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誰發明了什麼至少10個
愛迪生發明電燈、華佗發明麻沸散、倫琴發現X射線、貝克勒耳發現自發放射性、瑞利發現氬、達倫發明航標燈自動調節器、勞倫斯發明迴旋加速器、格拉澤發明氣泡室、瓦特發明了蒸汽機、蔡倫發明了紙 、張衡發明了地動儀、貝爾發明了電話,等等。
一、愛迪生發明電燈
貝爾本人是一個聲學生理學家和聾啞人語的教師。在他之前,德國人菲利普·雷斯曾發明過一台電話機,但其傳聲效果極壞,實際上無法被使用。1876年3月10日貝爾與他的同事試驗了世界上第一台可用的電話機。
此外貝爾還發明了一台測量聽力的儀器,一台可用來發現人體內金屬的儀器以及其它一些發明創造。
貝爾擁有電話的發明專利,但是有人也指出,從義大利移民到美國的安東尼奧·梅烏奇(Antonio Meucci)才是電話的發明者。
2. 電源灶是真還是假
電源造勢真的這是新科技
3. 盧馭龍的電焰灶怎麼樣
盧馭龍電焰灶的宣傳圖
從理論上來說,電焰灶用的是低溫等離子技術原理,理論基礎專到家用,這個完全能站屬住腳的,畢竟我們學校有等離子這個專業,也有人做過類似的學術論文。而涉及到民用,需要解決一些問題,安全、實用性這些,既然產品拿到了3C和一些質檢並上市,說明解決了這些技術上的問題。但是用戶體驗上還需要加大優化,基於市場目前就盧馭龍電焰灶一家,產品的優化上可能就比較慢,這個產品的概念是很不錯的。
4. 煤爐是誰發明的
誰才是發明者?最早的燃氣灶大揭秘 最早的燃氣灶以煤氣為燃料也稱煤氣爐。最早研製煤氣爐具的是法國人菲利普.魯本,他於1799年9月21日獲得了用煤氣照明和取暖兩用裝置的專利權。第二年,魯本在巴黎的一家飯店裡,自己花錢裝置這種設備。由於魯本的裝置會散發出難聞的臭味,所以不受人歡迎,沒有得到推廣。盡管如此,他仍以極大的熱情繼續研究和改進這種裝置。 1804年,在拿破崙舉行加冕禮的那天,魯本在巴黎的一條街上被人殺害,煤氣爐具的研製工作中斷了。 世界上第一隻供廚房用炒菜的煤氣爐具是由英國北安普敦瓦斯公司的副經理詹姆斯.夏夫在1826年發明的。他將自己發明的煤氣灶裝在自己的廚房裡,用來烤肉做菜。這是一種立式爐灶,由吊在天花板上用來掛肉的鉤子和下面的圓圈形火口組成。沒有放鍋的爐台。 最早購買煤氣爐的是法國利明頓的巴士旅店。1834年,巴士旅店用煤氣灶給100人做晚飯,不但飯菜味道可口,而且沒有一點廢氣的臭味,是十分理想的爐灶。1836年夏天,在英國北安普敦開辦了一家35名工人的工廠,專門生產煤氣爐具。 1852年,象現在使用的將煤氣燃燒裝置與爐台合二為一的爐具開始出售。1915年,開始出現有恆溫器控制的煤氣爐具。 1855年,德國化學家本生發明了被稱為「本生燈」的氣體燃燒裝置,這是一種裝氧氣與可燃性氣體混合燃燒而產生高溫的裝置。在「本生燈」出現之後不到一年,英國的霍丁頓.安東.史密斯公司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具用氣體燃料的家用取暖裝置。後來,煤氣爐灶的逐漸普及及煤氣的源源供應,便形成了今天的煤氣爐灶。 燃氣灶的分類 所謂燃氣灶,是指以液化石油氣、人工煤氣、天然氣等氣體燃料進行直火加熱的廚房用具。燃氣灶又叫爐盤,其大眾化程度無人不知,但又很難見到一個通行的概念。一如柴禾灶、煤油爐、煤球爐等等。 按氣源講,燃氣灶主要分為液化氣灶、煤氣灶、天然氣灶。按灶眼講,分為單灶、雙灶和多眼灶。 現階段,我國最主流的燃氣灶是明火式燃氣灶,又叫大氣式灶。隨著技術革新和市場競爭的影響,大氣式灶又推出了直火、旋火等概念;從爐頭結構上講,又有同心爐頭、薩巴夫爐頭等概念。灶具競爭的主流是火力大小、節能與否。 近年來,紅外線灶具異軍突起,並且以節能、環保、火力強勁、不熏鍋等特點受到顧客的青睞。
5. 太陽灶是誰發明的大神們幫幫忙
