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清朝有哪些科技發明和科學家 – 鐵血網
陳潢(公元1637-1688年)主持治理黃河,進一步發展了"束水攻沙"的治河方針,收到顯著的效果。靳輔在《河工守成疏》中總結勞動人民治黃經驗所提出的"放淤固堤法"是治黃工作中的創見,至今仍有實用價值。陳潢經過對黃河上游的實地考察,提出了從上游根治黃河的卓越主張,他還發明了測定河水流速流量的"測水法"。
公元1796-1820年間,清代女科學家黃履(生卒年代不詳)曾製造"寒暑表"和"千里鏡"。"千里鏡於方匣上布鏡四,就日中照之,能攝數里之外之影,平列其上,歷歷如繪。"即一種望遠鏡與取景器相結合的裝置,也就是現代照相機的前身。
公元十八世紀,清代思想家戴震(公元1724-1777年)校勘《周髀算經》、《九章算術》等著作,對保存我國古代數學成就作出了貢獻。
公元1774年出版的清代明安圖(?-約公元1765年)著的《割圜密率捷法》,證明和擴充了用解析方法求圓周率的公式。明安圖還用他自己獨創的幾何方法對三角函數展開式進行了研究。
清代四川地區采鹽工人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建立起最早的地下地質學,初步地掌握了地下岩層的分布規律,並找到了綠豆岩和黃姜岩兩個標准層,它們至今仍為該地區勘探油、水的標准層。
公元1708-1718年,清初在全國進行了空前規模的大地測量,測定了六百三十個經緯點,繪制了著名的《皇輿全覽圖》。在測量中已發現緯度越高的地點子午線每一度的距離越長的事實,在實際上第一次用測量方法證明了地球為扁橢球形,對解決當時世界上關於地球形狀的爭論產生重大影響。《皇輿全覽圖》第一次記載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
『貳』 元代、明代、清代有哪些發明家
郭守敬是中國元代著名的科學家,他發明了簡儀等多種儀器,並制定了一部精良的歷法——《授時歷》。黃道婆(1245—1330年)元代棉紡織家。徐光啟(1562-1633),字子先,號玄扈,謚文定。明松江人,漢族。萬曆三十二年(1604)進士。通天文、歷算,習火器。徐光啟在天文學上的成就主要是主持歷法的修訂和《崇禎歷書》的編譯。
明代火器發明家 趙士禎 趙士禎(1552———1611),字常吉,號後湖,樂清市(縣城)人,明代火器發明家。他發明的「火箭溜」、「制電銃」、「鷹揚炮」等,在當時抗倭戰斗中發揮了強大的作用,他著的《神器譜》、《備邊屯田車銃儀》等書,受到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高度評價。然而趙士禎進入仕途憑借的是精湛的書法藝術。據記載,他在太學讀書時偶爾寫詩於扇上為宦官所得,獻給萬曆皇帝「大得欣賞」,遂於萬曆六年(1578)被封鴻臚寺主管,「後進為中書舍人」。
徐壽 (1818~1884)清代科學家,精於數學和工程技術,與同時代科學家華蘅芳共同製造出中國第一台蒸汽機,又製成木殼輪船「黃鵠」號,這是中國近代科學技術史上的一項新成就。1871年徐壽翻譯出版了《化學監源》等6部書。
清代火器發明家戴梓 清朝發明家黃履庄(1656—?年),江蘇揚州人。自幼聰穎,尤其喜歡出新點子。他七八歲在私塾讀書時,曾經背著塾師,偷偷拿走木匠的刀子和鑿子,雕刻出一個高約一寸的木人。把木人放在桌上,它能自動行走,手足都會動,觀者都說它很神奇。黃履庄十餘歲時,父親去世,黃履庄就到了廣陵(今揚州市廣陵區)他舅舅家,與姑表兄弟戴榕(字文昭,1656—?年)同處,兩人同年同月同日同時辰出生(奇得很!)。他因此接觸到了西方的數學和物理學,製作技藝大有長進。他曾做了一些小東西給自己玩,見者多出重價購買。但他體質虛弱,不耐過多勞動,不得不放棄此項愛好,因此他的作品不可多得。 戴榕曾看到黃履庄製作了一輛雙輪小車,長三尺餘,可坐一人,不用推它就會自己行走;若停住了,只要用手拉動軸旁的曲拐,它又會繼續行走,每天可行走八十里。黃履庄還製作了一隻木狗,把它放置在門旁,可像真狗一樣卷卧,有人進門,觸動機關,木狗就會叫個不停,叫聲與真狗相類,人們很難辨其真偽。他還製作了一隻木鳥,把它放在竹籠中,自己會跳舞飛鳴,叫聲像畫眉鳥,凄越動人。黃履庄還製作了一個水器,把水灌進器中,水就會像線一樣自下向上射出,高五六尺,一個時辰後水流也不會斷。他還製作了很多其它玩具,不能悉載。 有人見黃履庄能製作出這麼多的奇巧東西,懷疑他必定有異書或有異傳。可戴榕與他相處了很久,沒有看到他有什麼異書。戴榕也問過黃履庄,他的技藝是向誰學來的。可黃履庄告訴他,他根本就沒有師傅。其實,黃履庄是因為喜歡思考,善於思考。戴榕曾對他滔滔不絕地說話,他則仔細地聽著。他思考問題若不得解,必定會整夜不眠,擁衾而坐,直到找到答案才罷休。 黃履庄還設計過驗冷熱器(即溫度計,能分別氣候,驗測葯性),驗燥濕器(即濕度計,可預測天氣陰晴),瑞光鏡(即聚光鏡,大者口徑達五六尺,夜以一燈照之,光射數里,其用甚巨。冬月人坐光中,遍體生溫,如在太陽之下)、望遠鏡和顯微鏡等光學儀器,多級螺旋水車(用於農田灌溉)等。著有《奇器圖略》等。
『叄』 中國清朝閉關鎖國時有哪些中國人的發明
先回答火器部分
(1)火炮
清朝的舊式火炮主要有武城永固大 將軍炮、神功將軍炮、制勝將軍炮、威遠將 軍炮、奇炮等,基本都是明末清初時從葡萄牙人引進的紅夷大炮的衍生型火炮
(2)火槍
清初,皇室就掌握燧發槍的製造工藝,但為了不危及統治,封鎖燧發槍的製造技術
民間:大量製造不同規格的鳥銃,抬槍
(中國未經歷工業革命,不具備統一標准件的製作工藝)
科技
(1)醫療技術
《古今醫史》及徐靈胎的《醫學源流論》
