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為什麼發明簡體字

為什麼發明簡體字

發布時間:2021-06-26 15:58:47

A. 簡體字產生的原因

時代在變化 什麼都在變
大哥大太大 所以有了我們現在小巧玲瓏的手機,
當時的繁體字 或許寫起來真的有點麻煩
改變是肯定, 當愛迪生發明燈的時候, 是否用慣了蠟燭的會感覺不習慣呢? 答案是否定的
事物都是兩面性的

例如 現在我們寫收據的時候 數字還是會用繁體字寫
因為用繁體字,別人就不能添比劃了

如果用簡體寫 「一」 可能就 會被人添成 「二 」或 「三」

... 嗯~~ 習慣成自然~~

會適應的 說不定 什麼時候 阿白菜就發明另一種文字 叫 「菜體!」

B. 簡體漢字是誰發明的

簡體字是長期累計的,不是單個人的發明,有的簡體字從春秋時期就有了。簡化漢字由來已久, 漢字從甲骨文、金文變為篆書,再變為隸書、楷書。

楷書在魏晉時開始出現,而楷書的已見於南北朝(4-6世紀)的碑刻,到隋唐時期逐漸增多,在民間相當普遍,被稱之為「俗體字」。

漢字一直處於不斷的變化中,簡繁互補是中國文字的演變規律。最古老的漢字是甲骨文,它的筆畫最為簡單,但總量過少,因此到了商周時期的金文又分化出許多字來,秦的小篆比六國文字繁復,而之後的隸變更是比今天的簡化字更為徹底,也開創了漢字與偏旁形體不一的先河。

(2)為什麼發明簡體字擴展閱讀:

簡化字可以說是清末民初對中國傳統文化矯枉過正的一種延續。那個時代的文人飽受國家積貧積弱的痛苦,在接受西方、反思自己的時候往往矯枉過正。將儒學批的一無是處,將中醫看做巫術,將傳統武術看做裝神弄鬼,將傳統建築推倒重建,將文物古跡肆意毀壞、甚至想漢語拉丁化。

這在當時的環境中是時髦的、是「先進」的、是「科學」的、是順從民意的。但隨著新中國的建立,隨著中國的不斷富強,民族的自信與文化在不斷恢復。第一批簡化字在1960年代全票通過,而第二批簡化字卻在施行後不被大家認可而草草收場,這就是民族自信與文化的復興。

C. 簡體字是何時何人發明的

有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錢玄同-於1922年和1935年.兩年發表,但1936年2月便被收回了。 第二階段是大陸於1956年通過,再於1964年和1986年.這2年更新改進後,沿用至今。 詳細資料: 簡體字的由來 中國近百年的漢字簡化運動著重形體簡化,主要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五四″運動時期。於1922年,錢玄同發表了《減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簡省漢字筆畫的提議》等一批論文。當中指出當時的漢字筆畫太多,不適用於學術和教育界上。 1935年6月,錢玄同編成了《簡體字譜》,收二千三百多字。教育部門從中選了三百二十四個字,並公布了《第一批簡體字表》。這是歷史上第一批官方公布的簡體字。可是,這件事受到當時復古守舊派人士反對,故此這個簡化字表於1936年2月便被收回了。 第二階段是大陸建國以後的簡化運動。於1950年,大陸教育部開始搜集常用簡體字。1956年1月,國務院通過 《漢字簡化方案》,並在全國分批推行。該方案共收簡體字五百一十五個,簡化偏旁五十四個。到了1964年,文改會編印了 《簡化字總表》。該表在 《漢字簡化方案》的基礎上,用簡化偏旁類推的方法,將簡化字的數量增加到二千二百三十六個。1986年,大陸發表經過個別調整的 《簡化字總表》,作為人們學習使用簡化字的規范。這總表一直沿用至今。參考資料: http://www.hkbbs.us/redirect.php?tid=16970&goto=newpost

