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辯論題:剩餘價值是由流動資本帶來的
1.G→W→G』的資本總公式是同:價值規律相矛盾。P65 2.解決資本總公式矛盾的條件:a剩餘價值不能從流通領域中產生b剩餘價值在生產領域中產生c剩餘價值離開流通領域也不能發生增殖d價值增殖是在流通領域中實現P653.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勞動力成為商品。勞動力商品使用價值的特殊性:它是價值的源泉,並且是大於自身價值的源泉。4.價值增殖過程: 超過一定點而延長了的價值形成過程。P695.資本家能夠採取絕對剩餘價值生產的方法是因為:工作日可以在一定界限內伸縮。工作日的低限:大於必要勞動時間。制約工作日的高限的兩個因素:生理因素,道德因素。P746.超額剩餘價值的是:商品的個別價值低於社會價值。(比較記憶)超額利潤是:個別生產價格低於社會生產價格。7.資本主義工資的本質:勞動力的價格或價值的轉化形式。8.資本積累的實質:資本家不斷無償占剩餘價值,進行資本積累。擴大生產規模,來進一步無償佔有更多剩餘價值。資本積累:剩餘價值的資本化,或者說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擴大再生產的源泉:資本積累。資本積累的源泉:剩餘價值。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的源泉:資本積累。9.影響資本積累的因素:對勞動力的剝削程度,社會生產力水平,所用資本和所費資本之間的差額,預付資本量的大小。問答1.什麼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牢記)答:1)資本是能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貨幣不是生來就是資本,當它能帶來剩餘價值時才成為資本。2)流通中的等價交換和不等價交換都不能產生剩餘價值,剩餘價值之所以能產生,是因為資本家在流通中買到一種特殊商品勞動力,勞動力不僅能創造自身價值,而且能創造超過自身價值以上部分的價值。3)資本主義條件下勞動力是商品,它和其他商品一樣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勞動力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力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勞動力商品的價值包括三部分:維持勞動者自身生存必須的生活資料的價值,用以再生產他的勞動力;勞動者繁衍後代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用以延續勞動力的供給;勞動者接受教育和訓練所支出的費用,用以培訓適合資本主義再生產需要的勞動力。勞動力商品的價值還受歷史和道德因素的影響。4)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的特殊性在於它是價值的源泉,它不僅能創造自身價值,而且能創造比自身價值大的使用價值。資本家的貨幣只要和勞動力進行交換,就能使其帶來剩餘價值。所以,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2.簡述資本總公式的矛盾及其解決條件(記住)答:1)資本的總公式:G-W-G』。2)資本總公式在形式上同價值規律相矛盾,按照等價交換的原則,商品交換過程的結果只能使價值形式在貨幣與商品之間轉換,不能引起價值量的變化,而資本總公式卻在流通過程中發生了價值增值。這是資本總公式的矛盾。3)解決資本總公式矛盾的條件:關鍵是說明剩餘價值是在什麼條件下從哪裡產生的。對資本總公式的分析說明,在流通領域無論是等價交換還是不等價交換都不能發生價值的增殖,離開流通領域,也不能產生剩餘價值。所以,從貨幣到資本家的轉化,既不能發生在流通領域,也不能離開流通領域,這就是解決資本總公式矛盾的條件。4)資本總公式矛盾的解決:價值增殖不能發生在G-W階段的貨幣上,不能發生在W-G』階段上,而只能發生在G-W階段的商品上。貨幣所有者購買到這種特殊商品,通過對它的使用能創造價值,而且能創造出比這個商品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這種特殊商品就是勞動力。因此,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並使資本總公式難度得到解決。第四章 資本的流通過程選擇1.產業資本,包括工業、農業、建築業等各個物質生產部門的資本,是能夠實現價值增殖的資本。2.產業資本循環是三種循環形式的統一。(生產資本、貨幣資本
