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農耕社會的社會發展
農耕經濟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有重大影響。這種農耕經濟能夠創造出世界上最早的最先進的文明。但是,它使中國形成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男耕女織,規模小,分工簡單,不用於商品交換。農耕文明,受封建思想束縛,閉關自守。中國古代並沒有形成典型的農牧結合的經濟結構。農耕文明發展的後期,越來越限制了中國社會的發展。 中國傳統時代「多子多福」的人口觀是與古代小農經濟相適應的。從漢代畫像磚「戈射收獲圖」中,可以看出中國傳統社會中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農耕文明的某些鮮明特徵。
人口觀即人口思想,一般指人們對人口現象的認識或看法,自有人類社會,就會有人口觀。中國傳統人口觀是與小農經濟相適應的,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形成,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在現在仍在一定程度上發揮著作用。研究中國傳統人口觀的發展及變化,對於我們今天正確認識我國人口政策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華封三祝」「多福、多壽、多男子」,最早可以追溯到傳說中的唐堯時代,反映了古人祈求多子多孫的一種社會共識
夏、商和西周三代,中國傳統的人口觀已開始萌芽。史書與考古發掘都表明:當時是以集中大批勞動力的大田集體勞作占統治地位。而從人自身的再生產(即種的繁衍)的角度看,三代之時以男性家長為中心的一夫一妻制已確立。這一時期考古發掘可以判定為夫妻關系的成年男女合葬墓,最常見的葬式是男子仰身直肢葬,女子側身屈肢葬,且面向男子,表明男子開始居統治地位,女子降居於從屬和被奴役地位。三代時的婚姻又有媵妾為補充。殷商王朝所實行的已是以納妾為補充的一夫一妻制。周代直到春秋時諸侯仍可多次婚娶,而且多有陪媵。
中國傳統時代以多生育男子,也即「田力」為美好的祝願。這一祝願可以追溯到傳說中的唐堯之時。《莊子·天地》篇中,記有華之封人(守邊人)與堯的對話,他祝願堯長壽、富有、男孩多。這反映了當時人們祈求多子多孫的一種社會共識。「華封三祝」後被敷衍為「三多」「多福、多壽、多男子」,並深刻地影響到後世人們的生育意願。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為了擴充軍備,增強實力,多以行政措施鼓勵生育;人丁興旺以後,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受到重視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偉大變革的時代,也是中國傳統人口觀的形成期。中國社會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領域都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傳統時代,人們的生活資料主要是「食」和「衣」。由於鐵器和牛耕,農田的糧食生產不再像以前那樣需要勞師動眾,而可由「匹夫耕之」;桑在西周時還是大田作物,而到春秋戰國也已在房前屋後栽種,並可由「匹婦蠶之」。由牛郎和織女攜手組成的個體小農家庭就此登上中國歷史的舞台,成了中國傳統時代生產和生活的基本單位。
