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雕版印刷術是怎樣發明的
中國印刷術的發展,經歷了由印章、拓石到雕版,再到活字版的幾個階段。
我國很早就出現的印章和拓石是雕版印刷術的先驅。近幾十年來,周秦印章不斷出土。戰國墓出土的銅印,成為《史記》所載戰國時蘇秦佩帶六國相印的有力證據。漢朝時印章已很流行。印章通常只刻有三四個字,兩晉時我雕版印刷術國古代著名煉丹家葛洪(2817-341)的著述中,記有刻著120個字的大木印。拓石是用浸濕的薄紙敷在石碑上,輕輕拍打,有字處微微下陷,然後在紙上刷墨,再把紙從碑上揭下來,就成了墨地白字的拓本。東漢靈帝時,蔡邕把重要的儒家經典刻石立於洛陽太學門外,作為標准讀本。許多人對照校正、抄寫、拓印,街道為之堵塞。後來人們又把字刻在木板上,較刻石省力。印章和拓石相結合,為雕版印刷術的發明提供了技術條件。
雕版印刷一般是在尺寸相等的紋質細的密堅實如棗木、梨木等的木板上塗膠或漿糊,把寫好的文字的薄而透明的綿紙正面貼在木板上,使字成反體,再用刻刀把文字和插圖刻在木板上,即成雕版。然後在雕版上塗墨,把紙覆蓋上,用刷子均勻刷拭,揭下來,文字和插圖就轉印在紙上並成為正字。
雕版印刷術發明的年代尚未確知,張秀民《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及其影響》一書中引《弘簡錄》說,在貞觀時(627-649),曾令「梓行」長孫皇後寫《女則》。說明七世紀前半葉即唐初已有雕版印刷。因為這里只是說「梓行」(即刻印傳布),並未說開始「梓行」,故一說此前已有雕版印刷。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四引陸琛《河汾燕閑錄》說:「隋文帝開皇十三年(593)……敕廢像遺經,悉令雕版,此印書之始……雕版肇自隋時,行於唐世,擴於五代,精於宋人。」如是則公元六世紀末即隋時已經發明了雕版印刷。但此說尚有爭論,因「雕板」二字或作「雕撰」,「雕」指雕刻佛像,「撰」是撰寫佛經,而非雕版印刷。又近年英國發表了斯坦因盜自我國新疆吐峪溝的古物殘紙一片,上印「延昌卅四年(公元594年,開皇十四年),甲寅……家有惡狗,行人慎之……」,外國人曾鑒定這是中國現存最古的印刷品,但也有人認為這是手跡而非印刷。學術界一般將雕版印刷的開始定於七世紀上半葉。
早期雕版印刷主要在民間進行,多用於印刷佛像、經咒、發願文以及歷書等。唐馮贄《雲仙散錄》卷五引《僧園逸錄》說,玄奘用回鋒紙印普仙像,發給四眾(僧、尼、善男、善女),每年五馱無余,說明唐初印刷技術已達較高水平。長慶四年(824),詩人元稹為白居易《長慶集》寫的序文中說:「至於繕寫模勒,出賣於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處處皆是(自注雲:揚越間多作書模勒樂天及予雜詩,賣於市肆之中也)。」「模勒」即模刻,說明在元和、長慶時市上已刻板印書出賣或以之換取酒茶。則唐中葉以來,雕板印刷使用漸廣。到文宗大和年間(827-835),四川和江淮一帶民間每歲「以板印歷日」出售,以致不等朝廷頒布新歷,「其印歷已滿天下」。大和九年(835)文宗下令「諸道府不得私置歷日板」。唐末柳王玼(音pín,頻)說,他在中和三年(883)在成都書鋪看到許多雕版印書,有陰陽雜記、占夢、相宅、字書、小學等。說明唐後期雕版印刷已相當發達。
