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北畠顯家的尊氏的敗北
日本國土地面積狹小,鐮倉〔含〕以前的戰爭中很少有過長途遠征的事例,因此並不重視軍隊補給,大軍所到之處,往往縱兵搶掠,自籌糧餉。沒有穩固根基而能殺入京都的部隊,往往因為兵力龐大但糧草不繼而迅速弱化,遭遇攻擊便全線潰散——前此的木曾義仲是如此,現在的足利尊氏也是如此。
且說尊氏進入京僅僅三天,正因楠木正成的堅壁清野策略而頭疼不已的時候,突然發現琵琶湖中出現了大批戰船,船上樹立著的,竟然是陸奧守北畠家的旗印!
原來,北畠親房、顯家父子在接到討伐詔書後便積極行動了起來,當尊氏的主力部隊一離開鐮倉,在箱根之戰後一路西進,跟楠木正成和新田義貞的部隊決戰時,北畠軍即開始向西運動,還不到二十歲的年輕將領北畠顯家的率領下,風馳電掣般突破了鐮倉的重重防禦,緊緊跟在尊氏後面。此刻,當北畠氏的旗印出現在京都城外時,尊氏知道,大勢已去了。
正月十六日,正成、義貞、顯家的部隊開始對細川定禪駐扎的三井寺發動突擊。在官軍優勢兵力的攻擊下,三井寺的細川軍全面潰退。從二十七日到三十日,官軍對京城中糧盡氣衰的尊氏叛軍發動了長達四天的總攻,到三十日傍晚,京都收復,尊氏及殘兵數萬人遁入曾經是他發家之地的丹波篠村。二月三日,尊氏繼續西逃到了攝津的兵庫。十日,足利直義的殿軍被義貞、顯家軍擊敗。十一日,在以阻截義貞、顯家軍為目的的豐島河原之戰中,尊氏軍再度被擊敗——這回尊氏敗得好慘,當他乘船逃到備後時,部屬只剩下了兩千人。
眼看尊氏敗局已定,建武君臣歡天喜地開宴慶功,只等朝敵首級一到便可論功行賞。楠木正成趁機進諫後醍醐天皇,警告說「新政失卻民心,遂使武士倒向尊氏」、「此時當用懷柔政策,赦免尊氏一切罪責,主動詔其還朝」、「如持明院統再起,則國家危矣」。
因為正成非常清楚,各國武士對建武新政的失望,不會因為尊氏一人或者足利一族的滅亡而就此煙消雲散的,如果後醍醐天皇不改變重用貴族、輕視武士的態度,那麼新田義貞也可能變成足利尊氏,名和長年也可能變成足利尊氏,甚至連自己都可能會有失望蛻變的一天。大勢如此,是不以人們的主觀意識為轉移的。當然,後醍醐天皇對此完全聽不進去。
後醍醐天皇一心要恢復天皇往日的榮光,權柄在手,不受公卿、武士的制約,然而皇族並非僅他一人,高高在上的他當然可以這么想,被壓在底層的持明院統諸人可是別有心思。且說被迫遠離根據地關東,避於備前一隅的尊氏,此刻突然接到了被廢的持明院統舊帝光嚴院的院宣。院宣命令尊氏聚集兵馬,討伐偽帝後醍醐和匪將新田義貞,重扶光嚴院復位。勢窮時衰的尊氏一黨喜不自勝,立即豎起光嚴院的御旗,宣布討伐逆賊新田義貞,並手持院宣在各國徵兵。十五日,應九州豪族的敦請,飄揚著光嚴院御旗的尊氏軍堂堂正正地西進了。
二十五日,當尊氏到達築前的蘆屋浦時,九州豪族少貳貞經首先派遣五百騎人馬前來迎接。然而,肥後的菊池黨首領菊池武重時在新田軍中,其弟菊池武敏當然不肯賣尊氏的帳,一聽說尊氏到了九州,二話不說,上來就把親尊氏的少貳貞經殺了個人仰馬翻。
三月二日,菊池黨同尊氏軍在多多良濱打了場狠仗。菊池黨雖然兵數占優,卻多是烏合之眾,一開始還佔有部分優勢,後來卻節節敗退,等到同盟的松浦黨陣前倒戈,終於全線潰敗——尊氏的好運氣來了。
須知因為抗元戰爭的洗禮和磨煉,九州、四國豪族們的勢力普遍龐大,雖然龐大,卻極艱苦。這是因為元軍到來之時,九州、四國的豪族們首當其沖,被迫徵兵拉夫,殊死抵抗,然而戰後卻很少能得到幕府的獎勵,一族郎黨不可散去歸農,人人心懷怨憤。好不容易盼到幕府倒台,然而所謂的「建武新政」也無法給他們以實利和補償,皆恨朝廷入骨,莫不希望再建一個能對自己有利的武士政權。尊氏的到來,使他們終於看到了一線曙光。