D. 新中國成立後為何統一簡體字嗎

簡體字是漢字演變的邏輯結果。
漢字從甲骨文、金文變為篆書,再變為隸書、楷書,其總趨勢就是從繁到簡。隸書是篆書的簡化,草書、行書又是隸書的簡化,而簡體字正是楷書的簡化。楷書在魏晉時開始出現,而簡體字已見於南北朝(4-6世紀)的碑刻,到隋唐時代簡化字逐漸增多,在民間相當普遍,被稱為「俗體字」。我們今天使用的許多簡化字,在這時候就已經開始出現,例如「營」、「壽」、「盡」、「敵」、「繼」、「燭」、「壯」、「齊」、「淵」、「婁」、「顧」、「獻」、「變」、「燈」、「墳」、「驢」,等等。唐代顏元孫著《干祿字書》和王仁[日句]著《刊謬補缺切韻》,都收了極多的俗體字。宋代以後,隨著印刷術的發明,簡體字由碑刻和手寫轉到雕版印刷的書籍上,從而擴大了簡體字的流行范圍,數量大大增多。根據《宋元以來俗字譜》,宋元明清12種民間刻本中所用的簡體字多達6240個,合為繁體字共1604個,平均每個繁體字有3.9個不同的簡化字,與今天使用的簡體字完全相同的有「實」、「寶」、「聽」、「萬」、「禮」、「舊」、「與」、「庄」、「夢」、「雖」、「醫」、「陽」、「鳳」、「聲」、「義」、「亂」、「台」、「黨」、「歸」、「辦」、「辭」、「斷」、「羅」、「會」、「憐」、「懷」等等共達330多個。
1909年,陸費逵在《教育雜志》創刊號上發表論文《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公開提倡使用簡體字。
1922年,陸費逵又發表論文《整理漢字的意見》,建議採用已在民間流行的簡體字,並把其他筆畫多的字也簡化。
1922年,錢玄同在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上提出《減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得到陸基、黎錦熙、楊樹達的聯署。這是歷史上有關簡體字的第一個具體方案,主張把過去只在民間流行的簡體字作為正體字應用於一切正規的書面語。它提出的八種簡化漢字的方法,實際上也就是現行簡體字的產生依據,影響深遠。
1928年,胡懷琛出版《簡易字說》,收簡體字300多個。
1930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劉復、李家瑞合編的《宋元以來俗字表》,反映了一千年來簡體字的發展情況。
1932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出版國語籌備委員會編訂的《國音常用字匯》,收入不少簡體字,並指出:「現在應該把它(簡體字)推行,使書寫處於約易。」
1934年,中國圖書館服務社出版杜定友的《簡字標准字表》,收簡體字353個。徐則敏在《論語半月刊》發表《550俗字表》。錢玄同在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提出《搜集固有而較適用的簡體字案》。
1935年,錢玄同主持編成《簡體字譜》草稿,收簡體字2400多個。同年8月,國民黨政府教育部採用這份草稿的一部分,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收字324個,雖然在第二年的2月又通令收回,但畢竟是歷史上由政府公布的第一個簡體字表。也就是在這一年,上海文化界組織「手頭字推行會」,發起推行「手頭字(即簡體字)」運動。
1936年10月,容庚的《簡體字典》出版,收字達4445,基本上本自草書。同年11月,陳光堯出版《常用簡字表》,收字3150個,約一半本自草書,一半來自俗體字。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體研究會發表《簡體字表》第一表,收字1700個。
抗日戰爭爆發,簡體字運動才被迫停頓,而主要在共產黨統治區繼續發展。共產黨奪取政權後,立即著手繼續推行簡化漢字。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編制《常用簡體字登記表》。