五代時期,不僅民間雕版印書盛行,政府亦大規模刻印儒家書籍,自後唐明宗長興三年(932)至後周廣順三年(953)22年間刻印九經、《五經文字》、《九經字樣》各2部,130冊。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是我國文化史上一件大事,它為書籍從手抄進步到印刷創造了條件,促進了文化的廣泛傳播和發展。雕版印刷術逐步傳播到國外,成為我國人民對世界文化發展的一個偉大貢獻。唐朝時朝鮮和日本來我國的留學生,學到許多工藝技術,其中包括印刷術。十二世紀雕版印刷術傳到埃及。歐洲直到14世紀末,才開始有雕版印刷,印刷的方法、程序和我國的相同,說明歐洲的印刷術也是由中國傳去的。
唐朝雕版印刷的原本,多已失散。20世紀初英帝國主義派遣斯坦因從敦煌莫高窟盜走的唐咸通九年(868)「王玢為二親敬造普施」的《金剛經》,現藏於英國倫敦博物館,這是現存最早的標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此件由7張紙粘成一卷,全長488厘米,每張紙高76.3厘米,闊30.5厘米,第一張雕印佛的故事圖,圖為釋迦牟尼對弟子說法的故事,四周天神也在靜聽,大家神色肅穆,是一張優美的版畫藝術。後6張刻有《金剛經》全部經文,這卷雕版印刷品雕刻精美,刀法純熟,字體渾樸厚重,墨色濃厚均勻,清晰鮮明,刊刻技術已經達到相當高的工藝水平。此外,現存的唐代印刷品還有僖宗乾符四年(877)和僖宗中和二年(882)的日歷殘本和唐末印的一張《陀羅尼經》等。可惜這些珍品絕大部分被斯坦因、伯希和等盜往國外,目前國內尚存的只有那張《陀羅尼經》,它發現於1944年成都望江樓五代墓,居中部分的正文是梵文,上面還印有佛像,紙邊印有「成都府成都縣口龍池坊卡家紙馬鋪發售」的字樣。1966年在南朝鮮發現雕版陀羅尼經,刻印於704~751年之間,為目前所知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在日本至今留存著雕印本的(陀羅尼經》,據說印於日本寶龜元年(770),印數相當多,刻工和技術頗似初學,日本學者認為這個經書的印刷,是由中國傳去的。
『貳』 中國雕版印刷術發明於什麼時候
發明於隋唐時期。
隋唐文化為印刷術的發明提供了社會條件,正是在這樣回的社會答背景下,雕版印刷術才得以應運而生。到了唐朝。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文化、科技的鼎盛時期。在國家統一、政治開明、文化繁榮的社會氛圍下,人們對書籍產生了大量的需求。所有這些都為印刷術的誕生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歷史文獻和留存實物證明,促使印刷術發明的有兩大社會因素:一是佛教的興盛。需要大批量的佛經、佛畫;二是科舉制度的推行,刺激更多的人讀書。社會對書籍的需求量大增。隋唐社會,都具備了這兩個條件。正如明代學者胡應麟所說:「雕本(印刷)肇自隋時,行於唐世,擴於五代。精於宋人。」這是對印刷術發明、發展的精確概括。
『叄』 雕版印刷術是怎樣發明的
雕版即刻書,一作刻版。
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印刷術即雕版印刷術。
在隋末唐初,由於大規模的農民大起義,推動了社會生產的發展,文化事業也跟著繁榮起來,客觀上產生了雕版印刷的迫切需要,促進了雕版印刷的產生。
唐太宗執政時,長孫皇後收集封建社會中婦女典型人物故事,編寫了一本叫《女則》的書,是用來告誡自己如何做一個稱職的皇後。
636年,長孫皇後去世了,宮中有人把這本書送到唐太宗那裡。
唐太宗看到之後,熱淚奪眶而下,感到「失一良佐」,從此不再立後。
並下令用雕版印刷把它印出來。