近代太陽能利用歷史可以從1615年法國工程師所羅門·德·考克斯在世界上發明第一台太陽能驅動的發動機 算起。該發明是一台利用太陽能加熱空氣使其膨脹作功而抽水的機器。在1615年-1900年之間,世界上又研製 成多台太陽能動力裝置和一些其它太陽能裝置。這些動力裝置幾乎全部採用聚光方式採集陽光,發動機功率 不大,工質主要是水蒸汽,價格昂貴,實用價值不大,大部分為太陽能愛好者個人研究製造。20世紀的100年 間,太陽能科技發展歷史大體可分為七個階段,下面分別予以介紹。 1.1第一階段1900-1920 在這一階段,世界上太陽能研究的重點仍是太陽能動力裝置,但採用的聚光方式多樣化,且開始採用平 板集熱器和低沸點工質,裝置逐漸擴大,最大輸出功率達73.64kW,實用目的比較明確,造價仍然很高。建造 的典型裝置有:1901年,在美國加州建成一台太陽能抽水裝置,採用截頭圓錐聚光器,功率:7.36kW;1902 -1908年,在美國建造了五套雙循環太陽能發動機,採用平板集熱器和低沸點工質;1913年,在埃及開羅以南 建成一台由5個拋物槽鏡組成的太陽能水泵,每個長62.5m,寬4m,總採光面積達1250m2。 1.2第二階段(1920-1945) 在這20多年中,太陽能研究工作處於低潮,參加研究工作的人數和研究項目大為減少,其原因與礦物燃 料的大量開發利用和發生第二次世界大戰(1935-1945)有關,而太陽能又不能解決當時對能源的急需,因此 使太陽能研究工作逐漸受到冷落。 1.3第三階段(1945-1965)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20年中,一些有遠見的人士已經注意到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正在迅速減少, 呼籲人們重視這一問題,從而逐漸推動了太陽能研究工作的恢復和開展,並且成立太陽能學術組織,舉辦學 術交流和展覽會,再次興起太陽能研究熱潮。 在這一階段,太陽能研究工作取得一些重大進展,比較突出的有:1955年,以色列泰伯等在第一次國際太陽 熱科學會議上提出選擇性塗層的基礎理論,並研製成實用的黑鎳等選擇性塗層,為高效集熱器的發展創造了 條件;1954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研製成實用型硅太陽電池,為光伏發電大規模應用奠定了基礎。 此外,在這一階段里還有其它一些重要成果,比較突出的有: 1952年,法國國家研究中心在比利牛斯山東部建成一座功率為50kW的太陽爐。 1960年,在美國佛羅里達建成世界上第一套用平板集熱器供熱的氨-水吸收式空調系統,製冷能力為5冷噸。 1961年,一台帶有石英窗的斯特林發動機問世。 在這一階段里,加強了太陽能基礎理論和基礎材料的研究,取得了如太陽選擇性塗層和硅太陽電池等技術上 的重大突破。平板集熱器有了很大的發展,技術上逐漸成熟。太陽能吸收式空調的研究取得進展,建成 一批實驗性太陽房。對難度較大的斯特林發動機和塔式太陽能熱發電技術進行了初步研究。 1.4第四階段門(1965-1973) 這一階段,太陽能的研究工作停滯不前,主要原因是太陽能利用技術處於成長階段,尚不成熟,並且投資 大,效果不理想,難以與常規能源競爭,因而得不到公眾、企業和政府的重視和支持。 1.5第五階段(1973-1980) 自從石油在世界能源結構中擔當主角之後,石油就成了左右經濟和決定一個國家生死存亡、發展和衰退 的關鍵因素,1973年10月爆發中東戰爭,石油輸出國組織採取石油減產、提價等辦法,支持中東人民的斗 爭,維護本國的利益。其結果是使那些依靠從中東地區大量進口廉價石油的國家,在經濟上遭到沉重打擊。 於是,西方一些人驚呼:世界發生了「能源危機」(有的稱「石油危機」)。這次「危機」在客觀上使人們 認識到:現有的能源結構必須徹底改變,應加速向未來能源結構過渡。