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中國現代的發明歷史

中國現代的發明歷史

發布時間:2021-06-26 04:32:38

❶ 中國近代發展史

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的70多年間,無數仁人志士前赴後繼地探索,無法解決這一問題。五四運動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爆發。

熱血青年為爭取民族獨立、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奮不顧身;青年知識分子高舉民主和科學的旗幟,努力探尋改變中國命運的科學真理和發展道路。

在救亡圖存的不斷求索中,在「改造中國」的艱苦實踐中,一條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歷經大革命的失敗、土地革命的挫折、抗日戰爭的壯大,在解放戰爭後,建立新中國,成功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崛起。

(1)中國現代的發明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的近代史因此而具有兩個鮮明的特徵:

其一是中國無力保衛自己免於侵略;其二是中國不得不接受不平等條約。

新中國成立後的1954年,胡繩在《歷史研究》創刊號上發表《中國近代歷史的分期問題》,引起了近代史學界的強烈關注和熱烈討論。

在文章中,胡繩非常明確地把近代史限定在1840—1919年之間,也就是說,以五四運動為分野,在此之前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為近代史;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開始取代民族資產階級成為民主革命的領導階級,此後則為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是為中國現代史。

胡繩的這一主張,得到了多數學者的認可。

從這時開始,中國歷史學界出現了中國近代史和中國現代史的明確分界,分界線就是1919年發生的五四運動。



❷ 中國近代科技發展史

60-70年代
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一九六七年六月十七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一九七○年四月二十四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中國原定於1960年5月9日首次進行平洞試驗,但為了更快取得實用導彈彈頭,並集中力量研製氫彈,這次試驗改為測量彈頭威力和性能的大氣層試驗,直到1969年9月23日00∶15時才首次進行平洞核試驗。1978年12月17日的第二次平洞核試驗取得大量重要數據,對後來的地下核試驗貢獻良多。1976年10月17日的第三次平洞核試首度在花崗岩內進行。1984年12月19日的第五次平洞核試是中子彈的首次原理實驗。這顆驗證彈圓滿成功並為全面突破中子彈技術瓶頸和首次中子彈核試驗打下了基礎,並在時程上反駁了美國對中國「竊取」中子彈機密的指控。

中國在1967年4月選定羅布泊西北的辛格耳為豎井核試驗場,這種方式是地下核試驗的主要類型。1975年4月鑽成深300公尺,直徑2.5公尺的第一口花崗岩豎井,但直到1978年10月14日09∶00時才首次豎井核試驗成功。1980年10月16日的大氣層核試驗後,後來的中國核試全面轉入地下;包括中子彈和近年的核試,也都採用豎井方式。在60年代至70年代,由於對科學規律認識不充分,中國有3次核試全部或局部失敗,但比例並不高。

從1964年11月2日起,外國開始記錄羅布泊地震數據,從全球標准化地震研究網和地震聯合研究機構等地震記錄,可獲得特定的波形,有部分地震站定期向美國國家地震資訊中心和美國國際地震中心報告。90年代中期,美國利用電腦程序一天三次自動訪問國家地震資訊中心的資料庫,監控中國的核試驗情況。西方自1972年10月3日開始利用商業衛星偵察羅布泊核試驗場,採用多光譜掃描、反射束光導攝像管、地形測繪儀、高解析度照相機、紅外偵察儀器、太空梭的合成孔徑雷達等,宇航員也進行人工攝影。羅布泊在北部以西約2300公里,曾選擇甘肅敦煌以西,新疆羅布泊以北4個地點,中俄兩國專家都認為敦煌以西160公里的地區最好。核試驗場分3個區。馬蘭科學城位於試驗場西北,在兩條干線公路交匯點附近是主要指揮所和技術人員居住區。馬蘭西北幾十公里有一個保密研究所,即核試驗中心,三面環山,有一條對外公路。核試驗在試驗場東南方距馬蘭不遠的沙漠中進行。中央分區在馬蘭分區和東南分區之間,是地下核試驗場,但早年也進行過幾次低當量地面核試驗。中央分區又分為3個地下核試驗區;南部試驗區在大山中;1969年9月22日和1975年10月27日的頭2次地下核試驗就在此進行。這兩次核試驗檢驗了地下核爆炸的封閉技術。這兩次試驗後,平洞核試驗轉移到西部試驗區,這個試驗區的核試驗都是低當量的,在試驗的同時也檢驗了地震武器的試驗數據和核試場的安全性、合理性。中子彈的原理性試驗和首次試爆都是在此進行的。東部試驗區是西山之間的一塊低斜坡地,進行深豎井地下核試驗。近年的核試驗有很多在此進行,包括東風-41的彈頭試驗。

❸ 中國近代史上的科技發明都有哪些

有結晶牛胰島素也就是蛋白質,雜交水稻等等
再看看別人怎麼說的。

❹ 中國近現代工業發展的歷史與成就

1、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捲入世界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

2、原料和勞動力,使中國難以抵擋資本主義經濟侵略的沖擊。

3、甲午中日戰爭後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進一步遭到破壞。

4、近代軍事工業的創辦。19世紀60年代起,洋務派以「自強」為旗號,採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

