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相聲誰發明的
清同治年間,京劇丑角朱紹文(藝名「窮不怕」)淪落天橋,以唱小曲、說笑話為生,內其演出已具有相聲的雛容形。
在朱紹文之前,雖有張三祿,同代有阿彥濤、沈春和等,但朱紹文成就、聲望更為突出,被相聲界約定俗成地認為「開山祖」。「從朱紹文一代開始,行業上有說相聲這一行道了,有師徒關系和行業觀念了,從而有了相聲宗譜。」
相聲創始人朱紹文,藝名窮不怕。他以說單口相聲為主,也會唱,每天開說之前,必用白沙子在地上撒字。
2. 相聲和小品分別起源於何時何處,是誰創造的
相聲的起源
所謂相聲,最初就是摹仿各種聲音,如摹仿人聲、鳥聲、獸聲、風聲、水聲及其他宇宙間各種聲音等。我認為戰國時孟嘗君的門客學雞叫以解其危,就是相聲的先行者。厥後歷代相傳,能者輩出,漸形成一種藝術。比及蒲松齡先生《聊齋志異》上《口技》一文中所寫的表演者,已具有相聲之雛形。再後表演者大部摹仿人聲,又在其中摻上故事,於是相聲藝術,乃告成功。現在舞台上的相聲藝種,有單口、雙口之分;後者較易,前者較難。
相聲藝術,北京盛行較早,最初是設一步帳,一人坐於帳內,學獸叫、鳥叫以及各種單獨的聲音,聽眾在帳外圍聽。後來把它綜合起來,摻進一個故事,成為較有系統的聲音。這叫做「暗相聲」。像當時一般流行的《醉鬼還家》、《五子鬧學》等,就是最顯著的例子。《醉鬼還家》段子表演情況如下:忽聽見帳內好像有一人在走動,接著射門聲、開門聲、小兒哭聲、夫妻吵架聲、摔碗聲、鼾睡聲,依次而至。聽眾捧腹大笑。再後,把帳子去掉,在地上拜一長桌,一人立於桌後,學各省方言以及各行各業的叫賣聲。這就叫做「明相聲」。
據我所知,咸豐年間,北京有一朱紹文先生(別號「窮不怕」),是最早說相聲的人。他八十多歲時,我才十來歲,猶及得見。他原來是學京戲的,唱小花臉。後來因為照清朝規矩,不是天天能唱戲的,如齋日(祭天、祭地之日)、辰日(皇帝、皇後、太後之忌日),都必須停止動響器,當然更不能唱了。這些日子總算起來,每年多至五、六十天,各戲園就得一律停演。若趕上所謂「國孝」(即皇帝、皇後、太後死了),便要規定二十七個月不準唱戲。我本人趕上過光緒、西太後的國孝,雖說是縮減了,但還須百日不準動響器。百日後,不準化裝唱戲,馬鞭子只許用青、藍、白三色,不準用紅的。這么一來唱戲的就失業了。朱先生想出一個辦法,拿白沙子撒地作字,以吸引觀眾。等到大家聚攏之後,他就在甬路旁邊,手拿竹板(不禁止)兩塊作響器,唱幾段小花臉數板,再說幾段小故事,要錢。他還研究好了幾個小段子,如:「勃勃名」、「百鳥名」、「百獸名」、「百蟲名」、「青菜名」、「京戲名」等。另外,又自己編了五訴功——「胡不剌訴功」、「堆子兵訴功」、「棒子麵訴功」、「夏布褂訴功」、「廚子訴功」;兩本小書——《千字文》、《百家姓》等。這樣他就繪聲繪影地說起來了,很受群眾歡迎。以後他又把京戲中《背娃入府》、《一匹布》、《打沙鍋》等戲的內容,改編成小故事,在街頭演唱,生意更加好了。於是每遇見辰、齋等日,他就以相聲補缺,到咸豐國孝時,即正式以說相聲為生了。國孝後,戲班再邀他去唱戲,均行謝絕。以後又帶徒弟,即創出了這一行。
小品的起源
小品,最初原本是戲劇學院的學生進行表演訓練的戲劇小段,後來被獨立出來,成為一種獨特的表演形式,多以喜劇為主。20多年來,小品逐漸成為了各種晚會的常客和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文藝樣式。經過20多年,中國小品已逐漸經歷了由最初的摸索到後來的不斷發展,再到今天的成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諸如陳佩斯、朱時茂、趙麗蓉、趙本山、黃宏等一大批優秀的小品演員。
3. 少年文藝 2003《 發明家》這個相聲的完整版本,急,急,在線等,有的發來,分要多少可以給多少
相聲<發明家>
甲:今天我們倆給大家表演。
乙:(在一旁抑制不住地激動傻笑)
甲:我先給大家問個好。(深深鞠躬)
乙:(呵呵呵,裂開大嘴傻笑)
甲:我今天表演的節目是
乙:(大聲狂笑起來)
甲:我說你這人什麼毛病?