在當時,民間已經開始用雕版印刷來印行書籍了,所以唐太宗才想到把《女則》印出來。
《女則》由此成為我國最早雕版印刷的書。
雕版印刷的發明時間是隋末至唐初這段時間。
考古工作者在敦煌千佛洞里發現一本印刷精美的《金剛經》,末尾題有「咸同九年四月十五日」等字樣,這是當前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確日期記載的印刷品。
雕版印刷的印品,可能開始只在民間流行,並有一個與手抄本並存的時期。
唐穆宗時,詩人元稹為白居易的《長慶集》作序中有「牛童馬走之口無不道,至於繕寫模勒,燁賣於市井」。
「模勒」就是模刻,「燁賣」就是叫賣。
這說明當時的上層知識分子白居易的詩的傳播,除了手抄本之外,已有印本。
由於唐代科技文化繁榮,印刷術在唐代取得了長足進步,印刷業已經形成規模。
當時劍南、兩川和淮南道的人民。
都用雕版印刷歷書在街上出賣。
每年,管歷法的司天台還沒有奏請頒發新歷,老百姓印的新歷卻已到處都是了。
881年,有兩個人印的歷書,在月大月小上差了一天,發生了爭執。
一個地方官知道了,就說:「大家都是同行做生意,相差一天半天又有什麼關系呢?」歷書怎麼可以差一天呢?那個地方官的說法真叫人笑掉大牙。
這件事情說明,單是江東地方,就起碼有兩家以上印刷歷書。
不僅當時印歷書,還在印其他類型的書籍。
歷史學家向達在《唐代刊書考》中說:「我國印刷術之起源與佛教有密切之關系。」歷史的記載和實物的發現,都證明了佛教僧侶對印刷術的發明和發展是有貢獻的。
唐代的佛教十分發達,曾派高僧玄奘西遊印度17年,取回25匹馬馱的大小乘經律論252夾,657部。
當時,各地寺院林立,僧侶人數很多,對佛教宣傳品需求量也很大,因此,他們是印刷術的積極使用者。
在這個時期,出現了許多佛教印刷物,這些即是早期的印刷物。
早期佛教印品,只是將佛像雕在木版上,進行大批量印刷。
唐代末期馮贄在《雲仙散錄》中,記載了645年之後,「玄奘以回鋒紙印普賢像,施於四眾,每歲五馱無余。」這是最早關於佛教印刷的記載,印刷品只是一張佛像,而且每年印量都很大,遺憾的是未流傳下來。
唐代印刷術的發展為畢A發明活字印刷打下了堅實基礎,也為印刷技術的進步起到了重大促進作用。
北宋時期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雕版印刷在五代時期開始印製大部儒家書籍,以後,經典皆為版刻本。
宋代,雕版印刷已發展至全盛時代,各種印本甚多。
較好的雕版材料多用梨木、棗木。
對刻印無價值的書,有以「災及梨棗」的成語來諷刺,意思是白白糟蹋了梨、棗樹木。
可見當時刻書風行一時。
雕版印刷開始只有單色印刷,五代時期有人在插圖墨印輪廓線內用筆添上不同的顏色,以增加視覺效果。
天津楊柳青版畫現在仍然採用這種方法生產。
將幾種不同的色料,同時上在一塊板上的不同部位,一次印於紙上,印出彩色印張,這種方法稱為「單版復色印刷法」。
用這種方法,宋代曾印過交子,即當時發行的紙幣。
單版復色印刷色料容易混雜滲透,而且色塊界限分明顯得呆板。
人們在實際探索中,發現了分板著色,分次印刷的方法,這就是用大小相同的幾塊印刷板分別載上不同的色料,再分次印於同一張紙上,這種方法稱為「多版復色印刷」,又稱「套版印刷」。
多版復色印刷的發明時間不會晚於元代,在明代獲得較大的發展。
明代初期,《南藏》和許多官刻書都是在南京刻板。
明代設立經廠,永樂的《北藏》,正統的道藏都是由經廠刻板。
明清兩代,南京和北京是雕版中心。
清英武殿本及雍正《龍藏》,都是在北京刻板。
嘉靖以後,至16世紀中葉,南京成了彩色套印中心。
雕刻以杜梨木、棗木、紅樺木等做版材。
