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記憶如何存儲在大腦之外,竟然創造了事業奇跡
如何提高記憶呢?
方法/步驟
提示1,把事情寫下來。
聽起來很簡單,對吧?可能是,但它對你的大腦有很大的影響。寫作的行為有一種化學效應,增加了大腦中儲存記憶的區域的血流量。這很容易融入你的日常生活。怎麼做?想出一些小方法來練習你的寫作技巧。開始寫日記,親手給朋友寫信,為一周或一個月制定詳細的計劃,或者開始你自己的博客。有什麼好處?定期寫作可以增強你的記憶,並在你需要的時候幫助你回憶信息。
如何提高記憶呢?
提示2,使用教學技巧。
人們經常忽視的最強大的記憶技巧之一是通過向其他人,例如密友或家人傳授來回憶新學到的信息。創建一個大綱,列出你在一天內學到的最重要的觀點,然後和你的朋友一個接一個地大聲復習這些概念。通過提供幾個例子讓你的「講座」變得生動起來;添加一些幽默或短篇故事,讓它更加有趣。提問並鼓勵他們向你尋求解釋。好處呢?你會發現大聲談論這些材料有助於鞏固你所學的知識,並回憶起什麼是最重要的。
如何提高記憶呢?
提示3,建造一座記憶宮殿。
記憶宮殿(軌跡法)是一種記憶增強技術,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和古羅馬。它被稱為宮殿,因為它代表了一個或一系列你可以在頭腦中創建的地方,用來存儲你需要記住的信息。有什麼好處?當以故事的形式講述信息時,你的大腦會更好地記住信息,這種技術的很大一部分是講述信息所在的故事。不難做到:你可以遵循這些基本步驟來建造一個,或者你可以更深入地閱讀約書亞·福爾的書《與愛因斯坦一起月球漫步:記住一切的藝術和科學》。
如何提高記憶呢?
提示4,緊張的學習後4小時進行鍛煉。
鍛煉對提高記憶力很重要,但關鍵是鍛煉的實際時間。科學家發現,在學習後4小時運動的人比那些在學習後立即運動或根本不運動的人更好地保留了信息。這對大腦有什麼好處?這項研究的大腦掃描顯示,延遲鍛煉會影響海馬體,海馬體是大腦中對學習和記憶非常重要的區域。選擇哪種運動?它不需要2小時的健身房鍛煉。你可以騎自行車,跑步,做瑜伽,或者選擇任何有氧運動30分鍾——每次學習後保持一致。
如何提高記憶呢?
提示5,讓你的大腦充滿睡眠。
睡覺有什麼大不了的?睡眠可以幫助我們學習,鞏固新的記憶,改善記憶和回憶,並給我們的大腦時間來擺脫不必要的浪費。心理學教授斯坦利·科恩的《睡眠竊賊》一書指出,相反,長期睡眠剝奪會降低我們的認知能力,負面影響我們的注意力,減緩學習過程,甚至會暫時降低智商。
如何提高記憶呢?
如果你想找到最適合你的睡眠時間,就從這里開始,然後在睡前30分鍾在手機上設置一個鬧鍾,並遵循簡單的夜間常規,讓你更容易放鬆。
如何提高記憶呢?
如何提高記憶呢?
『貳』 有一本書叫記憶創造什麼,封面上有一個老頭的
第一反應,沒聽過你說的記憶創造……
『叄』 自己創造的記憶會忘記嗎
人的記憶就像一塊破磁碟,需要不斷的備份才能保留記憶,否則是非常不穩定的,很多時候人們認為自己能想起小時候的事,但這些記憶大多是混亂的,是大腦自己編排的,如果想牢記,只有每天都過一遍,每天都備份,這樣記憶才不會被擦除
『肆』 大腦為什麼會記憶
大腦是如何產生記憶的?這個問題非常復雜,科學家們研究了1個多世紀,到現在為止也是略知一二。而對於大腦如何產生意識和情感方面的問題,更是毫無頭緒。現在就單獨探討記憶是如何實現的?