1951年,在上表的基礎上,根據「述而不作」的原則,擬出《第一批簡體字表》,收字555個。
1952年2月5日,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成立。
1954年底,文改委在《第一批簡體字表》的基礎上,擬出《漢字簡化方案〔草案〕》,收字798個,簡化偏旁56個,並廢除400個異體字。
1955年2月2日,《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發表,把其中的261個字分3批在全國50多種報刊上試用。同年7月13日,國務院成立漢字簡化方案審訂委員會。同年10月,舉行全國文字改革會議,討論通過《漢字簡化方案〔修正草案〕》,收字減少為515個,簡化偏旁減少為54個。
1956年1月28日,《漢字簡化方案》經漢字簡化方案審訂委員會審訂,由國務院全體會議第23次會議通過,31日在《人民日報》正式公布,在全國推行。以後這個方案根據使用情況而略有改變,1964年5月,文改委出版了《簡化字總表》,共分三表:第一表是352個不作偏旁用的簡化字,第二表是132個可作偏旁用的簡化字和14個簡化偏旁,第三表是經過偏旁類推而成的1754個簡化字;共2238字(因「簽」、「須」兩字重見,實際為2236字),這就是今天中國大陸的用字標准。
而在其他使用漢字的國家,同樣也在簡化漢字。
新加坡:1969年公布第一批簡體字502個,除了67字(稱為「異體簡化字」),均與中國公布的簡化字相同。1974年,又公布《簡體字總表》,收簡體字2248個,包括了中國公布的所有簡化字,以及10個中國尚未簡化的,如「要」、「窗」。1976年5月,頒布《簡體字總表》修訂本,刪除這10個簡化字和異體簡體字,從而與中國的《簡化字總表》完全一致。
馬來西亞:1972年成立「馬來西亞簡化漢字委員會」,1981年出版《簡化漢字總表》,與中國的《簡化字總表》完全一致。
泰國:本來規定華文學校一律不準用簡體字教學,在聯合國以簡體字為漢字標准後,宣布取消原來的限制,於1983年底同意所有的華文學校都可教學簡體字,發行簡繁對照表手冊,並在小學課本上附加簡繁對照表。
日本:日本使用漢字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在民間也長期流行一些簡體字。1946年日本內閣公布《當用漢字表》,收字1850個,其中有131個是簡體字,與中國簡體字相同的有53個,差不多相同的有9個。
南朝鮮:1983年《朝鮮日報》公布第一批簡體字90個,在《朝鮮日報》上使用,與中國相同的有29個,差不多相同的有4個。
漢字簡化的原則是:「述而不作」、「約定俗成,穩步前進」,也就是說盡量採用已經在民間長期流行的簡體字,只作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不擅自造字、
漢字簡化的方法是以錢玄同在1922年提出的方法為基礎的,共有七種:
1、採用比畫簡單的古字。如「從」、「眾」、「禮」、「無」、「塵」、「雲」等等,這些字都見於《說文解字》,比繁體字更符合「六書」,有的繁體字反而是寫錯了的(參見方舟子《字源和漢字簡化》一文)。
2、草書楷化。如「專」、「東」、「湯」、「樂」、「當」、「買」、「農」、「孫」、「為」等。
3、用簡單的符號代替復雜的偏旁。如「雞」、「觀」、「戲」、「鄧」、「難」、「歡」、「區」、「歲」、「羅」、「劉」、「齊」等。
4、僅保留原字的有特徵的部份。如「聲」、「習」、「縣」、「醫」、「務」、「廣」、「條」、「鑿」等。
5、原來的形聲字改換簡單的聲旁。如「遼」、「遷」、「郵」、「階」、「運」、「遠」、「擾」、「猶」、「驚」、「護」等。
6、保留原字輪廓。比如「龜」、「慮」、「愛」等。
7、在不引起混淆的情況下,同音字合並為簡單的那個字。比如「里程」的「里」和「裡面」的「里」合並,「面孔」的「面」和「面條」的「面」合並,「皇後」的「後」和「以後」的「後」合並,「憂郁」的「郁」和「鬱郁蔥蔥」的「郁」合並。這些合並在現代文中不會引起詞義的混亂,簡化字的使用者從未感到不便,反而是些從未用過簡化字的人在那裡想當然地杞人憂天。

