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生物發現創造性思維

生物發現創造性思維

發布時間:2020-12-17 21:10:43

A. 怎樣在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是指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經過獨立思考,在教師的指導下或在自己學習的基礎上有新的理論甚至有獨到的見解的思維。只要能發現不同於教材、不同於教師的解題和學習方法,只要能運用已知解決實際問題且有新穎性、新特性……,均屬於創造性思維范疇。生物學教學中培養創造性能力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重視思維過程
在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時,重視思維過程是進行教學的關鍵,其教學方法就在於讓學生顯示其思維過程。例如:「一對夫婦色覺正常,但他們的父母雙方都是色盲患者,問他們所生兒子中患色盲的機率是多少?」教師提問時,不是問這道題怎樣做,而是問你是怎樣想的。問「怎樣想」,人人都可以講,而且講出來都有一定的道理,這樣的提問,所有的學生都會顯示出自己的思維過程,把自己的思維過程與講解的思維過程加以比較,從而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創造教學在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中,重視思維過程的成功之處,就是讓所有學生搞清楚結果的來龍去脈。同時,為了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教師在提問的設計中,還應重視對學生思維過程的考查,比如追問「這個問題你怎樣想」、「你為什麼這樣想?」、「說說你的思考步驟」等。思路往往比結論更重要,因為只有學會思考,學生才能掌握獲取知識的本領。教師還應注意學生智力活動的評價,使學生認識到思路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對於那些簡捷巧妙、概括力強、有獨到見解的方法,應予以肯定和表揚,達到提高學生創造性思維水平的目的。
二、強化思維訓練
在課堂創造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需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採用不同的思維訓練途徑,以達到激活學生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廣闊性之目的。進行統攝思維訓練,運用已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概念、基本事實,對一章或幾章的知識進行總結歸納,使知識成塊,那樣思維就會很清楚
三、生物學實驗的復習策略
生物學實驗的復習,是進一步強化基礎知識、學會基本方法和形成基本能力的重要環節。為此,提出如下復習策略與教師們交流。1、要將實驗內容融於構建的知識體系中高中生物學中的動手實驗和教材中提到的眾多實驗,是生物學知識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復習實驗內容應以知識體系為基礎,並與知識體系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例如:「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就是證明植物細胞是一個特殊的滲透系統,植物細胞的結構與滲透作用發生的原理。浸在溶液中的成熟植物細胞和滲透作用的物理裝置是相似的,都具備了半透膜和膜兩側溶液具有濃度差的條件。這正是我們復習水分代謝的一個重點內容,因此復習中如有條件可再做此實驗,並研究、分析問題。
四、轉變理念是進行課堂教學的關鍵
《生物課程標准》倡導的三個基本理念(面向全體初中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為生物學科的課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吸收傳統教學的優點,摒棄其弊端,轉變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是進行課堂教學的關鍵。
教師應是組織者、合作者、促進者、引導者、研究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師生之間的關系應該是平等、合作、民主、互動的。教師要關注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具有個性差異的學生。教師要適度允許學生在成長中犯錯誤,因為問題學生將可能使你成為教育家。教師要注意尋找學生的閃光點,激勵學生進步。教師應重視用教材教、重視學生自學,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教師應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特別是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學會寬容,學會傾聽學生的訴說。如北師大版《生物學》七年級上冊「探究影響鼠婦分布的環境因素」這個活動,正常情況下鼠婦會跑到黑暗的地方,但實驗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這種情況:光亮的地方鼠婦反而多。這有可能是鼠婦跑不動、時間太短或者假死等情況,不能說學生做錯,要尊重事實,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五、挖掘課程資源是進行課堂教學的前提
教師要認真學習《課標》,並按照《課標》的要求,全程備課,理解教材的設計思路,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挖掘課程資源,彌補教輔材料的不足,這是進行課堂教學的前提。
教師要盡量動員學生一起來尋找課程資源,至少有以下好處:(1)小組分工,每個學生只負責一部分,培養了學生的責任感;(2)同齡人一起尋找課程資源,互相學習,互相教育,效果更好;(3)學生的視野得到拓寬,能力得到提高;(4)學生自找的材料范圍更廣,更切合實際,又可減輕教師的負擔。如上到北師大版《生物學》八年級上冊「動物的生殖和發育」這一節課雞卵(蛋)的結構時,課前我布置學生自帶雞卵(蛋),結果每個同學都帶來了,有的小組還帶來了鴨卵(蛋)等其他鳥卵,而且帶來的新鮮雞卵(蛋)很多都是受精的,這是教師到市場上統一采購不一定能夠達到的效果。
課程資源無處不在。我們要改變傳統的課堂概念,必要時可走出教室,把大自然作為課堂。如「探究螞蟻的行為」和「探究動物對植物生