(2)農業技術
多是對前人的總結
而且中國古代科技文獻的整理出版主要集中在醫葯和農學這兩個領域
清朝也不例外
我認為清朝是一個乏善可陳的朝代,科技也無甚可聊
(如有興趣可去看《中國科技史》—李約瑟)
『肆』 清朝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清朝的文化(一)——自然科學技術的成就 教案(二)
教材分析
清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末世,也是我國從封建社會轉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動盪時期。這一時代特徵反映在文化方面是出現了西學東漸、新舊交替的特點。西方的科學技術和資產階級思想學說,不斷地介紹到中國來,對中國的科學技術、思想教育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這一時期出現了一些不甘落後的科學家、進步的恩想家與文學家。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里進步的文化事業受到了中外反動勢力的壓制.不可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一、王錫闡和《曉庵新法》
清代著名天文學家王錫闡,寫出《曉庵新法》一書,發明了計算金星、水星凌日的方法。在著作中指出一些西方天文學理論的缺點和錯誤。
二、吳其邊和《植物名實圖考》
王錫闡不迷信古人、洋人,勇於探索,取得了在世界上獨居一家的天文新成就。還有一位不迷信古人的植物學家也取得了被世界贊譽的新成就。這插圖在畫法上有什麼特色?畫的是植物的新鮮狀態,非常逼真;根、莖、葉、花全株畫下,全面反映了該植物的特徵,有很高的科學價值。並指出此圖選自《植物名實圖考》第4卷「蔬類」中。《植物名實國考》的內容和價值。(進而向學生介紹吳其浚的生平及經過30年努力的成書過程。講完後,指導學生劃出書上要點)吳其浚是清朝中期的植物學家;他編寫的《植物名實圖考》,記載植物1700多種,並附有精確插圖;這是一部開現代植物學先聲的專著;至今中外植物學家都很重視這部書中的插圖。
三、李善蘭。徐壽和華菏芳
剛才講了兩位科學家勇於探求、實事求是的精神,不人雲亦雲的獨立見解,從而取得了天文學和植物學上的新成就。在數學方面也不乏其人並有新特點,這就是西方科學技術不斷介紹到中國來。是怎樣介紹過來的呢?這段教材提到了哪些介紹西方科學技術到中國來的人?李善蘭是什麼人?他有哪些成就?①李善蘭是清朝傑出的數學家、翻譯家,著有《方圓闡幽》。②他與外國人合作翻譯了《幾何原本》、《代數》等西方自然科學著作。③他在翻譯中創造了至今對中外還有影響的「代數」、「微分」、「積分」等代數學名詞和述語。為什麼說由於他們的翻譯,《幾何原本》才有了完整的中文本?(學生答後,教師指出)明朝徐光啟和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只翻譯了此書前幾卷,故至此中國人才能看到這部世界上最早公理化的希臘古典數學名著的全貌。①徐壽和華骨芳:譯書;製成中國第一台蒸汽機;製成木殼輪船《黃鵲號》。②徐壽對化學元素名稱的中譯時創造了「鋅」、「錳」、「鎂」等元素的中文名稱,沿用至今。
四、詹天佑和京張鐵路
西方的科學技術,加上中國科學工作者的愛國熱情、聰明才智和刻苦鑽研的態度,不僅製成了蒸汽機和《黃鴿號》,特別是中國人自己還修建了難度極大的第一條正式運營的京張鐵路。你們乘火車去八達嶺登萬里長城,是否發現了京張鐵路有什麼特點。①要鑽隧道,而且八達嶺的隧道長達1091米,其次是居庸關的隧道長367米。②列車要爬坡,兩個車頭,一拉一推,為確保列車安全,還有一條「人」字形軌道,降低了坡度。③這是中國人自己設計和施工的第一條鐵路,工程量極為復雜艱巨。而負責修建的是中國近代傑出的鐵路工程師後天佑。少年留美,勤奮學習,立志報國的學生時代及其成就:①灤河大橋是怎樣在英、日、德工程師採用各種辦法均遭失敗的情況下,由詹天佑主持卻按期出色地完成了我國這一座近代鐵橋,大長了中國人民的志氣;②京張鐵路工程的艱巨,修建時資金少,機器缺,技術力量弱等重重困難,帝國主義者坐觀中國失敗,揚言「能修這條鐵路的中國工程師還沒有出生呢?」中國官僚中也有人說詹天佑膽大妄為,不自量力等冷言惡言的情況下,詹天佑如何抱定為國爭光的決心:「全世界的眼睛都在望著我們,必須成功!」團結全體員工以「花錢少、質量好、完工快」的要求,僅用了四年時間保證了全線通車。事實證明中華民族具有發展近代科學技術的聰明才智。①詹天佑是中國近代傑出的鐵路工程師。②1905年起他主持修築京張鐵路,出色地完成了居庸關和八達嶺兩處艱難的隧道工程,為了確保行車安全,他設計出「人」字形軌道,以減緩坡度。③1909年全線通車,這是中國人自行設計施工的第一條鐵路。
飛機設計師馮如
熱愛祖國,為國爭光因而刻苦學習並運用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的,除詹天佑修築鐵路外,還有設計製造飛機的馮如。(這是又一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材料,為了感染和激勵學生,。首先由教師講述馮如的生平事跡。要突出幾點:①馮如12歲赴美當勤雜工,「日作營生,夜習西文,」立下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以振興中華的宏寐以百折不撓的精神研究飛機的成就及飛行情況。②拒絕美國人的高薪聘請,回國投人孫中山的民主革命。最後要學生閱讀課文,並劃出要點)飛機設計師馮如,於1910年製成一架具有當時世界先進水平的飛機。10月,國際飛行協會舉行比賽,他駕駛自製的飛機榮獲第一名。
