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勞動價值論的復雜勞動與簡單勞動協同創造價值的實踐意義
《當代經濟科學》,2003(2)
摘要:以「價值創造——制度結構——價值分配」為邏輯主線,本文旨在提供一個研究勞動價值理論、企業理論、收入分配理論的相關性分析框架。基本思路是:從界定「個人差異」與「勞動差異」作為假設前提的辯證關系入手,以「協同勞動」為分析的核心范疇,以「制度結構」為理論的邏輯中介,通過演繹勞動創造價值的全部邏輯路徑,最後試圖為價值分配設定形式化的解釋體系。文章並強調了理論模型的現代分析方法的綜合運用。
關鍵詞:復雜勞動簡單勞動協同勞動價值創造制度結構價值分配
(全文詳見:《制度經濟學研究》,第三輯,第179-197頁,《經濟科學出版社》,24.5)
我們重點從後者談實踐意義:
1 ,解決對馬克思倍加關系的質疑
2,說明混合制度結構:現代股份企業及其發展
3,說明企業內分工與社會分工的關系,更進一步地看,也就是企業和市場的關系
4,說明「企業價值分享」、「企業所有權分享」、「企業管理分享」
深一步的討論:
《經濟評論》,2006(05):7-14
摘要: 馬克思經濟學與現代經濟學的交流、融合以相應的科學價值理論為中介。科學勞動價值論的內涵在 於科學化、體系化和現代化,具有兩類總體假設(經驗假設和概念假設)作為基礎。從這些科學前提出發,運用基本抽象勞動范疇作為理論分析的核心工具,沿分工 和交易進路,通過模型建構,可以演繹復雜(性)勞動與簡單(性)勞動協同創造價值的全部可能的邏輯形式。從馬克思既有方法論的內在涵義看,科學勞動價值論 應該作為現代經濟學之理論奠基。
以及下面的探討,《南大商學評論》,2005(3)
基於方法論與時俱進的意義,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必須進一步地現代化,而根據本文的分析,這一過程則是基於勞動價值論本身的勞動價值論與效用價值論相互放入的過程,則是勞動與效用相互放入的過程,相應則是勞動分工與交易相互放入的過程,沿此路徑,由此可能最終達致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本身的與時俱進。文章因此以演繹一個復雜性勞動與簡單性勞動協同創造價值的可能的全部邏輯路徑為理論實例,具體展現了勞動價值論可以奠基現代經濟學理論基礎的過程。文章的結論同時也可以為企業理論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
一言以蔽之,協同勞動價值論說明了「馬克思企業理論」,從而現實化了勞動價值論。
㈡ 勞動價值論名詞解釋
勞動價值論是關於價值是一種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即抽象勞動所創造的理論。商品價值決定於體現和物化在商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的理論是人們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逐漸認識到的。
勞動決定價值這一思想最初由英國經濟學家配第提出。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也對勞動價值論做出了巨大貢獻。價值是一個商品經濟范疇。
馬克思把價值定義為: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即由抽象性的勞動所凝結。勞動價值論把價值定義為一種人類勞動,因此在勞動價值論的價值定義范圍內「不能說勞動能創造價值」。
(2)勞動創造價值論擴展閱讀:
勞動價值論發展過程
資產階級古典學派的代表亞當·斯密特別是李嘉圖對勞動形成價值的理論和價值量的分析已經取得了很大成績,還在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中的資本家、雇傭工人、土地所有者這一階級結構,並闡述了三者之間的階級矛盾。
由於他們是把資本主義這一制度和階級結構看作是當時最能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制度,所以他們在這方面的研究是無所顧忌的,從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資本主義社會的內部結構。
但是隨著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斗爭日益尖銳,他們的學生則越來越丟棄他們老師的科學性,把為資本主義制度和資產階級剝削關系作辯護當成自己的唯一任務了。政治經濟學日益走向庸俗化。否定勞動是價值的唯一來源理論是其主要內容之一。
馬克思繼承了亞當·斯密、李嘉圖理論的科學成分,用辯證法和歷史唯物論從根本上論證了它的歷史性質,並在勞動價值論基礎上科學地創立了剩餘價值理論以及後來的利潤、平均利潤理論。
