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火是誰發明的
很久很久以前,遠古的人們就發現了火.比如閃電,就能把一棵大樹引燃.慢慢地,人們發現,火可以用來取暖,而且用火烤過的食物更好吃.這樣,大約50萬年以前,人們終於試出了取火的方式:鑽燧取火.火就是這樣被人們發現和利用的
B. 火是誰創造出來的
燧人氏是傳說中發明鑽木取火的人,這在先秦的古籍中已有記載。據《韓非子五蠹》記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日燧人氏。」《屍子》雲::「 燧人上觀星辰,下察五木以為火。」《拾遺記》雲:「遂明國有大樹名遂,屈盤萬頃。後有聖人,游至其國,有鳥啄樹,粲然火出,聖人感焉,因用小枝鑽火,號燧人氏。」《古史考》雲:「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實,山居則食鳥獸,衣其羽皮,近水則食魚鱉蚌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腸胃。於使(是)有聖人出,以火德王,造作鑽燧出火,教人熟食,鑄金作刃,民人大悅,號日燧人。」《三墳》雲:「燧人氏教人炮食,鑽木取火,有傳教之台,有結繩之政。」《漢書》亦有「教民熟食,養人利性,避臭去毒」的記載。清末著名學者尚秉和先生說:「火自無而有者也,其發明至為難能。燧皇感森林自焚,知木實藏火,不知幾經攻治,幾經試驗,始鑽木得之。其功又進於有巢,而即以是為帝號,可見當時之詫為神聖,而利賴之深矣。」又說: 「或謂火化而食始於庖羲,故以為號,豈知燧人既發明出火,其智慧豈尚不知炮食?況炮者裹肉而燒之,燎其毛使熟耳。在熟食中,燧人氏不僅發明了人工取火,而且最早教人熟食。尚先生在《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中還說:「由今追想未有火之先,凡肉皆生食,其有害於人而夭折者,不知凡幾,且不知味。及得熟食,肉之腥臊者忽馨香矣,草木實之淡泊寡味者忽甘腴脆關矣,水之冰者可燠飲,居之寒者可取溫矣。至黑夜燔柴以御虎豹,猶後也。當夫登台傳教,廣播為用之時,萬民之感為至粗之法。燧人去伏羲近,伏羲益發達美備耳。其創於燧人,無疑也。」尚秉和先生認為,戴慶幸為何如,真驚天動地之偉業矣。既有火則可冶金作刃及他器用。未有火之先,凡器皆以石為之,今所謂石器時代也。」
C. 為什麼好奇心是發明的老師
發明什麼?怎樣去發明?好奇心會告訴你。
1847年3月3日,亞歷山大·貝爾出生在愛丁堡。他的父親和祖父都是頗有名氣的語言學家。
受家庭的影響,貝爾小時候就對語言非常感興趣。他喜歡養麻雀、老鼠之類的小動物。因為他覺得動物的叫聲非常美妙動聽。上小學時,他的書包里,除了裝書本外,還經常裝有昆蟲、小老鼠等。有一次,老師正在講《聖經》里的故事,忽然他書包里的老鼠竄了出來,同學們躲的躲,叫的叫,弄得教室內大亂。老師怒不可遏,覺得他是一個十足的壞學生。
不久,貝爾的父親就將貝爾送到倫敦貝爾的祖父那兒。那位慈祥的老人深諳少年的學習心理,他不採用填鴨式的方法,硬逼貝爾學習書本上的知識,而是從培養貝爾的學習興趣人手。漸漸地,貝爾有了強烈的求知慾,學習成績迅速提高,成了優等生。貝爾後來回憶道:「我祖父使我認識到,每個學生都應該懂得普通功課,我卻不知道,這是一種恥辱。他喚起我努力學習的願望。」
一年之後,貝爾又回到了故鄉愛丁堡。在他家附近,有一座磨坊。貝爾覺得這種老式水磨太費勁了,應該加以改進。於是,他查閱各種圖書資料,設計出一幅改良水磨的草圖。雖然這圖畫得不規范,但構想卻十分巧妙。經過工匠師傅加工,水磨用起來果然十分靈活,比原來省力多了。從此,他成了遠近聞名的「小發明家」。
貝爾從這里看到了發明創造的意義。每一項發明,都將使很大一部分人受益,都是人類向前邁進的一塊基石。
1869年,22歲的貝爾受聘美國波士頓大學,成為這所大學的語音學教授,貝爾在教學之餘,還研究教學器材。
有一次,貝爾在做聾啞人用的「可視語言」實驗時,發現了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在電流流通和截止時,螺旋線圈會發出雜訊,就像電報機發送莫爾斯電碼時發出的「滴答」聲一樣。
