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古人創造的文化

古人創造的文化

發布時間:2020-12-17 19:55:20

『壹』 中國古代的創造發明有哪些

我們大家都知道中國的四大發明是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葯。其實中國古代除了這四項發明,還有很多厲害的發明創造,中國古代的科技十分璀璨和精彩,只不過大多數科技發明在長年累月間已不知不覺融入我們的生活,讓人們很容易忽視了它們的艱辛的創造過程。下面這些例子都是中國古代的創造。

還有,在外國人眼裡中國的代名詞「瓷器」;天下第一橋「趙州橋」;不用一釘一鉚的古代建築「榫卯」;御敵於萬里之外的「長城」等等,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還遠遠不止這些。它們體現了古人的智慧,展現了古人強大的創造力。它們曾經甚至現在都在影響和改變著這個世界。

『貳』 為什麼說中國文化是中國各族人創造的

事實上,我們所要討論的中國文化,在現實中一直就存在著兩種區別很大的不同認識和看法。一個就是說中國文化應該包括中華民族內各民族的所有文化,各民族文化之間應該是相互尊重和平等存在的關系。還有一個,就是傳統意義上的中國文化,就是以漢文化為主,以其它各民族文化為輔的中國文化。正是這樣一個主次分明的中國文化,所以才會形成諸如「炎黃孫子」、「華夏兒女」和「龍的傳人」等等的說法。應該說,這兩種認識和看法代表了兩種根本不同的心態和立場。

一個是從務實出發,一個是以正統自居,各有各的主張,各有各的道理。然而,究竟哪一種看法,是真正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實質呢?

我們經常說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到底是怎麼個博大精深呢?當然就是體現在它的多元化和包容性上。但是一旦回到現實當中來,往往會有很多人好像就有意無意地忽視了這樣一個事實:我們所說的中國文化,不單單是指從炎黃時代開始的華夏文化,以及由華夏文化一直逐步演變成為後來的漢文化,還要包括中華民族內各個民族的所有文化,像蒙古文化、西藏文化、維吾爾文化、滿文化、哥薩克文化、傣家文化和朝鮮文化等等等等,有多少不同的民族就有多少不同的民族文化,有多少不同的山水風情就有多少不同的鄉土文化,有多少不同的鄉民就有多少不同的民俗文化。所有這些民族的、地方的和民俗的文化,都應該是包含在中華民族的范疇里的中國文化。也就是說,即便是漢文化,除了常見的經史典籍,也還有在民間口耳相傳的民俗文化,也還有各地風采紛呈的鄉土文化。例如:由於中華大地的遼闊廣遠,加上歷史的悠久而逐步形成的河洛文化、齊魯文化、燕趙文化、三晉文化、嶺南文化、徽文化、湖湘文化、荊楚文化、閩南文化、巴蜀文化等眾多豐富多彩的鄉土地域與文化。事實上,這些民間的地域鄉土文化和民俗文化比經史典籍里的所謂秀才文化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更大。而中國的老百姓們,常常更多的是通過民間傳說、戲曲或小說,通過當地的道觀寺廟和歷史遺跡,通過祖祖輩輩的言傳身教來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神韻的。

說到底,中國文化的深層內涵,就是如何讓生活過得更舒適愜意,也就是所謂的怡情適性和陶然忘機的神仙境界。能夠做到榮辱不驚、神定氣閑,這才是真正的學問。能夠把這種安詳寧靜讓別人也能感受到,並和大家一同分享生活的樂趣和喜悅,這才是真正的中國文化。

炎黃子孫、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來歷

想要弄清中國文化,就要先弄清中國的概念。想要弄清中國的概念,就要先去了解中國歷史,從歷史的事實真相中去探源究本。然而歷史的事實真相也不是那麼容易就能了解清楚的。即便是正史的記載,它也多多少少地摻雜了編纂者的思想、觀念和主張。如此一來,我們就要把放眼歷史長河中的目光收回來,來看看當前腳踏實地的現實。畢竟很多歷史中找不到的答案,往往就會深深地躲藏在現實生活中,不時地伺機來故伎重演。

