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溫度計的發展過程
最早的溫度計是在1593年由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1564~1642)發明的。他的第一隻溫度計是一根一端敞口的玻璃管,另一端帶有核桃大的玻璃泡。使用時先給玻璃泡加熱,然後把玻璃管插入水中。隨著溫度的變化,玻璃管中的水面就會上下移動,根據移動的多少就可以判定溫度的變化和溫度的高低。這種溫度計,受外界大氣壓強等環境因素的影響較大,所以測量誤差大。
後來伽利略的學生和其他科學家,在這個基礎上反復改進,如把玻璃管倒過來,把液體放在管內,把玻璃管封閉等。比較突出的是法國人布利奧在1659年製造的溫度計,他把玻璃泡的體積縮小,並把測溫物質改為水銀,這樣的溫度計已具備了現在溫度計的雛形。以後荷蘭人華倫海特在1709年利用酒精,在1714年又利用水銀作為測量物質,製造了更精確的溫度計。他觀察了水的沸騰溫度、水和冰混合時的溫度、鹽水和冰混合時的溫度;經過反復實驗與核准,最後把一定濃度的鹽水凝固時的溫度定為0℉,把純水凝固時的溫度定為32℉,把標准大氣壓下水沸騰的溫度定為212℉,用℉代表華氏溫度,這就是華氏溫度計。
在華氏溫度計出現的同時,法國人列繆爾(1683~1757)也設計製造了一種溫度計。他認為水銀的膨脹系數太小,不宜做測溫物質。他專心研究用酒精作為測溫物質的優點。他反復實踐發現,含有1/5水的酒精,在水的結冰溫度和沸騰溫度之間,其體積的膨脹是從1000個體積單位增大到1080個體積單位。因此他把冰點和沸點之間分成80份,定為自己溫度計的溫度分度,這就是列氏溫度計。
❷ 溫度計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1592年,伽利略利用空氣熱脹冷縮的性質,製造了一個空氣溫度計。
他將一根細長的玻璃管,一端拉製成雞蛋一樣大小的空心玻璃球,一端敞口,並且事先在玻璃管內裝一些帶顏色的水,然後將開口一端倒插入一隻裝有水的瓶子里。當外界溫度升高時,玻璃球內的空氣受熱膨脹,玻璃管里的水位就會下降;當外界溫度降低時,玻璃球內的空氣就要收縮,而玻璃管中的水位就會上升。伽利略在玻璃管上標上刻度,就可以利用它測量氣溫了。
義大利托斯卡納的大公斐迪南對液體溫度計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為了使溫度計不受大氣壓力的影響,斐迪南用各種不同的液體進行試驗,發現酒精在受熱以後,體積的變化比較顯著。1654年,斐迪南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支酒精溫度計。斐迪南往一端帶有空心玻璃球的管里注入適量帶顏色的酒精,再把玻璃球加熱,用酒精趕跑玻璃管中的空氣,然後將螺旋狀的玻璃管密封,並在玻璃管上標上刻度。於是,第一個不受大氣壓力影響的真正的溫度計就這樣誕生了。
酒精溫度計構造簡單,製作方便,准確度高,一經問世就得到了廣泛應用。今天,我們在家庭中通常用的溫度計都是酒精溫度計。
華倫海特是德籍荷蘭物理學家,他發明了水銀溫度計,並且是華氏溫標的確立者。
由於酒精溫度計受酒精沸點的限制而不適於較高溫度的測量,1714年,華倫海特用水銀代替酒精,從而取得了關鍵性的進展。他發現了一種純化水銀的方法,解決了以前由於水銀中常混有氧化物,使水銀容易附著於玻璃管壁上,影響准確讀取刻度的難題。於是,第一個真正精確的溫度計誕生了。1724年,華倫海特所做的關於溫度計的報告,使其得到迅速推廣。目前,英國、美國、加拿大、南非等國仍在使用華氏溫度計,而我們量體溫時用的也是水銀溫度計。
