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50字左右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引人入勝的,想像是那樣豐富,文筆是那樣流暢;但回它所以能深深地打動讀者,答還在於它的真摯而強烈的感情,在於它所給予讀者的敞開心扉的親切感。
在這篇用第一人稱寫的、富於激情的作品裡,作者傾訴了她對生活的禮贊,表達了她的生活態度。正由於文章是作者至性真情的流露,所以雖然整篇文章都是虛擬的,所記敘的事情多是非現實的,但使讀者感受到了更高的真實--情感的真實。
(1)人類還創造了哪些人間奇跡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海倫·凱勒出生時,本是一個健康的嬰兒,卻在19個月大時被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奪去了視覺和聽覺。
突然變成聾盲人的海倫由於對外界的恐懼變得狂躁不安,脾氣越發暴躁,直至遇到了改變她一生的家教老師——安妮·莎莉文。海倫在莎莉文老師的幫助下,憑借自己頑強的意志,最終順利從哈佛大學畢業。
這本被譽為「世界文學史上無與倫比的傑作」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就是這位美國著名聾盲女作家的代表作。該書以自傳體散文的形式,真實記錄了這位聾盲女性豐富、生動而偉大的一生。
在書中,海倫·凱勒完整地描述了自己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以一個身殘志堅的柔弱女子的視角,去告誡身體健全的人們應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賜予的一切。
② 一篇保護大自然的作文
不久前,一場「敬畏自然」之爭又隨著印度洋海嘯的發生在各大媒體上日 趨激烈。從非典到海嘯,無論是天災還是人禍,當人類面對災難時,總會對自身的行為做出一些反思與警醒,而無論是「敬畏自然」還是「人定勝天」,人類今天的抉擇也總會對未來的命運產生影響。
近日,本周刊特別約請了環保學者汪永晨就最近爭論的一些問題發表了她的看法,同時,也希望為持有不同觀點的專家學者提供一個爭鳴的園地,歡迎投稿闡述各自觀點。
印度洋海嘯後,美國地質調查局在檢測到地震後試圖通知印度洋沿岸各國准備,可無法找到與這些國家溝通的途徑。一些科學家為此指出,如果人們在印度洋也建立了海嘯預警機制,給人們提供防護教育,這場災害也許不會奪去這么多人的生命。不過與此同時也有人質疑:如此之大的災難發生,只是因為沒有海嘯預警系統嗎?
諸多科學家對此進行分析後指出,本次海嘯之所以造成如此巨大的破壞力,無疑與以下三點客觀因素密切相關:一是災害本身規模巨大。在這次罕見的巨大地震中斷層移動又導致斷層間產生一個空洞,當海水填充這個空洞便產生巨大的海水波動,罕見的大海嘯產生了;二是災害發生異常突然。在地震約半個小時後,以每秒200米速度傳播的海底波動就到達了蘇門答臘島亞齊省海岸,約1個小時後就在泰國普吉島登陸,兩個半小時後殃及印度和斯里蘭卡,最後甚至沖到東非索馬里;三是受災地區人員密集。
由大自然帶來的大災難其實並不罕見。百年來死亡人數過千的大海嘯有過7次。百年來世界重大地震中造成重大死亡的也有14次之多。這一次又一次的災難說明什麼:人類還沒有了解多少大自然的奧秘,更抓不住制止大自然發怒的時機。「無邊的大海就如站起來走向你的大門口,水蓋住了天」,這是親眼見到了海嘯的人的形容。
正當我們為印度洋大海嘯,奪走了十多萬人的生命而惋惜,而伸出自己的雙手時,我在一本雜志上看到這樣一篇文章:《人類無須敬畏大自然》。人與自然,以誰為本?這是《人類無須敬畏大自然》文章的一個標題。作者說:「有人把『天人合一』解釋為人和自然相處和諧。對這樣與詞語原意不甚相符的解釋我並不反對,但是我認為,人類要看到天與人之間不完全是和諧的一面,還有不和諧的一面。如果我們在人天關繫上沒有一個冷靜的估計,就會放鬆警惕,導致災難性的後果。」作為科學家的此文作者認為,要對一般人理解中的「天人合一」之解做修正。而他的修正,是強調天與人之間不完全是和諧的一面。