B. 如何在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是指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經過獨立思考,在教師的指導下或在自己學習的基礎上有新的理論甚至有獨到的見解的思維。只要能發現不同於教材、不同於教師的解題和學習方法,只要能運用已知解決實際問題且有新穎性、新特性……,均屬於創造性思維范疇。生物學教學中培養創造性能力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重視思維過程
在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時,重視思維過程是進行教學的關鍵,其教學方法就在於讓學生顯示其思維過程。例如:「一對夫婦色覺正常,但他們的父母雙方都是色盲患者,問他們所生兒子中患色盲的機率是多少?」教師提問時,不是問這道題怎樣做,而是問你是怎樣想的。問「怎樣想」,人人都可以講,而且講出來都有一定的道理,這樣的提問,所有的學生都會顯示出自己的思維過程,把自己的思維過程與講解的思維過程加以比較,從而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創造教學在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中,重視思維過程的成功之處,就是讓所有學生搞清楚結果的來龍去脈。同時,為了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教師在提問的設計中,還應重視對學生思維過程的考查,比如追問「這個問題你怎樣想」、「你為什麼這樣想?」、「說說你的思考步驟」等。思路往往比結論更重要,因為只有學會思考,學生才能掌握獲取知識的本領。教師還應注意學生智力活動的評價,使學生認識到思路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對於那些簡捷巧妙、概括力強、有獨到見解的方法,應予以肯定和表揚,達到提高學生創造性思維水平的目的。
二、強化思維訓練
在課堂創造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需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採用不同的思維訓練途徑,以達到激活學生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廣闊性之目的。進行統攝思維訓練,運用已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概念、基本事實,對一章或幾章的知識進行總結歸納,使知識成塊,那樣思維就會很清楚
三、生物學實驗的復習策略
生物學實驗的復習,是進一步強化基礎知識、學會基本方法和形成基本能力的重要環節。為此,提出如下復習策略與教師們交流。1、要將實驗內容融於構建的知識體系中高中生物學中的動手實驗和教材中提到的眾多實驗,是生物學知識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復習實驗內容應以知識體系為基礎,並與知識體系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例如:「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就是證明植物細胞是一個特殊的滲透系統,植物細胞的結構與滲透作用發生的原理。浸在溶液中的成熟植物細胞和滲透作用的物理裝置是相似的,都具備了半透膜和膜兩側溶液具有濃度差的條件。這正是我們復習水分代謝的一個重點內容,因此復習中如有條件可再做此實驗,並研究、分析問題。
四、轉變理念是進行課堂教學的關鍵
《生物課程標准》倡導的三個基本理念(面向全體初中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為生物學科的課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吸收傳統教學的優點,摒棄其弊端,轉變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是進行課堂教學的關鍵。
教師應是組織者、合作者、促進者、引導者、研究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師生之間的關系應該是平等、合作、民主、互動的。教師要關注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具有個性差異的學生。教師要適度允許學生在成長中犯錯誤,因為問題學生將可能使你成為教育家。教師要注意尋找學生的閃光點,激勵學生進步。教師應重視用教材教、重視學生自學,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教師應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特別是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學會寬容,學會傾聽學生的訴說。如北師大版《生物學》七年級上冊「探究影響鼠婦分布的環境因素」這個活動,正常情況下鼠婦會跑到黑暗的地方,但實驗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這種情況:光亮的地方鼠婦反而多。這有可能是鼠婦跑不動、時間太短或者假死等情況,不能說學生做錯,要尊重事實,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五、挖掘課程資源是進行課堂教學的前提
教師要認真學習《課標》,並按照《課標》的要求,全程備課,理解教材的設計思路,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挖掘課程資源,彌補教輔材料的不足,這是進行課堂教學的前提。
教師要盡量動員學生一起來尋找課程資源,至少有以下好處:(1)小組分工,每個學生只負責一部分,培養了學生的責任感;(2)同齡人一起尋找課程資源,互相學習,互相教育,效果更好;(3)學生的視野得到拓寬,能力得到提高;(4)學生自找的材料范圍更廣,更切合實際,又可減輕教師的負擔。如上到北師大版《生物學》八年級上冊「動物的生殖和發育」這一節課雞卵(蛋)的結構時,課前我布置學生自帶雞卵(蛋),結果每個同學都帶來了,有的小組還帶來了鴨卵(蛋)等其他鳥卵,而且帶來的新鮮雞卵(蛋)很多都是受精的,這是教師到市場上統一采購不一定能夠達到的效果。
課程資源無處不在。我們要改變傳統的課堂概念,必要時可走出教室,把大自然作為課堂。如「探究螞蟻的行為」和「探究動物對植物生活的積極作用」這兩個活動,我們只有到周圍的林地、草坪和田間等室外環境,才能得到第一手資料。實踐證明,室外活動使學生更留心周圍的自然界,學習生物學的興趣更濃了。但一定要組織好,注意安全。
六、及時評價是促進課堂教學的活力源泉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課改後生物實驗活動更多。要讓學生喜歡上《生物學》這個學科,就要讓學生在課堂上特別是活動中不斷嘗到成功的喜悅,這就要求教師不斷探索評價機制,及時評價,才能增進和保持生物學科課堂的活力。活動由於受教學時數的限制,可以整合,但不可以沒有。而且活動應張弛有度,應該回歸到可觀察、可評價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這個三維目標上來。及時評價還有利於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如為了減輕教師的工作量,可讓各活動組組長、科代表發揮更大的作用,設專門記錄本,記錄課堂活動和當場評價及違紀等情況,並與期末總評掛鉤。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明顯提高。
及時評價還應注意以下問題:(1)每一次評價不要追求面面俱到,而是要側重這一次任務的關鍵評價要素;(2)特別要關注沒有突出表現的學生;(3)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評價要與本學科教學目標相結合,宜粗不宜細,可點到為止,至少讓學生得到鼓勵。
七、教學反思是改進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
課改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提倡粗線條的教學設計,後在課堂上隨機補充完成。要根據學生的需要進行教學,多關注學生的實際收獲,少關注課堂的完整性,但嚴禁拖課。所以每一堂課都充滿著不確定因素,很多問題的答案都是開放的,學生的思維開闊,創新的火花隨時都可能迸發。這就要求教師要有較強的教學機智,課前先多預設幾種可能應對學生的實際反應。如北師大版《生物學活動手冊》八年級上冊活動「觀察雞卵的結構」討論3:判斷你所觀察的雞蛋能否孵出雛雞,說出理由。有一個學生的答案與眾不同:不能。因為這個雞蛋已經被我打破了。這個答案可能連教師都預想不到,學生是從另一個角度考慮問題,教師當然不能否認該答案的正確性。我們只能重新審視該題目的嚴密性。所以課改了,教師更要保持經常自我反思的好習慣,這是縮短生物學科教學理念和行為差距的有效途徑。
總之,教師應重新認識新一輪課改背景下的生物學課堂教學,生物學課堂教學無固定模式可循,教師應本著「與新課程一起成長」的態度來創新發展生物學課堂教學的內涵。

