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江西都昌的土特產是什麼
具體去 火車站的站前路那裡!!有很多特產店!
南昌部分風味小吃和特產
牛舌頭
又叫牛招財,也是民間製作的一種傳統面點。用白色和紅色糯米粉相配,又用白、紅糖攪芯子與糯米粉相配,中間成白色,再用紅色(即加點紅糖揉拌的粉)鑲邊。粉內要有糖料,製成後用70度的油煎,即成為紅邊白芯的點心,香甜爽口。
牛肉炒粉
不少地方有肉絲炒粉、三鮮炒粉,可南昌獨特的是牛肉炒粉。據傳,南昌的牛肉炒粉,起碼也有幾百年的歷史。其肉嫩,粉軟、味鮮,烹調製作也很講究。
木瓜涼粉
又叫粟子豆腐,是南昌民間非常盛行的夏季防暑飲料。即用木瓜粉或粟子粉為主要原料(現大多用薯粉代之),把粉煮得象稀飯那樣,倒入木盒或水桶內,待涼後便成豆腐狀。
米粉蒸肉
南昌人每年立夏前後都喜歡蒸上一碗米粉蒸肉,據說立夏日吃了不會生痱子。人們把大米加八角、桂皮等香料炒熟後研磨成粉,將五花肉切成厚片浸漬上辣椒油、醬油,再加白糖、料酒、味精等調味 品,然後倒入米粉拌勻,再將粘滿米粉的肉一片片疊在碗內,上籠蒸熟至爛,吃時將肉扣在盤內即可。
「皇禽」醬鴨
這是南昌煌上煌烤禽總社生產的傳統烤鹵製品。該社依據皇家貴族膳食營養配方,調合現化人口感,精選優質的放養湖泊水鴨,經過30餘鍾優質天然香辛料浸泡,採用現代高科技保鮮技術精心加工而成,口味純正、口感鮮美,該品問世以來深受海內外美食家高度贊譽,產品暢銷不衰,為居家、旅遊、招待貴賓、饋贈親友之佳品。
三杯雞
因烹調雞塊時加入甜米酒、豬油、醬油各一小杯,不放湯水,用炭火將雞塊燉熟,故名。
安義枇杷
南昌安義縣所產的枇杷,果實圓形,表皮薄嫩,肉質厚實,鮮甜微酸,汁多爽口,風味獨特。而且它還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C和糖、鈣、鎂、鐵等成分,營養價值很高。枇杷鮮果既可生食,又可製成罐頭、果酒和果醬。用枇杷的葉、果核、果汁加冰糖可熬成著名的枇杷膏,有清肺、止咳、潤喉、生津之功效。
風味烤鹵
風味烤鹵特色食品攜帶方便,吃起來配酒配飯隨君自便,即衛生味道又好,更是親朋好友之間相互饋贈的上好禮品。
荊柴麻
荊柴麻屬進賢縣地方品種,種植歷史悠久。該芝麻烏黑光亮,有一定的葯效作用。經常食用,可以減少脫發,延緩白發,保持頭發烏黑有光澤,是較為理想的保健食用品。
鰍魚鑽豆腐
這是南昌民間長久流傳的一道名菜。
葡萄豆豉
呈顆粒狀,黃褐色或黑褐色,表皮皺起象葡萄乾,蛋白質含量高,營養豐富。
南昌米粉
久負盛名的南昌米粉,具有潔白、細嫩、久漂不爛、久炒不碎的特點。南昌米粉歷史悠久,主要製作原料是優質晚米。
石頭街麻花
石頭街麻花以配料考究,製作精細,揉搓均勻,功夫獨到而著稱於市。它選用精白麵粉,一級白砂糖,上等清油等優質原料,每生產一百斤麻花,要在料里摻進八斤新鮮雞蛋黃。反復揉搓,直到面料均勻,然後搓成麻花。煎炸時,油要多,火要文,油溫嚴格控制在七成。這樣做成的麻花油生、糖實、個小、型美、色潤、香甜、酥鬆、爽口。
江西名扇
黑、白紙扇,油紙扇和絹扇,都是用本省出產的竹筋細勻的毛竹做扇骨。
南昌瓷板面像
「南昌瓷板畫像」是工藝美術的奇葩。瓷板畫像源遠流長,它融古代、西洋的技藝於一體。
鄱陽湖銀魚
銀魚古名「膾殘魚」,是魚類中較小的一種。銀魚細長光滑,全身銀白,呈肉色,晾乾後質地雪白,透明,因而得名。
江西珍珠
珍珠,自古以來不僅是貴重裝飾品,還是珍貴的葯材,具有安神定驚、清熱益陽、明目解毒、潤澤肌膚等葯療效用。
江西梨瓜
江西省的「梨瓜」,是我國甜瓜中的珍品。瓜色潔白,外形象梨。吃起來水靈、香甜。每隻瓜重一至二斤。
南昌大麴酒
南昌大麴酒為江西地方歷史名酒之一。酒度為六十度,具有清亮透明,芳香撲鼻,入口香綿,純正醇厚的特殊風味。
丁坊酒
丁坊酒是江西傳統的甜型黃酒,以南昌縣坊村所產品質最佳,故名「丁坊酒」。
胡卓人蘄蛇葯酒
蘄蛇,又名「五步蛇」,是江西常見的一種劇毒蛇。用它泡製的胡卓人葯酒是傳統名貴葯酒,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李渡高梁酒