我國著名作家趙大年在《環境意識和環境文學》一文中對「天人合一」也有過解釋:「華夏先哲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天人合一』思想,近來深受中外學者重視。『天人合一』說的是人與大自然的關系,我理解,它的核心,是把人類看作自然界的一個和諧的組成部分。」雖說人乃萬物之靈,但人類與萬種生物一樣,都是由大地母親哺育,靠陽光雨露滋潤,才獲得生命和生存條件的。
本人不是科學家,也不敢膽大妄為稱自己為作家。但我也有自己的觀點並深信: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特徵就是強調人和自然的和諧統一,而不是兩者的對立。
有例為證:1998年的長江洪水比1954要小得多,可災害卻不知要大多少倍,我想成年人都不會忘記。那是為什麼?大自然中原本的濕地是「大缸」,洪水來了可以蓄水,洪水去了可以潤澤大地。一場轟轟烈烈的圍湖造田運動後,濕地沒有了,「大缸」成了盤子。其結果,小水大災,大水就更為可怕了。
《人類無須敬畏大自然》一文中說:「從歷史來講,在人類發展的早期,人類對自然的抵禦能力很有限,所以一些進步思想家強調人定勝天,鼓舞人類與自然界作斗爭。」德國多德蒙特大學工程博士王維洛不同意這一說法:「人定勝天」,這個成語常被解釋成「人類一定能夠戰勝自然」,其實,「人定勝天」這個成語的正確斷讀應該是「人定/勝/天」。宋·劉過《龍洲集·襄央歌》中有:「人定兮勝天,半壁久無胡日月。」「兮」為語氣詞,這樣,「人定」是一個詞,是句中的主語,「人定」中的「定」就沒有「一定能夠」的意思。
幾年前我采訪武夷山保護區副主任鄒新球時他講了這樣一段經歷:1970年他一當工人住在山上就砍木頭,當了班長以後是指揮一個班砍木頭,當了工區主任後指揮一個工區砍木頭,當了林業局局長後指揮全局23000人砍伐木材。在他工作的15年時間內,一年平均採伐十幾萬立方米木材,上交稅利共1.5億元左右,可是1992年一次洪災損失就是4億元。他說現在到保護區工作,他有一種贖罪感。
對於天災實為人禍的警覺,40多年前已引起西方社會公眾和政府的廣泛關注。1962年,一本《寂靜的春天》喚起了多少民眾的環保意識和政府的高度響應。10多年前,11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曾共同呼籲:「人與自然正處於迎頭相撞的險境,人類的活動為環境的資源帶來無可逆轉的傷害——人類必須徹底改變管理地球與生命的方式,才能逃過未來的苦難。」
去年作家姜戎寫的《狼圖騰》一書,自從出版以來就一直高居暢銷書的榜首。書中講的是狼、人與作者視為生命的草原和諧相處的昨天,以及狼被斬盡殺絕後,草原接連不斷地發生的大災難。我們的國人之所以喜歡這部作品,不能不說是「人與自然究竟如何相處」的問題已經引起了公眾越來越多的關注。2004年在四川康定木格錯采訪時,一位藏民對我說:「每當我走近湖邊不由自主地就會產生一種敬畏感」、「在大自然面前人人平等」。在我們中國,很多少數民族都有風俗:視大山為神山,視湖泊為神湖,神大鳥為神鳥,視狼為圖騰。一個神字,包括著他們對大自然的態度:敬畏。
我國年輕學者付濤在回應《人類無須敬畏大自然》一文中說:「作者尖銳地提出一個理論問題:我們在處理人和自然的關系時,奉行的是以人為本,還是以環境為本,以生態為本?」對這個「深刻的哲學問題」,作者的回答是,「有些時候我們需要『破壞』一下環境、生態,但也是為了人。」由此看來在作者眼裡,科學就是要用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讓自然「為我所用」。
付濤說:顯然作者的觀點中充滿了手握科學利器唯我獨尊的「科學決定論」的意味。作者認為以人為本,就不能以生態為本,以環境為本,孰不知在人類和自然的歷史上,既有沖突帶來的悲涼慘痛,也不乏和諧相處之下的田園牧歌。內蒙古草原肥美的原野,千百年來孕育了敬畏自然、「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游牧文化。而雲南「三江並流」地區22個少數民族共同構建的多樣性文化與宗教相互融合,使得民族之間在有限的資源面前長期和諧共存。事實上,今天在我們擁有的很多已經被邊緣化、非主流的,甚至被科學或者現代工業文明嘲笑的文化遺存當中,都可以發現人類以自己的智慧敬畏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例子。而恰恰是那種不以自然為母,反以自然為器,乃至要征服自然的反自然觀念,助長了一次又一次環境災害中日益嚴重的人類行為致災。
