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李劫夫創造作品

李劫夫創造作品

發布時間:2021-06-26 19:29:57

A. 李劫夫的個人作品

其音樂創作主要領域在歌曲方面,作品大都具濃郁的民族風格和通俗、質朴、自然、生動的藝術特色、主要作品有《歌唱二小放牛郎》、《忘不了》、《哈瓦那的孩子》、《我們走在大路上》、《蝶戀花--答李淑一》、《沁園春·雪》等;《我們走在大路上》作於1962年,表現了熱情洋溢,豪邁樂觀的時代精神,被廣泛傳唱。

B. 劫夫的個人作品

其音樂創作主要領域在歌曲方面,作品大都具濃郁的民族風格和通俗、質朴、自然、生動的藝術特色、主要作品有《歌唱二小放牛郎》、《忘不了》、《哈瓦那的孩子》、《我們走在大路上》、《蝶戀花--答李淑一》、《沁園春·雪》等;《我們走在大路上》作於1962年,表現了熱情洋溢,豪邁樂觀的時代精神,被廣泛傳唱。

C. 李劫夫為毛主席詩詞譜曲有哪些

劫夫為詩詞譜寫歌曲《七絕·為女民兵題照》《蝶戀花答·李淑一》《沁園春·雪》《卜運算元·詠梅》《憶秦娥·婁山關》《採桑子·重陽》《送瘟神》等。

D. 誰給介紹一下李劫夫的一生

生平簡介:

李劫夫(1913—1976),中國作曲家。原名李雲龍,曾用名李捷夫。1913年11月17日生於吉林省家安縣,1976年12月17日病逝於沈陽。早年在家鄉就讀小學、中學。九一八事變後,在青島、南京等地從事抗日救亡活動。1937年赴延安,先後在延安人民劇社、西北戰地服務團工作。1943年調往晉察冀邊區任宣傳幹事及沖鋒劇社副社長。抗日戰爭勝利後,先後任熱河軍區勝利劇社副社長、冀東軍區文工團團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九縱隊文工團團長和東北魯迅藝術學院音樂工作團副團長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東北音樂專科學校校長,沈陽音樂學院院長,並兼任遼寧省文聯副主席、中國音樂家協會遼寧分會主席。

李劫夫有廣泛的文藝才能,對美術、文學、戲劇都有較高的造詣,其突出的藝術成就表現在歌曲創作方面。他對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及人民群眾的音樂審美習慣有深刻的了解。他的作品大都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通俗、質朴、自然、生動的藝術特色。他以民間分節歌形式寫作的許多敘事歌曲,如《歌唱二小放牛郎》、《王禾小唱》和《忘不了》等,生動地反映了抗日戰爭時期人民群眾的斗爭生活和英雄事跡,曲調親切動聽、結構簡練嚴謹,曾流行於華北各抗日民主根據地。他運用北方說唱音樂、戲曲音樂的藝術手法於歌曲創作之中,擴大了歌曲體裁的表現容量。在《八月十五》、《常家莊的故事》、《勝利花開遍地紅》等歌曲和歌劇《星星之火》等作品中,表現出他對歌詞的處理、對音樂語言的推陳出新所具有的獨到功力。歌曲《我們走在大路上》熱情洋溢、豪邁樂觀,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他為毛澤東詩詞譜寫的歌曲,如《蝶戀花·答李淑一》、《沁園春·雪》、《七律二首·送瘟神》和《浪淘沙.北戴河》等,成功地體現了時代性與民族性的結合,或氣勢雄偉,或委婉細膩,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1964年由春風文藝出版社編輯出版了《劫夫歌曲選》,其中收入了他在各個歷史時期的主要歌曲作品205首。

E. 求李劫夫作曲的毛主席詩詞歌曲的下載地址,或發我郵箱[email protected],謝謝

不要找了全國都沒有。

F. 著名音樂家李劫夫的生平

李劫夫本名李雲龍,1913年生於吉林省農安縣,讀了幾年縣立師范。繪畫與音樂,原本都不過是他的熱愛,卻並非科班所造。1935年因參加過抗日活動被迫逃亡到青島時,開始了以繪畫與音樂為手段的謀生生涯,「劫夫」一名,則自此起。

