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解釋:勞動創造了美
勞動創造了美
「勞動創造了美」,這句話還有什麼難理解的嗎?然而,美學界從這句話引出了南轅北轍的分歧,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結論。有的美學家認為「勞動創造了美」這句話是馬克思說的,是馬克思對美的定義,因此,美,包括自然美、社會美都是勞動創造的。這種觀點實質上是在「勞動創造了美」與「美是勞動創造的」中間劃了等號。而以蔡儀為代表的美學學派則認為「勞動創造了美」這句話雖然是馬克思說過的,但這句話並不是談美的根源,更不是給美下定義。是耶?非耶?那一種見解更符合馬克思說這句話的原意?要弄明白其中底蘊,還得從這句話的來龍去脈說起。
這句話源自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搞》。全文如下:
國民經濟學以不考察工人(即勞動)同產品的直接關系來掩蓋勞動的本質的異化(「以字原文為黑體字,著重號亦原有)。當然,勞動為富人生產了奇跡般的東西,但是為工人生產了赤貧。勞動創造了宮殿,但是給工人創造了貧民窟。勞動創造了美(此著號為筆者所加),但是使工人變成畸形。勞動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但是使一部工人回到野蠻的勞動,並使另一部分工人變成機器。勞動生產了智慧,但是給工人生產了愚鈍和痴呆。①
從全文看,這段話是對國民經濟學派②掩蓋資本主義社會的勞動本質異化的批判。為說明資本主義生產中勞動本質的異化,馬克思列舉了大量事實,雄辯地說明在異化勞動下,工人與勞動產品之間的直接關系的顛倒。因此,這里所說的「勞動創造了美」並不是對美的問題發表意見,更不是對美的定義。如果說這段話同美學有什麼關系,那麼,也可以說是涉及到與美的創造有關的兩個問題:一是說明,勞動不僅可以創造第二自然,而且可以創造美,二是說明在異化勞動條件下,也可能進行美的創造,但這種美的創造的成果卻與勞動者完全脫節。因而勞動者雖然創造了美,但所獲得的卻是美的反面,即丑。從而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下勞動者的勞動被異化的極不公平的現實,進一步闡明資本主義社會里工人的人性被嚴重異化。如果這種理想是符合馬克思在這段話中所說的「勞動創造了美」的含義,那麼,蔡儀先生的論述顯然是符合原義的了。
再從語義邏輯看,「勞動創造了美」這句話,是敘述性語言,其所指與能指是一致的。而「美是勞動創造的」這句話,則是定義性語言,只有所指而沒有能指。前者是「美」的概念的局部,後者則是全部。二者之間,無論從語義的質與量看,都是不能等同的,也不可能構成因果關系。那麼,美是否可以被創造呢?這是不言而喻的。我們認為美是事物一種屬性,並不防礙同時也承認美是可以通過勞動創造的。事實上,從人類在漫長的生產勞動實踐中逐漸培育起原始的美的觀念,產生審美的渴望起,便開始了人類創造美的歷史。半坡遺址出土的約六千年的彩陶器皿,乃至更早的約十多萬年以前舊石器時代遺留下來的用礫石、蚌殼和獸骨雕磨而成的,今天看來極其簡單、粗糙的裝飾品以及骨針、石斧等工具便是證明。
自然界和社會生產中的美是大量存在的,甚至可以說稱得上極其豐富的。然而,人們還不滿足這些自然形態的美,也不滿足於鑒賞現實美時的聯想所獲取更豐富的美感,而是還要各自的美的觀念、對美的渴望和要求去創造。時至今日,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的不斷改善,人們審美的自覺意識不斷加強,審美化建設的自覺意識也日漸強化。美的創造已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如日常用品造型色彩的美化,花樣描繪的講究,就十分普遍。家用電器、文化用品、交通工具、生產用的機器等等,都有不同程度、不同表現的美的因素。新時期以來,廣州還創立了一年一度的美食節……一句話,人們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美。在當代生活中,產品的美化程度已成為產品競爭的一個重要因素,於是技術美學作為一個美學分支學科應運而生。
前蘇聯政治家、哲學家、文藝評論家盧那察爾斯基(1875—1933年)曾經說過:「如果我用渾濁的、有氣泡的玻璃做一保杯子,而且而且杯子的各個部分很不勻稱,自然還是可以用它來喝水的。然而誰不懂得,假如人們被大大小小的這些劣質的東西所包圍,那就只有過一種貧乏、枯燥、陰郁的生活。」①可見,日用品的美化,對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多麼重要。技術美學就是物質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一門關於技術領域的美的創造的科學。盡管這門學科尚未完美,但生活已向她招手,現代文明離不開勞動產品中的美的創造。
勞動成果的美的創造又反過來要求勞動過程的美的創造,即勞動組織,勞動場景乃至勞動秩序的和諧協調,只有如此,才能充分調動勞動者的勞動熱情,使勞動本身變成一種最高的需要,一種能使身心愉悅的活動,即建立勞動本身的美,於是人體又在注意起勞動美學的研究。