乙:(正色道)你才有毛病。
甲:沒有毛病你在這里傻樂呵什麼?
乙:(威風凜凜)你知道不知道你在跟誰說話呢?你知不知道你惹我生氣的嚴重後果!
甲:我只知道你傷害我不犯法。我傷害你可有罪。
乙:(叉腰)同志啊。你說什麼呢!我不跟你一般計較。不知者不為罪嘛。你知道我是誰嗎?!
甲:(被氣勢鎮住。)你老是?
乙:(深沉)俗語說啊: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俗語又說。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俗語還說。大王八全在小壇子里。
甲:嗨,什麼亂七八糟的。
已:總之。你別小看我。
甲:我看你年齡是老大不小了。你到底是誰?
已:我是中國科學界一顆即將冉冉升起的星星。
甲;我看你象是森林裡一隻餓得發昏的猩猩
已:我將改變中國乃至世界的歷史。
甲:就你這模樣。還改變歷史。你看要從新診斷你的病史。
已:(自顧說著回憶狀)當我呱呱落地的那一天。當我發出宏亮啼哭的那一天。在一家平凡的醫院里一個不平凡的生命誕生了。
甲:(驚嘆聲)喝!一個新的高能耗造糞機器出現在人們面前!
已:我生下來的當天。就表現出與眾不同的天賦。
甲:你是怎麼與眾不同的?
已:在醫院的育兒室里。我一哭。當時所有的孩子都不敢哭了。
甲:你整個一喪門星。誰敢招你?
已:(驕傲狀)我在四歲時就能喊爸爸媽媽啦。
甲:很多孩子一歲就能喊了。
已:我五歲就已經能單獨做科學實驗啦。
甲;你都做些什麼實驗?
已:我成功地搞到一些沒有點燃的火炮煙花。然後收集在一起。想做炸葯實驗。
甲:成功了嗎?
已:(沉痛)在最後一個環節。出了點意外。
甲:啊!
已:一股青煙過後。炸葯沒有響。我鬧一個大花臉。把我媽嚇壞了。
甲;你小時候可真夠調皮的。
已:(驕傲狀)我長大以後也很不一般啦!
甲:怎麼個不一般法?
已:(不屑地說)先回答我幾個問題。你就知道啦。
愛迪生你認識嗎?!
甲:愛迪生誰不認識,是美國著名的發明家他發明了電燈電報電影等等。愛迪生一生共有約兩千項創造發明,為人類的文明和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已:(驚訝佩服狀)愛迪生你也知道。真不簡單。
甲;什麼叫不簡單?知道的人多著呢。
已:那我再說一位你一定也認識。
甲:誰呀?
已:李曉舟。李是李曉舟的李。舟是李曉舟的舟!
甲:李曉舟?!
已:對,認識嗎?
甲:這個倒沒聽說過。
已(不高興有些焦急)不要著急。你再好好回憶一下。有沒有聽說過關於他的什麼傳說和什麼報道?
甲:回憶不起來。
已:唉。我告訴你得了。你可要好好記牢嘍。這個偉大滴名字將和你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就是李曉舟!!!
甲:哦,你就是李小舟!!我還說什麼了不起了,你改成李航母得了!
已:(接著說)李小舟。男。現年三十齣頭四十不到。
甲:文化程度。曾就讀於武漢最有名滴小紅花幼兒園。。。大班本科。
已:該同志把一生所有青春都獻給了發明創造。
甲:(接著說)該犯曾因拐彎拐賣拐帶拐騙罪,被判入獄兩年。
已:他的許多發明曾得到過左鄰右舍及親朋好友的一致好評。
甲:說到半天。你到底發明了些什麼?
已:我一天到晚就喜歡琢磨。
甲;你那是叫瞎琢磨。
已;發明先要從日常生活做起。從生活中找靈感,我先從我媽身上做起。我媽炒菜經常有油濺在臉上。我經過苦苦摸索和長期的觀察。終於發明了李氏油煙隔離頭罩。
甲:嗬,還真發明上了。
已:讓我媽炒菜戴上。還真的很起作用。今後我媽就是把頭擱在油鍋里。油也傷不了啦。可是我媽把炒好的菜往桌子上端的時候。沒看到地下的台階。把炒好的菜全合我懷里了。
甲:你這都叫什麼發明啊。
已:我又觀察到人們嗑瓜子總把瓜子連殼扔在口裡。既不衛生又麻煩。我又發明了李氏嗑瓜子器。(興高彩烈地說)用一個小機械臂。把你看中的瓜子抓起來。雙手輕輕一按開關。只聽格嘣一聲。瓜仁、和瓜子殼自動分為兩瓣。然後你再打開機械臂,取出那粒瓜子。扔進嘴裡,又干凈又衛生。可是啊一直沒找合適的投資人。(沒有辦法走向社會,造福於人類,痛心啊)
甲:就你這些玩意。不切合實際。還造福人類啊,誰敢投資啊。
已。隨著我失敗的積累。我信心越來越足。
甲:你是不碰南牆心不死。不見棺材不掉淚。
已:我失敗一次離成功就多接近一步。痛定思痛。小發明我不搞了!要搞就搞大的!我一定要想出一個轟動世界的發明。一天。我上廁所時看到一則廣告。香水鈕扣。突然眼前靈光一閃。他能灌鈕扣我不能灌其他的東西?終於。李氏天天香馬桶蓋誕生了!!!
