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庇古效應的發明人
阿瑟·塞西爾·庇古(Arthur Cecil Pigou,1877-1959) 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劍橋學派馬歇爾的學生,被視為劍橋學派正統人物及主要代表。他由於《財富與福利》(後稱《福利經濟學》)一書而被西方經濟學界奉為福利「經濟學之父」,成為福利經濟學的創始人。
庇古(Arthur Cecil Pigou,1877-1959)是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劍橋學派的主要代表之一。出生在英國一個軍人家庭。他是這個家庭的長子。青年時代入劍橋大學學習。最初的專業是歷史,後來受當時英國著名經濟學家馬歇爾的影響,並在其鼓勵下轉學經濟學。畢業後投身於教書生涯,成為宣傳他的老師馬歇爾的經濟學說的一位學者。他先後擔任過英國倫敦大學傑文斯紀念講座講師和劍橋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他被認為是劍橋學派領袖馬歇爾的繼承人。當時他年僅31歲,是劍橋大學歷來擔任這個職務最年輕的人。他任期長達35年,一直到1943年退休為止。退休後,他仍留劍橋大學從事著述研究工作。另外他還擔任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國際經濟學會名譽會長、英國通貨外匯委員會委員和所得稅委員會委員等職。
庇古的學術生涯及學術研究成就這個經濟學家是經濟學史上最奇特的人物之一,他是從外在形式來考慮這些令人困擾的問題的,並觸動了新古典主義經濟政策中隱含的狂妄自大。他有一個相當奇怪的名字,但他的個性和怪僻與他名字的怪異非常吻合——他就是庇古。在其學術生涯中,庇古前後判若兩人。此外,他還是新古典學派思想的重要典範。事實上,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就是將庇古作為新古典主義學派中持充分就業分析觀點的代表人物來進行攻擊的。庇古也進行了反擊,稱凱恩斯的《通論》是錯誤觀點的混合物。對許多更年輕的經濟學學生來說,庇古的名字總是不可避免地和「庇古效應」相聯系,這是他回應凱恩斯的一個論據,他試圖在古典主義有關工資和價格彈性的假設下通過邏輯完全性的演示,恢復新古典主義就業理論的地位。
此外,庇古還首先注意到了私人活動會產生不良的社會影響,並且他還是當時攻擊自由放任模型的一個重要人物。庇古早在1912年就在他的《財富和福利》一書中提出了這些令人困擾的問題。近半個世紀之後,經濟學家們才意識到庇古曾經設法解決的論題是繁榮的經濟所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之一,這個問題實際上將威脅到整個體系的合理性。但是那時幾乎沒有經濟學家能夠理解庇古的分析所具有的突破性本質。庇古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已經開始質疑這個系統本身的穩定性,並開始為其他可供選擇的體系的經濟秩序辯護。弗蘭克·奈特是庇古1920年出版的第一版《福利經濟學》的研究者中惟一一個注意到庇古已將爭論的主題從各種經濟秩序體系之間的選擇轉向了改變和改良現有的職能體系的方法的人。哈里·約翰遜(Harry Johnson)教授,在他為庇古所做的感人至深的悼詞中講到,庇古的分析將爭論從革命性的變化轉變為改良現存體系的方法,「在庇古剛剛提出這一理論的時候,以及在這一理論發表之後的困難重重的戰時階段,它還具有明顯的局限性。但隨著凱恩斯革命逐漸為人們所了解,加上30年代和40年代的政治分歧也在福利資本主義的體系中得到協調,經濟學家們越來越多地面臨庇古曾經關注的那類政策問題,在這些分析中,他是先驅者。」約翰·肯尼斯·加爾布雷斯後來使我們認識到「我們所關注的問題的片面性」,並推廣了幾乎在半個世紀之前別人還沒有注意到的時候,庇古就很清楚地預見到的許多問題。