兼具人口再生產和生活資料再生產兩大職能的小農家庭,開始在春秋霸權的爭奪中發揮出自己的功用。各諸侯國為了擴充軍備,增強實力,多以行政措施強制早婚,鼓勵生育。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齊桓公曾下令:「丈夫二十而室,婦人十五而嫁。」春秋末年,越王勾踐在與吳國的戰爭中遭到慘敗後,也下令早婚並獎勵生育。當時的一些思想家,如生活在春秋末年的墨子認為:世間唯有人最難成倍增長。如欲盡快增殖人口,只有通過早婚早育。 人口眾多的目標達到後,又有社會經濟和文化教育方面的追求。春秋後期,孔子到衛國(今河南濮陽一帶)訪問,感慨其人丁興旺。學生冉有問他人口眾多以後該怎麼辦。孔子答道:「使他們富裕起來。」冉有再問富裕以後又該如何?孔子說:「教育他們。」(《論語·子路篇》)孔子本人也幸逢其會而成為中國歷史上私人辦學且取得巨大成功的第一人。他面向社會廣泛招收學生,並提倡「有教無類」。這就使得原本只是少數貴族才能受到的教育,開始成為布衣平民的事業。身為教育家的孔子,對於財富和人口增殖的見解也與那些急功近利的統治者們不同。他說:「我聽說過:無論是諸侯或者大夫,不必著急財富不多,只須著急財富不均;不必著急人民太少,只須著急境內不安。若是財富平均,便無所謂貧窮;境內和平團結,便不會覺得人少;境內平安,便不會傾危。做到這樣,遠方的人還不歸服,便再修仁義禮樂的政教來招致他們。他們來了,就得使他們安心。」(《論語·季氏篇》)
戰國時期的主流人口思想,可大體歸結為「廣土眾民」;孟子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思想,深刻地影響到後世人們的婚姻觀和生育意願
戰國時期,中國人口有了空前的增長。與此相適應的是嚴密的戶籍管理,尤其是被稱為「上計」的統計制度在此期間開始形成。戰國時期的主流人口思想,可大體歸結為對「廣土眾民」的追求。一些政治家、思想家提出「徠民」的各種主張,以加強對人力資源的爭奪,其中以秦國的商鞅最為突出。商鞅提出:地方狹小而人民眾多的,叫「民勝其地」,務必開墾荒地;地方廣大而人民稀少的,叫「地勝其民」,必須招徠人口。《管子》則提出「三滿」的命題:擁有廣大土地而不加以開發利用,叫做「土滿」;擁有眾多人口而不能加以治理,叫做「人滿」;擁有強大武裝而不知道止息,叫做「武滿」。如果聽任「三滿」的狀況持續下去,國家就不成其為國家了。這是後世「人滿」之說的源頭。
戰國之時,一方面是各大國的爭城爭地,殺人盈野盈城;另一方面是古老的氏族封建制的消亡大批邦國被滅,無數世家絕祿。激烈的社會變革的現實使人們認識到:無論是君子還是小人,他們的流風余韻最多五世就斷絕了。孟子提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反映了當時的人們對家族是否有「後」,也即是否有男性後代這一問題的關注。在孟子看來,一切「孝」的行為,都應以繁衍後代、子孫眾多為首要前提;從不絕子嗣這個大前提出發,私自娶妻也變得無可非議了。他的這一思想深刻地影響到後世人們的婚姻觀和生育意願。
『貳』 為什麼中國作為農耕文明戰鬥力頗強,甚至多次擊敗北方外族
大一統帶來的資源整合能力是中國能壓制敵對游牧民族的直接原因。
文字帶來的是統一的表意系統,意味著不同發音的個體可以通過統一的表意系統來交流,比如古典時期的朝鮮,日本,越南語言不同於漢語,但表意系統卻都是使用的漢字;而且,漢字字形是比較穩固的,不同於字母文字的易變性,不同時代的人可以通讀漢字,因為漢字的變化不大,這帶來了良好的延續性和交流的便利性。
大一統的理念源於祖先崇拜和家天下,文字成為了大一統的基石,因為有了統一的穩固的文字系統,不同地域的人就不會因為發音不同而缺乏交流,帶來隔閡,最後帶來難以彌合的文化差異。
而大一統則可以讓中央王朝集中力量辦大事,比如修築長城,將農耕文明的財富轉化為戰鬥力,以抵禦來自游牧民族的戰略優勢,轉化自己的地緣劣勢。