『伍』 清朝有什麼科技發明嗎
清的考據學獨步天下。。。清朝真正的負面影響在於對中華文化的摧毀上。清這一朝客觀公正的說還是有優點的,在對蒙,藏,回等別的民族控制手段上超過中國以前的朝代,如清朝對蒙古人實行減丁制,一個部落男丁達到多少就要殺掉或者沖軍,對蒙古引入喇嘛教,腐蝕他們的精神。有清一朝,蒙古族的人口幾乎都是負增長。類似政策很好解決了千年來游牧民族對中原的威脅。
甚至很多人詬病的幾點如進關時的屠殺,皇權集中,腐朽無能等缺點都不是不可原諒的。試問哪個改朝換代時沒有屠殺?皇權集中秦代也做過,還有哪個朝代最後快終結時候不是腐朽無能的?
真正讓人不可原諒的其實是清朝對待華夏文化的態度,不是繼承發揚,而是毀壞和篡改,這是絕對不可原諒的!
一個民族之所以區別於別的民族,就在於其文化上。沒有代代相傳的文明,我們這個種族就會實際上的滅亡!
清朝統治者作為一個文化劊子手首先做的是剃發易服,從發型服飾上改變我們的文化,然後以修四庫全書和康熙字典的名義毀壞和篡改中華文化,而且是全方位的,各類詩詞,典故,科技,文學方面的書籍建築雕塑工具等等,在清朝統治者眼裡都需要改造的。岳飛《滿江紅》「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清人改為「壯志飢餐飛食肉,笑談欲灑盈腔血」。甚至我都不知道現在我們讀的一些詩詞歌賦是不是歷史上真實的樣子!
清朝統治者在建國初期就推行的是主子奴才式階級制度,奴化國人的思想是其兩百多年的「國策」。棄醫從文的魯迅先生,窮極一生要用手中的筆警醒的正是這群受奴化教育兩百多年,麻木的,蘸血饅頭吃的,阿Q精神勝利法的,深受「國粹」毒害的民眾。
萬幸的是清朝本身的游牧文化非常落後,在強勢的中華文化下被逐漸融合,假如八旗是一個和中華文明一樣先進的文明,那可能真會亡國滅種,幾百年後只有歷史學家還記得中華二字。。。。
從別人敬仰的文化上看就知道什麼是值得我們發揚的東西,韓國人為何把孔子漢字漢語端午什麼都說成他們的?他們有多羨慕我們的文化知道嗎?但是他們覺得中華文化被清朝毀壞了,他們覺得現代中國繼承的都是蠻夷文化,所以他們才會瞧不起現在的中國人,日本韓國都不傻,從沒聽說過韓國把辮子頭,旗袍,馬褂,說成是他們的吧?這些「國粹」送給韓國日本他們都不會要。而每當我看見滿屏的辮子戲時候,當我看到還有人為那個以毀壞篡改我們文化為「國策」的朝代歌功頌德的時候,我真替我們國人感到悲
『陸』 清朝的時候發明了什麼
清代黃履庄設計過驗冷熱器(即溫度計,能分別氣候,驗測葯性),驗燥濕器(即濕度計,可預測陰晴),瑞光鏡(即探照燈,大者口徑達五六尺,夜以一燈照之,光射數里,其用甚巨。冬月人坐光中,遍體生溫,如在太陽之下)、望遠鏡和顯微鏡等光學儀器,多級螺旋水車(用於農田灌溉)等。
詹天佑發明了人字型鐵路軌技術,涪陵人丘漢章在清朝末年發明了榨菜
北京烤鴨的發明者是生於清朝末年的楊壽山,衡水市冀州人。
『柒』 中國古代發明一覽表(夏朝--清朝)
前7000年,中國仰韶文化時期已有陶窯及模製的陶器。
前3200年,中國炎黃時代。
前2050年,中國夏朝建立。
前1200年,中國用蠶絲織絲絹。
前1200年,中國殷商青銅(銅錫合金)冶鑄技術已達成熟階段。
前1066年-前221年,中國周朝。
前770-前476,中國春秋時代。
前770年,中國已會鑄鐵。
前722年,中國開始用干支記日。
前700年,管仲(前725-645)記載了磁石。
前611年,中國有彗星的最早記錄,即後來的名的哈雷彗星。
前5世紀,中國的《周禮》中記載了用金屬凹面鏡從太陽取火的方法。
前475-前221,戰國時代。
前400年,墨翟(前468-376)發現小孔成像。
前350年,中國戰國時代的甘德、石申編制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前250年,中國戰國末年《韓非子》一書中有用「司南」識別南北的記載。
前221-前206,秦朝。
前206-公元220年,漢朝。
前2世紀,劉安(前179-122)著淮南子,記載用冰作透鏡,用反射鏡作潛望鏡。
前2世紀,中國西漢用絲麻纖維紙。
1世紀,中國的《漢書》記載尖端放電。
105年,中國東漢時蔡倫造紙。
132年,中國東漢時張衡發明世界上第一個測量地震的儀器地動儀。
220-581年,三國兩晉南北朝。
3世紀初,中國漢末華佗發明麻醉劑麻沸散用於外科手術。
3世紀,中國魏晉時期的劉徽提出割圓術,得圓周率為3.1416 。
5世紀,中國南北朝時南朝的祖沖之(429-500)算出圓周率的值到小數點後第七位,比西方人早1000多年。
581-618年,隋朝。
7世紀,中國唐朝已採用刻板印刷。
725年,中國南宮說等人實測子午線的長度。
9世紀,中國唐朝的煉丹士發明火葯。
960-1279年,宋朝。
11世紀,中國宋代沈括寫成《夢溪筆談》一書。
1041年,中國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早於西方400年,奠定了現代印刷術的基礎。
1054年,中國《宋史》記載了一次超新星爆發,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超新星爆發的文字記載。該超新星的殘骸形成了現在所見的蟹狀星雲。
1231年,中國宋朝人發明「震天雷」,充有火葯,可用投擲器射出,是火炮的雛形。
1259年,中國南宋抗擊金兵時,使用一種用竹筒射出子彈的火器,是火槍的雛形。
