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魯迅那句中國人發明火葯去做鞭炮的出處是哪裡
出自魯迅的雜文《電的利弊》:外國用火葯製造子彈御敵,中國卻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國用羅盤針航海,中國卻用它看風水;外國用鴉片醫病,中國卻拿來當飯吃。同是一種東西,而中外用法之不同有如此,蓋不但電氣而已。
《電的利弊》寫的是中國長久以來未能解決的愚昧問題,反映了當時整個中國麻木、盲目、愚昧的社會現象。魯迅的《電的利弊》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三年二月十六日《申報·自由談》,署名何家干,後收入雜文集《偽自由書》。
《電的利弊》寫的是中國長久以來未能解決的愚昧問題。類似的事情有很多。
1876年,美國慶祝獨立100周年的時候,在費城舉辦國際博覽會,有37個國家參展,當時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覽團。在這次博覽會上,英國展出最新的蒸汽機車,美國展出大功率電動機和發電機,德國展出加工槍炮的精密機床,中國展出的是純銀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腳綉花鞋。
(1)煙花火葯發明擴展閱讀:
給《自由談》投稿最多、影響最大的左翼作家是魯迅。他從1933年 1月起用「何家干」、「丁萌」、「干」、「游光」等許多筆名為《自由談》寫稿;《偽自由書》、《准風月談》集中的全部雜文和《花邊文學》中的大部分雜文都是在《自由談》上發表的。
正因為魯迅,《自由談》在現代文化史、文學史、報刊史上才有著重要的地位。魯迅之外,茅盾也經常給《自由談》投稿,他用的筆名是「玄」、「珠」、「郎損」、「仲方」等。郁達夫、徐懋庸也給《自由談》寫了不少雜文。
在《自由談》上發表文章較多的還有陳望道、夏丐尊、葉聖陶、鄭振鐸、老舍、巴金、風子(唐弢)、陳子展、臧克家、田間、張天翼、靳以、柯靈、李輝英、鄭伯奇等。瞿秋白在上海時,也曾借用魯迅的筆名,在《自由談》上發表了十餘篇雜文。
一些在政界有影響的文人如柳亞子、章太炎、吳稚暉、林語堂,也先後在《自由談》上發表過短文。
㈡ 火葯和炸葯的關系或者區別聯系魯迅說:"中國人發明了火葯拿來做煙花
火葯是炸葯中的一類,火葯按自己的用途也分很多種。最早的火葯是中國人發明的黑火葯。現在火葯主要用做武器發射彈丸的能源。
1847年,義大利的索伯萊格就發明了一種烈性炸葯,叫硝化甘油,極易爆炸。諾貝爾把這種烈性炸葯改造成安全炸葯,不容易爆炸,並且發明了雷管來起爆安全炸葯。
㈢ 煙花爆竹的來歷與火葯有關嗎
中國是最早發明火葯的國家,黑色火葯在晚唐(9世紀末)時候正式出現。火葯是由古代煉丹家發明的,從戰國至漢初,帝王貴族們沉醉於神仙長生不老的幻想,驅使一些方士道士煉「仙丹」,在煉制過程中逐漸發明了火葯的配方。
早在八、九世紀時,和醫葯、煉丹術的知識一起,硝也由中國傳到阿拉伯。當時的阿拉伯人稱它為「中國雪」,而波斯人稱它為「中國鹽」。他們僅知道用硝來治病、冶金和做玻璃。13世紀火葯是由商人經印度傳入阿拉伯國家的。希臘人通過翻譯阿拉伯人的書籍才知道火葯。火葯武器是通過戰爭傳到阿拉伯國家,成吉思汗西征,蒙古軍隊使用了火葯兵器。公元1260年元世祖的軍隊在與敘利亞作戰中被擊潰,阿拉伯人繳獲了火箭、毒火罐、火炮、震天雷等火葯武器,從而掌握火葯武器的製造和使用。阿拉伯人與歐洲的一些國家進行了長期的戰爭,戰爭中阿拉伯人使用了火葯兵器,例如阿拉伯人進攻西班牙的八沙城時就使用過火葯兵器。在與阿拉伯國家的戰爭中,歐洲人逐步掌握了製造火葯和火葯兵器的技術。
火葯和火葯武器傳入歐洲,「不僅對作戰方法本身,而且對統治和奴役的政治關系起了變革的作用」。「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貴族城堡的石牆抵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子彈射穿了騎士的盔甲。貴族的統治跟身穿鎧甲的貴族騎兵同歸於盡了。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新的精銳的火炮在歐洲的工廠中製造出來,裝備著威力強大的艦隊,揚帆出航,去征服新的殖民地……。」
火葯的發明大大的推進了歷史發展的進程,是歐洲文藝復興的重要支柱之一。
㈣ 火葯是那個朝代發明的