E. 簡體字是誰發明的

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近代著名教育家、出版家,中華書局創辦人陸費逵在《教育雜志》創刊號上發表論文《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成為公開提倡簡體字的第一人。

錢玄同1922年和1935年。兩年發表,但1936年2月便被收回了。

1956年通過,再於1964年和1986年,這2年更新改進後,沿用至今。

簡化字是官方公布的簡體字,通常指《第一批簡體字表》、《當用漢字表》、《簡化字總表》的字,有時也包括《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一簡字和二簡字主要源於古字、俗字、異體字、草書楷化字、解放字,二簡字還有一些後解放字(1949-1966始見的簡體字,比如藏的二簡字「䒙」)

(5)為什麼發明簡體字擴展閱讀:

早期的漢字是由圖畫文字發展起來的象形文字,因此描繪物體的精細程度各不相同,在甲骨文中,一些字就同時存在簡繁之分。由於漢字是由偏旁、聲旁與記號所組成,偏旁選取的角度因人而異,聲旁又不同於拼音文字中的字母,所以,一字多形的現象在漢字的歷史上比比皆是。

隸書是篆書的簡化,行書和草書又是隸書的簡化,簡體字正是楷書的簡化。顏元孫的《干祿字書》(唐朝)、劉復和李家瑞的《宋元以來俗字譜》(1930年)、錢玄同的《簡體字譜》(1935年)等對此作了較為系統的整理。

推行簡體字的原因和背景:

民國時期居高不下的文盲率:一個國家如果幾億人口大部分都是文盲,時間久了必然會人心思變,這就是在民國時期和解放初期漢字拉丁化很有市場的原因。而簡化字通過迅速的推廣和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徹底的挽救了漢字,避免了它的滅亡。

漢字不能用於輸入電子設備,對當時的科學發展毫無用處,以至於當時的大部分文人都認為恐怕漢字拉丁化才是漢字發展的唯一道路,即使是今天,還是要通過各種輸入程序來輸入漢字。

F. 簡體字是誰發明的

有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錢玄同-於1922年和1935年.兩年發表,但1936年2月便被收回了。 第二階段是大陸於1956年通過,再於1964年和1986年.這2年更新改進後,沿用至今。 詳細資料: 簡體字的由來 中國近百年的漢字簡化運動著重形體簡化,主要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五四〃運動時期。於1922年,錢玄同發表了《減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簡省漢字筆畫的提議》等一批論文。當中指出當時的漢字筆畫太多,不適用於學術和教育界上。 1935年6月,錢玄同編成了《簡體字譜》,收二千三百多字。教育部門從中選了三百二十四個字,並公布了《第一批簡體字表》。這是歷史上第一批官方公布的簡體字。可是,這件事受到當時復古守舊派人士反對,故此這個簡化字表於1936年2月便被收回了。 第二階段是大陸建國以後的簡化運動。於1950年,大陸教育部開始搜集常用簡體字。1956年1月,國務院通過 《漢字簡化方案》,並在全國分批推行。該方案共收簡體字五百一十五個,簡化偏旁五十四個。到了1964年,文改會編印了 《簡化字總表》。該表在 《漢字簡化方案》的基礎上,用簡化偏旁類推的方法,將簡化字的數量增加到二千二百三十六個。1986年,大陸發表經過個別調整的 《簡化字總表》,作為人們學習使用簡化字的規范。這總