我們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少數國家之一,平均每年造成2萬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高達國家財政收入的1/4~1/6。我們國家也是世界上對自然生態破壞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沙漠化,水土流失,淡水、森林、野生動植物資源的嚴重缺乏,已經涉及到了國家安全問題。而國家環保局和教育部共同組織的一項調查顯示,依然有1/3的人認為「人應該征服自然來謀求幸福」。
人類本是自然界的一員。大自然存在多久了,而我們人類才生活在這個地球上多少年。為什麼一有了我們人類,就要以我們人類為本。自然界擁有人類,而不是人類擁有大自然。《人類無須敬畏大自然》的作者把人和自然簡單對立起來的觀點,恰恰是生硬地割裂了環境與人類之間共性的一面,而代之以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在這個世界上人類文明已經走得很遠,但這並不證明我們人類就可以高昂著頭顱驕傲地思考,並讓思想長出堅強而自信的翅膀。
其實,無論是環保主義者還是生態學家,也並沒有一味地強調保護,我們強調的是尊重自然,我們希望和大自然達成的是和諧,而不像《人類無須敬畏大自然》一文所說:如何進一步改造自然,使大自然的改造後果符合人類發展利益。以人為大,以人獨尊。
我認為,大自然不會報復,因為大自然不會心胸那麼狹窄,它容忍了很多我們人類因無知而犯的錯誤。我們人類讓草原變成了荒漠,可我們只要給大自然一定的時間,它就可以自己慢慢地修復。不過,大自然也像我們人類的軀體一樣,會生病,會病得很重。
我認為,大自然也是一個家庭,它不只有我們人類這一個孩子,在這個家庭中還有其他成員。如果在這個大家庭中,所有的存在都只是為了我們人類這一個孩子,這不公平。人類再進步,科學再發展,大自然也不僅僅為我們人類而存在。
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載體,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當我們人類正反思印度洋海嘯帶來的大災大難時,我倒覺得人類到底應該不應該敬畏自然有必要爭論一番。從這個角度看,我倒感謝《人類無須敬畏大自然》的作者帶頭掀起了這場論戰。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參加到這場論戰中,因為它關系著今後大自然如何生存,我們人類將如何發展?
③ 有什麼書籍值得推薦
值得推薦的書籍有:《不公正的審判》、《法律與文學:以中國傳統戲劇為材料》、《木腿正義》、《中國節日》、《回家過年》。
1、《不公正的審判》
本書筆法細致地呈現了一部跨度兩千多年的西方審判史。作者把一個又一個非同尋常的審判拉進尋常人的視野,從兩千年前蘇格拉底被審判,到持續發酵多時的薩勒姆女巫案,從法國大革命中斷頭台上的冤魂、莫斯科審判中無以計數的冤案,再到今日撲朔迷離的辛普森案……通過對歷史深處的案情的回溯,傳達出對司法公正的呼呼。
作者憑借其深厚的法學與文學功底,結合法律和文學個案,立足社會現實,以其一貫犀利的筆鋒為我們展示了法學、文學、法律與文學不一樣的圖景。
4、《中國節日》
《中國節日》「節」字本義為竹節,引申為關節、節奏,再引申為時節、節令。人類生活在地球上,歲時伏臘,周而復始,於是有計時性節日,如公歷的元旦、中國農歷的春節等等;
5、《回家過年》
《回家過年》講述有一種節日叫做回家。這個節日,就是不管路途多麼遙遠,不管環境多麼惡劣,那麼多人都必須趕在這個時間回到家的理由,因為「離家的人才懂得家,離家的人會想家。