總之,只要人們對美的渴望不息,那麼,美的創造之火必然愈燒愈旺。勞動不僅可以按照物質的規律和使有價值的需要創造,而且,也可以按照美的規律創造。這種美的創造又因其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類別。總的來說,勞動創造的美,大致可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依附於使用價值的美的創造。如日用品的美的創造,生產工具中的美的創造,交通工具中的美的創造,高科技成果的美的創造,食品的美的創造,服飾美的創造,居室美的創造,建築物的美的創造,等等。這一類美的創造的特徵就在於其按照美的規律的創造必須服從其使用價值的創造,以更充分發揮其使用價值為前提。
另一類則以審美價值為首要目標的美的創造——即藝術美的創造。藝術是審美意識的物化形態。盡管各藝術種類有其不同的物質媒介,遵循不同的物質美的表現法則,但都是為了審美的目的,為了滿足人們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創造的。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藝術美的創造只按照藝術美的規律來創造。優秀的藝術品,能使人獲得比自然美與社會美都豐富的美感,是人們生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因而藝術美的創造又是最高級形態的美的創造。
B. 勞動能創造財富這是一條真理嗯給下面句子換個說法不改變句意
真理就是 不勞動的話連花都養不活
只會一個
C. 如果是美好生活勞動創造為主題而題目是因勞動而美麗那演講的題目應該是什麼
如果是這樣的話,我覺得應該重點去講如何通過勞動去實現美好生活的,只有我們每個人熱愛勞動熱愛祖國大好河山,保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美好的生活才會實現。
D. 為什麼說勞動創造了美
「勞動創造了美」,這句話還有什麼難理解的嗎?然而,美學界從這句話引出了南轅北轍的分歧,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結論。有的美學家認為「勞動創造了美」這句話是馬克思說的,是馬克思對美的定義,因此,美,包括自然美、社會美都是勞動創造的。這種觀點實質上是在「勞動創造了美」與「美是勞動創造的」中間劃了等號。而以蔡儀為代表的美學學派則認為「勞動創造了美」這句話雖然是馬克思說過的,但這句話並不是談美的根源,更不是給美下定義。是耶?非耶?那一種見解更符合馬克思說這句話的原意?要弄明白其中底蘊,還得從這句話的來龍去脈說起。
這句話源自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搞》。全文如下:
國民經濟學以不考察工人(即勞動)同產品的直接關系來掩蓋勞動的本質的異化(「以字原文為黑體字,著重號亦原有)。當然,勞動為富人生產了奇跡般的東西,但是為工人生產了赤貧。勞動創造了宮殿,但是給工人創造了貧民窟。勞動創造了美(此著號為筆者所加),但是使工人變成畸形。勞動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但是使一部工人回到野蠻的勞動,並使另一部分工人變成機器。勞動生產了智慧,但是給工人生產了愚鈍和痴呆。①
從全文看,這段話是對國民經濟學派②掩蓋資本主義社會的勞動本質異化的批判。為說明資本主義生產中勞動本質的異化,馬克思列舉了大量事實,雄辯地說明在異化勞動下,工人與勞動產品之間的直接關系的顛倒。因此,這里所說的「勞動創造了美」並不是對美的問題發表意見,更不是對美的定義。如果說這段話同美學有什麼關系,那麼,也可以說是涉及到與美的創造有關的兩個問題:一是說明,勞動不僅可以創造第二自然,而且可以創造美,二是說明在異化勞動條件下,也可能進行美的創造,但這種美的創造的成果卻與勞動者完全脫節。因而勞動者雖然創造了美,但所獲得的卻是美的反面,即丑。從而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下勞動者的勞動被異化的極不公平的現實,進一步闡明資本主義社會里工人的人性被嚴重異化。如果這種理想是符合馬克思在這段話中所說的「勞動創造了美」的含義,那麼,蔡儀先生的論述顯然是符合原義的了。
再從語義邏輯看,「勞動創造了美」這句話,是敘述性語言,其所指與能指是一致的。而「美是勞動創造的」這句話,則是定義性語言,只有所指而沒有能指。前者是「美」的概念的局部,後者則是全部。二者之間,無論從語義的質與量看,都是不能等同的,也不可能構成因果關系。那麼,美是否可以被創造呢?這是不言而喻的。我們認為美是事物一種屬性,並不防礙同時也承認美是可以通過勞動創造的。事實上,從人類在漫長的生產勞動實踐中逐漸培育起原始的美的觀念,產生審美的渴望起,便開始了人類創造美的歷史。半坡遺址出土的約六千年的彩陶器皿,乃至更早的約十多萬年以前舊石器時代遺留下來的用礫石、蚌殼和獸骨雕磨而成的,今天看來極其簡單、粗糙的裝飾品以及骨針、石斧等工具便是證明。
自然界和社會生產中的美是大量存在的,甚至可以說稱得上極其豐富的。然而,人們還不滿足這些自然形態的美,也不滿足於鑒賞現實美時的聯想所獲取更豐富的美感,而是還要各自的美的觀念、對美的渴望和要求去創造。時至今日,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的不斷改善,人們審美的自覺意識不斷加強,審美化建設的自覺意識也日漸強化。美的創造已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如日常用品造型色彩的美化,花樣描繪的講究,就十分普遍。家用電器、文化用品、交通工具、生產用的機器等等,都有不同程度、不同表現的美的因素。新時期以來,廣州還創立了一年一度的美食節……一句話,人們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美。在當代生活中,產品的美化程度已成為產品競爭的一個重要因素,於是技術美學作為一個美學分支學科應運而生。