C. 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你是生物老師的話應該會清楚,學生一般分兩種,一種生物特別好,講了一遍就基內本能理解。另一種怎麼講容都不能懂。造成差距的原因就是理解方式不同。
生物好的同學存著良好的生物思維。生物不好的同學則沒有,這跟語文理解有一定的關系,既然這種同學對文字不敏感,你可以藉助模型來幫助他們理解,還可以讓他們動手擺弄模型模擬一下過程。這樣他們是十分難以萬卻這個知識點的,甚至能讓學生對你的課堂提起興趣。還有多做選擇題,然後可以把選擇題的知識點做成填空題,這樣也能無形讓學生更好的掌握知識點而不用死記硬背。
只有理解了,學生才能有創造性思維。

D. 什麼是創造性思維方法

1)創造性思維,是一種具有開創意義的思維活動,即開拓人類認識新領域、開創人類認識新成果的思維活動.
2)創造性思維是以感知、記憶、思考、聯想、理解等能力為基礎,以綜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徵的高級心理活動。
創造性思維並非游離於其它思維形式而存在,它包括了各種思維形式。
創造性思維需要人們付出艱苦的腦力勞動。一項創造性思維成果的取得,往往要經過長期的探索、刻苦的鑽研、甚至多次的挫折之後才能取得,而創造性思維能力也要經過長期的知識積累、素質磨礪才能具備,至於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則離不開繁多的推理、想像、聯想、直覺等思維活動。
創造性思維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創造性思維具有新穎性,它貴在創新,或者在思路的選擇上、或者在思考的技巧上、或者在思維的結論上,具有著前無古人的獨到之處,在前人、常人的基礎上有新的見解、新的發現、新的突破,從而具有一定范圍內的首創性、開拓性。
創造性思維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它無現成的思維方法、程序可循,人可以自由地海闊天空地發揮想像力。
創造性思維具有藝術性和非擬化的特點,它的對象多屬「自在之物」,而不是「為我之物」,創造性思維的結果存在著兩種可能性。
創造性思維具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首先,創造性思維可以不斷增加人類知識的總量;其次,創造性思維可以不斷提高人類的認識能力;再次,創造性思維可以為實踐活動開辟新的局面。此外,創造性思維的成功,又可以反饋激勵人們去進一步進行創造性思維。正如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所說:「『人』之可貴在於能創造性地思維。」
補充:創造性思維是一種開創性的探索未知事物的高級復雜的思維,是一種有自己的特點、具有創見性的思維,是擴散思維和集中思維的辯證統一,是創造想像和現實定向的有機結合,是抽象思維和靈感思維的對立統一。創造性思維是指有主動性和創見性的思維,通過創造性思維,不僅可以提示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性,而且能在此基礎上產生新穎的、獨特的、有社會意義思維成果,開拓人類知識的新領域。廣義的創造性思維是指思維主體有創見,有意義的思維活動,每個正常人都有這種創造性思維。狹義的創造性思維是指思維主體發明創造、提出新的假說、創見新的理論,形成新的概念等探索未知領域的思維活動,這種創造性思維是少數人才有的。 創造性思維是在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的基礎上和相互作用中發展起來的,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基本形式。除此之外,還包括擴散思維、集中思維、逆向思維、分合思維,聯想思維。其中擴散思維是從所給的信息中產生信息,著重點是從同一來源中產生各種各樣為數眾多的輸出,並且很可能發生移轉作用。集中思維是從所給的信息中產生邏輯的結論,其著重點是產生獨有的或者習慣上所接受的最好的成果。逆向思維是把思維方向逆轉過來,用對立的表面看來似乎不可能並有的兩條思路同時去尋找解決問題之答案的形式。分合思維是一種把思考對象在思想中加以分解或合並,然後獲得一種新的思維產物的思維方式。聯想思維是一種把已經掌握的知識與某種思維對象聯系起來,從其相關性中發現啟發點從而獲取創造性設想的的思維形式。 創造性思維是創造成果產生的必要前提和條件,而創造則是歷史進步的動力,創造性思維能力是個人推動社會前進的必要手段,特別是在知識經濟時代,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訓練更顯得重要。其途徑在於豐富的知識結構、培養聯想思維的能力、克服習慣思維對新構思的抗拒性,培養思維的變通性,加強討論,經常進行思想碰撞。