於是趁著官軍因勝而驕,追趕不力的契機,足利尊氏在九州晃盪了不過一個月,就拉起了一支龐大的部隊,號稱五十萬,於延元元年〔1336年〕四月三日啟程,分水陸兩路浩浩盪盪地踏上了東征之途。
Ⅱ 北畠顯家的介紹
北畠顯家(文保二年~建武五年五月二十二日,即1318年-1338年6月10日1)是日本南北內朝時代的容公家兼武將。北畠顯家出身於村上源氏庶流北畠氏,父親為後醍醐天皇近侍後三房之一的北畠親房,下有二弟北畠顯信與北畠顯能。北畠顯家之子為北畠顯成,即後來改名並成為村上水軍始祖的村上師清。
Ⅲ 北畠顯家的相貌如何
北畠顯家出身公家,年紀輕少但學養甚高,好讀《孫子兵法》,相當善戰,內是日本有名的少年將容軍之一,後世譽之為「花將軍」。討伐足利尊氏時以風林火山為陣旗,是風林火山陣旗的發明者。
在http://ke..com/view/2522818.htm有北畠顯家的頭像,估計是後人根據描述畫的,畢竟北田生活在14世紀自然不可能有相片之類的資料的,當然在一些日本游戲中還是有北畠顯家的頭像的,有點像是日本做的三國游戲的趙雲,算是個美男子。
Ⅳ y誰能給我關於北畠顯家的介紹和圖片,謝謝啦
北田顯家,南北朝時期的名人,雖然出身於公卿流村上源氏,卻也是一名難得的武將,北田親房的長子。以園城寺戰功任權中納言,陸奧守`鎮守府大將,統領奧州。由後醍醐天皇和父親房,和義良親王去奧洲擴展軍力。
後來醍醐天皇搖旗反對鐮倉幕府,幕府派大將足利尊氏倒戈醍醐天皇的官軍。鐮倉被南朝大將新田義貞討滅了鐮倉北條一族。。
足利尊氏因想謀取征夷大將軍一職,遭拒絕,醍醐天皇的健武中興分配不平均。導致一批武士不滿,都逐漸聚集在尊氏身邊反對醍醐天皇的統治。
1335年尊氏乘北條氏余黨叛亂之際,率兵從關東,東征,並據守鐮倉與建武政權抗衡
1335年7月,尊氏在箱根竹下大破新田義貞軍後,進入了京都。
1335年12月底,足利尊氏率領大軍西上,京師震驚。新田義貞派兵保衛京師,楠木正成率領大和、河內、和泉、紀伊、伊賀各國的軍隊扼守宇治,千種、結城、名和氏防守勢田。
足利尊氏的先鋒與正成軍遭遇,在宇治橋上戰斗五晝夜,結果正成敗退,足利尊氏長驅進京。延元元年(1336)1月尊氏攻陷京都,後醍醐天皇逃至督山,皇宮燒毀。
北田顯家`當時已經在天皇的授命下,從奧州率領南部`安東氏的奧州鐵騎,從關東向京都而來`,突然出現在足利尊氏後方,和楠木正成,新田義貞大敗足利尊氏。足利尊氏大敗`遁之西國`九州。
顯家受封為鎮守府大將,回到奧州
1336年尊氏糾集大軍從九洲當地豪族的支持,進軍京都,習慣了安逸的醍醐天皇,不聽取楠木正成的意見。不願意離開京都,設計埋伏尊氏軍。後來楠木正成知道其必敗`和其弟正季率領600人突入尊氏陣,願七世報國`殺朝敵。
正成一死`京師震動。失去了楠木的官軍,不得不退出京都`遁入山中,進行抵抗。
1337北田顯家為抗擊再度東上的足利軍,戰於和泉石津,北田顯家陣死軍中,年僅二十一歲。
南朝兩大柱子已經死了兩位了。
新田義貞於1338年在越中攻擊北朝尊氏方斯波家視察敵情``遇襲`被流失射中,南朝三大大支柱之一新田左中將義貞就這樣悲慘地戰死了。
顯家的故事確實沒上面這兩位多。不過這三位都南朝核心人物`不過都死的很悲哀。。。
北田顯家後裔改名浪岡氏`投靠南部`安東 兩家之間`後為大浦為信攻亡.