從而使許多國家,尤其是工業發達國 家,重新加強了對太陽能及其它可再生能源技術發展的支持,在世界上再次興起了開發利用太陽能熱潮。 1973年,美國制定了政府級陽光發電計劃,太陽能研究經費大幅度增長,並且成立太陽能開發銀行,促進太 陽能產品的商業化。日本在1974年公布了政府制定的「陽光計劃」,其中太陽能的研究開發項目有:太陽房 、工業太陽能系統、太陽熱發電、太陽電他生產系統、分散型和大型光伏發電系統等。為實施這一計劃,日 本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 70年代初世界上出現的開發利用太陽能熱潮,對我國也產生了巨大影響。一些有遠見的科技人員,紛紛投身 太陽能事業,積極向政府有關部門提建議,出書辦刊,介紹國際上太陽能利用動態;在農村推廣應用太陽灶 ,在城市研製開發太陽熱水器,空間用的太陽電池開始在地面應用……。1975年,在河南安陽召開「全國 第一次太陽能利用工作經驗交流大會」,進一步推動了我國太陽能事業的發展。這次會議之後,太陽能研究 和推廣工作納入了我國政府計劃,獲得了專項經費和物資支持。一些大學和科研院所,紛紛設立太陽能課題 組和研究室,有的地方開始籌建太陽能研究所。當時,我國也興起了開發利用太陽能的熱潮。 這一時期,太陽能開發利用工作處於前所未有的大發展時期,具有以下特點: (1)各國加強了太陽能研究工作的計劃性,不少國家制定了近期和遠期陽光計劃。開發利用太陽能成為 政府行為,支持力度大大加強。國際間的合作十分活躍,一些第三世界國家開始積極參與太陽能開發利用工 作。 (2)研究領域不斷擴大,研究工作日益深入,取得一批較大成果,如CPC、真空集熱管、非晶硅太陽電池、 光解水制氫、太陽能熱發電等。 (3)各國制定的太陽能發展計劃,普遍存在要求過高、過急問題,對實施過程中的困難估計不足,希望在 較短的時間內取代礦物能源,實現大規模利用太陽能。例如,美國曾計劃在1985年建造一座小型太陽能示範 衛星電站,1995年建成一座500萬kW空間太陽能電站。事實上,這一計劃後來進行了調整,至今空間太陽 能電站還未升空。 (4)太陽熱水器、太陽電他等產品開始實現商業化,太陽能產業初步建立,但規模較小,經濟效益尚不理想 1.6第六階段(1980-1992) 70年代興起的開發利用太陽能熱潮,進入80年代後不久開始落潮,逐漸進入低谷。世界上許多國家相 繼大幅度削減太陽能研究經費,其中美國最為突出。 導致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世界石油價格大幅度回落,而太陽能產品價格居高不下,缺乏競爭力;太陽 能技術沒有重大突破,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目標沒有實現,以致動搖了一些人開發利用太陽能的信心;核 電發展較快,對太陽能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抑製作用。 受80年代國際上太陽能低落的影響,我國太陽能研究工作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有人甚至提出:太陽 能利用投資大、效果差、貯能難、佔地廣,認為太陽能是未來能源,主張外國研究成功後我國引進技術。雖 然,持這種觀點的人是少數,但十分有害,對我國太陽能事業的發展造成不良影響。 這一階段,雖然太陽能開發研究經費大幅度削減,但研究工作並未中斷,有的項目還進展較大,而且促使 人們認真地去審視以往的計劃和制定的目標,調整研究工作重點,爭取以較少的投入取得較大的成果。 1.7第七階段(1992-至今) 由於大量燃燒礦物能源,造成了全球性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威脅。