你還別說。當我正式試用的那一天一打開馬桶蓋。伴隨著悅耳的音樂。那味道叫一個香啊。真的是坐上馬桶萬事空。從頭到腳都輕松!
甲:嗨。
已:當時我們單元樓轟動了。很多人排隊都上我家蹲馬桶呢。
甲:你終於得到社會承認了。
已:你想全世界有多少個馬桶。就有多少個馬桶蓋。有多少個馬桶蓋。就有多少個商業機會。你想想。全世界如果有一半的人使用我的李氏天天香音樂馬桶蓋,那將是一個多麼大的市場。從全世界的馬桶里。我將掏出多少財富啊!我發明的馬桶蓋。也將改變全世界人民蹲馬桶的習慣!
甲:、怎麼改變法?
已:人們變被動為主動。以前不喜歡蹲變成了特喜歡蹲。以前蹲馬桶捂鼻子的。現在一蹲上,就開始到處嗅。以前一天蹲兩次。現在一天蹲八次。蹲馬桶終將成為一種時尚和至高無上的休閑享受。
甲:你能說說你的李氏天天香音樂馬桶蓋都有什麼獨到的功能嗎?
已:她除了能自動散發香味之外,還能冶病強身!
甲:還能治病?
已:對!
甲:你說說都能治些什麼病?
已:便秘的病人用上了李氏天天香音樂馬桶。我有專門為便秘病人准備音樂曲目。(開始激烈唱。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
甲:嗨,能起作用嘛?
已;怎麼不起作用,音樂使人奮進!音樂解除便秘!
痢疾的病人我也有專門為他准備的曲目。(開始輕緩唱鐵達尼號主題曲)
失眠的病人我讓他聽全世界八十多種語言的催眠曲。我就楞不信他能不睡!唱催眠曲。。。。
甲:(在旁邊慢慢下蹲著蹲著就困了。困著困著就睡著了。睡著睡著就掉地上了。)
已:人在一個充滿了香味和音樂的地方能不靜靜地躺一會兒嗎?
甲:你的發明啊。不怎麼樣。
已:(激動)終於我的發明驚動了我們單位的領導。
甲:你要出名了?!
已:星期一。剛一上班,處長單獨把我叫到他辦公室。他非常客氣給我端上一杯茶。讓我坐下。
甲:前幾天。你們副處長退休了。要找一個接班人。你要高升了。
已:處長說。小李啊。今天想要告訴你一件事。組織上經過研究和討論。就只有你最合適。
甲:處長親自給你說,這事不小啊。
已:我一把激動抓住處長的手。處長你就放心吧。你說吧,我李曉絕不含糊!
甲:多好的同志啊。
已:處長說,小李啊。結合你平時的表現。根據你的專長,決定給你的工作進行一下新的調換,這個工作只有你最適合。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部門。你今後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甲:看你們處長對你多重視。
已:我當時拍著胸口,可激動了。處長,你就放心吧!
處長然後說,為了落實人才的專業對口,經處里黨支部研究決定,把你調去守廁所!!!