有100種理由讓我們離家,有一種理由叫我們回家」。每年的這個時候,成千上萬的人,都要擠上回家的列車,干辛萬苦,輾轉回到那個小小而溫暖的家。
(3)人類還創造了哪些人間奇跡擴展閱讀:
書籍選購技巧:
一是要從興趣入手。按照自己的興趣選擇書籍都是應該堅持的原則,它可以讓你保持對閱讀的興趣,在這個時代,擁有熱情比擁有知識更重要,而且可以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好書
二是要閱讀經典。除了從自己感興趣的書入手之外,閱讀經典名著也很重要,因為它們是大家公認的,而且往往經過了時間的洗禮,它們是真正的好書。
④ 人類還能再這個世界上生存多久
類還有多少年?多數人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地球還能存在多久,人類就會生存多久。這些人會認為人類繁衍生息無窮無盡,並且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人類完全有能力克服自然環境所帶來的不利影響,戰勝困難,生存下去。而有些科學家則通過計算地球的運行軌道得出225萬年的結論,認為到那時,氣候極端惡劣,人類無法生存而消亡。其實這種思路都是錯誤的,他們沒有把人類從宏觀上當作一個有機體來考察,認為人類的消亡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結果,而沒有認識到人類從產生到發展再到消亡,有他內在的規律,人類最終消亡是人類的內因變化發展的必然結果。
那麼人類的壽命究竟還有多長呢?如果從人類內部因素來找答案又能從何處著手呢?我們個人是如此的渺小,人類社會是如此的漫長,身在其中又怎麼能判斷他的運行軌跡呢?對此我們應先找到一個正確的研究方法。
記得很多年前讀過生物學上的一個理論:生物節律全息理論。這個理論認為,生物的局部包含了生物整體的全部信息。比如一片樹葉,它含有一棵樹的所有信息。如果一片樹葉是圓形的,那他的樹冠差不多也是圓形的,如果葉子的柄比較長,那樹干也會比較長,樹冠離地面就比較高。如果葉子是分叉的,樹干也會分叉,如梧桐樹。比如人的一隻腳,也包含了人體的整體信息,因此人的不同部位的健康情況就能在腳上反映出來,這一點已經的到中醫的證明。根據全息理論,腳、手掌、耳朵、甚至一節手指、一節腳指都能反映出身體的整體狀況。這就是全息理論,它給了我們由局部認識整體的方法。
人類是由我們個體的人組成的,根據全息理論,我們可以假定我們個體應攜帶了人類的全部信息,那麼我們就可以通過考察個人出生、成長、直至死亡的過程來找到人類的發展變化規律。
我們都知道,個體的人經歷了童年、少年、青年、壯年到老年,然後走完一生。在童年時代,我們十分弱小,自己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需要得到大人的關照才能生存,那是一個初步認識周圍環境的過程,那時他們對生活的環境一無所知,他們學習語言和溝通,他們的一切都要服從大人的安排。當一個人長到8、9歲的時候他們突然「開竅」,他們的心智一下子打開,他們對人際關系有了獨立的認識,他們對人生第一次進行深刻而理性的思考,他們會問我是從哪裡來的?要往哪裡去?人為什麼要活在世上?人與人是什麼關系?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漸漸對周圍的事物習以為常,他們對生命的思考漸漸被青春的激情所代替,他們喜歡唱歌、跳舞。他們體驗人生的苦惱與歡樂,他們用真情去追求異性,他們歌曲動聽,舞姿優美。雖然物質上他們遠不富有,但他們的精神生活多姿多彩,生命力旺盛。再往後,他們漸漸成熟,能力越來越強,創造力也越來越強,越來越自信,物質財富也在不斷積累,他們體驗著自己當家作主的愉悅。當然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慢慢的學會不再義氣用事,變得越來越理性,越來越寬容,他並不知道其實他也正在慢慢老去。漸漸地他不再激情四射,對異性的興趣也開始淡下來,肌體逐漸衰老,生育能力慢慢喪失,體力下降,他們會經常回想起年輕的時光,時不時會談起生死的問題,對於一個個體我們知道他離墳墓也就不遠了。