1279-1368年,元朝。
14世紀中前葉,中國開始應用珠算盤。
1368-1644,明朝。
1385年,中國在南京建立觀象台,是世界上最早的設備完善的天文台。
1596年,中國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出版,書中記有葯物1892種,是重要的科學典籍。
1637年,中國明朝的宋應星完成「天工開物」,總結了中國工農業生產技術。
『捌』 中國古代發明一覽表(夏朝--清朝)
太陽風暴——最早發現的太陽黑子
有星孛入於北斗——彗星的觀測
朔月辛卯 日有食之——日食記錄
日月星辰——陰陽合歷
世界最古老的星表——石氏星表
現存最早最完整的歷法著作——《太初歷》
土圭測日影
星隕如雨——流星群的觀測
演示天體視運動的儀器——渾天儀
我國最古老的記時儀器——壺漏
大地測量——子午線的測定
歷法革命——沈括的《十二氣歷》
科苑奇葩——郭守敬發明和研製的天文儀器
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歷法——郭守敬的《授時歷》
周公觀景——天文台的設置
我國最早的數學專著——《周髀算經》
精推細算——《九章算術》
運籌帷幄——零與籌算
十進制記數法
中國剩餘定理——大衍求一術
祖沖之和圓周率
賈憲三角
一元高次方乘——天元術
朱世傑和他的《四元玉鑒》
雙假設法——盈不足術
級數與垛積術的應用
中國——算盤的故鄉
磁石的魔力——指南針的發明
《墨經》與第一運動定律
被中香爐與常平架
磁偏角和磁傾角
測量工具——游標卡尺
投影 幻燈——走馬燈
神秘的倒影
奇異的鏡子——透光鏡
世界最早的潛望鏡
世界最早的人工磁化法——指南魚
傑出的機械——指南車
火葯的發明
火柴的發明
漆和漆器
China——世界著名的瓷器
石油和天然氣
會燃燒的石頭——煤的開發和利用
張衡的地動儀
最早的測風儀
雲向西 雨沒犁——雲的觀測和雲圖集
溫度觀測儀和降水觀測儀
天氣預報
古老的物候歷
我國最早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引涇往洛—一鄭國渠
貫通南北的水利工程——京杭大運河
我國最早的水位站——涪陵石魚
我國最早的潮汐圖——竇叔蒙《濤時圖》
古代地理學名著——《水經注》
青銅時代——銅礦開采
煮海為鹽——鹽鹵開采
最早的植物志—— 《南方草木狀》
草木魚蟲鳥獸——動植物分類
舉杯邀明月 把酒問青天——制曲和釀酒
山中有玉者木旁枝工垂——植物探礦
賈思勰和《齊民要術》
特色鮮明的《王禎農書》
精耕細作五穀豐登
茶的種植與茶文化
魯桑百豐綿綿——桑蠶技術
濟世之谷——豆類植物的栽培和豆類食品
徐光啟的《農政全書》
善其事 利其器——鐵犁的發明
蓄力播種機——三角耬
揚場工具——扇車
水利灌溉機械——龍骨水車
兩利俱全十倍禾稼——桑基魚塘
內園分得溫湯水二月中旬已進瓜——栽培技術
地下渠道——坎兒井
望齊侯之色——中醫的診斷術和治療術
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
神農嘗百草——中草葯治病
伏羲制九針——針灸療法
華陀麻醉術——麻沸散
免疫法——種痘術
養生延年——激素的提取
鐵的冶煉技術
百煉成鋼——多種多樣煉鋼技術
黃銅和鋅的冶煉
中國銀——含鎳白銅的冶煉和西傳
水法冶金——膽銅法
三大鑄造技術
糧食加工工具——水碓和水磨
最早記錄里程的車輛——記里鼓車
縱橫馳騁——蹄鐵術與馬蹬的發明
魯班與鋸刨傘的發明
巨龍橫卧——萬里長城
世界第八奇跡——秦兵馬俑
巧奪天工——風格獨具的橋梁
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隋大興城
宮殿建築的瑰寶——故宮
最高最占老的重樓式木塔——山西應縣木塔
不沉之舟之奧秘——水密隔艙
運河船閘
大風起兮車如飛——風帆和帆車
飛行者的至寶——降落傘
凌波之至寶——舵
高效率的推進工具——櫓
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下「西洋」
航空模型之始——風箏
天文與地文航海技術
水平旋翼和螺旋槳
「騎士階層」的大敵——火葯及火葯武器
兵學聖典——《孫子兵法》
戰車戰船
異彩紛呈的冷兵器
人類文明發展的里程碑——造紙術的發明
雕版印刷術
雕版印刷的最高成就——彩色套印
泥活字印刷技術
木活字印刷術和檢字盤
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我國最早的建築學專著——《營造法式》
嫘祖和原始紡織技術
手搖腳踏紡車
織機和提花機
染料和染色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
我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春秋》
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我國最早文學理論專著——《文心雕龍》
我國第一部紀事本末體史書——《通鑒紀事本末》
我國古代最大的網路全書——《永樂大典》
我國古代書籍裝幀形式
中國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
青銅器與金文
秦代標准字體——小篆
今文字的開端——隸書
筆勢飛動 直抒性靈——草書
點畫縈帶 體勢流美——行書
結構完美的字體——楷書
我國文獻語言學的奠基作——《說文解字》
民族文化中的瑰寶——文房四寶
石窟藝術與敦煌壁畫
唐代傑出的藝術品——唐三彩
形式整齊 聲調和諧——律詩