❷ 辯析: 剩餘價值是由資本家的全部預付資本創造的。
這種說法是錯的
論述分兩部分
1、剩餘價值是工人勞動創造的(這一點課本里找,抄概念)
2、預付資本,僅僅是給工人在用勞動創造價值的過程中,所消耗的成本,它本身不創造價值。因為價值是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結晶,因此只有勞動才能創造出價值。
❸ 資本主義社會剩餘價值是如何分配的
1、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
商品價值包括三個部分: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和剩餘價值。對資本家而言,他在生產該商品時所支付的費用是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兩部分,因而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構成了資本家的生產成本,又稱成本價格(用k來表示)。這樣,商品的價值構成就由原煤來的W=c+v+m變成了現在的W=K+m或W=K+p,生產成本或成本價格是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轉化形式。生產成本掩蓋了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在價值增殖過程中的不同作用,剩餘價值由可變醬的產物變成了生產成本的增加額,模糊了剩餘價值的真正來源。
生產成本形成後,從現象上看,剩餘價值不再表現為只是可變資本的產物,而是表現為生產成本的產物,並進一步表現為全部預付資本的產物。因為在資本家看來,那些未曾耗費的資本雖然不構成生產成本,但作為物質要素同樣參加了生產過程,因而是剩餘價值生產不可缺少的物質要素。當資本家不再把剩餘價值看成是可變資本的產物,而是全部預付資本的增加額時,剩餘價值便轉化為利潤。利潤和剩餘價值本來是一個東西,所不同的是,剩餘價值是相對於可變資本而言的,利潤是相對於全部預付資本而言的。剩餘價值是利潤的本質,利潤是剩餘價值的現象形態或轉化形式。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後,進一步模糊了雇傭工人的勞動是其唯的源泉的關系。
隨著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剩餘價值率也轉化為利潤率(用p'來表示)。剩餘價值率是剩餘價值與可變資本的比率。但是,無論從量上來看,還是從質上來講,利潤率與剩餘價值率都存在著差別。利潤率是剩餘價值與預付總資本的比率。如果假定不變資本在生產過程中一次轉移到產品中去,那麼,c+v也就等於預付總資本(用C來表示)。因此,利潤率可以用公式表示為:p'= 或 。剩餘價值率和利潤率的區別是:第一,所表示的關系不同,剩餘價值率表示資本對勞動的剝削程度,利潤率表示預付總資本的增殖程度;第二,量上的差別,由於預付總資本在量上總是大於可變資本,因而利潤率總是小於剩餘價值率。
利潤率是資本增殖程度的標志,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出發點。資本家經營企業和生產商品的目的就是以盡可能少的預付資本取得盡可能多的利潤,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利潤率。利潤率的高低取決於以下主要因素:
一是剩餘價值率的高低。二是資本有機構成的高低。三是不變資本的節省。四是資本周轉速度的快慢。
2、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