❸ 體溫計是誰發明的
1592年,伽俐略創製成功第一支溫度計。那是一根有刻度的直形細長玻璃管,在玻璃管上等距離地標上刻度。封閉的一端呈球形,另外一端事先在管內裝進一些帶顏色的水,並將這未封閉的一端倒插入盛有水的容器中。
當周圍的氣溫發生變化時,管內水柱的高低也隨之發生變化。當外界溫度升高時,玻璃球內氣體膨脹,使玻璃管中水位降低;反之,溫度較低時,玻璃球內氣體收縮,玻璃管中的水位就上升。由此得知氣溫的高低。
(3)溫度計的發明史擴展閱讀:
溫度計研發歷史
古希臘人早就知道空氣在受熱的時候會膨脹,在大約2000年前,亞歷山大的英雄(Hero of Alexandria),這其實是一希臘人,生活在埃及的亞歷山大,名字叫「Hero」,他發明了一個類似蒸汽機的東西,用的就是熱氣膨脹的原理,但這個還不是溫度計。
直到1592年,伽利略發明了一個類似溫度計的東西,這個也可以測定氣壓,1612年,伽利略的朋友Santorio Santorio (1561-1636),他把伽利略的溫度計改造了一下,在一個封閉的系統里,隨著溫度的變化,空氣收縮膨脹,彩色的液體高度也隨著變化,他用這個測定人體的溫度變化,算是世界上第一個體溫表。
直到1713年,Daniel Fahrenheit(1686-1736)在溫度計上放上了刻度,首先把冰融化的溫度和健康人體的溫度兩個刻度標上,但他很快意識到,冰融化的溫度是不變的,但水結冰的溫度則是變化的,他把冰,水和鹽混在一起,這個溫度作為0度,而冰融化的溫度是32度,人體的溫度是96度。
1835年,人們發現人體的正常溫度是98.6度(就是攝氏37度)。Fahrenheit有的時候用酒精作為表示溫度的液體,但後來他選擇了水銀,以後這個溫度計的上限訂到了水沸騰的點,212度。這個就是英國美國使用的華氏度。
1742年,瑞典的天文學家Anders Celsius(1701-1744)把水結冰的點定位0度,水沸騰的點定位100度,之後Carolus Linnaeus(1707-1778)把這個順序倒了過來,就是現在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攝氏度。
從攝氏度的國家來到使用華氏度的國家非常不習慣,要經常把華氏度轉換成攝氏度,才能明白天氣預報是什麼意思,很多年後才習慣華氏度,具體轉換是F=9/5C+32,C=5/9(F-32),心算還是比較困難的。
1848年Kelvin引入一個絕對0度的概念,就是攝氏零下273.5度,然後攝氏0度就是273.15K, 100攝氏度就是373.15K。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溫度計的歷史
❹ 溫度計的歷史
溫度計是測溫儀器的總稱。根據所用測溫物質的不同和測溫范圍的不同,有煤油溫度計、酒精溫度計、水銀溫度計、氣體溫度計、電阻溫度計、溫差電偶溫度計、輻射溫度計和光測溫度計等。
最早的溫度計是在1593年由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1564~1642)發明的。他的第一隻溫度計是一根一端敞口的玻璃管,另一端帶有核桃大的玻璃泡。使用時先給玻璃泡加熱,然後把玻璃管插入水中。隨著溫度的變化,玻璃管中的水面就會上下移動,根據移動的多少就可以判定溫度的變化和溫度的高低。這種溫度計,受外界大氣壓強等環境因素的影響較大,所以測量誤差大。