那時候似乎沒他的畫像....就是織田信長也沒多少他的真實圖片吧..
信長野望12倒是有北田顯家的頭像....
Ⅳ 風林火山的典故
風林火山(Furinkazan)的概念出自於《孫子兵法》,原典是:《孫子兵法·軍爭篇》: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霆。
其疾如風:軍隊的行動要反應迅速,猶如疾風掠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戰勝敵方。
其靜如林:當軍隊緩慢行軍時,猶如靜止的森林,肅穆、嚴整,不驚動敵人,不打草驚蛇。
侵掠如火:當進攻敵人時,要如同燎原的烈火,以銳不可當的攻勢結束戰斗,取得完全的勝利。
不動如山:當軍隊駐守時,要如同山嶽一樣,嚴陣以待,隨時做好投入戰斗的准備。
難知如陰:當軍隊隱蔽時,要像陰雲遮天不見日月星辰一樣。
動如雷震:當軍隊行動起來,猶如雷霆萬鈞,勇猛迅捷,使敵無從退避。
《孫子兵法》作為中國軍事學的基礎,其思想已經溶入到中國軍事理論的方方面面,所以已其中的某一點作為指導在中國宣傳的並不多。由於日本軍事遠遠落後於中國,而戰國時代的大名武田信玄比較早的領悟了要領,提出了「風、林、火、山」的口號,在軍事理論貧乏的日本戰國時代,開創了一個新紀元。
據史書記載,《孫子兵法》傳入日本是在公元735年,既唐朝開元二十三年,在中國留學的日本學生吉備真備將《孫子兵法》等中國兵書帶回日本。《孫子兵法》傳入日本後作為秘密的珍藏書並未迅速傳播,直至戰國時代才公開運用。
《孫子兵法》傳入日本後一直作為朝廷與兵家的「密笈」不向外傳。長期以來,中國兵法在日本被一種神秘主義的色彩所籠罩,當時流傳的只有中國的兵陰陽家(1)兵書,其日譯本書名為《訓閱集》共120卷。而一同傳入的《孫子兵法》、《六韜》、《三略》則視為秘不外傳的書籍。同時,兵陰陽家的迷信成份也妨礙了《孫子兵法》的傳承與應用。甲州派兵法家香西成資在《武田兵述文稿》中指出:「大江維時(可能是假託的人名)歸朝以後,以文武輔佐於朝廷。於是兵家之徒,請學其法(指《孫子兵法》、《六韜》、《三略》)。大江維時秘此法而不傳於人,別以兵陰陽之書為日本文字,作《訓閱集》120卷以傳於世。是所以欲惑人之耳目而不使知兵法之實事也。」據稱,《孫子兵法》存於大江世家,後傳到了大江匡房(1041~1111)之手,此後又從匡房傳到源義家,進而碾轉傳到甲州武田源氏。從此《孫子兵法》得以在甲州派中流傳、繼承和運用,其後裔武田信玄是其家傳兵法的繼承人,並在戰國時代的戰爭中充分運用了《孫子兵法》。
日本的戰國時代是指室町幕府末期應仁之亂(1467~1477)後的一個世紀。在長達100年的戰國時代,群雄割據,烽煙四起。在此期間,武田信玄(1521~1573)因與上杉謙信長期作戰而聞名,尤其於1541年信玄成為武田家族首領之後,在與謙信爭奪關東霸權時,威名大振,對織田信長形成一種威脅。最終,在征討信長的過程中,信玄於軍中病逝。武田信玄在作戰中能充分運用《孫子兵法》,最著名的是他所制定的突擊旗,其上援引有《孫子兵法·軍爭篇》中「疾如風,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14個大字。如今這面原旗仍保存在日本鹽山市雲峰寺中,或許是武田信玄於1551年在此出家為僧的原故。學者認為,武田信玄所歸納的「風林火山」的戰略是表現出《孫子兵法》常變一體、靜動一元的特色。武田信玄的兵法在慎戰、全勝以及不戰而屈人之兵方面與《孫子兵法》有共同之處。