人類也經歷了蠻荒的時代,那時的人類十分弱小,他們用簡單的語言溝通,他們敬仰神,在他們還不能掌握自己命運的時候,只能祈求得到神靈的保護。在經歷了漫長的歲月,他們漸漸長大,開始了對社會,對生命的思考並產生出絢麗的思想火花,那是人類在「開竅」時的思考,那是我國產生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古西臘產生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印度產生佛陀(公元前565—公元前486)的時代。他們哲思深刻,他們苦苦追尋人生的奧秘,我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人生為什麼有痛苦,快樂從哪裡來,社會應該是什麼樣的?雖然在2500多年前東西方沒有任何交流,但卻同時不約而同地產生出許許多多的大思想家,這不是偶然的,是人類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人類進入少年期的標志。
日積月累,人類也在慢慢長大,迎來她絢麗多彩,激情四射的歲月。在我國當在唐、宋年間(公元8—13世紀),象李白、杜甫、蘇軾這樣的文采四溢的大詩人層出不窮。他們有才華,有激情,他們用優美的語言表達他們多情的思想。而西方的青春期特徵則更為鮮明,其典型代表就是文藝復興時期(公元14—16世紀),那時的歐洲在文學,繪畫,音樂,建築等方方面面都迸發出了青春的活力。這當是人類的青年時代。這一時期的來臨東西方相差了幾百年,而幾百年的差別,對於人類的長河,就象小學女生裡面有的11歲來月經初潮,有的13歲來月經初潮一樣,或遲或早,但他們都在同一個年級。
而當今世界人類已經進入了他的壯年時期,物質財富極大的豐富,人類社會充滿了自信,他們整天說的是: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他們運用自己的能力幾乎可以解決一切問題。他們的思維更加理性,更注重人權和人的尊嚴,甚至要立法不得虐待動物。但可悲的是他們的肌體也在慢慢老化,生育能力逐步喪失,活力衰退。
在農村生活過的人可能會有印象,當你看見一群小孩子在一起抓螞咋,一節一節將它的腿扯掉時,當他們拎起小動物往地上摔時,大人們覺得那很殘忍,而不懂事的孩子們只覺的那是好玩。當年長的人看見一些小年輕為一點小事大打出手,頭破血流,覺得很不值得的時候,他們只覺得解氣。通過這種比較就可以理解為什麼人類早期會有那麼多酷刑,千刀萬剮毫不手軟。也能夠理解為什麼中期會有那麼多的戰爭,甚至世界大戰。而走到今天很多國家甚至連死刑都廢除了。孩提時代,他們只會用好奇的眼光看著你,青年人會用懷疑的眼光打量著你,隨著年歲的增高,他們則以慈祥的目光注視著你。當人類社會普遍進入理性和仁慈的時候,他們還年輕嗎?由此我們可以推論,世界大戰的可能性已經越來越小了,雖然我們不排除有個別心智發育不健全的人,或者發育比較晚的人,還會有一些過激的舉動,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來,但人類的整體已經變得理性,真正威脅人類生存的不是來自這些外部的偶然,或者氣候的變遷,或自然災害,而是來自人類肌體正在漸漸老化的必然。
今天的人類已經進入了他的壯年期,雖然如日中天,但衰老的跡象已經開始顯現,太陽已經偏西。人類的生育能力正在逐步退化,從世界人口增長的速度可以看出,世界人口的增長一千多年來是一個增長率緩步增加的過程,到二十世紀增速加快,近50年人口數量就翻了一番。到1970年代增幅達到高峰,人口年增長率達2.03%,以後又開始逐年下降。
公元年份 世界人口增長率(%)
1000 0.04
1500 0.09
1800 0.43
1900 0.54
1950 0.85
1960 1.83
1970 2.03
1980 1.85
1990 1.74
2000 1.36
2020 1.18
2040 0.58
2050 0.39
(數據源自《地理教育》2000年第12期)