「電可以發出聲音!」思維敏捷的貝爾馬上想到,「如果能夠使電流的強度變化模擬出人在講話時的聲波變化,那麼電流將不僅可像電報機那樣輸送信號,還能輸送人發出的聲音,這也就是說,人類可以用電傳送聲音。」
貝爾越想越激動。他想:「這一定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想法。」於是,他將自己的想法告訴電學界的朋友,希望從他們那裡得到有益的建議。然而,當這些電學專家聽到這個奇怪的設想後,有的不以為然,有的付之一笑,甚至有一位不客氣地說:「只要你多讀幾本《電學常識》之類的書,就不會有這種幻想了。」
貝爾不在乎別人想什麼,說什麼,他決定向電磁學泰斗享利先生請教。
享利聽了貝爾的一五一十的介紹後,微笑著說:「這是一個好主意!我想你會成功的!」
「尊敬的先生。可我是學語音的,不懂電磁學。要想把它變成現實恐怕是件很難的事。」貝爾說。
「那你就學會它唄。」享利斬釘截鐵地說。
得到享利的肯定和鼓勵,貝爾覺得自己的思路更清晰了,決心也更大了。他暗下決心,「我一定要發明電話」。
此後,貝爾便一頭扎進圖書館,從閱讀《電學常識》開始,直至掌握了最新的電磁研究動態。有了堅實的電磁學理論知識,貝爾便開始籌備試驗。他請18歲的電器技師沃特森做試驗助手。
接著,貝爾和沃特森開始試驗。他們終日關在實驗室里,反復設計方案、加lT製作,結果卻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我想你會成功的」,享利的話時時回盪在貝爾的耳邊,激勵著貝爾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研製工作中去。
光陰似箭,兩年時間很快過去了。
1875年5月,貝爾和沃特森研製出兩台粗糙的樣機。這兩台樣機的構造與工作原理是:在一個圓筒底部蒙上一張薄膜,薄膜中央垂直連接著一根碳桿,插在硫酸液里。這樣,人對它講話時,薄膜受到振動,碳桿與硫酸接觸的地方電阻發生變化,隨之電流也發生變動;接收處,由於電流變化,也就產生變化的聲波。由此實現了聲音的傳送。
可是,經過驗證,這兩台樣機還是不能通話。試驗再次失敗。經反復研究、檢查,貝爾確認樣機的設計和製作不存在什麼問題。「可為什麼失敗了呢?」貝爾苦苦思索著。
一天夜晚,貝爾站在窗前,鎖眉沉思。忽然,遠處傳來了悠揚的吉他聲。那聲音清脆而又深遠,非常美妙!「對了,沃特森,我們應該製作一個音箱,提高聲音的靈敏度。」貝爾從吉他聲中得到啟迪。於是,兩人立即設計了一個方案。一時沒有材料,他們把床板拆了,經過幾個小時的奮戰,音箱製成了。
1875年6月2日,他們又對帶音箱的樣機進行試驗。貝爾在實驗室里,沃特森在隔著幾個房間的另一頭。貝爾一面在調整機器,一面對著送話器呼喚起來。忽然,貝爾在操作時,不小心將硫酸濺到了腿上,他疼得大喊:「沃特森先生,快來呀,我需要你!」
「我聽到了,我聽到了。」沃特森高興地從那一頭沖過來。他顧不上看貝爾的傷處,把貝爾緊緊擁抱住。貝爾此時高興地把疼痛也給忘了,激動得熱淚盈眶。
當晚,貝爾興奮得睡不著覺。他半夜爬起來,寫了一封信給母親。信中寫道:「今天對我來說,是個重大的日子。我們的理想終於實現了!未來,電話將像自來水和煤氣一樣進入人們的家庭。人們各自在家裡,不用出門,也可以進行交談了。」
兩年之後的1878年,貝爾在波士頓和紐約之間進行了相距300公里的長途電話試驗,大獲成功。此後,電話在北美各大城市迅速流行開來。
綜觀貝爾的一生,他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在於其強烈的好奇心。愛養小動物,帶著老鼠上學是貝爾好奇心在幼年的表現:改進老式水磨的嘗試,則是貝爾在好奇心驅使下萌生的發明沖動:抓住螺旋線圈發出的雜訊,而產生「電可以發出聲音」的靈感,則是貝爾好奇心進射的智慧火花。貝爾的成功,為「好奇心是發明的老師」這句名言提供了最好的注腳。
發明什麼?怎樣去發明?好奇心會告訴你。