在資本主義經濟中,如果各生產部門的剩餘價值率一致,資本有機構成的不同,就會導致各生產部門所創造的剩餘價值也不相同,從而具有不同的利潤率水平。那些資本有機構成高的部門,由於可變資本比重相對較小,創造的剩餘價值量也就較少,這一部門的利潤率也就低。而資本有機構成低的部門由於其可變資本比得相對較高,可以創造更多的剩餘價值,其利潤就會高一些。也就是說,同量的資本,由於投在不同的生產部門就有不同的利潤率,從而獲得數量不等的利潤。對資本家來說,他要求同量的資本獲得等量利潤,這就要求利潤率趨於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潤。
平均利潤的形成是部門之間競爭的結果。部門之間的競爭是指不同生產部門的資本家為爭奪有利的投姿場所而展開的競爭。競爭的結果是使各個部門之間原本不一致的利潤率趨於一致,從而形成平均利潤率。因此,部門之間的競爭過程就是平均利潤率的形成過程。平均利潤率是通過資本在部門之間轉移的方式形成的。資本家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就會把資本從利潤率低的部門撤出,轉移到利潤率高的部門。通過資本的轉移,那些利潤率最高的部門,資本數量增加,生產規模擴大;那些利潤率低的部門,資本數量減少,生產規模縮小。這種資本的轉移和投入,會引起各部門供求關系及商品價格的變動,在市場需求不變的情況下,利潤率高的那些商品供給增加,會導致供過於求,從而商品價格下降,利潤率也隨之下降;而利潤率低的部門情況正好相反,由於資枵的向外轉移,商品供給減少,會導致供不應求,從而商品價格上來,利潤率也隨之上升。資本的這種轉移以及由此引起的利潤率的變動,一直要持續到各部門的利潤率大致相等時才會停止。因此,平均利潤率是社會各個生產部門不同利潤率的平均數,即剩餘價值總量與社會總資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為:
平均利潤率的形成過程,反映了各生產部門資本家重新瓜分剩餘價值的過程。各個生產部門的資本家按照平均利潤率所獲得的利潤,就是平均利潤。平均利潤形成後,等量資本取得等量利潤,似乎利潤量完全取決於資本量,利潤完全是資本的產物。這就完全歪曲了利潤的本質和來源。馬克思的平均利潤學說,說明平均利潤仍是剩餘價值的轉化形式。平均利潤只是各部門資本家通過部門間的競爭,對雇傭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重新分配的結果。
隨著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商品價值也就轉化為生產價格。生產價格是由生產成本加平均利潤構成的。因此,生產價格的形成,實際上是商品價值中的剩餘價值部分在不同生產部門進行平均分配的結果。
生產價格形成後,商品價格開始圍繞生產價格上下波動,但這並不是對價值規律的否定,而只不過是價值規律作用的表現形式變化。生產價格與價值之間雖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背離,但這種背離並不意味著生產價格脫離了價值,相反,它是以價值為基礎的,這主要表現在:第一,從個別部門看,資本家所獲得的平均利潤可能與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有量的差異;但從全社會來看,被資本家階級所佔有的全部平均利潤的總和等於全部工人所創造的剩餘價值的總額。第二,從個別部門看,價值與生產價值在量上有差異;但從全社會來看,生產價格總額等於價值總量。第三,生產價格的變動,最終取決於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變化。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減少,商品價值量就降低,從而生產價格也會下降。
3、商業資本和商業利潤
商業資本是指流通領域專門從事商品買賣,以獲取剩餘價值為目的職能資本。它是從商業資本中分離出來,獨立地在流通領域中發揮作用的資本。商業資本作為職能資本,其職能是通過商品的買賣,實現商品的價值和剩餘價值。