就拿「炎黃子孫」這個說法來講,早就不止一個歷史學者提出來,要慎重使用這樣一個不合時宜的舊說法,可一直還是會有人不時地掛在嘴邊,生怕不這樣說就會顯得他沒學問似的。那麼為什麼說這是不合時宜的舊說法呢?還是讓我們先來看看「炎黃子孫」這個說法是怎麼來的吧。

「炎黃子孫」的說法,來自遠古時期炎帝與黃帝的傳說。那時大約是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當時有三個較大的部落,他們分別是:蚩尤部落、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這三個部落所居住的地方,大約就是中國的黃河一帶,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中原地區。大約是由於天災人禍,先是部落的遷移引發了沖突,然後沖突不斷地升級就導致了大規模的決戰,最後就產生了最終的炎黃部落。

起先,是炎帝部落向東遷移的時候,與蚩尤部落發生了沖突。後來炎帝被打敗後,就去聯合了黃帝部落,最終打敗了蚩尤。這就是傳說中非常有名的「涿鹿之戰」。過了不久,據說是因為炎帝要爭做老大的緣故,結果炎帝和黃帝這兩個部落又打了起來。這就是傳說中同樣有名的「阪泉之戰」。最後還是炎帝被打敗了,炎帝失敗後就歸服了黃帝部落。再後來,由於黃帝部落的影響越來越大,於是在中原地區的居住民們,就都自認為是黃帝的子孫。再以後,由於炎帝當時也作了很多的貢獻,很多傳說里說他就是那個神農氏。神農氏就是日嘗百草,發明了許多農作物和中葯的那位古人,所以,為了紀念炎帝和黃帝的偉大貢獻,發源於中原地區的華夏族人,也就是漢朝以後的漢族人,漸漸地就開始自稱是「炎黃子孫」。

根據當代歷史學與考古學的專家們已公布的《夏商周年表》,確定夏代始年約為公元前2070年。這樣,根據史書上的記載,黃帝大約是在夏朝之前一千年左右。如此一來,中華文明從黃帝時算起,就有大約5000年左右的歷史了。這也就是「5000年中華文明」一說的由來。

但是,為什麼現在再用這樣一個說法,已經是不合時宜了呢?這就是我們在一開始就提到的,如今的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乃至中國文化,已經遠遠不是一個漢文化所能全部概括和代表的了。

那麼,「中華」這個稱呼又是怎麼來的呢?「中華民族」的稱呼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還是在春秋時代的時候,中原地區的居住民們經過長期的融合變化,就已經形成了一個大的主要部族,也就是漢族的前身:「華夏族」。後來到了周朝,也就是西周初年,周成王即位後,輔助成王治政的周公便在原先的洛邑城(約為現在的河南洛陽地區)的基礎上,重新營建了一座規模宏大的新都城,這就是史稱「周公營建洛邑」後的「新洛」,又被稱之為「中土」或「中國」。這樣,「中土」、「中國」和「華夏族」合在一起,就被稱為「中華」。由此以後,「中華」也便逐漸成為整個中國的代稱。

由於漢朝時期的輝煌強大,生活在中原地區的人們漸漸地開始被統稱為「漢人」,以致包括華夏族在內的漢朝各民族,也就漸漸地演變成了至今的漢族。到了現代,以漢民族人數為最多的中華民族,就成了中國各個民族的總稱。

然而我們知道,中華民族是由一共五十六個民族所組成的。除了漢族,還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薩克族、傣族、黎族、僳僳族、保安族、布朗族、達斡爾族、德昂族、東鄉族、獨龍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仡佬族、赫哲族、高山族、基諾族、京族、景頗族、柯爾克孜族、拉祜族、珞巴族、毛南族、門巴族、仫佬族、納西族、怒族、普米族、羌族、撒拉族、畲族、水族、塔吉克族、塔塔爾族、土族、佤族、烏茲別克族、錫伯族、彝族、裕固族、阿昌族等55個民族。