前蘇聯政治家、哲學家、文藝評論家盧那察爾斯基(1875—1933年)曾經說過:「如果我用渾濁的、有氣泡的玻璃做一保杯子,而且而且杯子的各個部分很不勻稱,自然還是可以用它來喝水的。然而誰不懂得,假如人們被大大小小的這些劣質的東西所包圍,那就只有過一種貧乏、枯燥、陰郁的生活。」①可見,日用品的美化,對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多麼重要。技術美學就是物質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一門關於技術領域的美的創造的科學。盡管這門學科尚未完美,但生活已向她招手,現代文明離不開勞動產品中的美的創造。
勞動成果的美的創造又反過來要求勞動過程的美的創造,即勞動組織,勞動場景乃至勞動秩序的和諧協調,只有如此,才能充分調動勞動者的勞動熱情,使勞動本身變成一種最高的需要,一種能使身心愉悅的活動,即建立勞動本身的美,於是人體又在注意起勞動美學的研究。
總之,只要人們對美的渴望不息,那麼,美的創造之火必然愈燒愈旺。勞動不僅可以按照物質的規律和使有價值的需要創造,而且,也可以按照美的規律創造。這種美的創造又因其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類別。總的來說,勞動創造的美,大致可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依附於使用價值的美的創造。如日用品的美的創造,生產工具中的美的創造,交通工具中的美的創造,高科技成果的美的創造,食品的美的創造,服飾美的創造,居室美的創造,建築物的美的創造,等等。這一類美的創造的特徵就在於其按照美的規律的創造必須服從其使用價值的創造,以更充分發揮其使用價值為前提。
另一類則以審美價值為首要目標的美的創造——即藝術美的創造。藝術是審美意識的物化形態。盡管各藝術種類有其不同的物質媒介,遵循不同的物質美的表現法則,但都是為了審美的目的,為了滿足人們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創造的。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藝術美的創造只按照藝術美的規律來創造。優秀的藝術品,能使人獲得比自然美與社會美都豐富的美感,是人們生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因而藝術美的創造又是最高級形態的美的創造。
E. 勞動創造了人類。這是誰寫的
到了明天的話 今天是馬克思恩克斯 他們選的他那個是勞動的話 他們就是很早在周圍加錢的
F. 誰說不是勞動人民創造了世界呢改為陳述句
改為陳述句:是勞動人民創造了世界。
G. 關於「勞動創造美」的名言有哪些
1、勞動來的後面跟著幸福。—自—佚名
2、勞動才能給人以安樂。——朗費羅
3、勞動產生知識。——柬埔寨諺語
4、勞動創造世界。——馬克思
5、勞動可以使平時變為節日。——萊尼斯
6、勞動的果實比一切果實要甜。——歐洲諺語
7、勞動本身就是一種享樂。——馬尼里烏斯
8、勞動的成果是所有果實中最甜美的。——佛夫那格
9、勞動果實是所有果實中最甜蜜的。——歐洲諺語
10、勞動好,生活才會幸福;水草好,牛羊才會肥壯。——塔吉克族諺語
11、勞動和人,人和勞動,這是所有真理的父母親。——蘇霍姆林斯基
12、勞動和享樂這兩個本質上截然不同的東西被一種自然的聯系結合在一起。——李維
13、勞動會給明天帶來歡樂,團結會給明天帶來勝利。——哈薩克族諺語
14、勞動的手能夠把石頭變成金子,不勞動的手能夠把金子變成石頭。——朝鮮諺語
15、勞動的崇高道德意義還在於,一個人能在勞動的物質成果中體現他的智慧、技藝、對事業的無私熱愛和把自己的經驗傳授給同志的志願。——蘇霍姆林斯基
H. 勞動創造了人民。——[德]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勞動創造了人民,這句話的意思,只有辛勤勞動,才能創造財富,讓人民吃飽飯!
I. 如何理解馬克思揭示的勞動是創造商品價值的唯一源泉
堅持「活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唯一源泉」,拓寬勞動范疇的內涵和外延,尊重知識,尊重勞動內.
人是創容造價值的主導因素,人類勞動始終處於中心,本源和至高無上的地位.
在內涵上,創造價值的勞動不僅包括體力勞動,更應包括腦力勞動,無論是雇傭工人的勞動,還是私營企業主經營管理起源付出的勞動,都應該是創造價值的源泉;在外延上,不僅包括從事物質生產的勞動,也應該包括從事第三產業的勞動.拓寬勞動內涵和外延的認識不僅有理論意義,更重要的是有重大的現實意義,目的在於強調「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從而實現「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與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