並認為資本主義的企業追求的是剩餘價值這種剩餘勞動,而不是追求的使用價值,所以企業是階級斗爭的產物,指出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矛盾和這種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發展的阻礙作用。
㈢ 如何理解勞動價值理論。
勞動價值論不是什麼勞動創造價值的理論。而是說價值是一種人類勞動的理論。即馬克思定義的「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或者說「價值是被貨幣奴役的流通人類勞動」。
馬克思認為這個定義在資本主義范圍內完全正確。價值代表的不是什麼具體的財富,而一種社會支配關系,即對勞動的支配關系,並且整個古典經濟學都是這個邏輯。正如李嘉圖所說:「政治經濟學的錯誤都源於價值和財富的混同。」而剩餘價值就是交換中勞動剩餘的支配形式,它不是什麼具體的剩餘財富。
資本主義的這種金錢游戲追求的就是最大化的榨取勞動者交換中勞動的剩餘,即剩餘價值或者說利潤。而剩餘價值(利潤)就是貨幣(資本)與僱傭勞動交換的剩餘,它根本就沒有具體的實物形態。資本通過剩餘價值這種剩餘勞動的支配形式,來最大化的支配個人的行為(勞動),根本不涉及具體財富(使用價值)增加。剝削並不是指具體財富分配的問題,而是通過剩餘價值最大化的支配人的勞動(行為)的問題,它根本不涉及具體財富(使用價值)增加。只有個人的勞動被奴役成價值(流通的僱傭勞動),這時貨幣才能變成錢。即價值量(錢)兌現的是一種抽像的人類勞動,而不是具體的財富(使用價值)。
剩餘價值不是具體的剩餘財富,它沒有具體的實物形態。以一個富(資本家)來說,他一天不可能吃一千個人的飯,穿一千個人的衣。但資本家(富人)用的奢侈呂確足以消耗大量人的勞動。生產奢侈品都還不算什麼。重要的是資本家追求用資本去吞噬更多的勞動,以交換更多剩餘價值,本不涉及具體財富增加。
又如:以一套住房來說,只要不毀壞,其使用價值是一定的。但以前普通工人需要5年的工資,現在確需要10年或20年的工資。價值量增加,是因為大量的工人被資本吞噬變成價值。價值量的增加根本就與具體財富增加無關。而是追求剩餘價值或者說利潤的生產方式會吞噬更多的勞動,讓勞動者要得到與原來相同的財富會越來越累。利潤壓根就與具體的產出無關,而是交換中的勞動剩餘。追求利潤的生產方式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可以說利潤壓根就與真真正正的效率無關,真正的效率是以最小的勞動消耗獲取最大化的產出(滿足)。
我們還可以舉例說明剩餘價值的剝削問題。如:炸橋刺激經濟之類的,就是變向的把作為公共資源的橋,一定時間私有化。以前公眾過橋是不需要「流通的僱傭勞動」(錢)來交換的,而現在確需要付出自己更多的勞動來交換。勞動者因進一步失去生產資料,必須出賣更多的勞動力,資本賺到了更多的錢,但勞動者確越來越累,勞動強度和時間增加。同樣教育、醫療市場化,都是一回事,就教育本身而言直接消耗不了多少教師勞動,相反教師的工資可能被私人資本壓得很低。但資本就是要更多的人短時間內讀不起讀,這樣他們才能交換更多的剩餘勞動。民眾因失去了公共的教育資源,不得不出賣更多的勞動來交換。而醫療也是如此,大量的葯品根本就是粉沫,根本消耗不了多少勞動就能生產出來,生產工藝也不復雜。但資本就是要人們讀不起書看不起病,這樣勞動者才會必須拿出更多的勞動來交換。資本主義的生產目的,根本不是追求具體財富增加,而是為追求最大限度的榨取剩餘價值這種剩餘勞動。
價值關系,實際上是人與人的一種貨幣控制關系,把它當成人與物的財富關系,是微觀上引起的錯覺。因此剩餘價值的剝削邏輯並不是具體財富分配問題,而是勞動力支配問題。假如工人為資本家生產1塊蛋糕需要1小時,那麼工人需要超出多少1小時勞動的時間才能交換回蛋糕。認為是具體財富分配問題,那是商品拜物教或者說貨幣拜物教製造出來的假像。
某種意義上說,還可以這樣定義價值:價值是被貨幣奴役或者說控制的流通人類勞動。在使用價值不增加的情況下,追求把勞動變成價值不是勞功,而是罪過。價值就如同汽車行駛,所消耗的汽油能量一樣,相同的公里數消耗越高,其罪過就越大。如:機器效率提高,所消耗的「僱傭勞動」(價值)減少,但對於工人來說,其勞動時間不會減少,工人的數量會減少。工人會往其它領域轉移,新的生產組合因技術進步而產生。但資本對勞動的剝削並沒有改變,由於企業追求剩餘價值,這種與貨幣交換產生的剩餘勞動,而不是具體的使用價值,因此企業是階級斗爭的產物。
工業社會以來5%不到的勞動生了出來社會所需的所有物質社會財富,除去**管理,如教育、醫療等必要的社會服務,一半以上的勞動被資本吞噬變成價值,被白白浪費。本身應該很輕松的社會,讓人們生活非常忽忙非常累。