Ⅵ 後醍醐天皇的人物生平
後醍醐天皇(後醍醐天皇、ごだいごてんのう,正應元年11月2日(1288年11月26日)——延元4年/歷應2年8月16日(1339年9月19日)),為日本鐮倉時代後期、南北朝時代初期第96代天皇,南朝初代天皇(在位:文保2年2月26日(1318年3月29日)——延元4年/歷應2年8月15日(1336年9月18日)),諱尊治(たかはる)。
後醍醐天皇是大覺寺統後宇多天皇的第二皇子。其生母是內大臣花山院師繼的養女,談天門院藤原忠子(忠子的生父是參議五辻忠繼)。正應元年十一月二日(1288年11月26日)出生,乾元元年(1302年)被封為親王。嘉元二年(1304年)受封大宰帥,人稱帥宮。 在德治三年(1308年)持明院統的花園天皇即位時,尊治親王被立為皇太子。在文保二年(1318年)因為花園天皇讓位之故以三十一歲的壯年登基,同年陰歷3月29日(4月30日)即位。
即位後的3年時間里由父親後宇多法皇開設院政。根據後宇多法皇的願望,後醍醐天皇將哥哥後二條天皇的遺子邦良親王立為皇太子;並將自己的兒子降為親王,否定了其皇位繼承權。
這引起了後醍醐天皇的不滿,同法皇發生了矛盾。這也引起了鐮倉幕府的不滿,最終元亨元年(1321年)後宇多法皇的院政被廢止,後醍醐天皇親政。失去法皇這一保護傘的邦良親王後來也沒能即位。 雖然鐮倉幕府在1274年和1281年兩次成功抗擊元朝的入侵,但受貨幣經濟影響,無法恩賞抗元官兵,導致了武士對幕府的不滿日益增高。後醍醐天皇積極籌備倒幕計劃。
正中元年(1324年),鐮倉幕府發現了後醍醐天皇的倒幕企圖,責令六波羅探題將天皇身邊的日野資朝等人處分,史稱正中之變。鐮倉幕府不知該如何處置天皇,但天皇此後更加深了倒幕的意志,同醍醐寺的文觀、法勝寺的圓觀等僧人親近。
元德2年(1329年)假借為中宮安產祈禱為由,暗地裡為征討關東祈願,並拉攏興福寺、延歷寺等寺社勢力的關系。但大覺寺統的貴族大多支持邦良親王,而持明院統的貴族則支持鐮倉幕府,後醍醐天皇陷入了孤立狀態。而且邦良親王病死後,鐮倉幕府指定持明院統的量仁親王為皇太子,後醍醐天皇的皇位岌岌可危。
元弘元年(1331年)後醍醐天皇再次計劃倒幕,但被身邊的吉田定房告發;後醍醐天皇攜帶三神器逃出京都,以比睿山為據點,舉兵討幕。但最後被包圍在了笠置山(今京都府相樂郡笠置町內)。幕府以絕對的兵力優勢攻陷了該城並逮捕了天皇。這就是元弘之亂。 鐮倉幕府將策劃倒幕的後醍醐天皇廢黜,擁立持明院統的量仁親王即位,是為光嚴天皇。而鐮倉幕府則商議,以承久之亂中策劃倒幕的後鳥羽上皇被流放隱岐島之事為先例,將後醍醐天皇本人也流放到了隱岐島。次年後醍醐到達隱岐島。
但是當時倒幕的勢力,如護良親王、河內國的楠木正成、播磨國的赤松則村(圓心)等人,活躍於日本各地,紛紛表示效忠於後醍醐。元弘三年/正慶二年(1333年)後醍醐天皇在名和長年等人的幫助下逃離隱岐島,逃至伯耆國船上山(今鳥取縣東伯郡琴浦町內)舉兵討幕。
鐮倉幕府的執權北條守時派遣足利高氏(即後來的足利尊氏)前往征討,但足利高氏卻倒向了後醍醐一方,攻陷了幕府的六波羅探題。此後新田義貞在東國舉兵,攻陷鐮倉,北條氏和鐮倉幕府一起滅亡了。 回到京都的後醍醐天皇不承認光嚴天皇皇位的合法性,尊之為上皇,剝奪了他所有權力。同時廢除了幕府和攝關制度,建立了天皇獨裁政權,由天皇自行任免官職。這就是歷史上的建武新政。同時廢去了邦良親王遺孤康仁親王的皇位繼承權,將自己的兒子恆良親王立為皇太子。