在這樣 背景下,1992年聯合國在巴西召開「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會議通過了《里約熱內盧環境與發展宣言》, 《2I世紀議程》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把環境與發展納入統一的框架,確立了 可持續發展的模式。這次會議之後,世界各國加強了清潔能源技術的開發,將利用太陽能與環境保護結合在 一起,使太陽能利用工作走出低谷,逐漸得到加強。 世界環發大會之後,我國政府對環境與發展十分重視,提出10條對策和措施,明確要「因地制宜地開發 和推廣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潮汐能、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進一步明確 了太陽能重點發展項目。1995年國家計委、國家科委和國家經貿委制定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綱要》 (1996-2010),明確提出我國在1996-201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目標、任務以及相應的對策和措施 。這些文件的制定和實施,對進一步推動我國太陽能事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96年,聯合國在辛巴威召開「世界太陽能高峰會議」,會後發表了《哈拉雷太陽能與持續發展宣言 )},會上討論了《世界太陽能10年行動計劃》(1996-2005),《國際太陽能公約》,《世界太陽能戰略 規劃》等重要文件。這次會議進一步表明了聯合國和世界各國對開發太陽能的堅定決心,要求全球共同行動 ,廣泛利用太陽能。 1992年以後,世界太陽能利用又進入一個發展期,其特點是:太陽能利用與世界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 緊密結合,全球共同行動,為實現世界太陽能發展戰略而努力;太陽能發展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措施得力 ,有利於克服以往忽冷忽熱、過熱過急的弊端,保證太陽能事業的長期發展;在加大太陽能研究開發力度的 同時,注意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發展太陽能產業,加速商業化進程,擴大太陽能利用領域和規模,經濟 效益逐漸提高;國際太陽能領域的合作空前活躍,規模擴大,效果明顯。 通過以上回顧可知,在本世紀100年間太陽能發展道路並不平坦,一般每次高潮期後都會出現低潮期, 處於低潮的時間大約有45年。太陽能利用的發展歷程與煤、石油、核能完全不同,人們對其認識差別大,反復 多,發展時間長。這一方面說明太陽能開發難度大,短時間內很難實現大規模利用;另一方面也說明太陽能利 用還受礦物能源供應,政治和戰爭等因素的影響,發展道路比較曲折。盡管如此,從總體來看,20世紀取得的 太陽能科技進步仍比以往任何一個世紀都大。 2太陽能科技進步 太陽能利用涉及的技術問題很多,但根據太陽能的特點,具有共性的技術主要有四項,即太陽能採集、太 陽能轉換、太陽能貯存和太陽能傳輸,將這些技術與其它相關技術結合在一起,便能進行太陽能的實際利用。 2.1太陽能採集 太陽輻射的能流密度低,在利用太陽能時為了獲得足夠的能量,或者為了提高溫度,必須採用一定的技 術和裝置(集熱器),對太陽能進行採集。集熱器按是否聚光,可以劃分為聚光集熱器和非聚光集熱器兩大類。 非聚光集熱器(平板集熱器,真空管集熱器)能夠利用太陽輻射中的直射輻射和散射輻射,集熱溫度較低;聚 光集熱器能將陽光會聚在面積較小的吸熱面上,可獲得較高溫度,但只能利用直射輻射,且需要跟蹤太陽。 