在市場經濟或資本主義經濟中,一個最典型的特徵是人們想要得到的和為之奮斗的是什麼呢?不是任何實物,而是金錢或貨幣這種純粹的價值符號,普通人為了生活和發財的夢想整天忙碌著,企業家和資本家在殘酷的商戰中沉浮,甚至一些政 府官員為了金錢而喪失良心和道德,他們所考慮和追求並不是實際變數而是名義變數,即貨幣本身。在這樣一種比誰掙錢多的游戲中,出現了GDP或名義GDP,這個名義GDP包含著一組由貨幣量值構成的名義變數,其中有工資、利息、利潤、資本、折舊和儲蓄、消費、投資等名義變數,由這些名義變數構成了企業為獲取利潤而產生的財務帳戶,即貨幣量值的成本收益計算。這種成本收益計算完全是以貨幣價值的投入和產出進行的,而根本不涉及任何實物和偏好滿足的考慮。
相反計劃經濟(社會主義)生產是不追求利潤的,生產以物質產品平衡表的控制形式直接指向了具體的使用價值生產,利潤率或者虧損不是生產的目的,它們只作為擴大再生產的勞動形式再投入生產,在企業層面上是不追求利潤或虧損的。
就算官僚主義再嚴重,官僚們頂多,多拿多吃點,根本消耗不了多少勞動。因為官僚再厲害,也不可能一天吃一千個人的飯,穿一千個人的衣。而資本主義就非常可惡了,資本家可以通過資本的形式,支配人們大量的勞動,這些變成價值的勞動,多數與具體財富增加無關,完全被貨幣游戲浪費。因此計劃經濟下,只要實現了工業化,人們生活非常輕松悠閑,以蘇聯來說,在百分之百的就業率下,平均每個人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時間不用上班而在公費渡假。這從自由主義(個人主義)的角度,計劃經濟這是對個人自由的多大貢獻。雖然計劃經濟(社會主義)具體財富存在一些分配不公,但沒有了資本通過剩餘價值來取大限度的榨取人們勞動(行為)的剝削方式,人們的自由得到了經濟上的拓展。
㈣ 勞動價值論價值到底是由什麼創造的
首先要弄懂價值是什麼?馬克思認為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以此展開,首先在商品中,其次是人類勞動。以此理解,區分價值和使用價值。比如,一件商品的價值有什麼創造的?勞動。這些理解都是在馬克思的定義下展開的。
㈤ 政治經濟學論述題:論述勞動創造價值
【弗克思維】鞠強:勞動創造價值?大錯特錯!
2014-05-13弗克科技
勞動創造價值?大錯特錯!
(鞠強教授口述,學術秘書整理)
「勞動創造財富」,是剩餘價值論的核心思想,換成「老馬」(寫全稱可能會被和蟹掉)的學術語言:就是勞動創造價值。
上述觀點是完全錯誤的,大凡學過西方經濟學的人都知道這個結論是極其荒繆的,這個論斷惡化了勞資關系,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對立,形成了社會總體利益是零和游戲的斗爭觀念,為政府過度干預市場提供了理論依據,歪曲了企業家形象,是建國前30年經濟停止的理論禍根之一。
正確的表述是:
勞動可能創造財富,勞動也可能損壞財富。
老馬創造剩餘價值論的時候,經濟還很落後,因此他沒考慮到勞動與社會需求結合的問題,如果勞動沒有和社會需求高度結合,實質是毀壞財富。
老馬認為財富(價值)就是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社會平均勞動時間,這是錯的!
比如:有兩家食品公司,分別叫甲公司與乙公司,各有一千工人。
甲公司員工努力工作一年,由於產品方向選擇恰好跟社會需求高度結合,結果產品暢銷,甲公司賺了500萬利潤!由於甲公司的存在,使得社會需求滿足程度更高了,社會更加幸福了,因此甲公司是創造了財富。
乙公司同樣辛苦努力幹了一年,由於老闆對需求判斷錯誤,大家都不愛吃他的食品,結果庫存如山、霉變發爛,公司虧損2000萬,實際上這家公司浪費了大量社會資源,浪費了許多的麵粉、牛奶、白糖、食油、電力、設備等等,對整個社會而言,他是在損壞財富。
乙公司1000員工,雖然很辛苦,動機也是還的,但實質上在危害社會(雖然這個結論從感情上很難接受)。
我們把上述兩個公司換成女性服裝廠、餐飲公司、化妝品、日用品、飲料業、電器業、傢具業……分析的結果都是一樣的,符合需求方向的勞動才是創造財富,偏離社會需求方向的勞動是損壞財富。(請關注鞠強微信公眾平台:juqiang01)
所以「勞動創造財富」這句話是錯的,應該改為:
符合社會需求的勞動才創造財富,偏離社會需求的勞動損害財富。
大凡管過企業的人都知道:判斷社會需求是件非常難辦的事,社會需求具有多變性、難預測性、變化快的特點。
老闆們為了追蹤社會需求,經常是焦頭爛額、徹夜難眠,而且要冒巨大的風險。因為需求方向判斷錯誤傾家盪產的人比比皆是,就是跨國公司新產品開發成功率也只有14%。
因為緊貼社會需求的勞動才創造財富,而需求判斷是老闆們的事,特別是戰略需求判斷,所以應該說是老闆和雇員共同創造了財富。
老馬的觀點非常原始,主要是從農民的眼光觀察的,只要種了地,肯定會創造財富的,那時物質短缺,糧食是不夠的,現在不同的,西方胡亂種地導致虧本累累破產的比比皆是。
按照老馬的觀點:企業有利潤,自然是工人創造的,企業虧本了,這與工人無關,算是資本家的!
