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最早的日晷是哪個朝代發明的
我國早在公元前一干年左右的西周初期,就已經發明了最原始的計時器「土圭」 ,後來發展為「圭表」。「日晷」大約發明於漢代以前,是觀測陽光投影方向的計時器。
B.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是誰發明的哪個朝代
1、指南針:指南針的發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指南針的始祖大約出現在戰國時期。
2、造紙術:東漢的蔡倫,但在蔡倫之前中國人就已經發明了造紙術,20世紀在中國各地出土的許多西漢時期的古紙片,可以證明這一點。
3、火葯是中國古代煉丹家發明於隋唐時期,火葯的研究開始於古代道家煉丹術,古人為求長生不老而煉制丹葯,煉丹術的目的和動機都是超前的,但它的實驗方法還是有可取之處,最後導致了火葯的發明。
4、印刷術:根據歷史學家鄧廣銘考證,雕版印刷術發明於唐朝,元代,著名道家學者、農學家與機械學家王禎發明了木活字,並創造出比較簡捷的適於漢字復雜特點的轉盤排字方法。
(2)檢測是哪個朝代發明的擴展閱讀:
中國的四大發明在歐洲近代文明產生之前陸續傳入西方,對西方科技發展產生一定影響。火葯和火器的採用摧毀了歐洲中世紀天主教的思想枷鎖。指南針傳到歐洲航海家的手裡,使他們有可能發現美洲和實現環球航行,為西方奠定了世界貿易和工場手工業發展的基礎。
而李約瑟對這四大發明的贊美和強調,使得這一說法獲得了中國的很大認同,並被寫進了教科書。
恩格斯在1857年發表的《炮兵》中寫道:「在中國,還在很早的時期就用硝石和其他引火劑混合製成了煙火葯,並把它使用在軍事上和盛大典禮中」。
火葯最早在公元9世紀晚唐時期的煉丹書籍中就有記載。
公元904年,楊行密軍圍攻豫章(今江西南昌),部將鄭璠命所部「發機飛火,燒龍沙門,率壯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體」,這是火葯最早使用於軍事記載,最早的火葯武器則出現在五代時期的敦煌壁畫。
十世紀五代時期的敦煌(時屬歸義軍)壁畫,目前所知最早的關於火槍和手榴彈的描繪。世界上最早的金屬火銃出土於中國黑龍江,製作年代為1288年,現藏黑龍江省博物館。
C. 浙錦是哪個朝代發明的
嗯,這僅是哪個朝代發明的?大概是在離我們最近的清朝
D. 誰發明的地動儀他是哪個朝代(年代)的
中國東漢科學家張衡發明創造了地動儀。
張衡所處的東漢時代,地震內比較頻繁。容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經過多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動儀。地動儀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均有口含龍珠的龍頭,每條龍頭的下方有一隻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龍珠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
(4)檢測是哪個朝代發明的擴展閱讀:
「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意思是,地動儀用尚好的銅建鑄而成,蓋好上面的蓋子頂部隆起,像極了酒杯,用山龜鳥獸的形象裝飾,中間有柱子,旁邊有8個通道,用來發射機關。
在《後漢書·張衡列傳》中,流傳下來的雖只有零星的文字記錄,但直到現在,其和製造人張衡一同,仍被視為中國古代偉大科技發明的典範,並且進入教科書之中,成為幾代中國人的集體記憶。據史料記載,候風地動儀早在公元200年左右就消失殆盡。而現在出現在教科書中的圖片,實際上是上世紀50年代一位叫王振鐸的古代科技史學家根據史籍復原而出的概念模型。
E. 四大發明分別是哪個朝代發明的
一:指南針(司南),最早有記載的司南源於戰國時期,其實際年代應記載不足而不可考。其發明者也難以查尋(可能來源於百姓生活所發現)。東漢時的王充在他的著作《論衡》中對司南的形狀和用法做了明確的記錄(應當算是最早的比較完整的記錄了),宋朝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也有人造磁的方法(較接近現代的指南針了)。
二:火葯,火葯是中國漢族發明於隋唐時期,源於煉丹術(帶有相當的偶然性),其發明者也同樣不可考(不知道是那個道士無意中煉丹練出來的)最早也比較完整的記載來源於孫思邈的「丹經內伏硫磺法」。
三:造紙術 時期:東漢(公元102年到105年間),發明者:蔡倫,發明地點:洛陽。
四:活字印刷術:開始於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宋仁宗慶歷年間(公元1041-1048)「畢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
F. 地動儀是誰發明的,發明於哪個朝代
地動儀是東漢時期張衡所發明的,此項發明對後世地震測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古至今,人類最大的敵人便是大自然,它們不可預料,又具有強悍的殺傷力,隨時都可能會對人類造成傷害,後來古人通過觀測星象預計風雨雷電的發生,但對於破壞力極大的地震一直束手無策,直到東漢時期的天文學家張衡發明了地動儀,人類才第一次可以預測地震的發生。
地動儀採用精銅鑄造而成,成圓形,直徑八尺,頂端微微凸起,形狀類似古代的酒樽,外面刻滿了鳥獸等裝飾花紋,地動儀內部有一根大柱位於中心位置,外分出八根小型支柱,意味著八個方位,每個方位的頂端都有一條口含銅珠的龍,底部對應著八隻蟾蜍,地震發生時,龍口內的銅珠會掉落到蟾蜍嘴中,由此判斷地震發生的方位,可以及時展開救治。
G. 印刷是哪個朝代發明的
印刷是唐朝初期(公元600年)發明的,現存最早文獻和最早的中國雕版印刷實物是在公元600年,即唐朝初期。