1937年5月,24歲之際,他到了延安,參加了八路軍西北戰地文藝服務團。

1938年9月,加入中共。同年,由丁玲主編的《戰地歌聲》一書,由武漢生活書店出版,書中收錄了29首歌,其中13首,為劫夫所作。

到「文革」前,劫夫擔任了沈陽音樂學院院長。

1966年3月,河北邢台大地震,劫夫奉命前往參加救災活動。其時,遇到了周恩來總理。周總理對劫夫說:「劫夫,我最佩服你的'大路上'(《我們走在大路上》),你的四段詞我都會唱。」說罷,周總理還真唱了幾句。

受此鼓舞,劫夫在災區創作了後來風行一時的《爹親娘親不如毛主席親》。

無疑,共產黨員李劫夫的音樂創作,非常政治化,而且可以說,基本就是為政治服務。

如何看待劫夫寫的那些歌,自然可以仁者智者,各持己見。

但是,劫夫的確是誠心誠意地以藝術的規律去為政治服務,以音樂的美感來傳導時代的旋律,而並不是生硬地將政治塞進歌曲。所以,他創作的歌曲,甚至連那些《語錄歌》,都能讓人傳唱,流行多年。

這是一個已經時間長期打磨了的事實。

劫夫一生中,擔任的最後一個官職,是沈陽音樂學院革命委員會主任(1968年8月)。

他的蓋棺政治結論,遼寧省委在1979年11月對他下達的決定,則是:「犯有嚴重政治錯誤。」而他最後擬創作的一首歌、並親筆寫下了的歌題,竟是《緊跟林主席向前進》!

上述這三件事,從劫夫一生的經歷中看,其實都不是他要追求的東西。對當官,他的確歷來無什麼興趣;對政治,他也從來沒有過真正的認識;他想做的,只是專心於音樂創作。頂多,只想用音樂,來為黨的事業服務。