伽利略發明的第一個溫度計
後來伽利略的學生和其他科學家,在這個基礎上反復改進,如把玻璃管倒過來,把液體放在管內,把玻璃管封閉等。比較突出的是法國人布利奧在1659年製造的溫度計,他把玻璃泡的體積縮小,並把測溫物質改為水銀,這樣的溫度計已具備了現在溫度計的雛形。以後荷蘭人華倫海特在1709年利用酒精,在1714年又利用水銀作為測量物質,製造了更精確的溫度計。他觀察了水的沸騰溫度、水和冰混合時的溫度、鹽水和冰混合時的溫度;經過反復實驗與核准,最後把一定濃度的鹽水凝固時的溫度定為0℉,把純水凝固時的溫度定為32℉,把標准大氣壓下水沸騰的溫度定為212℉,用℉代表華氏溫度,這就是華氏溫度計。
在華氏溫度計出現的同時,法國人列繆爾(1683~1757)也設計製造了一種溫度計。他認為水銀的膨脹系數太小,不宜做測溫物質。他專心研究用酒精作為測溫物質的優點。他反復實踐發現,含有1/5水的酒精,在水的結冰溫度和沸騰溫度之間,其體積的膨脹是從1000個體積單位增大到1080個體積單位。因此他把冰點和沸點之間分成80份,定為自己溫度計的溫度分度,這就是列氏溫度計。
❺ 溫度計的發展歷史有哪些
溫度計是測溫儀器的總稱.根據所用測溫物質的不同和測溫范圍的不同,有煤油溫度計、酒精溫度計、水銀溫度計、氣體溫度計、電阻溫度計、溫差電偶溫度計、輻射溫度計和光測溫度計等.
最早的溫度計是在1593年由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1564~1642)發明的.他的第一隻溫度計是一根一端敞口的玻璃管,另一端帶有核桃大的玻璃泡.使用時先給玻璃泡加熱,然後把玻璃管插入水中.隨著溫度的變化,玻璃管中的水面就會上下移動,根據移動的多少就可以判定溫度的變化和溫度的高低.這種溫度計,受外界大氣壓強等環境因素的影響較大,所以測量誤差大~
❻ 體溫計的發展歷史
伽利略在一次課堂上問自己的學生一個問題:「把不同溫度的水,裝進瓶中,會有什麼現象發生呢?」同學們各抒已見,其中有一位同學不經意說:「是不是像氣球可以增大也可以縮小。」學生的回答啟發了伽利略,反過來,從水的體積變化,不也就能測出水的溫度變化了嗎?這樣他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枝體溫表。
體溫計是在溫度計的基礎上研製成功的。1714年,德國物理學家華倫海特,初期研製的體溫表是把盛著酒精的玻璃管放在冰雪和鹽的混合物里,看玻璃管內酒精降到哪裡,刻上一條線,然後把表含入口中,看酒精升到哪裡,又刻上一條線。把這兩條線作為固定點,再把兩條線之間分成0~96°。這就是初期的體溫計。後來,華海倫特把冰點定為32°,沸點為212°,發明了華氏溫標。1742年又發明了0~100°的攝氏溫標,從此實現了體溫計的刻度標准化。
1865年,英國的阿爾伯特發明了一種很有特色的體溫計,特點是儲存水銀的細管里有一狹道,當體溫計接觸人體後,水銀很快升到人體實際體溫處,取出後水銀柱不下降,而是在狹道處斷開,使狹道以上部分始終保持體溫度數。這種溫度計受到了臨床的歡迎和普及應用。
❼ 溫度計的歷史的研發歷史
古希臘人早就知道空氣在受熱的時候會膨脹,在大約2000年前,亞歷山大的英雄(Hero of Alexandria),這其實是一希臘人,生活在埃及的亞歷山大,名字叫「Hero」,他發明了一個類似蒸汽機的東西,用的就是熱氣膨脹的原理,但這個還不是溫度計。