一般工藝是:將木板鋸成一頁書面大小,水浸月余,刨光陰干,搽上豆油備用。
刮平木板並用木賊草磨光,反貼寫樣,等木板干透之後,用木賊草磨去寫紙,使反寫黑字緊貼在板面上,就可以開始刻字了。
第一步叫「發A」,先用平口A刻直欄線,隨即刻字,次序是先將每字的橫筆都刻一A,再按撇、捺、點、豎,自左而右各刻一A,橫筆宜平宜細,豎宜直,粗於橫筆。
接著就是「挑A」,據發A所刻A痕,逐字細刻,字面各筆略有坡度,呈梯形狀。
挑A結束後,用鏟鑿逐字剔凈字內余木,術語叫「剔臟」。
再用月牙形彎口鑿,以木槌仔細敲鑿,除凈沒有字處的多餘木頭。
最後,鋸去版框欄線外多餘的木板,刨修整齊,叫「鋸邊」。
至此雕版完工,可以開始印刷了。
印書的時候,先用一把刷子蘸了墨,在雕好的板上刷一下。
接著,用白紙覆蓋在板上,另外拿一把干凈的刷子在紙背上輕輕刷一下,把紙拿下來,一頁書就印好了。
一頁一頁印好以後,裝訂成冊,一本書也就成功了。
這種印刷方法,是在木板上雕好字再印的,所以大家稱它為「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的過程大致是這樣的:將書稿的清樣寫好後,使有字的一面貼在板上,即可刻字,刻工用不同形式的刻A將木版上的反體字墨跡刻成凸起的陽文。
同時將其餘空白部分剔除,使之凹陷。
板面所刻出的字約凸出版面。
用熱水沖洗雕好的板,刻板過程就完成了。
印刷時,用圓柱形平底刷蘸墨汁,均刀刷於板面上,再小心把紙覆蓋在板面上,用刷子輕輕刷紙,紙上便印出文字或圖畫的正像。
將紙從印版上揭起,陰干,印製過程就完成了。
雕版印刷的印刷過程,有點像拓印,但是雕版上的字是陽文反字,而一般碑石的字是陰文正字。
此外,拓印的墨施在紙上,雕版印刷的墨施在版上。
由此可見,雕版印刷是一項創新技術。
雕版印刷的發展,為活字排版印刷的出現打下了良好基礎,此時,活字排版印刷已經是呼之欲出了。
『肆』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者是誰
雕版印刷術始於隋朝的雕版印刷,後經北宋時匠人畢升的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術(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哦~)^v^
『伍』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是怎樣的
雕版即刻書,一作刻版。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印刷術即雕版印刷術。
在隋末唐初,由於大規模的農民大起義,推動了社會生產的發展,文化事業也跟著繁榮起來,客觀上產生了雕版印刷的迫切需要,促進了雕版印刷的產生。
唐太宗執政時,長孫皇後收集封建社會中婦女典型人物故事,編寫了一本叫《女則》的書,是用來告誡自己如何做一個稱職的皇後。
636年,長孫皇後去世了,宮中有人把這本書送到唐太宗那裡。唐太宗看到之後,熱淚奪眶而下,感到「失一良佐」,從此不再立後。並下令用雕版印刷把它印出來。
在當時,民間已經開始用雕版印刷來印行書籍了,所以唐太宗才想到把《女則》印出來。《女則》由此成為我國最早雕版印刷的書。
雕版印刷的發明時間是隋末至唐初這段時間。考古工作者在敦煌千佛洞里發現一本印刷精美的《金剛經》,末尾題有「咸同九年四月十五日」等字樣,這是當前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確日期記載的印刷品。