E. 發揮創造性思維健腦法是什麼

通常來講,身體的各個器官與組織在生命的過程中伴隨著年齡的增長也會慢慢出現相應的老化。但在歷史上與現實生活中,國內外的一些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宗教家、科學家、哲學家、作家、畫家等,他們雖然年已高齡、白發蒼蒼,但他們仍保持著敏捷的思維、清醒的頭腦、聰慧的智商,與同齡人相比,他們的大腦年輕了很多。

科學家對人的大腦進行了研究,有的科學家認為人腦的潛力很大,有的甚至預言未被人利用的大腦細胞高達90%以上。這些認識揭開了上述高齡之人的大腦不衰之謎,原因是這些人常能發揮創造性的思維。也就是說,一個人只要能經常發揮創造性的思維、人腦便會得到開發和利用,使大腦保持年輕不衰。

發揮創造性的思想,能夠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1.勤用腦、善用腦2.要有開拓創造性思想要永遠有自己的「希望」,為實現希望要制定一些新計劃,並全力以赴實現它們。研究長壽問題的專家史密斯博士在其所著的《日常生活之道》一書中說:「永遠計劃一些事,從學習和實踐中,發生新經驗,使得生活更有生趣,則越老越年輕。」

3.要在思想上不服老不論是學習新技能,進行學術研究,或培養新的興趣愛好,絕對不能認為自己已經老了,一定要在思想上有年輕人的心態。如:唐代名醫孫思邈在百歲高齡寫成《千金翼方》;美國摩西婆婆,70歲才開始學畫,在80歲時舉辦個人畫展,轟動了世界,到了90歲,對繪畫還是興致勃勃,老當益壯。只要在思想上不服老,便可能積極地發揮創造性思維,使大腦能得以開發並延緩衰老。

4.要發展創造性喜悅創造性喜悅是對腦細胞良性刺激的最有效方法,此喜悅,可促使大腦中樞機構分泌一種荷爾蒙——腦內嗎啡。腦內嗎啡對延緩大腦衰老,開發人的潛能及防病治病都有獨到之處。創造性喜悅的獲得,大如政治家的理論得以實現,科學家的發明創造之成功,文學家的創作出版,慈善家的濟世助人;小如平常人的生活的樂趣、人生價值的體現。

5.要永葆童心永遠不要因為年歲增大而失去童心的天真和對快樂的追求。因為童心不泯,便可使中樞神經系統調節正常,有益於創造性思維的產生,可使大腦功能處於最佳狀態,生物鍾運轉正常,大腦便也可保持年輕。

F. 創新性思維的發明故事

電話是受到電報發明的啟示而發明的。但從年塞繆爾·莫爾斯發明電報機至1876年發明電話,幾乎經歷了40多年的時間。

電報發明後,由於它傳速快,很快就受到了各國的重視,但是電報需要事先擬稿,有的還要翻電服本譯成電碼,然後把文字的或數碼的電報稿交電報局,由報務員按次序拍發出去。如果等回電,就要在對方收到電報後,按照同樣的程序,即先擬好回電稿,有的要譯成電碼然後再送當地電報局發回電,一次往返需要很長時間。因而人們對電報還不滿足,如果能有一種通信工具當時就能交換意見該有多好!

電報發明後,很多人想發明電話。他們想既然電報能用電流的通和斷來傳送電報的信號,能不能用電流通斷的原理來傳送人說話的聲音呢?這種想法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的,因此許多發明家的試驗都失敗了。

約在1860年,德國有一位發明家名叫萊斯第一次成功地用電流傳送了一段旋律,雖然不是人的說話聲,但這已經是一項了不起的發明了,他為他發明的這個裝置起了個名字,叫做「telephone」,這個名字就成了後來電話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電話的發明者亞歷山大·格雷厄姆·貝爾(1847~1922),1847年3月3日生於蘇格蘭的愛丁堡。他的父親和祖父都是從事聾啞人教育工作的,貝爾從小就受到熏陶,對聲學和語言學產生了興趣,長大後在愛丁堡大學和倫敦大學學習,對人類說話的生理學頗有研究。1873年成為波士頓大學的聲音生理學教授。但是他開始研究的項目並不是電話,而是多路電報機。