婉約豪放說宋詞
歷史悠久的中國古樂器
朱載堉與「十二平均律」
聞名中外的曾侯乙編鍾
我國第一部介紹戲曲作家 作品的專著——《錄鬼簿》
生旦凈丑——中國的傳統戲曲
元曲與關漢卿
中國古代保健體操——五禽戲
中國功夫——武術
中國古代足球——蹴球
古老的棋類運動——中國象棋
奧妙無窮的黑白世界——圍棋
造紙為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水運儀象台建於北宋末年,由吏部尚書蘇頌主持建造,是一座大型天文儀器,是具有世界性影響的中國古代的偉大科技成就。
蚊香的發明可能與古人端午節的衛生習俗及燒香祭祀的習俗有關。
黑火葯,指南針,印刷術。
人類文明的曙光——火
人類最早的遠程武器——弓箭
人類最早的工具——石器
中醫中葯對世界最偉大的貢獻是其防病治病的實踐技術。
中國是數學古國,《九章算術》、《數術九章》是古代數學名著。
中國還是天文學古國,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記載太陽黑子、哈雷彗星、超新星等天象的國家。
在造紙術、指南針、火葯、活字印刷術四大發明,中醫中葯、10進位值制、赤道坐標系、雕版印刷術新四大發明之外,瓷器、絲綢、金屬冶鑄、深耕細作等影響世界科技發展的中國古代發明還可以列舉出許多。
24節氣堪稱我國古代第五大發明
在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方面也出現了許多新的進展。我們的祖先創造了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繁榮發展的兩個黃金時代。
『玖』 清朝發明了什麼東西
清朝康熙年間,出了一位天才火器製造家——戴梓。他發明的世界上最早的連發火槍
曾被康熙帝賜名為「威遠將軍」。然而,戴梓的過人才智和卓越的發明,卻引起了時在清廷供職的洋人南懷仁的嫉恨,因此而受誣陷,被康熙帝流放到盛京。
『拾』 清朝到現在有啥重大的發明中國!~~
清朝(公元1636年~1911年[1],一說1616年建立[2][3],1644年起為全國性政權),又稱大清,簡稱清,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滿族)建立並統治中國全境的封建王朝。
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後金天命元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建國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1636年(明崇禎九年,清崇德元年),清太宗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李自成的大順軍攻佔北京,明朝滅亡;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清攝政王多爾袞指揮清軍入關,打敗大順農民軍;同年清順治帝遷都北京,清朝從此取代明朝成為全國的統治者。入關後20年時間里,清朝先後滅亡大順、大西和南明等政權,基本統一全國。
清朝最初建都於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1621年遷都遼陽,1625年遷都沈陽(改稱「盛京」),1644年定都北京,以盛京為陪都。
清朝奠定了我國今天疆域的基礎[4],鼎盛時領土達1300萬平方公里。疆域西跨蔥嶺,西北達巴爾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台灣及附屬島嶼釣魚島、赤尾嶼等,南至南海諸島[5]。
1911年(清宣統三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中華民國元年)1月1日,中華民國宣告成立。同年2月12日,清宣統帝正式下詔退位,清朝滅亡。清朝共歷經十二帝,統治全國268年
清朝歷史
五世達賴朝見順治帝 清朝是由中國滿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統一全國的大王朝之一。清朝的人口數也是歷代封建王朝最高,清末時達到四億以上。清朝開疆拓土,鼎盛時領土達1300多萬平方公里。清初為緩和階級矛盾,實行獎勵墾荒、減免捐稅的政策,內地和邊疆的社會經濟都有所發展。至十八世紀中葉,封建經濟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史稱「康乾盛世」。於是中央集權專制體制更加嚴密,國力強大,秩序穩定,清代人口至十八世紀後期,已達到三億左右。康熙年間,統一了台灣,並與俄國簽訂《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東段邊界;乾隆中葉,平定準噶爾、回部,統一了新疆。這不僅一舉解決了中國歷史上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之間曠日持久的沖突,而具採取了一系列政策,發展邊疆地區的經濟、文化和交通,鞏固了中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團結力和凝聚力。在文化上,康乾時期編纂了幾部集大成之作,像《四庫全書》、《古今圖書集成》等,對清理和總結中國歷史文化遺產作出了重大貢獻。
