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山東省臨沂市名字的由來
臨沂,古稱琅琊郡、沂州府,以臨近沂河而得名。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沂州為沂州府,1913年撤沂州府設蘭山縣;1914年蘭山縣改稱臨沂縣。1994年12月設地級臨沂市。是山東省面積最大和人口最多的地級市。
臨沂是享譽海內外的「書聖故里」,別稱書城、書法城、書法聖城。臨沂有著歷史上悠久而濃郁的書法文化,這里誕生過一代「書聖」王羲之,與羲之有「二王」之稱的王獻之,大書法家顏真卿、羊欣等。
(1)郯城發明家擴展閱讀:
臨沂歷史悠久,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早在四、五十萬年以前,人類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創造了遠古文明。
二十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遺存在境內有多處發使用文字元號,現沂河和沭河流域發現的近百處細石器文化遺存,是一、二萬年前的人類所創造。早在5000年以前,這里的人類就開始掌握了釀酒技術,使用砭石治病等。
商朝時期,這塊土地上就豐存過郯、莒、費諸方國。周滅商後, 魯國和齊國是周王朝控制東方的重要支柱, 臨沂地域除分屬齊、魯等國外,見於<<春秋>>的還有顓、陽、向、莒、郯、根牟、於餘丘、杞等國。
秦朝統一,地方實行郡縣制, 全國分為三十六郡,臨沂地域屬琅琊郡和郯郡。 西漢時,郡國並行。臨沂地域分屬徐州之琅琊國、東海郡、城陽國和兗州之泰山郡。 東漢承西漢制度,分屬徐州之利城郡、東海郡、 琅琊郡。
『貳』 臨沂的歷史沿革
臨沂歷史悠久,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50萬年以前,人類的祖先就棲息在臨沂北部的魯中山區中,創造出了遠古文明。
20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遺存在境內有多處發現使用文字元號。舊石器晚期,遠古先民逐日南下,定居沂沭河大平原。現沂河和沭河流域發現的近百處細石器文化遺存,是1-2萬年前的人類所創造。
1萬年前的細石器時代,遠古先民在沂沭河流域建立了密集的聚落群,開始了最初的原始農業活動。沂沭河流域成為我國原始農業的發源地之一和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綠色革命的搖籃之一。
抗日戰爭時期,臨沂地區是華東、山東黨政軍領導指揮中心,以臨沂地區為核心的沂蒙與井岡山、延安是中國革命戰爭時期最重要的三大老革命根據地。1945年8月在臨沂域內的大店成立了山東省政府。臨沂地域分屬魯中、魯南、濱海3個行政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5月魯中南行政區撤銷。以沂蒙專區為基礎成立沂水專區,轄9縣。以濱海專區為基礎成立臨沂專區,轄9縣。
(2)郯城發明家擴展閱讀:
臨沂歷史悠久,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早在四、五十萬年以前,人類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創造了遠古文明。二十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遺存在境內有多處發使用文字元號,現沂河和沭河流域發現的近百處細石器文化遺存,是一、二萬年前的人類所創造。
春秋時期,除上述古國外,見於《春秋》的有啟陽,中丘、祝丘、費、防、台、東陽、武城、丘輿、向、次室、蒙、鄆、堂阜、蓋、艾、紀障、密、鄢陵等20個。這些大城邑的出現,是經濟文化發達的標志。戰國時期,域內諸封國先後為齊、楚所兼並,至戰國末期,南部屬楚,北部屬齊。
臨沂市有著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聞名中外的漢代帛畫和《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竹簡等,就出土在臨沂市銀雀山下.我國許多歷史文化名人,如春秋時期的曾子、子路,戰國時期的荀況,東漢珠算發明家劉洪,西漢經學家匡衡。