商業利潤是商業資本家投資於商業經營活動所獲得的利潤。從表面上來看,商業利潤是商品銷售價格商於商品購買價格的差額。但商業利潤的真正來源是產業工人在生產過程中創造的剩餘價值。由於商業資本家承擔了產業資本家的部分職能,因此產業資本家不能佔有全部的剩餘價值,而必須把剩餘價值的一部分讓渡給商業資本家。同時,商業資本家專門從事商業活動,可以使產業資本家節省流通費用,增加生產資本,帶來更多的剩餘價值,這比產業資本家自己經營商業更為有利。因此,產業資本家也願意讓渡一部分剩餘價值給商業資本家。產業資本家讓渡利潤的方法就是將商品按低於生產價格的價格出售給商業資本家。然後,商業資本家再按照商品的生產價格把商品銷售出去,獲得商業利潤。由此可見,商業利潤在實質上不過是產業工人所創造的剩餘價值的一種轉化形式。
4、借貸資本和利息
借貸資本是借貸資本家為了獲取利息而暫時借給職能資本家(包括工業資本家、農業資本家、商業資本家等)使用的貨幣資本。借貸資本是從職能資本的運動中游離出來的閑置貨幣資本轉化而來的特殊資本形式。借貸資本不是職能資本,它主要來源於產業資本在循環和周轉過程中暫時閑置的化幣資本。擁有貨幣資本的資本家把這些資本貸給急需資本的職能資本家使用,這樣,在資本家之間就發生了借貸關系,貨幣資本轉化為借貨資本。
貨幣資本所有者將其閑置的貨幣資本貸放出去是有條件的,它要規定償還期限,還要獲取報酬。利息就是借貸資本家由於讓渡資本使用權而取得的報酬,是職能資本家因借入貨幣資本而讓渡給資本家的平均利潤的一部分。因此,利息作為平均利潤的一部分,是剩餘價值的轉化形式。利息的真正來源是產業工人所創造的剩餘價值。借貨資本家憑借對資本的所有權參與對剩餘價值的瓜分,佔有了雇傭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
借貸資本家獲取的利息大小,是按預先確定的利息率進行計算的。利息率是一定時期內的利息量與借貸資本量之間的比例,用公式表示為:
因為利息是平均利潤的一部分,所以利息率不能超過平均利潤率。在一般情況下,利息率總是在零到平均利潤率之間擺動。在平均利潤率一定的情況下,利息率的高低取決於借貸資本的供求狀況。
5、銀行資本和銀行利潤
銀行是專門經營貨幣資本、充當借貨關系中介的企業。銀行資本是由銀行資本家的自有資本和通過各種途徑籌集到的貨幣資本構成的,其中主要是銀行吸收的存款。銀行資本家投資於銀行業,目的也是為了獲取利潤。資本家經營銀行所獲得的利潤叫銀行利潤。銀行利潤是存款利息和貸款利息的差額,再扣除經營銀行業務的費用後形成的。銀行利潤在量上相當於銀行資本家自有資本所獲得的平均利潤。銀行利潤來源於職能資本家支付的貸款利息的一部分,實質上是產業工人在生產過程中創造的剩餘價值。所以,銀行利潤也是剩餘價值的轉化形式,它反映了銀行資本家憑借銀行雇員的剩餘勞動佔有產業部門工人創造的一部分剩餘價值的關系。
6、土地所有權和地租
資本主義地租是農業資本家為取得土地經營權而交給土地所有者的由農業雇傭工人創造的超過平均利潤的那一部分剩餘價值。它是資本主義土地所有者憑借其土地所有僅取得的一種收入,是資本主義土地所有權在經濟上的實現。資本主義地租的本質是農業資本家獲得的超過平均利潤以上的那部分剩餘價值,它體現了農業資本家和土地所有者瓜分剩餘價值、共同剝削農業僱傭勞動者的經濟關系。
資本主義地租根據其產生的原因和條件不同,分為級差地租和絕對地租。
級差地租是指由於租種不同等級的土地而交納的地租。級差地租由於形成條件的不同分為兩種形態:級差地租I是由於土地肥沃程度不同和距離市場遠近不同而形成的級差地租;級差地租Ⅱ是由於在同一塊土地上連續追加投資造成勞動生產率不同而形成的級差地租。土地經營權的壟斷是級差地租產生的原因。級差地租的源泉是優等地和中等地的農業雇傭工人創造的超額剩餘價值。
絕對地租是由於土地私有權的壟斷,租種包括劣等地在內的任何土地,都必須向土地所有者交納的地租。絕對地租形成的條件是農業資本有機構成低於社會平均資本有機構成。由於這一條件,農產品的價值就高於社會生產價格,由此產生的超額利潤,由農業資本家交給土地所有者,便形成了絕對地租。絕對地租也是剩餘價值的轉化形式。
7、股份資本和股息
股份公司是通過發行股票的方式合資經營的企業,現代發達國家的大中型企業,基本都是股份制企業。股份公司是伴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化和信用制度的發展而產生的。它對促進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它有利於快速聚集資本和優化投資結構,其次它有利於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提高企業經濟運營效率,最後它有利於企業財產的完整和穩定。