因此,來源於炎黃二帝、華夏族和漢族的「炎黃子孫」和「華夏兒女」,實際上已經確實不太適合作為整個中華民族的代稱了。

例如,在《統一與分裂》這本非常有影響的學術專著里,作者葛劍雄教授就特別強調地說道:「近年來,『炎黃子孫』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高,范圍越來越廣,由文人學者擴大到社會各界,並進入了政府要人的談話和官方文件,大有取代『中華民族』或『中國人民』二詞的勢頭。這不能不引起稍有歷史常識的人的不安。」為什麼會感到不安呢?就是因為如今的中華民族早已經不能簡單地用「炎黃子孫」來概括了。葛教授緊接著繼續論證說:

從秦漢以來,由北方進入黃河流域的非華夏民族至少有匈奴、烏桓、鮮卑、羌、氐、羯、丁零、突厥、高麗、回紇、契丹、黨項、女真、蒙古、維吾爾、回、滿等,其中有的來自遙遠的中亞和西亞。這些民族中,一部分又遷回了原地或遷到中國以外去了,但相當大一部分加入了漢族,有的整個民族都已經消失在漢人之中了。在南方,隨著漢人的南遷,原來人數眾多、種族繁雜的夷、蠻、越、巴、棘、僚、俚等等,有的已經完全消失,有的後裔的居住區已大大縮小,原來他們的聚居區大多已成為漢人聚居區。南方的漢人事實上有相當大一部分是他們的子孫。所以,在今天的十億漢人中,地道的炎黃子孫反而是「少數民族」。即使是漢人,如果只認炎帝、黃帝這兩位老祖宗的話,也有點對不起自己的親祖宗了。

何況今天的中國擁有五十六個民族,非漢族的五十五個民族中,像俄羅斯、塔吉克、烏茲別克等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同炎黃二帝拉上血統關系,難道他們也得稱為「炎黃子孫」嗎?在台灣和東南一些海島的先民中有馬來人的成分,豈能濫用炎黃子孫的概念?

由此,我們說,既然中華民族是中國國內各民族的大融合,那麼,中國文化也應該是中國國內各種文化的大融合。當然,我們並不否定具有5000年歷史的中華文明在其中的積極和主導作用。實際上,正是中華文明有著這種「海納百川」的胸懷,這種「吐故納新」的特性,才會一直延續到今天,而且依然具有強盛的生命力,繼續不斷地吐故納新,進而發揚光大。

在這個問題上,葛劍雄教授總結得非常好,他說:「世界上大概不存在絕對純血統的民族;如果有,也必定會退化以至消亡。華夏族由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發展到今天這樣一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並非只是依靠了祖先的偉大或血統的優良,而是由於不斷大量吸收了其它民族,凝聚了各民族的精華。同樣,中華民族的偉大力量來自組成她的各個民族,來自各民族自身的創造力和共同的凝聚力。」

最為突出的一個例子,就是中華民族對佛教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佛教的發源地是印度,流傳到今天大致分為三大語系: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和南傳佛教。這其中,中國就佔了兩個半之多,中國雲南省的傣族、德昂族和布朗族等民族信仰的佛教就屬南傳佛教。中國西藏和青海省等地的佛教就屬藏傳佛教。而遍布中國大陸、台灣、香港和澳門的漢傳佛教,不但形成了自成一統的大乘佛教體系,而且還產生了法性宗、瑜伽宗、天台宗、華嚴宗、禪宗、凈土宗、律宗和密宗等八大流派。尤其是有著中國特色的禪宗,一直影響和紮根到了日本、朝鮮和越南,甚至現在歐美也逐漸有越來越多的人對禪發生興趣。