大腦能記憶的物質基礎是神經元,人的大腦中約有1000億個。神經元是一種特殊的細胞,長有成千上萬個觸手,各個神經元的觸手相互通連,形成一種神經元迴路,就類似與電腦內存條里的電子迴路,只不過比它復雜的多。
視覺、聽覺、味覺、觸覺等任何信息傳到大腦後都形成電信號(跟現實生活中的電流不同,大腦中的電信號是帶負電的納離子的間歇流動,大腦中充滿著納離子,科學家還研究發現河豚毒素的作用原理就是它能阻塞這種納離子的流動,因而具有劇毒),然後在神經元不同的網路中通行而形成記憶。
能形成記憶的最基本的原因是:大腦的神經元網路具有可塑性(就好像我們用手指壓一下橡皮泥,它上面就會留下一個痕跡)這是人腦與電腦的本質區別,電腦沒有可塑性。這種可塑性科學家已經證實它的真實存在,不是推測。理論上來講:一個死去的人,如果保持大腦的物理狀態不發生變化,任何長時間之後,通過對大腦施加電流,通過還原技術,完全可以復原這個人活著時候的圖畫,也就是知道他的人生經歷!
為什麼有得記憶是長久的,有的記憶是短暫的?比如:我記得今天早晨的早餐,但2個月之前某天的早餐我不記得,但是年前的工作年會那天的早餐我卻記得。這是因為大腦的神經元網路的可塑性,分兩種,一種是過N小時後回復原始狀態的可塑性,一種是固化的可塑性(固化是因為大腦中可以合成一種氨基酸,它能固化神經元網路)。這種固化在什麼情況下產生?就是在人印象深刻的時候。大腦中的電信號,每秒鍾的傳輸速度為100m,對於印象深刻的信息,大腦會反復不斷的在同一神經元迴路中傳輸,而這種傳輸有一種特性,傳輸的次數越多,傳輸起來越容易,當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激發神經元細胞核中的部分基因片斷,這部分基因指導合成上面所講的固化神經網路的氨基酸。這就形成了固化的可塑性,因此形成了長久記憶。
是不是說長久記憶形成之後就不會忘記?不是這樣的。因為大腦中還有一種氨基酸,專門慢慢的破壞這種可塑性,它的目的就是使神經元網路恢復原始狀態,所以人腦不會因為記憶太多而容納不下,重要的、印象深刻的,固化的可塑性最難被恢復。
電腦能形成記憶是利用了數字信號「1」、「0」,而大腦能儲存記憶是利用了數字信號和模擬信號相結合,帶負電的鈉離子的間歇性流動可以稱之為數字信號,因為這種信號只要產生就不會消失或減弱;而各個神經元連接處是有一定間隙的(大約十萬分之一毫米)這里的信號傳輸屬於模擬信號,會根據情況不同,傳輸情況也不同。大腦就是利用這種數字信號和模擬信號的無限組合產生了千差萬別的記憶。
遐想:記憶是否可以憑空製造?
可以!只不過它會非常之困難。怎樣憑空製造記憶?打個簡單的比方,大家知道在電腦中任何信息,包括一張圖片,都是用「1」和「0」來存儲的,那麼反過來,我們只要按照一定的規則,編寫一個「1」和「0」數字組合,也能憑空在電腦中產生一張從來沒有過的圖片。而人腦除了有數字信號外還有模擬信號,要找到它的表達規則,將會復雜到難以想像,但是只要找到這種規則,我們就可以依據這種規則,在大腦中製造出一片神經元網路迴路,從而人可以記憶到一些自己從來不知道的場景。記憶的憑空製造在理論上是可行的,但實際操作難度根本無法現象。不過記憶的復制要容易的多,我們只要知道哪部分神經元迴路表達的什麼記憶,我們讓這種迴路在另外一個大腦中重現出來,那麼這個大腦將會有與之相同的記憶。
大腦是人世間最復雜的東西,科學家們都承認這個事實。歷史上,包括現在仍有很多科學家都相信「大腦根本無法研究大腦」。我們不去爭論這個話題,但是有一點大家的共識:就是因為事物的復雜和深不可測,才不斷的激發人類的好奇心,使求知、探索永不停息。也許人類的大腦就是因為這種不斷的探索也在不斷的自我學習、自我超越!