剩餘價值論的科學性很成問題,老馬自己也說過學術是有階級性的,通俗的說:做學問的人就是編謊言,剩餘價值論果然是個謊言!
另外再舉個例子:假如有甲乙兩公司,都是生產空調的,款式與功能都緊貼社會需求。
甲公司由於管理方法得當,每台空調成本很低,是500元,年底利潤1000萬。
乙公司由於管理方法不當,每台空調成本很高,是700元,更加費鋼材、朔料、電力、設備,年底利潤虧了2000萬。
顯然甲公司是在創造財富,乙公司是在損害財富,甲公司管理勞動的質量比乙公司管理勞動的質量高。(請關注鞠強微信公眾平台:juqiang01)
所以「勞動創造財富」這句話又要改成:
符合社會需求的而且管理方法得當的勞動才創造社會財富,偏離社會需求管理方法不當的勞動損害社會財富。
如果從學術角度仔細研究下去,「勞動創造財富」是大錯特錯的,前面要加許許多多的定語才對給予限制才對,這里就不一一舉例了!
勞動創造財富的學術用詞就是:商品的價值由凝結在商品中的平均一般勞動時間決定,這就為政府管制商品價格提供了依據。
假如有幾千人困在沙漠里,口渴無比、生命垂危,商家聞風而動,弄了幾輛卡車奔波幾百公里送水過去,商家准備把平時賣1塊錢的水變成20塊錢。其實運輸成本才每瓶增加了1毛錢。
按照老馬的觀點,對口渴生命垂危的人一瓶水的價值和對我們平常人的價值是一樣的,因為商品的價值由凝結在商品中的平均一般勞動時間決定的,所以政府立馬派出警察,宣布進沙漠的水價格進行管制,或者宣稱為了窮人的利益,或者宣稱為了公平,每瓶水必須按照凝結在其中的平均一般勞動時間定價,結果導致沒人或者很少人進沙漠送水了。
各位同學你們一定判斷的出來:政府管制價格後比管制價格前死的人更多了
上面這個例當然是模型化的,是為了說明問題而簡化的,但這種政府對價格進行管制導致大量人口死亡的例子比比皆是:中國新朝的王莽、古代的羅馬、斯大林時代的大飢荒
㈥ (1)如何正確認識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時代性 (2)當前如何深化對創造價值的勞動的
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時代性
科學的理論本質上是不斷發展的理論。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是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馬克思通過對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各種經濟現象的深入剖析、研究,批判地繼承了古典經濟學關於勞動價值理論的一些基本觀點,建立了科學的勞動價值理論,並運用這一理論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中諸多經濟現象的本質。列寧在新的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運用這一理論進一步分析了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的各種經濟現象,特別是對壟斷價格和壟斷利潤的分析,使勞動價值理論繼續得到豐富和發展。列寧逝世後,斯大林繼續根據新情況運用這一理論分析新的經濟問題,使勞動價值理論在分析社會主義經濟中得到進一步豐富。當今生產社會化進一步發展,我們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處在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經濟環境下,研究和認識勞動價值理論,必須結合現代資本主義經濟和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新情況,作出符合時代特徵的新解釋。
一、 我國現行的分配製度的理論根源
由於我國現在尚處於社會主義經濟運行中的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基本建立,經濟運行中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形式並存,收入分配採取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製度。
1、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製度是由我國所有制結構的多樣性決定的:我國所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力水平和公有制經濟的相互結合,決定了在公有制經濟中只能採取按勞分配的收入分配製度。另一方面,由於我國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非公有制經濟與公有制經濟並存,共同參與創造財富,要求按生產要素分配。按生產要素分配,就是指各種要素都應根據其在再生產過程中所做出的貢獻的大小來參與收益分配,獲得相應的報酬。基於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現實,只有按勞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結合的收入分配製度,才是現階段唯一公平的分配方式,這種分配方式在形式上是平等的,因而也是公平的。在公有制經濟中,由於國家和集體是除了勞動以外的一切生產要素唯一的所有者,因此全體社會成員只能是勞動者而不能是其他生產要素的所有者。在這種情況下只能實行按勞分配,即按付出勞動量的多少來決定應該獲得的收入的數量。但是這種分配方式也存在不平等的一面,由於人的天賦、能力、所承擔的責任和風險、擔任的工作的難易程度都是不一樣的,對社會、生產做出的貢獻也是不一樣的,如果採用同一種分配方式同等的對待必然產生新的不平等。正如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說到「像一切權利一樣是一種不平[1]而「要避免所有這些弊病,權利就不應當是平等的,而應當是不平等的。」 [2]