如此看來,即便是被稱為正統的中華文明,例如其中的漢文化,也不單單只是華夏文化一脈因循的結果。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中華文明,早就已經是包括了漢文化、藏文化、蒙古文化和維吾爾文化等多種文化在內的多元化文明,是各個地區、各個民族和各地居民等各種文化的共同累積和沉澱。

也就是說,我們一定要弄清楚,傳統的中華文明與新中華文明(即新時代的中國文化),還是有著很大的區別的。區別在哪裡呢?區別就在於:傳統的中華文明是以繼承了華夏文化的漢文化為正統,有「夷漢」之別。而新中華文明則不存在什麼「夷漢」之別,是基於相互尊重和平等對待的各民族文化的共同融合。這個新中華文明,不但繼承了傳統的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內各民族的傳統文化,而且還將吸收了全世界各個國家民族的先進文明。就像傳統的中華文明是吸收了中華民族內各民族的精華一樣,新中華文明也將是同樣地吸收了全世界各個國家民族文化精華的結果。

『叄』 古代人創造的「世界第一「和「世界之最「

1、世界上第一台用水力推動的大型天文儀器:渾天儀

渾天儀是渾儀和渾象的總稱。渾儀是測量天體球面坐標的一種儀器,而渾象是古代用來演示天象的儀表。渾儀發明者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科學家張衡 。中國現存最早的渾天儀製造於明朝,陳列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2、最早的石拱橋:趙州橋

趙州橋又稱安濟橋,坐落在河北省趙縣的洨河上。建於隋朝開皇十一年至開皇十九年之間,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是當今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單孔敞肩石拱橋。趙州橋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開創了中國橋梁建造的嶄新局面。

2015年榮獲石家莊十大城市名片之一。它是中國第一石拱橋,在漫長的歲月中,雖然經過無數次洪水沖擊、風吹雨打、冰雪風霜的侵蝕和8次地震的考驗,卻安然無恙,巍然挺立在洨河之上。

3、最早的軍事著作:《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早於克勞塞維茨《戰爭論》約2300年,被譽為「兵學聖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為春秋時祖籍齊國樂安的吳國將軍孫武。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

4、規模最大的帝皇陵墓: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前259—前210年)的陵寢,中國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城東5千米處的驪山北麓。

秦始皇陵建於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歷時39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徵著帝都咸陽的皇城和宮城。陵冢位於內城南部,呈覆斗形,現高51米,底邊周長1700餘米。

據史料記載,秦陵中還建有各式宮殿,陳列著許多奇異珍寶。秦陵四周分布著大量形制不同、內涵各異的陪葬坑和墓葬,現已探明的有400多個,其中包括舉世聞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跡」兵馬俑坑。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充分表現了2000多年前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藝術才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和寶貴財富。

5、中國第一古剎:白馬寺

白馬寺位於河南省洛陽市老城以東12公里,洛龍區白馬寺鎮內。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中國第一古剎,世界著名伽藍,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有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

現存的遺址古跡為元、明、清時所留。寺內保存了大量元代夾紵乾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將、十八羅漢等,彌足珍貴。

1961年,白馬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漢傳佛教重點寺院。2001年1月,白馬寺被國家旅遊局命名為首批AAAA級景區。

『肆』 政治書上說:現代的文化根源於傳統文化......那麼對於古人來說,他們文化的根源在哪裡古人的古人

從學習中來.....要繼承.首先是得有東西給你繼承.而這東西..就是你嘴中的文化.其實可以說得很模糊.你這文化定位在哪個程度?是現在人類的水平?還是可以稱之為人的水平? 但非要說的話,那就是不斷地從前人中繼承了某一部分的東西(很大部分都失傳了)然後再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改善...學習和不斷改善.這就是人類文化的進步原因...如果非要說個起點..那就是給雷劈熟的那塊倒霉的肉.讓人懂得追求.........嗯..這樣說著,我就覺得人類文化是從大自然來.....可惜現在都用在了自以為是的破壞大自然上....

