢 者,例如先知穆聖說:「如果做過了一個好夢,只能對有學問的人或關心你的人說,不可對其他人訴說。」《提爾密濟聖訓集》先知穆聖說:「好夢來自安拉,應當感贊真主,可以對人訴說。「《布哈里聖訓集》

『肆』 為什麼要把國際大笑話四大發明寫進教材

一哥們去算命,說:「大師,我昨晚夢見嘴裡上面這排牙全掉光了。」 大師卜了一卦,說:「別擔心,夢是反的!」 那哥們問:「那這意味著什麼?」 大師幽幽地說:「那意味著你下面那排牙會掉光。」

『伍』 夢見什麼是大吉之兆

夢見蛇在水裡游,則代表諸事順利
夢見蛇在水裡游,是大吉之兆,夢者最近會遇到貴人,並且在貴人的幫助下諸事順利。夢者不管是在事業還是桃花方面都非常的旺盛,求財者事業順利,求婚姻者,桃花大旺。很多人夢到蛇的,最近都會財運爆發,好運連連。
夢見了鸛,會交好運
夢見了鸛,是大吉之兆,得此夢不僅僅象徵著夢者會健康長壽,而且夢者最近要是遇到了危險或者煩惱的話,也會很快就消除了,化險為夷。要是夢見了鸛叫,預示夢者會官運亨通,職位會步步高升。要是夢見了鸛營巢,那也是一個大吉之兆,預示夢者接下來會大富大貴,前途也會不可限量。
夢見豆腐,會發財
夢見了豆腐,那就表示夢者最近的財運會上升,可能會發一筆財。夢見了自己在做豆腐,那麼這就表示著,你最近所有的努力都到了收獲的時候了,很快你就會得到你該有的一切。商人夢見了做豆腐,那麼你很快就可以找到一個十分賺錢的好項目,可能會大賺一筆。
夢見去商場買鞋,結交貴人
夢見去商場買鞋,鞋一般象徵立足點、方向、位置、職位、角色、地位,有時候也代表愛情和異性。得此夢乃是證明夢者最近會遇到貴人或者結交新的朋友,並且會在貴人的幫助下有新的發展機遇,事業大旺,財運大漲,註定好命有財,是大吉之兆。

『陸』 夢見大和尚

有佛緣,多念南無阿彌陀佛

『柒』 夢見媽媽生病,陪媽媽去醫院、是什麼意思啊

請問我國的漢字是誰發明的?在什麼年代? 5 [ 標簽:漢字,年代 ] ____ 承諾 回答:5 人氣:11 提問時間:2010-08-19 13:26 答案 漢字從倉頡造字到清朝光緒年間被王懿榮發現的甲骨文,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 甲骨文謎。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物語」「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默認、藍. 回答採納率:43.4% 2010-08-19 13:27 漢字為上古時代的華夏族人所發明創制並作改進,目前確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 問問團隊中華上下五千年共1人編輯答案 2010-08-19 13:27 倉頡,他將在人民群眾中已初具雛形的文字加已整理,再加上倉頡本人的創造!來這里看看 http://ke..com/view/2070.htm?fr=ala0_1_1 問問團隊史海泛舟共1人編輯答案 2010-08-19 13:27 倉頡 匿名 回答採納率:11.3% 2010-08-19 13:42 倉頡cang ji 傳說為黃帝時的人 問問團隊【傲視群雄】共1人編輯答案 2010-08-19 13:59 --> 相關內容 •漢字是誰發明的,什麼年代出現的?08.06.18•漢字最初來源於哪個年代08.12.27•中國第五大發明是漢字?09.10.17•試問中國的漢字始於那個年代?08.07.01•中國漢字是誰發明的10.02.18 漢字是誰發明的漢字是誰發明創造的春哥是誰發明的傳說中文字是誰發明的饅頭是誰發明的指南針是誰發明的飛機是誰發明的是誰發明的電腦 --> 在線求助 團隊:回眸那歷史罄音 類型:初級團 滿意答案:1234 團隊宣言:回眸那歷史罄音 •嬋娥二號是今天發射的嗎? •如何把別人玩弄於股掌之中? 一隻大朋鳥 等級:18採納率:53.3% •歷史問題請高手幫幫忙! •關於付這個姓名 精華知識 •《曹劌論戰》是誰和誰的戰爭? •烽火戰國工部建完了人口增長速度是… •服侍帝王最多的女人是誰? •峰尾圭峰塔歷史有多少年? •呂布戰三英都是誰 熱門搜索 嫦娥二號房產稅 黃光裕 大閘蟹國慶自駕游 微博 紋身慈善晚宴 退休年齡 掌紋胡潤百富榜 合氣道 方舟子集體婚禮 假發票 更多>>熱門專題 解讀漢字七體 漢字,亦稱中文字、中國字、國字,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屬於… •福建世界之最•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女人最美的時刻•國慶長假觀影指南•免費打造域名郵箱 Copyright &; 1998 – 2010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捌』 看到你依然很渣,我會很欣慰的,真希望你一直渣下去,真的真的

看到別人依然沒有改變,還在渣男渣女的行列,你感覺到非常的欣慰。可能是人性的弱點體現吧。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做得更好。所以我理解你的狀態。

但是也要告訴自己,多給別人一些祝福,會更好一些。也可能會有更多的朋友。

閱讀全文

與夢見四大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東靈通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瀏覽:6
海南證券從業資格證書領取 瀏覽:846
成果有男票嗎 瀏覽:828
知識產權法04任務0001答案 瀏覽:691
馬鞍山519日停電通知 瀏覽:977
馬鞍山金鷹營業時間 瀏覽:91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
小陸離與成果 瀏覽:654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