清朝也有很多弊病。明代後期的君權有一定的鬆懈,而清朝又把封建專制推向了最高峰。清朝初期大力推行圈地投充等惡政,極大破壞了中原地區的經濟;重農抑商,制約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製造了多起文字獄,加強對文人思想控制,導致思想上「萬馬齊喑」;在編撰古籍時又大肆銷毀古籍。剃發易服,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漢族的文化傳統;給旗人寄養的特權,使其迅速腐化。統治者輕視科技和閉關鎖國,導致中國的科技極大落後西方。1840年後帝國主義的入侵,使清廷與侵略者分別締結了大量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中國的主權受到嚴重損害,逐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人民負擔更為沉重,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後金時期
清太祖努爾哈赤 女真族是滿族的前身。源自2000多年前「肅慎」, 漢-晉時期稱「挹婁」,南北朝時期稱「勿吉」(讀音「莫吉」),隋唐稱「靺鞨」,一度建立渤海國。遼金時期稱「女真」,遼書中也作「女真」。金朝就是女真族建立的。元朝以來,女真族一直居住東北地區。
明朝初期,女真族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後又按地域分為建州、長白、東海、扈倫四大部分。明朝在東北設立遼東都司、奴兒干都司作為管理機構,女真各部皆臣服於明朝。清朝統治者為出身建州女真的愛新覺羅氏。建州女真首領猛哥帖木兒(努爾哈赤六世祖,後被追封為肇祖原皇帝)時為明朝建州衛左都督,1433年因部族沖突被害。1440年建州部南移,最終定居於赫圖阿拉。南移後,建州女真部與明朝交往密切,建州部社會生產力提高,經濟繁榮。
1583年,愛新覺羅·努爾哈赤襲封為建州左衛指揮使,以祖、父遺甲十三副,相繼兼並海西女真部,征服東海女真部,統一了女真各部。他還築城池、設大臣、定法律、理訴訟、建立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按軍事組織形式,把女真人編制起來,在貴族控制下進行戰爭和生產活動,是一種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八旗制度促進了女真社會的發展,鞏固了努爾哈赤的統治地位。
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自立為汗,國號金(史稱後金),建元天命,公開反叛明朝政府。1618年,努爾哈赤發布「七大恨」的討明檄文,誓師伐明,舉國震驚。1619年,明朝在薩爾滸之戰慘敗,幾年間喪失遼東七十餘城。
1621年,努爾哈赤攻佔遼陽、沈陽,遷都於遼陽。1625春,努爾哈赤不顧貝勒諸臣異議,決定遷都沈陽。當年農歷三月三日在拜祭祖陵後,便率親族百官自東京(遼陽)起程,夜宿虎皮驛,翌日抵沈陽。從此沈陽成為後金政權的統治中心。不過,努爾哈赤在1626年的寧遠戰役中被明軍的大炮打成重傷,不久逝世。第八子皇太極繼位。他繼續對明朝展開攻勢,並聯合蒙古各部,勢力不斷擴大。
統一全國
1635年,清太宗皇太極廢除舊有族名「諸申」(女真),定族名為「滿洲」。1636年,清降服漠南蒙古。同年皇太極稱帝且改「金」國號為「清」,正式建立清朝,改年號為崇德。
1640年,明清松錦之戰爆發,1642年洪承疇在松山被俘,祖大壽在錦州投降。松錦之戰標志著明朝在遼東防禦體系的完全崩潰,在關外只剩下寧遠一座孤城。
1644年,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攻陷北京,明朝崇禎帝在農民軍的攻城炮聲中自殺於皇城後的景山。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清攝政王多爾袞指揮八旗勁旅,兼程入關,以吳三桂為前導,擊敗大順農民軍,進佔北京。同年清順治帝遷都北京,祭告天地祖宗,表示他已是全中國的君主。
接著,清軍南下剿殺農民軍,北方的地主、官僚紛紛迎降,勾結清軍,鎮壓農民軍。與此同時,在南方,一些明朝遺臣擁立皇族建立幾個小朝廷,史稱南明(弘光、隆武、紹武、永曆)。此外還有李自成的大順、張獻忠的大西政權。清朝於1645年滅大順、南明弘光;1646年滅大西、南明隆武、南明紹武;1662年滅南明永曆;1664年消滅大順殘余勢力。清朝入關後歷經20多年的戰爭,基本統一全國。
李自成死後,余部與明湖廣總督何騰蛟、湖北巡撫堵胤錫聯明抗清。1647年大敗清軍於全州,次年幾乎收復湖南全境。江西金聲桓和在廣州李成棟先後反正,出現了南明時期第一次抗清斗爭的高潮。但永曆政權不能團結對敵,給了清軍以喘息之機。1649—1650年,何騰蛟、瞿式耜先後犧牲。1652年,李定國率軍8萬東出廣西,下桂林,又攻入湖南、廣東,「兩蹶名王,天下震動」。劉文秀亦出擊四川,克復川南。東南沿海的張煌言等的抗清軍隊也發動攻勢,抗清斗爭再次出現高潮。這時孫可望同李定國之間矛盾爆發,破壞了大好形勢。孫可望降清後,雲貴虛實盡為清軍所知。1658年,吳三桂率清軍攻入雲南,1662年南明永曆帝被殺,南明滅亡。
清軍進軍江南的過程中,無惡不作,激起江南人民的強烈反抗,特別是剃發令強制執行,各地燃起抗清的熊熊烈火。清廷殘酷鎮壓,在揚州、嘉定、江陰等地進行了大肆屠城,史稱「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此後清軍各地「剃發易服」,造成人口驟減,發生西南地區民生蕭條、萬里無人的景象。1659年,清軍佔領西南地區。並遷移湖廣人口填川,以補充勞動力的不足,視為歷史上的第二次「湖廣填四川」。