『伍』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國古代人民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這些文化通過和平友好的交往方式不斷地傳播到周邊


(1)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亞洲內陸交通要道,與西域諸國正
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中原同西域乃至更遠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系日益密切,促成當時世界上的幾大文明在西域地區匯聚;開拓了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
(2)發展:到達的范圍更廣,可以穿過北非到達西歐;交往的程度更深,許多外
國人來到中國經商、定居、任官,和中國人通婚;傳播的文明更豐富,同時廣泛地吸收西方文明。物質文明:絲綢;生產技術:桑蠶技術;科技:四大發明。(其它的符合史實均可)
(3)唐朝。原因:唐朝國力強盛,文化繁榮;對外交通發達,政策開放;積極與
鄰國及歐非國家交往,傳播先進文化;鄰國努力向中國學習。
(4)原則: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處、共享太平。意義和影響:符合海外各國
人民的利益,加強了中國人民與亞非人民的友好關系;為亞非國家之間的交往確立了不成文的准則,對後世影響深遠。
(5)角度:反對神權;強調理性。特點:充分肯定和贊揚。
原因:①法國當時處於波旁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下,特權等級與第三等級間矛盾
尖銳,啟蒙思想家渴望用理性的武器批判教權主義、專制主義;中國當時正處於康乾盛世,經濟發展、政治穩定,引起啟蒙思想家的嚮往;中歐缺乏密切聯系,西方對中國了解不充分。

『陸』 古人是通過怎樣的生活活動,而把民俗文化傳承,發揚下來的呢

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民俗傳統的國家,在中國境內土生土長的各民族中,都有廣大人民群眾創造的各類民俗文化,代代傳承。這些民俗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生活,還增加了民族凝聚力。

弘揚傳統民俗風尚,讓傳統文化的精華在當下開花結果,即是傳統民俗最好的現實意義。真正的弘揚不在於風俗儀式本身,而是通過傳承民俗禮儀透露出的中華民族傳統的淵源博大的本質精神。

現今一些新民俗也正在慢慢進入我們的生活,人們在傳統氛圍里感受歷史文明的魅力,感知自己在學習、生活、工作、孝親中的責任,讓無論幼小還是成人都能在這種儀式中得到啟示,這種民俗或許穿上了傳統的外衣,但從精神傳達上來說,只要能做到「其致一也」那就是一種好民俗。

『柒』 感覺大陸經歷了文革已經沒有了中華文化, 彷彿中華文化只有在日本等一些東南亞國家才有,我們古人創造

中華傳統文化經歷三次大的浩劫喪失殆盡,1滿清入主,漢人的血性和衣冠文化喪失。2,新文化運動,全盤西化否定傳統文化,使國人喪失了傳統道德精神信仰。3,文革,這個就不說了,畢竟是當朝的事~

『捌』 關於古代的文化

因為古人都是靠觀察天象來指導現實生活的,特別是中國古人,更是以「內天人合一」為生活和容社會的指導思想,所以這種思想就滲透到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古人發明了五行理論來輔佐這種天人合一的思想,他們認為人類是來源於大自然,所以要與大自然和諧共處,既然人類都來源於大自然,那大自然肯定就是最偉大的存在,所以無論音樂(五音理論),歷法(月亮歷),星歷(星辰的走位)還是科學(五行理論)都是以天人合一的思想為中心統一起來的。如果再要講深一些就是內在暗合周易之數,這個就不是一句兩句能說清楚的了,總之以上的答案希望能解開你哪怕一點點的困惑

『玖』 古代先人是怎樣創造文化的

文化並不是主觀創造的,而是因為客觀需要發展出來的產物。

文化是生產力發展的產物,既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而產生的,也是為了調解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他人的關系及人與自身心靈的關系而產生的。

