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古代有很多詩人,誰成為中國新詩的前三名詩人
先說結論,我認為現代最好的的三名詩人分別是:胡適、戴望舒、穆旦。參考藍棣之《現代詩的情感與形式》,溫儒敏《中國現代文學史三十年》。
當代最好的的三名詩人分別是:賀敬之、顧城、西川。參考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徐敬亞《現代主義詩群大觀》
首先,詩歌這個文體,歷來因為欣賞水平、鑒賞方式、個人喜好而評論不一,甚至有些會出現明顯的兩極化傾向,就古人的詩而言,存有量燦若星子,然而被人公認為好詩的大抵可數,而被公認並不代表被個人所欣賞,這也與詩歌自身的表現方式以及個人欣賞有關了。中國新詩問世百餘年,歷經眾多政治文化考驗,得存名姓者也不過凡幾,是以大多都算是經得住考驗的,從這么多人中拎出來三個,未免勉強。
其次,排名一事,難免帶有主觀色彩,就算是按照對於詩歌做出的貢獻等方面來說,也難免會有所偏頗。那麼按照詩歌的發展以及文學史的意義來理清脈絡的話,我們按照以下方面來進行一個簡單的評判,還算勉強可以得出個結論:
1、 對於詩歌發展的促進作用
2、 能夠被當做詩歌發展的一個重要節點
3、 具有公認的文學史地位
4、 其作品對於研究當時的詩歌語言發展有重要的文獻意義
另外,我們還需要將現當代分開,按照現代的三個十年,當代的三個十年來進行劃分,更容易得出結論。
《古牆》
一團灰沙捲起一陣秋風,
奔旋地瀉下了剝落的古牆,
一道晚霞斜掛在西天上,
古牆的高處映滿了殘紅。
古牆寂靜地弓著殘老的腰,
駝著悠久的歲月望著前面。
……
同時期七月派的胡風、艾青等有一定的參照意義。
至於當代最好的三位詩人:一、賀敬之(1924- )
建國後一直到朦朧詩派之前,政治抒情詩——中國歷史的產物,算是詩歌的一個主要方向,其中以賀敬之的作品更具有代表意義,他的《放聲歌唱》,《回延安》等,以著不同的表現形式來表現了時代的磅礴生機與強烈的力量蘊含,表現出了美好的前景。
《回延安》
心口呀莫要這么厲害地跳,
灰塵呀莫把我眼睛擋住了……
手抓黃土我不放,
緊緊兒貼在心窩上。
幾回回夢里回延安,
雙手摟定寶塔山。
……
同時代可參照歸來詩人艾青等。
二、顧城(1956—1993)顧城是朦朧詩派的主要作者,被稱為當代僅有的唯靈浪漫主義詩人。著有詩集《白晝的月亮》、《北方的孤獨者之歌》、《顧城詩集》、等。顧城被稱為 "童話詩人"。質朴純真作為他的詩歌的最主要的特徵,他的意象充滿了生命力的表現,細膩、准確,極富韻味和感染力。他的純真的詩中,卻也有著成年人的憂傷,這是使人敏感心靈所必然會表現出來的。
《一代人》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同時期可參照朦朧詩派舒婷、北島、海子、江河等人。
三、西川(1963- )作為第三代詩人,西川被學界認為是中國先鋒詩歌中"知識分子"寫作的主要倡導者和集大成者,出版詩集有《虛構的家族》、《大意如此》、《西川的詩》。作為學院詩人,他的詩不太注重體制,有散文化傾向,他的詩歌思考著當代中國人的精神現狀,關於靈與肉的沖突,讓平常生活陌生化,去尋找詩歌的本質。《虛構的家譜》
……
我虛構出眾多祖先的名字,逐一呼喊
總能聽到一些聲音在應答;但我
看不見他們,就像我看不見自己的面孔
以上所選人物只是憑著一己想法所寫,這個排名本來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可以參照《百年中國新詩史略》、《中國新詩總系》、《中國詩學》等書來進行一個自我感知。
Ⅱ 中國現代詩的流派及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1、嘗試派
1917年2月《新青年》刊出胡適的《白話詩八首》,它是新詩最初的嘗試之作。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1號推出胡適、劉半農、沈尹默三人的白話新詩,被稱為 「現代新詩的第一次出現」。
俞平伯、康白情等人也發表了白話新詩。胡適在1920年3月出版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嘗試集》,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個人新詩集。此後,更多的詩人開始嘗試白話詩的創作,現代新詩的詩體範式開始形成。