目前日本、歐洲已經開始出現人口負增長,根據一些聳人聽聞的預測,300年後日本人口所剩無幾。雖然這些國家的政府想盡各種辦法鼓勵生育,延長產假,增加政府補貼,但都無濟於事。據說在烏克蘭的大學里貼滿廣告,告訴你如果生了小孩可以在哪兒領取補貼,從政府部門可以得到哪些幫助,但收效甚微。當中國政府正在愁著人口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並認為會影響經濟發展的時候,西方政府卻為他們人口的減少而大傷腦筋。人口學家和社會學家們對人口下降的原因莫終一是,他們給出了各種各樣的解釋,有的說是因為工作節奏太快,有的說是因為晚婚晚育,有的說是撫養費用高,凡此種種,但都不能令人信服,當他們把出生率下降的原因歸罪於經濟高度發達,歸罪於經濟全球化的時候,他們卻不能解釋,當今人口負增長最大的國家卻是經濟並不十分發達的東歐。所有這些專家在尋找原因時,都把目光集中在外部因素對人口出生率的影響,迄今為止還沒有人認識到人類自身發展的規律,還沒有人看到人類生育能力的下降是人類發展規律的必然結果。
人類還有多少年?烏克蘭是世界人口減少最快的國家,1995年烏克蘭的人口增長率為-0.52%,人口總量為5172萬,到2005年人口增長率下降到-1%,人口總量下降到4710萬。速度是何等的驚人,即使下降的速度不再加劇,150年後烏克蘭只剩下1000萬人,1500年後地球上就不再有烏克蘭人。俄羅斯、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的情況也好不到那裡去。所幸的是目前的非洲正處在生育的高峰期,亞洲的生育能力也還能維持一段時間。但誰能想像100年後的亞洲會是什麼樣子嗎?誰能想像200年後的非洲會是什麼樣嗎?200年前的美國人能想到今天的美國嗎?當今有數以萬億計的游資,信息高度發達,什麼人間奇跡都可以創造出來。當年林肯被刺的消息傳到歐洲花了一個月的時間,而今天世貿大樓被撞倒塌時全球進行著現場直播。200年後的非洲一定不再是今天的非洲,而200年對於人類而言,不過是不同的種族發育的早晚兩三年而已。當全球的人口增長率都呈現負數時,人類的老化直至消忘將不可逆轉。
根據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人口局的預測,世界人口將在2050年達到92.2億的峰值,此後直到2300年前,將一直維持這個水平。如果從300年後全球人口開始呈現負增長,人類能生存多久?簡直不敢去計算它,也許只有幾千年。
人類還有多少年?人類過去的歷史不到一萬年,人類已經走過了她一半的路程,進入了他的壯年時期,後面的路應該不會超過一萬年。也許有人不同意,說人類在地球上已經生存了25萬年,也有人說有400萬年甚至600萬年的歷史,但真正能夠找到的人類活動的遺跡,證明是智人存在的都沒有超過一萬年,超過一萬年的只不過是一些似是而非的化石,而這種化石不過是些類人動物,而不是人,就象狼不是狗一樣,有著本質的區別,而狼和狗的」石頭」可能是一模一樣的。
人類總是要走向消亡的,這樣說並不是在散布頹廢的情緒和消極的思想,就象我們每個人都知道自己幾十年後必然會死亡一樣,人們並沒有因此而消沉,反而每個人都在努力,爭取讓每一天都能活的精彩,更加懂得珍惜生命。同樣,人類認識到自身發展演化的規律,更能夠幫助我們規劃好人類的未來。
面對未來,我們並非無所作為。同樣是老人,生活的質量可以有很大的不同。有些老人,衣、食、住、行無憂,身體健康,心情舒暢,他們居住在一個幽雅的環境中享受著晚年的幸福生活,對他們來說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而另一些老人,老來窮困撩倒,入不敷出,勉強維持著生計,卻深感力不從心。更有甚者,老來疾病纏身,生不如死。人類的晚年同樣會有這些種可能,我們對人類負責,就要從現在開始,為人類的晚年創造一種健康,富裕的生活。健康就是不要再去搞一些轉基因或基因改造工程,這會貽害人類自身。富裕就是要留下青山綠水,讓大地的資源有再生的能力,使人類能得以安度晚年。注意我這里沒有用「貽害子孫」,「留給後代」這樣的詞句,「子孫後代」讓人聯想到後面的人還年輕,是充滿活力的下一代,而實際上未來的人類是需要我們悉心照顧的老者。