宋仁宗慶歷年間(1041-1049),畢升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這是有記載的世界最早的活字印刷術。
元代科學家王禎(1260-1330)發明木活字版(亦有人支持宋代就有木活字本,而且提出了幾種版本加以證明。其中常被人們提到的是被稱為宋本活字本的《毛詩》。由於該書的《唐風·山有樞》篇內的一版中「自」字橫排著,完全可以證明是活字版。
元朝(1271-1368年)已有雙色紅、黑套印之書籍。明朝時期(1368-1644年),出現了雙色、四色套印的印刷品,能印出多層次的彩色印刷品。
15世紀中葉,約翰·谷登堡(1397-1468)從1436年開始研究活字印刷,1440年製成螺旋式手板木質印書機,1445年開始設廠印書。直到1477年幾乎傳遍了歐洲並在歐洲流行開來,成為現代印刷術的起源。
1589年,西方的鉛活字和印刷機傳入中國,中國出版業開始以鉛活字印刷出版圖書。1590年用西方活字印行最早的圖書——《日本派赴羅馬之使節》(拉丁文),1819年印行了鉛活字本的《新舊約聖經》(漢字)1838年英國人台約爾在新加坡製成一套漢文鉛字,1842年被報到香港1844年美國人谷玄在澳門設花華聖經書房,利用台約爾的這套鉛字經營鉛印業務。
清世宗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詔令制木刻活字。253500個木刻活字,在一年內全部完成,排印了2300卷《武英殿聚珍版叢書》。金簡在圖文並茂的《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書中記述造木活字的程序。
(7)檢測是哪個朝代發明的擴展閱讀
1845年.德國又生產了第一台快速印刷機。1860年,美國生產出第一批輪轉機。以後德國又相繼生產了雙色快速印刷機、印報紙用的輪轉機,以及雙色輪轉機,到1900年又製成了六色輪轉機。從1845年起,大約經過一個世紀的時間,各工業發達國家都相繼實現了印刷工業的機械化。
1859年美華書館遷往上海,在這一年由該館技師美國人姜別利改進了漢文活字規格,定出了37種標准,奠定了漢文鉛字制度的基礎。他又創造了電鍍字模,發明了元寶式排字架。他還把中文鉛字分成常用、備用和罕用三類,每類都以《康熙字典》部首檢字法排列。
該印刷法提高了鉛印書的生產效率。從此中國開始創辦活字印刷機構,印刷業逐步走上了機械化的道路。與此同時,西方石印術也傳入中國並得到相當的發展。凹版印刷術世紀末期也開始在中國使用,圖書產品的形式也發生變化——精裝與平裝開始出現。
H. 四大發明分別是哪個朝代發明的
1.造紙術 據考古發現,我國大約在公元前1世紀,就已經有了紙,不過這時的紙只是紡織業漂絮漚麻的副產品,產量很低,質量也差,還不能用於書寫。到東漢時期,蔡倫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對造紙術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和創新。除了用麻作原料之外,還採用樹皮等一些含纖維的東西。並採用石灰鹼液蒸煮的加工技術,從而大大提高了紙的產量和質量。此後紙張開始代替竹帛,在全國推廣。公元6世紀後,我國的造紙術不斷外傳。使朝鮮、日本、阿拉伯、歐洲等地先後學會了造紙術。紙從此成為傳播文化、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
2. 印刷術 我國造紙發明以後,由於出版書籍的需要,印刷術也隨之產生。公元6世紀初的隋、唐之際,出現了最早的雕版印刷術。這種印刷術一般用木材為原料,先在木板上刻反字,再給字板塗上墨,印在紙上。由於節工省時。很快盛行起來。宋代雕版印刷達到鼎盛時期,宋太祖開寶四年 (971年)於成都板印《大藏經》,共印5048卷,雕版達13萬塊,用了12年的時間才雕印完工。如此浩大規模的印刷,足以表明雕版印刷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在1041--1048年間,雕刻工畢?又創造了活字印刷術。即用膠泥做成規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體單字,用火燒硬,成為單個的膠泥活字。用這些活字排版,既節省費用,又大大縮短了時間,十分經濟方便。活字印刷的出現是印刷史上一項重大的革命。元代王禎又將膠泥活字改為木活字,創造了轉輪排字架。此後還出現了錫、銅、鉛等金屬材料製成的活字。活字印刷術從13世紀後傳到朝鮮、日本,到15世紀中葉,歐洲才掌握了活字印刷術。活字印刷術是我國人民為人類做出的又一項重大貢獻。
3. 火葯 火葯是在煉丹過程中發明的,公元8~9世紀,煉丹家已經知道硫磺、硝石與木炭混合燃燒時,會發生劇烈的反應。這樣,在唐代就發明了以這三種物質為原料的黑色火葯。到宋元時期,各種葯物成分有了較合理的定量配比,並且先在軍事上得到使用,出現了最早的火炮、火槍、火箭、地雷、炸彈等火葯武器。現在中國歷史博物館珍藏的銅火鏡,製造於元年順三年(1332年)。它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銅炮,由於靠火葯作為推動力,其威力較大,稱它為「銅將軍」。火葯在13世紀時傳到阿拉伯持國,阿拉伯和波斯把製造火葯的硝稱為「中國雪」。14世紀以後,我國製造火葯武器的技術經阿拉伯傳到歐洲。
4. 指南針 最早的指南針出現在戰國時期,當時是天然磁石磨成勺形,把它放在特別光滑的地盤上,用以指南,稱為司南。到宋代後期,人們又發現鋼鐵在磁石上磨過後,也會產生磁性。於是又出現了以此為原料的指南針。由於航海事業發展的需要,人們又開始使用了以此為原料水浮式指南針在陰雨天辨別方向。到元代時,航海已完全靠羅盤指南針指引航向。隨著對外貿易和海上交通的發展,指南針及應用技術先後傳到阿拉伯地區,並很快傳到了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