2、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製度,是由各種生產要素在財富的創造過程中所做出的貢獻決定的。我們知道僅僅有勞動者而沒有資本、土地等其他生產要素的參與,是不可能創造價值和財富的,在生產過程中三者缺一不可(應該注意這並不意味著資本、土地也創造價值)。對此馬克思曾經論述到:「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麼也不能創造。它是工人用來實現自己的勞動,在其中展開勞動活動,由其中生產出和藉以生產出自己的產品的原材料。」[3]此外,隨著經濟的發展,知識、技術、信息和管理才能等過去不被重視的要素在現代的生產和經營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他們也要求參與分配。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指出,由於「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所以應該允許資本和技術等生產要素的所有者參與分配,這樣有利於生產要素向更有效的領域流動,有利於技術進步的加快,有利於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有人認為,既然生產要素包括勞動,那麼按勞分配應該包含在按生產要素分配之中 ,因而認為我國應該實行按生產要素分配,而不是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製度。這種觀點的錯誤在於:他們把按勞分配中的「勞動」與按生產要素分配中的「勞動」混為一談,混同了按勞分配和按勞動力價值分配。事實上按勞分配中的「勞動」是指生產物質產品的活勞動,而按生產要素分配中的「勞動」是指在勞動力市場買賣的勞動力。按勞分配包含了必要勞動價值和剩餘勞動創造的剩餘產品價值中應該享有的那一部分,而按勞動力價值分配僅僅是必要勞動價值(如果真的是勞資雙方「等價交換」的話)。
其次,應該正確認識按生產要素分配不等於要素價值論。按生產要素分配是由於資本家對資本、土地所有者對土地的所有權,基於這種法律上的財產權,他們享有對剩餘價值的索取權,但並不能因此認定資本、土地等其他生產要素也創造價值。與此相反,要素價值論的最基本的觀點是土地、資本、勞動三種生產要素共同創造價值,現在還有人提出企業家作為第四大生產要素,把前三種生產要素結合起來共同創造價值。他們提倡按貢獻分配,他們認為,資本、土地也要參與分配正是因為它們也參與了價值的創造。要素價值論把使用價值的生產和價值的生產、價值的形成過程和價值的增殖過程混為一談。
為什麼有不少學者信奉要素價值論?看似合理的要素價值論真的合理嗎?這就要求我們弄清到底是什麼創造價值。此外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的到來,也要求我們深化對勞動和勞動價值的認識。
二、 深化對勞動和勞動價值論的認識
隨著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的到來,人力資本(主要是指企業家和技術創新者)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人力資本創造的價值也越來越多,現代生產中體力勞動所佔比重不斷降低、勞動復雜程度不斷提高的情況下,不少學者對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產生了懷疑。在這種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們該如何看待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
有人認為馬克思不重視腦力勞動,認為馬克思所說的勞動指的就是體力勞動。因而在知識經濟到來的時候他們提出:商品中所含的體力勞動的成分越來越少了,因而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也不再適用了,商品價值應該從由勞動和勞動時間決定變為由「知識含量」決定、由知識來計量。事實上,馬克思從來就沒有忽略過腦力勞動。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清楚地論述到:「每當人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就運用體力和智力的總和」,[5]也就是說,無論是生產何種商品,都是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相結合生產的,只不過是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所佔的比例不同罷了。由於馬克思所處的時代是體力勞動居於主體地位的時代,因而《資本論》中更多的是以體力勞動為例來分析。而現在腦力勞動取代了體力勞動的主導地位,出現了「無人工廠」、「生產自動化」,體力勞動的作用逐漸被人們所忽略了。對於這種生產方式,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也有提及:「勞動表現為不再像以前那樣被包括在生產過程中,相反地,表現為人以生產過程的監督者和調節者的身份同生產過程本身發生關系。這里已經不再是工人把改變了形態的自然物作為中間環節放在自己和對象之間;而是工人把由他改變為工業過程的自然過程作為媒介放在自己和被他支配的無機自然界之間。[6]在這里馬克思清楚地意識到了生產率的發展將使得體力勞動的主體地位會逐漸被腦力勞動所替代(但是由於歷史的局限性馬克思不可能詳細地闡述這一現象),但是這並不代表勞動創造價值的理論論斷不再適用,馬克思所說的勞動從始到終都包括了腦力勞動。歸根到底機器也是由勞動者勞動創造的;科技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但是這也是科技工作者大量腦力勞動的結晶。此外,如果不通過勞動將科技成果運用到生產中,科技的發展也不會對生產做出太大的貢獻。再者,前文引述的自動化生產方式所創造出的大量產品,是物質財富、是使用價值,而且馬克思的勞動二重性理論已經對勞動生產力與價值及使用價值的關系做了明確的論證。因此,產品的劇增並無法否定勞動價值論的科學性,在知識經濟的新形勢下,勞動價值論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商品的價值仍然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原理是不變的,只不過這種勞動具有高效性、高能性和高質性等新的特點。