直到1592年,伽利略發明了一個類似溫度計的東西,這個也可以測定氣壓,1612年,伽利略的朋友Santorio Santorio (1561-1636),(並不是我把名字打重了,他的名字和姓氏就是一樣的,)他把伽利略的溫度計改造了一下,在一個封閉的系統里,隨著溫度的變化,空氣收縮膨脹,彩色的液體高度也隨著變化,他用這個測定人體的溫度變化,算是世界上第一個體溫表。
直到1713年,Daniel Fahrenheit(1686-1736)在溫度計上放上了刻度,首先把冰融化的溫度和健康人體的溫度兩個刻度標上,但他很快意識到,冰融化的溫度是不變的,但水結冰的溫度則是變化的,他把冰,水和鹽混在一起,這個溫度作為0度,而冰融化的溫度是32度,人體的溫度是96度。1835年,人們發現人體的正常溫度是98.6度(就是攝氏37度)。Fahrenheit有的時候用酒精作為表示溫度的液體,但後來他選擇了水銀,以後這個溫度計的上限訂到了水沸騰的點,212度。這個就是英國美國使用的華氏度。
1742年,瑞典的天文學家Anders Celsius(1701-1744)把水結冰的點定位0度,水沸騰的點定位100度,之後Carolus Linnaeus(1707-1778)把這個順序倒了過來,就是現在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攝氏度。
從攝氏度的國家來到使用華氏度的國家非常不習慣,要經常把華氏度轉換成攝氏度,才能明白天氣預報是什麼意思,很多年後才習慣華氏度,具體轉換是F=9/5C+32,C=5/9(F-32),心算還是比較困難的。
1848年Kelvin引入一個絕對0度的概念,就是攝氏零下273.5度,然後攝氏0度就是273.15K, 100攝氏度就是373.15K。
❽ 溫度計的歷史 簡潔!!
溫度計的歷史
古希臘人早就知道空氣在受熱的時候會膨脹,在大約2000年前,亞歷山大的英雄(Hero of Alexandria),這其實是一希臘人,生活在埃及的亞歷山大,名字叫「Hero」,他發明了一個類似蒸汽機的東西,用的就是熱氣膨脹的原理,但這個還不是溫度計。直到1592年,伽利略發明了一個類似溫度計的東西,這個也可以測定氣壓,1612年,伽利略的朋友Santorio Santorio (1561-1636),他把伽利略的溫度計改造了一下,在一個封閉的系統里,隨著溫度的變化,空氣收縮膨脹,彩色的液體高度也隨著變化,他用這個測定人體的溫度變化,算是世界上第一個體溫表。
直到1713年,Daniel Fahrenheit(1686-1736)在溫度計上放上了刻度,首先把冰融化的溫度和健康人體的溫度兩個刻度標上,但他很快意識到,冰融化的溫度是不變的,但水結冰的溫度則是變化的,他把冰,水和鹽混在一起,這個溫度作為0度,而冰融化的溫度是32度,人體的溫度是96度。1835年,人們發現人體的正常溫度是98.6度(就是攝氏37度)。Fahrenheit有的時候用酒精作為表示溫度的液體,但後來他選擇了水銀,以後這個溫度計的上限訂到了水沸騰的點,212度。這個就是英國美國使用的華氏度。
1742年,瑞典的天文學家Anders Celsius(1701-1744)把水結冰的點定位100度,水沸騰的點定位0度,之後Carolus Linnaeus(1707-1778)把這個順序倒了過來,就是現在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攝氏度。
從攝氏度的國家來到使用華氏度的國家非常不習慣,要經常把華氏度轉換成攝氏度,才能明白天氣預報是什麼意思,很多年後才習慣華氏度,具體轉換是F=(CX9/5)-32,C=(F-32)X5/9,心算還是比較困難的。