1873年6月2日下午,貝爾和他的助手托馬斯·華生兩人分別在兩個房間里聯合試驗他們的電報機。華生房間里的電報機上一個簧片被粘在磁鐵上了,當華生拉開這塊簧片時,貝爾發現他這邊房間里電報機上的簧片自己顫了起來,並發出了聲音。這一發現使這位善於思索的學者發生了興趣,產生了新的構想。他想,人說話的聲音是一種空氣振動,如果對著一塊薄鐵膜片說話,會使膜片顫動,如果在膜片的後面放一塊電磁鐵,膜片振動會改變與電磁鐵的距離,使電磁鐵的磁力線發生變化,電磁鐵線圈中就會感應出相應的變化電流。這電流順著電線傳送到對方同樣裝置的電磁鐵線圈中,就會使電磁鐵的磁力線發生變化,吸動它前面膜片,從而發出聲音。他把這個想法告訴了華生。華生,這位電氣工程師很同意他的看法,於是開始研製。1875年6月3日終於製成了「電話機」,這種電話只能傳遞單音,還不能傳送人的完整的話。但他們已經對獲得的初步成果感到十分高興。之後,他們又經過反復試驗和改進,終於取得突破性進展,他們遂於1876年2月 14日向美國專利局提出專利申請。 1876年3月7日,專利局批准了貝爾的專利權,確定了他們的發明。1876年3月10日,貝爾和華生分別在兩個房間里聯合試驗他們的電話機時,華生第一次聽到了貝爾發送的一句完整的話:「華生,請到這兒來,我需要你!」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用電話傳送的第一句完整的話。

最初發明的電話機十分簡單,這種電話機只能向一個方向傳話。後來經歷了許多人的研究和改進,才逐漸完善起來。

四大發明——指南針

指南針是中國史上的偉大發明之一,也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發展的一項重大頁獻。指南針是利用磁鐵在地球磁場中的南北指極性而製成的一種指向儀器。左圖是戀掛型指車針復原模型。磁石的這種特性,被古人利用來製成指南工具。最早出現的指南工叫司南,戢國時已普遍使用。它是利用天然磁石琢磨而成,樣子像一隻勺,重心位於底部正中,底盤光滑,四周刻二十四向,使用時把長勺放在底盤上,用手輕撥,使它轉動,停下後長柄就指向南方。 東漢王充(論衡?是應篇)記載了它的形狀和用法。(鬼穀子?謀篇)里還談到鄭國人到遠處去采玉,就帶了司南,以免迷失方向。另外,指南車的發明亦誰一步把這種儀器提升至更高的境界。右圖為指南車模型,下圖分別為指南魚想像圖及司南模型。

但是,用天然磁石琢磨而成的司南,成品較低,磁性較弱。到了宋代,人們發明了人工磁化方法,製造了指南魚和指南針,而指南針更為簡便,更具實用價值。它是以天然磁石摩擦鋼針製成,在地磁作用下保持指南性能;以後把它裝置在方位盤上,就稱為羅盤。這是指南針發展史上的一大飛躍。

抌括對指南針放置方法也作過詳細研究,總結出四種不同的方法,並作了比較:一,水浮法。把指南針浮在水面以指示方向,至於具體方法,沉括沒有說明。到北宋晚期,葯物學家寇宗奭的(本草衍義?磁石條)才有介紹,原來是在指南針上穿上燈心草,就可以把針浮起。水浮法的缺點是磁針會隨水搖盪不定。二,指甲旋定法。把磁針放在指甲上,可以靈活運轉,但缺點是容易滑落。三,碗唇旋定法。把磁針放在碗口邊綠上,也可以旋轉自如,但同樣易掉落。四,懸絲法。取一根新棉絲,用一點蠟黏在磁針中央,懸掛在沒有風的地方磁針即可指示方向。比較之下,沉括認為這個方法最為理想。右圖為沉括指南針的四種試驗復原設計。

指南針在公元十一世紀時已是常用的定向儀器。指南針的最大頁獻,是大大地促進了航海事業的發展。據考證,公元十一世紀末,指南針就開始用於航海了。大約在十二世紀末到十三世紀初,指南針由海路傳入阿拉伯,然後由阿拉伯傳入歐洲。

四大發明——造紙術

造紙是一項重要的化學工藝,紙的發明是中國在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上,所做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是中國化學史上的一項重大的成就。

在紙還未發明之前,甲骨、竹簡和絹帛是古代用來供書寫、記載的材料。但由於西漢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甲骨和竹簡不能滿足發展的需求,從而促使了書寫工具的改進。

當時人們已開始應用小塊的絲綿製成的紙,因為考古學家於1933年在新強羅布淖爾發現了一張古紙,它是」麻物、白色,作方塊薄片,四周不完整,長約40厘米,寬約100厘米,質甚粗糙,不勻凈,紙 面尚有麻筋,蓋初做紙時所做,故不精細也〃由於古漢時的紙張是由麻縷和絲綿,加上製法粗糙,所以紙張的質量不太好。而麻縷和絲綿都有其本身的作用,如要把它們用作造紙的原料,就必然會受到很大的限制,而難以得到迅速的發展,來滿足文化生活上對紙張的要求。
在新的客觀形勢要求下,蔡倫的出現便為造紙術帶來新突破,在《東漢觀記》卷二上記載:」蔡倫·有才學,盡忠重慎,每次休沐,閉門以絕賓客,曝體田野。典作尚方,造意用樹皮及敝布、魚網作紙。元興元年奏上,帝善其能,自是莫不用,天下咸稱蔡侯紙〃。從以上看來,蔡倫是用樹皮、破布、魚網造紙的。