2.1.1平板集熱器 歷史上早期出現的太陽能裝置,主要為太陽能動力裝置,大部分採用聚光集熱器,只有少數採用平板集 熱器。平板集熱器是在17世紀後期發明的,但直至1960年以後才真正進行深入研究和規模化應用。在太陽 能低溫利用領域,平板集熱器的技術經濟性能遠比聚光集熱器好。為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或者為了滿足特 定的使用要求,開發研製了許多種平板集熱器: 按工質劃分有空氣集熱器和液體集熱器,目前大量使用的是液體集熱器; 按吸熱板芯材料劃分有鋼板鐵管、全銅、全鋁、銅鋁復合、不銹鋼、塑料及其它非金屬集熱器等; 按結構劃分有管板式、扁盒式、管翅式、熱管翅片式、蛇形管式集熱器,還有帶平面反射鏡集熱器和逆平 板集熱器等; 按蓋板劃分有單層或多層玻璃、玻璃鋼或高分子透明材料、透明隔熱材料集熱器等。 目前,國內外使用比較普遍的是全銅集熱器和銅鋁復合集熱器。銅翅和銅管的結合,國外一般採用高頻 焊,國內以往採用介質焊,199S年我國也開發成功全銅高頻焊集熱器。1937年從加拿大引進銅鋁復合生產 線,通過消化吸收,現在國內已建成十幾條銅鋁復合生產線。 為了減少集熱器的熱損失,可以採用中空玻璃、聚碳酸酯陽光板以及透明蜂窩等作為蓋板材料,但這些 材料價格較高,一時難以推廣應用。 2.1.2真空管集熱器 為了減少平板集熱器的熱損,提高集熱溫度,國際上70年代研製成功真空集熱管,其吸熱體被封閉在高 真空的玻璃真空管內,大大提高了熱性能。將若干支真空集熱管組裝在一起,即構成真空管集熱器,為了增 加太陽光的採集量,有的在真空集熱管的背部還加裝了反光板。 真空集熱管大體可分為全玻璃真空集熱管,玻璃七型管真空集熱管,玻璃。金屬熱管真空集熱管,直通 式真空集熱管和貯熱式真空集熱管。最近,我國還研製成全玻璃熱管真空集熱管和新型全玻璃直通式真空集 熱管。 我國自1978年從美國引進全玻璃真空集熱管的樣管以來,經20多年的努力,我國已經建立了擁有自主 知識產權的現代化全玻璃真空集熱管的產業,用於生產集熱管的磁控濺射鍍膜機在百台以上,產品質量達世 界先進水平,產量雄居世界首位。 我國自80年代中期開始研製熱管真空集熱管,經過十幾年的努力,攻克了熱壓封等許多技術難關,建立 了擁有全部知識產權的熱管真空管生產基地,產品質量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生產能力居世界首位。 目前,直通式真空集熱管生產線正在加緊進行建設,產品即將投放市場。 2。1.3聚光集熱器 聚光集熱器主要由聚光器、吸收器和跟蹤系統三大部分組成。按照聚光原理區分,聚光集熱器基本可分 為反射聚光和折射聚光兩大類,每一類中按照聚光器的不同又可分為若干種。為了滿足太陽能利用的要求, 簡化跟蹤機構,提高可靠性,降低成本,在本世紀研製開發的聚光集熱器品種很多,但推廣應用的數量遠比平 板集熱器少,商業化程度也低。 在反射式聚光集熱器中應用較多的是旋轉拋物面鏡聚光集熱器(點聚焦)和槽形拋物面鏡聚光集熱器 (線聚焦)。前者可以獲得高溫,但要進行二維跟蹤;後者可以獲得中溫,只要進行一維跟蹤。這兩種聚光集熱 器在本世紀初就有應用,幾十年來進行了許多改進,如提高反射面加工精度,研製高反射材料,開發高可靠性 跟蹤機構等,現在這兩種拋物面鏡聚光集熱器完全能滿足各種中、高溫太陽能利用的要求,但由於造價高,限 制了它們的廣泛應用。 70年代,國際上出現一種「復合拋物面鏡聚光集熱器」(CPC),它由二片槽形拋物面反射鏡組成,不需要 跟蹤太陽,最多隻需要隨季節作稍許調整,便可聚光,獲得較高的溫度。其聚光比一般在10以下,當聚光比在 3以下時可以固定安裝,不作調整。當時,不少人對CPC評價很高,甚至認為是太陽能熱利用技術的一次重 大突破,預言將得到廣泛應用。