1848年Kelvin引入一個絕對0度的概念,就是攝氏零下273.5度,然後攝氏0度就是273.15K, 100攝氏度就是373.15K。
世界上記錄最熱的溫度是在利比亞,時間是1922年9月13日,溫度是攝氏58度,之後1953年在墨西哥記錄到60度。美國記錄的最高溫度是在加州的死亡谷,1913年7月10日,溫度是56.7度,曾經有人描述過在這個溫度下的感受,人可以感受到死亡的威脅,鳥熱的從天上掉下來。
❾ 有誰知道溫度計的發展歷史
識別物體冷熱的最簡單的方法是利用人的觸覺,但這種測溫手段常常會有誤。如我們將左手放入熱水中,右手放入冷水中,然後再將兩只手一起放入介於以上兩個熱度之間的溫水中,兩只手的感覺就完全不同,原來浸入熱水中的左手會覺得涼,原來浸入冷水中的右手會感覺水熱。在日常生活中尚難以用這種方法作出冷熱的判斷,在科學上就更無大的價值了。科學家需要一種既客觀、又能給出具體數值的判定冷熱的方法,這種需要促進科學家發明了溫度計。
溫度計的原理及最初發明
把兩個冷熱不同的物體放在一起,互相接觸,經過一段時間後,兩個溫度就會達到相同的冷熱程度。這時用科學術語說,它們相互達到了熱平衡。再進一步,如果有三個物體A、B、C,其冷熱程度不同,A和B互相隔開,並使A和B與物體C相接觸。經過一段時間後,A和C及B和C都達到了熱平衡。這時,如果再使A和B相接觸,則會發現A和B之間不發生熱傳遞,各自的溫度也不發生變化。這說明A和B在開始接觸時就處於熱平衡狀態。由此會得到一個結論:如果物體A和B都跟第三個物體C處於熱平衡狀態,則A和B也必定處於熱平衡狀態,即一切互為熱平衡的物體都具有相同的溫度。這就是用溫度計測定物體溫度的依據!
早在公元前250年,比扎提烏姆(Byzantium)的斐羅(Philo)就曾描述過加熱使空氣膨脹的各種實驗。到公元100年,亞里山大里亞的黑倫(Heron)再一次描述過同樣的實驗。說明人類很早就認識到空氣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這也就是最早的溫度計所應用的原理。
最早的溫度計究竟是誰發明的?曾經有過爭論,有的人把最早的溫度計的發明歸功於荷蘭的有名機械師德里貝爾(C.Drebbel);也有人把這項優先權歸功於帕杜亞的解剖學家桑托留斯(Sanctorius);還有人把它歸功於克拉科夫的神父保羅(Paul),倫敦的醫生弗拉德(R.Fludd)及德國的蓋里克。但現代的歷史研究一致同意把溫度計的發明歸功於伽利略。1593年(伽利略的學生維維安尼給出的發明年代),伽利略用一個45厘米長的、麥桿粗細的玻璃管,一端吹成雞蛋大小的玻璃泡,一端仍然開口。伽利略先使玻璃泡受熱,然後把開口端插入水中,使水沿細管向上上升一定的高度。因為泡內的空氣會隨溫度的變化發生熱脹冷縮,水管內的水也會隨之發生升降。這樣就可以用水管內水位的高低表徵玻璃泡內空氣的冷熱程度。這就是第一隻溫度計。伽利略的另一個學生卡斯特里(B.Castelli)親眼看到伽利略在1603年進行實驗講演時使用了這種溫度計。當然這種溫度計是不會准確的,因為泡內空氣會受大氣壓及溫度起伏的影響,它實際上是一個溫度氣壓計。同時伽利略在管子上的刻度也是任意刻劃的。
1632年,法國物理學家雷伊(J.Ray)第一個改進了伽利略的溫度計。他將伽利略的裝置倒轉過來,將水注入玻璃泡內,而將空氣留在玻璃管中,仍然用玻璃管內水柱的高低來表示溫度的高低。由於這項改進使水成了測溫物質,實際上這成了第一隻液體溫度計。它的缺點在於,向上的管口沒有封閉,由於水會不斷蒸發,會影響到測量的准確性。科學家就在玻璃泡和玻璃管的相對大小上進行研究,以減少這種蒸發,使液體能在一年的過程中在整個玻璃管的長度內升降。盡管從今天的角度看來這種努力的方向不大對頭,但從溫度計發展完善的全過程來看,這種努力是有價值的,也是必然會出現的。沒有當初在各個方面想方設法的改進,就不會有今天的完善。