作為以古怪個性而著稱的這一學科中最奇怪的人之一,庇古的性格經歷了一次極端的轉變。在早年,他是一個快樂的、愛開玩笑的、愛社交的、好客的單身漢,但是後來他變成了一個相當怪僻的隱士。他終其一生的朋友和同事C.R.費伊(Fay)如下解釋他的轉變:「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他是一個很大的沖擊,戰後他就不再是原來那樣了。」他將自己在劍橋的大部分假期用於到法國、比利時和義大利的戰爭前線參加志願急救工作。在他職業生涯的早期,他就認識到社會和經濟問題之間的密切關系,反映了他對人性和科學問題的熱情。作為一名學生,庇古顯示了在人類知識方面罕見的才能。在他24歲的時候,他有兩篇文章獲獎,它們的題目充分顯示了這個年輕學者知識涉獵之廣。其中一篇叫《過去50年中英聯邦農業生產相關價值變化的原因和影響》;另一篇叫《羅勃特·布朗寧,一個神學教師》。在此之前兩年,他已經因為一篇英文詩獲得金質獎章,他還創作了一首名叫Alfredthe Great的歌曲(戰後他的性情大變,他賣掉了這枚獎章以資助飢餓的喬治亞人。)從劍橋英王學院畢業後,他將時間主要用於演講、出版和致力於關稅改革的爭論,直到晚年,他對這個問題一直保持著濃厚的興趣。
他的一個學生將他在20世紀40年代中期的外貌描繪為高而挺拔,著裝怪異,偶爾會在鄉間漫步,或者斜靠在英王學院草地上的帆布椅上。為了表示對希特勒的蔑視,在納粹空襲的時候,他一直坐在帆布椅上。庇古因為著裝而享有很高的聲譽,20世紀50年代,他穿著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服裝驕傲地出現在馬歇爾圖書館。
『貳』 馬赫帶效應的發現歷程
馬赫帶現象是1868年由奧地利物理學家 E.馬赫發現的一種明度對比現象,即是指人們在明暗交界處感到亮處更亮,暗處更暗的現象。它是一種主觀的邊緣對比效應。當觀察兩塊亮度不同的區域時,邊界處亮度對比加強,使輪廓表現得特別明顯。例如,將一個星形白紙片貼在一個較大的黑色圓盤上,再將圓盤放在色輪上,再將圓盤放在色輪上快速旋轉。可看到一個全黑的外圈和一個全白的內圈,以及一個由星形各角所形成的不同明度灰色漸變的中間地段。而且還可看到,在圓盤黑圈的內邊界上,有一個窄而特別黑的環。由於不同區域的亮度的相互作用而產生明暗邊界處的對比,使我們更好地形成輪廓知覺。這種在圖形輪廓部分發生的主觀明度對比加強的現象,稱為邊緣對比效應。邊緣對比效應總是發生在亮度變化最大的邊界區域。
『叄』 最早發現電磁感應效應的科學家是哪國物理學家誰
邁克爾·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公元1791~公元1867)英國物理學家、化學家,也是著名的自學成才的科學家。生於薩里郡紐因頓一個貧苦鐵匠家庭。僅上過小學。1831年,他作出了關於力場的關鍵性突破,永遠改變了人類文明。1815年5月回到皇家研究所在戴維指導下進行化學研究。1824年1月當選皇家學會會員,1825年2月任皇家研究所實驗室主任,1833----1862任皇家研究所化學教授。1846年榮獲倫福德獎章和皇家勛章。
主要成就: 提出電磁感應學說
發現電場與磁場的聯系
提出磁場力線的假說
發現了電解定律,推廣專業用語
發現苯等物質
『肆』 光電效應原理 發明者是誰
光電效應由德國物理學家赫茲於1887年發現。
——是發現,不是發明。
『伍』 霍爾效應的發現者,霍爾的生平介紹
霍爾(1811~1898)
Hall,James
美國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曾任全美科學發展協會主席、國際地質大會第一、二、三屆主席、北美地質學會主席等。1863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特別院士。霍爾經過對美國紐約州地質的長期考察和對所收集的化石標本的潛心研究,於1847~1894年期間,先後出版了13卷本的《紐約州的古生物學》,並創建了一個當時最傑出的無脊椎動物化石收集室。他的這項研究成果,成了當時美國地質勘察的範本,並為生物地層學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礎。1857年霍爾首次提出在大陸邊緣地殼下坳,開始是接受沉積,繼而轉化為造山帶的觀點。在霍爾這一觀點的基礎上,發展形成了J.D.丹納的地槽學說。著有《北美大陸的地質歷史》、《紐約地質(第四部分)》等。
『陸』 巴斯德效應的發現人簡介