大一統和農耕本身帶來人口的繁茂和發達的文明,又為中央王朝提供充足的人口資源和戰爭手段,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人力的多寡是衡量生產力的一個重要指標。大量的人口資源意味著能創造大量的財富。這就是物質基礎。
農耕民族的優勢:
1.穩定的獲得糧食,導致單位土地所能供養的人口遠遠大於游牧民族的想像。所以農耕民族的人口基數巨大。(生存是人的本能,能穩定的生活,能夠養活更多的人這一點對所有人類都是有巨大吸引力的,這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文明史中游牧民族老是源源不斷的轉職成農耕民族)
2.穩定的生活必然帶來技術的進步。而技術的進步則能導致地緣優劣勢的轉變。不過農耕民族對游牧民族地緣優劣勢的巨大改變得到了火器時代才發生。
『叄』 中華民族在古代存在著兩種文化類型,即農耕文化和游牧文化。這兩種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互補、融合,共同創造
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時期,人們逐漸從採集進化到原始農業,從版狩獵進化到家畜飼養權業,改變了「竭澤而漁」的方法,發展成為可以持續創造財富的生產方式。都會建造房屋,過著定居生活,普遍製作和使用磨製石器、陶器。因此兩者所反映的是農耕文化特點。 |
『肆』 傳統農耕文化傳承對現代農業發展有何意義
當今傳承農耕文化的重大現實意義
在繼承和發揚農耕文化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有機農業,使古老的農業耕作智慧與現代有機科技相結合,探索天地人和諧共生的智慧農業,無異於讓老樹發新芽、開新花。這是我們看到當今傳承農耕文化的重大現實意義。
當今正是農耕社會被工業化、現代化快速取代的時代,城市化的進程加速了農耕社會的消亡。城市膨脹,農村萎縮,土地板結,食品堪憂,故鄉變得面目全非,現今大力提倡搞有機農業從某種意義講是昨天人類對傳統農業盲目破壞的反思和修復。
雖然農耕時代漸行漸遠,農耕器物逐漸退出我們的生活,但是源遠流長的農耕文化,博大精深的農耕文明和農耕智慧,無疑是現代社會需要繼承和發揚的。
在我還是孩童的年代,舉目青山綠水,空氣清新,雨後春筍,野菇盛開,這是大自然對剛剛度過春荒的農民的恩賜。而這一切逐漸消失。鋪天蓋地無節制地使用的農葯化肥、各種人工試劑侵略我們的大自然,水源污染了,土地破壞了,青蛙、燕子無處藏身,野菇無影無蹤,生物鏈上蟎蟲的剋星——瓢蟲難得一見。於是病蟲害肆虐,廣施農葯,糧食污染。這就是大自然對人類的懲罰。
鄉愁讓人們反思,也讓人們警醒,於是人們開始千方百計地尋找出路。其實出路就在眼前,就在我們老祖宗那裡,他們做了幾千年的傳統有機農業,被現代人摒棄得一干二凈,現在嘗到大自然懲罰的惡果後,想要馬上回到原來卻沒有那麼容易,因時過境遷,情況變得更復雜,實現現代有機農業的困難也更多。
什麼叫有機農業,有機農業就是指在生產中完全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農葯、生長調節劑和畜禽飼料添加劑,而採用有機肥和動物排泄物滿足作物營養需求的種植業,或採用有機飼料滿足畜禽營養需求的養殖業。目前糧食產量越來越高,餐桌上的食物越來越豐富,但因化學農業、石油農業帶來的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弊端也日益加重。從20世紀初期—20世紀7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開始反思化學農業。