其次,應該搞清到底是什麼創造了價值,正確認識馬克思所說的「勞動是唯一的價值源泉」 [7]和「勞動並不是它所生產的使用價值即物質財富的唯一源泉」。[8]馬克思強調 「只有勞動才是我們在任何時候都能夠用來估計和比較各種商品價值的最後的和現實的唯一尺度」,[9]也就是說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准確地說應該是一般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或抽象的人類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這里的勞動是指創造價值的抽象勞動而非具體勞動,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明確地說到「一切勞動,從一方面看,是人類勞動力在生理學意義上的耗費;作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類勞動,它形成商品價值。一切勞動,從另一方面看,是人類勞動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費;作為具體的有用勞動,它生產使用價值。」[10]雖然資本和土地等其他生產要素都參與了價值的形成過程,但是在價值的形成過程中,他們都不創造新的價值,僅僅轉移了原有的舊價值。需要指出的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勞動不再僅僅是指體力勞動還應該包括腦力勞動,而且腦力勞動正逐漸取代體力勞動的主體地位。因此上述的抽象勞動應該包括更高層次的腦力勞動,即技術創新、知識應用、理論研究和企業管理等類型的腦力勞動。「勞動不是一切財富的唯一源泉」
此外,還應該強調的是創造價值的只是勞動中的活勞動,物化勞動是已經凝結、物化的活勞動,是商品的價值。現代化生產中有這樣一種現象:活勞動在具體的生產過程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小,物化勞動(機器、設備等)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但是物化勞動並不創造商品的價值。這是因為:首先,機器、設備等生產資料也凝結了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是由活勞動創造;其次,這些生產資料是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縮短勞動者的必要勞動時間、延長剩餘勞動時間,以此來增加勞動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它本身並不創造價值。因而創造價值的只是勞動中的活勞動。
基於以上認識,在腦力勞動占據主體地位、信息技術和知識在生產過程中越來越重要的背景下,我們該如何認識企業經營者在生產中的作用以及他們該以何種形式參與分配?
三、 正確認識科學技術工作者和經營管理者的勞動
當今科學技術工作和經營管理工作在經濟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國民生產總值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生產效率的提高,從而使得單位時間內生產的產品數量增加。這不僅僅是生產工人的勞動支出的增加,更多的是包括了科技工作者和經營管理者為了提高勞動生產率所付出的大量的復雜的腦力勞動。由於企業經營者的經營管理才能是企業能否生存和發展的關鍵、也是一個國家經濟實力能否大大加強的重要因素。這就要求我們對科學技術工作者企業經營者的經營管理勞動做出全面的評價,提出相應的激勵措施。對此,《建議》提出了指導性的意見:「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工作和經營管理作為勞動的重要形式,在社會生產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對企業領導人能和科技骨幹實行年薪制和股權、期權試點。」
關於科技工作者的勞動的價值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考察:一方面,科技工作者作為生產性勞動者,他們自身的勞動創造價值。對此,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也做過論述:「有的人多用手工作,有的人多用腦工作,有的人當經理、工程師、工藝師等等,有的人當監工,有的人當直接體力勞動者或者做十分簡單的粗工,於是勞動能力的越來越多的職能被列在生產勞動的直接概念下,這種勞動能力的承擔者也被列在生產工人的概念下。」[11]由此可見,馬克思把科學技術工作者和經營管理者也看作是生產勞動者,從而也參與了價值的創造。而且由於科技工作者的勞動是一種復雜勞動,因此在同樣的時間內,他們可以創造出比一般勞動者更多的價值。另一方面,科技工作者的勞動在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企業的經濟效益以及創造社會財富中均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科技工作者將先進的科技應用到生產過程中,不僅可以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來增加產品的數量,還可以提高產品的質量。因而,在評價科技工作者勞動的價值的時候,不應該僅僅根據他們的復雜勞動創造的價值的多少來衡量,還要看到他們在創造社會財富中的作用。
關於企業經營管理者的勞動的價值,如前所述,馬克思把經營管理者看作是生產勞動者。不過,經營管理者創造價值的勞動不同於一般工人創造價值的勞動,他們對於企業的作用也不同於一般工人。一般勞動者只是生產商品,不用承擔其他的壓力,但是經營管理者不僅要管理生產過程,還要決定該生產何種產品、該如何定價等問題。一個好的經營管理者可以挽救一個瀕臨破產的企業,與此相反,一個沒有能力的經營管理者可以使一個原本盈利的企業變為虧損。企業經營者的價值不僅僅是對於企業生存和發展有重要作用,還包括了對社會的影響(外部效應)。由於企業的經營管理者的價值不僅僅是創造價值,還承擔了更多的責任,承受了更大的壓力,他們從事的是更為復雜腦力勞動,是更多的自乘的簡單勞動,他們理所當然應該獲得比一般勞動者更高的報酬,這使他們自身人力資本價值得以實現。此外,為了防止「58」、「59」現象,為了調動經營者的勞動積極性,也應該使他們得到他們應該獲得的報酬,對經營管理者採取年薪制和股票期權制相結合的分配方法,以此調動經營管理者的積極性。對科技工作者實行科技入股制和年薪制相結合。
隨著企業經營者的勞動價值不斷被人們認識和肯定,有不少學者提出私營企業主的收入全部是他們的勞動收入,沒有剝削的性質,從而得出「資本家養活工人」、資本主義社會是最優越的社會等等荒謬的結論。這不禁引起了對私營企業主收入問題的再思考。
首先應該肯定私營企業主的收入里有一部分是他自己的勞動所得。對此馬克思在《資本論》描述到:「利潤中也包含一點屬於工資的東西。資本家在生產過程中是作為勞動的管理者和指揮者出現的,在這個意義上說,資本家在勞動過程本身中起著積極的作用。……這種與剝削相結合的勞動……當然就與雇傭工人的勞動一樣,是一種加入產品價值的勞動。」 [12]上面我們已經分析了企業主管理企業的勞動也是生產性勞動,因而私營企業主的勞動也創造價值。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私營企業主的收入中沒有剝削的成分,私營企業主的收入要大於一般的國企企業經營者,他們的收入中除了自己勞動應得那一部分外,還有很大一部分是與資本投入相應的利潤收入。如前所述,資本(代表機器等其他生產資料)這種物化了的勞動本身是不會創造價值的,因此這種利潤收入是資本增值的結果,是通過剝削勞動者的剩餘勞動得來的。