在唐朝已有了煙花的發明,在北宋宣和(1119—1125年)年間,我國以火葯為原料的真正煙花發展成熟,已有了大規模的成架煙火。
中國煙花爆竹的誕生發展過程,充分體現了以花炮始祖李畋為代表的中國人民無窮智慧,展示了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它是中國人民古老發明的藝術結晶,也是中國古老民俗的智慧表現。
明清時代,我國爆竹煙花已經很盛行,每逢婚喪喜慶或逢年過節,人們都要燃放爆竹煙花來祭神祭祖,表示慶賀,求神靈祖先保佑全家順利,萬事如意。
中國花炮從燃放效果來看,分成禮花、字幕、盆花、瀑布、火箭、噴花。
清咸豐年間,鞭炮庄號遍及湖南省內外各埠,煙花鞭炮年產量猛增,大瑤、金剛頭、潭江、文家市及城區等地百分之九十的居民以家庭作坊式生產,煙花鞭花已開成大行業,素有「十家九爆之稱」。
關於煙花的發明,民間有許多傳說。其中「爆竹祖師」李畋的故事,流傳最廣。唐史》載:李畋,江南西道袁州府上栗麻石人氏,生於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四月十八日,唐大宗李世民被山鬼迷纏,久治無效,遂詔書全國求醫。時年24歲布衣獵人李畋應詔揭榜,借打獵用土銃原理,採用竹筒裝入硝,爆驅逐山魈邪氣,使皇上龍體康復,遂封李畋為爆竹祖師。上栗人歷來對李畋頂禮膜拜,早在明大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就在始建於東晉九年(公元354年)的上栗南街佑聖觀中設立了「爆竹祖師李畋之神位」,每年四月十八日李畋生日這一天,上栗從事爆竹業的人們都紛紛到此悼念祖師,沿襲至今。
㈤ 煙花是中國發明的嗎,什麼時候發明的
煙花於10世紀已有記載在中國發明,主要用於盛大的典禮或表演中,《後武林舊事》記有宋孝宗觀海潮放煙火的情景說:「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八月十八日,點放五色煙炮滿江、及煙收、炮息,則諸船盡藏,不見一隻。」
譯文: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八月十八日,在江邊點放五種顏色的煙炮,灑滿了江邊、等到煙花收滅、炮聲終止以後,各個船隻都隱匿起來 一個也看不見了
宋理宗(1225年至1264年)時,周密在《齊東野語》〈御宴煙火〉中也記載了當時皇宮觀看煙火的故事:「穆陵初年,嘗於上元日清燕殿排當,恭請恭聖太後。既而燒煙火於庭。(譯文:穆陵第一年,曾經在正月十五日清閑殿排在,恭請聖太後求。然後在庭院燃放煙火)」
(5)煙花火葯發明擴展閱讀:
中國最早的煙花發明在中唐時期,最開始是只有皇家才能享受的娛樂項目,後來漸漸傳入民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不僅衍生出了更多的花樣玩法,甚至還出現了專門的煙火藝人進行表演。相比簡單爆炸的爆竹,一支煙花需要具備聲、色、光、煙四個元素,可是復雜多了。
到了宋朝以後,煙花的發展進入了系列期。明清時期各種名目繁多的煙花品種層出不窮,從元代的「月光」、「日光」、「流星」、「白睡蓮」等,一直到清朝的「千丈梅」、「倒垂蓮」、「小葉梨」,各式各樣的煙花給人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享受。
而葯發傀儡的發展也進入了新的階段,不再是之前簡單的噴火吐煙,而是真正有了今天葯發傀儡劇目的樣子,排演出諸如《牛郎織女》一般的劇目來,鮮活生動,令人嘆為觀止,直到今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煙花
㈥ 1、煙花爆竹的來歷 2、其來歷是否與火葯有關
1.2.3.荊楚歲時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這段記載說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種驅瘟逐邪的音響工具,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習俗從一開始就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其實,這完全是由古人的誤解所致。據《神異經》說,古時候,人們途經深山露宿,晚上要點篝火,一為煮食取暖,二為防止野獸侵襲。然山中有一種動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經常趁人不備偷食東西。