還有三國時期著名軍事家諸葛亮,東晉書聖王羲之,南北朝文藝批評家劉勰,唐代書法家顏真卿、顏杲卿等,有的出生於此,有的在這里生活過,都留下了難以湮滅的印跡。清末,著名的魯南幅軍配合太平軍、捻軍作戰,反抗清王朝的腐朽統治,堅持斗爭長達15年之久。
也涌現出劉淑愈、孫化祥等著名的農民起義軍首領。中國共產黨誕生後,沂蒙山區是山東最早建立中國共產黨組織的地區之一。早在建黨初期,黨的創始人之一王盡美就在沂蒙山區播下了革命的種子。
『叄』 沂南縣的特產有什麼
莒南綠茶
費縣奇石
蒙山全蠍
郯城銀杏
金銀花
沂蒙全蠍
沂蒙煎餅
八寶豆豉
天寶黃梨
莒南花生
莒南板栗
蒼山大蒜
沂蒙山楂
小吃
蒙陰光棍雞
莒南驢肉
糝
金蒙紅燒兔頭
鍋塌魚
孝河藕
"金鑼"牌火腿
沂蒙潘湖狗肉
天寶黃梨
沂蒙蘋果
沂南苗蛋
蘭陵美酒
臨沂市有著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聞名中外的漢代帛畫和《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竹簡等,就出土在臨沂市銀雀山下.我國許多歷史文化名人,如春秋時期的曾子、子路,戰國時期的荀況,東漢珠算發明家劉洪,西漢經學家匡衡,三國時期著名軍事家諸葛亮,東晉書聖王羲之,南北朝文藝批評家劉勰,唐代書法家顏真卿、顏杲卿等,有的出生於此,有的在這里生活過,都留下了難以湮滅的印跡。
『肆』 被諸葛亮罵死的是誰
被諸葛亮罵死的是王朗。
曹魏與蜀漢對壘,兩軍相迎,列陣勢於祁山之前。孔明舉目見魏陣前三個麾蓋,旗上大書姓名:中央白髯老者,乃軍師司徒王朗。
王朗對孔明說:「久聞公之大名,今幸一會。公既知天命,識時務,何故興無名之兵?」孔明曰:「吾奉詔討賊,何謂無名?」王朗首先說出一大套理論,甚至勸諸葛亮「倒戈卸甲,以禮來降,不失封侯之位。」
諸葛亮聽後在車上大笑曰:「吾以為漢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論,豈期出此鄙言……吾素知汝所行:世居東海之濱,初舉孝廉入世;理合匡君輔國,安漢興劉;何期反助逆賊,同謀篡位!罪惡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願食汝肉!……汝既為餡諛之人,只可潛身縮首,苟圖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稱天數耶!皓首匹夫,蒼髯老賊!汝即日將歸於九泉之下,何面目見二十四帝乎!老賊速退!可教反臣與吾共決勝負!」
王朗聽罷,氣滿胸膛,大叫一聲,撞死於馬下。後人有詩贊孔明曰:兵馬出西秦,雄才敵萬人。輕搖三寸舌,罵死老奸臣。
(4)郯城發明家擴展閱讀:
王朗早年師從太尉楊賜,因通曉經籍而拜郎中,任菑丘縣長。中平二年(185年),楊賜逝世,王朗因而棄官為楊賜服喪。服喪期滿後,獲舉孝廉、受官府徵辟,他都不應命。乃後才被徐州刺史陶謙舉為茂才。
初平四年(193年),漢獻帝被李傕、郭汜控制,王朗時任徐州治中從事,與徐州別駕趙昱建議陶謙遣使向獻帝進貢,以表示對漢室的支持。陶謙聽從,並命趙昱帶奏章至長安。獻帝接到奏章後,頗感贊賞,並升陶謙為徐州牧、安東將軍,王朗也被任命為會稽太守。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魏文帝)繼任魏王後,王朗遷任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王朗曾進言,勸曹丕減輕刑獄,轉以扶助幼弱,幫助人民休養生息。
同年,曹丕受獻帝禪讓稱帝,改御史大夫為司空,進封王朗為樂平鄉侯。曹丕時常出外游獵,有時到半夜才回宮。王朗於是上疏勸諫,曹丕於是不再半夜回宮。
王朗博學多聞,校注儒家經典,很有名氣。正始六年(246年)12月,魏國朝廷以王朗所作的《周易傳》作為學習《易》學的人必須考核的內容。
參考資料:王朗-網路
『伍』 歷史人物大家評
曹操