雕版印刷的印品,可能開始只在民間流行,並有一個與手抄本並存的時期。唐穆宗時,詩人元稹為白居易的《長慶集》作序中有「牛童馬走之口無不道,至於繕寫模勒,燁賣於市井」。「模勒」就是模刻,「燁賣」就是叫賣。這說明當時的上層知識分子白居易的詩的傳播,除了手抄本之外,已有印本。
由於唐代科技文化繁榮,印刷術在唐代取得了長足進步,印刷業已經形成規模
『陸』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人是誰朝代是什麼
與我們日常生活工作息息相關的中國古代四代發明之一應該就是印刷術了。自從漢朝發明了紙以後,書寫材料得到了史無前例的更新,曾經的甲骨、簡牘、金石還有縑帛退出了歷史舞台。紙雖然輕便和經濟,但是抄寫書籍卻是一件勞苦費工的活兒,單純靠人工抄寫是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印刷術的發明解決了這個難題。
說到印刷術,在絕大數人的印象中最為深刻的就是活字印刷術,卻很少有人提及到在印刷史上素有「活化石」之稱——雕版印刷。畢升的活字印刷術發源於北宋時期,但是普遍使用的仍然是唐朝發明的雕版印刷術。雕版印刷作為中國出現的最早的印刷形式,現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公元868年印刷的《金剛經》(現藏大英博物館)。
雕版印刷之所以被稱為印刷史上的「活化石」,是它凝聚著中國造紙術、制墨術、雕刻術、摹拓術等幾種優秀的中國傳統工藝,最終形成的一種獨特的文化工藝,也為後來的活字印刷術和世界現代印刷術開創了先河。
雕版印刷首先需要在一塊厚而且平滑的木板上,粘貼上抄寫字跡工整的書稿,選擇薄而近乎透明的玉扣紙正面和木板相貼合,雕刻工人再用刻刀把版面沒有自己的部分削掉,凸起的字體就是印刷的正文部分了。
挑選出一塊需要印刷的雕版,然後用棕刷在雕版上塗墨,再輕輕的覆上玉扣紙,用棕刷反復擦拭加壓,玉扣紙上會慢慢浮現清晰的字跡。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印刷技術的興起,雕版印刷逐漸的退出歷史舞台,但是作為印刷術的活化石,它不該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它不該在若干年後被人遺忘甚至不再記得它存在過。揚州作為中國雕版印刷術的發源地,是中國國內唯一保存全套古老雕版印刷工藝的城市,並在2009年雕版印數正式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作為一種民族遺產而且即將瀕臨消失的傳統技藝——雕版印刷技藝在揚州傳承和發揚著,雕版印刷也成為了揚州一張響亮的歷史名片。
『柒』 雕版印刷術發明的時間是﹖
唐朝發明雕版印刷術,並在唐朝中後期普遍使用。
早期印刷活動主要在民間進行,多用於印刷神像、經咒、發願文以及歷書等。1966年在西安市西郊西安柴油機械廠發現雕版梵文陀羅尼經咒單頁,刻印於 704—751年之間,為目前所知最早的雕版印刷品。
現收藏在英國倫敦博物館的唐咸通九年(868)王玠為二親敬造普施的《金剛經》,是現存最早的標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
此件由7張紙粘成一卷,全長488厘米,每張紙高76.3厘米,寬30.5厘米,卷首刻印佛像,下面刻有全部經文。這卷印品雕刻精美,刀法純熟,圖文渾朴凝重,印刷的墨色也濃厚勻稱,清晰鮮明,刊刻技術已達到較高水平。
(7)發明雕版印刷術擴展閱讀
工作原理:
雕版印刷的過程是這樣的:將書稿的寫樣寫好後,使有字的一面貼在板上,即可刻字,刻工用不同形式的刻刀將木版上的反體字墨跡刻成凸起的陽文,同時將木版上其餘空白部分剔除,使之凹陷。
板面所刻出的字約凸出版面1~2毫米。用熱水沖洗雕好的板,洗去木屑等,刻板過程就完成了。印刷時,用圓柱形平底刷蘸墨汁,均勻刷於板面上,再小心把紙覆蓋在板面上,用刷子輕輕刷紙,紙上便印出文字或圖畫的正像。
將紙從印板上揭起,陰干,印製過程就完成了。一個印工一天可印1500~2000張,一塊印板可連印萬次。刻板的過程有點象刻印章的過程,只不過刻的字多了。
『捌』 雕版印刷術發明於哪個朝代
大約在抄公元7世紀前期,襲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術在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誕生了。雕版印刷需要先在紙上按所需規格書寫文字,然後反貼在刨光的木板上,再根據文字刻出陽文反體字,這樣雕版就做成了。接著在版上塗墨,鋪紙,用棕刷刷印,然後將紙揭起,就成為印品。雕刻版面需要大量的人工和材料,但雕版完成後一經開印,就顯示出效率高、印刷量大的優越性。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實物是在敦煌發現的印刷於公元868年的唐代雕版印刷《金剛經》,印製工藝非常精美。
『玖』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者是誰
雕版印刷術最早的存世的印刷品是一唐代《金剛經》
泥活字雕刻印刷術也就是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是畢升。
但是要問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者,歷史課上沒學唉,幫不了你。
『拾』 雕版印刷術是誰發明的
印刷術的發明
自從有了紙以後,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讀書的人多起來了,對書籍的需要量也大大增加了。
晉朝初年,官府有書二萬九千九百四十五卷。南北朝時候,梁元帝在江陵有書籍七萬多卷、隋朝嘉則殿中藏書有三十七萬卷,這是我國古代國家圖書館最高的藏書記錄。
除了官府藏書,私人藏書也越來越多。比如晉朝郭太,有書五千卷;張華搬家的時候,單是搬運書籍,就用了三十輛車子。
印刷術發明以前,只有官府和郭太、張華那樣的富人才能有這么多的藏書,一般人要得到一兩本書也很不容易,因為那時的書都是手抄本。要抄這么多的手抄本,得花費多少人力呀!這種情況如果不改變,怎麼能夠滿足社會上的需要呢?
歷史上常常有這樣的情況:一項科學發明,只要社會上迫切需要它,同時又有產生它的物質條件,那麼,它就會很訣出現的。雕版印刷術的出現就是這樣。
在雕版印刷術出現以前,社會上已經廣泛應用印章和拓碑。
印章有陽文和陰文兩種,陽文刻的字是凸出來的,陰文刻的字是凹進去的。「如果使用陽文印章,印到紙上就是白底黑字,非常醒目。但是印章一般比較小,印出來的字數畢竟有限。
刻碑一般用陰文,拓出來的是黑底白字,不夠醒目。而且拓碑的過程比較復雜,用來印製書籍也不方便。但是,拓碑有一個很大的好處,那就是石碑面積比較大,一次可以拓印許多字。
如果截長補短,把拓碑和印章的各自特點結合起來呢?情況當然就不一樣了。
我國勞動人民在拓碑和印章這兩種方法的啟發下,發明了雕版印刷術。