代表作家:胡適、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劉半農、劉大白
2、人生派
「五四」新文學運動中最早成立的文學社團,1921年成立,代表詩人主要有魯迅、冰心、朱自清、周作人等。文學態度和創作實踐均傾向於現實主義。主張「文學是一種工作,而且又是於人生很切要的一種工作。」
文學研究會的主要成員朱自清、葉紹鈞、劉延陵、俞平伯等之後在上海成立了現代文壇上第一個新詩社團──中國新詩社,並於次年1月創辦了第一個新詩專刊《詩》。文學研究會的詩人以「為人生」為核心的詩歌價值觀念,因此常被稱為「人生派」或「為人生」派。
代表作家:王統照、周作人、冰心、魯迅、朱自清、劉延陵
3、創造社
1921年7月由郭沫若等人組成。1921年秋在上海出版發行《創造社叢書》,1922年5月起在上海出版《創造》季刊,1923年5月起出版《創造周報》。同年7月在《中華新報》編輯文學副刊《創造日》)。
前期的創造社主張自我表現和個性解放,具有濃重的唯美抒情傾向。後期創造社有馮乃超等思想激進的年輕一代參加,其中,王獨清、穆木天、馮乃超後來加入了現代派陣營。
代表作家:郭沫若、宗白華、王獨清、馮乃超、穆木天
4、湖畔詩人
1922年3月,應修人汪靜之潘漠華馮雪峰四人在杭州結成湖畔詩社後,效仿英國十九世紀英國浪漫主義作家是湖畔派三詩人茲華斯、柯勒律治和騷塞的風格,以中國的湖畔派詩人自居,並於 1922年出版了第一本詩歌合集,書名為《湖畔》和《春的歌集》。
後有魏金枝、謝旦如(譫如)、樓建南(適夷)等人加入,編輯出版刊物《支那二月》。形成了湖畔詩派。以寫作愛情詩而最為有名。
代表作家:應修人、汪靜之、潘漠華、馮雪峰
5、新月派
1923年,胡適、徐志摩、聞一多、梁實秋、陳源等人發起成立新月社,開始是個俱樂部性質的團體,共後,因提倡現代格律待而成為在詩壇上有影響的社團。1925年,聞一多回國,徐志摩接編《晨報副刊》,並於1926年4月1日創辦《詩刊》,團結了一大批後期"新月派"的新詩人。
新月派是中國新詩史上活動時間長並在創作中取得了較高成就的詩派。新月派提出了「理性節制情感」的美學原則,提倡格律詩,主張詩歌的色彩美和意境美,講究文辭修飾,追求煉字煉意,其鮮明的藝術綱領和系統理論對中國新詩的發展進程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詩人。
代表作家:徐志摩、孫大雨、饒孟侃、林徽因、於賡虞、劉夢葦、聞一多、朱湘、邵洵美、卞之琳、方令孺、方瑋德、陳夢家
6、象徵詩派
以李金發為代表的早期象徵詩派出現於20世紀20年代中期,他的作品主要出現在1925到1928這4年間。
中國的象徵詩派創作理論和實踐受法國象徵主義詩歌的影響,注重自我心靈的藝術表現,摒棄客觀性,偏愛主觀性,強調詩的意向暗示性功能和神秘性,追求觀念聯絡的奇特,通過多義的、但卻是強有力的象徵來暗示思想。這一詩派對後來的20世紀30年代現代派詩歌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代表作家:李金發、穆木天、王獨清、馮乃超
7、現代派
現代主義(包括漢園三詩人):現代派由新月派和象徵派演變而來,代表詩人有戴望舒、卞之琳等。1932年《現代》雜志在上海創刊,成為現代派詩人發表作品的重要陣地,最早提出「現代派」 概念的是當時的批評家孫作雲,他於1935年發表了《論「現代派」詩》一文。
現代派一方面追求「純詩」的藝術觀,堅持表現自我,以個體生命和個人情感為中心,另一方面在內容上往往表現出悲觀的虛無思想。在表現形式上,不追求嚴格的格律,詩的韻律靠詩情的抑揚頓挫來表達,多用象徵、暗示構成詩的意境。
現代派詩人中,風格較為獨特的是卞之琳、何其芳、李廣田,1936年他們三人出版了合集《漢園集》,被稱作「漢園三詩人」。
代表作家: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李廣田、金克木、馮文炳、林庚、李白鳳、蘇金傘、馮至、紀弦、辛笛、徐遲、南星
8、七月派