字孟德,小字阿瞞,漢族,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國時代魏國的奠基人和主要締造者,後為魏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他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戰,為全國盡快統一,在北方廣泛屯田,興修水利,對當時的農業生產恢復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抑制豪強,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此外,他還精於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作為一代梟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詩歌,抒發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苦難生活,慷慨悲涼。
三戰徐州
獻帝初平四年(公元193年)秋,曹操的父親曹嵩來曹操處路上,被護送的陶謙部將張闓所殺,曹操遂進兵徐州(治郯,今山東郯城),向東南擴展勢力。徐州牧陶謙退守郯縣。不久曹操軍糧將盡,撤圍回軍。 次年夏,曹操再征徐州,略地至東海。曹操征徐州期間,所過大肆殺戮,一路上「雞犬亦盡,墟邑無復行人」。加入討董卓之戰的陳留太守張邈和曹操部將陳宮對曹操不滿,遂叛操,迎呂布為兗州牧。呂布為當時名將,先為董卓部將,曾與王允定計誅殺董卓(連環計)。當時只有鄄城(今屬山東)和東郡的范(今山東范縣東南)、東阿(今山東陽谷東北)兩縣尚在曹操掌握之中,分別由司馬荀彧和壽張令程昱、東郡太守夏侯惇等堅守,形勢異常危急。曹操從徐州趕回,聽說呂布屯於濮陽,遂進軍圍攻濮陽。二軍相持百餘日,蝗災大起,雙方停戰,曹操軍還鄄城。此時,曹操失去了兗州,軍糧已盡,袁紹派人來勸說想讓曹操投靠他,將曹操舉家遷到鄴縣(在今河北臨漳縣西四十里)當人質。曹操本打算答應袁紹,多虧程昱勸阻,曹操才打消這個念頭。 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夏,曹操整軍再戰呂布,於巨野(今山東巨野南)大破呂布軍,呂布逃往徐州投靠劉備。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八月,曹操迎天子。辛亥,鎮東將軍曹操自領司隸校尉,錄尚書事。庚申,遷都許。己巳,天子幸曹操營。冬十一月丙戌,曹操自為司空,行車騎將軍事,百官總己以聽。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春,正月,曹操討張綉,軍於淯水,綉舉眾降。秋,九月,曹操東征袁術。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三年夏四月,曹操遣謁者裴茂率中郎將段煨討李傕,夷三族。九月,曹操東征徐州,進攻久與他為敵的呂布。在曹軍攻勢之下,呂布軍上下離心,十二月,呂布部將魏續、宋憲等生擒呂布謀士陳宮歸降曹操。呂布見大勢已去,下城投降。曹操將呂布、陳宮、呂布部將高順等人處死,收降呂布部將張遼、臧霸、孫觀等人,初步控制了徐州。
『陸』 沂南特產是什麼
莒南綠茶
費縣奇石
蒙山全蠍
郯城銀杏
金銀花
沂蒙全蠍
沂蒙煎餅
八寶豆豉
天寶黃梨
莒南花生
莒南板栗
蒼山大蒜
沂蒙山楂
小吃
蒙陰光棍雞
莒南驢肉
糝
金蒙紅燒兔頭
鍋塌魚
孝河藕
"金鑼"牌火腿
沂蒙潘湖狗肉
天寶黃梨
沂蒙蘋果
沂南苗蛋
蘭陵美酒
臨沂市有著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聞名中外的漢代帛畫和《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竹簡等,就出土在臨沂市銀雀山下.我國許多歷史文化名人,如春秋時期的曾子、子路,戰國時期的荀況,東漢珠算發明家劉洪,西漢經學家匡衡,三國時期著名軍事家諸葛亮,東晉書聖王羲之,南北朝文藝批評家劉勰,唐代書法家顏真卿、顏杲卿等,有的出生於此,有的在這里生活過,都留下了難以湮滅的印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