古希臘快速記憶秀
其實早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古希臘時代就可見有關記憶的文獻,記錄著關於當時的人不需要用紙筆做記錄,就可以侃侃而談或者演講或者辯論。目前中外有關「快速記憶」最早記載的「男主角」是古希臘詩人西孟尼提斯(Simonides),他因為唱作俱佳常被邀請到希臘各城邦演講。
有一次西孟尼提斯應邀到一場宴會演講,說到一半突然有人找,他只好離席出去瞧瞧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就在西孟尼提斯出去不久之後,突如其來的大地震震垮了宴會場所的屋頂,裡面的賓客不但全都被壓死,而且面目全非認不出身份。當然,當時還沒有發達的辨識醫學,不能用牙齒、毛發、DNA等確認死者的身份,讓死者可以入土為安,還真叫死者的親屬們發愁。
幸好大難不死的西孟尼提斯的記憶表現解決了這個難題,原來為了演講時和聽眾產生良好的互動,他用了特別的定位記憶法(location system)來記住賓客的名字和其所坐的位置,解決了死者親友的難題,展現了快速記憶的驚人能力。
記憶的真相
傳統認為,記憶力等於是頭腦存取資料的過程,對學習、思考,以及記憶而言扮演著核心角色。其實,我更願意將記憶力看成是建構記憶的行為,而不是如何將資料「想」或是「找」出來的線索。很多人常常談到自己記憶不好,就好像心臟不好或是膝蓋不好一樣,可以吃葯或是做康復等就可以改善記憶的「症狀」。大家要知道記憶並不是人體的器官,而是抽象的過程,如何強化這個過程正是我們追求的。
記憶狀態
一旦記憶被創造出來就得儲存,雖然我們對頭腦具體記憶區的了解還是少得可憐。抽象的記憶狀態(memory stage)可以分成三種:感官記憶(sensory stor-age)、短期記憶(short-term memory)、長期記憶(long-term memory)。
感官記憶
說明
我們知道人有五種感官: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通過這些感官所產生的印象或記憶是最初的記憶存檔,需要通過短期或長期記憶的存檔處理才會被記住,否則稍縱即逝很快就忘了。
短期記憶
說明
短期記憶一次能記憶資料的數量有限,除非不斷重復,否則幾分鍾後會被其他資料取代而忘記。所以資料如果能不斷重復,短期記憶就能持續。短期記憶並非萬能,一般而言能記住7項左右的事物。剛剛各位做了頭腦體操,如果能順利復述超過8個以上,代表短期記憶的能力不錯。若是記不了幾行也先別喪氣,好的記憶策略及方法可以改善短期記憶的表現。例如記憶長串數字如電話號碼時,採用分段記憶比較容易記住。
短期記憶有點類似暫存記憶(working memory),如果所需處理的資料夠重要的話就得轉化成長期記憶。
舉例
餐廳領班小陳一般不需寫點菜單,就能記住客人點的菜。今天靠窗的客人點了兩杯不加冰的橙汁、一份義大利面、一份五分熟的牛排,外加一杯拿鐵咖啡,這表示他的短期記憶不錯(還記得短期記憶能記住多少資料嗎?)。就在走回廚房下單時,手機忽然響了,接聽之下才知道是恭喜他通過餐飲服務從業人員的優等考試,他興沖沖地掛了電話,卻忘了客人點的是什麼咖啡。
各位有沒有見過馬戲團或雜耍團里,兩手同時拋接五六個綵球的小丑?只見小丑先拋一個綵球在空中、再加一個球、再加一個球,直到五六個綵球依序在空中翻滾,只見小丑不慌不忙地一接一拋,不時還扮扮鬼臉贏得觀眾的笑聲和掌聲。這幾個一起一落的綵球就像我們短期記憶的資料,技術好經驗豐富的人可以像小丑般游刃有餘地操作、運用,不過因為接拋空當的時間限制,技術再好的小丑也沒辦法同時拋太多綵球,就像短期記憶資料的限制一樣。而且如果有外力干擾(例如小陳的手機來電),難保小丑的綵球不會落地,領班小陳難免也會忘了客人點了什麼咖啡。正因為短期記憶有其特殊性及針對性,如果重要或需要久記的資料,自然得再次處理成為長期記憶,否則就會被「選擇性遺忘」,就像領班小陳不需要記得昨天客人點了什麼飲料或是菜色。