總之,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私營企業主的收入中既有他自己勞動所得,也有剝削勞動者的剩餘價值的部分。
㈦ 結合實際談談你對馬克思勞動價值的理解
勞動和勞動價值論應成為指導我國現階段改革的理論基礎。我國現行基本經濟制度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現在不少人對私有制經濟發展心存疑慮,認為私有制經濟發展會動搖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並由此認為私有制經濟就是剝削經濟,也存在私營企業主對工人勞動創造的剩餘價值的無償佔有。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不是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方向。在現階段,對待私有經濟和混合經濟中的私有成分,首先要承認私有經濟的合理性、合法性。發展私有經濟有利於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充分利用過剩勞動和閑置資本;有利於促進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和公有制經濟既是合作夥伴,又是競爭對手,使公有制經濟集中力量發展重要行業;有利於加快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市場經濟以競爭為主要特徵,就必須形成多元化的產權主體。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條件下,國內私有經濟和過去的私有經濟以及資本主義社會的私有經濟不同了,現在的私有經濟受社會主義「普照之光」的影響,私營企業主大都是在五星紅旗下成長起來的,深受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影響,有較強的愛國主義和民族觀念,有一部分人甚至還是共產黨員,個人致富不忘帶動大家共同致富。所以他們總體上對推動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貢獻。從另一方面講,我國多數私營企業主既是投資者、管理者,又是勞動者,他們的財富多是艱苦奮斗的結果。現階段的私營企業主不應當看作是新的「資本家」,而應當承認他們也是社會主義建設者。他們為解決就業,發展第三產業,為國家稅收,為新技術的開發與推廣,為生產力發展等作出了一定貢獻。我們也應清醒看到,私有經濟畢竟是以盈利為主要目的,也不排除一定的消極作用,如強行交易、欺行霸市、以次充好、短斤少兩、某些私人業主的過度剝削、偷逃國稅等。這都需要制定法律法規,充分利用政府職能,加強對私有經濟的管理。。私有經濟存在著一定的剝削,這是肯定的。社會主義改革的最終目標是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但共同富裕也必須有一個過程,共同富裕不等於完全平均,搞平均主義只會導致普遍的貧窮。應允許一部分私營企業主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對其他勞動者起榜樣和示範作用,帶動更多的人走致富道路。從長遠看,私有經濟的剝削也不會長久存在,私有經濟最終的改革走向也只能走股份制這個過渡點,使企業內的工人憑借勞動力資本化獲得股份,成為投資者,逐漸消滅剝削,成為真正的主人。
(1)、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反映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系;(2)、創造價值的唯一要素是勞動,其他任何生產要素都不是價值的源泉;(3)、形成價值的勞動是抽象勞動,即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但具體勞動不是價值的源泉;(4)、創造價值的勞動是活勞動,即正在進行的生產過程中耗費的抽象勞動。物化勞動即死勞動,只是作為過去勞動的凝結物,在新的商品生產過程中只轉移自身的價值,而不能創造價值。
一.商品的價值是由勞動創造的
二.創造商品價值實體的是抽象勞動
三.價值只有在商品交換過程中體現出來
四.價值是一種生產關系和歷史范疇
五.商品價值量的規定
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基石,是被實踐檢驗和歷史證明了的科學理論,至今依然閃耀著燦爛的光輝,指導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然而,一百多年以來,社會歷史和經濟條件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已從工業社會過渡到後工業社會,知識經濟已初露端倪。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勞動價值論遇到了新的挑戰,科技勞動、管理勞動、服務勞動在價值創造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增強。深化對勞動和勞動價值論的認識,既要堅持馬克思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的精髓和真諦,又要與時俱進,結合實際進行發展和創新。為此,必須正確處理價值創造與財富創造、價值分配與財富分配、價值創造與價值分配、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物質生產領域與非物質生產領域等幾個方面的關系。
㈧ 在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中,第一次提出勞動價值論的基本觀點的是誰
在馬克思之前關於勞動創造價值這一思想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紀的古典經濟學家,其中以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威廉·配第(W. Petty)、亞當·斯密(A. Smith)、大衛·李嘉圖(D. Ricardo)的研究成果最具代表性.