是江西省具有特殊風味的歷史傳統名酒之一,因產於南昌進賢縣李渡鎮而得名。酒度為五十六
李渡毛筆
李渡毛筆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生產歷史。傳說秦代蒙恬發明「柳條筆」不久,咸陽人郭解和朱興由中原流入江西臨川李渡一帶,傳授制筆技藝。
瓷器
在南昌的繁華商業街道兩旁,可見最多的是大小不一的各類瓷器商店,也正是由於江西省一向被認為是中國瓷器大省的緣故,更藉助於南昌是江西省省會城市的便利,所以,在這里選購一些正宗的中國瓷器,倒是較為輕松的樂事。
B. 都昌縣高維仕是哪裡人
萬里大道邊上的高家
C. 都昌歷史名人,旅遊資源,特產介紹
都昌境內旅遊資源豐富,有江南最大的戈壁灘──多寶沙山,有被譽為「東方百慕大」之稱的老爺廟水域,有「小台灣」之稱的朱袍山、馬鞍島。秀麗的山水,令李白、謝靈運、陶淵明等一批文人墨客流連忘返。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游覽都昌時曾留下優美詩篇:「鄱陽湖上都昌縣,燈火樓台一萬家。水隔南山人不渡,東風吹老碧桃花」。
都昌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物產豐饒,名優特產豐富,銀魚、青蝦、螃蟹、豆參、醉魚遠近聞名,珍珠系列產品響譽海內外,有「中國淡水珍珠之鄉」、「世界白鶴王國」之稱;有水稻、棉花、油菜、紫皮蒜、葯材、林果等經濟作物生長的天然環境
D. 都昌人怎麼樣
都昌人不可能全部是好人,不可能全部是壞人.都昌在不斷發展著,都昌人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雖然都昌經濟尚欠發達,但隨著經濟和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的精神面貌和文化水平不斷提高。歡迎各界朋友來美麗的都昌參加旅遊投資。支持都昌建設!
E. 都昌縣,王序明等人是黑社會嗎
國家公安部門和司法機關一定會調查清楚,只要是違法犯罪一定嚴懲。
F. 江西都昌有什麼名人
【許君擢】字玉節,多寶鄉排上許村人。明代庠生,出身書香門第,其父許一元,萬曆辛卯年中舉,曾為福建寧洋縣令。家產雄厚,為人慷慨仗義好施:每逢災年飢荒時,他舍己為人開倉放糧煮粥施貧;如遇特困鄉民患病,他義無反顧施葯救人;發現無名死屍,就毫不猶豫地出錢買棺木請人安葬。許被當地人稱為「象菩薩心腸一樣的好人」。
多寶、北山兩鄉中有新妙湖一水相隔,大壩之南,舊有黃沙灘渡,秋冬時季,水落老港,雨雪時作,寒風怒嚎,湖灘泥水漫漫,行人極為不便,凍死者時有發生。
崇禎四年,南康府推官、浙江人錢啟忠對此十分憐惜,毅然捐俸(工資)首倡采購石料、招募技工、設法架橋,許君擢等人傾囊以助,並組織實施,鄉民紛紛獻工出力,經過一年的努力,共建橋九眼,石堤五座,石路共長八百七十九丈。並在北山鄉邵家山腳下,建「廣福庵」(俗稱「渡頭庵」),供行人休息。自此以後,三百餘年間,極大地方便了多寶至北山的過往行人,為了紀念錢啟忠修橋義舉,故名「錢公橋」。此橋竣工時,辭官在家的(兵部左侍郎)余應桂,對此造福鄉梓的事大加贊賞,於是作《錢公橋碑記》,樹立「廣福庵」傍。載入同治版《都昌縣志》中。1960年,興建
新妙大壩,錢公橋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石料用來護理大壩。橋雖然消失在人們視野里,但是錢啟忠、許君擢等人的芳名,永遠留在後人記憶中。
(根據同治版《都昌縣志》、《許氏譜》《多寶鄉志》整理)