由《七月》雜志得名,指在《七月》、《希望》等雜志以及《七月》叢書的出發表作品的詩人群。《七月》雜志於1937年9月在上海創刊,主編是胡風。詩人陣容強大、思想傾向鮮明,有已經成名的詩人如艾青、田間等,而更多的則是剛剛走上詩壇的青年詩人。
在他們的作品中,政治抒情詩佔有較大比重,多著重對重壓之下的生命、死亡與背叛等主題的思考。
代表作家:艾青、胡風、田間、彭燕、郊牛、漢魯、藜綠原、阿壠、曾卓、杜谷、鄒荻帆
Ⅲ 請問新月社的代表人物,語絲社的代表人物,文學研究會的代表人物,創造社的代表人物各是誰,請詳細列舉。
1、新月社來:胡適、徐志摩自、聞一多、梁實秋
2、語絲社:孫伏園、周作人
3、文學研究會:周作人、鄭振鐸、沈雁冰、郭紹虞、朱希祖、瞿世英、蔣百里、孫伏園
4、創造社: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
(3)創造社三詩人擴展閱讀
新月社於1923年成立於北京,是五四以來最大的以探索新詩理論與新詩創作為主的文學社團。該社活動在1927年春遷往上海,1933年結束。
文學研究會不但是成立最早的文學社團,而且因其成員多、影響大,在流派發展上具有鮮明突出的特色,成為新文學運動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文學社團。文學研究會的小說創作佔有重要比例,曾有沈雁冰、鄭振鐸先後主編了《小說月報》。
創作社以其獨特的文學主張和鋒芒畢露的文學活動,成為五四以後新文學一支生力軍,特別在文學青年中激起強烈共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創造社主要成員大部分傾向革命或從事革命實際工作。
隨後,表現出「轉換方向」的態勢,並有新從日本回國的李初梨、馮乃超、彭康、朱鏡我等思想激進的年輕一代參加,遂發展而為後期創造社。後期創造社與太陽社一起大力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
Ⅳ 創造社的歷史及其成員
又稱「五四」新文學運動中的新文學團體
1921年1月4日,周作人、鄭振鐸、郭紹虞、朱希祖、瞿世瑛、蔣百里、孫伏園、耿濟之、王統照、葉紹鈞、許地山等十二人在北京成立以「研究介紹世界文學,整理中國舊文學,創造新文學」為宗旨的文學研究會。
作為響應,1921年6月上旬,留學日本的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人於日本東京成立創造社。
撰文
成仿吾痛斥「整理國故」
1923年11月18日,成仿吾在創造月刊第28期發表國學運動之我見,斥責整理國故是倒行逆施的狂妄。
早在論國故學一文中提出「整理國故」的主張,提倡從訓詁、校勘、引導人們理頭於故紙堆中,說「被馬克思、列寧、斯大林牽著鼻子走,也算不得好漢」,「我只希望盡我的微薄的能力,教我的少年朋友們學一點防身的本領,努力做一個不受人惑的人」。
對此,成仿吾指出:國學運動的實質「只不過是要在死灰中尋出火燼來滿足他們那『美好的昔日』的情諸,他們是想利用盲目的愛國的心理實行他們倒行逆施的狂妄」。
成仿吾詩作
1927年9月,成仿吾於創造社該月版《流浪》發表詩作《靜夜》,表達了詩人心中的苦悶,彷徨以及對理想的憧憬和嚮往。
一、死一般的靜夜!我好像在空中浮起,渺渺茫茫的。
我全身的熱血,不住地低聲潛躍,我的四肢微微地戰著。
二、我漂著,我聽見大自然的音樂。
徐徐的,清清的,我跟著他的音波,我把他輕輕吻著,我也飛起輕輕的。
麥克昂作品
1928年5月1日,創造月刊第1卷第11期發表麥克昂的文章桌子的跳舞。文章指出:「沒有時代精神的作品是沒有偉大性的」。
作者認為:「我們的文學家假如有無產階級的精神,那我們的文壇一定會有進步」。「我們的目的是要消滅布爾喬亞階級,乃至消滅階級的,這點便是普羅列塔利亞文藝的精神」。
彭康談「健康」和「尊嚴」
1928年7月10日,在《創造月刊》第1卷第12期發表了創造社成員彭康的文章《什麼是「健康」和「尊嚴」 ——〈新月的態度〉底批評》。
彭康在文章中針對《新月》雜志的發發刊詞,回擊了新月派的挑戰,他指出:「折辱了他們的『尊嚴』,即是新興階級獲得了尊嚴。『妨礙』了他們的『健康』,即是新興階級增進了健康」。
創造社要求戰士社道歉
6月12日,就《青年戰士》第4期復活號上,造謠說「創造社為共產黨之爪牙,曾領受第三國際之宣傳費」一事,創造社委託劉世芳律師致函青年戰士社,要求該社登報更正道歉。