當我們認識到人類自身發展的規律後,我們要在此疾呼:呼籲亞洲的政治家們,立即取消計劃生育政策。種種跡象表明,亞洲種群生育能力的高峰期已經過去,但目前還處在育齡階段,如果錯過了這最後的機會,到生育能力喪失時再來哀嘆自己後繼無人,悔之晚矣。在有生育能力的時候我們可以用行政手段強制少生,但當人口開始下降時,在失去生育能力的時候,你卻無法用行政手段強制多生。珍惜現在的生育能力,也是為了全人類的未來。我們呼籲日本、歐洲的政治家們,向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學習,開放你們的移民政策。有些種族先於其他種族在地球上消失,也是不可抗拒的規律,你腳下所佔有的那片土地也並非你的私有,引進一些有活力的族群,也是為了讓整個人類的壽命得以延長,同時也能使本族群得以延續。在這里更要向那些所謂的人口學家們大聲疾呼,不要再誤導大眾了,什麼人口爆炸說,什麼人滿為患說,都是簡單地認為人口會按照上世紀末的增長水平持續增長,就象他看見鄰家的女孩19歲生了一個小孩,21歲生了一個小孩,23歲又生了一個小孩,就以此斷定她將每隔一年生一個,直至百歲要生40多個小孩一樣荒唐可笑。還有一些所謂專家,希望把人口總量始終控制在某個水平上,這樣既能保持經濟的穩定增長,又不過度地消耗資源。可惜事物的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從來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想保持人口常態,就象是秦始皇求長生不老葯一樣,是註定要失敗的。當人口不再增長時,下降就隨之來臨了。
珍惜現在的生育能力,就是珍惜生命,珍惜人類的未來。
人類的今天,走到了一半,進入了壯年,正處在精力最充沛,能力最強的時代,也是最狂妄自大,認為自己無所不能的時代。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相信再過若干年,人類會重新審視自己,會重新開始敬畏自然,敬畏規律。
一萬年對於宇宙、對於太陽系不過是白駒過隙。在未來的一萬年中,大地還會象一個母親,任勞任怨地奉獻,哺育著她的孩子。太陽也還會象一個慈祥的父親,盡職盡責,普照大地,給萬物輸送能量。未來不會出現科幻小說描述的那樣,地球變得不宜居住而向其他星球遷移。地球的環境還是那麼讓人留戀,但人類卻無法違背其內在的客觀規律而逐步消亡。也許在經歷了下一個冰河期後地球母親會重新孕育新的文明,那時人類文明早已煙消雲散,後來的文明能想像得出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的我們人類嗎?
⑤ 《自然地理》學習的最高境界就是為了不斷的創新,創造出人間奇跡,為人類飛出地球,移民宇宙積累第一手有
自然地引出人間奇跡的創造者是中華民族的祖先(古代勞動人民)
長城和運河內
我駕駛著飛機航行容在祖國的藍天,
一個奇異的景象出現在我的眼前:
像巨龍穿行在大地,
連綿起伏,曲折蜿蜒。
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
萬里長城譜寫了不朽的詩篇。
是誰創造了這人間奇跡?
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
我駕駛著飛機航行在祖國的藍天,
一個奇異的景象出現在我的眼前:
像綢帶飄落在大地,
銀光閃閃,伸向天邊。
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
京杭大運河譜寫了動人的詩篇。
是誰創造了這人間奇跡?
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
⑥ 有那些人類創造的人間奇跡
世界八抄大奇跡指的是巴比倫空中襲花園、亞歷山大港燈塔、羅德島太陽神巨像、奧林匹亞宙斯神像、阿爾忒彌斯神廟、摩索拉斯陵墓、埃及的金字塔與中國的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實際上前七者是自古認定的「世界七大奇跡」,「第八大奇跡」在世界上沒有定論。自1978年希拉克訪華評價西安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後,這一說法就廣為流傳。也有人把長城、泰姬陵等看做第八大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