明延平王鄭成功在1661年收復了當時為荷蘭殖民地的台灣。永曆帝被害後,鄭成功之子鄭經繼續使用南明永曆年號,尊前明寧靖王朱術桂為監國。1683年,清朝統一台灣,1684年設立台灣府。
康熙朝
一代聖君康熙帝 康熙帝8歲即位,在位期間,擒鰲拜,平三藩,平台灣,平定準噶爾叛亂,抵抗沙俄侵略,編纂《古今圖書集成》和《康熙字典》。
康熙帝鞏固和加強了祖國的統一。對內平定了三藩之亂,平定台灣鄭氏政權,設立台灣府,使中國重新歸於統一;1685年和1686年,他命令清軍兩次進攻盤踞雅克薩的俄軍,遏制了沙俄對華侵略的野心;1689年,他派代表與沙俄代表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東部邊界線;平定了回疆、准噶爾等反動貴族的叛亂。自康熙時期至十九世紀中期,中國在北起外興安嶺,南至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西起巴爾喀什湖和帕米爾高原,東抵鄂霍次克海、庫頁島和台灣廣大而神聖的領土內,實現鞏固了全國的統一,加強了中央集權,成為當時世界上強大的國家。
康熙帝注意恢復和發展生產,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社會經濟恢復和發展的措施。鼓勵墾荒,從1671年起,陸續放寬墾荒起科年限,並規定墾荒有成績,據開墾多少,給予不同官職,這促進了墾荒的積極性,到康熙末年,全國荒地基本上得到開辟。1669年,康熙下令廢除圈地令,以後永遠停止圈地,並規定所圈土地應退還給農民。1685年,康熙又規定民間新墾田畝,「自後永不許圈」,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旗主的經濟擴張,有利於自耕農民。康熙還下令將明朝藩王的莊田改為「更名田」。
康熙皇帝適應了歷史發展的需要,進行一系列統一戰爭,使局勢趨向穩定,清政府大為鞏固,又通過一系列的文治,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發展,使中國人民過上了112年的和平生活。
康熙中期以後,因戰亂而遭到嚴重破壞的手工業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至乾隆年間,江寧、蘇州、杭州、佛山、廣州等地的絲織業都很發達。江南的棉織業、景德鎮的瓷器都達到了歷史高峰。至18世紀中葉,清朝人口也大大增加。
雍正朝
雍正帝盛年登基。他最主要的特點就是改革,可謂大刀闊斧,快刀斬麻。心狠手辣,大興文字獄。
整頓吏治:嚴厲打擊貪污受賄,重視財政審計。
火耗歸公:杜絕貪污。
攤丁入畝:基本放棄對農民的控制,減輕農民負擔,有利於人口統計和人口增長。
改土歸流: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的發展,鞏固了西南邊防。
廢除賤籍:緩和階級矛盾。雍正廢除了賤籍。雍正元年(1723年)三月,監察御史年熙上書請除豁山西、陝西樂戶的賤籍。山西、陝西樂戶的祖先,是明朝永樂永樂帝登基後,加害建文忠臣本人外,還將他們的妻女罰入教坊司,充當官妓,世代相傳,久習賤業。年羹堯之子年熙在奏疏中說她們是忠義之士的後代,沉淪至此,無由自新,請求雍正帝開豁她們的賤籍,准許她們改業從良。雍正帝看到奏摺後,很是贊同,於元年(1723年)四月發出第一道"豁賤為良"的諭旨。雍正帝在下令開豁樂戶賤籍的同時,又令各省檢查,如發現本地也存在類似樂戶的賤民,也准許他們出賤為良。
密折制度:加強對官員監督。
雍正在位13年,對許多的事情做了重大的改革,特別是對一些制度方面做了些改革。所以說雍正是「康雍乾」三代承上啟下的作用。
乾隆朝
乾隆帝執政60年,雖好大喜功,他編纂《四庫全書》,對其中不少書籍大肆進行篡改,篡改及毀滅的書籍竟占編纂前收集書籍的絕大部分。1772年開始,經十年編成。很多珍貴材料就此喪失。
乾隆帝酷愛漢文,勤於寫詩,留下了約42613首各體詩作。一個少數民族的帝王對漢文化如此酷愛,對漢文化有一定積極意義的推動作用。但由於清朝的文字獄,詩選的編選者不敢收錄、評價當朝皇帝的詩,而原著(《御制詩集》)又卷帙浩繁,所以乾隆的詩沒有流傳開來,大部分是帝王體打油詩。乾隆六下江南,並仿製江南園林廣修園林,勞民傷財。
乾隆帝於1757年粉碎了准葛爾貴族割據勢力,統一天山北路。1759年平定天山南路的大小和卓叛亂。1762年,清朝設伊犁將軍,統管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自從1762年起,清朝陸續派遣大批軍隊進駐新疆。永久駐軍的官兵攜帶家眷,主要來自東北、河北等地的達斡爾族、滿族等。這些駐軍為保衛祖國、開發邊陲作出了巨大貢獻。
1771年,西遷伏爾加下游的漠西蒙古土爾扈特部,在傑出領袖渥巴錫的率領下,為擺脫沙俄的統治,踏上了回歸祖國的征途。他們粉碎了沙俄軍隊的圍追堵截,歷經艱險,萬里跋涉,終於回到祖國。土爾扈特部回歸,為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寫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輝篇章。
清朝於1792年打退了廓爾喀對西藏的進犯。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清朝中央政府制定和頒行了《欽定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這一章程是中國對西藏行使主權的重要歷史文獻證明。