甲:嗨~~~~~~~~~~~~~~~~~~~!!(完)
4. 有關四大發明的相聲
有 可以通過BT下載 我在一個網站里下載過
5. 相聲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從朱紹文開始,行業上有說相聲這一行道了,有師徒關系和行會觀念了,從而也就有了相聲宗譜。從這時算起,相聲的歷史,至今也就是一百五、六十年,最多二百年。雖然張三祿是最早開始說相聲的,但相聲界公認的開山鼻祖,還是朱紹文。
據馬三立老人家活著的時候說,相聲界公認的「開山祖師」叫朱紹文(也作「朱少文」),綽號叫做「窮不怕」。可是確切地說,朱紹文之前已經有人在用後來的這種「相聲」的形式在謀生了,比如朱的老師張三祿。朱不是張三祿的學生,但是管張叫「老師」。原來,張三祿是當年北京城「管兒張」家的前輩,他既變戲法,又玩口技,還在自己的表演中加入了「貫口」(相聲術語,以很快的語速說話,比如「報菜名」)。張三祿是北京東城和西城的藝人頭目,在他的照顧下,許多藝人得以在北京的賣藝圈子裡站住了腳跟,而相聲最早便是以撂地攤兒賣藝的形式出現的,所以張三祿在相聲史中的地位也是不容抹煞的。朱紹文主要唱太平歌詞,然後再說段笑話,逗個哏,有些是從張三祿那裡學來的,他扮個小花臉演出,由唱太平歌詞、數板說笑話或小段故事,發展成為單口相聲。他又根據評書、戲曲的故事情節,編成段子,傳下來說、學、逗、唱四門技巧,並且帶了六個徒弟。最終形成了「相聲」這門行當。
6. 相聲最早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小品呢
那是在1984年,央視要搞春晚,總導演黃一鶴考慮要為晚會寫首結束曲,就請了著名詞作家喬羽和著名曲作家王酩聯手專門為春節聯歡晚會創作,黃導指定由我來唱,王酩便根據我的演唱風格譜寫旋律,然後進棚錄音,也就兩次,就錄成了,當時覺得很簡單,並不復雜,所以說能夠流傳的,總有通俗易懂這樣的要素。」李谷一說起當年的情景,還是壓抑不住興奮的情緒。「只是這么一唱,就唱了二十多年,雖然我還有其它很多歌曲,但觀眾總是要我每場必唱《難忘今宵》,算下來,二十多年我唱了起碼近千遍了」。她說,當年她的李谷一演唱、喬羽作詞、王酩作曲的《難忘今宵》也成為了以後春晚的固定結束曲。可以說,這一屆的春晚是已經比較成熟了,特別是小品和相聲的出現,讓接下來的春晚有了讓老百姓津津樂道的對象。 唱法還是有不少人質疑的,如果不是黃導的堅持,也許就不會有這個作品了。 由李谷一演唱、喬羽作詞、王酩作曲的《難忘今宵》也成為了以後春晚的固定結束曲。可以說,這一屆的春晚是已經比較成熟了,特別是小品和相聲的出現,讓接下來的春晚有了讓老百姓津津樂道的對象。
7. 是誰第一個發明了相聲
相聲早在宋代就有,原來的名字叫"象生"或"像聲",是仿學口技滑稽表演的意思。《紅樓回夢》第三十答五回里曾提到,薛寶釵見她哥哥薛蟠給她作揖賠情,就笑著說:"你不用做這些象生了!"說明這種民間曲藝是源遠流長的。但是,從帷幕里表演的"暗象生"發展成面對觀眾表演的"明相聲",卻是近一百二十多年的事。見於記載,首先在北京地場上說單口相聲的是清代咸豐年間(1851-1861)的張三祿,接著是京劇丑角演員朱紹文(1829-1904),為生活所迫,改行說了相聲。朱為了肚子不顧面子,整日在露天地演出。他在手裡敲打的兩塊竹板上刻著兩句詩"滿腹文章窮不怕,五車書史落地貧",發泄他的滿腔憤怒。觀眾們隨之都親呢地管他叫窮不怕先生。就這樣,"窮不怕"成了他的藝名。
8. 郭德綱於謙相聲中國人發明的韓國人是什麼名
應該是新一版的《我是舞蹈家》(網路傳說的北展版)
「……我是在韓國學的跳版舞,……現在什麼都是韓國人發權明的,……孔子也是韓國人發明的……」於謙問:「那中國人發明了什麼?」,「中國人發明了韓國人~!」
應該是這樣~!
視頻: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YMQrI7Kslw4/
9. 歷史上記載的早期相聲指的是什麼
相聲一詞,古作象生,原指模擬別人的言行,後發展為象聲。象聲又稱隔壁象聲。相聲起源於華北地區的民間說唱曲藝,在明朝即已盛行。經清朝時期的發展直至民國初年,相聲逐漸從一個人摹擬口技發展成為單口笑話,名稱也就隨之轉變為相聲。
咸豐年間張三祿由八角鼓丑角改說相聲,被認為是第一個說相聲的人,當時是撂地。之後的朱紹文(窮不怕)發明了對口相聲、三人相聲和太平歌詞。這才有了後來的發展。
相聲鼻祖被認為是朱紹文,他完善了相聲形式。張三祿主要是在當時扶植了這門藝術,照顧了初一批的相聲演員。而相聲行業的祖師爺被認為是漢代文學家東方朔。東方朔為人詼諧聰穎,對政治也常有見解,但漢武帝對他並未重用,更多的是當做弄臣。
10. 有一段相聲內容是講創造發明的,中間提了一下癢癢撓。請問這個相聲的名字叫什麼
這是相聲演員馬三立說的相聲《祖傳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