雖然在蔡倫之前也有紙的存在,但是原料左身就有很大的局限,而蔡倫對新原料的發現,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破布、破魚網早已結束了它們本身的任務,成了廢物而又用作做原料,對造紙工業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新原料的使用必然提出新技術的要求,但是由於典籍流失,實際的操作如何,已缺乏記載,無從考知,但大概是先張布或網撕破或剪斷,然後放在水裡浸漬相當長的時間並且需要加以舂搗,才能做成紙漿。用樹皮做紙張,困難更大一些.除初步切短和後部舂搗外,中間還需要烹煮和加入石灰漿之類的促爛劑。下圖是中國古代造紙工程之(抵壓簾覆)及(干焙火烘)。

四大發明——火葯

火葯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火葯,顧名思義就是(著火的葯)。它的起源與煉丹術有著密切的關系,是古代煉丹士在煉丹時無意中配製出來。左圖為元代銅火銃。
它是硫黃,硝石,炭的混合物,而前兩項在漢代成書的中國第一部葯物學典籍(神農本草經)里都被列為重要的葯材。就是火葯本身也被歸入葯類,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說,火葯能治瘡癬,殺蟲,辟濕氣和瘟疫。火葯的發明是人們長期煉丹,制葯實踐結果,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

唐朝末年,火葯已被用於軍事。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楊行密的軍隊圍攻豫章,部將鄭璠(以所部發機飛火,燒龍沙門,帶領壯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體)<九國志?鄭璠傳>。這里所說的(飛火),就是(火炮),(火箭)之類。(火炮)是把火葯製成環狀,把吊線點燃後用拋石機拋擲出去;(火箭)則是把火葯球縛於箭鏃之下,將吊線點燃後用弓射出。到了宋代,戢爭接連不斷,促進火葯武器的加速發展。北未政府建立了火葯作坊,先後製造了火葯箭,火炮等以燃燒性能為主的武器和(霹靂炮),(震天雷)等爆炸性較強的武器。南未在1259年造出了以巨竹為筒,內裝火葯的(突火槍)。到了元代又出現銅鑄火統,稱為(銅將軍)。這些都是以火葯的爆炸為推動力的武器,在戢爭中顥示了前所未有威力。右圖為南未突火槍。

在12,13世紀,火葯首先傳入阿拉伯國家,然後傳到希臘和歐洲乃至世界各地。對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對經濟和科學文化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美法各國直到十四世紀中葉,才有應用火葯和火器的記載。左圖為北未火葯箭。

四大發明—印刷術

印章、拓印、印染與雕版印刷

印章在先秦時就有,一般只有幾個字,表示姓名,官職或機構。印文均刻成反體,有陰文、陽文之別。在紙沒有出現之前,公文或書信都寫在簡牘上,寫好之後,用繩紮好,在結扎處放粘性泥封結,將印章蓋在泥上,稱為泥封,泥封就是在泥上印刷,這是當時保密的一種手段。紙張出現之後,泥封演變為紙封,在幾張公文紙的接縫處或公文紙袋的封口處蓋印。據記載在北齊時(公元550~577年)有人把用於公文紙蓋印的印章作得很大,很像一塊小小的雕刻版了。
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時期的銅印。

晉代著名煉丹家葛洪(公元284~363年)在他著的《抱朴子》中提到道家那時已用了四寸見方(13.5×13.5)有120個字的大木印了。這已經是一塊小型的雕版了。

佛教徒為了使佛經更加生動,常把佛像印在佛經的卷首,這種手工木印比手繪省事得多。

碑石拓印技術對雕版印刷技術的發明很有啟發作用。刻石的發明,歷史很早。初唐在今陝西鳳翔發現了十個石鼓,它是公元前8世紀春秋時秦國的石刻。秦始皇出巡,在重要的地方刻石7次。東漢以後,石碑盛行。漢靈帝四年(公元175年)蔡邕建議朝廷,在太學門前樹立《詩經》、《尚書》、《周易》、《禮記》、《春秋》、《公羊傳》、《論語》等七部儒家經典的石碑,共20.9萬字,分刻於46塊石碑上每碑高175、寬90、厚20厘米,容字5000,碑的正反面皆刻字。歷時8年,全部刻成。成為當時讀書人的經典。很多人爭相抄寫。後來特別是魏晉六朝時,有人趁看管不嚴或無人看管時,用紙將經文拓印下來,自用或出售。結果使其廣為流傳。

古人發現在石碑上蓋一張微微濕潤的紙,用軟槌輕打,使紙陷入碑面文字凹下處,待紙干後再用布包上棉花,蘸上墨汁,在紙上輕輕拍打,紙面上就會留下黑地白字跟石碑一模一樣的字跡。這樣的方法比手抄簡便、可靠。於是拓印就出現了。