但幾十年過去了,CPC仍只是在少數示範工程中得到應用,並沒有象平板集 熱器和真空管集熱器那樣大量使用。我國不少單位在七八十年代曾對CPC進行過研製,也有少量應用,但現 在基本都已停用。 其它反射式聚光器還有圓錐反射鏡、球面反射鏡、條形反射鏡、斗式槽形反射鏡、平面。拋物面鏡聚光器 等。此外,還有一種應用在塔式太陽能發電站的聚光鏡--定日鏡。定日鏡由許多平面反射鏡或曲面反射鏡 組成,在計算機控制下這些反射鏡將陽光都反射至同一吸收器上,吸收器可以達到很高的溫度,獲得很大的 能量。 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可以製成折射式聚光器,歷史上曾有人在法國巴黎用二塊透鏡聚集陽光進行熔化金 屬的表演。有人利用一組透鏡並輔以平面鏡組裝成太陽能高溫爐。顯然,玻璃透鏡比較重,製造工藝復雜,造 價高,很難做得很大。所以,折射式聚光器長期沒有什麼發展。70年代,國際上有人研製大型菲涅耳透鏡,試 圖用於製作太陽能聚光集熱器。菲涅耳透鏡是平面化的聚光鏡,重量輕,價格比較低,也有點聚焦和線聚焦之 分,一般由有機玻璃或其它透明塑料製成,也有用玻璃製作的,主要用於聚光太陽電池發電系統。 我國從70年代直至90年代,對用於太陽能裝置的菲涅耳透鏡開展了研製。有人採用模壓方法加工大面 積的柔性透明塑料菲涅耳透鏡,也有人採用組合成型刀具加工直徑1.5m的點聚焦菲涅耳透鏡,結果都不大 理想。近來,有人採用模壓方法加工線性玻璃菲涅耳透鏡,但精度不夠,尚需提高。 還有兩種利用全反射原理設計的新型太陽能聚光器,雖然尚未獲得實際應用,但具有一定啟發性。一種 是光導纖維聚光器,它由光導纖維透鏡和與之相連的光導纖維組成,陽光通過光纖透鏡聚焦後由光纖傳至使 用處。另一種是熒光聚光器,它實際上是一種添加熒光色素的透明板(一般為有機玻璃),可吸收太陽光中與 熒光吸收帶波長一致的部分,然後以比吸收帶波長更長的發射帶波長放出熒光。放出的熒光由於板和周圍介 質的差異,而在板內以全反射的方式導向平板的邊緣面,其聚光比取決於平板面積和邊緣面積之比,很容易 達到10一100,這種平板對不同方向的入射光都能吸收,也能吸收散射光,不需要跟蹤太陽。 2.2太陽能轉換 太陽能是一種輻射能,具有即時性,必須即時轉換成其它形式能量才能利用和貯存。將太陽能轉換成不 同形式的能量需要不同的能量轉換器,集熱器通過吸收面可以將太陽能轉換成熱能,利用光伏效應太陽電池 可以將太陽能轉換成電能,通過光合作用植物可以將太陽能轉換成生物質能,等等。原則上,太陽能可以直接 或間接轉換成任何形式的能量,但轉換次數越多,最終太陽能轉換的效率便越低。 2.2.1太陽能-熱能轉換 黑色吸收面吸收太陽輻射,可以將太陽能轉換成熱能,其吸收性能好,但輻射熱損失大,所以黑色吸收面 不是理想的太陽能吸收面。 選擇性吸收面具有高的太陽吸收比和低的發射比,吸收太陽輻射的性能好,且輻射熱損失小,是比較理 想的太陽能吸收面。這種吸收面由選擇性吸收材料製成,簡稱為選擇性塗層。它是在本世紀40年代提出的, 1955年達到實用要求,70年代以後研製成許多新型選擇性塗層並進行批量生產和推廣應用,目前已研製成 上百種選擇性塗層。 我國自70年代開始研製選擇性塗層,取得了許多成果,並在太陽集熱器上廣泛使用,效果十分顯著。
記得採納啊
6. 煤氣火爐是誰發明的
最早研製煤氣爐具的是法國人菲利普·魯本,他於1799年9月21日獲得了用煤氣照明和取暖兩用裝置的專利權。第二年,魯本在巴黎的一家飯店裡,自己花錢裝置這種設備。由於魯本的裝置會散發出難聞的臭味,所以不受人歡迎,沒有得到推廣。盡管如此,他仍以極大的熱情繼續研究和改進這種裝置。
1804年,在拿破崙舉行加冕禮的那天,魯本在巴黎的一條街上被人殺害,煤氣爐具的研製工作中斷了。
世界上第一隻供廚房用炒菜的煤氣爐具是由英國北安普敦瓦斯公司的副經理詹姆斯·夏夫在1826年發明的。他將自己發明的煤氣灶裝在自己的廚房裡,用來烤肉做菜。這是一種立式爐灶,由吊在天花板上用來掛肉的鉤子和下面的圓圈形火口組成。沒有放鍋的爐台。