股票是向股份公司投資入股並取得股息收入的憑證,其特點在於不返還性、流動性和風險性。
股票價格=股息/ 利息率
8、土地價格
土地價格= 地租 / 利息率
http://ke..com/view/2169095.htm
❹ 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是由於將剩餘價值看作是全部預付資本的產物,不太懂
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是由於把剩餘價值看作是全部預付資本的產物。當剩餘價值被看作全部預付資本產物時,剩餘價值就取得了利潤的形態。利潤是剩餘價值的轉化形式。
剩餘價值是指剝削勞動者所生產的新價值中的利潤(勞動創造的價值和工資之間的差異),即「勞動者創造的被資產階級無償佔有的勞動」。剩餘價值考察的是勞動過程當中的「價值增殖」。顯然,此「增殖」非彼「增值」,但決定了經濟現象領域中的價格和利潤增長運動。關於剩餘價值理論,馬克思給出總的評論:「所有經濟學家都犯了一個錯誤:他們不是就剩餘價值的純粹形式,不是就剩餘價值本身,而是就利潤和地租這些特殊形式來考察剩餘價值。由此必然會產生哪些理論謬誤,這將在第三章中得到更充分的揭示,那裡要分析以利潤形式出現的剩餘價值所採取的完全轉化了的形式。」
❺ 為什麼佔有「剩餘價值」是一個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秘密(解釋詳細點啊)
因為資本家通過最大限度的榨取剩餘價值剝削工人(理論來源:馬克思《資本論》)。具體如下:
1、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一方面,雇傭工人的具體勞動創造出新的使用價值,同時,將生產過程中消耗的生產資料的價值轉移到新產品中去;另一方面,雇傭工人的抽象勞動又凝結在新產品上,形成新的價值。兩者之和構成商品的價值。在生產過程中,生產資料轉移的價值不會發生增殖。
2、要使價值增殖,只有把雇傭工人的勞動時間延長到使工人新創造的價值超過勞動力價值以上。這個超過部分,就是剩餘價值。所以,價值增殖過程就是超過一定點而延長的價值形成過程。這個一定點,就是工人再生產自身勞動力價值所需要的必要勞動時間。
3、這樣,工人的整個勞動時間就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再生產勞動力價值的時間即必要勞動時間,必要勞動時間里進行的勞動叫做必要勞動;另一部分是無償地為資本家生產剩餘價值的時間即剩餘勞動時間,剩餘勞動時間里進行的勞動叫做剩餘勞動。
4、剩餘價值就是雇傭工人創造的、超過勞動力價值以上的、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那部分價值,它直接體現著資本家對雇傭工人的剝削關系。剩餘價值的來源是雇傭工人的剩餘勞動。
5、絕對剩餘價值生產指在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條件下,通過絕對延長工作日,從而絕對延長剩餘勞動時間來生產剩餘價值的方法。
(5)剩餘價值是由資本家的全部預付資本創造的擴展閱讀:
相對剩餘價值生產指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對延長剩餘勞動時間來生產剩餘價值的方法。
勞動力成為商品,需有兩個條件:
一、工人不像奴隸或農奴人身依附於奴隸主或農奴主那樣,只能在自家主人的驅使和強迫下勞動,而是已經獲得了人身自由,有權自由地出賣勞動力給任何一個資本家;
二、工人也不像個體農業和手工業勞動者那樣擁有自己的生產資料可藉以謀生,而是除勞動力外一無所有,只能靠出賣勞動力過活。針對這種情形,馬克思把僱傭勞動稱為自由勞動。
勞動力商品,像其他商品一樣,有價值和價格。商品的價值決定於生產商品所必需耗費的勞動。價格是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它按照市場供求變化圍繞著價值上下波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剩餘價值
❻ 辨析題:剩餘價值是由資本家的全部預付資本創造的.