雕版印刷的方法是這樣的:把木材鋸成一塊塊木板,把要印的字寫在薄紙上,反貼在木板上,再根據每個字的筆劃,用刀一筆一筆雕刻成陽文,使每個字的筆劃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後,就可以印書了。印書的時候,先用一把刷子蘸了墨,在雕好的板上刷一下,接著,用自紙復在板上,另外拿一把干凈的刷子在紙背上輕輕刷一下,把紙拿下來,一頁書就印好了。一頁一頁印好以後,裝訂成冊,一本書也就成功了。這種印刷方法,是在木板上雕好字再印的,所以大家稱它為「雕版印刷」。
我國的雕版印刷是在什麼時候發明的呢?對這個問題,歷史學家還沒有統一的意見,但多數人認為是在唐朝時候發明的。
在隋末唐初,由於大規模的農民大起義,推動了社會生產的發展,文化事業也跟著繁榮起來,客觀上產生雕版印刷的迫切需要。
根據明朝時候邵經邦《弘簡錄》一書的記載:唐太宗的皇後長孫氏收集封建社會中婦女典型人物的故 事。編寫了一木叫《女則》的書。貞觀十年土長孫皇後死了,宮中有人把這本書送到唐太宗那裡。唐太宗看到之後,下令用雕版印刷把它印出來。
貞觀十年是公元六三六年。《女則》的印行年代可能就是這一年,也可能稍後一些。這是我國文獻資料中提到的最早的刻本。從這個資料來分析。可能當時民間已經開始用雕版印刷來印行書籍了,所以唐太宗才想到把《女則》印出來。雕版印刷發明的年代,一定要比《女則》出版的年代更早。
到了九世紀的時候,我國用雕版印刷來印書已經相當普遍了。
唐朝時候,有個傑出的詩人叫白居易。他把自己寫的詩編成了一部詩集——《白氏長慶集》長慶四年十二月十日(公元八二五年一月二日),白居易的朋友元稹給《白氏長慶集》寫了一篇序文,序文中說:當時人們白居易的詩「繕寫模勒」,在街上販賣,到處都是這樣。
從前人們把刻石稱為「模勒」,到了唐代,也就把雕版稱為」模勒「了。這里的「模勒」兩字就是雕版印刷的意思。
《舊唐書》還有這樣一條記載,大和九年(公元八三五年)十二月,唐文宗下令各地,不得私自雕版印刷歷書。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根據另外一些古書的記載情況是這樣:當時劍南、兩川和淮南道的人民。都用雕版印刷歷書,在街上出賣。每年,管歷法的司天台還沒有奏請頒發新歷,老百姓印的新歷卻已到處都是了。頒布歷法是封建帝王的特權,東川節度使馮宿為了維護朝廷的威信,就奏請禁止私人出版歷書。歷書關繫到農業生產,農民非常需要,一道命令怎麼禁得了呢?雖然唐文宗下了這道命令,民間刻印的歷書仍舊到處風行。就是在同一個地區,民間印刷歷書的也不止一家。
黃巢起義的時候,唐僖宗慌慌張張逃到了四川。皇帝也逃跑了,當然沒有人來管理禁印歷書的事了。因此,江東地方的人民就自己編印了歷書出賣。唐僖宗中和元年(公元八八一年),有兩個人印的歷書,在月大月小上差了一天,發生了爭執。一個地方官知道了,就說:「大家都是同行做生意,相差一天半天又有什麼關系呢?」歷書怎麼可以差一天呢?那個地方官的說法真叫人笑掉了牙。這件事情卻告訴我們,單是江東地方,就起碼有兩家以上印刷歷書。
當時跟著唐僖宗逃到四川的柳毗在他的《家訓》的序里也說,他在成都的書店裡看到好多關於陰陽、雜記、占夢等方面的書籍。這些書大多是雕版印刷的。可見當時成都的印刷業比較發達,不但印歷書,還印其他各種書籍了。
唐朝刻印的書籍,現在保存下來只有一部咸通九年刻印的《金剛經》。 咸通九年是公元八六八年,離開現在已經一千多年了。這一千多年前的印刷品,是怎樣保存下來的呢?這里還有一段故事。