然而,鬼使神差,陰差陽錯,劫夫卻偏偏被那政治黑洞給吸了進去,且英華之年,便斷了他的創作,也斷了他的生命。

打倒「四人幫」後兩個月的一天,即1976年12月17日,李劫夫因心臟病發作,猝逝於「學習班」中,終年63歲。

G. 劫夫還寫過什麼歌

我們走在大路上

李劫夫(1913~1976)
中國作曲家,音樂教育家。1913年11月17日生於吉林農安,1976年12月17日卒於沈陽。抗日戰爭期間曾在延安晉察冀邊區參加音樂活動,作有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等,解放戰爭時期在解放軍中任文工團團長,作有歌曲《堅決打他不留情》等。1948年任東北魯迅藝術學院音樂部副部長。1953年任東北音樂專科學校校長,後任沈陽音樂學院院長。被選為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和音協遼寧分會主席 。作品有《我們走在大路上》,為毛澤東詩詞譜曲《蝶戀花·答李淑一》、《七絕·為女民兵題照》等和大量毛主席語錄歌。他還創作了歌劇《星星之火》和幾部小歌劇 。1964年出版《劫夫歌曲選》。
劫夫,應該被記住的名字
對於現下的年輕人來說,劫夫的名字應該是完全陌生的。如果提起他的歌曲,能夠記住的大概也只有四十歲以上的人們。《我們走在大路上》、《革命人永遠是年輕》、《歌唱二小放牛郎》……
我是熟悉劫夫的歌曲的,因為我從那個年代走過來。那年月,除了八個樣板戲,能唱的歌兒就是革命歌曲。在這些革命歌曲中,劫夫的毛主席語錄和毛主席詩詞歌兒,佔了相當大的比例。不僅風靡一時,而且確實寫得好。我很佩服劫夫,緣於他能給毛主席語錄那種無韻律、無字句規則的散文、散句譜曲,而且曲子好聽,唱起來琅琅上口。這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牛得要命。我總想像劫夫是怎樣的一個人,對此人充滿了好奇,但因孤陋寡聞,始終沒有發現相關的資料。
前些日子買到沈陽師大霍長和先生的《紅色音樂家——劫夫》,才得識廬山面目。之所以漏掉一個「真」字,蓋因我讀書一向存疑處多,在沒有其他相關資料文本可以互讀的情況下,我只能說此書可以得識劫夫的廬山面目,但不敢肯定其是否「真」。
忙裡偷閑,三天讀完。作者是在經過對劫夫家人、生前友好及有關人士大量采訪的基礎上,參閱相關史料,依照個人的價值判斷,完成了這本傳記的寫作。所以,此書呈現出來的劫夫一生,在本書中較為立體、豐滿,可讀性也很強。
從此書可以看出,作者是個比較認真的人(比較認真一說,基於書中數處明顯的錯誤,否則,我就說他很認真了),也是一個實在人。實在之處在於: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以不知而臆測。因此,我雖對書中數處存疑,但基本判斷是此書可算劫夫之「信史」(旁證是傳主的家屬和親朋故舊認可此書,而且出版社是國內比較權威的「人民」)。雖然此書的格局有些嫌小,但仍可以算作是一本比較客觀、理性的傳記,並沒有因為作者對傳主的熱愛就刻意拔高。
我讀此書,目的性很強:了解劫夫。這一點在掩卷之後基本做到了。除了生平事跡之外,我的興趣點還有兩個:一是劫夫的創作理念,二是劫夫的創作原則。還好,都弄清楚了。下面就這兩個問題抄一點書。
1、劫夫的創作理念。P248引用春風文藝出版社1964年版《劫夫歌曲選》劫夫本人所作的前言,「我寫的歌曲,幾乎絕大部分都是為配合黨的方針、政策和種種政治運動的。我覺得一個革命文藝工作者具有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是十分必要的。……假如不是配合全黨的各項政治活動,便不能產生我的這些歌曲,因為黨的各項政治活動集中地表現了當代我國人民群眾生活和斗爭的重大事件,千百萬群眾意氣風發、鬥志昂揚地跟著黨創造了史無前例的奇跡。假如我的歌曲不去表現他們,不能對他們壯麗的事業起一點作用,那還有什麼意義呢?」作者在考察了劫夫各個時期的代表作品後,認為此說不準確,提出這樣的提法,即劫夫的創作理念是「致力於表現人民的斗爭生活」。我以為,安波同年在《人民日報》對劫夫的評價「他是群眾的知音,群眾是他的知音」,相對准確一些。一言以蔽之,人民性應該是劫夫的的創作理念。
2、劫夫的創作方法:從本書描述可以看出,劫夫作曲的素材基本上源於民間,應該說,民間音樂、抗戰救亡歌曲和蘇聯歌曲對劫夫的創作有很大影響。但劫夫作曲並非簡單地套用這些豐富的素材,而是化用,一「化」便生出屬於他自己的風格來。論者魯煌曰:他有「……非凡的處理歌詞的才能。無論多麼拗口、參差不齊或冗長的歌詞,在他筆下都能處理得流暢通順,易於上口。」(P214)書中還通過劫夫學生的日記,轉述了劫夫對自己創作的闡述:「形式固然重要,但內容更重要,應把表現樂曲內容放在第一位,根據內容確定形式,要准確地抓住形象,創作要把詞的語氣充分表達出來。……我寫的曲子有個特點,強調對句,使歌曲進行有規律,唱起上口,另外,特別注意形象,力求把形象表達准確;特別注意語言語氣,盡可能表達出內容的神態。」(P219—221)作者認為,毛主席語錄「入歌意謂劫夫寫作已進入自由境界」(P294)。沈陽音樂學院的部分教師認為,劫夫處理歌詞的能力「不但國內很少有人與之相比,就是在世界音樂史上,也足可與擅長在音樂中處理語言的俄羅斯作曲家穆索爾斯基的天才相媲美!」(P393)我以為,上述評價是中肯的。
劫夫是作曲家、音樂教育家,也是革命者。他的一生,包括創作生涯,與革命、政治息息相關,而他的個人悲劇也正是因為與政治的關聯而產生的。這些我不贅言,書里都寫著,讀完即知。
從總體上看,本書雖格局嫌小,且稍顯粗陋,但仍不失為了解劫夫生平的必讀書。