剩餘價值是工人勞動創造的,預付資本僅僅是給工人在用勞動創造價值的過程中,所消耗的成本,它本身不創造價值。因為價值是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結晶,因此只有勞動才能創造出價值。
剩餘價值本來是工人勞動的產物,應歸工人所有,但是卻被資本家憑借對企業的所有權無償獨占,這就是資本家剝削工人發財致富的秘密。
只有產業工人的活勞動才能創造新價值,其他生產要素以及商業服務業等非生產性行業的職工都不能創造新價值。這在19世紀基本上符合事實,也正因為如此,剩餘價值理論才在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和普遍的認同。
(6)剩餘價值是由資本家的全部預付資本創造的擴展閱讀:
在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條件下,由於延長工作日長度而生產的剩餘價值。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分為兩部分:必要勞動時間和剩餘勞動時間。
在必要勞動時間既定的條件下,工作日越長,剩餘勞動時間就越長,資本家從工人身上榨取的剩餘價值就越多,從而剩餘價值率也就越高。如果必要勞動時間不變,勞動日越長,剩餘勞動時間越長,剩餘價值率越高,剩餘價值量就越大。
在資本主義早期,主要是手工勞動,資本家經常用延長工作時間的辦法來榨取更多的剩餘價值。此外,資本家還用提高工人勞動強度的方法來榨取剩餘價值。提高勞動強度,意味著工人在同樣工作日時間內支出了更多的勞動量,實際上等於延長了工作日。這是一種延長工作日時間的隱蔽的形式。
❼ 概述剩餘價值
剩餘價值理論 剩餘價值是由雇傭工人在生產過程中
所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價
值,是資本家階級不付任何等價物就佔有的價值額的一
般形式。剩餘價值理論是馬克思創立的。這一理論主要包
括剩餘價值的起源和本質、剩餘價值的生產和分配或轉
化等理論。
馬克思科學地揭示剩餘價值的起源和本質,關鍵在
於把「勞動力」與「勞動」區分開來,並且依據價值規律闡
明了勞動力這個商品的特殊性質。資本家購買到勞動力
這一特殊商品後,同生產資料結合起來進行生產。工人在
生產過程中,不僅能再生產出勞動力的價值,並且能創造
出比勞動力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實現了價值增殖,這樣
資本家才有利可圖。於是,剩餘價值的起源和性質也就昭
然若揭了,剩餘價值無非是由雇傭工人剩餘勞動創造的
並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價值。
馬克思在揭示了剩餘價值的起源和本質之後,又考
察了剩餘價值的生產問題。馬克思根據他創立的勞動二
重性學說,從分析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特徵入手,揭示了
資本主義生產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工人用具體勞動創
造使用價值,即勞動過程;另一方面,工人的抽象勞動形
成價值和剩餘價值,即價值增殖過程。從而得出了資本主
義生產過程既是勞動過程也是價值增殖過程的科學論
斷。進而通過對勞動過程中不同要素的不同作用的分析,
又把資本劃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用於購買生產資
料即原料、輔助材料、勞動資料的那部分資本,經過生產
過程並不改變自己的價值量,因而稱之為不變資本。用於
購買勞動力的那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改變了自己的
價值量,因此叫可變資本。由於代替可變資本進入生產過
程的勞動力,以其具體的有用勞動創造出有用產品,把在
生產過程中消耗的生產資料的價值轉移到新產品中去,
同時由於支出了抽象勞動,它再生產出自身的等價物和
一個超過這個等價物而形成的余額即剩餘價值。資本自
身內部的這種區別,反映了不同資本在剩餘價值生產過
程中的不同作用,突出了可變資本在剩餘價值生產過程
中的特殊作用。科學地闡明了這個問題之後,才有可能考
察剩餘價值的相對量——剩餘價值率,即剩餘價值與可
變資本之比,或稱剩餘勞動與必要勞動之比,揭示了勞動
力受資本的剝削程度或工人受資本家剝削的程度。剩餘
價值率就是資本榨取工人血汗的測量器。
緊接著馬克思又深入地考察了剩餘價值生產的兩種
基本形式。他指出,工作日就是資本家消費他所購買到的
勞動力的一日勞動時間,它由必要勞動時間和剩餘勞動
時間或者說由工人生產他的勞動力的補償價值和生產剩
余價值的時間所構成。補償勞動力價值的必要勞動時間
相對來說是一個一定量,而生產剩餘價值的時間則是一
個可變數。工作日雖然不是固定的量,但它的變動並非漫
無邊際,它只能在一定的界限內變動。這就是說,工作日