[劉達桂]字聲楊,多寶鄉劉便壟村人,清代貢生,居心仁厚,樂善好施。凡是地方上,有修橋、鋪路、救弱助貧等事,他都義不容辭、慷慨解囊相助。多寶鄉蔣公嶺山腳下,有鄱陽湖神靈渡(舊稱:樟樹灣渡),屬都昌、星子兩縣民間往來唯一通道。秋冬時節,淺水爛泥,商旅難行,每年凍死者達數十人。劉達桂耳聞目睹,食無味,寢不安,毅然捐資,購運石樑、松木,招募工人建橋,鄉民爭相獻工出力。南康知府竇國華為之感動,贊其義舉,多次捐獻資金。劉達桂組織施工,清嘉慶丁丑年,長約7華里之千眼橋始建成。為紀念南康知府竇國華,也稱「竇公橋」。劉達桂再次捐獻水田15畝,其子劉輝彩(監生)繼捐獻水田5畝,劉家山村貢生劉光炳捐獻水田2畝,名為「永濟會田」,田租用來維修石橋,安葬客死鄱湖、找不到親屬者之費用。為了表彰其高尚品德,當地舉人夏夢元、夏文譽等在蔣公嶺廟刻碑紀實,以留遠念。雖然經受兩百多年風浪的襲擊,但是千眼古橋,乃基本完好無損地,橫卧在鄱陽湖神靈渡上。它本身就是不朽的歷史豐碑。
(根據同治版《都昌縣志》、《劉氏譜》《多寶鄉志》整理)
[袁小帆](1928-2006)又名:開元,左里鎮上袁村人,北京礦業學院函授畢業。歷任湖南某地質隊技術員、南昌西湖電機廠工程師、江西省金屬材料公司高級工程師。其尤擅長電機、鍋爐、電梯安裝與維修,在南昌同行中頗具名氣。他勤奮好學,天資聰敏,愛好文學創作,作品散見於省內外報刊雜志。他是江西省作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著作有:以反映方誌敏、邵式平、向法宜等人,創建贛東北革命根據地史實,為題材的長篇小說《瓷都激浪》,(1956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詩詞集《行呤集》、歷史故事集《豫章人文紀事》。他熱愛家鄉,關心、支持都昌經濟文化建設:七十年代初,鋼材供不應求,他想方設法為縣計劃委員會、黨校等單位解決鋼材指標,得到當時縣委主要領導及有關人士的尊重。他以文會友,與都昌文人墨客:向法宜、趙澤華、胡迎建、董晉、余星初、夏國初等交往甚密,為都昌歷史名人江萬里、陶侃研究,寫來極有價值的學術論文、詩詞。2006年5月,不幸因車禍喪生。
【李文采】(1938-2001)多寶鄉火壟山李村人,書畫家、詩人、古陶瓷研究鑒定專家。原景德市文學藝術家聯合會副主席、秘書長,他被吸收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書畫家協會會員、常務理事、中國古陶瓷研究學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編委、詩詞集《瓷都百詠》副主編。他有簡傳編入《中國當代書畫家傳》、《江西學人傳略》等書。
G. 都昌縣古代有什麼出名的人和事
江萬里(1198——1275),名臨,字子遠,號古心,今都昌縣陽豐鄉府前江家人。萬里是其出仕後的用名。南宋著名愛國丞相,是南宋末年仕林和文壇領袖,中國十三世紀著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與弟江萬載、江萬頃被時人和後世雅稱為江氏「三古」或江氏「三昆玉」。創辦的白鷺洲書書院,千年來培養出文天祥等十七位狀元,2700多名進士。任正式官職91種,三度為相;一生為官清廉,政績斐然,直言敢諫,憂國愛民。在國破家亡之際,江萬里與其子江鎬,毅然率180多家人投止水池殉國,希望以自己及家人之死喚醒「天下忠義節烈之士聞風而起,聚集萬千眾人之力,保江山社稷不移腥膻,道德文章不墮宇內」,其一生堪稱古今之完人,千古道德風范之楷模。
陳澔(1260——1341年)字可大,號雲住,人稱經歸先生。南康路都昌縣(今江西都昌)人,朱熹四傳弟子,創辦並講學於經歸書院,他編注的《禮記集說》,明代以後成為欽點全國科舉考試藍本。這些著述有的輯入《四庫全書》或《永樂大典》,為中國儒林文化添光溢彩。香港大學中文學院馬楚堅博士經過考證認為,都昌黃灝、彭蠡、馮椅、曹彥約、江萬里、陳澔等對儒文化的卓越貢獻,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客觀上存在一個朱熹理學「都昌學派」。