最早購買煤氣爐的是法國利明頓的巴士旅店。1834年,巴士旅店用煤氣灶給100人做晚飯,不但飯菜味道可口,而且沒有一點廢氣的臭味,是十分理想的爐灶。1836年夏天,在英國北安普敦開辦了一家35名工人的工廠,專門生產煤氣爐具。
1852年,象現在使用的將煤氣燃燒裝置與爐台合二為一的爐具開始出售。1915年,開始出現有恆溫器控制的煤氣爐具。
1855年,德國化學家本生發明了被稱為「本生燈」的氣體燃燒裝置,這是一種裝氧氣與可燃性氣體混合燃燒而產生高溫的裝置。在「本生燈」出現之後不到一年,英國的霍丁頓·安東·史密斯公司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具用氣體燃料的家用取暖裝置。後來,煤氣爐灶的逐漸普及及煤氣的源源供應,便形成了今天的煤氣爐灶。 求采
7. 電磁爐是誰發明的,詳細的原理是什麼
第一台家用電磁爐1957年誕生於德國
其工作原理:
電磁爐作為廚具市場的一種新型灶具。它打破了傳統的明火烹調方式採用磁場感應電流(又稱為渦流)的加熱原理,電磁爐是通過電子線路板組成部分產生交變磁場、當用含鐵質鍋具底部放置爐面時,鍋具即切割交變磁力線而在鍋具底部金屬部分產生交變的電流(即渦流),渦流使鍋具鐵分子高速無規則運動,分子互相碰撞、摩擦而產生熱能(故:電磁爐煮食的熱源來自於鍋具底部而不是電磁爐本身發熱傳導給鍋具,所以熱效率要比所有炊具的效率均高出近1倍)使器具本身自行高速發熱,用來加熱和烹飪食物,從而達到煮食的目的。具有升溫快、熱效率高、無明火、無煙塵、無有害氣體、對周圍環境不產生熱輻射、體積小巧、安全性好和外觀美觀等優點,能完成家庭的絕大多數烹飪任務。因此,在電磁爐較普及的一些國家裡,人們譽之為「烹飪之神」和「綠色爐具」。
[工作過程]由於電磁爐是由鍋底直接感應磁場產生渦流來產生熱量的,因此應該選擇對磁敏感的鐵來作為炊具,由於鐵對磁場的吸收充分、屏蔽效果也非常好,這樣減少了很多的磁輻射,所以鐵鍋比其他任何材質的炊具也都更加安全。此外,鐵是對人體健康有益的物質,也是人體長期需要攝取的必要元素。
工作過程
當一個迴路線圈通予電流時,其效果相當於磁鐵棒。因此線圈面有磁場N-S極的產生,亦即有磁通量穿越。若所使用的電源為交流電,線圈的磁極和穿越迴路面的磁通量都會產生變化。
當有一導磁性金屬面放置於迴路線圈上方時,此時金屬面就會感應電流(即渦流),渦流使鍋具鐵分子高速無規則運動,分子互相碰撞、摩擦而產生熱能
感應的電流越大則所產生的熱量就越高,煮熟食物所需的時間就越短。要使感應電流越大,則穿越金屬面的磁通變化量也就要越大,當然磁場強度也就要越強。這樣一來,原先通予交流電的線圈就需要越多匝數纏繞在一起。 因為使用高強度的磁場感應,所以爐面沒有電流產生,因此在烹煮食物時爐面不會產生高溫,是一種相對安全的烹煮器具。
8. 柴油爐灶原理
柴油爐灶的使用原理是用加壓的方式將柴油往上壓,然後將壓出的柴油用風機吹成專霧狀燃燒,是專用的爐具,安屬全性較低,所以在我國的普及率比較低。
在我國比較普遍的是煤氣灶,煤氣灶的原理如下:
煤氣灶是通過向設在灶體及上蓋之間的間隙供應自然空氣的方法,來補充燃燒時的空氣的不足,進而促進燃燒,減少一氧化碳及氮氧化物生成的爐灶。安全性與柴油灶相比更高。
9. 煤氣灶是什麼時候發明的是誰發明的
最早的燃氣灶以煤氣為燃料也稱煤氣爐。最早研製煤氣爐具的是法國人菲利普·魯本,他於1799年9月21日獲得了用煤氣照明和取暖裝置的專利權。第二年,魯本在巴黎的一家飯店裡,自己花錢裝置這種設備。由於魯本的裝置會散發出難聞的臭味,所以不受人歡迎,沒有得到推廣。盡管如此,他仍以極大的熱情繼續研究和改進這種裝置。1804年,在拿破崙舉行加冕禮的那天,魯本在巴黎的一條街上被人殺害,煤氣爐具的研製工作中斷了。