首先,文化為了滿足人的需要而產生的,尤其主要是為了滿足人的高層次需要而產生的。眾所周知,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獲得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實現的需要五個層次或在上述五層次之外又加上求知和理解的需要與美的需要而成七個層次。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等低層次需要主要為生理性、物質性需要,而歸屬和愛的需要、獲得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求知和理解的需要及美的需要等高層次需要則為心理性、精神性需要。滿足心理性、精神性需要的產品直接就是文化產品,尤其是哲學、宗教、藝術、倫理等人文文化產品。滿足物質性需要的產品雖是物質產品,但物質生產離不開科技,也離不開對生產活動的組織管理,仍直接需要科技文化產品,並間接需要人文文化產品。筆者創立的「保存本能和顯示本能理論」對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又作了完善,認為人與其它事物一樣,天然就具有自我保存和自我顯示的傾向,即有保存本能和顯示本能。自我保存和顯示的需要為原生需要,由二者構成其它一切需要。因顯示以自身的存在為前提,自身不存在了,也就無從顯示。故自我保存的需要主要為馬斯洛需要層次論中的低層次需要,多為生理性、物質性需要,而自我顯示的需要,即想受到重視、尊重,都想出人頭地、位高權重、控制他人、功成名就、萬世流芳等等一系列需要,則主要為馬斯洛需要層次論中的高層次需要,多為心理性、精神性需要。不過楊英法認為馬斯洛「下一層需要的滿足是上一層需要產生的條件,低一層次的需要獲得滿足後,才會向高一層次的需要發展」的說法並不確切,實際是人都會力求高低層次的需要同時滿足,但在不可兼得時則大多會舍高就低。馬斯洛七個層次的需要雖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這些低層次的需要主要是保存本能的體現,而獲得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求知和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這些高層次的需要則主要是顯示本能的體現,但其實都是保存本能和顯示本能的復合。如生理需要這一最底層的需要顯然主要表現為保存本能,但也有顯示本能作用的因素,比如幾個人坐在一塊兒吃飯,總是讓位高年長者坐在主位,位低年幼者坐在下位,總是讓位高年長者先動筷子,喝酒舉杯時也總是讓位高年長者的杯子位置高一點,這就顯示了吃飯者的地位、年齡、資望。穿衣主要是為保暖、防曬,主要表現為保存本能,但人穿衣又都要求顯示自身的美麗及身份地位的高貴,也包含著顯示本能作用的因素。自我實現的需要這一最典型的高層次需要及美的需要這一最高層次的需要,主要表現為顯示本能,但也體現著保存本能的作用。因功成名就、位高權重後,便衣食不愁,財源滾滾;即使畫畫這一典型的美學活動,也是畫家謀生的手段。保存本能和顯示本能雖體現著高低層次的差別關系,但更重要的是橫向要素組合的關系。因此,人的心理性、精神性需要雖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日益迫切,但在生產力落後的遠古時期也是存在的,只是因條件不具備而潛伏下來而已。一旦生產力的發展達到了出現剩餘產品的時代,文化也就產生了。

其次,也是為了調解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他人的關系及人與自身心靈的關系而產生的。調解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他人的關系需要制度、倫理,調解人與自身心靈的關系需要哲學、宗教,而制度、倫理及哲學、宗教,都屬人文文化產品。調解人與自然的關系是通過物質生產活動進行的,直接需要科技文化產品,但也間接需要人文文化產品。這四種關系的處理伴隨著人類的全過程,但在生產力落後的遠古時代,對這四種關系的處理尚無明確的意識,只有朦朧的、混沌的意識,一旦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對這四種關系出現清醒的意識,尤其是對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他人的關系及人與自身心靈的關系有了清醒的意識,文化也就產生了。