建武新政表面上是復古,事實上建立了天皇專制政權。而且其激進的改革、恩賞的不公平、朝令夕改的法令和政策以及對貴族、大寺社、武士等較大勢力集團權利的侵害,最終導致了新政的失敗。公卿們也對新政持冷漠態度,著名的二條河原落書就對新政的無能進行了批判。同時,征夷大將軍護良親王在倒幕中功勛卓著,但在足利尊氏的讒言下,被天皇放逐到了鐮倉。
建武二年(1335年),足利尊氏借鎮壓中先代之亂的契機前往東國,鎮壓成功之後在鐮倉自行封賞有功的將領,與新政對抗。
後醍醐天皇命新田義貞前往征討,義貞在箱根竹之下之戰中敗北,尊氏迫近京都。但隨後楠木正成、北畠顯家在京都擊破尊氏,尊氏逃往九州島。翌年足利尊氏在九州站穩了腳跟,得到了光嚴上皇的院宣,再次迫近京都。
楠木正成建議同足利尊氏談判,同時遷都以疲敵軍,但被後醍醐天皇拒絕了。新田義貞、楠木正成一起討伐尊氏,在湊川之戰中戰敗,正成戰死,義貞逃回京都。 足利軍入京後,後醍醐天皇逃往比睿山抵抗。足利尊氏建議達成和解,後醍醐天皇將三神器交出。尊氏讓光嚴上皇開設院政,並由持明院統的光明天皇即位,制定建武式目,開設室町幕府。
後醍醐天皇從幽禁地花山院中逃出,聲稱交給足利尊氏的三神器是贗品,自己本人逃到了大和國的吉野(今奈良縣吉野郡吉野町),開設南朝朝廷,從此開始了日本的南北朝時代。
後醍醐天皇讓新田義貞奉尊良親王和恆良親王前往北陸;懷良親王為征西將軍,前往九州;宗良親王前往東國;義良親王前往陸奧。向各地送出皇子鎮守,與北朝和室町幕府對抗。
延元四年/歷應二年(1339年)八月十五,後醍醐天皇讓位給了回到吉野的義良親王(後村上天皇),翌日遺言「討滅朝敵、奪回京都」,在吉野的金輪王寺駕崩,享年52歲(滿50歲)。
攝津國住吉行宮的後村上天皇,命令南朝下屬的住吉大社宮司津守氏在庄嚴凈土寺為後醍醐天皇舉行大法要。同時足利尊氏為了弔唁後醍醐天皇,在京都建立天龍寺。
Ⅶ 北畠顯家的生平簡介
北畠顯家抄17歲(1335年)時出任鎮守府將軍,鎮守陸奧。同年,權臣足利尊氏在鐮倉造反,於是北畠顯家南下勤皇,同新田義貞、楠木正成大敗足利軍,迫使足利尊氏逃往九州,是足利尊氏早期的主要對手之一。3年後(1338年),北畠顯家再度南下征討足利尊氏,雖然一開始獲得勝績,但因長征而來,兵疲馬困,所以陸續退往伊勢、和泉整頓。後來在和泉再度舉兵,然因援軍遲至,導致與足利大將高師直作戰時大敗,於石津力戰而死,得年僅21歲。
北畠顯家出身公家,年紀輕少但學養甚高,好讀《孫子兵法》,相當善戰,是日本有名的少年將軍之一,後世譽之為「花將軍」。討伐足利尊氏時以風林火山為陣旗,是風林火山陣旗的發明者。200年後戰國時代的武田信玄也使用風林火山為陣旗,可能有受到北畠顯家事跡的影響。
Ⅷ 足利尊氏的建武新政
光嚴天皇在幕府滅亡時被廢,六月五日,後醍醐天皇歸還京都,所謂的建武新政就此開始。尊氏在同日被容許內升殿並擔任鎮守府將軍,十二日敘任從四位下左兵衛督,弟直義也成為左馬頭。八月五日,尊氏升敘從三位兼武藏守,並得到天皇下賜偏諱,將「高」字改為「尊」字。當時作為對打倒幕府有功的將士的賞賜,尊氏與直義分別得到三十所、十五所的所領、所職。比志島文書留有所領目錄,如下。
足利殿(尊氏)
伊勢國柳御廚泰家跡尾張國玉江庄貞直跡遠江國池田莊泰家
駿河國泉庄同同國佐野庄貞直跡伊豆國仁科同
伊豆國治須鄉同武蔵久良郡同國足立郡泰家
同國麻生鄉時顯三河國重原庄貞直小山邊庄守時
同二宮庄常陸國田中庄泰家同國北郡大方禪尼
近江國池田莊同國岸下御廚泰家信乃國小泉庄