G. 簡體字誰發明的

漢字簡化簡史

簡體字是漢字演變的邏輯結果。漢字從甲骨文、金文變為篆書,再變為隸書、
楷書,其總趨勢就是從繁到簡。隸書是篆書的簡化,草書、行書又是隸書的簡化,
而簡體字正是楷書的簡化。楷書在魏晉時開始出現,而簡體字已見於南北朝(4-
6世紀)的碑刻,到隋唐時代簡化字逐漸增多,在民間相當普遍,被稱為「俗體字
」。我們今天使用的許多簡化字,在這時候就已經開始出現,例如「營」、「壽」 、「盡」、「敵」「繼」、「燭」、「壯」、「齊」、「淵」、「婁」、「顧」
、「獻」、「變」、「燈」、「墳」、「驢」,等等。唐代顏元孫著《干祿字書》 和王仁〔日句〕著《刊謬補缺切韻》,都收了極多的俗體字。宋代以後,隨著印刷
術的發明,簡體字由碑刻和手寫轉到雕版印刷的書籍上,從而擴大了簡體字的流行 范圍,數量大大增多。根據《宋元以來俗字譜》,宋元明清12種民間刻本中所用 的簡體字多達6240個,合為繁體字共1604個,平均每個繁體字有3.9個 不同的簡化字,與今天使用的簡體字完全相同的有「實」、「寶」、「聽」、「萬 」、「禮」、「舊」、「與」、「庄」、「夢」、「雖」、「醫」、「陽」、「鳳 」、「聲」、「義」、「亂」、「台」、「黨」、「歸」、「辦」、「辭」「斷 」、「羅」、「會」、「憐」、「懷」等等共達330多個。

1909年,陸費逵在《教育雜志》創刊號上發表論文《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 體字》,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公開提倡使用簡體字。

1922年,陸費逵又發表論文《整理漢字的意見》,建議採用已在民間流行 的簡體字,並把其他筆畫多的字也簡化。

1922年,錢玄同在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上提出《減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 ,得到陸基、黎錦熙、楊樹達的聯署。這是歷史上有關簡體字的第一個具體方案, 主張把過去只在民間流行的簡體字作為正體字應用於一切規的書面語。它提出的 八種簡化漢字的方法,實際上也就是現行簡體字的產生依據,影響深遠。

1928年,胡懷琛出版《簡易字說》,收簡體字300多個。

1930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劉復、李家瑞合編的《宋元以來 俗字表》,反映了一千年來簡體字的發展情況。

1932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出版國語籌備委員會編訂的《國音常用字匯 》,收入不少簡體字,並指出:「現在應該把它(簡體字)推行,使書寫處於約易 。」

1934年,中國圖書館服務社出版杜定友的《簡字標准字表》,收簡體字3
53個。徐則敏在《論語半月刊》發表《550俗字表》。錢玄同在國語統一籌備
委員會提出《搜集固有而較適用的簡體字案》。

1935年,錢玄同主持編成《簡體字譜》草稿,收簡體字2400多個。同 年8月,國民黨政府教育部採用這份草稿的一部分,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收
字324個,雖然在第二年的2月又通令收回,但畢是歷史上由政府公布的第一 個簡體字表。也就是在這一年,上海文化界組織「手頭字推行會」,發起推行「手
頭字(即簡體字)」運動。

1936年10月,容庚的《簡體字典》出版,收字達4445,基本上本自 草書。同年11月,陳光堯出版《常用簡字表》,收字3150個,約一半本自草
書,一半來自俗體字。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體研究會發表《簡體字表》第一表,收字1700 個。

抗日戰爭爆發,簡體字運動才被迫停頓,而主要在共產黨統治區繼續發展。共 產黨奪取政權後,立即著手繼續推行簡化漢字。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編制《常用簡體字登記表》。

1951年,在上表的基礎上,根據「述而不作」的原則,擬出《第一批簡體 字表》,收字555個。

1952年2月5日,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成立。

1954年底,文改委在《第一批簡體字表》的基礎上,擬出《漢字簡化方案 〔草案〕》,收字798個,簡化偏旁56個,並廢除400個異體字。

1955年2月2日,《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發表,把其中的261個字 分3批在全國50多種報刊上試用。同年7月13日,國務院成立漢字簡化方案審
訂委員會。同年10月,舉行全國文字改革會議,討論通過《漢字簡化方案〔修正 草案〕》,收字減少為515個,簡化偏旁減少為54個。