余應桂(1580年—1649年),字孟玉,號二磯,江西都昌人。生於萬曆十三年(1585年),耕讀世家,萬曆四十一年已未進士,天啟六年授福建龍巖縣令,崇禎元年授海澄縣令,清廉自守,「吏事精敏,下不能欺」 崇禎四年(1631年)授御史,七上彈劾首輔周延儒,下獄後繼續糾劾。崇禎七年,出任湖廣巡按,後為巡撫,鎮壓農民軍,熊文燦上疏彈劾應桂「破壞撫局」,受楊嗣昌詆誣,被逮下獄。崇禎十六年,潼關失守,起為兵部右侍郎,出代孫傳庭總督陝西軍務,發帑金五萬,行至山西,徘徊不前,被革職,由陝西巡撫李化熙升任,後家居都昌。崇禎十六年(1649年),起兵都昌反清,招致石光龍舊部練為水軍,敗於落星湖,清兵破都昌,不屈而死。《明史》有傳。
陶侃(259—334),字士行,東晉鄱陽郡鄡陽縣(今都昌縣)左里鄉陶家沖人。據《都昌縣志》記載:「晉時都昌名鄡陽,公元304年前屬鄱陽郡,304年劃歸潯陽郡,故史籍稱陶侃為潯陽人,亦有稱為鄱陽人。」父陶丹,早年亡故。自幼由母親湛氏撫養成人。陶母教子恩威並重。如孟母之賢。陶侃稍長,在縣內當小吏。有一次,將公家分的魚託人帶回家孝敬慈母。陶母絲紋未動,將原物封好退回,並寫信責備陶侃,要他為官應廉潔自好,不允許公私不分。還告誡他說:「你這樣用公物想取悅於我,反而增加了我的憂慮。」這一教導,對陶侃後來為官清廉,有很大影響。有一次,同郡孝廉(即舉人)范逵訪賢遇大雪,寓宿陶侃家,時天寒地凍,馬無飼料,陶母揭去自己的床鋪,將禦寒的稻草搬來剁碎喂馬。家中貧寒,無以款客,她又偷偷剪下自己的長發,賣給鄰人,以賣發之資購買酒菜,招待客人。范逵見之,感慨不已,贊嘆說:「非此母不生此子!」經范逵舉薦,陶侃由縣吏拜授郎中,繼而又補為武岡縣令,為令時有賢名。隨後逐漸升遷江夏、武昌太守。在任武昌太守時,曾率部隨征西大將軍王敦鎮壓杜弢起義,取勝後,任荊州刺史,鎮守沌口,不久,因聲名顯赫,為王敦所忌,調至偏遠的廣州任刺史。[1]
H. 都昌縣的名人
江萬里(1198——1275),名臨,字子遠,號古心,今都昌縣陽豐鄉府前江家人。萬里是其出仕後的用名。南宋著名愛國丞相,是南宋末年仕林和文壇領袖,中國十三世紀著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與弟江萬載、江萬頃被時人和後世雅稱為江氏「三古」或江氏「三昆玉」。其一生堪稱古今之完人,千古道德風范之楷模。
陳澔(1260——1341年)字可大,號雲住,人稱經歸先生。南康路都昌縣(今江西都昌)人,朱熹四傳弟子,創辦並講學於經歸書院,他編注的《禮記集說》,明代以後成為欽點全國科舉考試藍本。,都昌黃灝、彭蠡、馮椅、曹彥約、江萬里、陳澔等對儒文化的卓越貢獻,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客觀上存在一個朱熹理學「都昌學派」。
余應桂(1580年—1649年),字孟玉,號二磯,江西都昌人。生於萬曆十三年(1585年),耕讀世家,萬曆四十一年已未進士,天啟六年授福建龍巖縣令,崇禎元年授海澄縣令,清廉自守,「吏事精敏,下不能欺」 崇禎四年(1631年)授御史,由陝西巡撫李化熙升任,後家居都昌。崇禎十六年(1649年),起兵都昌反清,招致石光龍舊部練為水軍,敗於落星湖,清兵破都昌,不屈而死。《明史》有傳。
陶侃(259—334),字士行,東晉鄱陽郡鄡陽縣(今都昌縣)左里鄉陶家沖人。據《都昌縣志》記載:「晉時都昌名鄡陽,公元304年前屬鄱陽郡,304年劃歸潯陽郡,故史籍稱陶侃為潯陽人,亦有稱為鄱陽人。」
馮椅(生卒年不詳),字儀之,一字奇之,號厚齋,南宋學者、教育家。江西省都昌縣人
劉士毅(1886.3-1982) 字任夫。江西省都昌縣下排門劉家村人,桂系外省籍的重要將領。曾任南京中央軍校籌備主任,國民政府總統府參軍長,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
I. 都昌當代名人有多少
就2個大的陳健(2012年12月任南京軍區副參謀長,少將軍銜)段昭顯(2011年2月任海軍副參謀長,少將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