奧州外浜同同國糠部郡同上田莊同
佐渡國六斗鄉同築前國同豐前國門司關同
肥後國健軍社日向國富庄同同島津庄守時
左馬頭殿(直義)
相模國弦間鄉貞直同國懷島同伊豆奈古谷鄉
武藏國赤冢常陸國那河東維貞遠江國谷和鄉同
同國宇狩鄉同同國下西鄉伊與國久米良鄉同
近江國広瀨鄉貞直備後國高野播磨國垂水鄉
備後國城山佐渡國羽持郡同同國吉岡同跡
幾乎是北條氏的沒收地,大部分是地頭職。對足利氏這樣的厚賞,明顯可以看出其行動對打倒幕府起到的決定性作用。
天皇在新政之始,恢復記錄所審議重要政務,設立恩賞方、雜訴決斷所,分別處理賞賜問題和所領訴訟。這些機關的職員,除了在雜訴決斷所半數左右為武士之外,大部分是公家。在記錄所和恩賞方的武士只有楠木正成、名和長年等數名。雖然尊氏被賜予極高的官位,但是並沒有處於政治中樞。相當於統轄武士和警備皇宮的武士所頭人的地位也被給予新田義貞的一族。足利氏方面,僅僅是被官高師直、上杉憲房擔任雜訴決斷所的職員。
新政府在地方並設國司與守護,由對打倒幕府有功績的公家和武士擔任。尊氏成為武藏的國司守護兼上總的守護。北畠顯家與尊氏被任命為武藏守的同日成為陸奧守,十月奉義良親王(後村上天皇)陸奧下向,相當於奧羽兩國的行政,負責牽制足利氏在關東的勢力,與尊氏方對抗。十一月,直義也受到相模守的任命,十二月奉成義親王下向鐮倉,成功將關東十國置於管轄之下,於是足利氏在關東的地位越發鞏固。
新政府在初政政策上出現諸多失誤。賞賜方面,經常出現給予數人一地的錯誤,造成原來擁有的知行被他人所奪等許多混亂、不公平之事,而且向各國的地頭徵收修繕內里的費用,辜負了武士們的期待,所領問題的處理也無視武士社會的習俗,缺乏恰當的措施,結果武士對新政越來越失望,希望復興武家政治的武士變得越來越多。
如此形勢下,公武之間產生激烈的對抗。作為代表,擔負武士們的眾望的尊氏與對尊氏抱有警戒心的護良親王的對立表面化。親王謀劃襲擊尊氏,等待時機,由於尊氏用強大的兵力守衛自身,親王的計劃未能成功。建武元年(1334)十月,尊氏對天皇施加強大壓力,於是天皇向尊氏屈服,下令抓拿親王。翌月親王被護送到鐮倉的東光寺幽閉。
建武二年(1335)七月,北條高時的遺子時行在關東舉兵,對新政不滿的近國武士們聚集,很快就成為極大的勢力。時行帶領大軍迫近鐮倉,直義迎擊,戰敗,之後殺死幽閉中的護良親王,奉成良親王西走。尊氏接報,向朝廷請求讓自己東下討伐時行,並要求擔任征夷大將軍和諸國惣追捕使。然而得不到敕許,結果成良親王成為征夷大將軍。如此尊氏沒有得到朝廷的准許,在八月二日離京,在三河國與直義勢合流,在各地擊破叛軍陸續前進,十九日收復鐮倉。此即中先代之亂。尊氏對諸將進行賞賜,並停留於鐮倉。
四月三日,尊氏讓一色范氏等在九州留下,率領少貳、大友等九州勢離開博多。途中與中國、四國勢會合,在備後的鞆兵分兩路,尊氏從海路,直義取陸路向東進發。同月二十五日,在兵庫和田岬擊敗新田義貞軍,在湊川全殲楠木正成的軍隊。後醍醐天皇在二十七日逃往睿山,二十九日直義的軍隊進入京都。尊氏也在六月十四日奉光嚴上皇及其皇弟豐仁親王進京,八月十五日親王在沒有神器的情況下即位成為光明天皇。
之後兩軍也持續交戰,後醍醐天皇側由於名和長年等人的戰死,敗勢逐漸變濃。天皇命令義貞奉恆良、尊良兩親王前往北陸,自己則於十月十日按照尊氏之前的邀請返京,十一月二日,授予光明天皇神器。如此建武新政在僅僅二年半後就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