長期記憶
說明
大多數的人提到「記憶」時,指的多半是所謂的長期記憶。不過,專家多認為信息必須經過感官記憶、短期記憶,才能轉化成長期記憶。有些專家認為長期記憶的資料本身一旦形成就永遠不會遺忘,問題只出在如何找出、取出(retrieve)記憶的手段是否有用而已,就好像知道某件衣服一定在家裡(長期記憶),只是找不到而已。不過也有專家強調長期記憶只是記憶儲存的模式,不是具體的事物(例如剛才那件一時找不到的衣服),並不見得是永遠保留的。
舉例
各位既然對計算機不陌生,讓我們再舉計算機來說明。當我們在處理Word的環境下,按一下新文件的圖標,屏幕就會出現一頁空白頁面讓我們處理及操作,這時就像短期記憶的作用,等我們在計算機上工作一陣子,跳出精靈提醒得存檔時,於是我們取了文件名並選擇儲存的方式,不論是存在軟盤、光碟,還是硬碟上,都好像是頭腦的數據處理轉為長期記憶了。當然人腦儲存記憶的功能及過程更加復雜精妙,儲存記憶的方式及地方大多還是待解之謎,不是計算機可以比得上的,只可惜沒有像微軟設計出的精靈,可以像仙女那樣隨時蹦出來搭救落難的書生。「水能載舟,也能覆舟」,我希望各位讀者可以了解記憶進而戰勝記憶,鍛煉強度高的記憶系統,提升學習及工作效率。加油!
『伍』 如何創造性地使用記憶
「生命記憶」網路的主要研究人員奈傑爾·沙德博爾特教授說:「越來越多的信息是數字形式的,與此同時,保存這些信息的裝置變得越來越小。」
根據摩爾定律,計算機晶元中的晶體管數量每兩年會翻一番。過去40年裡,該定律一直是正確的,而且沒有跡象表明會失效。沙德博爾特說:「20年以後,一個像方糖一樣大的裝置就能夠存儲人一生的圖像。」
當然,人們不一定願意記錄下睡眠以外的每一個時刻,但科學家們的目標是開發出真正的產品,創新性地利用我們的數字記憶。
設想為孩子們推出電子泰迪熊玩具能夠通過存儲的記憶了解自己的小主人,從而與小主人聊天。或者一款新型冰箱能記住主人的食譜並為你寫下采購清單。還有,主題公園能記錄你在過山車上的心跳,及時提醒你可能會感到惡心。
「生命記憶」的另一個成員溫迪·霍爾教授說:「我希望開發一種『助憶器』,在我與別人見面時能及時提醒我對方是誰。我可能需要這個人的照片,這樣這個裝置就可以通過臉部識別技術認出這個人。或者對方攜帶著某種感測器,能透露對方希望我知道什麼。」
同樣,患短期記憶缺失的老年人可以攜帶一種裝置,記錄他們日常的活動並在需要的時候提醒他們。就像眼睛幫助我們看東西一樣,助憶器可以幫助我們記事情。不過這樣的技術也有局限性。霍爾指出:「當一個人視力減退時,會配度數越來越高的眼鏡,直到幾乎失明。痴呆症患者可能也是如此。到一定程度,技術將無能為力。」
人工記憶裝置為醫療部門提供了巨大的潛力。只需足夠數據的電子診斷系統已經使醫生自愧不如。沙德博爾特說:「顯然,我們正進入一個收集健康信息和生物信號的世界。運動員在訓練時是這樣,有某種健康風險的人也是這樣。可以想像,將來每個人都會定期收集生物物理數據。」
『陸』 怎麼記憶
大腦能記憶的物質基礎是神經元,人的大腦中約有1000億個。神經元是一種特殊的細胞,長有成千上萬個觸手,各個神經元的觸手相互通連,形成一種神經元迴路,就類似與電腦內存條里的電子迴路,只不過比它復雜的多。 視覺、聽覺、味覺、觸覺等任何信息傳到大腦後都形成電信號(跟現實生活中的電流不同,大腦中的電信號是帶負電的納離子的間歇流動,大腦中充滿著納離子,科學家還研究發現河豚毒素的作用原理就是它能阻塞這種納離子的流動,因而具有劇毒),然後在神經元不同的網路中通行而形成記憶。 能形成記憶的最基本的原因是:大腦的神經元網路具有可塑性(就好像我們用手指壓一下橡皮泥,它上面就會留下一個痕跡)這是人腦與電腦的本質區別,電腦沒有可塑性。這種可塑性科學家已經證實它的真實存在,不是推測。理論上來講:一個死去的人,如果保持大腦的物理狀態不發生變化,任何長時間之後,通過對大腦施加電流,通過還原技術,完全可以復原這個人活著時候的圖畫,也就是知道他的人生經歷! 