H. 李劫夫的作品簡介

我們走在大路上
意氣風發鬥志昂揚
毛主席領導革命隊伍
披荊斬棘奔向前方
向前進!向前進!
革命氣勢不可阻擋
向前進!向前進!
朝著勝利的方向
五星紅旗迎風飄揚
勞動人民發奮圖強
勤懇建設錦綉河山
誓把祖國變成天堂
向前進!向前進!
革命氣勢不可阻擋
向前進!向前進!
朝著勝利的方向
我們的道路多麼寬廣
我們的前程無比輝煌
我們獻身這壯麗的事業
無限幸福無限榮光
向前進!向前進!
革命氣勢不可阻擋
向前進!向前進!
朝著勝利的方向
我們走在大路上
我們走在大路上
我們走在大路上
我們走在大路上
向前進!向前進!
革命氣勢不可阻擋(不可阻擋)
向前進!向前進!
朝著勝利的方向 牛兒還在山坡吃草
放牛的卻不知哪兒去了
不是他貪玩耍丟了牛
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
九月十六那天早上
敵人向一條山溝掃盪
山溝里掩護著後方機關
掩護著幾千老鄉
正在那十分危急的時候
敵人快要走到山口
昏頭昏腦地迷失了方向
抓住了二小要他帶路
二小他順從地走在前面
把敵人帶進我們的埋伏圈
四下里乒乒乓乓響起了槍炮
敵人才知道受了騙
敵人把二小挑在槍尖
摔死在大石頭的上面
我們那十三歲的王二小
可憐犧牲在山間
幹部和老鄉得到了安全
他卻睡在冰冷的山間
他的臉上含著微笑
他的血染紅了藍的天
秋風吹遍了每個村莊
他把這動人的故事傳揚
每一個村莊都含著眼淚
歌唱著二小放牛郎

I. 劫夫作了哪些歌的曲

李劫夫
李劫夫(1913~1976) 中國作曲家,音樂教育家。1913年11月17日生於吉林農安,1976年12月17日卒於沈陽。抗日戰爭期間曾在延安晉察冀邊區參加音樂活動,作有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等,解放戰爭時期在解放軍中任文工團團長,作有歌曲《堅決打他不留情》等。1948年任東北魯迅藝術學院音樂部副部長。1953年任東北音樂專科學校校長,後任沈陽音樂學院院長。被選為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和音協遼寧分會主席 。作品有《我們走在大路上》,為毛澤東詩詞譜曲《蝶戀花·答李淑一》、《七絕·為女民兵題照》等和大量毛主席語錄歌。他還創作了歌劇《星星之火》和幾部小歌劇 。1964年出版《劫夫歌曲選》。