甘肅省墩煌東南有坐鳴沙山,早在晉朝的時候,有一些佛教徒在這里開了山洞,雕刻佛像,建築寺廟。山洞不斷增加,佛像也跟著增多,人們就把這里稱為「千佛洞」。一九零零年,有一個王道士在修理洞窟的時候,無意中發現了一個密閉的暗室,打開一看,裡面堆滿了一捆捆紙卷,其中有相當多的紙卷是唐代抄寫的書籍,還有一卷是唐代刻印的《金剛經》。
這部《金剛經》長約一丈六尺,高約一尺,是由七個印張粘連而成的卷子。卷首有一幅畫,上面畫著釋迦牟尼對他的弟子說法的神話故事,神態生動,後面是《金剛經》的全文。卷未有一行文字,說明是咸通九年刻印的。
這本書是世界上現存的最早的雕板印刷書籍。圖畫也是雕刻在一塊整版上的,也許是世界上最早的版畫。
到了五代時候,有個封建官僚叫馮道。他在短短的五個朝代中做過四個朝代的大官,是個卑鄙無恥的傢伙。他看到江蘇、四川等地人民販賣的印本書籍,各種各樣都有,單單沒有儒家經典,就在後唐長興三年向皇帝建議雕版印刷儒家經典。
當時共印九種經書,經歷了四個朝代,直到後周廣順三年,先後花了二十二年的時間,才全部刻成。
因為這次刻書影響比較大,後來竟有人認為印刷術是五代時候馮道發明的,這當然是錯誤的。
到了宋朝時侯,印刷業更加發達起來,全國各地到處都刻書。北宋初年,成都印《大藏經》,刻板十三萬塊;北宋政府的中央教育機構——國子監,印經史方面的書籍,刻板十多萬塊。從這兩個數字,可以看出當時印刷業規模之大。宋朝雕板印刷的書籍,現在知道的就有七百多種,而且字體整齊樸素,美觀大方,後來一直為我國人民所診視。
宋朝的雕版印刷,一般多用木板刻字,但也有人用銅板雕刻。上海博物館收藏有北宋「濟南劉家功夫針鋪」印刷廣告所用的銅版,可見當時也掌握了雕刻銅版的技術。
說起印製書籍,雕版印刷的確是一個偉大的創造。一種書,只雕一回木板,就可以印很多部,比用手寫不知要快多少倍了。
可是用這種方法,印一種書就得雕一回木板,費的人工仍舊很多,無法迅速地、大量地印刷書籍,有些書字數很多,常常要雕好多年才能雕好,萬一這部書印了一次不再重印,那未,雕得好好的木板就完全沒用了。
有什麼辦法改進呢?
到了十一世紀中葉(宋仁宗慶歷年間),我國有個發明家叫畢升,終於發明了一種更進步的印刷方法——活字印刷術,把我國的印刷技術大大提高了一步。
畢升用膠泥做成一個一個四方長柱體,一面刻上單字,再用火燒硬,這就是一個一個的活字。印書的時候,先予備好一塊鐵板,鐵板上面放上松香和蠟之類的東西,鐵板四周圍著一個鐵框,在鐵框內密密地排滿活字,滿一鐵框為一版,再用火在鐵板底下烤,使松香和蠟等熔化。另外用一塊平板在排好的活字上面壓一壓,把字壓平,一塊活字版就排好了。它同雕版一樣,只要在字上塗墨,就可以印刷了。
為了提高效率,他准備了兩塊鐵板,組織兩個人同時工作,一塊板印刷,另一塊板排字;等第一塊板印完,第二塊板已經准備好了。兩塊鐵板互相交替著用,印得很快。
畢升把每個單字都刻好幾個;常用字刻二十多個碰到沒有予備的冷僻生字,就臨時雕刻,用火一燒就成了,非常方便。印過以後,把鐵板再放在火上燒熱,使松香和蠟等熔化,把活字拆下來,下一次還能使用。
這就是最早發明的活字印刷術。這種膠泥活字,稱為泥活字,畢升發明的印書方法二和今天的比起來,雖然很原始,但是活字印刷術的三個主要步驟一製造活字、排版和印刷,都已經具備。所以,畢升在印刷方面的貢獻是非常了不起的。北宋時期的著名科學家沈括在他所著的《夢溪筆談》里,專門記載了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以後,朝鮮人民又開始用泥活字等方法印書,後來又採用木活字印書。到了十三世紀,他們首先發明用銅活字印書。我國使用銅活字印書比朝鮮稍晚。朝鮮人民還創造了鉛活字、鐵活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