為什麼有得記憶是長久的,有的記憶是短暫的?比如:我記得今天早晨的早餐,但2個月之前某天的早餐我不記得,但是年前的工作年會那天的早餐我卻記得。這是因為大腦的神經元網路的可塑性,分兩種,一種是過N小時後回復原始狀態的可塑性,一種是固化的可塑性(固化是因為大腦中可以合成一種氨基酸,它能固化神經元網路)。這種固化在什麼情況下產生?就是在人印象深刻的時候。大腦中的電信號,每秒鍾的傳輸速度為100m,對於印象深刻的信息,大腦會反復不斷的在同一神經元迴路中傳輸,而這種傳輸有一種特性,傳輸的次數越多,傳輸起來越容易,當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激發神經元細胞核中的部分基因片斷,這部分基因指導合成上面所講的固化神經網路的氨基酸。這就形成了固化的可塑性,因此形成了長久記憶。 是不是說長久記憶形成之後就不會忘記?不是這樣的。因為大腦中還有一種氨基酸,專門慢慢的破壞這種可塑性,它的目的就是使神經元網路恢復原始狀態,所以人腦不會因為記憶太多而容納不下,重要的、印象深刻的,固化的可塑性最難被恢復。 電腦能形成記憶是利用了數字信號「1」、「0」,而大腦能儲存記憶是利用了數字信號和模擬信號相結合,帶負電的鈉離子的間歇性流動可以稱之為數字信號,因為這種信號只要產生就不會消失或減弱;而各個神經元連接處是有一定間隙的(大約十萬分之一毫米)這里的信號傳輸屬於模擬信號,會根據情況不同,傳輸情況也不同。大腦就是利用這種數字信號和模擬信號的無限組合產生了千差萬別的記憶。 可以!只不過它會非常之困難。怎樣憑空製造記憶?打個簡單的比方,大家知道在電腦中任何信息,包括一張圖片,都是用「1」和「0」來存儲的,那麼反過來,我們只要按照一定的規則,編寫一個「1」和「0」數字組合,也能憑空在電腦中產生一張從來沒有過的圖片。而人腦除了有數字信號外還有模擬信號,要找到它的表達規則,將會復雜到難以想像,但是只要找到這種規則,我們就可以依據這種規則,在大腦中製造出一片神經元網路迴路,從而人可以記憶到一些自己從來不知道的場景。記憶的憑空製造在理論上是可行的,但實際操作難度根本無法現象。不過記憶的復制要容易的多,我們只要知道哪部分神經元迴路表達的什麼記憶,我們讓這種迴路在另外一個大腦中重現出來,那麼這個大腦將會有與之相同的記憶。 大腦是人世間最復雜的東西,科學家們都承認這個事實。歷史上,包括現在仍有很多科學家都相信「大腦根本無法研究大腦」。我們不去爭論這個話題,但是有一點大家的共識:就是因為事物的復雜和深不可測,才不斷的激發人類的好奇心,使求知、探索永不停息。也許人類的大腦就是因為這種不斷的探索也在不斷的自我學習、自我超越! 古希臘快速記憶秀 其實早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古希臘時代就可見有關記憶的文獻,記錄著關於當時的人不需要用紙筆做記錄,就可以侃侃而談或者演講或者辯論。目前中外有關「快速記憶」最早記載的「男主角」是古希臘詩人西孟尼提斯(Simonides),他因為唱作俱佳常被邀請到希臘各城邦演講。 有一次西孟尼提斯應邀到一場宴會演講,說到一半突然有人找,他只好離席出去瞧瞧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就在西孟尼提斯出去不久之後,突如其來的大地震震垮了宴會場所的屋頂,裡面的賓客不但全都被壓死,而且面目全非認不出身份。當然,當時還沒有發達的辨識醫學,不能用牙齒、毛發、DNA等確認死者的身份,讓死者可以入土為安,還真叫死者的親屬們發愁。 幸好大難不死的西孟尼提斯的記憶表現解決了這個難題,原來為了演講時和聽眾產生良好的互動,他用了特別的定位記憶法(location system)來記住賓客的名字和其所坐的位置,解決了死者親友的難題,展現了快速記憶的驚人能力。 記憶的真相 傳統認為,記憶力等於是頭腦存取資料的過程,對學習、思考,以及記憶而言扮演著核心角色。