上第一隻供廚房用炒菜的煤氣爐具是由英國北安普敦瓦斯公司的副經理詹姆斯·夏夫在1826年發明的。他將自己發明的煤氣灶裝在自己的廚房裡,用來烤肉做菜。這是一種立式爐灶,由吊在天花板上用來掛肉的鉤子和下面的圓圈形火口組成。沒有放鍋的爐台。
最早購買煤氣爐的是法國利明頓的巴士旅店。1834年,巴士旅店用煤氣灶給100人做晚飯,不但飯菜味道可口,而且沒有一點廢氣的臭味,是十分理想的爐灶。1836年夏天,在英國北安普敦開辦了一家35名工人的工廠,專門生產煤氣爐具。
1852年,象現在使用的將煤氣燃燒裝置與爐台合二為一的爐具開始出售。1915年,開始出現有恆溫器控制的煤氣爐具。
1855年,德國化學家本生發明了被稱為「本生燈」的氣體燃燒裝置,這是一種裝氧氣與可燃性氣體混合燃燒而產生高溫的裝置。在「本生燈」出現之後不到一年,英國的霍丁頓·安東·史密斯公司發明了上第一具用氣體燃料的家用取暖裝置。後來,煤氣爐灶的逐漸普及及煤氣的源源供應,便形成了今天的煤氣爐灶。
燃氣灶的分類
所謂燃氣灶,是指以液化石油氣、人工煤氣、等氣體燃料進行直火加熱的廚房用具。燃氣灶又叫爐盤,其大眾化程度無人不知,但又很難見到一個通行的概念。一如柴禾灶、煤油爐、煤球爐等等。
按氣源講,燃氣灶主要分為液化氣灶、煤氣灶、灶。按灶眼講,分為單灶、雙灶和多眼灶。
現階段,我國最主流的燃氣灶是明火式燃氣灶,又叫大氣式灶。隨著技術革新和市場競爭的影響,大氣式灶又推出了直火、旋火等概念;從爐頭結構上講,又有同心爐頭、薩巴夫爐頭等概念。灶具競爭的主流是火力大小、節能與否。
近年來,紅外線灶具異軍突起,並且以節能、環保、火力強勁、不熏鍋等特點受到顧客的青睞。
回火的原因是什麼,如何進行處理?
1、火孔內有污物,清除污物;火蓋沒放到位,重新放好;
2、壓力輸出低,調節減壓閥燃氣壓力;
3、膠管受擠壓,消除擠壓現象;
4、風門調得太大,將風門調到正常燃燒狀態;
離焰的原因是什麼,如何進行處理?
1、一次空氣太多或風門調節不良,可通過調節風門來實現;
2、灶具適用氣源與用戶家的氣源不符、更換灶具或更改氣源;
3、部份火蓋孔堵塞,輸通火蓋孔;
4、氣源的壓力過大或減壓閥不良。
紅火的現象是什麼樣的?
火焰外焰為紅色的現象,嚴重時會熏黑鍋底。
紅火的原因是什麼,如何進行處理?
1、一次空氣進氣量不足或風門調節不當,可通過調節風門來實現;
2、噴嘴、氣管、火蓋有異物,清理噴嘴、氣管、火蓋中的異物;
3、灶具適用氣源與實際使用氣源不符,更換灶具或更改氣源;
灶具有點火針放電正常,點不著火的原因?
1、氣源總閥沒打開;
2、點火針放電處的火孔堵塞;
3、噴嘴堵塞;
4、如液化氣的,可能是減壓閥壞;
5、點火針偏位
挑選燃氣灶「五步走」
首先,要清楚自己家裡所使用的氣種,是、人工煤氣還是液化石油氣。選購時,應注意包裝箱上的明示,也可以通過它的型號來辨別。例如型號為JZ12T2-A的燃氣灶,J代表家用,Z代表灶,2代表兩眼灶,T代表,如果字母是R則代表人工煤氣,如果是Y代表液化石油氣。
第二,要了解是否帶熄火保護裝置,帶熄火保護裝置的灶具安全性較高,當火焰被風或水熄滅時,可以自動切斷煤氣。
第三,看灶具表面面板,以不銹鋼面板最好。面板應該有一定厚度,有些灶具鋼板厚度較薄,容易變形。一些以鑄鐵、鋼板等材料製作的產品表面噴漆應均勻平整,無起泡或脫落現象。
第四,燃氣灶的開關旋鈕、噴嘴及點火裝置的安裝位置必須准確無誤,通氣點火時,應保障每次點火都可使燃氣點燃起火,點火後4秒內火焰應燃遍全部火孔,利用電子點火器進行點火時,人體在接觸灶體的各金屬部件時,無觸電感覺。如果灶具在調試後,仍然有脫火即火焰從燃燒器火孔全部或部分離開的現象、回火即火焰在燃燒器內部燃燒的現象和火焰發黃的現象,說明灶具有質量問題。
第五,看風門調節。進行點火試驗時,還應順便檢查一下燃氣灶的調風門是否調節方便,鍋支架的安裝是否適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