8月14日,青年戰士社函復劉世芳律師,認為此事與法律問題無涉,系國民黨與共產黨言論政治之爭,並繼續造謠誣蔑,大肆攻擊共產黨。
1928年以後,郭沫若避居日本,從事中國古代社會的研究和對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學的研究;成仿吾赴法留學,回國後到革命根據地從事教育工作;後期創造社的一部分成員李初梨、馮乃超、彭康、朱鏡我等先後參加了中國共產黨。
其中專門從事理論活動的彭康、朱鏡我等,以後都轉入「中國社會科學聯盟」工作。而曾作為創造社當年發起人之一的田漢,早已另組南國社從事戲劇活動,張資平則另開書店,無形中脫離了創造社,以詩人出名的王獨清則被清除出社。
1929年2月創造社終於為國民黨當局封閉。隨後創造社、太陽社的成員與包括魯迅在內的進步作家合作,於1930年初在上海成立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從而在中國整個30年代興起了影響深遠的左翼文藝運動。
(4)創造社三詩人擴展閱讀:
創造社的成果
創造社前期主辦的刊物有《創造》季刊、《創造周報》、《創造日》(《中華新報》副刊)、《洪水》半月刊;後期的刊物主要有《創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
除文學外,後期創造社刊物更注意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科學問題的研究和宣傳。創造社成立後即編輯和出版創造社叢書,出版的主要是該社成員的詩歌、小說、戲劇、散文、理論及譯作,在近十年的時間里,共出版60餘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創造社
Ⅳ 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詩人戴望舒屬於創造社嗎
現在沒有是著名的詩人戴望舒處於唱
Ⅵ 創造社的代表作家,有哪些
創造社在「五四」時代是狂飆突進的浪漫派,這一派的作家側重自我表現,較少客觀描繪。無論是詩歌、散文還是小說、戲劇,都帶有濃重的主觀抒情的色彩。在他們的作品裡,對於當時黑暗污濁社會所懷的不滿,主要不是滲透於現實本身的細密描繪和深入剖析之中,而是直接發為大膽的詛咒和強烈的抗議。因此,熱烈的直抒胸臆,坦率的自我暴露,病態的心理描寫,往往成為創造社作家表示內心激憤和反抗的必要方式。作為藝術上的特點,這些又是形成他們創作的浪漫主義傾向的因素。
除新詩的開拓者郭沫若而外,創造社在小說、散文方面的代表作家是郁達夫。
郁達夫(1896—1945)除了中國古典詩文等傳統教育里必修書之外,少年時代就愛讀小說戲曲作品;留學日本期間,曾廣泛涉獵外國文學,深受近代歐洲、日本各種社會思潮和文藝作品的熏陶。十年的異國生活,使他飽受屈辱和歧視,激發了愛國熱忱,也養成了憂傷、憤世、過敏而近於病態的心理。他從研究經濟學轉到對文學產生濃厚的興趣。最初曾發表過一些舊詩,一九二一年參加發起創造社的前後他開始了小說的創作。早年作品如《銀灰色的死》、《沉淪》、《南遷》、《懷鄉病者》、《風鈴》等,均寫留日學生的生活片斷,著重表現其內心的悒鬱、苦悶,體現著他的「文學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敘傳」(註:郁達夫:《過去集·五六年來創作生活的回顧》)的主張;即如《採石磯》中所寫的清代詩人黃仲則,實際上也都含有作者自我寄託的成分。在表達個人對社會的憤懣方面,郁達夫這些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不同於郭沫若的強烈反抗,而是一種帶點灰色、感傷的調子,——彷彿是一些不甘沉淪卻又無力掙扎者發出的呼喊,或者是一些究愁潦倒、孤獨憤世者的頌訴和嘆息。郁達夫作品的這種特色,正代表了創造社一部分成員的傾向。
Ⅶ 從胡適到穆旦中國新詩大致經歷了哪幾個階段,並指出各個階段主要代表詩人、流派在現代文學史上的獨特貢獻
中國現代詩發展史上出現的最重要的詩歌流派有:
* 20世紀初至1920年代: 嘗試派、文學研究會(人生派)、創造社(早期浪漫主義)、湖畔詩派、新格律詩派(新月派)、中國早期象徵詩派