拓片是印刷技術產生的重要條件之一。

印染技術對雕版印刷也有很大的啟示作用,印染是在木板上刻出花紋圖案,用染料印在布上。中國的印花板有凸紋板和鏤空板兩種。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公元前165年左右)出土的兩件印花紗就是用凸紋板印的。這種技術可能早於秦漢,而上溯至戰國。紙發明後,這種技術就可能用於印刷方面,只要把布改成紙,把染料改成墨,印出來的東西,就成為雕版印刷品了。在敦煌石室中就有唐代凸板和鏤空板紙印的佛像。

印章、拓印、印染技術三者相互啟發,相互融合,再加上我國人民的經驗和智慧,雕版印刷技術就應運而生了。

華佗的「五禽戲」
華佗是我國東漢末年的大醫學家和葯物學家,為充實和豐富我國古代醫學寶庫,做出了重大貢獻。
華佗不僅精通醫術,而且非常重視體育鍛煉對人的健康作用。有一次,華佗正在書房裡讀書,見一小孩把住門閂來回晃盪,他立即想到古書上「戶樞不蠹,流水不腐」的話,人為什麼不也這樣天天運動,讓氣血流通呢?後來,華倫參考了「導引術」(全面鍛煉身體的方法),編出了一套鍛煉身體的拳法,名叫「五禽戲」。這種體育運動就是摹仿虎、鹿、熊、猿、鳥五種禽獸運動姿態的體操,可以使周身關節、脊背、腰部、四肢都得到舒展。
華佗的弟子吳普,由於幾十年堅持做「五禽戲」,活到九十多歲,仍然步履輕捷,耳聰目明,牙齒堅固。可知「五禽戲」是行之有效的健身體操。

得助於孩子的啟發
1608年,荷蘭米德爾堡一位不出名的眼鏡師漢斯•李波爾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望遠鏡。它是怎樣發明的呢?
有一天,兩個小孩正在李波爾賽的商店門口玩弄幾片透鏡,他們通過前後兩塊透鏡看遠處教堂上的風標,突然,好像發現什麼似的,興高采烈。李波爾賽趕忙跑了過去,他也拿起兩片透鏡一看,遠處的風標放大了許多。
李波爾賽高興地跑回店中,把兩片透鏡裝在一個筒子里。試製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望遠鏡。後來,伽利略仿效製造了放大32倍的望遠鏡,直接導致了「日心說」的偉大發現。

「小人國」的發現者
列文虎克(1632~1723)是顯微鏡的發明者。顯微鏡的發明使人類真正開始了對微生物的觀察和研究。
列文虎克只是個荷蘭德爾夫市政府的看門人。他利用看門之餘,磨製了許多鏡片。有一次,他透過兩片透鏡看東西,發覺能把極為微小的東西放大許多倍。這下子,引起他莫大的興趣。他用這種鏡片觀看自己的牙垢,發現了許多奇形怪狀的「小人國」居民。他驚訝地寫道:「在一個人口腔的牙垢里生活的「小人國」的居民
小生物,比整個荷蘭王國的居民還多!」一個看門老頭兒發明了顯微鏡,成了微生物學的開門鼻祖。
有人對他十分羨慕,追問著他成功的「秘訣」。列文虎克什麼話也沒說,僅向問話者伸出他的雙手
一雙因長期磨鏡片而滿是老繭和裂紋的手。

G. 什麼是創造性思維,並列舉兩個事例說明

就是說總是來能以一條不同自於別人的思維去想事情
比如那些科學家,發明家,就是有了不同於別人的思維去看世界的一花一木,去想事情,所以才有了他們的各種發明,發現
或者也可以這樣理解:
總是想去改變生活中的一些根深蒂固的慣性的事物
比如在你現在的環境中你覺得某些地方不好,你想去改變他,這個就是創造性思維
總歸是創造,有這種思維是好事