1975年8月的一天,四川省汶川縣白岩村的農村青年姚岩松在田裡勞動之餘,坐在地上休息,意外發現腳下有一隻「屎殼郎」正推動著一團比它自身重幾十倍的泥土向前爬行。這一現象引起了細心的姚岩松的興趣,他蹲在地上仔細觀察了很久,似乎從中領悟了些什麼東西。
第二天一大早,他在山坡上找到一隻「屎殼郎」,用白線栓了一小塊泥土套在這只「屎殼郎」的身上,讓它拉著走。奇怪的是,這一小塊泥土比昨天的那塊要輕,而這個「屎殼郎」卻怎麼也拉不動。姚岩松接著又找了好幾只更強壯些的「屎殼郎」來做同樣的試驗,情況都一樣。由此姚岩松悟出一個道理:拉比推要更費勁,能夠推得動的東西可能會拉不動。
姚岩松曾開過幾年拖拉機。他早就為在電影上所看到的那些各種各樣的耕作機,無法在又小又窄、又高又陡的家鄉山地上行駛而深感遺憾。這時他聯想到:能不能學一學「屎殼郎」推土的功能,將拖拉機的犁放在耕作機機身動力的前面,而把拖拉機的動力放在後面呢?
他很快把自己的想法付諸行動,他把從山上採摘來的茅花稈,一節一節地切斷,用茅花稈和小鐵絲製作出了一台耕作機模型。3個月過後,姚岩松耗費數千元製作的耕作機開進了田裡,但它卻不聽使喚。姚岩松為此苦思冥想,寢食不安。
有一天。他在岷江河畔被一台推土機所吸引,他看出推土機主要是由於機下有履帶,因此穩定性強、附著性好。這時他又聯想到:耕作機能否也像推土機一樣裝上履帶呢?
幾個月過後,姚岩松的第一台「履帶式耕作機」終於問世,但這還不是最後的成功。又經過上百次的試驗、改進,直到1992年2月,他才成功拿出了第十台「屎殼郎耕作機」的樣機。為此,他耗去了全部積蓄,並負債數萬元。令他欣喜的是,他的成果獲得來自全國各地20多位專家的肯定,一致認為這種「犁耕工作部件前置、單履帶行走的微型耕作機」,以推動力代替牽引力,突破了耕作機械傳統的結構方式,具有實用性、創造性和新穎性,屬於國內首創。
姚岩松由「屎殼郎」推土塊的力量比拉土塊的力量大,聯想到可以將拖拉機的犁放在耕作機機身動力的前面,這是因為他想到了:二者的相似之處在於「推比拉的力量更大」這一點上。他由履帶式的推土機,聯想到可以將耕作機也設計為履帶式,這又是因為他想到了:二者的相似之處還在於工作過程中「需要穩定性強、附著性好」這一點上。著眼於事物之間的相似,是姚岩松以上聯想所具有的特點。
D. 河北老師進教室前反復調整笑容,當下教師上課為何身心俱疲
這兩年,網路出現一些教師辭職不幹的消息,有一些人很不理解,認為教師這一職業雖說工資不算高,在當地也能達到中等吧,論工作辛苦程度總比常年在外奔波的強吧?其實這些人並不了解現在教師的工作狀況,教師的工作累,如果是工作本身要「累」,是無可厚非,沒有什麼值得抱怨的,問題是,許多「累」是教育以外的因素造成的,是強加給教師的額外負擔。
一、教師工作時長
當教師的本職工作被非教學任務佔去一大半時,犧牲的不僅僅是時間,還有心情,包括對教師這一職業的認同感。
許多教師表示,並不怕多上幾節課,也不怕學生調皮,最怕的就是各類評估驗收、績效考核、繼續教育等等。說明教師並怕苦也不怕累,怕的是一些無效無意義的苦和累。大量時間並不能用在如何提高教學、如何深入教研、如何培養學生上,對於「教師」這一職業產生了動搖和懷疑。
干不完的非教學任務,也讓許多教師產生厭倦心理和應付思想,當初的教育理想和熱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正常的教學工作也受到很大影響,應當開展的教育活動也收不到應有效果。時間和精力耗費了,教師們身心俱疲,看不到教育的希望和成就,最終形成惡性循環的結果。
我們再聽聽一線老師們的看法:
管管:我是一名中層幹部,如同黑板上的名,說擦就擦。但每學期疲於應付各種檢查,寫各種匯報,填寫各種檔案表格,等等。我教著數學有時一周上的課只有四節,經常上著課,來領導了就讓別的老師幫忙看著班。雖然規定老師上課不讓接電話,但領導來了視察,檢查,你不接待後果可想而知。一個班級六十多個孩子,光批作業就兩個多小時。更不用說個別輔導孩子。有許多人天天喊著老師有兩個假期,卻看不見老師平時加班到十一點,誰給過一分錢?每次開學初的一個月是我最害怕的,因為各種計劃,材料,活動,都要折騰到晚上很晚,我最高記錄連著兩天只睡三個小時。但跟學生一點關系沒有,評比教學成績總是落後別人,年終考核沒臉要優秀,榮譽靠邊站,你們說冤不冤?