糧食安全問題促使城裡人對農村的關心。過去的城裡人是不關心農村的,為什麼,如果撇開世俗偏見,那就是他們吃的糧食蔬菜雞鴨魚肉都安全,不必操心。現在不同了,食品出問題了,危及到自身的健康和生命了,不得不關心了,關心有機生活,關心有機農業。因為傳統農業就是有機農業,所以為了發展現代有機農業,學習和借鑒傳統農業,繼承和弘揚農耕文化,就成了當務之急。
『伍』 中國作為農耕文明為什麼能擊敗北方
大一統帶來的資源整合能力是中國能壓制敵對游牧民族的直接原因。
文字帶來的是統一的表意系統,意味著不同發音的個體可以通過統一的表意系統來交流,比如古典時期的朝鮮,日本,越南語言不同於漢語,但表意系統卻都是使用的漢字;而且,漢字字形是比較穩固的,不同於字母文字的易變性,不同時代的人可以通讀漢字,因為漢字的變化不大,這帶來了良好的延續性和交流的便利性。
大一統的理念源於祖先崇拜和家天下,文字成為了大一統的基石,因為有了統一的穩固的文字系統,不同地域的人就不會因為發音不同而缺乏交流,帶來隔閡,最後帶來難以彌合的文化差異。
而大一統則可以讓中央王朝集中力量辦大事,比如修築長城,將農耕文明的財富轉化為戰鬥力,以抵禦來自游牧民族的戰略優勢,轉化自己的地緣劣勢。
大一統和農耕本身帶來人口的繁茂和發達的文明,又為中央王朝提供充足的人口資源和戰爭手段,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人力的多寡是衡量生產力的一個重要指標。大量的人口資源意味著能創造大量的財富。這就是物質基礎。
農耕民族的優勢:
1.穩定的獲得糧食,導致單位土地所能供養的人口遠遠大於游牧民族的想像。所以農耕民族的人口基數巨大。(生存是人的本能,能穩定的生活,能夠養活更多的人這一點對所有人類都是有巨大吸引力的,這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文明史中游牧民族老是源源不斷的轉職成農耕民族)
2.穩定的生活必然帶來技術的進步。而技術的進步則能導致地緣優劣勢的轉變。不過農耕民族對游牧民族地緣優劣勢的巨大改變得到了火器時代才發生。
滿意請採納
『陸』 農耕文明由來已久,它蘊涵著怎樣的豐富文化
亞歐大陸中心從東歐南部開始經裏海沿岸到中亞最後到達蒙古高原,有一條廣大的草原帶。這條草原帶是溫帶草原帶,適合游牧業的發展。很多游牧民族在這里發展生息。現代馬的培育也是在裏海沿岸完成的。數萬年前當世界普遍都還是游牧文明的時候這里一定是活躍的文明中心帶。在世界進入農業文明之後,這個地區相對來說落後了。可是從這里出發的各個游牧民族仍舊影響了世界歷史的發展。
中華文明比起歐洲和西亞文明一個特殊的地方就是:作為一個農業國家,擁有廣闊的耕地,生產力發達,人口眾多;但是北方始終有游牧民族的威脅,以至於文明被數次幾乎徹底破壞。西歐和地中海地區距離那個草原帶較遠,歷史上很少受游牧民族入侵——唯一一次大規模的游牧民族入侵(匈奴)就造成了整個西方文明的崩潰。而西亞的農業文明相對游牧地區來說范圍太小,那裡很多民族都是半農半牧。因此像中國這樣,在幾千年的農業文明歷史中始終處在與游牧文明對峙的過程,是世界獨一無二的情況。中國曾經數次被落後民族洗劫破壞,但也曾經數次將游牧民族徹底驅逐出草原。這里單獨論述蒙古草原,其他地區和中華文明關系不大。
游牧是這樣一種生產方式:逐水草而居,哪裡能夠養活牲畜就遷往哪裡;依靠肉和奶解決大部分食品,然後用毛皮、肉食和奶製品與農耕民族交換日常用品以及一些穀物。如此,游牧最寶貴的財富就是牲畜,一切都來源於牲畜。因此游牧民族在人類的農業文明時期也必須保證和農耕民族的貿易,對外依賴性較強。但是游牧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生產不穩定,一旦有旱災或者雪災造成牲畜的大量死亡,就意味著生存的危機——肉和奶製品不象穀物那樣可以保存很長時間。這時候游牧民族沒辦法,為了生存只能去劫掠。由於游牧民族平日里與惡劣的自然環境、狼群、偷牲畜的其他人等等經常有爭斗,每天吃的又是肉食和奶製品,因此所有游牧民族都是剽悍、善戰的。再加上有大量馬匹裝備出的騎兵,這些「野蠻人」南下侵略就成了農業文明的噩夢。
