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緙絲、 全聚德、蘇綉、吳歌、評彈、中和韶樂、川劇變臉、灘頭年畫、江永女書、南京雲錦、西安古樂、南音、青浦田歌、松江顧綉等。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機構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簡稱非遺協會,成立於2013年11月6日,其隸屬於文化部,是一家以保護和傳承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己任的社會團體法人機構。
一、灘頭年畫
南音也稱「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古音樂。兩漢、晉、唐、兩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樂文化帶入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地區,並與當地民間音樂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樂遺韻的文化表現形式--南音。
⑵ 簡述四大發明與河南的關系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的指南針、造紙、火葯三大技術均發明於河南,是河南醞釀了這么高技術的人才
⑶ 河南都有哪些特產
河南各地特產:桶子雞、洛陽宮燈、洛陽唐三彩,洛陽牡丹餅,大京棗。
1、桶子雞:是開封特產名菜,以其色澤鮮黃,咸香嫩脆,肥而不膩,越嚼越香幾大特點而出名。其主料是雞,主要烹飪工藝是煮。老母雞的補益之功效更高,許多久病、瘦弱之人用來補身,尤其是畏寒風重,虛不受補者,老母雞不但能補氣補血,還可祛風。
2、洛陽宮燈是一種特色傳統工藝品,元宵佳節常見的裝飾品。品種繁多,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常見的有白帽方燈、紅紗圓燈、六色龍頭燈、走馬燈、蝴蝶燈、二龍戲珠燈、羅漢燈等等。尤以紅紗燈最為有名。
3、洛陽唐三彩:唐三彩是中國陶瓷燒制工藝的珍品,屬於唐代生產的一種低溫釉陶器,釉彩有黃、綠、白、褐、藍、黑等色,而以黃、綠、白三色為主,所以人們習慣稱之為「唐三彩」;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於洛陽,亦有「洛陽唐三彩」之稱。
4、洛陽牡丹餅:洛陽牡丹餅是一道美味可口的地方名點,屬於豫菜系。相傳與武則天有關,以豆類為主料製作糕點,酥鬆綿軟。具有促進人體代謝,降低膽固醇及防止細胞老化功能。
5、大京棗:是開封市的特色傳統名食,素負盛名。屬於春節過年的必備食品。大京棗古稱「蓼花」,它以優質糯米、糖粉、飴糖、植物油等為主要原料,經過制坯、油炸、透漿、拌糖粉幾道工序製成。
⑷ 洛陽是哪幾個朝代的古都
洛陽:洛陽市,簡稱「洛」,別稱洛邑、洛京,河南省地級市,洛陽市總面積15230平方千米。
洛陽市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
四大發明,指造紙術、指南針、火葯和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對世界具有很大影響的四種發明。
其中,造紙術、指南針、火葯誕生於河南洛陽。
⑸ 我國四大發明主要成熟在那兩個建都在河南的朝代
火葯最早使用是在北宋時候的馬戲表演,當時都城開封;
印刷是北宋慶歷年間由畢升發明,當時都城開封。
⑹ 什麼地方四大發明佔了兩個
是河南省。東漢抄蔡倫在洛陽改良造紙術,北宋畢升在開封發明活字印刷術。
四大發明是指中國古代對世界具有很大影響的四種發明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重要創造。即造紙術、司南、火葯、活字印刷術。
中國古代的4大發明中有3項與道家關聯密切。火葯是中國道人煉丹時的「副產品」;活字印刷術源自南北朝時期道家的雕版印刷改進而來,是畢升發明的。而中國最早的司南理論則建立在陰陽五行學說基礎上。此一說法最早由英國漢學家李約瑟提出並為後來許多中國的歷史學家所繼承普遍認為這四種發明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且這些發明經由各種途徑傳至西方對世界文明發展史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⑺ 漢族簡介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漢」原指天河、宇宙銀河,《詩經》雲:「維天有漢」。華夏族稱為「漢人」,始於漢朝。漢族是一個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目前,漢族人口約為13億,佔世界總人口的19%,分布於世界各地。除中國兩岸四地外,漢族在東南亞和北美洲也有較多分布。
漢族在全國分布的特點是東密西疏,據1990年的統計,全國10.39億漢族人口約佔全國總人口的91.92%,其中漢族人口占當地總人口的比例,江蘇、浙江分別為99.77%、99.49%,而新疆、西藏則分別為37.58%和2.05%。
漢族所用的漢語屬漢藏語系。經過數千年的互動演化,現代漢語分為九大方言,即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粵方言、閩方言、贛方言、客家話、平話、晉語。
漢族的文化豐富多彩,在其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過程中,開放虛懷、兼收並蓄,形成了齊魯、中原、燕趙、關中、巴蜀、荊楚、吳越、嶺南、滇黔、閩台、松遼、徽贛等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反映了漢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彩性。
漢族自古對各種宗教信仰採取兼容並蓄的態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漢族宗教的主要傳統觀念。
歷史上漢族人一部分信仰道教和佛教;後來天主教、基督教傳入中國,又有一些人開始信仰這些宗教。
幾千年來,提倡以仁為中心,重視倫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體系形成的儒家學說對漢族產生著深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