比較重要的有曾國藩創設的安慶內軍械所、李鴻章成立的江南製造總局、左宗棠開辦的福州船政局和崇厚經營的天津機器製造局。

5、近代民用工業的創辦。洋務運動後期,為解決軍事工業資金、燃料、運輸等方面的困難,洋務派打出「求富」的旗號,興辦了一批近代民用工業。

規模較大的有李鴻章在上海開辦的輪船招商局和在天津設立的開平煤礦、張之洞在湖北設立的漢陽鐵廠和湖北織布局等。

6、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起步。建國初,沒收官僚資本,使官僚資本企業較完整地轉變為社會主義國營企業,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礎。

1953年,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提出: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國家「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中規定:集中主要力量優先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7、「一五」計劃工業建設成就;建成了飛機、汽車、重型機器、精密儀器等近600個重要項目。

鞍山鋼鐵公司三大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沈陽機床廠、飛機製造廠等建成投產;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後的面貌,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8、十年工業建設成就:建成武漢、包頭兩大鋼鐵基地和大慶油田、勝利油田、大港油田,石油工業發展迅速,石油全部自給。

電力工業增長很快,農村用電量十年增長70倍;建成蘭新、包蘭等鐵路「文革」時期,工業生產遭受重大挫折。

這一時期的主要成就有:南京長江大橋、湖北第二汽車製造廠、成昆鐵路和湘黔鐵路等。

9、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工業方面,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革取得重大發展,建成一批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技術水平的工程項目。

這批項目的代表有:寶山鋼鐵公司、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大亞灣核電站和京九鐵路等。

中國近代工業

1840年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入侵中國,在中國設立工廠,是中國近代工業之始。這時期的外資工業主要是為外商對華貿易服務的。

從1843~1894年,外國在華一共設立了191個工業企業,其中116個屬於船舶修造業和絲茶等出口商品加工工業。

外國在華工業投資,據估計到1894年止約近2000萬元,而投放到船舶修造和出口加工兩項的便達1500萬元,占總投資額的75%。

其餘75家工廠分別屬於印刷、食品加工、水、電、煤氣、火柴、服皂、制葯、造紙、木材、玻璃、水泥等行業,共擁有資本約500萬元,大多規模狹小。

外國在華創辦工業後20餘年,清政府開始創建用機器生產的工業。從1861~1894年,清政府一共經營了21家軍用工廠(包括一家船廠),所費資金從低估算在5000萬兩左右。

其中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製造局和湖北槍炮廠,規模較大,設備比較齊全,是中國近代工業創建時期的大型工廠。

軍用工業是非商品生產企業,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聯系不甚密切,但它促進了19世紀70年代民用工業的興起。

到1894年甲午戰爭前夕,由中國人自辦的工業企業大抵有船舶機器修造廠27家,機器繅絲廠約113家,機器綿紡織廠8家,其他輕工業工廠47家,共約195家。其中多數規模很小,資本額不詳,有不少甚至在籌建期中或投產後不久便告歇業。

設備比較完備的企業大多為官辦、官商合辦或官督商辦企業,如上海機器織布局、武昌織布官局和蘭州織呢局等。

商辦工廠如陳啟源經營的繼昌隆絲偈為華南繅絲業的發展起了引導作用;商辦船舶修造廠大多是從原來手工作坊基礎上添置一二部車床發展起來的,而到80年代逐步發展到修理和製造繅絲車和軋花機。

以上近代工業的創辦,也標志著中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逐步確立。

(4)中國現代的發明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現代機械工業初步基礎

1949年以前的中國機械工業屬於修配性工業,基礎薄弱,除軍火工業和造船業製造過一些比較復雜的產品外,其他部門以修配為主,只能製造簡單的產品。

經過1950~1952年的3年經濟恢復時期,中國對原有企業進行了一系列改組、改建工作,著手籌建重大項目。

如太原的中國第一座重型機器廠於1953年8月部分建成投產。哈爾濱的中國第一個大型電機廠也是這個時期開始興建的。

這幾年,中國的機械工業對恢復國民經濟和支援抗美援朝戰爭起了重要的作用。

機械工業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了 1000米地質鑽機、300馬力柴油機、3000千瓦水輪發電組、 3噸蒸汽錘、直徑1米和2米的立式車床等較大和精密的設備,以及許多關鍵配件。

如為小豐滿水電站兩台7.25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的修復製造了萬伏級高壓定子線圈;為吉林石硯造幣廠的大型造幣機製造了16件直徑1600×4000毫米重7~8噸的乾燥筒配件等。

3年中試制了上千種新產品。

❺ 中國近代的發展史

19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簽訂《北京條約》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