在「康乾盛世」時,社會經濟發展非常快。首先是耕地面積迅速增加,至雍正時方達到九億多畝,恢復並超過了明朝萬曆時期。加上農業技術的發展,單位面積產量的提高,使全國糧食總產量大大增加,中國人口在「康乾盛世」時突破了一億大關。
近代時期
晚清實際統治者慈禧太後 清朝從乾隆末年開始有衰落的現象,政治日漸腐敗。嘉慶帝和道光帝也失去了早期君主銳意進取的精神,掌政風格日趨保守和僵化。國家民變迭起如乾末嘉初的天理教和白蓮教起義。19世紀上半葉,英國開始大量向中國販售鴉片導致道光二十年(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爆發。鴉片戰爭失敗後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咸豐帝即位後西方列強開始入侵清朝,迫使清政府與其締結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包括因亞羅號事件和西林教案造成第二次鴉片戰爭輸掉而簽的《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等。根據這些條約,清政府被迫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清廷的威信一落千丈,同時中國也自此逐步淪為半殖民地,主權受到嚴重損害。由於人民的負擔逐年加重,因此引發了一系列的農民起義,其中規模最大的是1851年爆發的太平天國運動,一度對清朝統治構成了嚴重威脅。
為挽救自身命運並增強國力,清政府內部部分漢族有識之士遂展開了維新運動,試圖革新圖強,其中最為著名的是自19世紀60年代開始的洋務運動。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全國各地開始先後引入國外科學技術,開設礦業、工廠,建設鐵路、架設電報網,修建新式學校、培訓技術人才;同時也成立了新的軍事工業,逐步改進清軍的武器裝備和作戰方法。
洋務運動使得清朝的國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復和增強,到慈禧太後與恭親王聯合執政的同治年間,清朝在文武齊心合力之下,一度出現了較安定的局面,史稱「同治中興」。其間清朝在西方人的幫助下成功消滅太平軍、平定捻軍之亂,並收復新疆,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形象因此有相當大的改善。至19世紀80年代,清朝軍隊的裝備和洋務運動之前相比已有了明顯的提高;在1884年至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的一系列戰役中,清軍和法軍互有勝負。戰後,清朝設立了海軍衙門,並建成了近代海軍艦隊--北洋水師。
洋務運動雖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由於時人多數未明當代的國際形勢,少數人的急迫性並無法改變多數官僚的舊思維,清朝的維新運動最終未達日本明治維新般的成效,結果導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並於1895年與日本簽定《馬關條約》。隨後,由光緒帝與梁啟超和康有為領導發動的政治改革運動:戊戌變法又因為慈禧太後和保守派的反對,而軟禁了光緒帝,變法因此失敗,因為只有103天,因此又稱為「百日維新」。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1901年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慈禧太後為挽清朝衰落危局,有意效仿歐日的改革。開始推行「新政」,進行了包括建立新軍、廢除科舉在內的一系列改革。不久,中國發生了立憲與革命的改革路線之爭,一開始立憲派占上風,清政府也承諾並實行立憲,並於1908年頒布了《欽定憲法大綱》,以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成立了代議會。不過,1911年5月組成的「責任內閣」中的大多數成員為皇族身份,故被稱為「皇族內閣」,結果引發立憲派的不滿和失望。這次改革的根本問題是皇族遲遲不肯讓世俗精英分享權力,拖到辛亥年已經為時過晚,但這畢竟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君主立憲。
同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各省隨後紛紛宣布獨立,清朝的統治開始走向瓦解。清政府任命北洋新軍統帥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成立內閣並統領清軍。但他一方面以武力壓迫革命軍(陽夏戰爭),另一方面卻暗中與革命黨人談判。清帝於1912年2月12日正式退位,並在退位詔書中宣布「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標志著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君主制的正式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