從商代開始,匈奴的先人鬼方就開始侵擾中原。此時中原戰車是主要兵種,相比騎兵來說機動力要低的多。不過,由於馬鞍、馬鐙都沒有在游牧民族中使用,此時的鬼方騎兵尚沒有太強大的戰鬥力。在商武丁時鬼方受重創,直到周朝才再次開始南下。到了戰國時代隨著整個東亞氣候的變冷,游牧民族的入侵越來越頻繁,北方燕、趙、秦都修建了長城防止來犯之敵,開了用長城防備游牧民族的先河。後世秦、漢、北魏、隋、金、明都修建過長城;宋代因為沒有「幽雲十六州」失去了建設長城的地利,發明過「水上長城」,「其間設26座碉堡,125處軍鋪,兵船百艘。」。唐、清兩代對游牧民族的政策是招撫為主,因此沒有修建過長城。
漢初由於國力的不足,休養生息六七十年,積蓄了足夠的國力,開始了對匈奴的反擊。為了獲得精銳的戰馬,漢武帝曾經發動對大宛的遠征,所得大宛馬大大改善了中原馬匹的質量;同時張騫通西域帶回了飼養馬匹的飼料——苜蓿,以及養馬的先進方法。以此漢朝養馬數十萬匹,對陣匈奴時能夠出動強大的騎兵。此時「高橋馬鞍」已經被發明了出來,騎兵真正能夠發揮戰馬的機動力了。依靠強大的國力,漢朝對匈奴屢戰屢勝。中國在漢代首次獲得河西之地,並且置郡長期統治;為了和匈奴對戰而開辟西域「第二戰場」,張騫通西域,不僅獲得了一起對抗匈奴的盟友,還因此打通了東西方溝通的橋梁「絲綢之路」。匈奴在與漢朝大戰後,先分裂成北匈奴南匈奴;後北匈奴西逃,造成幾百年後的歐洲民族大遷徙;南匈奴南遷,在後來的十六國時期與其他少數民族一起融入漢族消失——大夏的赫連勃勃是匈奴的絕響。這是對抗游牧民族另外一種方法:利用農業文明生產力發達的優勢,組建能夠對抗游牧民族的騎兵,用武力驅逐他們。然後這里就有游牧民族離開蒙古草原後的歸屬:西逃進入中亞、西亞、東歐等地,或者內遷農業區,進行農業化。內遷的種族有逐漸融入漢族的(鮮卑),也有在屠殺中滅亡的(羯)。
不過漢民族在對抗北方少數民族的時候最大的問題就是:漢族是一個農業民族,無法長久佔領草原,即使把游牧民族趕出草原也很快會有下一個民族入主,又有新的威脅出現。在下時常在想,為什麼中央政府不能令部分漢族進入草原,游牧生活,為中原提供馬匹和肉食呢?作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話,彼此間貿易會很容易;草原有災荒時中原政府也可以救濟。這樣可以避免北方少數民族的入侵。不過考慮到農民們應該不會希望去北方苦寒之地放馬牧羊,而君子們也不會認同發展畜牧業為農業國家應該的行為,這種策略實行起來有很大的難度。所以漢朝征匈奴只能是暫時的解除了北方邊患。後來曹操征烏桓、北魏徵柔然、唐征突厥也是這種效果。
漢之後馬鐙的普遍應用使得騎兵可以在馬上劈砍,步兵的劣勢越來越明顯。
到了唐代,對待少數民族可謂寬大。唐朝與少數民族更像是聯盟的關系,眾多少數民族將領和僱傭軍都曾經是唐軍重要組成部分,這里有部分異族將領名單:雜種胡安祿山、史思明、百濟人黑齒常之、高句麗人高仙芝、契丹人李光弼、靺鞨人李懷光、突厥突騎施部人哥舒翰、鐵勒部的仆固懷恩、渾瑊和阿跌光進等。因此唐代時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在內憂外患中不佔重要地位。
農業文明的噩夢後來才真正出現,那就是蒙古人。
蒙古人的強悍和頑強的生存能力讓他們成了蒙古草原的最後主人。古代蒙古人分化出的各個民族今日分布在歐亞大陸各處,其中現代蒙古族仍舊牢牢占據著草原。為什麼蒙古人沒有像其他游牧民族一樣最終消失?這應該歸功於成吉思汗「黃金家族」數百年的南征北戰,所有其他的民族被屠殺、同化得差不多,再也沒有游牧民族能夠有實力驅趕蒙古人;而同一時期的明朝沒有能力完全擊潰蒙古人、清朝與蒙古建立的差不多是聯盟關系,也使得農業文明沒有再次驅趕蒙古人。到了現代社會,就沒有人會再去爭奪牧場了,農業文明也前進到工業文明。農業文明和游牧文明數千年的對抗就此結束。