❻ 中國近代史的發展歷程

1、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2『、兩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以及《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一系列條約的簽訂使得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態完全形成。與此同時中國人民奮起反抗侵略。
3、19世紀5、60年代中國民族資產階級誕生並有所發展壯大。甲午中日戰爭後,開始登上歷史舞台,領導中國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最早是由民族資產階級維新派領導了一場戊戌變法運動,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剿殺下曇花一現失敗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後,對滿清政府失望透頂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形成,開始領導進行武裝革命—辛亥革命,1905年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同盟會成立,成為辛亥革命的統一領導,以孫中山「三民主義」為指導思想。1911—1912年,以武昌起義為代表的辛亥革命高潮到來,迫使清朝末代皇帝退位,結束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但是革命果實被北洋軍閥竊取了。
4、辛亥革命後,資產階級革命派繼續領導了二次革命、護國護法運動等一系列革命。但是由於缺乏先進革命思想領導、不敢提出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等原因均告失敗。1923年前後,孫中山接受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形成新三民主義,第一次國共合作實現。開始共同領導中國革命,最終掀起了以北伐戰爭為核心的新一輪革命高潮,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但是由於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
5、在國民黨反動派的屠刀下,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發起「八一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在城市中心論的指導下南昌起義、廣州起義、秋收起義均失敗。在危急關頭,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余部轉向井岡山,開辟井岡山根據地,開創了「農村包圍城市」的工農武裝割據道路。並迅速發展壯大。這時,由於受王明「左」傾思想的影響,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不得不戰略轉移,開始長征。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紅軍在甘肅會寧會師,標志著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結束。為中國革命保留了革命火種。
6、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帝國主義開始了侵華戰爭。1937年,盧溝橋事變和「八一三事變」先後爆發,全面侵華戰爭爆發,第二次國共合作實現,中國人民開始了全面抗戰。一直到1945年,中國人民j堅持了八年抗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9日日本正式對中國戰區投降,並簽署投降書,抗日戰爭勝利結束。
7、抗日戰爭結束後,中國人民希望和平建國。但是,國民黨反動派頑固堅持內戰方針,1946年6月,悍然對根據地發起大規模進攻,全面內戰爆發。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人民解放軍和中國人民由」戰略防禦到戰略反攻再到戰略決戰,徹底打敗了國民黨反動派,結束了其在中國大陸的統治,國民黨反動派敗逃台灣。
8、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在北京隆重舉行,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結束,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結束。
以上就是中國近代史的進程。(參考網路)

❼ 中國近現代史發展歷程論文

中國近現代史,是指中國自1840年以來直至現在的170多年的歷史。

中國近現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質來說,是中國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眾和仁人志士為救國存亡而英勇奮斗、艱苦探索的歷史;

是中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偉大的艱苦的斗爭,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

是中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把一個極度貧弱的舊中國逐步變成一個初步繁榮昌盛、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歷史。

1840年鴉片戰爭-1919年五四運動為近代, 主要是因為中國的社會性質轉變,由封建社會轉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919年五四運動-1949新中國成立為現代。

(7)中國現代的發明歷史擴展閱讀:

1840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及因此而簽訂的《南京條約》,包括香港的割讓。

中國的近代史因此而具有兩個鮮明的特徵:

其一是中國無力保衛自己免於侵略;其二是中國不得不接受不平等條約。

新中國成立後的1954年,胡繩在《歷史研究》創刊號上發表《中國近代歷史的分期問題》,引起了近代史學界的強烈關注和熱烈討論。

在文章中,胡繩非常明確地把近代史限定在1840—1919年之間,也就是說,以五四運動為分野,在此之前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為近代史;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開始取代民族資產階級成為民主革命的領導階級,此後則為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是為中國現代史。

胡繩的這一主張,得到了多數學者的認可。

從這時開始,中國歷史學界出現了中國近代史和中國現代史的明確分界,分界線就是1919年發生的五四運動。

❽ 中國現代歷史發展線索 (1949年建國之後)

(1)1949-1956:過渡時期「新民主主義階段」:
1950-1953:抗美援朝戰爭,1951:西藏和平解放,中國大陸基本完全解放;三反五反運動1954:憲法頒布,確立人大制度;
1953-1956:三大改造,使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1956-1966:進入社會主義(較穩定期):
1957:「一五」計劃完成,

1958:大躍進
1959-1961:三年自然災害,
1964: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打破核壟斷
(2)1966-1976:文化大革命,
1967: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1970: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1971: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返聯合國,使中國國際威望大幅提升,拉開中國第二次建交高潮。
1972:中美關系正常化,中日建交。
1976:粉碎四人幫,文革結束。
1977:恢復高考。
(3)1978至今: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與綜合國力大幅提升,國際地位進一步提高。
1978: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確立改革開放的政策。
1979:確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中國快速解決了溫飽問題。對越自衛反擊戰。
1982:;中英談判香港問題。
1987:中葡談判澳門問題。

1997:香港回歸祖國。
1998:朱鎔基實行市場經濟改革,奠定當今之經濟運作基礎。
1999:澳門回歸祖國
2001:中國「入世」,對外開放進入新台階。
2004:受孫志剛事件影響,人權入憲。
2008:舉辦北京奧運會,圓1908年中國辦奧運的百年夢想。
2010:舉辦上海世博會,距1910年提出中國辦世博整整一百周年。

閱讀全文

與中國現代的發明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