的長短是有界限的,它的最低限度不能和必要勞動時間
相等。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基礎上,必要勞動始終是工人
的工作日的一部分,而絕不能是它的全部,否則資本主義
也就不會存在了。因此,資本家總是千方百計地延長工作
日,以便榨取更多的剩餘價值。同時,工作日的長度也有
其最高限度,那就是還有生理和道德的界限,超過這個界
限,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也就無以為繼了。資本追逐剩餘價
值的慾望是無止境的,一旦資本獲取更多的剩餘勞動的
慾望不能由工人的過度勞動,即不能在必要勞動時間之
外依靠絕對延長工作日而得到時,或者說不能通過絕對
剩餘價值的生產方法得到滿足時,資本家就會在既定的
工作日,想方設法縮短必要勞動時間,以滿足其貪婪的欲
望。馬克思指出:「我把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應地改
變工作日的兩個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產的剩餘價
值,叫做相對剩餘價值。」(《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
350頁)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就是降低勞動力的價值,而要
降低勞動力的價值,就必須提高工業部門的生產力或社
會勞動生產率。馬克思考察了產業革命的全過程,把資本
主義生產劃分為三個階段,即簡單協作、工場手工業和機
器大工業的生產。他指出,正是榨取剩餘價值的原始推動
力,資本主義生產才一步步進到大機器生產階段,從而為
資本主義制度奠定了物質技術基礎,使資本主義制度最
後戰勝封建制度而居於統治地位;同時,資本家也藉助於
機器加強了對工人的剝削和奴役,使工人真正成為機器
的附屬物。馬克思抽象地考察了資本家對工人加強剝削
的兩種方法,這種科學的抽象,大體與資本主義生產發展
的歷史進程相一致。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初期,它還
沒有創造出相應的物質技術基礎,不得不靠手工工藝的
生產方法,資本家要加強剩餘價值的生產,就只能採取比
較原始的剝削手段——延長工作日,即靠絕對延長勞動
時間以加強剩餘價值的生產。隨著資本主義機器大工業
的產生和發展,手工勞動逐步被取代,資本家便主要採取
加強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方法——縮短必要勞動時間,
依靠技術進步和加強勞動管理,從而在一定的工作日時
間內,降低勞動力的價值,即縮短必要勞動時間,以相對
延長剩餘勞動時間。
關於絕對剩餘價值生產和相對剩餘價值生產這兩種
剩餘價值生產方法的關系,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產構成資
本體系的一般基礎,並且是相對剩餘價值的起點。而相對
剩餘價值是以特殊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為前提的,這種
剝削方法更隱蔽、更巧妙、更具有資本主義特徵。絕對剩
余價值生產和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並不是絕對地按照不
同的歷史時期而截然分開的。因為一方面,兩種生產剩餘
價值的方法是統一的,延長工作日正是大工業的特有產
物。並且相對剩餘價值也是絕對的,它以工作日的絕對延
長到超過工人本身生存所必需的勞動時間以上為前提
的。從另一方面來看,絕對剩餘價值生產也是相對的,它
以勞動生產率提高到能夠把必要勞動時間限制為工作日
的一個部分為前提。從表面上看,資本主義生產剩餘價值
的兩種方法是看不出來的。
剩餘價值生產出來後,還要在資本家間進行分配。剩
余價值的分配理論是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的重要組成部
分。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呈現在人們面前的利潤和剩
余價值是一回事,利潤掩蓋著剩餘價值。因為剩餘價值只
同可變資本有關,利潤則表現為資本家全部預付資本的
比例。這也就使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剩餘價值率轉化為
利潤率了。隨之而來的是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價值也轉
化為生產價格,其結果,利潤的真正性質和起源就完全被
掩蓋起來,價值決定的基礎也被掩蓋起來。
馬克思在揭示了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規律的基礎
上,進一步探討了利潤的分割問題。由於商品資本獨立化