附:蒙古草原游牧民族最終去向
匈奴:主體在東漢時期被漢人消滅;剩餘部分西逃至歐洲,與馬扎爾人同化,構成今天的匈牙利人;內遷匈奴人多死於戰亂,融入漢族數量較少。
東胡:秦時被匈奴滅亡,之後分成兩大部分:烏桓和鮮卑
烏桓:被曹魏消滅
氐:匈奴一部分,後被漢族融化。
羯:匈奴的一部分,在公元4世紀被冉閔一次性屠殺,導致羯族滅種。
鮮卑:主體被漢族同化,剩餘的演化為柔然。
室韋:鮮卑西遷蒙古草原後,留在當地的稱做室韋人。其中蒙兀室韋後來西遷,成為蒙古諸部落祖先。
柔然:漠南勢力被北魏清除;汗國被突厥擊敗,一部柔然西遷中亞,後稱阿瓦爾人,融入匈牙利人;
一些柔然人融入室韋和契丹。
敕勒:敕勒人曾經建立高車王國,後被柔然所滅。薛延陀、回紇、突厥及蒙古部中汪古、克烈等部均為敕勒族的後裔。
突厥:滅亡了柔然,其自身的主體被回鶻人和漢族人所滅,剩餘的向西逃竄,融入當地民族。
回鶻:主體由丁零人構成,融入了鐵勒和高車人的一部分,唐朝時將突厥主體滅亡。被黠戛斯人所滅。回紇部眾分三支西遷。一支遷到蔥嶺以西,於十二世紀被西遼所滅;一支遷到河西走廊,於十三世紀初歸附蒙古;一支遷到吐魯番,以高昌為中心,建立了高昌回鶻政權。西州回鶻後來改稱為"畏兀兒",也就是今天維吾爾族的先人。西州回鶻於十三世紀後期歸附蒙古汗國和元朝。
黠戛斯人:滅亡回鶻後不久退回葉尼塞河流域,後南遷天山,成為柯爾克孜族和吉爾吉斯人的祖先。
契丹:主體被女真族和漢族同化;部分西逃到中亞;蒙古征西遼,契丹人後隨軍分散各地,現在的達斡爾人就是一群契丹後裔。
蒙古:為先秦時東胡的一部分,由鮮卑中蒙兀室韋演化而來,一直生存到現在。
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對抗自古皆有!
相對而言,游牧民族受自然生存環境影響,掠奪性要突顯,而且毀壞性要大的多!
而農耕民族由於有安定的環境,所以推動歷史發展要快!
可是正是由於安定,也造成了農耕民族的軟弱,懶散的性格!
所以在中國歷史上農耕對抗游牧總體來說農耕民族的處於下風的!
游牧民族的每一次入侵都造成了比較大的毀壞,文明發展要延緩很久!
另:女真:來自肅慎,後為女真,為滿洲,一直生存到現在,即今天的滿族人。
黨項:羌族的一部分。後被蒙古人滅亡。
羌:一直生存到今天
"匈奴的一部分,在公元4世紀被冉閔一次性屠殺,導致羯族滅種"
好象一次性就殺了20萬 也夠狠的!
『柒』 農耕文明為什麼能貫穿中華上下五千年且占據統治地位
經濟基礎:小農經濟是我國封建經濟的基礎,精耕細作的農業特點也助於農耕文明的不斷進步
政治基礎:古代自商鞅變法起重農抑商,一直被歷屆王朝所沿用,政治上的傾斜使農業成為本業,不斷發展
階級基礎:農民是社會的主體
根本原因: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需要
『捌』 為什麼農耕文化佔主導地位。急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人類文明的發展是伴隨著私有制度進一步加深。在農業文明的生產資料主要就是土地。生產力不足的情況下,個人亦或者家族的主要是依靠土地種植糧食生存,自給自足。而農耕文化是穩定的。發展也是緩慢的。相對游牧民族而言,農業文明不需要隨著氣候移動,而是固定的,為了提高生產力,人民依靠自己的智慧一直不停的發展,最終產生了工業文明。農業一直是人類的根本,至少現在用大機械規模化了。而在封建社會,就是農耕文化主導社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