其實,我更願意將記憶力看成是建構記憶的行為,而不是如何將資料「想」或是「找」出來的線索。很多人常常談到自己記憶不好,就好像心臟不好或是膝蓋不好一樣,可以吃葯或是做康復等就可以改善記憶的「症狀」。大家要知道記憶並不是人體的器官,而是抽象的過程,如何強化這個過程正是我們追求的。 記憶狀態 一旦記憶被創造出來就得儲存,雖然我們對頭腦具體記憶區的了解還是少得可憐。抽象的記憶狀態(memory stage)可以分成三種:感官記憶(sensory stor-age)、短期記憶(short-term memory)、長期記憶(long-term memory)。 感官記憶 說明 我們知道人有五種感官: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通過這些感官所產生的印象或記憶是最初的記憶存檔,需要通過短期或長期記憶的存檔處理才會被記住,否則稍縱即逝很快就忘了。 短期記憶 說明 短期記憶一次能記憶資料的數量有限,除非不斷重復,否則幾分鍾後會被其他資料取代而忘記。所以資料如果能不斷重復,短期記憶就能持續。短期記憶並非萬能,一般而言能記住7項左右的事物。剛剛各位做了頭腦體操,如果能順利復述超過8個以上,代表短期記憶的能力不錯。若是記不了幾行也先別喪氣,好的記憶策略及方法可以改善短期記憶的表現。例如記憶長串數字如電話號碼時,採用分段記憶比較容易記住。 短期記憶有點類似暫存記憶(working memory),如果所需處理的資料夠重要的話就得轉化成長期記憶。 舉例 餐廳領班小陳一般不需寫點菜單,就能記住客人點的菜。今天靠窗的客人點了兩杯不加冰的橙汁、一份義大利面、一份五分熟的牛排,外加一杯拿鐵咖啡,這表示他的短期記憶不錯(還記得短期記憶能記住多少資料嗎?)。就在走回廚房下單時,手機忽然響了,接聽之下才知道是恭喜他通過餐飲服務從業人員的優等考試,他興沖沖地掛了電話,卻忘了客人點的是什麼咖啡。 各位有沒有見過馬戲團或雜耍團里,兩手同時拋接五六個綵球的小丑?只見小丑先拋一個綵球在空中、再加一個球、再加一個球,直到五六個綵球依序在空中翻滾,只見小丑不慌不忙地一接一拋,不時還扮扮鬼臉贏得觀眾的笑聲和掌聲。這幾個一起一落的綵球就像我們短期記憶的資料,技術好經驗豐富的人可以像小丑般游刃有餘地操作、運用,不過因為接拋空當的時間限制,技術再好的小丑也沒辦法同時拋太多綵球,就像短期記憶資料的限制一樣。而且如果有外力干擾(例如小陳的手機來電),難保小丑的綵球不會落地,領班小陳難免也會忘了客人點了什麼咖啡。正因為短期記憶有其特殊性及針對性,如果重要或需要久記的資料,自然得再次處理成為長期記憶,否則就會被「選擇性遺忘」,就像領班小陳不需要記得昨天客人點了什麼飲料或是菜色。 長期記憶 說明 大多數的人提到「記憶」時,指的多半是所謂的長期記憶。不過,專家多認為信息必須經過感官記憶、短期記憶,才能轉化成長期記憶。有些專家認為長期記憶的資料本身一旦形成就永遠不會遺忘,問題只出在如何找出、取出(retrieve)記憶的手段是否有用而已,就好像知道某件衣服一定在家裡(長期記憶),只是找不到而已。不過也有專家強調長期記憶只是記憶儲存的模式,不是具體的事物(例如剛才那件一時找不到的衣服),並不見得是永遠保留的。 舉例 各位既然對計算機不陌生,讓我們再舉計算機來說明。當我們在處理Word的環境下,按一下新文件的圖標,屏幕就會出現一頁空白頁面讓我們處理及操作,這時就像短期記憶的作用,等我們在計算機上工作一陣子,跳出精靈提醒得存檔時,於是我們取了文件名並選擇儲存的方式,不論是存在軟盤、光碟,還是硬碟上,都好像是頭腦的數據處理轉為長期記憶了。當然人腦儲存記憶的功能及過程更加復雜精妙,儲存記憶的方式及地方大多還是待解之謎,不是計算機可以比得上的,只可惜沒有像微軟設計出的精靈,可以像仙女那樣隨時蹦出來搭救落難的書生。「水能載舟,也能覆舟」,我希望各位讀者可以了解記憶進而戰勝記憶,鍛煉強度高的記憶系統,提升學習及工作效率。加油!