為商業資本,所以作為剩餘價值轉化形式的利潤便分割
為產業利潤和商業利潤,這種形式的分割是受平均利潤
率支配的。作為職能資本家,由於借用貨幣資本而以報酬
形式支付給借貸資本家的一部分利潤則表現為利息。馬
克思在闡明了利潤的分割之後,還考察了資本主義在農
業中的發展和地租問題。他指出,資本主義地租不過是租
佃資本家交給土地所有者的超過平均利潤的那部分剩餘
價值,體現土地所有者和農業資本家共同剝削農業工人
的關系。馬克思揭露批判了「資本——利潤、土地——地
租、勞動——工資」這樣所謂的「三位一體」公式,指出這
是現實社會經濟關系的異化,是資本主義分配關系的轉
化表現形式。從而馬克思完成了他的剩餘價值理論。
剩餘價值學說的創立,是馬克思在人類科學史上的
一個偉大發現,是馬克思劃時代的偉大功績。馬克思發現
了剩餘價值的源泉,揭開了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剝削的
秘密,闡明了資本主義發生、發展和滅亡的運動規律,指
出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推翻資本主義制度。恩格
斯、列寧都曾對馬克思的剩餘價值論給予很高評價,指出
科學社會主義就是從此開始,以此為中心發展起來的;剩
余價值理論是馬克思經濟理論的基石。
❽ 剩餘價值是由可變資本創造的,所以不變資本與資本增值無關
錯誤。
分析思路:
1.先明確概念:
剩餘價值是雇傭工人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價值。
可變資本:資本家用於購買勞動力的那一部分資本。勞動力在使用過程中,不僅能夠創造出補償勞動力價值的價值,而且能創造出剩餘價值,使資本增殖。
不變資本:資本家用於購買生產資料的那一部分資本。生產資料在生產過程中,只是將其價值轉移到產品中去,不改變原有的價值量,故購買生產資料的那部分資本稱為不變資本。
資本有形增值:即出資人投資建立企業帶來的超過原始資本和無風險收益之外能夠確認和計量的價值。它包括了風險報酬和超過經營預期所實現的收益兩個部分。
資本的無形增值:即出資人投資建立企業所創造無形資產所帶來的價值(如商譽、品牌價值等)。
2.題目中實際上是錯誤的將資本增值的概念等同於剩餘價值,即認為增值的那部分資本完全來源於剩餘價值。但實際上資本增值中有來自於額外剩餘價值(相對剩餘價值:因個別商品價值低於社會價值而獲得的剩餘價值。)的部分,而額外剩餘價值很大一部分決定於資本家的設備技術等不變資本的投入。
同時資本的無形增值也不是源於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更多的來自管理、營銷等經營策略。而這部分的投入也不能算在創造剩餘價值的可變資本裡面。
3.生產資料是生產的根本,沒有生產資料而只有勞動力是沒法進行生產的。也就談不上產生剩餘價值。所以不變資本與資本增值無關是錯誤的。
ps這道題要是用現代的情況來解釋的話就有更多的說法了。與時俱進吧,馬克思自己也這么說的,所以其剩餘價值論有待被賦予新的含義。
❾ 剩餘價值是如何轉化成資本的呢
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利潤和剩餘價值本來是一個東西,所不同的只是剩餘價值是對可變資本而言,利潤是對全部預付資本而言。剩餘價值是利潤的本質,利潤是剩餘價值的轉化形式,二者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
產業利潤是產業資本家從產業工人處獲得的剩餘價值,商業利潤是商業資本家從產業資本家處獲得的剩餘價值,借貸資本利息是借貸資本家從商業資本家和產業資本家處獲得的剩餘價值,銀行利潤是借貸資本家從資本使用權處即儲戶處取得的剩餘價值,資本主義地租是農業資本家從農業工人處獲得的剩餘價值
1.商品價值包括不變資本c,可變資本v,和剩餘價值m三部分.隨著不變成本和可變成本轉化為生產成本,生產商品的勞動耗費被資本耗費給掩蓋了.剩餘價值由可變資本的產物變成了生產成本的增加額,並進一步成為資本家全部預付資本的增加額,此時剩餘價值就有了利潤的形式.剩餘價值相對於可變資本而言,利潤相對與全部預付資本而言.
2.因為商業資本家承擔著產業資本家的部分職能,因此產業資本家不能佔有全部的剩餘價值,必須把一部分剩餘價值分給商業資本家,這樣剩餘價值就轉化成了商業利潤
3.利息就是借貸資本家由於讓渡資本使用權而取得的報酬,是由職能資本家支付的,利息在實質上是產業工人所創造的剩餘價值,職能資本家由於借了借貸資本家的資本,所以不可能佔有全部產業利潤,要將一部分利潤與借貸資本家共同瓜分,剩餘價值就轉換成了銀行利息,銀行由此獲得了利潤
4.銀行利潤是借貸資本家獲得貸款的利息與支付儲戶存款利息的差額,實質上是由於資本使用權的報酬的差異而產生的剩餘價值.
5.分為級差地租和絕對地租,二者本質是一致的,都是由農業工人創造的,支付給農業資本家的作為使用土地報酬的剩餘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