J. 劫夫的創作生涯

1939年4月,劫夫與邊軍等人發起創辦了一個油印的歌曲刊物《歌創造》;緊接著他又與一些戰友在西北戰地服務團內部發起成立了「戰地社」。恰值這時晉察冀軍區第一軍分區在易縣大龍華村一帶擊斃擊傷日偽軍400餘人,繳獲了很多武器。劫夫在街頭歡迎勝利歸來的八路軍戰士時,看到一隊騎兵從一個山溝里威武地沖出來,頓生靈感。他蹲在地上,用鉛筆頭在紙片上迅速地將曲調寫出來。這就是日後被夏風填上詞的《我們的鐵騎兵》,它是劫夫生平的第一首名曲。新中國成立後,這首著名的歌曲被改編成器樂曲《騎兵進行曲》,成為音樂會和重要場合經常演奏的曲目。
《歌創造》為推動晉察冀邊區方興未艾的抗日歌曲創作發揮了很大作用。當時,西北戰地服務團文學組的田間、邵子南、方冰、史輪、葉頻、曼青、石群,以及劇作家賈克、田野等,都在《歌創造》發表了大量歌詞,曲作者除劫夫和西北戰地服務團的副團長周巍峙外,還有音樂組的一些年輕人。《歌創造》先後編印有50期,在邊區的群眾性音樂創作和演唱活動中產生了很大影響。當時,劫夫創作的不少優秀歌曲,都是通過這本薄厚不一的油印刊物流傳開的。 1942年,抗日戰爭進入最艱苦的相持階段。日寇在冀中平原發動了瘋狂至極的「五一大掃盪」,殘忍地推行「三光政策」,給晉察冀邊區的人民造成了極大的災難。當時,主要活動在冀西地區的西北戰地服務團,化整為零,分赴各地參加反「掃盪」斗爭,直至秋後才陸續回到原來的駐地——平山與靈壽兩縣交界處郭蘇河畔的兩界峰村集中。這年12月,歷經血與火的考驗,耳聞目睹根據地人民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的劫夫,產生了創作表現英雄人物寧死不屈的革命精神的「故事歌」的渴望。他的想法與准備創作一些謳歌平凡人物英雄事跡的敘事詩的詩人方冰不謀而合。方冰文思如潮,很快就寫出了《歌唱二小放牛郎》和《王禾小唱》等敘事簡潔,抒情味極濃的「故事歌」歌詞。劫夫借鑒崑曲《尼姑思凡》的旋法,譜出了有點戲曲味,又通俗易唱的《歌唱二小放牛郎》。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通過《歌創造》和《晉察冀日報》等媒介發表後,迅速傳唱到整個晉察冀邊區,以及陝甘寧邊區,乃至保定、北平等敵占區。在此前後,劫夫又譜寫出《兩個民兵的故事》、《王老三》等「故事歌」。就在《歌唱二小放牛郎》和《王禾小唱》相繼誕生之際,《晉察冀日報》公布「軍民誓約運動徵文」入選作品,劫夫為歌頌狼牙山五壯士英雄事跡創作的歌曲《狼牙山五壯士》和《遵守軍民公約》、《參加軍民誓約運動》,分別獲得甲等獎一類獎和二類獎;同時,他與張文、陳強合寫的論文《樂器製造》和創作的漫畫《如此掃盪》,分別獲得邊區魯迅文藝獎金特等獎和美術作品獎(當時他製作了一些演出用的樂器,創作有不少木刻、漫畫和連環畫等表現抗日題材的美術作品)。
1943年5月7日,日寇在完縣野場村東北的石溝製造了一次殺死殺傷被圈圍的172名中國老百姓(大多數為婦孺)的特大慘案。剛剛調到晉察冀邊區第三地委擔任宣傳幹事的劫夫聞訊立即趕赴慘案現場,他用飽蘸著悲憤淚水的筆墨,連詞帶曲,一口氣寫出字字血、聲聲淚的記事歌曲《忘不了》。同年5月11日,阜平縣丈灣村民兵李勇帶領游擊組大擺地雷陣,炸死炸傷36名日軍官兵,受到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的通令嘉獎;劫夫聞風而動,很快譜寫出易學易唱的《李勇對口唱》。這一年,他還譜寫了《望見了北斗星》、《歌唱李殿冰》、《灤河曲》、《唐河怨》、《劉成耀跳崖》、《劉二高》等有廣泛影響的抗日歌曲。其中《灤河曲》的詞作者是那一年4月20日在平山縣曹家莊壯烈犧牲的八路軍前線攝影記者雷燁。 1944年,劫夫開始嘗試歌劇創作,寫出了歌劇《不死的老人》;在抗日戰爭即將勝利之際,他又在沖鋒劇社創作了歌劇《兩個英雄》。此外還有表演唱《八月十五》和歌曲《戎冠秀》等;抗日戰爭勝利以後,他又在進軍東北的途中,在離自己祖籍豐潤很近的玉田縣城創作了著名歌曲《國民黨一團糟》(後名《堅決打他不留情》)。其中《兩個英雄》、《八月十五》、《國民黨一團糟》等均由著名的電影編劇邢也(即邢野)編劇、作詞。

閱讀全文

與李劫夫創造作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