1657年,佛羅倫薩西曼托(Cimento)科學院的成員們提出了密封管子的思想,並建議用酒精取代水作為測溫物質,從而使最早的溫度計進入了較為實用的階段。
溫度計的進一步完善
溫度計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是沿著兩個方向進行的,一是測溫物質的選擇;二是刻度標準的確定。
測溫物質的研究和確定 除上述用酒精取代水作測溫物質的嘗試外,1659年法國天文學家布里奧(I.Boulliau)製造一個溫度計,第一次使用水銀作測溫物質。他本人從1658年5月起至1660年9月,連續進行了兩年多的溫度觀察記錄,僅次於開始於1655年的佛羅倫薩的溫度觀察記錄,成為現存最古老的溫度記錄之一。但到了18世紀,法國的勒奧默有鑒於水銀的膨脹系數小,曾強烈反對使用水銀作測溫物質。他致力於製造一個既方便又能達到精度要求的酒精溫度計。但由於他的溫度計結果不好,並且不同的溫度計也不一致,日內瓦的德呂斯(1727—1817)又恢復使用水銀,並以一個物理學家的身份熱情地呼喊:「自然界給我們這個礦物肯定是為了做溫度計」。
1747年,荷蘭的穆欣布洛克還發明一種特殊溫度計,它是利用金屬細桿的膨脹和收縮原理製成的。35年後韋奇伍德發明的高溫計利用的正是這一原理。
1815年,杜隆和珀替還比較了水銀溫度計和空氣溫度計。他曾假定各個水銀溫度計彼此都是一致的,但勒尼奧證明,事情並非如此。勒尼奧還證明,在0℃和100℃之間,空氣溫度計和普通軟玻璃水銀溫度計非常接近,但空氣溫度計的中間刻度落後於水銀溫度計約0.2℃左右。在250℃時,水銀溫度計的讀數比空氣溫度計高半度以上;在300℃時兩種溫度計的差別已達1℃;350℃時差別達30℃。奧爾舍夫斯基還比較了氫溫度計和水銀溫度計,發現在低溫情況下,氫溫度計還是十分可靠的,當-220℃時,它們的誤差不大於1℃。
究竟什麼物質作測溫物質好,在一個時期內,物理學家的認識是相當混亂的。那時他們用「均勻膨脹與否」作為判斷理想測溫物質的標准,如那時常聽人說「水銀溫度計的優點是水銀會均勻地膨脹」,「空氣溫度計的優點是空氣會均勻地膨脹或近似均勻地膨脹」。然而被用來確立這種均勻性的參考標准就很難給出,因為原則上我們可以取任何一種物質作為標准,然後就把那種物質的相等增量定義為溫度的相等增量。但問題在於,若選定一種物質(比如水銀)作為標准物質後,若斷言該物質會「均勻」膨脹,這就武斷了。況且當兩種測溫物質比較時,如果水銀是任定的標准,則空氣就不是完全均勻地膨脹,反之亦然。這種差別直到1848年才由開爾文勛爵第一個揭示出來。他建立了溫度的「絕對熱力學溫標」,該溫標不依賴於任何一種特定物質的特定性質,為溫度計構成了一個比任何特定溫標要好得多的基礎。按照這個我們現在的最終的參考溫標,空氣溫度計所給出的讀數很近似於它。
刻度標準的研究和確定 從伽利略到布里奧,測溫術從定性發展到定量,但讀數還沒有統一的標准。西曼托科學院的成員們為溫度計選擇了兩個固定的溫度:一個是冬冷,一個是夏熱。冬冷是指最冷的冰凍時期的雪或冰的溫度,夏熱指奶牛或鹿的體溫。在兩個固定的溫度點之間,他們又分成80或40個相等的間隔。1829年,曾在舊的玻璃器皿中發現了當年佛羅倫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