『柒』 記憶力吉尼斯紀錄創造者是誰
1990年12月1日 佐治·烏希林——世界記憶力冠軍佐治·烏希林有著驚人的記憶力,他曾記得成本電話簿的內容,入餐廳時看過一眼菜牌就念出來,聽過演講一次就能一字不漏照講一次。
這位37歲的石油工程師說:「我第一次看過事物之後就能記住,這使我的工作容易得多,生活也更有趣味。當我帶女朋友出外吃飯,我可以記住櫥窗外掛的菜單,侍者未拿餐牌來我已對她念出。我在工作時用4個半鍾頭時間記住了一本復雜的100頁電腦手冊,我第一次坐下來就可以像專家般用,而我的同事們則還在研究得頭痛。」
烏希林說5年前他上一些需要很好記憶力的課,很難記,於是他去圖書館找到一切可以到手的幫助記憶的書,學了一切秘訣。在1989年7月15至16日,在休斯頓市,他決定打破吉尼斯世界紀錄的記憶紀錄。那時的紀錄是30副紙牌。他說:「我記30副牌,即1560張。」那些牌在證人面前洗完又洗達兩小時,他說:「我用20小時看那些牌記住次序。允許我記錯8張,但我只錯了2張。我用了2小時43分講了全部1560張牌的點數。」
在中國申請吉尼斯世界紀錄,由英國吉尼斯總部在中國的惟一代理機構——遼寧教育出版社吉尼斯申報中心負責。
可採用電話、傳真、信件、電子郵件等方式提出申請。然後提交所申請項目的文字說明和文件資料,包括公證書、新聞報道剪報、照片及創紀錄過程的錄像帶等。
吉尼斯工作室對申請初審後,將有關資料發給英國吉尼斯總部。總部審核後,將對可能入選的項目進行二次認證。審核通過後,吉尼斯總部簽發證書,由吉尼斯工作室將證書頒發給紀錄獲得者。整個申報過程不收費。
對未舉行的活動,可與吉尼斯工作室聯系,徵得具體建議,使申請者制定計劃更合理,獲得吉尼斯世界紀錄的把握更大。
體育類的吉尼斯世界紀錄有一定的特殊性,它的申請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對於世界級的比賽和紀錄,吉尼斯工作室和英國吉尼斯總部的官員將其自動列為吉尼斯世界紀錄。非體育明星創造的世界紀錄,需按程序進行申報。
創造吉尼斯世界紀錄者,不一定都能被編入當年的《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經吉尼斯世界紀錄自動收錄的紀錄通常不發給證書。
目前在《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中,中國有129項紀錄。其中體育方面的紀錄佔1/6。
『捌』 記憶力跟創造力存在什麼關聯嗎求科普下~
伊頓幼兒園的專家稱記憶力是創造力發展的重要手段,但一個人的記憶力很有限,有些資料要靠索引、目錄引導,才能快速找到。訓練孩子利用目錄、索引來找尋資料,可培養孩子善用資料,以及學習歸納、分析。父母與孩子相處時,不要事事代勞,應逐漸訓練孩子獨立學習的習慣,這也有助於增進孩子的創造力。
『玖』 你覺得你在創造我的記憶,殊不知你的記憶是我創造的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就是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就是不知道代表的是什麼。
『拾』 在潛意識中給自己創造記憶的病
誇大妄想症:患者誇大自己的財富、地位、能力、權利等。可見於情感性精神障礙躁狂發作、精神分裂症和腦器質性精神障礙。
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實施葯物治療、心理治療或團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