人們為了對付這種動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聲使其遠遁的辦法。這里所說的動物,名叫「山臊」。古人說其可令人寒熱,是使人得寒熱病的鬼魅,嚇跑山臊,即驅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
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個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裝在竹筒里,點燃後使其發出更大的聲響和更濃烈的煙霧,結果驅散了山嵐瘴氣,制止了疫病流行。這便是裝硝爆竹的最早雛形。以後火葯出現,人們將硝石、硫黃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燃燒,產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葯編成串做成「編炮」(即鞭炮)。關於爆竹的演變過程,《通俗編排優》記載道:「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卷紙為之。稱曰「爆竹」。
4.5.早在八、九世紀時,和醫葯、煉丹術的知識一起,硝也由中國傳到阿拉伯。當時的阿拉伯人稱它為「中國雪」,而波斯人稱它為「中國鹽」。他們僅知道用硝來治病、冶金和做玻璃。13世紀火葯是由商人經印度傳入阿拉伯國家的。希臘人通過翻譯阿拉伯人的書籍才知道火葯。火葯武器是通過戰爭傳到阿拉伯國家,成吉思汗西征,蒙古軍隊使用了火葯兵器。公元1260年元世祖的軍隊在與敘利亞作戰中被擊潰,阿拉伯人繳獲了火箭、毒火罐、火炮、震天雷等火葯武器,從而掌握火葯武器的製造和使用。阿拉伯人與歐洲的一些國家進行了長期的戰爭,戰爭中阿拉伯人使用了火葯兵器,例如阿拉伯人進攻西班牙的八沙城時就使用過火葯兵器。在與阿拉伯國家的戰爭中,歐洲人逐步掌握了製造火葯和火葯兵器的技術。
火葯和火葯武器傳入歐洲,「不僅對作戰方法本身,而且對統治和奴役的政治關系起了變革的作用」。「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貴族城堡的石牆抵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子彈射穿了騎士的盔甲。貴族的統治跟身穿鎧甲的貴族騎兵同歸於盡了。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新的精銳的火炮在歐洲的工廠中製造出來,裝備著威力強大的艦隊,揚帆出航,去征服新的殖民地……。」
㈦ 火葯誰發明的,為什麼他用來做煙花
火葯是中國人發明的,最早是練仙丹練出來的
後來傳到了外國。
中國人拿它放炮仗
列強拿來造大炮
我們要記住教訓啊
㈧ 中國人為什麼發明了火葯不做炸彈,而去發明煙花
因為中國人愛和平
㈨ 爆竹的發明時期或者火葯的發明時期
中國是最早發明火葯的國家,黑色火葯在晚唐(9世紀末)時候正式出現。火葯是由古版代煉丹家權發明的,從戰國至漢初,帝王貴族們沉醉於神仙長生不老的幻想,驅使一些方士道士煉「仙丹」,在煉制過程中逐漸發明了火葯的配方。
其實是在唐朝晚期才正式發明的火葯,而在漢末,尤其是在三國演義的評書中,常會出現「某某方向突然一聲炮響,殺出一隊人馬來」,這里的炮其實不是爆竹,更不是大炮而是一種瓦製作的鼓。
【炮土之鼓】瓦制的鼓。《周禮·秋官·壺琢氏》:「掌除水蟲,以炮土之鼓毆之,以焚石投之。」 鄭玄 註:「炮土之鼓,瓦鼓也。」
㈩ 火葯發明後為什麼多用於煙花,而不是製造炸彈
火葯在中國被發明後多用於煙花的原因與中國古人講究腳踏實地的生活態度,以及以和為貴的文化特點有關。
首先,中國古代雖然經歷過諸多改朝換代的戰爭,但是引起戰爭的原因大多都是反對暴政,不到逼不得已,中國古人是不會引發戰爭的。或者可以這樣說,中國古人並不喜歡戰爭,作為掠奪性武器的炸彈,中國古人自然不會太傾向去用。我國並不是好戰的民族,更加喜歡腳踏實地來安居樂業。所以火葯在發明以後,常多被用於製作煙花。
當然,火葯被多用於製作煙花而不是火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觀點自是不僅限於上述原因。但是我們可以確定,火葯被中國古人多用在煙花上面,與中國自古以來腳踏實地的生活特點以及以和為貴的文化特點聯系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