梨子的梨:作為一名教語文干班主任的音樂老師,實在是無可奈何。每天加班到十點十一點,真的不誇張。不用說上級領導檢查,督導。就說學校內吧,六個校級領導個人布置個人的任務,德育,教學,安全,黨建。縣里檢查,教育局檢查,省里檢查,抓學校來學習,安全平台,教育雲平台,繼續教育,班主任培訓,教研,黑板字,鋼筆字。這些跟學生都沒啥關系,備課呢?呵呵,備什麼課了還,十一點了,早上起來看一眼得了。
晴空萬里:每天繁冗的工作之,留給教書育人的時間和精力真是太少了其他雜七雜八的事又不敢不做,不能不做!如果遇到創強、創衛、創文這樣的大事——城市形象工程,老師們都成了補寫檔案的機器!有時候我們自我調侃,有了老師這個職業,其他好多行業都可以取消了:安排學生疫苗補種,告知家長「車讓人」,到河邊巡河以防孩子溺水,到各村去精準扶貧……大家一直在高調呼籲給學生減負,其實政府和社會更重要的是給教育減負,給老師減負,否則給學生減負就很難實現!只有學校和老師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學中,質量才會高,學生負擔才會減。
E. 河北的這個班火了,高考全班倒數第一631分,該震撼還是質疑
河北的這個班火了,高考全班倒數第一631分,該震撼還是質疑?
我覺得出現這樣的情況應該是一種震撼吧。因為畢竟現在的高考是越來越難了,而且很多考生都付出了非常多的努力,但是等到每次出了成績以後可能都不太理想,像有些考生經過三年的努力,考的成績也畢竟不好。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喜歡的朋友可以在下方評論區點贊關注,我將會和大家積極互動。
F. 誰發明火
遠古人類舊石器時代就發現和使用火.
火的使用,特別是摩擦生火的發明,對遠古人類的生產了重大影響。
火的發現和使用,是舊石器時代原始的人的一項特別重大的成就。對於火的使用,他們經歷了一個從利用自然到火的人工取火的漫長過程。即恐懼—認識|—使用。火山爆發、電閃雷擊引起森林起火,對於原始人來說,都是很可怕的。但是人們在同險惡的自然條件做斗爭中,逐漸了解了烈火析附近比較暖和,被燒死的野獸可以充飢
。於是,他們便試著取回火種,把燃燒的樹枝帶到山洞裡去,用火作為戰勝寒冷防止野侵襲的武器。在長期的勞動過程中,他們還發現了摩擦生火的現象。例如,打擊燧石或石器相碰會產生火花;刮木、鑽木時會生熱,甚至冒煙起火。經過若干萬年的摸索、嘗試,他們終於實踐中掌握了打擊、磨、鑽等人工取火的方法。這些,他們就從利用自然過渡到人工取火了。
G. 火是誰發明的
遠古人類舊石器時代就發現和使用火. 火的使用,特別是摩擦生火的發明,對遠古人類的生產了重大影響。 火的發現和使用,是舊石器時代原始的人的一項特別重大的成就。對於火的使用,他們經歷了一個從利用自然到火的人工取火的漫長過程。即恐懼—認識|—使用。火山爆發、電閃雷擊引起森林起火,對於原始人來說,都是很可怕的。但是人們在同險惡的自然條件做斗爭中,逐漸了解了烈火析附近比較暖和,被燒死的野獸可以充飢 。於是,他們便試著取回火種,把燃燒的樹枝帶到山洞裡去,用火作為戰勝寒冷防止野侵襲的武器。在長期的勞動過程中,他們還發現了摩擦生火的現象。例如,打擊燧石或石器相碰會產生火花;刮木、鑽木時會生熱,甚至冒煙起火。經過若干萬年的摸索、嘗試,他們終於實踐中掌握了打擊、磨、鑽等人工取火的方法。這些,他們就從利用自然過渡到人工取火了。 火的發現和利用,對於人類和社會的發展有著巨大意義。人類認識並掌握了火,就增強了同寒冷氣候做斗爭的能力。火可以燒烤食物,可以用來圍獵和防禦野獸,可以照明,烘乾潮濕的物件以及化冰塊為飲水等。所以恩格斯指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種自然力,從而最終把人同動物界分開。」 ============================================================================ 燧人(sùi rén)(燧人氏)是中國上古神話中火的發明者,有說法他為三皇之一。 《韓非子·五蠹》有記載:「民食果蓏蜯蛤,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燧人氏。」 燧人氏,在遠古時,商丘一帶是一片山林。在山林中居住的燧人氏,經常捕食野獸,當擊打野獸的石塊與山石相碰時往往產生火花。燧人氏從這里受到啟發,就以石擊石,用產生的火花引燃火絨,生出火來。這種取火法在三十年前的商丘農村還有人在使用。當時,有一位聖人從鳥啄燧木出現火花而受到啟示,就折下燧木枝,鑽木取火。他把這種方法教給了人們,人類從此學會了人工取火,用火烤制食物、照明、取暖、冶煉等,人類的生活進人了一個新的階段。人們稱這位聖人為燧人氏,奉他為「三皇之首」。 燧人氏是傳說中發明鑽木取火的人,這在先秦的古籍中已有記載。
H. 火是誰發明的
燧人氏是傳說中發明鑽木取火的人,這在先秦的古籍中已有記載。據《韓非子五蠹》記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日燧人氏。」《屍子》雲::「 燧人上觀星辰,下察五木以為火。」《拾遺記》雲:「遂明國有大樹名遂,屈盤萬頃。後有聖人,游至其國,有鳥啄樹,粲然火出,聖人感焉,因用小枝鑽火,號燧人氏。」《古史考》雲:「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實,山居則食鳥獸,衣其羽皮,近水則食魚鱉蚌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腸胃。於使(是)有聖人出,以火德王,造作鑽燧出火,教人熟食,鑄金作刃,民人大悅,號日燧人。」《三墳》雲:「燧人氏教人炮食,鑽木取火,有傳教之台,有結繩之政。」《漢書》亦有「教民熟食,養人利性,避臭去毒」的記載。清末著名學者尚秉和先生說:「火自無而有者也,其發明至為難能。燧皇感森林自焚,知木實藏火,不知幾經攻治,幾經試驗,始鑽木得之。其功又進於有巢,而即以是為帝號,可見當時之詫為神聖,而利賴之深矣。」又說: 「或謂火化而食始於庖羲,故以為號,豈知燧人既發明出火,其智慧豈尚不知炮食?況炮者裹肉而燒之,燎其毛使熟耳。在熟食中,燧人氏不僅發明了人工取火,而且最早教人熟食。尚先生在《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中還說:「由今追想未有火之先,凡肉皆生食,其有害於人而夭折者,不知凡幾,且不知味。及得熟食,肉之腥臊者忽馨香矣,草木實之淡泊寡味者忽甘腴脆關矣,水之冰者可燠飲,居之寒者可取溫矣。至黑夜燔柴以御虎豹,猶後也。當夫登台傳教,廣播為用之時,萬民之感為至粗之法。燧人去伏羲近,伏羲益發達美備耳。其創於燧人,無疑也。」尚秉和先生認為,戴慶幸為何如,真驚天動地之偉業矣。既有火則可冶金作刃及他器用。未有火之先,凡器皆以石為之,今所謂石器時代也。」
著名史學家郭沫若先生主編的《中國史稿》中說:「人工取火的發明,對於遠古人類的生活無疑起了極為重大的作用,引起後人極大的重視……這樣的傳說固然夾雜著後代的生活內容,蒙上了神秘的外衣,但它依然反映著樸素的遠古人類生活的史實背景。」趙朴初先生曾作詩道:「燧人取火非常業,世界從此日日新。」恩格斯說:「就世界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還是超過了蒸汽機。因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得人支配了一種自然力,從而最後與動物界分開。」