* 1930年代: 中國現代派詩群、七月派、漢園三詩人
* 1940年代: 中國新詩流派、九葉詩派
* 1950年代: 中國現實主義、新現代主義(現代派詩群)、藍星詩群(藍星詩社)、創世紀詩群(創世紀詩社)
* 1970年代: 朦朧派(今天派)、白洋淀詩群、中國新現實主義
* 1980年代: 新邊塞詩派、大學生詩派、第三代詩群(新生代詩群、新世代)、莽漢主義、整體主義、海上詩派、圓明園詩派、撒嬌派、他們詩群、丑石詩群、非非主義(紅色寫作)、神性寫作、新鄉土詩派、知識分子寫作詩群
* 1990年代: 網路詩歌(網路詩人)、民間寫作、第三條道路寫作、中間代、信息主義、70後詩人
* 21世紀初:靈性詩歌、新江西詩派、80後詩人
Ⅷ 「創造社」是郭沫若和誰一起發起組織的
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
1921年6月8日,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專、田漢、鄭屬伯奇等赴日留學的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健將,多次在上海和日本協商,並在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第二改盛館的郁達夫寓所中,利用上海泰東圖書局的一些條件,成立了「五四」新文化運動早期的文學團體——創造社。
(8)創造社三詩人擴展閱讀
成員介紹
1、郁達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男,原名郁文,字達夫,幼名阿鳳,浙江富陽人,中國現代作家、革命烈士。曾留學日本,畢業於名古屋第八高等學校(現名古屋大學)和東京帝國大學(現東京大學)。
2、張資平(1893—1959),廣東梅縣人,出身破落世家。1922年4月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理學院地質系。
3、田漢(1898年3月12日—1968年12月10日),本名田壽昌,乳名和兒,筆名有田漢、陳瑜、伯鴻、漢兒倚聲、首甲、紹伯、漱人、陳哲生、明高、嘉陵、張坤等。男,漢族,湖南省長沙縣人。劇作家、戲曲作家、電影編劇、小說家、詞作家、詩人、文藝批評家、文藝活動家,中國現代戲劇三大奠基人之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創造社
Ⅸ 創造社的撰文
1927年9月,成仿吾於創造社該月版《流浪》發表詩作《靜夜》,表達了詩人心中的苦悶,彷徨以及對理想的憧憬和嚮往。
一、死一般的靜夜!我好像在空中浮起,渺渺茫茫的。
我全身的熱血,不住地低聲潛躍,我的四肢微微地戰著。
二、我漂著,我聽見大自然的音樂。
徐徐的,清清的,我跟著他的音波,我把他輕輕吻著,我也飛起輕輕的。 6月12日,就《青年戰士》第4期復活號上,造謠說創造社為共產黨之爪牙,曾領受第三國際之宣傳費一事,創造社委託劉世芳律師致函青年戰士社,要求該社登報更正道歉。8月14日,青年戰士社函復劉世芳律師,認為此事與法律問題無涉,系國民黨與共產黨言論政治之爭,並繼續造謠誣蔑,大肆攻擊共產黨。
1928年以後,郭沫若避居日本,從事中國古代社會的研究和對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學的研究;成仿吾赴法留學,回國後到革命根據地從事教育工作;後期創造社的一部分成員李初梨、馮乃超、彭康、朱鏡我等先後參加了中國共產黨。其中專門從事理論活動的彭康、朱鏡我等,以後都轉入「中國社會科學聯盟」工作。而曾作為創造社當年發起人之一的田漢,早已另組南國社從事戲劇活動,張資平則另開書店,無形中脫離了創造社,以詩人出名的王獨清則被清除出社。
1929年 2月創造社終於為國民黨當局封閉。隨後創造社、太陽社的成員與包括魯迅在內的進步作家合作,於1930年初在上海成立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從而在中國整個30年代興起了影響深遠的左翼文藝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