1956年1月28日,《漢字簡化方案》經漢字簡化方案審訂委員會審訂, 由國務院全體會議第23次會議通過,31日在《人民日報》正式公布,在全國推
行。以後這個方案根據使用情況而略有改變,196年5月,文改委出版了《簡 化字總表》,共分三表:第一表是352個不作偏旁用的簡化字,第二表是132
個可作偏旁用的簡化字和14個簡化偏旁,第三表是經過偏旁類推而成的1754 個簡化字;共2238字(因「簽」、「須」兩字重見,實際為2236字),這 就是今天中國大陸的用字標准。

而在其他使用漢字的國家,同樣也在簡化漢字。

新加坡:1969年公布第一批簡體字502個,除了67字(稱為「異體簡 化字」),均與中國公布的簡化字相同。1974年,又公布《簡體字總表》,收
簡體字2248個,包括了中國公布的所有簡化字,以及10個中國尚未簡化的, 如「要」、「窗」。1976年5月,頒布《簡體字總表》修訂本,刪除這10個
簡化字和異體簡體字,從而與中國的《簡化字總表》完全一致。

馬來西亞:1972年成立「馬來西亞簡化漢字委員會」,1981年出版《
簡化漢字總表》,與中國的《簡化字總表》完全一致。

泰國:本來規定華文學校一律不準用簡體字教學,在聯合國以簡體字為漢字標
准後,宣布取消原來的限制,於1983年底同意所有的華文學校都可教學簡體字
,發行簡繁對照表手冊,並在小學課本上附加簡繁對照表。

日本:日本使用漢字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在民間也長期流行一些簡體字。1 946年日本內閣公布《當用漢字表》,收字1850個,其中有131個是簡體 字,與中國簡體字相同的有53個,差不多相同的有9個。

南朝鮮:1983年《朝鮮日報》公布第一批簡體字90個,在《朝鮮日報》 上使用,與中國相同的有29個,差不多相同的有4個。

台灣和香港不使用簡化字,除了對簡化漢文字的認識以外,更重要的是政治因素,政治上的對立局面,沒有可能接受這種形式的大陸的變革

H. 簡體字是誰發明的

簡 甲骨文化字漢字由來已久, 漢字從甲骨文、金文變為篆書,再變為隸書、楷書。 楷書在魏晉時開始出現,而簡體字已見於南北朝(4--6世紀)的碑刻,到隋唐時代簡化字逐漸增多,在民間相當普遍,被稱為「俗體字」。 漢字一直處於不斷的變化中,簡化一直是主要傾向,甲骨文、篆書、隸書、楷書都有簡體字。現在見到的最早的比較成熟的文字是殷商武丁時期(公元前1250年開始)的甲骨文,距今3259年。此前陶文符號只認出了個別符號,還讀不出一句話來,因而還不能證明已經是記錄語言的符號系統或者文字。戰國和秦漢時期是漢字形體大變動的時代,篆書變為隸書,再到楷書,都是在這段時間里完成的。由古代篆書到近代漢字隸書的隸變是質的飛躍。東漢後期出現楷書,從此字體才穩定下來,漢字形體是漢朝定型的,一直用到今天,這樣我們的文字才稱為「漢字」,到現在為止總共使用了約1849年。 簡化的原則是約定俗成。1956年以來正式推行的簡體字大多數古已有之,有顏元孫的《干祿字書》、劉復和李家瑞的《宋元以來俗字譜》(1930年)、錢玄同的《簡體字譜》(1935年)等為證。《簡化字總表》第一表350個字、第二表132個字,共482個字。有人考察其中388個字的來源,發現漢代和以前出現的有111個字(佔28.61%),三國到唐代出現的有55個字(佔14.17%),唐代和以前的合計有166個字(佔42.78%),宋代到清代出現的有175個字(佔45.1%),清代和以前的合計有341個字(佔87.88%),民國時期出現的有46個字(佔11.86%),民國和以前的合計有387個字(佔99.74%),1949年以後出現的僅有1個字(佔0.26%)。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發明簡體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