威廉·配第在《賦稅論》(1662)中,首次提出了「自然價格」、「自然價值」、「政治價格」、「實際的市場價格」術語,其中,「自然價值」指的就是價值.他認為,自然價格就是用貨幣表示的自然價值,即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它所耗費的勞動量決定的,並開始用勞動時間來測量商品價值量.威廉·配第最先提出了勞動價值論的一些根本命題,第一次有意識地把商品價值的源泉歸於勞動,奠定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但他只是提出了關於價值范疇最初形態的概念,相關范疇和不同概念之間仍存在混淆.例如,價值和交換價值的區分,交換價值與價格的區分,創造價值的勞動和創造使用價值的勞動等.
亞當·斯密在其所著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簡稱《國富論》,1776)中,對勞動價值論做了更加深入的微觀分析,進一步發展了勞動價值論.他明確區分了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概念,並確認勞動決定商品的價值,認為勞動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但他同時又提出了三種收入價值論,其本質為生產費用論,脫離了勞動價值論的體系,他認為商品的價值不由耗費的勞動決定,而是由能購買到的或能支配的勞動決定,並且「工資、利潤和地租,是一切收入和一切可交換價值的三個根本源泉」.這種錯誤的觀點一度被後來的很多主流經濟學家奉為圭臬,故被馬克思稱為「斯密教條「.
大衛·李嘉圖在1817年發表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中,發展了勞動價值論的科學體系,首先他接受了斯密關於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區分,但批評了他同時用耗費勞動和購買勞動說明價值決定,並批評了三種收入決定價值的觀點.他在勞動決定商品價值的基礎上,分析了勞動量與商品價值量間的關系,區分了直接勞動與間接勞動,另外,他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量決定的.可以說,李嘉圖的勞動價值論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在價值論方面的最高成就,被馬克思稱為「用勞動時間確定價值的學派領袖」.
㈨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如何深化對其認識
勞動創造價值,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基礎。是馬克思闡述剩餘價值的來源與回本質,答因為是創立剩餘價值學說的最根本依據
第一:深化對創造價值的勞動的認識,對生產性勞動作出新的界定。(對勞動的含義有了拓展,絕大部分非生產領域也創造價值,比如說藝術領域{齊白石的畫})
第二:深化對科技人員、經營管理人員在社會生產和價值創造中所起作用的認識。
第三:深化對科技、知識、信息等新的生產要素在財富和價值創造中的作用的認識。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第四:深化對價值創造與價值分配關系的認識。
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生產關系。
總結:勞動的內涵以及相應的分配,隨著歷史的發展和人類社會需要的變化不斷拓展。
㈩ 在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中,第一次提出勞動價值論的基本觀點的是誰
在馬克思之前關於勞動創造價值這一思想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紀的古典經濟學家,其中以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威廉·配第(W.Petty)、亞當·斯密(A.Smith)、大衛·李嘉圖(D.Ricardo)的研究成果最具代表性.威廉·配第在《賦稅論》(1662)中,首次提出了「自然價格」、「自然價值」、「政治價格」、「實際的市場價格」術語,其中,「自然價值」指的就是價值.他認為,自然價格就是用貨幣表示的自然價值,即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它所耗費的勞動量決定的,並開始用勞動時間來測量商品價值量.威廉·配第最先提出了勞動價值論的一些根本命題,第一次有意識地把商品價值的源泉歸於勞動,奠定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但他只是提出了關於價值范疇最初形態的概念,相關范疇和不同概念之間仍存在混淆.例如,價值和交換價值的區分,交換價值與價格的區分,創造價值的勞動和創造使用價值的勞動等.亞當·斯密在其所著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簡稱《國富論》,1776)中,對勞動價值論做了更加深入的微觀分析,進一步發展了勞動價值論.他明確區分了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概念,並確認勞動決定商品的價值,認為勞動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但他同時又提出了三種收入價值論,其本質為生產費用論,脫離了勞動價值論的體系,他認為商品的價值不由耗費的勞動決定,而是由能購買到的或能支配的勞動決定,並且「工資、利潤和地租,是一切收入和一切可交換價值的三個根本源泉」.這種錯誤的觀點一度被後來的很多主流經濟學家奉為圭臬,故被馬克思稱為「斯密教條「.大衛·李嘉圖在1817年發表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中,發展了勞動價值論的科學體系,首先他接受了斯密關於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區分,但批評了他同時用耗費勞動和購買勞動說明價值決定,並批評了三種收入決定價值的觀點.他在勞動決定商品價值的基礎上,分析了勞動量與商品價值量間的關系,區分了直接勞動與間接勞動,另外,他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量決定的.可以說,李嘉圖的勞動價值論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在價值論方面的最高成就,被馬克思稱為「用勞動時間確定價值的學派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