H. 如何在生物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淺議在生物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作者:裴燕燕
一、創設和諧的學習氛圍,激活思維
科學研究表明,自由、安全、民主、合作、和諧、相互尊重的氣氛,有助於學生創新思維。教師的眼神,手勢、姿態、幽默等能夠為創新思維發展提供充足養分,肥沃的土壤。
例如:微笑能緩解人際關系的緊張狀況,是師生關系的潤滑劑;翹拇指、點頭,表示你接納對方,是一種鼓勵,一種肯定。學生看到教師對自已點頭,常常會受寵若驚,對老師倍感親切,對自己充滿信心;專心聽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是尊重信任學生的表現;講幽默故事或幽默式語言,讓學生多笑一笑,可活躍課堂氣氛,啟迪學生思維;穿插學生熟悉的歌曲,易接近學生,引起共鳴;恰到好處地運用俗語民謠,易於理解和接受等等。這樣的生物課,教師的語言顯得生動多彩,生動有趣,靈活多變。增加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興奮點,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興趣,也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鼓勵質疑問難,激起思維浪花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更重要」。精心設計問題,掌握發問技巧,能夠使創造性思維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生物教學中,教師應善於從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遵循多思促多疑,多疑促多問,多問促多知的認知規律,採用各種教學方式,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以培養其創新思維。
如在學習完蒸騰作用的基本原理後,啟發學生思考下列問題:為什麼植物在高溫炎熱的夏天不易被曬死?為什麼大樹底下好乘涼?為什麼說植樹造林能調節氣候?高大樹木頂端所需要水分和無機鹽是怎麼來的?然後組織學生討論,讓他們互相啟發,破疑解難,這時有的學生提出:森林附近經常下雨是什麼原因?對這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不正面回答,而在表揚和肯定的同時,提出一些與此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去查找資料,獨立思考,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學生在尋求答案獲取新知識的過程中,有效地促進了其思維的創新,在質疑問題中迸發出了思維的浪花。
三、故事導思,深化思維
托你斯泰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激化學生的思維。」故事導學,可以化枯燥為生動,從故事中提練出一系列與課本內容有關的鮮活的問題,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
講遺傳病時,給學生講了這樣的故事——「月亮兒女」之跡:在浩瀚的大西洋里,有一個幾乎與世隔絕的小島——林縈伊斯島。島上的三百多位居民都有這樣的怪癖:喜歡月亮,害怕陽光。一到皎潔的夜晚,男女老少成群結隊在沙灘上唱歌跳舞,心情歡樂。居民皮膚雪白,頭發白色或淡黃色,眼睛的虹膜粉紅色,怕陽光,視力也差。「月亮兒女」由此得名。「月亮兒女」之謎直到上世紀70年代人們才搞清楚,原來島上居民幾乎都是白化病患者。就在學生聽得津津有味之際,我話鋒一轉,問道:為何白化病患者的皮膚是雪白的?為何白化病患者那樣害怕陽光?患白化病的原因是什麼?白化病屬於隱性遺傳,普通人群中白化病患者很少,為什麼島上居民幾乎都是白化病患者?此時課堂氣氛十分活躍,討論熱烈。通過激疑、思考、爭議、答案油然而生:因為小島幾乎與世隔絕,人口少,居民都是近新婚配,造成白化基因的代代相傳、累積,因而患白化病的機會就大,以致全島居民基本都是白化病患者。這樣利用故事導思,讓學生動參與到知識的探索過程中,最大限度地發揮了知識的理解。
四、通過聯想,創設發散性思維的氛圍
研究表明,發散思維是創新思維的核心,是培養創造型人才的重要環節。教學中對於學生的奇思妙想要及時的加以表揚,如在講「遺傳的物質基礎」一節時,有個學生就提出了如果將人體內有害的基因切除換上健康的基因,這樣就不會有遺傳病了。當時,有些學生覺得好笑,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但我在課堂上對這種想法給予了表揚,肯定了這位學生的想法,同時也從科學的角度分析了這個問題,從而使更多的學生敢於對各種問題從不同角度加以思考。又如,在引導學生閱讀「遺傳工程」這段短文時可抓住克隆技術這個概念,由點到面地進行電撥,克隆技術可消除遺傳疾病;可製造人的各種器官,可使滅絕的生物復活;可實現動植物的車間化生產等等。使學生想的更多,想得更遠。再如,當看到根的結構掛圖時,可以聯想到莖的結構,甚至會想到白菜的花和蘿卜的花;當看到人身體上的血管時,就會想到植物的導管和篩管;當看到光合作用的公式:(二氧化碳+水→有機物+氧氣)時,立即會想到呼吸作用的公式:(有機物+氧氣→二氧化碳+能量)。這樣就可以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和獨特性。
五、開展課外興趣小組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開展生物學課外科技活動,讓學生到大自然中去觀察,在實驗中去實踐、動手和思維,這不僅能使他們的學習興趣、情感、意志得到培養和發展,還能使他們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充分發展思維能力。
生物課外興趣小組的活動,不能等同於課外教學,而是課堂教學的補充,要給學生以更多想像空間。讓其自由發揮。例如,很多學生喜歡用手去碰含羞草,都知道它的葉子在手碰後會合攏,有的學生會問這是為什麼?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應給予及時的解答:這種現象是生物的應激性。學生又問:為什麼其它的植物的葉子沒有這種現象呢?其實高等植物在受到外界刺激或不受到外界刺激的情況下,不同器官在不同的時間都會表現出不同的運動形式,如植物的向光性運動,根的趨水性、趨肥性等。學生在課外活動中提出的問題,由於不受課堂教學時間的約束,所提的問題涉及的知識面很廣,這說明生物課外活動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彌補了課堂教學中的不足。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只要我們在生物教學時,不斷發掘教材中的創新因素,善於引導,著意培養,那麼學生創新思維的能力定會得到長足的發展。

I. 創造力 創造性思維有什麼區別呢

創造力,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綜合性本領。創造力是指產生新思想,發現專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它屬是成功地完成某種創造性活動所必需的心理品質。它是知識、智力、能力及優良的個性品質等復雜多因素綜合優化構成的。
創新思維是指以新穎獨創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通過這種思維能突破常規思維的界限,以超常規甚至反常規的方法、視角去思考問題,提出與眾不同的解決方案,從而產生新穎的、獨到的、有社會意義的思維成果。
奇思妙想玩轉發明課程,以科學的形式與方法,解密孩子的創造力基因,激發他們的創新靈感,為他們摘取人生第一件發明;為中考培養科技特長生,為留學移民增添專利加分強項,為高考各重點大學自主招生挖掘創新潛質。

閱讀全文

與生物發現創造性思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
馬鞍山陸建雙 瀏覽: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