路易·巴斯德(公元1822-1895年),法國微生物學家、化學家。他研究了微生物的類型、習性、營養、繁殖、作用等,奠定了工業微生物學和醫學微生物學的基礎,並開創了微生物生理學。循此前進,在戰勝狂犬病、雞霍亂、炭疽病、蠶病等方面都取得了成果。英國醫生李斯特並據此解決了創口感染問題。從此,整個醫學邁進了細菌學時代,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美國學者麥克·哈特所著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巴斯德名列第12位,可見其在人類歷史上巨大的影響力。其發明的巴氏消毒法直至現在仍被應用。
『柒』 伯努利效應的發現者
丹尼爾·伯努利(Daniel Bernoulli)是著名的伯努利家族中最傑出的一位,他是約翰·伯努利(Johann Bernoulli)的第二個兒子.丹尼爾出生時,他的父親約翰正在格羅寧根擔任數學教授.1713年丹尼爾開始學習哲學和邏輯學,並在1715年獲得學士學位,1716年獲得藝術碩士學位.在這期間,他的父親,特別是他的哥哥尼古拉·伯努利第二(Nikolaus Bernoulli II,1695—1726)教他學習數學,使他受到了數學家庭的熏陶.他的父親試圖要他去當商業學徒,謀一個經商的職業,但是這個想法失敗了.於是又讓他學醫,起初在巴塞爾,1718年到了海德堡,1719年到施特拉斯堡,在1720年他又回到了巴塞爾.1721年通過論文答辯,獲得醫學博士學位.他的論文題目是「呼吸的作用」(De respiratione).同年他申請巴塞爾大學的解剖學和植物學教授,但未成功.1723年、丹尼爾到威尼斯旅行,1724年他在威尼斯發表了他的《數學練習》(Exercitationes mathematicae),引起許多人的注意,並被邀請到彼得堡科學院工作.1725年他回到巴塞爾.之後他又與哥哥尼古拉第二一起接受了彼得堡科學院的邀請,到彼得堡科學院工作.在彼得堡的8年間(1725—1733),他被任命為生理學院士和數學院士.1727年他與L.歐拉(Euler)一起工作,起初歐拉作為丹尼爾的助手,後來接替了丹尼爾的數學院士職位.這期間丹尼爾講授醫學、力學、物理學,做出了許多顯露他富有創造性才能的工作.但是,由於哥哥尼古拉第二的暴死以及嚴酷的天氣等原因,1733年他回到了巴塞爾.在巴塞爾他先任解剖學和植物學教授,1743年成為生理學教授,1750年成為物理學教授,而且在1750—1777年間他還任哲學教授。1733年丹尼爾離開彼得堡之後,就開始了與歐拉之間的最受人稱頌的科學通信,在通信中,丹尼爾向歐拉提供最重要的科學信息,歐拉運用傑出的分析才能和豐富的工作經驗,給以最迅速的幫助,他們先後通信40年,最重要的通信是在1734—1750年間,他們是最親密的朋友,也是競爭的對手.丹尼爾還同C.哥德巴赫(Goldbach)等數學家進行學術通信。
『捌』 最先發明電流磁效應的科學家是誰
丹麥物理學家奧斯特(H.C.Oersted,1777-1851) 1820年4月的一天晚上,奧斯特在為精通哲學及具備相當物理知識的學者講課時,突然來了「靈感」,在講課結束時說:「讓我把通電導線與磁針平行放置來試試看!」於是,他在一個小伽伐尼電池的兩極之間接上一根很細的鉑絲,在鉑絲正下方放置一枚磁針,然後接通電源,小磁針微微地跳動,轉到與鉑絲垂直的方向。小磁針的擺動,對聽課的聽眾來說並沒什麼,但對奧斯特來說實在太重要了,多年來盼望出現的現象,終於看到了,當時簡直使他愣住,他又改變電流方向,發現小磁針向相反方向偏轉,說明電流方向與磁針的轉動之間有某種聯系。 奧斯特為了進一步弄清楚電流對磁針的作用,於1820年4月到7月,費了三個月的時間,做了六十多個實驗,他把磁針放在導線的上方、下方,考察了電流對磁針作用的方向;把磁針放在距導線不同距離,考察電流對磁針作用的強弱;把玻璃、金屬、木頭、石頭、瓦片、松脂,水等放在磁針與導線之間,考察電流對磁針的影響;……。於1820年7月21日發表了題為《關於磁針上電流碰撞的實驗》的論文,這篇論文僅用四頁紙,十分簡潔地報告了他的實驗,向科學界宣布了電流的磁效應。1820年7月21日作為一個劃時代的日子載入史冊,它揭開了電磁學的序幕,標志著電磁學時代的到來。
『玖』 巴克斯特效應是哪一年發現的
據巴克斯特的回憶,他是於1966年2月2日在他設在紐約市的「實驗室」靈機一動做出了這一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