人類的進化史可明顯印證關於文化產生的上述觀點。舊石器時代,人類雖已知用火,但僅能打制粗糙的石器使用,以漁獵和採集為主要生產方式。終日凄凄惶惶求生存之不暇,談不上有意義的文化活動。進入新石器時代以後,石器由打制改良為磨製,並分化為各種專門用途。更重要的是農業與畜牧兩種新型態經濟生活的開始,將天然植物的種子加以人工的播種、培育;把野生的獸類加以馴服、飼養,使其繁殖。這次重大的變革,改變了人和自然的關系,把人類由只知從大自然攫取食物的自然的寄生者,轉變成食物的培育者與生產者,減輕了人類對自然食物的依賴,提供比較穩定的食物來源。人類的生存有了比較可靠的保障,心理性、精神性的需求逐步顯現。隨著剩餘產品的出現,人類開始有餘裕從事文化活動,從而導致文化的產生。

人生活於自然之中,人類的生產、生活離不開自然環境,必須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出於這種需要,科技文化產生了。如,為了記錄農作種子數量、農作灌溉的用水量,為了記錄禽畜的數量,數學產生了;為了適時播種、澆水、收獲,需要掌握四季變化,天文學產生了;為了建造宜居的房屋,縫制宜穿的衣服,做出可口的飯菜,得到甘甜的飲水及出行的方便,等等,建築技術、紡織技術、染整衣料的配方、柔化皮革的技術、織網捕魚的技巧、製造舟車的技術、騎乘技術、駕車技術、航海的技術,等等一系列技術也產生了。

人活於世,總要與社會、他人打交道,需要處理好人與社會、人與他人之間的關系,如果說在人煙稀少、社會關系極為簡單的遠古,對這兩種關系的處理還不是很迫切的話,那麼隨著人煙的稠密、貧富分化的顯現,尤其是定居生活的出現,所有權問題開始顯現,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日益復雜,對這兩種關系的處理就一刻也不能離開了,這就導致語言文字學、制度倫理等人文文化的產生。如,為了相互交流,語言文字產生了;當人類開始定居之後,為了確定土地的歸屬,所有權等法律、制度意識出現了;為了協調好聚落內部的關系保持聚落內部的團結協作,為了處理好與其他聚落的關系,避免戰亂,求得和平的生存環境,倫理、制度產生了;為了消滅強敵,擴展生存空間,軍事學及相應的組織管理知識也出現了。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的自我意識日益逐漸顯現,對人與自身心靈的關系有了明確意識,時常體會到自身的渺小和命運的難以捉摸,感到惶恐不安,為了心靈安定,求得精神寄託,宗教、哲學產生了。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理需要等低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人對美的需求日益強烈,一方面是力求在穿著、居住環境及吃食上力求體現美感,另一方面是力求通過音樂、美術等專門的藝術活動或作品求得美的享受。這樣,美學也產生了。

文化產生之後,其發展歷程是個由社會精英群體向社會大眾不斷擴展的過程,是個商業化程度逐漸加深的過程。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社會,廣大勞動者既沒有足夠的剩餘時間來進行精神享受,也沒有足夠的文化素養進行精神享受,更沒有足夠的資訊手段來獲得文化資源。文化活動基本上僅屬於少數社會精英群體的事情,且與宗教和政治緊密相連,主要是一種意識形態而非商業行為。社會精英群體雖擁有大量上乘的文化產品,但很少作為商品進入流通領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進入工業社會之後,社會大眾有了較多的空餘時間,也具備了一定的文化素養,能夠進行文化的創作、展演、傳播及享受等活動。特別是由於紙、印刷術等大眾傳媒的出現,社會大眾也可以較為方便地獲得各類文化資源,這樣文化產品便走出社會精英群體的殿堂,成為社會大眾消費的對象。文化的創作者、經營者更多考慮的是社會的接受、歡迎程度,能為自身帶來多少經濟回報,使文化產品具有了明顯的商品素性。

與古人創造的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
馬鞍山陸建雙 瀏覽:853
© Arrange www.jhzxd.com 2006-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